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弯曲应力(张新占 主编 材料力学)
第六章 弯曲应力
近似公式:
Q
hb
47
腹板切应力的近似公式
因为: (1)腹板切应力近似为均匀分布;
(2)腹板负担了绝大部分剪力。
近似公式:
Q
hb
翼缘的切应力
特点
(1) 除了有平行于剪力Q的切应力 分量外,还有与剪力Q垂直的 切应力分量;
(2) 切应力数值与腹板的切应力相比较小。 48
箱形薄壁梁
假设 : t //
My
Iz
总结
假设 平面假设,单向受力假设
综合考虑三方面
( y) y
结论
( y) E ( y)
dA0 ydA M
A
A
中性轴位置:中性轴过截面形心
❖ 中性层曲率:1 M (Iz -惯性矩)
EI z (EIz -截面弯曲刚度)
正应力公式: ( y) My
Iz
max
M Wz
(Wz -抗弯截面系数)
y2)
8
24
则,距中性层 y处的切应力公式为:
Q
[
B
(H
2
h2 )
b
h2 (
y 2 )]
Izb 8
24
切应力分布如图。
45
距中性层 y处的切应力公式为:
Q [ B (H 2 h2) b (h2 y2)]
Izb 8
24
切应力分布如图。
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处
max
Q[ Izb
BH 2 8
由切应力互等定理,得
QS
* z
Izb
计算Sz*
可用公式
S
* z
A1
y1
S
* z
b( h 2
y) [y
材料力学课件第六章弯曲应力
※ 梁的纯弯曲 ※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 弯曲切应力 ※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三章 扭 转
§6.1 梁的纯弯曲
横截面上同时存在弯矩和剪力
横力弯曲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并无剪力
纯弯曲
f1(M ) f2 (Q)
第三章 扭 转
aP P a
A
B
C
D
QP
x
P
a
2
h
2 4
2
b
a y
第三章 扭 转
附录 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一、惯性矩
z
定义:图形面积对某轴的二次矩
IzAy2dA , IyA z2dA
y
dA
z
工程中常把惯性矩表示为平面图形的
面积与某一长度平方的乘积, 即
O
y
Iz Az2i, IyAy2i
或
iy
Iy , A
iz
E E y
3. 静力学关系
M z
N A dA 0
(1 )
M yA zdA 0 (2 ) M zAy dA M (3 )
y z y
x
dA
E E y
第三章 扭 转
NxAdAAEρydA0
Sz 0
ydA 0
A
中性轴过形心
1、组合图形对某一轴的静矩等于组成它的各部分图形对同一 轴静矩的代数和,即:
n
n
Sz Aiyi , Sy Aizi
i1
i1
其中:Ai, yi, zi 分别代表第 i 个图形的面积和形心坐标, n为分割成的简单图形的个数。
《材料力学》课程讲解课件第六章弯曲变形
F
q
M
轴线
弯曲后梁的轴线 (挠曲线)
纵向对称面
2. 梁变形的度量—挠度、转角
挠曲线
转角
(1) 挠度w:截面形心在y方
y
C’
向的位移。 向上为正
w 挠度 (2)挠曲线:变形后梁的轴线
x
C
x
F
挠曲线方程: w f (x)
⑶ 转角θ:截面绕中性轴转过的角度。(挠曲线法线与y轴的
是上面求得的 B,由此引起的A端挠度w1= B·a应叠加到图
b所示悬臂梁的A端挠度w2上去才是原外伸梁的A端挠度wA :
wA w1 w2
1 3
qa3 EI
a
2q a4
8EI
7 qa4 12 EI
例题:列出图示结构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边界条件: A 0
wA 0
连续条件: B左 B右 wB左 wB右
例题:列出图示结构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wA 0
解:边界条件:A 0
wC 0
wD左 wD右
连续条件:D左 D右
wB左 wB右
例题6.1 求梁的转角和挠曲线方程, w
并求最大转角、最大挠度,EI已知。 A
已知结果,先将均布载荷延长至
梁的全长;
为不改变原载荷的作用效果,
在AB 段加上集度相同、方向相 反的均布载荷。
wC1
⑵ 计算两种载荷下的wC和C 。
wC1
ql 4 8EI
C1
ql 3 6EI
wB 2
wC 2
wB 2
B2
l 2
C 2
ql 3 48EI
wC 2
ql 4 ql3 l 128EI 48EI 2
材料力学第6章-弯曲应力
Stresses in Bending
第六章 弯曲应力
1
背景材料
本章基本要求 6.1 弯曲正应力 6.2 弯曲切应力 6.3 梁的强度及破坏
6.4 组合变形的应力 本章内容小结
2
背 景
材
料
F
横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如 何计算?行车移动时,这种 应力如何变化?
3
汽车在轮轴上的支 承为什么设计为叠板弹 簧的形式?这种结构有 什么优点?
3M max b 44.7 mm 2[ ] 故取 b = 45 mm
27
例6.2 欲把直径为 d 的圆木锯成承受竖直方向荷载的矩 形截面梁,若要使梁具有最大的强度,矩形的高 h 和宽 b
应成什么比例?
d b h
分析
强度最大
荷载相同时应力水平最低
max
M max W
W 为最大
建立 W 函数关系并求其极值
A
A
dA
z dx
A
1) 第一式:
FN dA
A
A
E
y dA
E
A
y dA
E
Sz 0
x
S z 0 重要结论:中性轴必定过形心
2) 第二式:
E
E
y
E M y z dA y zdA I yz A A
mn ( y ) d
z
dx dx x
mn mn ( y )d d mn d
y
m
d
y
n'
n
m'
材料力学第6章弯曲应力
图6.5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例6.1如图6.6所示,矩形截面悬臂梁受集中力和集中力偶作用。试求Ⅰ—Ⅰ 截面和固定端Ⅱ—Ⅱ截面上A,B,C,D 4点处的正应力。
图6.6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解矩形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 对于Ⅰ—Ⅰ截面,弯矩MⅠ=20 kN·m,根据式(6.2),各点正应力分别为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1)变形几何关系 弯曲变形前和变形后的梁段分别表示于图6.4(a)和(b)。以梁横截面的对称 轴为y轴且向下为正(见图6.4(c))。以中性轴为z轴,但中性轴的位置尚待确 定。在中性轴尚未确定之前,x轴只能暂时认为是通过原点的横截面的法 线。根据弯曲平面假设,变形前相距为dx的两个横截面,变形后各自绕中性 轴相对旋转了一个角度dθ ,且仍然保持为平面。这就使得距中性层为y的纵 向纤维bb的长度变为
式中积分
是横截面对y轴和z轴的惯性积。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对
称轴,必然有Iyz=0(见附录)。所以式(g)是自然满足的。 将式(b)代入式(e),得
式中积分∫Ay2dA=Iz是横截面对z轴(中性轴)的惯性矩。于是式(h)改写为 式中 ——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式(6.1)表明,EIz越大,则曲率 越小,故EIz称为梁的抗弯刚度。从式 (6.1)和式(b)中消去 ,得
而对于变截面梁,虽然是等截面梁但中性轴不是横截面对称轴的梁,在计算 最大弯曲正应力时不能只注意弯矩数值最大的截面,应综合考虑My/Iz的值 (参看例6.5和例6.8)。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引用记号
材料力学《第六章》弯曲变形ppt课件
F A l C B l
铰支座:wA = 0,wB = 0
弯曲变形对称点:qC = 0
连续性条件:挠曲线为一条光滑连续曲线,其上任意点由唯一 确定的挠度和转角。
F
A
a
上海交通大学
C
B
C截面处: qC+ = qC–
b
wC+= wC–
例1 图示悬臂梁,已知F、l,EIz为常数。 w 试求: qB,wB 解:(1) 弯矩方程 M(x) = –F (l –x)= –Fl + Fx A x l
上海交通大学
称为转角方程
五、挠度与转角之间的微分关系 转角q w 挠曲轴 A q 由几何关系得:q = q '
qC
q'
x
wC C B 挠度w F
由小变形条件:q' ≈ tanq '
d w 由微分知识: tan θ w ( x ) w d x
d w ∴ θ tan θ w ( x ) w d x
B
F
பைடு நூலகம்
变弯后的梁轴称为挠曲轴,又称为挠曲线; 对称弯曲时,挠曲线为位于纵向对称平面内的平面曲线; 小变形下,挠曲线为平坦曲线,水平位移不计,曲线连续、 光滑、单值; 对细长梁,剪力对弯曲变形的影响一般可忽略不计,因而 弯曲变形后梁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并与挠曲线正交。
上海交通大学
四、弯曲变形的表示和度量
上海交通大学
上式化简为
2 1 d w 2 w ρ (x ) d x
1 M (x ) ρ (x) EI z
(a)
2 1 d w 2 ρ (x ) dx
(b)
(b)代入(a) ,得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材料力学 第6章 弯曲应力
2、物理关系(Physical relationship)
胡克定律 σ Eε 所以 σ E 应力分布规律: 的距离成正比.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M
? ?
O
z x
y
y
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轴
d α D
z y
Ⅱ .纯弯曲理论的推广 对于细长梁( l/h > 5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 公式用于横力弯曲情况,其结果仍足够精确。 F
l
M ( x) y Iz
Fl
4
max
M ( x) Wz
例1 撑杆跳过程中某刻跳杆 曲率为4.5m,跳杆为增强 玻璃钢直径40mm, E=120GPa,求此刻杆中的 最大正应力。 解: 由弯曲曲率公式 1 M
Q B b h 2 2 2 [ ( H h ) ( y )] I zb 8 2 4
切应力分布如图。
2
距中性层 y处的切应力公式为:
Q B 2 2 b h 2 [ ( H h ) ( y )] I zb 8 2 4
切应力分布如图。
2
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处
Q BH h max [ ( B b) ] I zb 8 8
纯弯曲(Pure Bending):
某段梁的内力只有弯矩没有剪力 时,该段梁的变形称为纯弯曲。 某段梁的内力既有弯矩又有剪力 x 时,该段梁的变形称为横力弯曲。
M
Pa x
一.实验和假设表面变形现象 1 表面变形现象
纵向线 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且 靠近顶端的纵向线缩短,靠近 底端的纵向线段伸长。 横向线 横线仍为直线,并与变形后 的纵线保持正交,只是横线间相 对转动各横向线仍保持为直线。 截面形状 截面形状发生变化,纵线伸长 区,梁的宽度减少;纵线缩短区, 梁的宽度增加。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3、静力学关系
FN = ∫ σ dA = 0,
A
代入
M y = ∫ zσ dA = 0,
A
σ = Eε = E
y
ρ
目前未解决问题: 目前未解决问题
M z = ∫ yσ dA = M
A
得到 中性轴where? ①z轴-中性轴 轴 中性轴
∫ ydA = 0,
A
∫ yz dA = 0,
A
E
材 料 力 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几何方面 、
取长度为dx的一段微梁, 取长度为 的一段微梁, 的一段微梁 变形后的形状如图。 变形后的形状如图。记长度不变 中性层) 轴线o 中性层 轴线 ´o´(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两横截面的夹角为dθ 为ρ,两横截面的夹角为 θ,则 变形后, 变形后,距o´o´为y处纤维的长 处纤维的长 度为 ( ρ + y)dθ 注意到o 于是, 注意到 ´o´= dx =ρ dθ,于是, 距o´o´为y处的纤维的线应变为 处的纤维的线应变为
已知:矩形截面 × 已知:矩形截面b× h 求:Iy, Iz
y
dA
dy
轴和y轴的微元面积 解:取平行于x轴和 轴的微元面积 取平行于 轴和
dA = bdy
z
dA
y
h C z dz
I z = ∫ y dA = ∫
2 A
h 2 h − 2
bh y bdy = 12
2
3
b
dA = hdz
I y = ∫ z 2dA = ∫
dx
材 料 力 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材料力学第6章弯曲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6.3 依据上述分析,弯曲变形可描述为横截面绕各自中性轴的轻微转动。由于梁 上的载荷都作用于梁的纵向对称面内,所以梁的整体变形应对称于纵向对称 面,这就要求中性轴与纵向对称面垂直。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6.2.2纯弯曲正应力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全部正应力的合力应该等于该横截面上的弯 矩。由于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未知,因此,不能直接由弯 矩M来确定正应力σ 。和推导圆轴扭转剪应力计算公式相似,需要从研究构 件的变形入手,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以及静力平衡关系,才能 得到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其中,A点处为最大压应力,D点处为最大拉应力,B点处为拉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对于Ⅱ—Ⅱ截面,弯矩MⅡ=20-15×3=-25 kN·m,所以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其中,A点处为最大拉应力,D点处为最大压应力,B点处为压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例6.2如图6.7(a)所示简支梁,由56a号工字钢制成,其截面简 化后的尺寸如图6.7(b)所示。已知集中力F=150 kN。试求梁危 险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和同一截面上翼缘与腹板交界处a 点( 见图6.7(b))的正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6.3弯曲剪应力 横力弯曲的梁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因此,横截面 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剪应力。弯曲剪应力分布较复杂,截面 形状不同,分布规律也不相同。下面讨论几种常用的对称 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弯曲剪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6.3.1矩形截面梁 如图6.8(a)所示矩形截面梁的任意截面上,剪力Q皆与截面的对称轴y重合( 见图6.8(a))。关于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作以下两个假设:①横截 面上各点的剪应力的方向都平行于剪力Q;②剪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在截面高度h大于宽度b的情况下,以上述假设为基础得到的解,与精确解相 比有足够的准确度。按照这两个假设,在距中性轴为y的横线pq上,各点的 剪应力 都相等,且都平行于Q。再由剪应力互等定理可知,在沿pq切出的 平行于中性层的pr平面上,也必然有与相等 的 ′,而且 ′沿截面宽 度也是均匀分布的(见图6.8(d))。
材料力学第6章 弯曲变形部分课件
§6-2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the deflection curve) 一、推导公式(Derivation of the formula)
1.纯弯曲时曲率与弯矩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vature of beam and the bending moment)
2
(4)
弯曲变形(Deflection of Beams)
Fx 2 EIw Flx C1 (3) 2
Flx Fx EIw C 1x C 2 2 6 边界条件 x 0, w 0
x 0, w 0
2 3
(4)
将边界条件代入(3)(4)两式中,可得 C1 0 梁的转角方程和挠曲线方程分别为
在简支梁中, 左右两铰支座处的
挠度 w A 和 w B 都等于0.
A
B
wA 0
在悬臂梁中,固定端处的挠度 w A 和转角 A 都应等于0.
A
wB 0
B
wA 0
A 0
弯曲变形(Deflection of Beams)
例题1 图示一抗弯刚度为 EI 的悬臂梁, 在自由端受一集中力 F 作用.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和转角方程, 并确定其最大挠度 wmax 和最大转角 max
EIw M ( x )dxdx C1 x C 2
二、积分常数的确定 (Evaluating the constants of integration)
1.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
2.连续条件(Continue conditions)
弯曲变形(Deflection of Beams)
《材料力学》第六章 弯曲变形
第六章 弯曲变形§6—1 概述一、挠曲线:梁变形后的轴线。
性质:连续、光滑、弹性、极其平坦的平面曲线。
二、挠度:横截面形心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位移。
用 “w ” 表示。
w =w (x ) ……挠曲线方程。
挠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三、转角:横截面绕中性轴转过的角度。
用“θ” 表示。
θ=θ(x)……转角方程。
由变形前的横截面转到变形后,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四、挠度和转角的关系w =w (x )上任一点处——w x w dxdw tg '='==)(θ w tg '=⇒≈θθθ §6—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一、曲率与弯矩的关系:EIx M x EI M x )()(1)(1=→=ρρ (1) 二、曲率与挠曲线的关系:[]232)(1)(1w w x '+''±=ρ→w x ''±=)(1ρ (2) 三、挠曲线与弯矩的关系: 联立(1)、(2)两式得 →w x ''±=EI M )( → )(x w M ±=''EI结论: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x w M =''EI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近似性——忽略了“Fs ”、 2)(w '对变形的影响。
使用条件:弹性范围内工作的细长梁。
§6—3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步骤:(EI 为常量)1、根据荷载分段列出弯矩方程 M (x )。
2、根据弯矩方程列出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并进行积分)()(x M x w EI =''1)()(C dx x M x w EI +='⎰21))(()(C x C dx dx x M x EIw ++=⎰⎰3、根据弯曲梁变形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确定积分常数。
(1)、固定支座处:挠度等于零、转角等于零。
(2)、固定铰支座处;可动铰支座处:挠度等于零。
材料力学第六章弯曲应力
CD
Bx
l/4 l/4
x
1 ql
8
1 ql2 32
x
D
知正应力、正应变最 大值发生在H截面。
应用下述关系求应力与内力
应力~变形 关系:
E y
max
E
ymax
内力~变形或内力~应力关系:
1 M
EI z
或
M maxW
Page 15
第六章 弯曲应力
2. 应力计算
max
E
ymax
D d 0.701m
22
ymax
d
2
1.0 103 m
Page 5
第六章 弯曲应力
二、 组合变形
杆件的一般变形通常可分解为拉压、 扭转与弯曲变形的两种或三种基本 变形的组合。
三、 梁横截面上的弯曲应力 弯曲正应力 M 弯曲切应力 FS
四、 对称弯曲 梁具有对称截面,且在 纵向对称面承受横向外 力(或外力的合力)时 的受力与变形形式。
对称截面
Page 7
第六章 弯曲应力
§6-2 弯曲正应力
一、实验观测与假设(动画) 1. 外部变形观测
•纵向线:成圆弧线,上方纵向线 缩短,下方伸长
•横向线:保持直线,与横线正交 •顶与底部纵、横线变形比:符合 单向受力泊松效应
2. 内部变形假设
•平面假设:变形后横截面保持平面,仍与纵线正交 •单向受力假设
A
S y
zdA
A
分别称为对坐标轴x和y的静矩 或一次矩。
静矩的量纲: L3
o
y
z
z
dA
cl-06弯应
11:35
9
11:35
10
梁在纯弯曲时的平面假设:
梁的各个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保持为平
面,并仍垂直于变形后的轴线,只是横截
面绕某一轴旋转了一个角度。
11
11:35
由连续性假设 存在着一层既不伸 长,也不缩短的纵 向纤维层,称为中 性层。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 交线称为中性轴。 梁弯曲时,梁横截 面绕各自中性轴旋 转。
11:35
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中性层上的正应力为零 上式只能用于定性分析, 而不能用于定量计算: (1)由于中性轴 z 的位置未确定, 故 y 无法标定;
z
y
中性轴
y
m n a a o o b b m n
M
y
16
三、静力学关系
FN x d A 0
A
M
z
y dA
M y z dA 0
A
Mz
y dA M
A
z
y
17
11:35
FNx d A 0 E d A 0 y d A 0 A A A
Sz 0
y
中性轴过形心
y
11:35
E y M z y dA M y E dA M A A M y y 1 M E 2E y dA M A Iz EI z
F
A
a
l
C
B
z
NO.16
解:
1. C E C 210 109 400 106 84 106 Pa 84MPa
M C FB (l a) 0.25F
第六章弯曲应力(习题解答)
216-3、图示矩形截面梁受集中力作用,试计算1-1横截面上a 、b 、c 、d 四点的正应力。
解:(1)外力分析,判变形。
荷载在纵向对称面内,与轴线垂直,梁发生平面弯曲。
中性轴z 轴过形心C 与载荷垂直,沿水平方向。
(2)内力分析,弯矩图如图(b )所示,1-1横截面的弯矩为:1115230(M-=-⨯=-⋅kN m )(3)应力分析,梁上边有弯矩图,上侧纤维受拉。
1-1横截面上的a 点处于拉伸区,正应力为正;c 点处于中性层上,正应力为零;b 、d 两点处于压缩区,正应力为负。
3111111m ax 2301011.1110.1800.36a a zzzM M M y y I I W σ---⨯=⋅=⋅===⨯⨯P a M P a 。
11.11b a σσ=-=-M Pa0c σ=31133010(0.1500.050)7.4110.1800.312d d zM y I σ-⨯=-⋅=-⨯-=-⨯⨯P a M P a37.5M kN ·m)V 图(kN )(a)(c)(b)30-(c)(e)(d)10102+q l /8M kN ·m)(f)20201z+25001150015bd (b)18015kNac (a)BqAlaz z az 22题6-3图 题6-5图6-5、两根矩形截面简支木梁受均布荷载q 作用,如图所示。
梁的横截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如图(b)所示是整体,另一种情况如图(c)所示是由两根方木叠合而成(二方木间不加任何联系且不考虑摩擦)。
若已知第一种情况整体时梁的最大正应力为10MPa ,试计算第二种情况时梁中的最大正应力,并分别画出危险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图示。
解:(1)外力分析,判变形。
荷载在纵向对称面内,与轴线垂直,梁发生平面弯曲。
第一种情况中性层为过轴线的水平纵向面,中性轴z 轴过整体形心C 与载荷垂直,沿水平方向。
而第二种情况,两根木梁以各自的水平纵向面为中性层发生弯曲,两根中性轴为与荷载垂直的水平形心主轴。
材料力学第6章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科技分社
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1)梁上的纵向线(包括轴线)都弯曲成平行 的弧线,靠近梁上部的纵向线缩短,而靠近梁下 部的纵向线伸长。 (2)梁上的横向线仍为直线,各横向线间发生 相对转动,不再相互平行,但仍与梁弯曲后的纵 向弧线正交.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作如下分析: (1) 弯曲后,梁原来的横截面仍为平面,并绕 垂直于纵向对称面的某一轴旋转,且仍垂直于 梁变形后的轴线,此推断称为平面假设。
max
Mymax Iz
令:
Iz Wz ymax
横截面上最大弯曲正应力为:
max
M Wz
8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科技分社
Wz称为弯曲截面系数,它与梁横截面的形状和尺 寸有关,量纲为 长度3 矩形截面
Iz Wz ymax bh3 bh2 12 h 6 2
圆截面
Iz d 3 Wz 64 d y max 32 2
M x y Iz
11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科技分社
例题6.1 长为 l 的矩形截面梁,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 力F,已知 h =0.18m,b=0.12m,y =0.06m,a=2m, F=1.5kN,求C截面上K点的正应力。
12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科技分社
解:先求出C截面上弯矩
M C Fa 1.5 103 N 2m 3 103 N m
23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科技分社
(二)、圆形截面 在圆形截面上,任一平行于中性轴的横线两端 处,切应力的方向必切于圆周。因此,横线上 各点切应力方向是变化的。但在中性轴上各点 切应力均匀分布,其方向平行于剪力,为横截 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其值为:
材料力学答案第六章
第六弯曲应力第六章答案6.1钢丝直径d=0.4mm, 弹性模量E=200GPa, 若将钢丝弯成直径D=400mm 的圆弧时,试求钢丝横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200MPa ) 解:钢丝的弯矩和中性层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为:EIM =ρ1则: ρEIM =,由弯曲正应力公式得ρσmaxmax My ==ρmaxEy ,钢丝弯成圆弧后,产生的弯曲变形,其中性层的曲率半径22Dd D ≈+=ρ 2)2(maxD dE =σ==D Ed MPa 2004004.0102003=⨯⨯6.2 矩形截面梁如图所示。
b = 8cm, h =12cm, 试求危险截面上a 、c 、d 三点的弯曲正应力。
(20.8MPa, 10.4MPa, 0) 解:由平衡方程0)(=∑F M A得到: KN F F B A 44221=⨯⨯== 危险截面在梁的中点处:KNm ql M 442818122max =⨯⨯==I z =1212h b ⨯⨯=44310115212080121mm ⨯=⨯⨯MP a I My MPa I MyI My z d d z c c za a 83.201011526010442.101011523010404646=⨯⨯⨯===⨯⨯⨯====σσσA F BF s F MM机械土木6.3 从直径为d 的圆木中截取一矩形截面梁,试根据强度观点求出所截取的矩形截面的最合理的高h 和宽b 。
(h=d 36, b=d 33) 解:最大弯曲正应力:zz W My I M m a x m a x m a x m a x ==σ h/b 的最佳值应应使梁的抗弯截面系数为最大。
抗弯截面系数: )(61)(616132222b b d b d b bh W -=-==为b 为自变量的函数。
由 06322=-=b d dt dW 36 333222db d h d d b =-===6.4 图示两根简支梁,其跨度、荷载及截面面积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作截面C上正应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图
例6-2 工字形截面梁的尺寸及荷载情况如图所示。试求: (1)截面B、C上a、b两点处的正应力;(2)作出截面B、C上 正应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图;(3)求梁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 压应力。 解:1)画梁的弯矩图。
2)确定中性轴的位量并计算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由于该工字形截面关于y轴对称的截面, 形心必位于y轴上。将该截面划分为上、 中、下三个矩形,利用组合图形的形心位 量计算方法可得,该截面的形心到截 面上边缘的距离为
bh h bh Iz , ymax ,Wz 12 2 6
3
2
Iz
Iz
d
4
64
, ymax
4
d d ,Wz 2 32
4
3
64 3 D d 4 Wz [1 ( ) ] 32 D
二、正应力强度条件
等直梁
( D d ), ymax
D 2
max
M max ymax Iz
6
max
26 10 130 10 6 46.5 10
3
3
72.69 10 Pa 72.69MPa<
可见,此梁的抗拉、抗压强度都是足够的。
例6-6 如图所示┻形截面铸铁梁。已如a=2m;梁横截面形心 至上边缘、下边缘的距离分别为y1=120mm,y2=80mm;截面 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IZ=52×106mm4;铸铁树料的许用拉应力 [σ+]=30MPa,许用压应力[σ-] =70MPa。试求: (1)此梁的许用荷载[F];(2)将截面倒置时梁的许用荷载[F]。
3.静力学关系
dA 0
A
z d A 0
A
y d A M
E dA ydA S
A A
y
E
A
E
z
0
Sz 式中,
ydA 为横截面A对中性轴z的静矩。
A
SZ 0 ,这表明,中性轴z为横截面的形心轴。
z d A
A
E
yz d A
脆性材料制成的梁
max
M max y Iz
max
max与
max
y y 式中, 点距中性轴的距离。
(1)校核梁的强度
max 分别代表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所在
M max y Iz
max
三、正应力强度计算
(2)设计梁的截面 (3)确定粱的许用荷载
(2)单向受力假设:即将架设想成由众多平行于粱轴线的纵 向纤维所组成.在梁内告纵向纤维之间无挤压.仅承受拉应 力或压应力。
梁弯曲时,一部分纤维伸长,另一部分纤维缩短,其间必存 在一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过渡层,称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 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纵向线应变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 比,中性轴上各点处的线应变为零。
截面B上b点处的正应力为
Bb
M B yb 8 10 94 10 6 Iz 19.46 10
3 6
3
38.6 10 Pa 38.6MPa(拉应力)
4)绘制截面B、截面C上正应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图。
C截面
B截面
5)确定最大正应力。 可知梁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截面B的下边缘处,梁的最大压应 力发生在截面C的下边缘处,其值分别为
二、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变形几何关系
(1)粱表面的横向线变形后仍 为直线.只是转动了一个小 角度。 (2)梁表面的纵向线变形后均 成为曲线,但仍与转动后的 横向线保持垂直,且靠近凹 边的纵向线缩短。而靠近凸 边的纵向线伸长。 对梁的变形做如下假设: (1)平面假设:即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且 仍与弯曲后的纵向线保持垂巨,只是绕横截面内某根轴转过了 一个角度。
yc
Ay A
i i
i
160 200 100 120 160 80 70mm 160 200 120 160 3 160 200 2 Iz 160 200 30 12 3 120 160 2 120 160 50 12
M EI z
1
My Iz
My Iz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弯曲正应力与该截面的弯矩成正比,与截 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成反比,与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即沿 截面高度线性分布,而中性轴上各点处的弯曲正应力为零。
三、纯弯曲公式的推广
对于一般的细长梁(梁的跨度与横截面高度之比大于5),横 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与纯弯曲时几乎相同,即切应力和 挤压应力对正应力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纯弯 曲的公式可以推广应用于横力弯曲时的细长梁。 例6-1 箱形截面简支梁荷载情况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试 求:(1)梁最大弯矩所在截面上a,b,c,d四点处的正应力; (2)绘出最大弯矩所在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图。
46.5 10 mm 46.5 10 m
6 4
6
4
(3)核核粱的强度。
max
M max y Iz
6
max
26 10 70 10 6 46.5 10
3
3
39.14 10 Pa 39.14MPa<
max
M max y Iz
ydA y dA I
2 A A
E
E
z
M
Iz 式中,
2 y dA 为横截面A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A
这是用曲率1/ρ表示的梁弯曲变形的计算公式。它表示梁弯 曲时,弯矩对其变形的影响。梁的EIz越大,曲率1/ρ小越小, 故将EIz称为梁的弯曲刚度,它反映了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3
查型钢规格表,选10号工字钢。
例6-5 槽形截面梁的尺寸及荷载情况如图所示。已如梁的材 料为铸铁,其许用拉应力[σ]=40MPa ,许用压应力 [σ]=80MPa。试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解:(1)求梁的最大弯矩。作梁的弯矩图
M max 26kN m
(2)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并计算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M C yb 10 10 94 10 6 Iz 19.46 10
3 6
3
48.3 10 Pa 48.3MPa(压应力)
截面B上a点处的正应力为
Ba
M B ya 8 10 66 10 6 Iz 19.46 10
3 6
3
27.13 10 Pa 27.13MPa(压应力)
ya 70mm, yb 50mm, yc 0mm, yd 70mm
a点处的 正应力为
M C ya 20 10 70 10 a 6 Iz 14.96 10
3
3
93.6 10 Pa 93.6MPa
6
b点处的 正应力为
M C yb 20 10 50 10 b 6 Iz 14.96 10
解:(1)求粱的最大弯 矩。作梁的弯矩图如 图所示,可见,最大 负弯矩位于截面A上, 最大正弯矩位于截面D 上,其弯矩绝对值分 别为
Fa Fa MA ,MD 2 4
(2)求梁的许用荷载: 1) 求┻形截面梁的许可荷载[F]。 截面A
max
MAy Iz
max
M A y1 Iz
yc
Ay A
i i
i
120 20 10 120 20 80 60 20 150 120 20 120 20 60 20 66mm
根据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方法,利用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可计算得该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
120 20 2 Iz 120 20 56 12 3 20 120 2 20 120 14 12 3 60 20 2 60 20 84 12 6 4 19.46 10 mm
3
19.46 10 m
6
4
3)计算截面C、截面B上a,b两点处的正应力。
截面C上a点处的正应力为
Ca
M C ya 10 10 66 10 6 Iz 19.46 10
3 6
3
33.9 10 Pa 33.9MPa(拉应力)
截面C上b点处的正应力为
Cb
F 3 2 120 10 6 2 30 10 6 12 52 10 10
可得
F 13 10 N=13kN
3
max
MAy Iz
max
2.物理关系
根据单向受力假设,梁上各点旨处于单向应力状态。在应力不 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即材料为线弹性,以及材料在拉(压)时弹 性模量相同的条件下,由胡克定律,得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弯曲正应力与该点 y 到中性轴的距离y成正比,即弯曲正应 E E 力沿截面高度按线性分布,中性轴上各 点处的弯曲正应力为零。
3
6
3
梁满足强度条件。 例6-4 如图所示悬臂梁用型钢制成,已如[σ]=170MPa 。 试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选择工字钢的型号。
解:(1)求梁的最大弯矩。 作梁的弯矩图
M max 8kN m
(2)设计梁的截面。
Wz
M max
80 10 6 170 10 3 3 3 3 0.047 10 m 47 10 mm
例6-3 如图所示简支梁由20a号槽钢制成,已知其弯曲许用正 应力[σ]=170MPa。试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