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a7d25fa2161479171128e3.png)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生命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既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生命的特征:细胞、原生质、新陈代谢、调节、生长、繁殖、应激性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17世纪中叶——牛顿经典力学;18世纪中叶——(蒸汽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电气革命;20世纪初——量子论、相对论、核物理(20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黄金半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解放手脚;20世纪——信息革命——解放大脑;21世纪——生物技术革命——创造生命维纳——控制论;贝塔朗菲——系统论;申农——信息论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生物气体燃料:天然沼气;发酵沼气沼气发酵的优点:白色能源;增加肥效;消除病害;处理污泥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细胞学说的三点内容:1.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3. 新细胞是从原有细胞(分裂)而来。
原核生物的特征:1.遗传物质仅一个环状DNA 2.无核膜 3.无细胞器,无细胞骨架 4.以无丝分裂或出芽繁殖例子:支原体、细菌、蓝藻、螺旋藻真核生物三大系统:膜系统、细胞核系统、骨架系统内质网:蛋白质合成、脂类合成、蛋白质的修饰、新生多肽的折叠与组装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与修饰(糖基化等)、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和脂的运输、蛋白质的分泌等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为新细胞的产生创造条件。
名词解释 生命科学导论
![名词解释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49bc6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0.png)
名词解释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生命科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症候群性:生命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症候群性,也就是能够对由环境变化引发的提振,作出适当的反应。
2.维生素: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虽然需要的量极少,但是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多种有机小分子。
3.蛋白质的变性:如果在较为频繁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促进作用下,例如冷却至60度以上,或碰到强酸强碱,或受电离辐射反射,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可能会被毁坏,随之,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出现发生改变,生物学活性失去。
4.细胞凋亡:因整体生长发育或存活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有序死亡,成为细胞凋亡。
5.帮助蔓延:像是葡萄糖这样的大分子,虽然也能够溶水,当无法通过膜上的小孔,通过载体蛋白的帮助,仍然以浓度梯度为动力,步入细胞,任然不须要消耗细胞能量。
6突触:神经元之间的结合点。
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后一神经元的接受表面共同形成,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7伴性遗传: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所决定的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规律与性别相关联,统称为伴性遗传。
8质粒:指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双链滑动环状dna分子,大小为1-200bp,能够单一制于染色体外展开激活。
9不定根:植物除了产生定根以外,从胚轴、茎、叶和老根上也能产生根器官,这些根发生的位置不固定,称为不定根。
10双受精卵:两个精子分别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同时受精卵的现象,称作双受精卵。
11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平衡。
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吻合均衡,即使存有外来阻碍,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节也能够恢复正常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类病毒:寄生于动植物体内最小的病原体,线性或闭合性环状的单链rna,完全没有蛋白质外壳,其核酸的分子量也比病毒的小得多.。
13营养繁殖:植物体的一部分,例如根茎叶器官,通过构成不定根和不定芽与母体拆分,构成一个崭新个体。
名词解释:生命科学导论(小学教育专业)
![名词解释:生命科学导论(小学教育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93251663f46527d3240ce0e5.png)
生物名词解释1.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缩合而成,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其甜度只有蔗糖的1/6。
(P9)2.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P11)3.蛋白质工程:是以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为基础,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定向改造天然蛋白质,甚至制造出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的一门现代生物技术。
(P14)4.核苷酸:DNA和RNA由一定的结构单位组成,这种结构单位就是核苷酸。
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戊糖、一分子含氮的碱基组成。
(P18)5.必需脂肪酸:指哺乳动物(包括人)不能自行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如ω-3系列的α-亚麻酸,ω-6系列的亚油酸。
(P22)6.维生素:是一类天然的有机化合物,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P24)7.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种细胞的过程。
(P51)8.花序: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常多朵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总花柄上。
9.脱臼:当关节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如用力过猛或跌倒,有可能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而造成脱臼(或脱位)。
(P106)10.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而使液流从根部向上的动力。
(P112)11.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势上升的力量。
12.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借助于经验积累而改进自身行为的能力。
(P214)13.习惯化:是指刺激连续或重复发生所引起动物的反应的持久性衰退。
这就是说,动物学会了对特定刺激(指无害刺激)的不发生反应,以节省时间和能量。
(P214)14.印记:刚孵化出的雏鸡,会跟随母鸡四处觅食。
鸡、鸭、鹅和鹧鸪等从卵中孵出后,能跟随它们所看到的第一个可移动物体,甚至玩具。
这种学习行为称为“印记”。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dc8229bd64783e09122b7b.png)
生命的定义1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2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使体系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即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变化。
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一旦负熵的增加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3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的定义:在生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
4“生命”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生命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生命的涵义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存在形式“生命的本质” 的一些观点和理论生机论将生物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活力”机械论将生命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过程——一架结构极其复杂的机器还原论生物的一切都可用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整体论生物各组成部分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命是具有以上特征的物质形式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1按生物类群或研究对象来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病毒学、人类学、古生物学、藻类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等2按研究的生命现象或生命过程来分形态学、生理学、分类学、胚胎学、解剖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学、组织学、细胞学、病理学、免疫学等3按生物结构的层次来分:种群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量子生物4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分: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数学、生物气候学、生物地理学、仿生学、放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现代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生物化学。
生命科学导论部分名词解释
![生命科学导论部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934f2a3968011ca30091bf.png)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生命元素:生命必需元素是指活的有机体维持其正常的生命功能所不能缺少的那些元素。
糖类化合物:凡是分子结构具有“多羟基醛或酮”的特征的都成为糖类化合物。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生成更小分子的糖类物质。
脂质分子:不溶于水,而融于丙酮、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脂溶性溶剂)的分子。
生物大分子:由一些有相同的或相近功能基团的单个有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蛋白质:数十个或者更多的氨基酸组成的有确定构象的多肽。
(C、H、O、N、S)空间结构: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部分肽链发生卷曲和折叠,这种卷曲和折叠是靠肽链中的羟基和氨基间的氢键维持的,包括三级结构:整条肽链盘绕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状。
四级结构:各条肽链之间的位置和结构,四级结构只存在于由两条肽链以上组成的蛋白质。
分子杂交:利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按碱基互补关系形成杂交双链分子。
糖:2个至10多个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称为寡糖,20个以上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多糖,细胞链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密切相关、彼此协调一致的统一体(紧密接触的细胞间形成的特殊结构)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
实际上就是酶促反应代谢:生物体内全部化学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代谢的途径:前一个酶促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个酶促反应的底物,若干个酶促反应前后相连,完成一段相对独立的代谢过程。
能量的耦合:一个代谢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储存在ATP中,ATP所储存的能量供另一个代谢反应所需。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合成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NA复制:(半保留复制)DNA在进行复制时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9d61f3910ef12d2af9e729.png)
《生命科学导论》1100530108 罗英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而生命科学导论则主要介绍了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论、生物体的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着重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的关系等与当今人类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能源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关。
所以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我们对生命科学有所了解,而生命科学导便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媒介。
生物体的元素主要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Mo Cl Mn B Ni Zn Fe Cu。
其中生物C含量占很大比重,生物大分子都是以C为骨架,而非生物界C含量就比较少。
C H O都是组成水、脂质和糖类的元素。
C H O N 则是组成蛋白质缺一不可的元素。
C H O N P 则是核酸组成的主要元素。
K对人体内环境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一般成年人体内约含钾元素150克左右,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人体一旦缺钾,正常的运动就会受到影响。
缺钾不仅精力和体力下降,而且耐热能力也会降低,使人感到倦怠无力。
严重缺钾时,可导致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律失常、全身肌肉无力、懒动。
此时,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少出汗而过量地饮用盐开水。
但这样做却容易加重心脏负担,使体内钾、钠失调。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以及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78be16f1aff00bed51eca.png)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五界分类系统: 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
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病毒:病毒由核酸芯子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酸芯子为DNA或RNA分子。
不是真正的生物。
无细胞结构,只能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分为细菌病毒和真核细胞病毒两大类类病毒:是一类仅由裸露的RNA组成的颗粒,类病毒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单链环状或线性RNA分子。
遗传漂变:是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在经过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或固定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
这种现象就叫“遗传漂变”。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种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1866年德国人海克尔(E. Haeckel)在《普通形态学》中提出“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树:根据古生物学、比较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按亲缘关系将所有的生物门类排列成一个树形图。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两个单链RNA分子侵染哺乳动物的T 细胞和其他杀伤细胞,使寄主的免疫能力丧失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f7dfe502d276a201292e2d.png)
生命科学导论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一章生命系统与生命科学名词解释生命: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新陈代谢 :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合成作用: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的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分解作用 :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有目的的反应,反应的结果使生物“趋吉避凶”内稳态 :生物体在没有强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能保持动态稳定性适应:(1)生物的结构都适应于一定的功能(2)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填空题当前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正开始从物理科学向生命科学转移。
从生物学角度,生命被定义为: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的能力。
从生物物理的角度,生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所组成。
在生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这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
“生机论”即“”,它把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或超物质的力,即生物体内存在一种“活力”。
还原论认为生命运动的规律可以还原为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认为生物的一切都可用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
生命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历史法。
选择题D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是:A 过度繁殖B 生存竞争C 遗传与变异D 适者生存A1953年,尤里和米勒做的模拟原始大气放电实验证明,生命起源于:A无机物 B 简单有机物 C 复杂有机物 D 团聚体B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过程,把生物系统看成是一架结构极复杂的机器,这种观点即所谓的。
A 生机论B 机械论C 还原论D 整体论D生物各组成部分的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这种说法就是。
生物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生物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dd73d0ce2f0066f53322e2.png)
第一章生命科学绪论一、生命科学的定义1.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之间彼此的互作以及他们和环境的互作。
2.现代生命科学是在分子水平和分子机理水平对整个生命科学进行统一的整合与解释。
3. 现代生命科学产生的标志: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二、什么是生命1.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有序的组成、对外界的感应、生长发育和生殖、利用能量、进化、体内稳态。
2.生命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涉及物质的同化与异化、合成与分解、能量的捕获与释放。
(2)根据获得能量的方式可以将生物分为两大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a)自养生物: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或其他热能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包括所有植物和一些细菌。
(b)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或其他热能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化合物,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的生物,包括所有动物和真菌、绝大多数细菌和病毒。
4.生命的层次: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
5.生命科学的四大主题:细胞学、遗传学、生命的统一性、生命的多样性。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一、生物体的元素组成1.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五种元素:O、C、H、N、Ca。
2.生物体中大约有25种元素必不可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二、作为生命之源的的水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水是一切生理生化反应所必需的的介质;(2)水能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调节渗透压;(3)水帮助生物体传输物质。
等2.水分子的特性(1)水分子是偶极子: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对称,一侧显正电性,一侧显负电性。
(2)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水分子之间能建立弱作用力氢键。
(3)蛋白质溶于水的原因:水分子是偶极子,且有流动性,能与正、负电荷结合。
三、作为生命骨架的碳1.所有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均由碳原子组成。
2.碳原子的化学特性:(1)碳原子最多可以四个方向形成4个强共价键;(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状或环状分子;四、糖类1.生命有机分子的种类:糖类、脂类、蛋白质、酶、核酸2.糖类(1)单糖分为醛糖和酮糖,由多个相同单糖分子连接的多聚分子成为寡糖。
生医导论 名词解释
![生医导论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fdde697e21af45b307a8b9.png)
名词解释1.生命科学:从狭义的概念出发,生命科学指的就是生物学,即研究生物体或生命体的特征和行为,生命体间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广义的生命科学概念还包括医学、农学、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
2.物种:简称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
3.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包括数以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一条或多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中化学键主要是肽键和二硫键。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聊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5.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形成的空心筒状构象。
6.被动运输:指被运输的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越细胞膜,且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的运输方式。
7.主动运输:是指既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又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帮助,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
8.钠钾泵:指兼有载体蛋白和酶的功能,消耗ATP,逆电化学梯度转运NA离子和K离子的结构。
9.膜泡运输:细胞对于大分子和颗粒的运输通常是通过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的,这种运输方式称为膜泡运输。
10.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被运输的物质(配体)先与细胞膜上特异的受体(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相识别并结合,然后通过膜泡系统完成物质的转运,这种内吞方式称为受体介导内吞。
11.基粒:又称FoF1ATP酶,由可溶性的F1因子(ATP酶)、疏水性的Fo因子以及寡酶素过敏的蛋白(OSCP)三部分构成。
12.线粒体的半自主性:①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独立的遗传系统,表明线粒体有一定的自主性;②mtDNA分子量小,基因数目少,编码的蛋白质有限,只占线粒体蛋白的10%,而大多数线粒体蛋白由核基因编码;③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细胞核遗传系统。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53ef72a26925c52cc5bffe.png)
什么是生命所谓的“生命”就是指活的东西。
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二)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新陈代谢:生命体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总和,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anabolism,又称合成代谢):即从外界摄入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本身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ATP);异化作用(catabolism,又称分解代谢):即分解生命物质,释放能量以供生命活动所需。
所谓“生物是活的东西”就是说生命过程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过程之中。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三)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
变异使生物界生物多样化。
生物遗传的秘密: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四)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历史生物体的一生(个体的生活史):受精卵(起点)新个体生长死亡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体现在两个方面:生物的结构适应于一定的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生命的基本特征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3、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4、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就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开放有序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起源之谜:1、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了生命2、古代人认为生命是自然发生的,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3、达尔文的探索“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达尔文1859年写下《物种起源》4、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团聚体假说”•无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团聚体)•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质体5、米勒的实验——生命起源于无机物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医学、农学、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
(完整)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完整)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5184bb9cf84b9d528ea7af6.png)
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生命:生命就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开放有序的物质存在形式: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细胞:一切生物体(病毒除外)的微观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一般由细胞核、细胞质和保持界限的细脑膜组成,被称为生命的“单位”;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产生。
病毒:一大类感染因子,由核酸和包围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其新陈代谢为宿主依赖性的.根据其侵染宿主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噬菌体。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构成了新陈代谢的两个方而;新陈代谢被认为是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差异所在.遗传:遗传是生物特征之一,使生物特性得以延续,表现为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与变异一起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基础,形成了生物延续性和多样性。
变异: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的变化;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组:指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总和。
发育:生物体的一生,通常从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开始,受精卵分裂并经过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一个新的个体,新个体通过增加细胞体积和由于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而生长.再经过性成熟、繁殖后代、衰老后最终死亡,生物这一总的转变过程称为发育。
进化: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种多样的类型.因此,进化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生态系统:—定时间、空间内,生物及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复合体;根据其物质和能量交换形式的不同,分为开放生态系统(与外界能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封闭生态系统(与外界能进行能量交换,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和隔离生态系统(与外界不能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命形式存在的多样性;各种生命形式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反映了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持征及生存环境;包括遗传多样件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9ce0de12f60ddccdb38a067.png)
第一章生命系统与生命科学名词解释生命:由核酸与蛋白质等物质组成得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得能力 ;新陈代谢 :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得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合成作用:从外界摄取物质与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得物质与贮存在化学键中得化学能分解作用 :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有目得得反应,反应得结果使生物“趋吉避凶”内稳态 :生物体在没有强烈得外界因素得影响下,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能保持动态稳定性适应:(1)生物得结构都适应于一定得功能(2)生物得结构与功能适应于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得生存与延续填空题当前自然科学得带头学科正开始从物理科学向生命科学转移。
从生物学角度,生命被定义为:由核酸与蛋白质等物质组成得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得能力。
从生物物理得角度,生命就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所组成。
在生物体得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这三者得变化、协调与统一。
“生机论”即“”,它把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得或超物质得力,即生物体内存在一种“活力”。
还原论认为生命运动得规律可以还原为物理得与化学得规律,认为生物得一切都可用分子与分子相互作用得规律来说明。
生命科学得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历史法。
选择题D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得精髓就是:A 过度繁殖B 生存竞争C 遗传与变异D 适者生存A1953年,尤里与米勒做得模拟原始大气放电实验证明,生命起源于: A无机物 B 简单有机物 C 复杂有机物 D 团聚体B把复杂得生命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物理与化学得过程,把生物系统瞧成就是一架结构极复杂得机器,这种观点即所谓得。
A 生机论B 机械论C 还原论D 整体论D生物各组成部分得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得规律,这种说法就就是。
A 生机论B 机械论C 还原论D 整体论B生命科学研究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得异同与内在联系得一种重要方法就就是:A 描述法B 比较法C 实验法D 历史法C在一定得人工控制得条件下,从事对各种生命现象得观察及对生命本质得研究得方法就是 ,常常要借助于精密得科学实验技术与物理仪器。
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
![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9c37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4.png)
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和前沿研究的课程。
下面是该课程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体的科学,包括生物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
2.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涉及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3. 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活动的学科,探讨细胞的形态学、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细胞信号传导等。
4. 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的学科,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等,研究遗传物质DNA、基因及其遗传信息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变异等。
5. 进化生物学:研究物种起源、演化和多样性的学科,揭示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研究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突变等。
6.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组成、转化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学科,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学、代谢途径等。
7.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包括物种组成、种群动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
8. 发育生物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和个体发育过程的学科,包括胚胎发育、器官形成和组织发育等。
9.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等。
10. 遗传工程学: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和功能的学科,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化、转基因技术等。
11. 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方法研究生物学的学科,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分析及模拟等。
12.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生态等。
以上是生命科学导论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复旦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复旦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5a344a02020740be1e9bc1.png)
1、糖酵解: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将1分子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并净产生2分子NADH和2分子ATP的一系列反应;氧化磷酸化: 细胞线粒体内膜把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和ATP吸能合成偶联的过程又称为氧化磷酸化。
指通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将高能电子从NADH和FADH2最终传递给分子氧,同时随着电子能量水平的逐步下降,高能电子所释放的化学能就通过磷酸化途径储存到ATP分子中。
2、化学渗透学说:当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时,线粒体基质中的H+被转移到线粒体内外膜之间,造成跨膜的质子梯度,质子顺梯度通过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的基质中时ATP合成酶利用释放的能量将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卡尔文循环:即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
是一种不断消耗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并固定CO2形成葡萄糖的循环反应。
在叶绿体基质中,固定来自大气中的CO2并转化成糖的一系列需能反应由酶催化,而且形成一个循环。
由美国科学家Melvin Calvin首次发现,故称Calvin 循环。
4、环式光和磷酸化:叶绿素中被激发的电子传递途径形成环状5、活化能:用于克服能障、启动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即活化能。
活化能:反应物的自由能和反应物在变成产物之前必须达到最高自由能之间的差就是活化能。
6、能障:化学反应启动的能量障碍-在新的化学键形成之前,存在着必须首先断开的键,此即能障7、反馈抑制:生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对反应途径中酶活性的调节。
8、中心法则:是一张图,这个大家去百度下就好,我贴不上来9、转录:以DNA分子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一条单链RNA。
细胞中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被转移到RNA分子中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10、半保留复制:DNA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复制与之互补的单链.11、同义突变: 不改变氨基酸顺序的碱基替换12、错义突变: 使氨基酸发生置换的碱基突变13、无义突变: 产生终止密码的突变,使翻译提前终止, 产生残缺蛋白质14、移码突变: 改变原有密码子读框, 产生氨基酸顺序变异的多肽15、自由组合定律:在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开后,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dcf3c028ea81c758f57868.png)
生命科学导论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
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
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
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
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海洋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1840年,英国的虎克首次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此后,荷兰的列文胡克清晰地观察了活动的细胞,证实了细胞是所有生命的的结构基础;1865年奥地利的传教士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阐明了生物遗传最基本最经典的规律,开创了遗传学研究的新纪元。
1953年,Watson 和Crick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二章电子版笔记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二章电子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da21612f18583d04964599c.png)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第一和第二章电子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生命科学(Life Science)简介:概念:生命科学是把生物体诸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的统称。
基础科学——生物学(如普通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生命科学主要分支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病毒学、昆虫学等)应用科学——医学、药学、农学、生物技术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生长与繁殖、应激性等。
二、生命科学发展历程观察描述阶段(19世纪以前)——生命活动表面现象的揭示;如:达尔文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生命活动本质的揭示;如:巴斯德创新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对生物特性的改造和创新,应用潜力巨大。
如:克里克、沃森等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历史法三、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能源、食品、环境、人类健康等生命科学的发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科学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向基本和复杂生命现象、系统、疾病等两极发展,等等。
第二章生物分子与细胞一、生物分子:(一)生物小分子:种类、特性、功能(二)生物大分子1.蛋白质(Protein)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线性序列及连接方式。
结构二级结构:相邻氨基酸折叠、盘旋形成的稳定、规律的构象单元,如α螺旋,β折叠等。
三级结构:整条多肽链通过折叠(某些化学键稳定之)形成的特定空间立体构象。
功能蛋白质:执行特定功能。
如酶、受体、各种蛋白类调节因子等。
酶:指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也可以是核酸)。
功能酶的活性中心:由催化部分和结合部分构成,由酶分子的特定构象决定。
酶促反应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易失活。
结构蛋白质:既作为结构成分,又执行一定功能。
能源物质:作为体内的储能物质,必要时分解供能。
2.核酸(Nucleic acid):DNA、RNA一级结构: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ed152749aa00b52acec7ca6c.png)
第一章生命系统与生命科学名词解释生命: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合成作用: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的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分解作用: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有目的的反应,反应的结果使生物“趋吉避凶”内稳态:生物体在没有强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能保持动态稳定性适应:(1)生物的结构都适应于一定的功能(2)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填空题当前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正开始从物理科学向生命科学转移。
从生物学角度,生命被定义为: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的能力。
从生物物理的角度,生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所组成。
在生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这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
“生机论”即“”,它把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或超物质的力,即生物体内存在一种“活力”。
还原论认为生命运动的规律可以还原为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认为生物的一切都可用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
生命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历史法。
选择题D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是:A 过度繁殖B 生存竞争C 遗传与变异D 适者生存A1953年,尤里和米勒做的模拟原始大气放电实验证明,生命起源于:A无机物 B 简单有机物 C 复杂有机物 D 团聚体B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地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过程,把生物系统看成是一架结构极复杂的机器,这种观点即所谓的。
A 生机论B 机械论C 还原论D 整体论D生物各组成部分的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这种说法就是。
A 生机论B 机械论C 还原论D 整体论B生命科学研究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A 描述法B 比较法C 实验法D 历史法C在一定的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从事对各种生命现象的观察及对生命本质的研究的方法是,常常要借助于精密的科学实验技术和物理仪器。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doc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6f400d0ef705cc1754270987.png)
一、名词解释(本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本质,又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生命?”这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来说,生命具有新陈代谢、生长、遗传、刺激反应等特征。
这些特征是生命活动的具体反应。
生命科学就是研究生命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化学起源学说:这个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的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指由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的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落在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雨水进入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不断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大分子蛋白质,大约在地球形成后10亿年,才形成了原始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原始大气的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为这一学说提供了一个论证。
二、简答题(本题1小题,共15分)1、简述为何男性秃头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这反映了什么现象(15分)仁男女内分泌水平不一样男性承担的生活压力更大2.反映男性思考的问题比女性多3•雄性荷尔蒙阻碍头发生长,雌性荷尔蒙促进头发生长,所以和尚最男人,还有压力因素…4.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对男性生活不利的因素。
所以男性也是应该处于被保护的地位的,同时也反应现在生活环境的日益变化。
(汽车尾气,粉尘等等)三、问答题(本题1小题,共15分)1、谈一谈什么是试管婴儿,对人类有何意义?(15分)试管婴儿的定义:试管婴儿就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对人类的意义:优点:1.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卵管阻塞,使精子卵子不能相遇,从而导致不孕。
解决的方法是想法使精子与卵子在体外相遇并受精,这就是常说的试管婴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导论名词解释生命:生命就就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开放有序的物质存在形式:细胞就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新陈代谢、生长与运动就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就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与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细胞:一切生物体(病毒除外)的微观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一般由细胞核、细胞质与保持界限的细脑膜组成,被称为生命的“单位”;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产生。
病毒:一大类感染因子,由核酸与包围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组成其新陈代谢为宿主依赖性的。
根据其侵染宿主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噬菌体。
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物质代谢)及能量转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构成了新陈代谢的两个方而;新陈代谢被认为就是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差异所在。
遗传:遗传就是生物特征之一,使生物特性得以延续,表现为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与变异一起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基础,形成了生物延续性与多样性。
变异: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的变化;分为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组:指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总与。
发育:生物体的一生,通常从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开始,受精卵分裂并经过一系列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形成一个新的个体,新个体通过增加细胞体积与由于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而生长.再经过性成熟、繁殖后代、衰老后最终死亡,生物这一总的转变过程称为发育。
进化:就是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生物的适应性与多种多样的类型.因此,进化还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生态系统:—定时间、空间内,生物及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复合体;根据其物质与能量交换形式的不同,分为开放生态系统(与外界能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封闭生态系统(与外界能进行能量交换,不能进行物质交换)与隔离生态系统(与外界不能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就是生命形式存在的多样性;各种生命形式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反映了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持征及生存环境;包括遗传多样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糖类:就是指多羟基醇类的醛或酮的衍生物;根据其组成单体多少可分成单糖寡糖与多糖,也可根据其功能基团分成醛糖与酮糖。
多糖:由糖苷键连接的10个以上单糖的线性或支链的多聚体,根据其单糖组分可分为间聚多糖与杂多糖。
水解反应:生物大分子多聚体在水分子的参与下分解为单体的反应,水解反应在断开生物大分子间的共价键时可释放出储藏在这些共价键中的能量。
水解反应就是脱水缩合反应的逆反应。
脂类:脂类就是由醇与高级脂肪酸结合而成,其共同特性就是不溶于水而溶了有机溶剂。
可根据组成分为甘油三脂、磷脂、萜类与类固醇、衍生脂与结合脂等5类。
其功能主要有构成生物膜的成分;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某些帖类及类固醇,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及调节功能。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其她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引起天然构象的破坏.从而导致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被称为变性。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3点:所有生物都由细胞与细胞产物组成;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细胞的分裂产生;单个细胞可以就是独立的生命单位,许多细胞又可以共同形成生物整体。
分化:同一来源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在细胞间产生形态结构、生化特征与生理功能有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去分化: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失去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为具有未分化细胞特性的过程。
组织:指来源与结构相同,行使一定功能的细胞群。
原核细胞:其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核,遗传物质为一环状DNA构成,同时细胞内不合以膜为基础的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真核生物:指出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
其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瞧到明显的细胞核与核仁。
细胞器:就是指分布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它包含有自身特定的酶系。
有界膜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等;不具界膜的细胞器如核糖体、微管、微丝与中间纤维等。
染色质:就是细胞核中由DNA与蛋白质组成并可被苏木精等染料染色的物质,染色质DNA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就是生命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就是染色质在细胞准备分裂时,经过凝缩与线性缠绕而成在的显微镜下可辨认的状态。
每个物种都有着固有数量与形状的染色体,而染色体不但在不同生物内有较大差异.在同一个体内不同组织中也有区别;染色体由蛋白质与DNA组装而成,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内膜系统:指真核细胞细胞质内的一些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片层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泌泡等。
线粒体:细胞中重要而独特的细胞器,就是呼吸作用进行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通过Krebs循环与氧化磷酸化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获得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ATP中,供给生物生命活动之用,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生物体的“动力工厂”。
类囊体:就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
膜上有光合色素与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细胞骨架:分布于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纤维网状结构,与细胞器的空间分布与功能活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有着密切关系,在细胞中起到“骨骼与肌肉”的作用,通常由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与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另外脂与膜蛋白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把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跨膜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过程,该过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包括简单扩散与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把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跨膜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该过程消耗细胞的代谢能并需要膜蛋白的参与.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细胞内部的一些小分子物质的浓度与周围环境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简单扩散:被动运输的一种方式,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其扩散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成正比.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
渗透作用: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则不能,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水的简单扩散就就是渗透作用。
质壁分离:就是指植物细胞由于过度失水,细胞缩小所发生的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通道蛋白:指在易化扩散过程中,起着通道作用的膜蛋白。
通道蛋白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膜电势:指由于分布在膜两侧的阴离子与阳离子数量不等造成的膜的电位差。
离子泵:离子泵就是镶嵌在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只有运输功能的ATP酶。
可以将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方向运输,增大了膜两侧的电位差。
常见的离子泵类型有:Na+—K+泵、Ca2+泵、质子泵等。
质子泵:质子泵有3类:P型质子泵、V型质子泵、F型子泵。
P型质子泵:载体蛋白利用ATP使自身磷酸化,发生构象的改变来转移质子或其她离子,如植物细胞膜上的H+泵、动物细胞的Na+—K+泵、Ca2+离子泵,H+—K+ATP酶。
V型质子泵:位子小泡的膜上,由许多亚基构成,水解ATP产生能量,但不发生自磷酸化,位于溶酶体膜、动物细胞的内吞体、高尔基体的囊泡膜、植物液泡膜上。
F型质子泵:就是由许多亚基构成的管状结构,H+沿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偶联起来,所以也叫ATP合酶。
F型质子泵不仅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将ADP转化成ATP,也可以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转移质子。
Na+—K+泵:即Na+—K+ATP酶,就是由两个大亚基、两个小亚基组成的4聚体。
Na+—K+泵作用就是:①维持细胞的渗透性,保持细胞的体积;②维持低Na+高K+的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
核小体:核小体就是由DNA与组蛋白共同组装形成的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着丝粒:中期染色体的较细部位称为主缢痕,着丝粒在丰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姐妹染色体通过着丝粒相连。
同源染色体:就是指多数动物与植物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中一条来自父系,另一条来自母系的一对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布基本相同。
姐妹染色单体:在真核细胞分裂前的准备期,细胞核内染色体在复制之后,形成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它们通过着丝粒相连,这一对染色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cell cycle):就是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过程。
有丝分裂(mitosis):经过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与分裂前期、中期、后期与末期4个时期的一系列复杂的核变化,使细胞中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它们含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组。
有丝分裂的特征就是子细胞染色体数量与母细胞相同。
减数分裂(meiosis):就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二倍体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其特点就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4个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的子细胞。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与高度增殖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在一定的生理与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生物在发育过程中一定生理刺激的反应性死亡,它需要一定基因表达。
中心法则:生物信息流最根本的内容,其内容就是DNA分子可以自我复制,也可以转录成mRNA,mRNA再把信息翻译成蛋白质,某些细胞中或者实验条件下RNA也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及逆转录成DNA。
操纵子:原核细胞内单个mRNA分子可以包含多个基因的转录物,这种由多个结构基因及其共同的转录操纵区组成的单一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
转录因子:真核基因转录起始阶段,识别与结合启动子的就是各种特异的蛋白因子,称为转录因子。
基因突变1) 同义突变: 不改变氨基酸顺序的碱基更换2) 错义突变: 使氨基酸发生代换的碱基突变3) 无义突变: 产生终止密码的突变,使翻译提前终止, 产生残缺蛋白质4) 移码突变:改变原有密码子读框, 产生氨基酸顺序变异的多肽5) 连读突变: 终止密码变为有义密码, 产生延伸的多肽链反义疗法:通过阻遏或降低目的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