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晚清时期需要什么——改良还是改革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废八股、 变科举; 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 ②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 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从 “ 西学东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 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 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 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 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 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 会各个领域。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一、改良概说(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
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
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
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
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
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 追求社会民主和民 族独立; 实现民族振兴和国 家富强;
五四运动(1919年)与中共成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1.整体时间:
领导: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末年(公元1796年)至当今(201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与中华民族有关的历史。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史学家关注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教育社会学政治等领域研究中重要的背景。
中国近代史以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变革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概括为“晚清政治变革”和“新中国政治变革”两部分。
1、晚清政治变革晚清政治变革是清末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和思潮所形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改革行政组织等综合性改革。
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但由于受制于朝廷的缚束,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反弹的结果。
2、新中国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以“三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政策:改革主权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地位,改革文化伦理原则。
按照“民主革命”和“人民运动”的思想,从反帝反封建斗争到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轨迹。
二、经济变革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史,形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
1、晚清改革晚清改革是从清末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从封建资本主义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晚清经济改革的主要成果包括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改革、货币改革等改革措施。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恶劣,这些虽然具有重要成果,但也受限于时代条件而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新中国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三大改革”,采取“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到改革框架,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
晚清历史论文选题方向晚清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晚清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接明清时期、逐渐步入近代化发展轨道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首先,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融入全球化的大潮流,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兴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社会变革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政治变革提供了土壤。
其次,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包括国家政权的衰弱、对外侵略的加剧、政治体制的腐败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政治变革旨在振兴国家、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从而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最后,本文将分析晚清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也可以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聚焦于这一议题,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社会变革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而政治变革又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清末民初的政治革命与改良运动
清末民初的政治革命与改良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承载着中国社会的辗转变革,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政治的起伏往复。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政治革命与改良运动交相辉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革命的兴起清朝晚期,国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使得许多进步的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
作为一个伟大的开拓者,思想家康有为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理念,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革命先驱孙中山,促使了中国政治革命的兴起。
政治革命的主要目标是废除清朝专制政权,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政治体制。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巅峰之战,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下的起义最终推翻了清朝政权。
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政治上的重大转变,也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良运动的实践改良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股试图在现行政治制度内进行改革的力量。
曾国藩、赵尔巽等人主张在积极保持清朝统治下的社会秩序的同时,推动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改革措施,以提升国家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而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则主张通过变法来解决清朝面临的问题。
戊戌变法是改良运动的代表性事件之一,光绪帝亲自领导下的变法旨在推行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君主立宪政体、设立西学所、兴办近代军事制度等。
然而,这次改革遭遇了来自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改良运动的挫折一度令人失望,但它也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积累了经验和启示。
三、政治革命与改良运动的互动政治革命和改良运动虽然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目标,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互影响和交织关系。
首先,政治革命的兴起为改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革命的目标使人们看到政治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进而催生出对政治改革的强烈需求。
其次,改良运动的实践则为政治革命提供了经验和准备。
改良运动的失败实质上是现实政治制度的强大阻力,但也为革命者敲响了警钟。
他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改良无法实现根本的政治变革,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1)改革家本人的政治智慧 (2)改革家为改良所做的前期准备与规划是否 充分。人才、财力、舆论宣传、学者论证等 (3)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 以及对改革的不断修正。人心向背、先易后难、 单项渐进式、 (4)与体制内保守派、实力派关系之处理。 2.客观因素
(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斯宾塞、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 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变异进化,人 类各民族亦然。 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名为《天演论》,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严复主张中 华民族主动变革,奋发图强,以应对亡国灭种的危机。 梁启超:“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 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 、“非图自强,则决不足 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 梁:“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 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 势所必至也” ;然则,民主立宪政体是“竞争太烈” 之制度会阻碍社会发展,不如君主立宪政体“内之可以 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梁此后提出开明专制 的方案。
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
(一)背景的独特性 西方军事与科技的征服——从经济、军事科技到政治 体制、传统文化的全面改良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 儒家的权变思想——西方的社会进化论 (三)明显的阶段性 龚魏主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 (四)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 从传统的土地、赋税、国防、官制到经济、军事、科 技、教育乃至根本的政治制度如君主制、宪政等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萧公权:“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 “洋人巧器,亦呼为鬼工,而罗刹安之。其自言知识在 脑不在心,盖为人穷工极巧,而心窍不开。在彼国为常, 在中国则为怪也” 乾嘉汉学的衰落与今文经学(公羊学)的复兴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 吏治腐败(和珅)与土地兼并(琦善) 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宗教起义,边区少数民族起义 鸦片贸易与吸食导致劳力受损、白银外流、市场紊乱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2.1政治背景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
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
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
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
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
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
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
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
专题七+晚清时期(1840—1912)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七、晚清时期(1840—1912)中国近代整体时代特征(1840—1949)政治经济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西学东渐1、经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成为资产阶级改造旧中国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2、政治: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挽救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民族前途与命运,救亡图存,但皆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担任了寻求民族独立的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思想:列强入侵,使部分地主阶级开始关注世界,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历经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产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取得重大成果。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成熟,成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一、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减弱(汉族地主增强、东南互保);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但任占主导;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经济、科技教育、习俗等近代化;西学东渐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1、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民族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经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政治: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各阶级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斗争。
论文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一、改良概说(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
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
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
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
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
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
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简论晚清法律改革
简论晚清法律改革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人民生活穷苦潦倒,国家政权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不得不采取各种改革措施。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的变革。
晚清司法改革在我国近代历史法律发展上作用巨大。
对后世影响也极大。
因此,本文将从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动因,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改革的影响几个方面简单论述晚清司法改革。
关键字:法律冲突宪政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民律草案晚清法律改革是我国传统法律制度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开始,也是我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阶段。
晚清法律改革通过《钦定宪法大纲》、《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的确立,晚清法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辛亥革命变更政权直到到民国时期形成了我国近代六法体系,晚清法律使我国法律近代化历程得以完成。
任何一项改革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即包括了内在动因也包括了外部的推动力量。
一、晚清法律改革的社会背景(一)晚清法律改革的内在动因19世纪晚期,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被打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最后影响至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开始兴起。
在革命的过程中,各种民主思潮不断的涌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仁人志士纷纷寻求变法图存之道。
梁启超说:“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
”【1】。
康有为上书清帝主张变法“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13页。
小变仍亡。
”【2】随着矛盾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一系列的民主战斗,而清政府内部的改革先锋派也开始参与这些活动,企图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为自己分得羹食而不断努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晚清时期1840_1912年课时12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
-26-
主题一 主题二
材料运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拜上帝会”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 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 统思想的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来维护政权。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 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体现。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12-
(四)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微点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侵略的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 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提示: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 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8-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 民战争,这次运动在沉重打击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也有力地打击 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 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它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阻碍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 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却旨在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因而不利于 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先进省份的生产力,也不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 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 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 (2)材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提示: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 的转折点。 (3)材料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提示: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06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课件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熟记3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
清单一 晚清民初的政治 1.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方式
表现举例
(1)清末至民国初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要发动了四次侵 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 军事侵略 联军侵华战争) (2)镇压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
第六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 ——晚清民初(1840~1919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近代政治制度的尝试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资产阶级共 和制在中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党政治活跃,但这一尝试遭到失败。
9.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前后) (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 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2)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 的新习俗、新风尚。
清单三 晚清民初的思想文化与交流 1.思想 (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自强的主张。 (2)“中体西用” ①洋务派从自身出发,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 教。 ②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冲击了传统的 “重农抑商”观念,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中体西用”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 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 展的具体表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第15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5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基本知识过关训练单选题1、“1899年,在慈禧太后的鼓励下,拳民们在中国北方发起了一场暴乱,屠杀外国人、中国基督徒和与外国有联系的中国人。
”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A.是清政府发动的反帝运动B.以反封建为其斗争目标C.有一整套合理的斗争策略D.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拳民们在中国北方发起了一场暴乱,屠杀外国人、中国基督徒和与外国有联系的中国人。
”可分析出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起的,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斗争目标,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合理的斗争策略,排除C项。
故选D项。
2、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
同居覆载之中,奚强分夷夏。
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
”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A.师夷长技以制夷B.摒弃自视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念C.建立君主立宪制D.加强中西交流以推行平等外交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涌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因而优势之士纷纷放弃天朝上国的思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B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立宪,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平等外交,排除D项。
故选B项。
3、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参赞富礼在谈到太平天国某一领导人时说:“我不得不承认他是我认识的最开明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识西洋文明之优越,家藏有各种参考书,对于各种题目皆有研究的资料。
”这位领导人A.扭转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略劣势B.提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方案C.调动了太平天国将士的革命斗志D.赋予了农民战争全新的时代内涵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初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比较开明且熟悉地理、认识到西洋文明优越的领导人是洪仁玕,他提出的《资政新篇》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方案,B项正确;1860年代,太平天国走向失败,洪仁玕未能扭转其战略劣势,排除A项;《资政新篇》虽然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其不代表农民愿望,未能调动太平天国将士的革命斗志,排除C项;赋予农民战争全新时代内涵的是时代,不是个人,排除D项。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读书记录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读书记录一、书籍背景介绍《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时期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历史著作。
这部作品背景宏大,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涵盖了晚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晚清时期的复杂社会景象,以及改革与革命在这个时期交织发展的历程。
这本书的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梳理了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作者揭示了晚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西方列强的侵略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在面临危机时如何展开革命与改良的斗争。
本书也关注了一些重要人物如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的思想变革及其实践活动,探讨了他们对时代变革的影响和推动。
这本书的出版也反映出现代学界对晚清历史的新思考和新解读。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晚清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通过作者的解读和分析,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以及人们的抗争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与改良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二、内容梗概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晚清时期革命与改良运动的历史背景。
书中详细阐述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清政府面临着财政危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等多重压力,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动荡。
晚清时期的先进人士开始寻求改革和革命的道路,书中介绍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两派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展开激烈的较量,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书中对晚清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以及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济特征: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特征: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知识梳理】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
(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
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晚清时期需要什么——改良还是改革
1840年,随着虎门的一声炮响,这片古老的土地从此开始沸腾起来,当洋人端着洋枪洋炮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还拿着弓箭刀叉这样的冷兵器,当洋人穿着礼帽正装走来时,我们还长袍加身,当洋人带着时代的气息走来时,我仍以天朝上邦俯瞰尔等,何为思想解放,为我才是正统,头顶长鞭,昂首阔步,高座人顶,如此之气息,如此之景象,如不将之连根拔除,何以走向新时代,何以护我等家园,何以安邦定国,而历史也恰恰向我们证明了——当下之中国唯革命才可以救之。
当时代的年轮滑向170年前的一个人的身上时,中国的近代史帷幕也即将展开,他就是林则徐,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当众销毁没收鸦片烟237万斤,但也因此,为西方列强找到了借口打开中国这个巨大市场,而时下之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
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因此当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开到中国海岸时,轻而易举的就攻破了中国的防线,在遍布黄金财富的地方,烧杀抢掠,中国的安宁从此被打破。
西方列强面对着如此巨大的蛋糕,面对着如此待待宰的羔羊,纷纷前来,就连一衣带水的日本,都来恶吞一口,并签订一系列条约,而此时的中国人呢,虽然掀起了一次次的反抗,搞起了一次次的运动热潮,可无不败下阵来,为什么,是中国人的思想过于落后,为什么,是封建制思潮深入人心,为什么,是中国之现状唯革命以救之!任何不彻底之改良,任何对西方技术之引进,都不足以动摇中国之根本—封建专制。
然而面对西方列强的欺侮,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他们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还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也因此创设了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各地方也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自强求富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到头来,封建顽固派的的一次冲击,一切运动便灰飞湮灭,李鸿章的一声按兵不动,北洋水师便摧毁在自家门口,难道这就是救国吗,主子一心只为巩固自己的位子,臣子也只求利器保护自身,只换衣服不换人,他不还是他吗,何以成功!此不正是不彻底之改良的强有力的证明吗?
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看到了,只寻求经济上的变革根本无法改变朝廷的落后,我们的整个制度都是腐朽的,我们的思想是束缚的。
也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更兼之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1300多名爱国应试知识分子在康有为带动下在北京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劝说光绪帝,密谋袁世凯,希望进行维新变法运动,意求体制上的变革。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康梁等人积极运作,办报,建学堂,成立保国会等,光绪皇帝也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可惜空洞的言论,无权的皇帝,袁世凯的出卖,清政府顽固派的强大,一切的一切早已预示着,这所谓的变法是行不通的。
一个没有军队的与权力的变法,一个意求在封建基础上的变革,如何能成功呢,仅仅103天,跑的跑,抓得抓,幽禁的幽禁,杀头的杀头,意图轰轰烈烈改变中国的又一次变革失败了,又一次向我们证实了,所有企图保留落后体制的改良都是失败的,只有革命,彻底的推翻落后的封建统治,才能带领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而历史也恰恰向我们证明了它是对的。
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至此一位伟大的人物浮现,他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所创立的政党甚至到最后几乎改变中国的整个政局,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人物。
他就是孙中山。
在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之后,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悲愤不已,决心以国家为己任,为国人谋幸福,便和一批热血青年与爱国者在檀香山建立起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这是在中国爆发的第一场从根本上意求改变中国体制的暴力革命,他的胜利不正是向我们宣言国家的强大,政权的独立不就是需要暴力与革命才能成就吗?
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1915年底袁世凯悍然复辟,自称皇帝,年号“洪宪”,意图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
消息一经传开,反日舆论沸腾。
而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最后签订了条约,至此讨袁呼声日益高涨,孙中山率领二次讨袁,前云南都督蔡锷领导护国军誓师北上讨袁,于6月6日袁世凯在郁愤中因肾衰竭病死,至此中国一片混乱,军阀割据,政党四起。
而在此时,在中国昏暗的大地上,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光明,他就像初升的太阳,即将照亮整个中国大地,代表全中国幸福的政党也正是在此刻诞生了,他就是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的阶级性预示着它无法代表全中国人的幸福性,也就意味着无法发动群众,即使革命是胜利的却也是无力的。
而共产党不同,它本身就是从工农中来,为我工农谋福利的政党。
况且随着资产阶级的进入,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量的开办工厂,所以时下之中国,工农遍布四海,力量无穷,就像星星之火一经点燃,便成燎原之势。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
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
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大会制定了革命纲领,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最早的一批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
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面对此时群雄割据,列强欺侮的华夏大地,面对处于水生火热的黎民百姓,1926年7月国共第一次合作,展开了北伐战争,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的面目暴露出来。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共产党人惨遭迫害,也因此共人意识到政权的建立需要武装力量的支持,而南昌起义正式打响了第一枪。
之后共产党人领导的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八年抗战,战胜日本,三年解放战争,打败资产阶级的国民党。
乃至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意味着,只有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动全国人的力量,只有进行切
底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才能让我们当家做主,才能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才能让世界人尊重!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像一条河越走越远,越拓越宽,它是无数先贤用生命谱写的乐章,用鲜血筑成的史诗,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的坎坷之路也是我们的成长之路,是人类的发源之路。
然而历史毕竟只是历史,他不会因我们的看法而改变,更不因我们的哀叹而改写,我们只能静静地看着,引以为鉴!
以上论述证明,当时的中国唯革命以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