《故都的秋》翻译欣赏及对比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11、以情驳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故都的秋》赏析2《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原文|《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唐】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驩③无路学鸣鸡。

【注释】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③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益脱身。

⑴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⑵想:一作“望”。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⑶“上帝”句:上帝看到这种景象也不敢自信,也会迷惘。

深疑,深深的怀疑。

⑷侵:进入。

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

原来宫庭中的池塘上面编扎竹条,用绳结成网状,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飞出,外面的野鸟也不能飞入,这叫池籞。

⑸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鸡。

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

(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前人评价韩偓的诗“悲而能婉,柔中带刚”,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住,宫鸦犹啼。

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2)前四句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成的手法暗示政局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沧桑之感;5、6句一个“空”字、一个“必”字更是气节刚烈,笔力劲拔,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愤慨与无奈;末二句借用典故,借郑袖愤怒揭露朱温阴谋夺天下,以冯驩自况表达自己无力回天的深沉感喟。

感情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创作背景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简析: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清秋佳果;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通过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能感受到作品美的力量。

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

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的秋》 汉译英词汇赏析分析

《故都的秋》  汉译英词汇赏析分析

译文:
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or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 增词法: 增加语气词However,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从而更 能体现出作者对于欣赏,领略,观察秋的观点
Autumn in Peiping
——
郁达夫 译者 张培基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 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 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 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 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 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 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
译文: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and windy. 增词法,增加连词and,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文章行 云流水。

《故都的秋》英文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英文翻译赏析

"千里"系虚数,无须将该词翻成"a thousand li" 千里"系虚数,无须将该词翻成" 千里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译文1: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译文2:There is autumn also south of the Yangtze, of course.
清 静 悲凉 秋高气爽 静谧宁静 悲哀凄凉
这三个词在作者所处的特定年代下, 这三个词在作者所处的特定年代下,即白色恐怖四 处横行的年代,清静,安宁是作者期盼向往的,翻 处横行的年代,清静,安宁是作者期盼向往的, 译时所选词汇应与社会文化语境相符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来得悲凉.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译文1: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and windy. 译文2: But there the grass and trees take more time to wither, the air is moist and the sky is pale. There is frequent rain and less wind.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总是好 总是 译文1: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译文2:Autumn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故都的秋》英文翻译赏析

《故都的秋》英文翻译赏析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译文1: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and windy. 译文2: But there the grass and trees take more time to wither, the air is moist and the sky is pale. There is frequent rain and less wind.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总是好的; 总是好的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悲凉. 来得悲凉. 译文1: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译文2: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有一定的语用含义在内 在作者看来看来,江南的秋天有是有了,但 由于受制于该段的主题倾向,即通过南北方 的秋之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愁,相对于北国的 秋却仍稍逊一筹"当然"一词则可将作者的 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译文:Autumn,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学习:1.“总是好的”在这里意译为always have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其中to have...to recommend...作“有...可取之处”解。

2.limpid 清澈的,清晰的,透明的如:limpid water清澈的水3.serene 平静的,宁静的,安详的如:The child‟s face was serene and beautiful.孩子的神情宁静可爱。

4.melancholy✿名词忧郁,忧伤如:A mood of melancholy descended on us.一种忧伤的情绪袭上我们的心头。

✿形容词(令人)悲哀的;(令人)沮丧的如:melancholy thoughts/memories悲哀的想法/记忆The melancholy song died away.哀婉的歌声渐渐消失了。

郁达夫(Yu Dafu)的《故都的秋》 Autumn in Peiping ~season2~原文: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译文: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学习:1.enjoy sth to the full “饱尝...”2. "秋味”指滴是“秋天的滋味/景象/氛围/气氛”这里译为its atmosphere,用atmosphere这个词。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
豳圜瞄
郁 达 夫 《 都 的 秋 》 的 对 比 艺 术 故
圄 夸贵 强 王情 丹


感 秋 之 清 、静 、 悲 凉
的秋装 和烟具 。 “ ”在桥 头树 奇 底下 “ 了缓 慢悠 闲的声调 ,微 用
1时代背 景 与写作 动机 的对 .

叹着互 答 着 ” “ ,天 可真 凉 , 哎 当时 日本帝 国主义早 已侵 占
时 ,另 一 个 对 比 艺 术 就 是 以 动 衬
两 大奇 景的色彩对 比。
秋 雨 奇 景 ,北 方 的 秋 雨 , “ ” 在雨 来得 特别 快 : “ 灰 奇 在 沉 沉 的天 底 下 ,忽 而来 一 阵 凉 风 ,便息列索 落得下起 雨来 了。 ”
“ ” 在 天 晴 的 也 快 : “ 层 雨 奇 一
声 雨声蝉声 声声悲 凉 ,都 景院景
园景景景 清静 。另外 叫人 怎能不
联 想 到 “ 都 的秋 景 图 ” 上 面 应 故
淡” “ 、 多雨而 少风” 。作者通 过 南北 秋特点 的比较 ,产 生 了两 种
不 同 的 心 理 : 一 是 对 北 国 的 秋
调 ,使 得 故都 的秋 色肃 静 雅致 。
这 是 故 都 秋 的 “ 观 色 彩 ” 与 作 客
奇 特的故都 的秋 的另一种 “ 客观 色彩 ” 如 “ 雨 ”与 “ 果 ” 。 秋 秋
物 ,以不同 的侧 面加 以渲 染 、刻 画北 国的秋境 。如写北 国槐 树那

用飞鸽衬庭 院 ,用 “ 阳”衬 秋 漏 槐 ,用秋 草衬牵 牛花 。这 真是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在 雨后 斜 桥处 , “ 着很 奇 著 厚 的青 布 单 衣 或 夹 袄 的都 市 闲

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故都的秋》译文赏析

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故都的秋》译文赏析

□德的不信任,另外一方面由于他还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观,所以,他只好通过对传统的基督教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总体上看,一方面,由于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世俗性,即剧作家们无需致力于阐释神圣教义这一事实,使得悲剧作家在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时,能够像没有正规神学束缚的希腊人一样,自由地想象某些事情。

他们所用的术语和概念,他们从事创作所置于其中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借助形成戏剧的情节及其所表现的伦理观和宗教观,是为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基督教徒所熟悉的。

晚近西方批评界大都同意说《李尔王》是“一出关于基督教的戏剧”。

虽然也有人还重提“莎士比亚恰好不是一位宗教戏剧家”这种已成常识的看法,说《李尔王》老剧本的调子显然是“基督教虔诚”的调子,然而相形之下,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悲剧里更显出存心回避基督教背景或色彩的意思。

《李尔王》是以“基督教信仰的框架”表现出“世俗的想象”,但是实际上这无非更进一步说明,莎士比亚在这种摆脱成见的挖掘里,还是发扬了基督教精神。

从时代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在基督教习俗里,不可能不沿用基督教套路。

但是他的《李尔王》作品,从爱憎分明的戏剧里体现出来的,是不断向前突进的时代精神,并不符合维护传统的基督教蒙昧精神的取向。

毕竟,莎士比亚以作品表明,在世俗方面,他不可能不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

三、结 语显而易见,《李尔王》是一出基督教悲剧。

莎士比亚非常出色地把一个恩将仇报的故事放在了他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界里,反讽上帝曾经说过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莎士比亚接受了关于理性是上帝在人的身上的显现,及人之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拥有理性的现成观念。

然而,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谁具有更高的理性,而在于其感受爱与痛苦的能力,即能为友情所感动,能由感动而产生怜悯和同情心。

这是人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

[参考文献][1] A·C·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M].张国强,朱涌协,周祖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 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 李毅.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4).[4] 李伟民.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5]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1989.[6] 朱维之.早期基督教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中应有的位置[J].宗教,1993,(2).[作者简介]王晓东(1962— ),河北张家口人,本科,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汉英展示 郁达夫及其故都的秋

汉英展示 郁达夫及其故都的秋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 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 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 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 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 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 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 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 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 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
郁达夫翻译《Moment in Peking》成遗愿 1938年初,林语堂创作了一本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1939 年,《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副题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小 说”,全书70万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后仅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万 册,被《时代》周刊誉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 品”。 《Moment in Peking》出版后,林语堂便欲将它译成中文。林语堂认 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 子”,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译家。1940年,林语堂致信给当时在南洋 的郁达夫,请他翻译此书。为表示郑重其事和诚意,专门从美国给郁达夫 寄去了500美元作为翻译定金。当时,郁达夫投身抗战,动手翻译了一部 分在《华侨周报》上连载。此后,郁达夫在苏门答腊遇害,翻译全本终成 遗愿。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积十年之功翻译的 《瞬息京华》。有评论认为,该译本忠实原著,符合北京口语标准,基本 接近林氏原意。

我言秋日胜春朝——赏析《故都的秋》

我言秋日胜春朝——赏析《故都的秋》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完美的诠释了这样一种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所诠释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用的什么手法表达的呢?本文就将对郁达夫的这篇文章进行赏析并予以评论,不当之处,还请多加指正。

如想读懂一篇文章,必要先了解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所以,我们就先来分析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以及《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

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这些经历使得郁达夫拥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故都的秋》的创作源泉。

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与理解。

我将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章句子的赏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重点在文章的写作特色上。

1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故都的秋》,顾名思义,这篇文章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景物是“秋”的景色。

从“故都”二字分析,所谓故都,即原来的都城,也就是北平,这篇文章描绘的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却没有用北平二字,而是用了故都,则更具有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也一下子把题目赋予了情感,而不是空洞洞的概括。

《故都的秋》中英对照

《故都的秋》中英对照

《故都的秋》中英对照《故都的秋》是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以下是该散文的中英对照版本:中文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英文翻译:Autumn, no matter where it is, is always beautiful; yet the autumn in northern China is particularly clear, calm, and sorrowful. The reason for me to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from Hangzhou to catch up with Qingdao, and then from Qingdao to Beijing, is simply to fully savor this "autumn", the autumn aroma of the former capital.Of course, there is autumn in the south as well; but the plantsdecay slowly, the air is humid, the sky's color is light, and it is often rainy and windy. If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e citizens of Suzhou, Shanghai, Hangzhou, or Xiamen, Hong Kong, Guangzhou, they can only feel a little coolness, without fully appreciating the aroma, color,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posture of autumn.。

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

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

2020年第4期(总第850期)丈敖冬‘科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刘圆媛(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与选择。

关键词:翻译美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引言一提到郁达夫,人们就很容易想起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

由于《故都的秋》描绘的画面优美、文字中饱含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厚情感,因此该文多次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之中,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时期海外留学、两度婚姻、国家动荡的种种之后,郁达夫的心思变得敏感,作中一“郁”。

国情况之时,郁达夫小住。

但家中的变故及国家的状使他内心十分苦涩,想起他、几度度的第二故北平&作者《故都的秋》中次达对北平的秋天的之情,但郁达夫对于平秋天那种萧索、的描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其对于人的感&《故都的秋》英译本中,张培基的分,文的,美学的对篇优美散文二、译学的美学渊源“美学”二字国哲学家、美学家的作中,他学中一的,因此,他了"Aesthetics”的学研究美的价值、感。

实际上,一种的美学价值,但一种对美学价值的于&程中,者往往对于美感相当的&毛荣贵(2005:21)《美学》中提到“美感即对语言的审美价值的感觉”,美学中国的发展起于二十初,由西方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

方梦之(2004:296)将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殊,用美学的观的学,并运美学的原理,提文的审美标准,分、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由此可见,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故都的秋》译文对比研究

《故都的秋》译文对比研究

2018年22期总第410期ENGLISH ON CAMPUS西方人擅长抽象表达法,而汉语作为意象性语言,具有象形的特征。

因此,报告中的中国英语句子既有英语的抽象表达,又遵循汉语的具体表达,如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处的抽象表达使句子显得更加紧凑,高度概括了句子的内涵,同时也避免了主观语气,将深奥的哲理客观地呈现出来。

报告翻译中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idying our attire, taking a bath(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这一表述秉承了汉语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的特点。

汉语用词比较倾向于具体,此处的表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叙述直接、语言形象、表达清晰。

三、结语在任何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内涵注入到语言当中,使得语言的内容不断丰富。

早在1966年,索绪尔(F. de Saussure)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最后走上一条确定的道路。

结合中国英语的表现形式,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征,“确定的道路”则是指受到语母语影响产生的反映文化和思想的一种固定模式。

正是这种“精神”和语言的结合,促进了中国英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韩玲(2007)利用文献相互引用关系,分析归纳了中国英语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

其中,中国英语研究已成为翻译方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英语在报告翻译中频频出现,说明中国英语融入政治话语翻译是必然趋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战菊等人(2015)从文化差异出发论述中国英语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性。

中国英语创新了政治话语翻译,为政治话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政治话语的翻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的内容,使其赋有时代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一.感秋之清、静、悲凉1.时代背景与写作动机的对比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早已侵占了东北,并大举向华北进攻,北平的沦陷危在旦夕。

作者在《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明确地写道:“想在没有被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皇都。

”这便是作者要加快脚步,尽早赶到北平赏秋的理由和动机。

正如文中所述:“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关切,实则是对祖国前途命运担忧。

2.北国秋天特点与南国秋天特点的对比作者以为,祖国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好的,但是南北之秋,迥然有别:从感受上看,北国秋天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气候干燥。

南国秋天的特点是“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多雨而少风”。

作者通过南北秋特点的比较,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心理:一是对北国的秋天,尤其是故都的秋天,“想饱尝一尝”秋味之念;二是对南国的秋天,则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之感。

3.北国秋境与作者心境的对比作者抓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选择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北国的秋境。

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柔软的触觉”,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又觉得清闲”,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深沉的地方”,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作者对槐树的落蕊,观察得细致入微,并通过视觉、感觉,细腻地描写出了槐树落蕊给人的种种感受。

从中透漏出静寂、深沉的秋境,同时也流露出离群索居作者对现实的苦闷、寂寞的心境。

二.绘秋之景物淡雅1.描绘秋天景物的色彩对比从客观上说,因为自然景物的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也不是单一的“清、静、悲凉”,就是富有奇特的故都的秋的另一种“客观色彩”。

郁达夫《故都的秋》译文赏析对比

郁达夫《故都的秋》译文赏析对比

总结
词意赏析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1896.12.7—1945.8.29) •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 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 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 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 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 人生际遇。
• 译文1:Unlike famous flowers which are most attractive when half opening, or good wine which is most tempting when one is half drunk, autumn, however, is best appreciated in its entirety.
• “故都的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丽、宁静而略带忧伤的 美,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的落寞和感伤。因此整体意境 为清、静、淡、愁。勾勒出这种意境的正是芦花,虫唱, 夜月,梧桐,秋蝉及秋士等语。
译文赏析
一、译文意境赏析
• 原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二、增词法的运用
原文: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
译文1: The same depth of imp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a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 wutong tree is more than enough to inform the world of autumn‘s presence.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着 ”, “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象喇叭似的牵牛花 ( 朝荣 )的 是 写 北 国槐 树 的 落蕊 。作 者 细腻 地 描 绘 了扫街 的扫 这 蓝 朵 … … ”但 是 , “ 都 的 秋 ” , 又并 没有 为 作 家 的主 观 故 种 “ 花 而 又 不 是花 ”的 落 蕊 的情 状 ,并说 “ 意 识下 并 感 情 而 受到 扭 曲, 失却 了它 同有 的特 征 。那 牵 牛 花 ,那 槐树 像 潜
行文 不 做 作 ,不 卖 弄 ,无 粉 饰 ,给 人 一 种 高度 的美 学 境 界 。 作者 在 文 中 自始 至 终 渲染 的是 一种 清 净 、悲凉 的感 情 氛 围 ,
这 一切 景 物 的 出现 就 已 让人 的心 受 到触 动 ,然 后 你会 在 一 种 高远 、清 凉 、 荡 的 淡 淡悲 伤 中 不 断地 感 动 着 。而 当你 细细 那 不 是 一 种 浓 烈 的渲 染 , 而 是一 种 恬 淡 的追 求 。 一 品 味那 “ 树 叶底 ” “ ‘ 一 丝 漏 下来 的 日光 ”时 ,几 乎 能 槐 丝 5 以情 驭 景 , 以 景显 情 , 情景 交 融 , 浑然 一 体 。 作者 身 .
沉 的地 方 ”。
二 是 写 “ 蝉 的 衰 弱 的残 声 ” 。他 为什 么 要 写 这 蝉 声 秋 呢 ?因 为 秋天 。来 ,蝉 的生 命 就渐 近 终 点 ,这 与 秋 天 ‘来 草 。 。 一
( 车培 培 王 信 伟 山 东省 r 县 实验 中学 ) 临沭
晨 观 景 、秋 槐 落 蕊 、 秋 蝉 残 鸣 、秋 雨 闲 人 以及 秋 果 儿 个 画 3 在 手法 上 ,主 要是 通 过 南 北之 秋 的 对 比反 衬 , 或叙 或 .
面 ,选 景 细 微 ,表 意 却 悠远 深 沉 。如 在 秋晨 观 景 的描 写 中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ores:析
郁达夫原作
赏析取材
本文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Autumn in Peiping)一文的第一至第四段为例, 并以张培基和王椒升的译文为蓝本(张培 基的译文下称译文1,王椒升的译文下称译 文2),通过对名家译作的对比赏析来探讨 汉译英翻译作品的翻译技巧。
秋之“好”:
1、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有可取之处;给出一些建议 2、pleasant
句子结构的完整 性和协调性——1 较好
Something that is pleasant is nice, enjoyable, or attractive
清、静、悲凉
《柯林斯高级英语 学习词典第五版》 limpid: very clear and transparent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 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 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杭州其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故都的秋》.
pathetic: If you describe a person or animal as pathetic, you mean that they are sad and weak or helpless, and they make you feel very sorry for them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译文2:It was for no other purpose than to savor this ‘autumn’ to the full, the taste of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that I went to the trouble of journeying a thousand li,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Beiping.
译文2中将“of course” 放在句尾突出强调使得 该语义得以体现。另外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作者介绍
郁达夫 (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 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 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 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 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 际遇。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 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 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 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 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
相比而言,张培基先生对“秋味”的翻译更加文短 而意长
主题倾向:作者是在拿 “江南的秋”和“故都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
的秋”作比,是进一步 阐述突出了他无限的眷
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恋和向往,文中的“当
然”融入了一定的情感, 译文1: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此处结合作者当时
苦闷的心情,“清”
应理解成北方秋天
带给作者本人的安
逸心情,使作者的
愁绪变得透明清澈 起来,故limpid较 好。
译文2:Autumn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译 文 1 :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译文2:Autumn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 故都的秋味。
译文1: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ing a long distance for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译文2:It was for no other purpose than to savor this ‘autumn’ to the full, the taste of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that I went to the trouble of journeying a thousand li,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Beiping.
“秋”、秋味
《牛津高阶英汉双 解词典》
atmosphere : feeling in the mind that is created by a group of people or a place; mood
taste :sensation caused in the tongue by things placed on it ,引申 为“回味”
译 文 1 :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译文2:Autumn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主题倾向:前半 句作者通过述说 秋“总是好的” 表达出自己对秋 的喜好,后半句 话锋一转,用 “清”“静”“ 悲凉”这三个词 来诠释自己对北 方的秋的特殊情 感。此时翻译的 选词应结合当时 作者所处的白色 恐怖四处横行的 特定年代来考虑, 应与社会文化语 境相符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优秀报告点评:该实践报告特点有四:一是能以主题与主题倾向为理论依据,对两 种译文选词择义的进行了有理据的分析和评说。突出了散文情景交融的文学性及其 在英译中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两位同学紧紧抓住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观能动 地表现作者的特定情感特质这一主线,使得评析中心突出。体现出刘勰所论的“情 之经,理之纬”(《文心雕龙》-情采篇)的文学立本之源思想在翻译中的表现。 二是有析、有论、有评,不少地方体现出两位同学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名家译文有 赞有批,既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且评析令人信服,问题概括得当。三是能综合 两位名家长处,提出自己的改进译文,既体现出理论思维,又落实到具体实践。四 是报告PPT制作形式与内容相融合,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此处作者说北之秋来得悲凉,暗藏着自 己内心深处的思乡愁绪,用melancholy更 为恰当。
译文1的版本较好!
主题倾向:作者 用“不远千里”、 “赶”、“不过 想”、“饱尝一 尝”表达的是自 己对这故都的秋 极度眷念之情, 为了再次尝一尝 故都的秋味,作 者不辞辛苦,不 顾路途遥远,带 着一腔乡情回到 自己当年因为白 色恐怖而远离的 故都。此时的作 者是兴奋的、是 激情澎湃的。同 样,翻译词语的 选择应符合这一 主题语境。
清、静、悲凉
《柯林斯高级英语 学习词典第五版》
melancholy: an intense feeling of sadness which lasts for a long time and which strongly affects your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to the full: 充分地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 故都的秋味。
译文1: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ing a long distance for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