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动力学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动力学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摘要: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有很多物理习题,利用正向思维来解决比较困难或十分繁锁,而运用逆向思维却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在运动学和力学教学、学习中,逆向思维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物理教学;逆向思维;动力学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有很多物理习题,利用正向思维来解决比较困难或十分繁锁,而运用逆向思维却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为了使学生能破除单一正向思维的定势,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中学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的能力,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高中物理运动学和力学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中,逆向思维有着独特的魅力。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解决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牛顿经过逆向思维,提出“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通过推理论证、分析归纳,不仅找到了天体运动的原因,而且发展和总结出了辉煌科学史册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实现了他“把磁转变成电”的誓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观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也产生磁场”,也是逆向思维的典型示例。
在高中物理的运动学、力学教学和学习中,逆向思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由对称性形成的逆向思维
物理中有许多概念、规律是对称、互逆的。例如运动和静止、合力与分力、运动的分解与合成、加速与减速等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理解和运用时既需要正向思维,又需要逆向思维互相印证。
二、由因果关系形成的逆向思维
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原因,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结果,试题中往往给出的是运动状态,让我们根据状态逆向地推出原因。
例1.一铁球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并与墙壁接触,墙壁对球有弹力吗?
我们用逆向思维:假设墙壁对球有弹力,则在水平方向只有该弹力,球必定向右运动,而实际上球是静止的。所以墙壁的弹力不存在。
例2.右图中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推力作用在B上,A、B相对于地面静止,问A、B间是否有摩擦力。
还用逆向思维:假设A、B间有摩擦力,则A在水平方向只受该力,A必定做水平运动,不能保持静止,所以A、B间无摩擦力。
对于圆周运动及天体运动,列出向心力方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难的原因在于不明白题目条件与所求未知的关系,不明白方程的意义。
例3.圆锥摆问题,如图,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被一长为L的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做圆锥摆运动,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求小球运动的周期。
题目中描述的是小球正处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维持这种状态“需要的向
心力”大小为m(4π2/T2) r,这种状态只是一种结果,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只能是
小球受到的合外力“所提供的向心力”,大小正好等于小球“所需要的向心力”且方
向正好与瞬时速度保持垂直。
结果已经存在,运用逆向思维,说明原因也成立。即:F供=F需;F合=
m(4π2/T2) r
小球只受重力与绳的拉力,仅能由此二者形成合力。又由于小球“正处于匀
速圆周运动的状态”,“所提供的向心力”必定与瞬时速度垂直,合力必定指向圆心(水平方向),根据力的合成法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可得F合=mgtanθ,综合起来
就有:mgtanθ=m(4π2/T2) r.
对于天体运动也是如此,只不过外力仅为一个万有引力,如果某环绕天体正
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即“所提供的向心力”,必定等于“所需的向心力”: GMm/r2= m(4π2/T2) r.
至于火车转弯、秋千在最低点、过山车在最高处都是把经过某个点时的运动
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只是不同的情况下大小应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三、由过程可逆形成的逆向思维
例1.一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车在停止运动前1s
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本题若沿正向思维的思路来解,将是十分繁琐的,不过若倒过来考虑,将汽
车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推过去象镜头回放一样,刹车过程就可以看作初速度为零
的匀加速运动的逆过程,最后1秒通过的位移就变成了匀加速运动的最初1秒通
过的位移。
例2.以20米/秒的速度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求物体上升过程中最后0.5
秒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空气阻力不计)。(g=10m/s2)
解析:顺向思维: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v0/g=2s,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v02/(2g)=202/(2×10m)=20m,
上升到最高点前半秒时的位移也是上升到t1=1.5秒时的位移:
h=v0t1-1/2gt12=20×1.5-1/2×10×1.52=18.75m,
最后0.5秒的平均速度:v=(H-h)/(t-t1)=(20-
18.75)/0.5m/s=2.5m/s
逆向思维:因为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因此,可以把问题从正面转移到反面来思考,即将求上升过程最后0.5秒内的平均
速度大小,转变为求自由落体运动头半秒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所以平均速度
v=(0+gt)/2=10×0.5/2 m/s=2.5m/s
四、由等效性形成的逆向思维
例1.在匀加速向左运动的车厢中,一人用力向前推车厢,若人与车厢始终保
持相对静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人对车厢做正功
B、人对车厢做负功
C、人对车厢不做功
D、无法确定
解析:按习惯,若选车厢为研究对象,车厢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人的作用力:向前的推力和脚底的摩擦力以及一个外力。因为人的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二力的功,无法确定人对车厢做功。
逆向思维选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人与车厢一起加速运动,人的动能增加,对
人做功的只有车厢,因此车厢对人做正功,又由于人与车厢之间的力是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故人对车厢做了负功,所以B项正确。
例2.两列队伍的距离为d,并以v1、v2的速度相向而行。在队伍间有一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