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后答案
马原课后题答案
2021-2021学年其次学期?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课本p2-3 (从它的创建者......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开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表达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aa论,它把宏大的相识工具给了人类,特殊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根底,并贯穿和表达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aa论原那么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确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袤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开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显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确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袤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推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袤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表达。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原课后复习与思考答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②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它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世界,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其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错误,吸收合理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完善自身。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本质相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以及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能动的改造世界。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完整版)马原课后答案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1.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马原练习册课后全部答案
练习四三、简答题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四、辨析题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参考答案1.A2.B3.C4.A5.D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
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也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
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
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的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答案要点】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指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那部分事物。
马原课后复习及思考答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②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开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开展其自身。
它之所以是开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世界,研究时代提出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其进展批判的研究,剔除错误,吸收合理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根据时代的开展完善自身。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等继承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畴的理论,必须是根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本质相一致。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局部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以及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提醒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开展规律,并能动的改造世界。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原课后答案
简答题一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⑵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⑴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⑵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⑶唯心主义从侮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⑴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⑵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⑶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答:⑴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围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⑵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围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D) A. 社会发展是一种历史规律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 以上都是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 矛盾斗争 B. 社会革命 C.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 土地革命3.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形成是从哪个方面阐述的(A) A.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 B. 人们的经验和直观认识C. 归纳和演绎推理 D. 逻辑分析和思辨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是(B)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实用主义 C. 经验主义 D. 唯心主义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A.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矛盾二、问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社会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存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和规定。
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科学理论基础,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石。
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发展是一种历史规律: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斗争所引起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所引起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总结了一系列科学原理,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原 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5)和重要意义?(P2-3)(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A.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马原课后习题答案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检验理解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马原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
其中,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和实践方向。
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有三个: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放全人类的最终目标。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4.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有何不同?答: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它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2)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还提出了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的策略和方法。
(3)马克思主义是国际主义的理论,它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主张国际劳动者的团结和合作。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实践。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
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原课后答案
马原课后答案第一题:(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
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第二题: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三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021马原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2021马原课后题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 B2. A3. A4. C5. B二、判断题1.正确2.错误3.错误4.正确5.错误三、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基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过程。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可变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是具有可变性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着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维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基本观点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级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而无产阶级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幸福。
•社会个人关系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幸福,个人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社会的发展和改造来实现。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平等和公正,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有制和社会福利。
马原课后习题解答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绪论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砾珊,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2023版马原课后题答案
2023版马原课后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回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同了人类的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并通过实践和思维的辩证关系,不断认知和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批判精神。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识过程。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并通过对矛盾和对立面的分析和统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阶段,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有哪些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这些世界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群众路线等。
马原公共课课后答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答案1如何理解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应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1.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2.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的思想观点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决定是大体上的决定. 社会存在中的生产力方在一个社会中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有可能有的地方生产力水平高,有的地方生产力水平低,因此这样也决定了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样的地区,社会意识也有差异. 另外一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一旦形成,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当一个社会发生了变革,以前的社会意识还是有可能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残留下来.比如说,新中国建立了,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社会意识也有了改变,但是以前的封建小农意识,资产阶级意识等还是有所残留. 这是不矛盾的.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清醒的了解到,即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人类社会中还会有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分辨.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有一些超前的思想意识可能会存在,我们要善于吸收其合理的部分.3.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是否矛盾,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么样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此处的人民指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群体。
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性也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所以也可以说是人民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
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即实践的主体、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所以二者是并列的关系,不矛盾的。
4.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答: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
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
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4.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4.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这是资本的特殊性。
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
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
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
第二,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
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投资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5.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