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合集下载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技术探讨精编版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技术探讨精编版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技术探讨摘要:地铁线路作为民生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运营维护及市民满意度。

因此,提升地铁线路关键点的施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刚柔过渡作为地铁接触网的施工关键点,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必须合理选择、优化。

该文重点对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的技术要求、装配要点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分析,可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U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5)12(c)-0072-02刚柔过渡指的是刚性悬挂与柔性悬挂接触网实现无缝对接、平滑过渡的一种装置,是地铁接触网整体施工中尤为重要的一环[1]。

为了使地铁接触网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合理、科学地应用相关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非常关键。

1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施工技术要求(1)地铁接触网刚柔过渡施工时包含以下6点技术要求:刚柔过渡部位电连接线及接地装置需完好无损且安装牢固、可靠;(2)关节式刚柔过渡处的切槽式刚柔过渡元件不受水平力,各定位点的导高满足受电弓的工作压力;(3)受电弓与柔性悬挂下锚底座及下锚支悬挂之间的距离均需≥100mm;(4)刚性锚段关节处受电弓驶入点及驶出点均需抬高,抬高高度需保持在2~5 mm范围内;(5)刚性悬挂带电体与柔性悬挂下锚底座及下锚支悬挂之间的距离应≥150 mm;(6)关节式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接触线抬高的高度比相邻悬挂点部位柔性悬挂接触线要高,其高出高度控制在30~50 mm 范围内,同时确保受电弓双向平滑过渡,避免固定拉弧、钻工及脱弓。

2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的施工要点2.1 刚柔过渡处测量及定位工作的重要性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装配前,需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合理装配是基于精确测量定位的前提下,两者承前启后、关系密切。

只有在确保装置测量定位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刚柔过渡处的装配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一般情况下,刚柔过渡装置宜设置在直线区段,因为曲线区段存在线路超高。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柔过渡安装施工工法CREC-01-2016-33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柔过渡安装施工工法CREC-01-2016-33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柔过渡安装施工工法1 前言接触网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沿轨道交通线路安装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输电线路,它是轨道交通所特有的向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提供电能且无备用的供电设备。

为了保证对电力机车良好的供电,接触网的安装必须符合严格的参数要求。

接触网在机车的高速行使中应能始终保持正常稳定的接触授流,且应具有足够的耐磨性与良好的导电性,寿命尽量长,力求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施工与维修。

国内地铁线路正线一般受到净空及造价原因采用刚性接触网,车辆段和停车场等采用柔性接触网。

在隧道口,柔性悬挂和刚性悬挂连接的地方,设置刚柔过渡系统。

它是刚性悬挂与柔性悬挂实现无缝连接的关键部位,确保受电弓在两种悬挂之间的平稳过渡。

通常设在架空柔性接触网和汇流排的交汇点处,适用于车辆段柔性接触悬挂与正线刚性接触悬挂。

主要部件由化学锚栓、腕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刚柔过渡元件等组成。

刚柔过渡元件是根据受电弓由刚性到柔性或由柔性到刚性之间弹性的变化,以及汇流排自身的结构,在汇流排的上部布置一定数量的切槽来满足受电弓接触压力的变化。

刚柔过渡元件能够满足刚性沿柔性悬挂方向硬度逐渐变小,即受电弓的弹性在逐渐增加,最终基本与柔性悬挂一致,这样均匀的弹性变化使受电弓能良好的受流,受电弓不论从刚性悬挂进入柔性悬挂,还是由柔性悬挂进入刚性悬挂,受电弓与接触悬挂之间的接触压力逐渐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改善受电弓的受流质量,提高受电弓高速运行的适应性。

为了解决柔性悬挂的张力问题,在刚柔过渡元件中部增加夹紧螺栓,接触线导入燕尾槽以后,拧紧夹紧螺栓,满足隧道外柔性悬挂的张力恒定。

当电客车进出车场时,受电弓必然要从刚性接触网及柔性接触网衔接处上通过,受电弓能否从过渡处接触网上平稳快速获取电流,将决定着电客车的运营效率,目前全国各地地铁刚柔过渡处因为“硬点”等原因,电客车通过时难免产生拉弧,导致此处的接触网磨耗率比较高,从而限制车速通过,本工法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供电项目为依托,主要研究刚柔过渡处安装工艺,从而减少“硬点”,减少接触线磨耗率,使电客车快速通过,提高运营效率。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1刚性接触网1.1锚段及跨距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1.3线岔(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围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

(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1.4刚柔过度(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

(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接触网绝缘部件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接触网绝缘部件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30kV(湿)
二、主要技术 参数
弹性绝缘悬挂组件 额定电压:1500V 最高工作电压:1800V 最低工作电压:1000V 泄露距离: ≥ 250mm 工频耐压: ≥ 60kV(干) ≥ 30kV(湿) 人工污秽耐压: ≥ 10kV 雷电冲击耐压: ≥ 100kV 拉伸破坏荷负荷:≥18kN 弯曲破坏荷负荷:≥9kN
三、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柔性分段绝缘器 分段绝缘器的组装要正确,各部件的连接需牢固,螺栓紧固力矩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安装好的分段绝缘器滑道下缘、绝缘拉杆下缘及接触线下缘构成的平面应与轨道面平行。终端线夹与接触导线连接 处应平滑,且与轨面平行。各接头需平滑顺直,不得有任何打弓现象。 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绝缘棒应在分段绝缘器件的正上方,且该处承力索及绝缘棒不应产生扭转力;简单悬挂的分 段绝缘器安装位置在吊索一侧,分段绝缘器应设置在受电弓的中心位置,允许误差±100mm。 分段绝缘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分段绝缘器在吊悬绝缘棒上的安装位置符合分段绝缘 器安装曲线表的要求。
三、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1. 贯通式刚柔过渡的接触线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应小于75mm 。 2. 隔离开关的本体外观应无明显的损坏,绝缘子应完好、清洁。 3. 运行中的隔离开关,每年要用2500伏的兆欧表测量1次绝缘电阻,并与最近的前1次
测量结果比较,不应有显著降低。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要按规定进行 交流耐压试验。
06. 在 卡 滞 或 不 到 位 的
缺陷
二、主要技术 参数
刚性针式绝缘子
○ 额定电压:1500V ○ 最高工作电压:1800V ○ 最小爬电距离:250mm ○ 一分钟工频耐压:50kV(干) 25kV(湿) ○ 雷电全波冲击耐压:125kV ○ 最小拉伸破坏荷重:50kN ○ 最小弯矩破坏荷重:9kN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总1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承力索和接触线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刚性接触网.

刚性接触网.

刚性接触网授课稿2005年12月27日第一节:刚性接触网的应用情况刚性悬挂接触网主要有“π”型汇流排+接触线、“T”型汇流排+接触线、第三轨接触轨等几种形式。

目前国内,北京地铁采用第三轨——“接触轨”形式,重庆轻轨较新线采用了“T”型汇流排+接触线的悬挂形式,而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维护方便的“π”型汇流排+接触线的悬挂形式自1895年首次在美国巴尔的摩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得到了应用之后,1961年在日本的营团地铁日比谷线投入使用,1983年在法国巴黎的PATPA线投入使用。

由于其各方面的优良表现,目前国内外已将其作为地铁接触网的主要悬挂方式。

在国内,这种安装形式已被广州地铁二号线、广州地铁三号线和南京地铁一号线所采用。

目前在上海地铁正准备采刚性接触网的有上海轨道9号线、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和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

正准备采用刚性接触网的城市有:沈阳地铁、深圳地铁等。

它是由铝合金汇流排嵌入接触导线,悬挂于轨道线路上方,向地铁列车输送电能的装置。

刚性悬挂接触网主要组成部件:汇流排、汇流排连接接头、终端汇流排、绝缘支持装置、中锚固定装置、刚柔过渡装置、刚性电连接线夹装置、维修临时接地线夹。

第二节刚性接触网的特点优点:一、减少隧道净空的需要汇流排在隧道内占用很小的安装空间,而在同样条件下,传统的柔性接触网是很难达到了。

这样来就降低了新建隧道的工程预算,进而降低了整个地铁工程的成本。

(1)刚性接触网无外加张力,无需张力补偿装配置。

(2)刚性接触网结构简单,占用净空小。

排的高度为110mm,宽为85mm,其截面积达到2213.7mm2 ,其载流相当于1200mm2的铜导线。

即8*150mm2。

汇流排加上支撑装置和电气安全距离,从汇流排接触线底部至隧道顶部也只需要350mm左右。

一号线采用德国的弹性底座,采用了4根150mm2的馈线和2根120mm2,载流截面积才840mm2。

城轨刚性架空接触网工程验收标准 (2)

城轨刚性架空接触网工程验收标准 (2)

城轨刚性架空接触网工程6.7.1 一般规定6.7.1.1 本标准适用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直流额定电压1500V的刚性架空接触网的施工质量验收。

6.7.1.2 接触网的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下列项目:1 埋入杆件及底座填充2支持悬挂装置3汇流排4接触线5架空地线6中心锚结7锚段关节8线岔9电连接10上网电缆11接地系统12隔离开关13分段绝缘器14标志牌、支柱号码15冷滑试验及送电开通16热滑试验6.7.1.3 刚性架空接触网宜采用“Π”型铝合金汇流排悬挂方式。

6.7.1.4 刚性架空接触网与柔性架空接触网的衔接处,应设置刚柔过渡设施;刚柔过渡宜采用切槽式过渡方式。

6.7.1.5 刚性悬挂高度宜为4100mm,最低高度不应小于4000mm。

6.7.1.6 刚性架空接触网在沿轨道500m 范围内的拉出值宜为±200mm~±250mm, 200m范围内的拉出值宜为±200mm。

6.7.1.7 刚性架空接触网悬挂点的跨距应满足汇流排的弛度要求,宜为6m~10m。

6.7.2 埋入杆件及底座填充主控项目6.7.2.1 监理单位提供埋入杆件的埋设位置、埋设深度、规格型号数据资料。

6.7.2.2 监理单位提供埋入杆件载荷检测及化学锚固螺栓所使用的化学填充剂的产品说明。

一般项目6.7.2.3 锚栓螺纹及镀锌层完好,化学锚固螺栓孔填充密实。

螺纹外露部分应涂油防腐。

检验数量:抽检不少于3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6.7.2.4 埋入杆件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6.7.2.4 埋入杆件位置施工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抽检不少于3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6.7.2.5 与隧道壁相贴近的底座,在与隧道壁的接触面上刷防腐漆。

检验数量:抽检不少于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6.7.2.6 与隧道壁相贴近的底座应填充密实,表面光洁平整,无裂缝。

检验数量:抽检不少于30%。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广东省标准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DBJ/T15―XX―2020条文说明目次3设计技术要求 (74)3.1.基础数据 (74)3.2.弓网相互作用 (74)3.3.支持、定位与接触悬挂 (75)3.4.绝缘、接地与防雷 (75)3.5.平面布置 (75)3.6.结构设计 (76)3.7.设计提交文件 (76)4零部件技术要求与检验 (77)4.2.技术要求 (77)3设计技术要求3.1基础数据3.1.1-3.1.6 设计的基础数据由建设方提供。

3.1.1-3.1.5中所规定的数据类型在考虑设计输入需求并参照GB/T 32578-2016后给出。

3.1.6 由于线路的行车密度不同,按照年限规定接触网寿命不合理,根据接触网的使用率(弓架次)来定义,更为合理。

具体算法如下:按照30年核算计算弓架次。

交流系统取流量小,采用单弓,线路长行车间距大。

因此,按照30(年)X 365(天)X18(小时)X20(3分钟一趟)=394.2万次,取400万次。

直流系统取流量大,多采用双弓,线路短行车间距小,按照30(年)X 365(天)X18(小时)X30(3分钟一趟)X 2(双弓)=1182.6万次,取1200万次。

3.2弓网相互作用3.2.1 《铁路设施.电流采集系统.受电弓和架空接触线之间动态相互作用模拟的验证》EN 50318-2018中的适用范围覆盖了刚性网和柔性网,并给出了刚性网仿真数学模型。

目前国内对应的标准GB/T 32591-2016中,未包含刚性网部分,因此,此处参照欧标。

3.2.3 参考《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电力牵引架空接触网》GB/T 32578-2016以及《铁路应用电流采集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技术标准受电弓与架空接触线》IEC 62486-2017中相关条款,弓网动态接触力指标是保证弓网可靠受流的必要条件,应首先通过弓网动态仿真方法进行预测,再通过弓网检测手段进行验证。

3.2.4-3.2.7 弓网动态接触力包含受电弓平均接触力与弓网动应力,其中受电弓平均接触力包含弓网静态接触力与空气动力。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承力索和接触线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广东省标准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DBJ/T15―XX―2020条文说明1目次3设计技术要求 (74)3.1.基础数据 ....................................................................743.2.弓网相互作用 ................................................................743.3.支持、定位与接触悬挂 .........................................................753.4.绝缘、接地与防雷.............................................................753.5.平面布置 ....................................................................753.6.结构设计 ....................................................................763.7.设计提交文件 ................................................................764零部件技术要求与检验..........................................................774.2.技术要求 ....................................................................7723设计技术要求3.1基础数据3.1.1-3.1.6 设计的基础数据由建设方提供。

3.1.1-3.1.5中所规定的数据类型在考虑设计输入需求并参照GB/T 32578-2016后给出。

刚性接触网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刚性接触网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刚性接触网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1.刚性接触网工程概况本工程牵引网采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供电方式,地下线路采用刚性悬挂接触网。

2.刚性接触网施工工艺流程刚性接触网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下图。

刚性接触网施工工艺流程3.刚性接触网施工要点及方法刚性接触网施工要点及方法详见下表。

施工要点及方法表序号施工工序施工要点及方法示意图1 施工测量用粉笔或油漆在钢轨上作好标记,并注明锚段号和悬挂定位号,按拉出值方向在对应隧壁上标记“十”字形标志,并标注定位点号、安装类型及拉出值、导高等数据,在站台等要装修的地方还应在轨腰外侧标记定位点数据。

2 打孔预埋安装(1)孔深、孔距等尺寸符合要求,并做好钻孔记录。

(2)锚栓安装到位后,严禁再触动锚栓,保持稳定5分钟后撤下电钻。

(3)严格按设计规定的测试负荷和抽检数量进行拉力测试。

3 悬挂支持装置安装(1)安装到位稳固,支撑面顺线路铅垂。

(2)所有调节孔位均应居中安装,以保证充分的调整余量。

调整螺栓应有不小于15mm的调节余量。

4 汇流排安装(1)汇流排安装应从关节或分段绝缘器处开始安装。

(2)汇流排对接口应密贴、开口过渡应平滑顺直。

连接端缝平均宽度不大于1mm。

(3)悬挂线夹能够水平灵活转动,线夹包夹固定汇流排,两片线夹安装平整,不得相互错位,允许汇流排在温度变化时顺线路自由滑动。

6 接触线架设(1)架线作业车组以不大于5km/h匀速架线。

(2)接触导线嵌入汇流排前必须在两凹槽内均匀注入导电油脂,应无遗漏。

7 接触悬挂调整(1)导线高度允许安装误差±5mm,相邻的悬挂点相对高差一般不得超过所在跨距值的1‰,接触线拉出值允许误差为±10mm,且不得超过最大设计值。

(2)刚性悬挂设计坡度变化应不大于1‰。

受电弓双向通过锚段关节、道岔、分段绝缘器时应平滑无撞击。

8 限界测量限界检查分检查、复检二次,第一次检查在接触网冷滑试验前进行。

沿全线检查运营列车可能达到的所有地方的限界,检查车组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低速行驶。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装置施工技术研究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装置施工技术研究

地铁接触网关节式刚柔过渡装置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工程接触网主要分为接触轨(第三轨)及架空式接触网,而架空式接触网一般又分为柔性接触网和刚性接触网。

本文以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为例,介绍了地铁架空式接触网贯通式刚柔过渡安装工序流程、主要施工技术标准、调整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希望能为以后施工人员在刚柔过渡装置安装及调整中给予启发,提供相关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刚柔过渡装置;接触网;安装调整;标准引言刚柔过渡装置是衔接刚性接触网系统与柔性接触网系统的特殊设备,其将柔性悬挂和刚性悬挂的接触网进行无缝对接,是保证受电弓在不同悬挂状态接触网时能平滑顺利地过渡,使受电弓能够平稳通过的装置。

其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电行车安全,由于其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接触网的施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因此能够高质量完成该项装置的安装与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1、刚柔过渡装置概述(1)刚柔过渡装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节式刚柔过渡通过终端汇流排与柔性悬挂并列运行的方式,实现刚性和柔性接触网的平稳过渡;另一种是贯通式刚柔过渡,刚性悬挂部分采用末端安装切槽式汇流排,柔性悬挂部分采用“承力索+接触线”的悬挂方式,并把柔性悬挂一支接触线嵌入到切槽式汇流排内,从而实现刚性及柔性接触网的平稳过渡。

(2)刚柔过渡本体每隔一定的距离开出槽口,切槽的深度逐渐地朝单方向增深,本体的刚性部分朝着柔性悬挂安装方向逐渐减少,逐步增加柔性。

通过设置刚柔过渡本体保证了刚柔过渡钳口对接触线夹紧力的螺钉;同时设有专用接触线接头线夹,防止了柔性悬挂接触线发生滑线的危害。

(3)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接触网刚柔过渡装置运用贯通式刚柔过渡,刚柔过渡结构本体采用切槽镶嵌式,柔性悬挂部分采用“双承+双导”的布置方式,起始段为一段刚性小锚段,由一段5米长刚性过渡本体逐渐减小的切槽式汇流排和一根汇流排终端组成,柔性悬挂部分通过其中一支接触线嵌入带切槽式汇流排的刚性小锚段后并在其末端下锚,架空柔性悬挂的另一支接触线及双承力索在其旁边分别下锚,刚性悬挂与刚性小锚段形成了锚段关节,其特点满足了刚柔之间刚度的不断变化,并能承受住柔性悬挂接触线的张力。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详]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详]

2.8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2.8.1 承力索和接触线2.8.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2.8.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2.8.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2.8.1.4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2.8.1.5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2.8.1.6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2.8.1.7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正线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正线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刚性接触网验收标准
一、总则
1.本标准适用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直流额定电压1500V的刚性架空接触网的施
工质量验收。

2.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
严禁使用活口扳手。

3.接触网送电开通前,须采用兆欧表,进行各供电臂的绝缘电阻测试和导通试验。

送电开
通的前一天,应再次对各供电臂进行绝缘测试。

4.接触悬挂空气绝缘应满足下列规定:静态绝缘距离正常值150m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
115mm,动态绝缘距离不小于100mm。

二、刚性接触网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详见后续表格:。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标准的探讨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标准的探讨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标准的探讨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我国针对电力牵引供电系统的各项要求均是比较高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电力牵引供电系统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

为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电力牵引供电系统不断优化与完善,进而确保整个电力系统良好稳定的运行。

关键词: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技术体系;技术标准1铁路电力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如今,伴随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客运专线的通运,标志着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

铁路电力供配电系统作为铁路通信信息设备、信号设备以及沿线铁路用房综合用电负荷等方面的主要电力来源,相应的用电要求也随之提高。

对于铁路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人员而言,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整个供配电系统方案的可行性,也需要对方案不断进行优化,已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还需要保障电能输送的质量。

而若想实现上述目标,那么最为适宜的方式之一,即以量化模型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进行供配电系统设计,得出更为符合标准规范和相关要求的系统方案。

对于量化的模型来说,可在实施运行预测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就强调于系统和设备模型均需具备极高的精准程度、可靠性。

对于预测可靠性模型来说,能够结合于相应的指标来加以实施,现阶段,许多电路分析软件均可在可靠性模型方面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断电频率等方面加以预测。

一般来说,可靠性模型可在全部设备之中运用平均故障率,在采用此种方式之后,能够提高判断准确率,预报系统有可能发生的故障,从而能够进行提前预防,降低成本支出。

2铁路交通电力技术分析2.1 柔性接触网地铁供电系统中对柔性接触网的应用比较常见,其布置方式一般采用简单悬挂或者是链形悬挂,其中简单悬挂操作更为简单,处理过程中也不需要布置承力线,仅仅只是简单的布置相应的导线,因此看起来有着较为简单的结构组成,支柱高度也比较低,通常会用在无轨或是轻轨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2.8.1 承力索和接触线2.8.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2.8.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2.8.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2.8.1.4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2.8.1.5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2.8.1.6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2.8.1.7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

2.8.1.8 接触线在水平面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一般不大于10°,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12°。

3.8.1.9 链形悬挂两接触线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间隙为40mm,两接触线所在的平面要与轨平面平行,以保证受电弓良好地取流和接触线磨耗均匀。

2.8.1.10 接触线磨耗和损伤按表5规定整修或更换。

表5接触网磨耗和损伤表2.8.1.11接触线的接头和分段绝缘器、线夹等零部件应保证受电弓平滑过渡。

2.8.1.12 一个锚段接触线接头和补强线段的总数以及承力索接头和补强的总数均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不包括电分段、下锚接头):(1)锚段长度在800米及以下时为4个;(2)锚段长度在800米以上时为5个;(3)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两接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80m。

2.8.2 吊弦和吊索2.8.2.1 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

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围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2)吊弦偏移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

(3)吊弦间距应符合设计值,困难情况下不得大于12m;(4)相邻吊弦高差≤20mm,困难时≤30mm。

2.8.2.2 简单悬挂弹性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力。

(2)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

(3)吊索不得有断股和接头。

(4)吊索两端与接触线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

2.8.3软横跨和硬横跨2.8.3.1软横跨分为两绳式和三绳式两种,软横跨的装配和安装要符合规定;横向承力索用钢绞线制成,上、下定位绳用青铜绞线制成;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吊线(弦)应保持铅垂状态,其截面积要符合规定,最短直吊弦的长度为400 mm,误差不大于50mm。

2.8.3.2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均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双承力索、定位绳的横担应水平,横向承力索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4.0,上、下部定位绳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3.0。

2.8.3.3上、下部定位绳要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其数值为: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 mm,5股道以上不超过200 mm;下部定位绳距接触线的距离不小于250mm。

2.8.3.4硬横跨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两端允许高差30mm,硬横梁的挠度不应大于梁跨的0.5%。

2.8.3.5每组硬横跨的支柱中心连线一般垂直于多数股线路中心线。

2.8.4线岔2.8.4.1 线岔定位点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在线岔的交叉点处,正线或重要的接触线在下方;侧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或硬锚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侧线在限制管上下活动间隙为1~3mm;线岔的限制管型号要符合要求,安装要正确,螺栓、垫片应齐全、坚固,接触线能自由伸缩无卡滞现象。

2.8.4.2由正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5~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2.8.4.3由侧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误差不超过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在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2.8.4.4 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00~850mm的围,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2.8.4.5 线岔两支接触线交叉点位置: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00mm(即垂直投影位于道岔导曲线两轨之间,且两轨距不小于840mm),纵向距道岔定位不小于1500mm。

2.8.4.6 道岔定位支柱位置:7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2米处,9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3米处。

2.8.4.7 线岔处两支承力索或两支吊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2.8.4.8 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得大于300mm。

2.8.4.9 对于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两支接触线相较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允许横向、纵向偏差50mm。

2.8.4.10 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

2.8.5贯通式刚柔过渡2.8.5.1贯通式刚柔过渡处两支刚性悬挂接触线应等高,在刚柔过渡交界点处,汇流排对接触线不应产生下压或上抬力,连接线夹的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汇流排防护罩对露天汇流排覆盖完全,汇流排防护罩安装稳固,性能满足要求;两支刚性悬挂点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2.8.5.2贯通的接触线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应小于75mm,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2.8.5.3刚性悬挂与相邻柔性悬挂导线不应相互磨擦。

2.8.5.4刚柔过渡处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安装牢固。

2.8.5.5在受电弓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2.8.6 电连接2.8.6.1电连接的安装位置要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不应大于±0.5m,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

2.8.6.2电连接的安装形式要符合设计规定,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多股道的电连接在无偏移温度时,水平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正线或重要线路。

2.8.6.3 电连接的线材材质、型号和所使用的线夹型号要符合设计规定,线夹应安装牢固并保持铅垂状态,接触良好,线夹无杂物并涂导电介质,所使用的各种绞线不得散股、断股。

2.8.6.4 架空柔性悬挂承力索和接触线间的横向电连接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8.6.5 极限温度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

2.8.6.6 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结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2.8.6.7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

2.8.6.8 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0~10mm。

2.8.7 定位装置2.8.7.1定位装置应保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并确保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双接触线悬挂时,定位点处两条接触线相距40mm,定位点处接触线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2.8.7.2定位器(管)的型号和安装符合设计规定,支持器的方向要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的伸出长度应为70~120mm。

2.8.7.3简单悬挂的定位器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简单链形悬挂定位管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双接触线两定位线夹在接触线上安装于定位管正下方两边各100mm处;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于接触线在定位点的伸缩量相适应,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2.8.7.4定位环的安装要正确,距定位管根部的长度一般为200mm,困难时不得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2.8.7.5反定位管、定位肩架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上套管单耳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2.8.7.6 转换支柱、线岔及双接触线定位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2.8.8 支撑装置2.8.8.1简单悬挂的平腕臂要水平安装,其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100mm,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移值的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腕臂在无偏移的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差值的10%。

2.8.8.2腕臂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无永久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余留200mm~300mm,顶端封帽要密封良好。

2.8.8.3 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