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合集下载

纸片飘落实验报告

纸片飘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观察纸片在空中飘落的过程,分析影响纸片飘落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

纸片在空中飘落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重力使纸片向下加速,空气阻力则减缓纸片的下落速度。

本实验通过改变纸片的形状、重量等因素,观察纸片飘落速度的变化,分析影响纸片飘落速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白纸若干张2. 彩色笔3. 刻度尺4. 玻璃瓶5. 透明胶带6.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2. 用彩色笔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3. 将彩色图案的纸片依次剪下,用透明胶带将纸片固定在玻璃瓶的底部。

4. 将玻璃瓶倒置,让纸片从瓶口自由飘落。

5. 用刻度尺测量纸片从瓶口到地面的距离,记录数据。

6. 改变纸片的形状,重复步骤4-5,记录数据。

7. 在纸片上分别贴上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小石子、硬币等,重复步骤4-5,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不同形状纸片的飘落速度| 纸片形状 | 飘落时间(秒) | 飘落速度(m/s) || -------- | -------------- | -------------- || 圆形 | 5.2 | 0.32 || 三角形 | 5.4 | 0.29 || 方形 | 5.6 | 0.28 |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形状的纸片在空中飘落的速度存在差异。

圆形纸片的飘落速度最快,方形纸片的飘落速度最慢。

2. 不同重量纸片的飘落速度| 纸片重量 | 飘落时间(秒) | 飘落速度(m/s) || -------- | -------------- | -------------- || 无重物 | 5.2 | 0.32 || 小石子 | 5.5 | 0.29 || 硬币 | 5.7 | 0.27 |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纸片上贴上不同重量的物体后,飘落速度有所减缓。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下落的基本原理;2.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标记为球A和球B);2. 两个相同的纸片;3. 秒表;4. 支架。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和纸片放在支架上,确保它们在同一高度;2. 用手捏住纸片,释放纸片,观察小球和纸片的下落情况;3. 改变纸片的高度,重复步骤2,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4. 使用秒表记录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球A和球B同时落地,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当有空气阻力时,纸片下落的速度比小球慢。

实验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的存在会使得物体下落速度变慢;二是物体本身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

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受物体质量的影响。

实验拓展: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往往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为了提高物体下落的速度,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如使用降落伞等。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利用空气阻力来控制物体的下落速度,如利用气流吹动物体来改变其下落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并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探究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基本关系;2.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1. 电源(若干节干电池);2. 电阻器(不同阻值);3. 电流表;4. 电压表;5. 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1. 将电源、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2.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短路或断路现象;3. 改变电阻器的阻值,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记录电流和电压的数值;4. 重复实验多次,求平均值。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原理简介2. 测速原理及方法3. 简易测速仪的制作步骤4.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5. 结果分析与讨论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自由落体实验装置、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自由落体原理、测速方法、实验步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由落体原理,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介绍测速原理及方法。

3. 演示: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理,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制作:讲解简易测速仪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测速仪。

5.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的物体下落时间,记录数据。

6. 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速度,处理实验数据。

7.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测速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由落体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

2. 思考如何提高简易测速仪的准确性。

3.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由落体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简易测速仪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

3. 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评估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由落体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或企业,实地了解测速仪器的制作和应用。

3. 开展小组项目,让学生设计更精确的测速仪器,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空气中的落体实验方案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空气中的落体实验方案三

空气中的落体实验方案三
【器材】
硬纸名片,铁片(面积与名片相等)。

【操作】
(1)让一枚硬币和一张平放的薄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落下,可以看到纸片比硬币的降落要慢得多。

(2)将名片和铁片竖直放置,然后重复上述演示,因两者下落的迎风面积减小,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都变得很小,于是两者几乎同时落到桌面。

【注意事项】
如果所用名片较薄,为防止出现滑翔下落,在操作(2)中可将名片卷曲成圆筒状,再让它竖直落下(图0-16)。

以上三个方案的实验可在讲授“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一节时选用,以说明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如果条件许可,最好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管和抽气机再演示钱币与羽毛在真空中同时下落的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初中物理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二、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

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

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s/t。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cm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v=s/t 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10cm×1cm 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七、实验所用器材:“纸锥”一个,30~50cm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测量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测量过程,并探究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测量速度实验教案。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速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学会使用简易装置进行测量和计时;3.掌握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能够分析并解决与运动速度相关的问题。

三、实验器材1.直尺2.木块3.滑板道4.手表或秒表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 在平坦地面上铺设滑板道;b) 设立起点和终点,并用直尺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c) 将木块放在起点处。

2.实验操作:a) 让学生推动木块沿着滑板道开始运动,并同时开始计时;b) 当木块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记录下所用时间;3.数据处理:a) 使用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计算出木块的平均速度;b) 学生根据所得速度数据,进行单位换算,并将结果填入表格;c) 根据结果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运动速度的测量,还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单位换算。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需要测量时间?答:测量时间是为了计算速度。

只有同时记录下位移和所用时间才能准确地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2.为何使用滑板道?答:滑板道提供了一个平滑无摩擦的表面,使木块能够以较恒定的速度运动,便于测量和计时。

3.如何确定起点与终点?答:通过直尺来测量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

确保沿着这段距离内木块始终保持直线运动。

4.其他因素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答:是的,例如空气阻力等外力因素会影响木块运动的速度以及所用时间。

六、拓展练习1.如果改变滑板道的材质,如使用铁板代替塑料板,速度的测量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2.如果在滑板道上放置一些障碍物(如小洞),这对运动速度的测量有什么影响?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3.是否存在某种装置能够排除外力干扰,更准确地测量速度?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测量速度的方法与计算,还习得了思考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

如何借助自由落体原理制作简易测速仪?自由落体测速仪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原理介绍2. 简易测速仪的制作步骤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4. 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5. 实际应用探讨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自由落体装置、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相关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介绍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自由落体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高度的关系。

3. 制作步骤:讲解简易测速仪的制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实验操作等。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下的落体时间,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计算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6. 误差分析: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法。

7.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测速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自由落体原理及其在测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独立完成简易测速仪的制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 学生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法。

4.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自由落体测速仪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自由落体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简易测速仪的制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难点:1. 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与时间、高度的关系的数学表达。

2. 实验中误差的识别和减小方法。

3. 自由落体测速仪在实际情境中的创新应用。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自由落体原理和测速仪的制作方法。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实验后交流心得,共同分析数据和误差。

4.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自由落体测速仪的改进和应用。

《速度的测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速度的测量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速度的测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是针对初中生学习物理中的速度测量内容进行的,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加深他们对速度测量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目的:1. 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设计内容: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同一时间段内的速度,并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2. 实验材料:直尺、秒表、小车、测速仪、平滑水平面;3. 实验步骤:1)确定小车在平滑水平面上的起点和终点,标记距离为10米;2)使用直尺量取10米的距离,并将小车置于起点;3)用秒表计时,记录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4)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计算小车在10米距离内的平均速度;5)使用测速仪测量小车在10米距离内的瞬时速度;6)比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不同,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7)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四、验收标准:1. 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2. 结论正确、合理;3. 能够正确分析不同情况下的速度测量结果;4. 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心得。

五、设计要求:1. 学生分组合作,每组3-4人,共同完成实验;2. 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 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数据处理和结论。

六、参考资料:1. 《中学物理实验教程》2. 《物理实验教学指南》3. 《科学教育》杂志七、实施方式:1. 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辅导和指导;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4. 学生可进行实验结果展示和交流。

八、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实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逻辑性;3. 结论的合理性和深度;4. 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和团队精神。

通过《物体下落》科学实验掌握下落速度的教案

通过《物体下落》科学实验掌握下落速度的教案

尊敬的教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堂关于下落速度的实验课程。

我们将通过《物体下落》这个科学实验来探究下落速度的规律。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目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同学们:1.理解下落速度的概念和定义2.掌握下落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公式3.探究下落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4.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验器材:1.秤2.计时器3.同样大小的纸片或棉球4.直尺实验步骤:1.我们需要将实验器材准备好。

使用直尺将同样大小的纸片或棉球放置在同一高度的位置上。

2.使用秤来测量纸片或棉球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将纸片或棉球从高度自由落下,并使用计时器来计算下落时间。

4.通过下落时间和高度的测量,计算出下落速度。

5.重复以上步骤,将同样大小的纸片或棉球从不同高度进行实验,并计算出不同高度的下落速度。

6.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并探究下落速度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果:在完成了实验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高度和体重无关。

相同高度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2.下落速度与物体下落的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即下落速度越快,下落时间越短,下落速度越慢,下落时间越长。

3.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下落加速度恒定。

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为9.8m/s^2,是一个与质量、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物理常数。

教学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亲身体验下落的过程,去感受下落速度的变化,并通过实验结果来探究下落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以下是本次教学的大致过程:1.引入 - 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下落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实验环节 - 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来探究下落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律。

3.分析环节 - 汇总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得出下落速度和下落时间的关系、下落速度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以及下落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4.总结 - 向同学们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加深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探究物体速度的实验方法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测量速度,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位移,从而获取到有关运动状态和变化的信息。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有效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并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一、实验目标及背景1. 实验目标:学习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 实验背景:速度是刻画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每秒钟位移来表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物体以不同速度运动。

而准确测量物体的速度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至关重要。

二、实验器材和药品准备1. 实验器材:- 平直水平台板- 测量尺(精确到毫米)- 计时器- 物块或小车等非圆形移动物体- 反光卡片(可以使用指甲油涂在小车末端)2. 药品准备:无三、实验步骤及记录1. 实验前准备:(1) 将平台板摆放在水平台面上,确保其稳定。

(2) 将反光卡片粘贴或者涂在物体的末端,并保证其固定。

2. 进行实验:(1) 将物体静止放在平台板上的起点位置,并记录下该位置,记为A点。

(2) 使用计时器,同时开始计时和推动物体,直到物体达到终点位置后立即停止计时,并记录每组实验的时间t(单位为秒)。

(3) 记录不同距离下的时间t,分别进行多组重复实验以提高数据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及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像。

横轴表示时间t(s),纵轴表示位移x (m)。

画出直线代表均匀运动。

(2) 计算每一组实验中物体的平均速度v(m/s)。

用公式v = x/t 来计算速度,其中x是位移,t是时间。

(3) 分析速度与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均匀运动中,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无关。

(4) 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

四、实验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 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与其位移成正比?五、实验总结及教学拓展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 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其平均速度保持恒定。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文档资料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文档资料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二、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

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

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七、实验所用器材:“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2)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2)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一、引言:物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案将探究测量速度的实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应的实验手段进行测量。

二、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它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力、运动的变化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速度的定义与概念;2. 掌握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影响速度的因素。

四、实验材料:1. 测量速度的实验仪(由三个传感器组成,分别测量时间、距离和速度);2. 一段直线跑道;3. 停表。

五、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前准备,确保所需材料完备。

2. 安装实验仪设备,确保传感器的正确连接。

3. 对实验跑道进行测量,记录跑道的定长。

4. 学生依次在跑道上进行跑步实验,其中一个学生用停表计时,另一个学生操作实验仪设备并记录传感器读数。

5. 每组学生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到稳定的实验数据。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并进行记录。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针对不同运动情况下的实验,学生可通过计算速度的平均值来比较不同情况下的速度差异。

2. 学生应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并尝试找到可能的改进方法。

3. 学生还可根据实验数据思考速度与运动时间、距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速度与运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速度的方法,还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速度的概念。

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思考运动速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这对于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思考者以及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教学拓展:1.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定律中速度变化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速度和距离的测量结果,计算出体重移动路径及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学习运动与位移的关系。

物理学案:设计物体下落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学案:设计物体下落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学案:设计物体下落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自由落体架、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重量的天平、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球、圆柱体、长方体等)、纸片、标尺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需要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

然后将自由落体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利用天平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实验设计接下来,需要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10厘米的直线,并用标尺将它分成10个部分,每个部分长1厘米。

在每个小格子上标上数字0-10,并在纸的底部和上方分别标上“开始”和“结束”字样。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计时器来测量物体在不同高度下落的时间了。

3、实验操作将自由落体架固定在不同高度上,比如,1,2和3厘米等,然后将一个相同重量的物体放在自由落体架的起始位置,并让它自由落体,同时使用计时器记录下物体落到标记的时间。

重复实验多次并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推导出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四、实验注意事项1、验环境要保持稳定,尽量避免风等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实验后要及时整理、分析和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的结果进行推导和分析,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知识。

五、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规律,并验证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重力和阻力等物理学概念,为我们今后深入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测量速度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测量速度创新实验教案

初中测量速度创新实验教案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速度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方法3. 数据处理和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5. 结果展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测量方法。

2.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 注重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能得出合理结论。

4. 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实验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物体(如小车、球等)。

2. 教学课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参考资料:有关速度测量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七、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_3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_3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一、实验目的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通过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实现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二、实验器材“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学生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10cm?1cm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t。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四、实验过程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位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根据速度公式vs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五、实验结论根据速度公式v?st,由于纸锥下落的高度是一定的,所以只要求出纸锥三次下落所用的时间的平均值,就可以求出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

六、注意事项在制作“纸锥”时需要用硬度不要太大、密度较小的纸张,学生课堂练习纸最佳。

可以选择高个子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的下落高度,这样可以增加下落时间,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但是会导致矮个子同学很难判断刻度尺是不是水平的;用矮个子同学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可以最大程度的使刻度尺保持水平,但是会使下落时间变短,这样测量的高度准确了,但是下落时间的测量误差会增大。

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

纸片下落实验报告

纸片下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片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

2. 掌握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纸片下落速度的方法。

3. 分析影响纸片下落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纸片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当纸片下落速度较慢时,空气阻力相对较小,纸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纸片下落速度较快时,空气阻力逐渐增大,纸片做匀速直线运动。

本实验通过测量纸片下落的高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s/t计算纸片下落速度。

三、实验器材1. 纸片:选用相同尺寸的纸片,以消除纸片厚度、质量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刻度尺:用于测量纸片下落的高度。

3. 秒表:用于测量纸片下落的时间。

4. 计算器:用于计算纸片下落速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纸片、刻度尺、秒表、计算器等放置在实验桌上。

2. 在实验桌上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纸片下落的高度,记录数据。

3. 将纸片放置在实验桌边缘,确保纸片自由下落。

4. 同时启动秒表,观察纸片下落,当纸片落到地面时,立即停止秒表,记录纸片下落时间。

5. 重复步骤2-4,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均需记录纸片下落高度和时间。

6. 根据公式v=s/t计算纸片下落速度,并记录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影响纸片下落速度的因素。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纸片下落高度(m) | 纸片下落时间(s) | 纸片下落速度(m/s)-------- | ---------------- | ---------------- | ----------------1 | 0.5 | 0.8 | 0.6252 | 0.5 | 0.9 | 0.5563 | 0.5 | 0.7 | 0.7144 | 0.5 | 0.85 | 0.5885 | 0.5 | 0.75 | 0.667六、实验结果分析1.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纸片下落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速度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2. 纸片下落速度受纸片下落高度的影响,下落高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

物理实验方案测定速度

物理实验方案测定速度

物理实验方案测定速度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的物理量。

测定速度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数值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物理实验方案,通过测定速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并给出实验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时间,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探究物体的质量对速度的影响。

2. 实验原理根据物理学中的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s)除以时间(t),即v=s/t。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直线运动的物体来测定速度。

通过实验测得物体在给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再利用速度的定义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 光滑水平台- 各种不同质量的小球- 秒表- 测量尺- 夹子(用于固定小球)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4.1.1 将光滑水平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用测量尺确认水平。

4.1.2 将小球放置在水平台上,并使用夹子固定。

4.2 实验操作4.2.1 选择一个小球,并标记其质量。

4.2.2 将小球置于水平台的初始位置,并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球。

4.2.3 启动秒表,并记录小球从静止状态到达指定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重复此操作3次计算平均时间。

4.3 数据处理4.3.1 计算平均时间(t)。

4.3.2 根据已知的小球初始位置和指定位置的距离,计算小球在给定时间内的移动距离(s)。

4.3.3 利用速度定义公式,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v)。

5. 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中,我们选择了3个不同质量的小球进行测定速度实验。

测得各小球的平均时间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如下表所示:--------------------------------------小球质量(g) | 平均时间(s) | 平均速度(m/s)--------------------------------------10 | 1.5 | 0.67--------------------------------------20 | 2.0 | 0.50--------------------------------------30 | 2.5 | 0.40--------------------------------------从上表可以观察到,小球的质量对于速度有一定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册1.4学生实验:测量速度教案北京课改版【word版】.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1.4学生实验:测量速度教案北京课改版【word版】.doc
观察、计算
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
1.分组.每组至少6人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பைடு நூலகம்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
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设计表格,计算.
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后作业
⑴写出实验报告
⑵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馈
备注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材料
停表、卷尺、小红旗
教学方法
讲解、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分组实验
数据处理
四、讲评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
测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
第四节学生实验:测量速度
课题
测量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实验名称: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引言: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测量速度的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为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项测量速度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学习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

3. 掌握运动图表的绘制方法。

4. 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直尺2. 计时器3. 精密测尺4. 一条光滑的水平直线轨道5. 小球三、实验设计:1. 实验前准备:a. 将水平直线轨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b. 使用直尺测量轨道的长度,并记录。

c. 在轨道的一端放置小球。

2. 实验步骤:a. 将小球从轨道上释放,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b. 当小球滚到轨道另一端时,立即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时间。

c. 使用精密测尺测量小球滚动产生的位移,并记录下来。

3. 实验重复:a.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运动图表的绘制:a. 将每次实验中的位移与时间数据记录下来。

b. 在纸上绘制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的坐标系。

c. 使用得到的数据,将每次实验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绘制成折线图。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样本数据记录表:实验次数位移(m)时间(s)速度(m/s)1 0.50 0.75 0.672 0.54 0.69 0.783 0.48 0.73 0.664 0.52 0.72 0.725 0.46 0.77 0.602. 运动图表分析:a. 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上绘制出位移与时间的折线图。

b. 观察折线图,可以看出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随着时间的增加,位移也在增加,表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计算出的速度数据符合物体运动的特征,可以将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3. 实验结果分析:a.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即速度恒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

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

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
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
七、实验所用器材:
“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八、实验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2005年12月14日前后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十二个班级中施教效果很好,解决了原来所用纸片下落不稳、路线不是直线,路程无法测量的缺点,而且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

后来在鼓楼区其他学校初二物理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各位同行一致反应较好。

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说明:在制作“纸锥”时需要用硬度不要太大、密度较小的纸张,学生课堂练习纸最佳。

可以选择高个子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的下落高度,这样可以增加下落时间,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但是会导致矮个子同学很难判断刻度尺是不是水平的;用矮个子同学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可以最大程度的使刻度尺保持水平,但是会使下落时间变短,这样测量的高度准确了,但是下落时间的测量误差会增大。

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