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游戏模拟卷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ABCD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2、补偿说

补偿论认为,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会开汽车,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等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们的事,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3、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4、恩物

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进行自由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5、场地空间密度

游戏的场地空间密度是指在游戏环境中平均可供每个孩子使用的空间大小,可以用下列公示来计算:

空间密度=(房间大小—不可用的空间大小)/孩子的人数

6、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孩子的认识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7、七巧板

拼图类的一种,即将方形板分为七块,能搭成各种模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

8、规则游戏

具有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游戏,有规则性和竞赛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即游戏有明确的规则,幼儿必须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不得违反规则,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9、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10、命题构造

命题构造即建构游戏中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来进行建构.

11、以人代人

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任务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

1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即幼儿对事物的某些方面作“想象的改造”,包括以物代物(如用积木当电话)、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公主)、情景转换(如把教室当作海洋)等。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 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13、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游戏。幼儿之间能意识到相互的存在,期间有眼光接触,有彼此模仿,但没有游戏互动。

14、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的间接指导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孩子干什么,而是使他随着指导者的角色行为暗示而行动,所以,又称为内在干预。15、以物代物

以物代物是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

16、本体性游戏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

17、手段性游戏

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

1.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同化,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完善,同化和顺应之间常是不平衡的,表现为要么顺应大于同化,要么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儿童忠实地认同外部事物的特征,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表现出模仿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合自己认知图式的东西,游戏的价值不在于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在考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时,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不断体验着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

2.局限性

在涉及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问题时,皮亚杰皮亚杰强调的是情感价值而不是认知价值。游戏不能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它对认知发展的价值只是一种联系和巩固。

2、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各种问题情景中,运用物体属性的经验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反应,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

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

第三,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他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物体,变化各种方式对待物体,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结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思维的变通性。

第四,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比较分析代用品与被代用品之间的异同关系,这里有对物的特征的感知,有利用表象对物的特征的概括和对物的意义的抽象等等,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

3、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对扮演什么角色,模仿角色的什么行为,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幼儿出于情感动机的模仿,象征性地满足了他们各种情感的需要。

2、儿童在游戏中宣泄情绪。游戏在排解消极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活动性是儿童的天性,不适当的限制会压抑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