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工法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工法转换的探索研究摘要:本文以马鞍山、井沟岭两座三车道大跨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为工程背景,系统地阐述了在超前大管棚预支护下,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因相关条件而转换为单侧壁、台阶法等施工的过程。分析比较双侧壁导坑法、单侧壁导坑法、台阶法优缺点,总结灵活采用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成功穿越洞口超浅埋段的成功经验。结果表明:工程造价略有节省,隧道的施工进度则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大跨隧道;浅埋段;超前支护;施工工法;转换;一、工程概况

马鞍山、井沟岭两座隧道是青兰高速邯涉段的控制性工程,其中马鞍山隧道全长超过4300m,井沟岭隧道全长超过3000m,均为标准分离式三车道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宽度14m,高度为5m,洞口段(v 级加强)开挖宽度16.81m,开挖高度11.75m。隧址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 35~0. 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10~0. 15g,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二、工程地质条件

马鞍山隧道出口段上部为第四系山前冲洪积亚粘土及碎石组成,下部为强风化页岩,洞口围岩稳定性较差,埋设较浅,属于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浅埋段。井沟岭隧道进口洞口段为第四系山前冲洪积亚粘土及碎石组成,亚粘土呈硬塑性~坚硬状,碎石成分为石灰岩,含量60~70%,土质不均,上部具湿陷性。洞口围岩稳定性差,埋设

浅,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浅埋段。

三、进洞方案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进洞犹为重要,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塌方、冒顶等灾害。此段施工时迫近冬季寒冷天气,如11月份不能顺利进洞,面临着冬季被迫停工的局面。根据洞口土石方开挖所暴露出的围岩情况,均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

1、超前支护

超前支护采用40mφ108大管棚。热轧无缝钢管外径108mm,内径8mm,采用15cm丝扣连接,管内设钢筋笼。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浆,二者体积之比为1:0.05,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35be,模数为2.4,注浆压力为初压0.5~1mpa,终压为2.0mpa。注浆完毕后再灌注m30的砂浆增强强度。套拱采用2m长、80cm厚的c25混凝土拱。套拱骨架为4榀间距0.5m的i20b钢架,钢架外侧焊接φ127的无缝钢管作为导向管,外插角1~2゜。

2、洞身支护

系统锚杆为r25中空注浆锚杆,长4m,间距75cm×75 cm;i20b

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榀;φ8钢筋网,网格尺寸20 cm×20 cm;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二衬65cm c25钢筋混凝土。

3、临时支护

喷射混凝土c2018cm;φ22砂浆锚杆,间距100cmx75cm,l=2m,φ6.5钢筋网,网格尺寸为20cmx20cm;i16工字钢拱架,间距50cm/榀。

四、洞口施工方法的转换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开挖工作面狭小,开挖与支护不能平行作业,循环进尺频繁,初期支护与临时支护干扰较大,严重制约施工进度。综合多种因素,从技术角度考虑,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先后对四个洞口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

1、马鞍山隧道出口左线工法的转换

1.1、调整双侧壁正常施工顺序

马鞍山隧道出口左线(进洞里程zk157+685)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洞,左线i部完成开挖支护15m,iii部完成开挖支护28m,掌子面里程zk157+657。虽然掌子面为v级围岩,但围岩风化强度随进深减弱,地下水不发育。监控量测显示沉降量小,围岩稳定性较好,且有40m的超前管棚保护,因此对双侧壁导坑法进行调整:

暂停ii部、iv部开挖与支护,先将i部施工至zk157+657,再进行v部开挖与支护,最后进行ii部、ⅳ部、ⅵ部的开挖支护。减弱vi部临时支护,进一步增强v部的支护,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下图所示)。

v部增强以下两项支护:

(1)、增加超前砂浆锚杆支护,其参数为:φ25、环向间距40cm,纵向排距2m,l=4.0m,搭接长度2.0m。

(2)、增加i20b钢架固定砂浆锚杆,其参数为:φ25长4m、环向间距1m、纵向间距0.5m的砂浆锚杆来固定v部拱部钢拱架。

采取的工程措施:加强监控量测,根据量测信息来确定中隔墙临时

支护拆除的时间和数量;为确保安全,采用间隔拆除的方法,同时把预留的钢拱架采用φ22的钢筋重新连接成整体受力结构,v部喷射砼达到设计强度再拆除其余临时钢拱架。

1.2、双侧壁导坑法转换三台阶法施工

施工至zk157+657里程后,掌子面围岩情况明显变好,断面上部7~8m为灰质页岩,下部为灰岩,近水平层理,整体性较好。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开挖支护后围岩变形较小,整体较为稳定,遂进一步调整双侧壁为三台阶法施工,取消临时支护(如下图)。

采用三台阶法的关键是控制拱顶水平岩层的稳定性。对超前大管棚下与开挖轮廓线上的不稳定的三角体,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来加固,使之与管棚支护形成整体受力,以利前方围岩稳定。同时开挖爆破坚持多打眼、少装药、弱爆破,以降低对围岩的扰动。初期支护的参数增强如下:

(1)、钢拱架增设砂浆定位锚杆:φ25、@200cm、l=3米,每榀二环;

(2)、增设超前小导管:φ42@40cm,纵向排距2m,l=3m,搭接长度1m;

(3)、喷砼:厚度由26cm增为30cm。

施工工序调整如下:

开挖ⅰ—支护1; 开挖ⅱ; 开挖ⅲ—支护3; 开挖ⅳ—支护4; 开挖ⅴ; 开挖ⅵ—支护6; 开挖ⅶ—支护7;施作仰拱ⅷ;铺设防水板ⅸ;二衬ⅹ。在二、三台阶中增加ⅱ、ⅴ是为了对ⅲ、ⅳ、ⅵ、

ⅶ开挖增加临空面,以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加强围岩的稳定性。通过12m的施工验证,由双侧壁转换为三台阶法是成功的,围岩稳定,支护可行。但钢拱架的连接钢板与水平基岩面不垂直,拱脚处理困难,受力效果较差,同时台阶高度较低,不利于机械施工,只能采用短台阶,工序较多,进度较为缓慢。

1.3、三台阶变更为台阶法施工

施工至zk157+620里程,掌子面围岩为厚层页岩及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围岩等级为iv级。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将上台阶底部开挖到起拱线位置,同时适当增强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

(1)、格栅钢锁脚定位锚杆:每榀增加6根φ22、l=3.5米砂浆锚杆,对称布置;

(2)、超前支护:φ25砂浆锚杆间距由40cm变更为30cm,纵向排距由3m变更为2m,l=4m,每环62根,保证开挖搭接长度1m。

台阶法施工爆破断面增大,岩体较坚硬,加之开挖面纵向离山顶危石越来越近,使爆破难度成倍增加。故而加强对山顶危石进行专业化监控,进一步优化前期的爆破设计参数,采用多打眼、少装药,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2m之内。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顺利的通过了该洞口段的施工,安全、质量可控。纵观此隧道的各种工序的转换,其优点为:根据围岩条件优化了施工方法,取消临时支护,节约了部分投资,加强了初期支护,确保隧道安全,适当的提高了施工进度,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条件。但工序的多次转换,对现场管理、技术水平、操作工人都有较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