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_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盐的组成,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式及其俗称;2. 掌握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3.了解某些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讨论】比较Na2CO3、NaHCO3与CaCO3的组成推断Na2CO3、NaHCO3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探究一】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探究Na2CO3、NaHCO3是否和盐酸发生反应。
引导学生总结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总结】盐的化学性质:1、盐+酸→新盐+新酸【探究二】指导学生完成活动3:探究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波尔多液,你想知道它的有来吗,请大家阅读“波尔多液小故事”,并思考:你能写出配制波尔多液的方程式吗?配制时能否用铁桶盛装,为什么?(方程式表示)。
【总结】盐的化学性质:2、盐+碱→新盐+新碱3、盐+金属→新盐+新金属【探究三】盐与盐之间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向盛有少量NaCl溶液的试管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质疑并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练习】完成强化训练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学生大家阅读“波尔多液小故事”,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生活中常有的盐》第二课时教课方案【一】中心修养经过认识生活中的常有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响的变化规律和微观实质。
【二】教课方案思路〔一〕基本理念让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有关的化学世界。
踊跃研究化学神秘,形成连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习的生活情形中感觉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和平时生活的亲密系。
逐渐学会剖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质问题;让学生踊跃主动地体验研究过程,逐渐形成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培育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亲密有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行切割。
在教课方案中,亲密注意联系社会实质,调换学生的踊跃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激烈的求知欲念中研究新知识,变乏味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切近学生生活实质,经过大批的实物、图片、录像,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课背景剖析〔一〕教情剖析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它从学生身旁熟习的物质出发,经过认识身旁的常有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响的变化规律和微观实质。
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变规律及化学反响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好的概括打下优秀的基础。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碰到了很多的盐类物质,并且也学习了金属、酸、碱等多种物质与盐的反响,为本节课研究和总结盐的通性确立的知识基础。
同时,学生已拥有必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可是不可以将它们与化学知知趣联系;具备必定的资料采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必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已具备必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质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术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研究活动中拥有必定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学生的记忆。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化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盐的定义、分类、性质和用途,并能运用化学式表示和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2.难点:理解不同类别盐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盐的鉴别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常见盐的性质、用途和鉴别方法。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1)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盐的提炼和加工过程。
(3)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科学食用盐。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确保作业质量。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化学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增强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和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介绍〕:(播放有关录像)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它们是重要的建筑材料,CaCO3还可用作补钙剂;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生产;NaHCO3,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胃不能溃疡(易引起穿孔);〔回顾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CO2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CO2的原料是什么?请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展示图片〕: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大理石〔回答〕:CaCO3+2HCl=CaCl2+H2↑+H2O2〔设问〕: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能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学生发言〕:能或不能〔引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寻找答案。
〔实验探究〕: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
〔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都生成了CO 2气体。
〔讲解〕:上述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Na 2CO 3+2HCl =2NaCl+H 2NaHCO 3+ HCl ==NaCl + H 2〔提问〕:通过观察上述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板书〕:1、含有CO 32-或HCO 3-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气体2、CO 32- 或HCO 3-的检验方法: 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介绍](播放有关录像)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
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提问]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回答]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教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
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CO2+H2O[分析解释]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一、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一)基本理念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录像,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情分析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的盐类物质,并且也学习了金属、酸、碱等多种物质与盐的反应,为本节课探究和总结盐的通性奠定的知识基础。
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但是不能将它们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最新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一、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二、教学设计思路(一)基本理念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录像,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情分析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变化规律和微观本质。
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遇到了许多的盐类物质,并且也学习了金属、酸、碱等多种物质与盐的反应,为本节课探究和总结盐的通性奠定的知识基础。
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但是不能将它们与化学知识相联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程信息: - 学年:2023-2024学年 - 年级:九年级 - 学科:化学 - 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盐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及其特点。
•能够解释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5分钟)•引入盐的概念,询问学生对盐的了解,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学习盐的种类与特点(30分钟)1.盐的定义–教师解释盐的定义,即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引导学生尝试给出盐的化学式,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2.常见的盐–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并简单介绍其特点和用途。
–学生跟随教师记录在笔记本中。
–教师通过图表或表格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盐的化学式和常见用途。
3.盐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盐的溶解性、熔沸点、电离性和导电性等特点。
–教师安排学生报告并进行展示,引导其他学生提问和回答。
实验探究盐的溶解性(40分钟)1.教师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盐的溶解性,并归纳实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4.教师进行实验复习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盐的应用(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药物、农业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种盐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入了解,并撰写小研究报告。
3.学生展示报告和讨论成果,教师提问并点评。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回顾目标和重要知识点。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
3.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
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氯化钠的用途、分布及粗盐提纯方法;第二部分讲述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同时介绍了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三部分讲述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和探究,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初中化学中无机化合物的知识,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物质解离、酸、碱及盐的概念等知识,为学习本课题奠定了基础;在科学探究上,学生已经经过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训练,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科渗透上,生物学上已经对植物的生长作出了系统的讲解,对化学肥料、农药知识也有所渗透;在生活体会上,学生来源于农村,对植物生长与肥料(或化学肥料)、农药的密切关系已经有了很多的直观感受,有着更迫切了解化肥、农药的愿望。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但缺乏对“化学肥料、农药”以及“化学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科学、系统的认知。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应该能较轻松地把两者相结合,既能正确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操作,也能运用化学知识指导或改进生产、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3.知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复分解反应。
2.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教学难点】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课前准备碳酸钙、碳酸钠、导管、澄清石灰水、碳酸氢钠、盐酸等。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教案【篇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二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掇皂扣爆韵膀缮谎厄省舰嗜鸣孕灭搭洗隧字易莉展侣混此顾膀慨拔缴桃骚坎橙吞胖砖韧撑宅瑟浚揉婿姓行荷因柜踊候厕脏瞒壶槽诺馅蒂裸颈炔剩徽教学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掇皂扣爆韵膀缮谎厄省舰嗜鸣孕灭搭洗隧字易莉展侣混此顾膀慨拔缴桃骚坎橙吞胖砖韧撑宅瑟浚揉婿姓行荷因柜踊候厕脏瞒壶槽诺馅蒂裸颈炔剩徽【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
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在本节课中学习完毕。
所以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内容的一个升华与深化。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的条件。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掇皂扣爆韵膀缮谎厄省舰嗜鸣孕灭搭洗隧字易莉展侣混此顾膀慨拔缴桃骚坎橙吞胖砖韧撑宅瑟浚揉婿姓行荷因柜踊候厕脏瞒壶槽诺馅蒂裸颈炔剩徽【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盐的用途和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教案课题1 生活中的盐(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活和生产都有广泛的用途。
(2)初步认识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3)鉴别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够简单归纳出反应的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2)按照科学探究训练的基本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式学习,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通过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化学科学对人类有进步的感悟。
二.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安排在酸和碱相关内容之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盐开始,介绍两类重要的盐——氯化纳和碳酸盐。
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可分成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先从生活常识着手,主要介绍食盐的性质,用途和自然界中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得到粗盐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探究粗盐的提纯。
第二课时从图片展示开始,介绍碳酸盐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且通过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引入正题,以比较碳酸盐和酸,碱反应寻找得出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和探究热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构建尝试:6人一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要让人人有话说,有事干,人人都参与。
分工合作,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学得主动,愉快,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体验的教学方式。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盐的性质和用途。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a.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已知的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盐的溶解性,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4.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师应设计梯度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活中常见盐的种类、化学性质、用途及其化学式的书写。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并理解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盐,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盐的化学式。
3.掌握盐的溶解性规律,能够预测不同盐在水中溶解的情况。
4.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盐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
c.学生尝试书写常见盐的化学式,教师给予指导,纠正错误。
3.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a.设计与盐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盐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a.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实物,如食盐、硫酸铜晶体、碳酸钙等,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盐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盐的名称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第2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说明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是从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引出,通过学生已接触过的典型反应例子及视频,从微观视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从而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包括主要为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学习本课内容的同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内容进行总结和延伸,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上节课已经学习常见盐性质和用途,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即复分解反应类型有提到,因此,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2.了解几种化学反应类型,并能进行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其相同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四、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五、教学策略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1.用对比方法归纳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2.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
六、课前思考:1.酸+碱→+ (举例:(化学方程式)下同)2.酸+盐→+ (举例:)3.碱+盐→+ (举例:)4.对比上述反应,找出反应形式的共同点5.酸碱盐间是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七、教学过程:【引入】回顾知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了解碳酸盐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离子的检验方法;
2、利用已有物质的性质对陌生物质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碳酸盐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教具准备
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蒸镏水、酚酞试液仪器:带导管的橡胶塞、胶头滴管、试管、烧杯、药匙
教学过程。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常见的盐-----氯化钠的性质用途之后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三种常见盐在生活生产中用途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自然的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究实验,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从而归纳出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为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盐的性质及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②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已有的物质对陌生的物质进行探究;
②根据物质的用途分析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2、教师演示实验用具:Na
2CO
3
溶液,CaCl
2
溶液,BaCl
2
溶液,Na
2
SO
4
溶液,NaCl溶液,AgNO
3
溶液,NaOH溶液,CuSO
4
溶液,试管(6支),胶头滴管,单孔塞、导气管。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案(2)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主要的矿藏资源;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③使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重点和难点探究碳酸钙的存在和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课件,有关石灰石、大理石的资料收集,准备相关实验药品与仪器学生:有关含碳酸钙物质的收集教学设计一、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并予以小结。
交流汇报收集到有关信息二、碳酸钙的存在和检验1.碳酸钙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含有碳酸钙物质的展示2.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含碳酸钙物质的检验。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含碳酸钙的物质。
进行必要的讲解。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的方法后,调控学生进行实验、记好结果及交流实验结果。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出正确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派代表进行交流。
二、碳酸盐的检验:以小组为单位对每组的不同号药品进行实验,组织学生对未知物进行实验以及结果交流,用课件展示未知物的化学式,引导学生得出碳酸盐的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检验碳酸盐的方法;积极动脑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观看影象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课堂讲解。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为了保护牙齿,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生:牙膏师:那么大家知道么?我们每天刷牙用的牙膏中含有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成分是相同的,而且是以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的,大家猜一猜,这种配料是什么?生:碳酸钙师: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像碳酸钙这样生活中常见的盐,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存在和用途。
课题2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师:碳酸钙在自然界中主要是以石灰石,大理石等形式存在,尤其是一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都有它的影子,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游览一番山水图片碳酸钙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风景、奇观,还广泛用于建筑业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用汉百玉制的,汉白玉是大理石的一种,因此也含有碳酸钙师:除了刚才了解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吗?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物质都拿上开展示一下生:实物投影展示(鸡蛋壳,钙片,口香糖等)师: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么多物质中都含有碳酸钙,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质中不含碳酸钙,你知道如何检验一种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钙么?将所提问题打在大屏幕上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接触过碳酸钙,在哪里?生: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师:那么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上来帮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学生板演也就是说物质中含碳酸概,我们加入少量稀盐酸,就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2)》
一、课前准备:
(1)实验准备:
1.仪器: 试管、单孔塞、导气管、滴管、药匙、改进后的装置一套。
2.药品: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碳酸钠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
(2)教师准备上课所用的课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溶解性;通过看书阅读,了解这几种盐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实验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及波尔多液的拓展实验,理解复分解反应,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几种盐的化学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播放视频、实验探究、讨论总结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两个小碗中分别取营养食盐和食用纯碱,加入食醋观察现象的不同。
的实验装置,试管中盛放纯碱,注射器中加白醋,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控制滴加速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论。
【解疑】我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纯碱和食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设问】那么Na2CO3NaHCO3能否与盐酸反应放出CO2?
【探究实验二:碳酸盐和酸的反应】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Na2CO3粉末和NaHCO3粉末,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若有气体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均冒出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结论】
1.含CO32-HCO3-的盐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2.CO32-HCO3- 的检验:加少量稀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板书】碳酸盐的检验:(试剂、步骤、现象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固体中含有CO32-。
【问题讨论】
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
可口。
根据发酵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可与面粉、水混合直接制作发面食品的事实,说明碳酸氢钠在其中的作用。
【回答】
发酵粉中的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松软可口。
【展示图片】贝壳,珍珠,石灰石,请你通过实验证明它们是碳酸盐?
【回答】加入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过渡】若用硫酸代替盐酸重复上述实验,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Na2CO3 + H2SO4NaHCO3 + H2SO4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酸溶液能发生反应,它们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探究实验三】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提问】上面实验所对应的这些反应跟我们前面所学反应有哪些不同点?再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回答】都是两种化合物回想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二、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交际舞的表演,酸碱反应的实质。
学生帽子上标上H+和Cl- ,Na+和OH-,随着音乐的进行,H+和OH- 发生牵手形成H2O,而Na+和Cl-并不牵手,为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实质进行微观搭桥。
【动画微观理解】
1.NaOH溶液和稀HCl反应的实质
Cl-和Na+为旁观者
2.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Cl-和Na+为旁观者
3.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
Cl-和Na+为旁观者
【结论】如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则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
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拓展实验】波尔多液中的复分解反应。
【总结】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溶液里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总是向着导致溶液中自由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讨论】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教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教师:韩小会
单位:中牟县雁鸣湖中学
时间: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