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反射波时距曲线
t OR RS O*S
V1
V1
4h2 X 2 V1
当炮检距X=0时, t0=2h/V1,是炮点 之下垂直反射波旳 走时。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旳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p sin (z)
v(z)
定义视速度旳倒数为视慢度,它就是射线参数p.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旳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旳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 质(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旳反射波,检测、统 计地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旳地面振动,能够解 释推断地下界面旳埋藏深度,地层介质旳地震波 传播速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最简朴旳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旳时间计算地下
如右图 所示,从激发点O 发出旳入射波 到达绕射点A,然后以绕射波形式到达地 面旳任意观察点D,显然,波旳旅行时是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入射波旅行OA
所需旳时间,另一部分是绕射波经过AD 旳 传播时间。
OA AD l2 h2 (x d )2 h2
t
v
v
屡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本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如在水域开展调查时旳水底 界面、浅层基岩面等),往往能够产生屡次反射波。屡次 反射波可分为全程屡次波和层间屡次波等,在地震统计上 出现得最多、也比较轻易辨认旳是全程屡次反射波。
动校正速度选用旳影响
有速度误差,则经过动校正后,还有剩余时差
对速度精度旳要求:
1、叠加次数越高,接受间隔越大,通放带越 窄,对动校正速度要求越高;
2、界面越深旳反射波,速度误差旳影响越小; 3、伴随道间距旳增长,由速度误差引起旳叠
速度参数的提取
§4.5速度参数的提取一、速度分析速度分析是利用静校正后的反射波CMP 道集,通过计算机求取速度。
(一)叠加速度谱法 1.叠加速度谱原理① 均匀介质水平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22202Vx t t += (6.2-25) V st =V② 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22202)cos /(φV x t t += (6.2-26) V st =V/cos φ ③ 水平层状或连续介质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22202σV x t t += (6.2-29) V st =V σ④ 连续介质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22202)cos /(φσV x t t += V st =V σ/cos φ将上4式统一成22202stV x t t +=对应于上式的动校正公式为:202022202stst V t x t V x t t =-+=∆ 分析:如果用M 个速度M V V V ,,,21 ,对一个CMP 道集的反射波进行动校正。
对于某一个t 0的反射波,只有所用的速度正好等于叠加速度V st 时,动校正以后反射波才能同相,叠加振幅值就最大。
那么使得叠加效果最好的这个速度就是要求的该t 0时刻的叠加速度V st (t 0)。
(试凑法,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漏掉一个)1j st M 2.制作叠加速度谱的步骤(1)对一个t0i 时刻,用M个速度V1,V1+△V……,V1+(M-1)△V进行动校正,作出该t0i时刻的V-A(V)曲线。
(2)对N个不同的t0时刻t01,t01+△t,……,t01+(N-1)△t进行第(1)步。
(3)将每一条V—A(V)曲线极大值对应的速度连接起来,即得Vst -t曲线st tt02t0N3.速度谱显示方法(1)并列曲线形式P166(2)等值线形式P166(3)三维显示形式P1654.迭加速度谱应用举例(1)Vst用于动校正。
(2)叠加速度Vst →均方根速度Vσ→层速度V n→平均速度V→砂岩含量百分比(3)用叠加速度谱识别多次波低速一侧有明显的能量团。
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精解)
(c)
值过小
(d)
值过大
图2-2
计算速度谱线过程示意图
1.8
x 10
10
t0=2000ms 速 度 谱 线
1.6
1.4
1.2
A
1
0.8
0.6
0.4 10001150 1300 1450 16001750 1900 2050 22002350 2500 2650 2800 29503100 3250 3400 35503700 3850 4000 4150 43004450 4600 4750 4900 5000 V(m/s)
(c)
(d)
3.2.2 速度谱分析
(1) 叠加速度曲线
(a) 时间扫描范围为200ms~2200ms, =100ms;速度扫描的范围1000m/s~ 5000m/s, =100m/s。
①浅层叠加速度变化梯度大,深层叠加速度变化梯度小。 ②浅层叠加振幅峰值分布明显,规律较好,深层的叠加振幅峰值比较分散,不明显。
地震数据叠加速度分析
2013年3月
主要内容
1.绪论
2.叠加速度分析的原理 3.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4.结论与认识
1 绪论
地震波速度参数贯穿于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
的整个过程,是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参数之一,用途十分的
广泛,如:动校正、偏移、时深转换等处理都是以它为参 数,它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岩性的解释。 叠加速度分析的方法可得到叠加速度谱,可提供较为 理想的叠加速度,通过计算叠加速度还可以得到均方根速
图2-3
速度谱线
以上是对一个固定的 情况,如果改 变 ,就可以得到其它 时刻的速度谱线,
把这些速度谱线放在同一张图中得到
地震剖面解释要知道的内容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一、波的类型二、地震波的特征?第二节地震剖面特点与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地震剖面的一般概念?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简介?第三节偏移现象和偏移归位?一、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二、偏移叠加原理?三、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叠前偏移四、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一、子波的概念?二、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三、垂直分辨率?四、水平分辨率?第五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二、实际对比方法?第三节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一、绕射波?二、断面波三、多次波?四、伴随波?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一、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二、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第三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第一节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二、资料准备?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第二节断层解释?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三、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二、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第四节典型构造解释一、披覆构造)?二、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三、底辟构造?四、流体底辟构造?五、花状构造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一、不整合的一般概念?二、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三、几种典型的不整合面剖面特征?第六节深度剖面绘制?一、平均速度法?二、曲射线法三、值的求法第七节地震构造图的绘制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三、等值线图的勾绘四、绘制构造图?五、构造图的解释?六、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第四章三维地震和垂直地震资料的解释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二、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三、等时切片的解释?第二节人机联作解释技术一、人机联作解释及其特点?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三、解释工作流程第三节垂直地震剖面解释一、垂直地震剖面基本原理与观测方法二、垂直地震剖面特点三、垂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应用??第五章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一节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二、地震波速度与多孔介质流体性质关系?三、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四、速度分布规律?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一、速度的概念?二、叠加速度谱的解释第三节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和储层参数一、利用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二、利用层速度估算储层参数?第四节利用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一、概述?二、图板法三、经验公式法?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概述?一、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发展概况?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内容?第二节地震层序分析?一、沉积层序与地层层序二、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三、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四、地震层序的划分第三节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分析的概念?二、地震相参数?三、地震相图的编制第四节典型的地震相模式一、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二、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第四节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一、概述二、有关的基本概念?三、层序分析一般方法?第七章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反演技术?二、属性分析技术?第二节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几种地震信息与岩石物性和油气的关系?二、地震属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第三节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一、地震剖面上直接检测油气?二、应用属性技术检测油气?第四节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一、AVO技术分析二、应用AVO技术检测含气层??第八章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一、随时间变化的油藏特征二、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三、用于油藏监测地震特征?第二节地震监测技术?一、时移地震二、微地震技术第三节地震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一、时移三维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二、井中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三、微地震检测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地震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动校正:NMO---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时间t0时间。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00、02、06、07、09、11静校正:statics 消除由地形起伏不平或低速带厚度不均匀对各叠加道记录带来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差称为静校正。
00、07、09剩余静校正: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 消除基准面校正之后由于低速带速度、厚度的横向变化引起的剩余静校正量。
03、06、11纵波:P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02、03、04、06、08横波:S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约为纵波0.7倍,又称为剪切波、旋转波、分为SV和SH两种形式。
08、12体波: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体波。
05面波:在地表或界面附近的介质中传播的波。
07球面波:地震波的所有波都是球面波。
(由点震源产生的波向四周扩散,波面均是球面)。
10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02、04、06、07、09DMO:即dip-moveout(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2、03、04、12正常时差:NOM---normal moveout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5、08、09吉卜斯现象:Gibbs phenomenon 数字频率滤波的有限性造成的频率特性曲线的倾斜波动。
00、04、10、12观测系统:layout 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03、04、05、11垂向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 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厚度。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2.叠加速度谱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① 认识异常多次波(低速极值点)、绕射波、断面波(高速 极值点)。
叠加速度谱上,深层速度过低的能量团,可能是由浅层多次波 引起的,根据这一现象可识别多次波(如图)。
绕射波、断面波在叠加速度谱是表现为高速异常。
② 由叠加速度求平均速度、层速度。
1.叠加速度谱的解释(如下图)
根据速度谱确定一条合理的叠加速度曲线,即为对速度谱的解释。常用的 方法有: ①选择质量好的速度谱进行解释,即要求谱的能量强弱变化分明,并与 反射波的强弱变化相对应,强反射团峰值突出,信噪比高; ② 能量团的分布符合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可靠的能量团应 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相对应; ③ 叠加速度应穿过多数的能量团或速度极值点; ④判断速度谱能量团或极值的性质,剔出各种异常波引起的高低速极值点; ⑤ 时间剖面和切面的检查。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经时深转换得到的深度剖面,只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才能由深度 剖面确定地质层位和产状。 当测线不是沿界面倾向布置时,所得到的界面位置、倾角需进行 校正,才能反映真实的位置。 1.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真倾角,视倾角
① 真深度,0点垂直地面的深度H(钻井深度),测线垂直走向时 ,H在射线平面内,否则不在。 ② 视深度,当测线与走向斜交时,射线平面内,垂直测线H* 。 ③ 法线深度,射线平面内,垂直倾斜界面h(如图)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几种速度的概念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时深转换和深度剖面的绘制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层速度、平均速度、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定义及用途
平均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一、平均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定义及用途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介质的平均速度av v 为:1111//nnn niav i i i i i i i i i h v h t v t v ======∑∑∑∑式中,hi 、vi 、ti 分别为每一层的厚度、速度和传播时间。
均方根速度:按费马原理波沿最短时间传播假设计算出的水平层状介质的速度。
由时距曲线公式t 2=t 02+(x 2/v 2),得出v =即为均方根速度,动校正用到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的意义可以这样说明:把各层的速度值的“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平均值,而后取“平方根”值。
要注意其中速度较高的层所占的比重要大,表明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将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层的层速度。
时深转换时用的层速度。
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22202ax t t v =+式中,v a 就是叠加速度。
对于不同的介质结构,它有不同的具体意义。
例如,对于倾斜界面均匀介质,v a 就是等效速度;对于水平层状介质,v a 就是均方根速度。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叠加速度。
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是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的。
即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v i 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能把同相轴校正程水平直线而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的v i 时,这个v i 就是这条反射波同相轴对应的叠加速度。
等效速度:可推导出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下的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t =式中,v 为介质速度;h 0为共中心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ϕ为界面倾角。
常用音乐速度术语和速度值的对应
常用音乐速度术语和速度值的对应音乐就像一条流淌的河,速度变化多端。
常用的速度术语和速度值是音乐中的“密码”,让我们能够感受那种无形的力量。
下面就聊聊这些术语,以及它们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一、速度术语的基本概念1.1 速度的分类音乐的速度分为慢、中、快。
慢速,像温暖的阳光,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
中速,既不会让人感到压迫,也不会让人放松警惕,刚刚好。
快速呢,像风驰电掣,让人心跳加速,充满激情。
1.2 常见的速度术语比如,"Largo"表示非常缓慢的速度,像是海浪轻轻拍打岸边。
再来是"Allegro",这个词一提起来,心里就会乐开花,活力四射,仿佛在阳光下奔跑。
还有"Presto",那可是飞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简直像是在追赶时间。
二、速度值的具体应用2.1 速度值的定义速度值用每分钟的节拍数来表示。
比如,"60"表示每分钟60拍,简单明了。
随着数字的增加,速度也随之加快,听到那种扑通扑通的节拍,真是让人感到无比兴奋。
2.2 速度值的变化当速度值从"60"飙升到"120",感觉就像是把引擎全开,动力十足。
音乐中那种跃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想象一下,在一个派对上,DJ把节拍调到"140",那种炙热的氛围瞬间点燃,大家都融入了那种无与伦比的欢乐中。
2.3 速度与情感的联系音乐的速度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
快慢之中,隐藏着情感的波动。
比如,悲伤的旋律往往用慢速来表达,像一缕轻烟,弥漫在空气中。
快乐的节拍则是活泼的,像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速度变化带来的情感冲击,正是音乐魅力的核心所在。
三、速度术语在作品中的运用3.1 经典作品的分析许多经典作品中,速度术语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急促”速度,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那种命运的压迫感。
而肖邦的夜曲,则往往在缓慢的速度中流淌出优雅的情感,恰似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屡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
6、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2+x2/V2,其中,V 就是叠加速度。
0 αα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奉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
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缺乏引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
地震数据处理第六章:速度分析
应用纵波地震资料研究地层裂隙
基于NMO速度的裂缝检测方法
在裂隙诱导的各向异性介质(EDA)中,设X1为对称轴方向,X2为垂直X1
方向,X3垂直向下,引入Thomsen定义的参数,在[X1,X2]平面内,动校正速
度公式为: V
V
1 2
1 2 sin
进一步改写为:
1 Vn2mo
cos2
第三节 辅助速度分析
一、道集监控 二、常速扫描叠加 三、变速扫描叠加 四、速度剖面显示与调整 五、速度平面显示与调整 六、沿层速度分析
第四节 交互速度分析
人机交互: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图 形显示功能,解释确定最佳的叠加速度。
速度分析与速度谱
原始记录
去噪记录
零相位反褶积记录
零相位反褶积+
将t和ti用采样间隔 t离散化,得
k
t t
, ri
ti t
则(6-3)式改写为:
fi,k s(k ri ) ni,k (k)
固定t0,给定一个速度,就可确定一条双 曲线轨迹,为判别此轨迹的信号是否达到最 佳估计,需要定义相应的准则。
1、平均振幅能量准则
E
M1
0
v2 NMO
其正常时差为
t(x)
2
x 2
t 0
2
vNMO
- t0
(6-1) (6-2)
由以上两式可知,反射时间和正常时差是x、 t0、VNMO的函数,说明记录中包含着速度信息。
由于从记录中确 定反射时间困难, 不能应用(6-1) 式求速度。
固定t0,给定一 系列速度,对 CMP道集进行动 校正、叠加。当 叠加振幅最大时, 即为所求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第6章地震波的速度
2013-7-5 49
2、工作方法 炮点位置的确定: 1)、一般设远近 两个炮点,近炮点 距深井50—100米, 炮井按扇形排列, 远炮点距深井 300—500米,炮点 按矩形排列,井距 10米左右(见图63-2)
2013-7-5 50
2(1 ) 1 2
泊松比v为0.25左右, 所以
Vp Vs 1.73
(含气时泊松比变小)
2013-7-5 10
二、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 石 类 型 沉积岩 玄武岩 速 度 (米/秒) 1500——6000 4500——8000
变质岩
花岗岩
表6-1-1
2013-7-5
3500——6500
2013-7-5 47
一、地震测井
1、工作原理 地震测井的情况及有关 参数,可以用图6-3-4表 示。激发点在地面的位 置是O,但真正位置是井 底O*;爆炸井深 hc , 爆炸井同深井的水平距 离是d. 原理: S Vav t
2013-7-5 48
近炮点距离:波沿AS传播 SH 远炮点距离:波沿O`S传播 ` 2 2 S O S d H hc) ( 近炮点平均速度: H Vv t 远炮点:射线平均速度
0.31V
1 4
2013-7-5
17
2013-7-5
18
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层越深, 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19
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 久,地震波速度越大
2013-7-5
20
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 历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久,地 震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造历 史越短,地震波速度越低。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的地 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 发现速度减低。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叠加速度谱
叠加速度谱
叠加速度谱是在分析和处理不同频率下的速度信息时,将不同来源的速度信息叠加在一起的方法。
在声音信号处理、地震波分析等领域中,叠加速度谱是一种常见的技术。
在声音信号处理中,叠加速度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声音信号的传播特性。
例如,通过叠加多个麦克风在不同位置接收到的信号,我们可以得到声音信号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分布。
这对于噪声消除、空间定位和语音增强等应用非常重要。
在地震波分析中,叠加速度谱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如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叠加来自不同地震台站的地震波信号,我们可以得到地震波在不同深度和位置的速度分布。
这对于地震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结构安全评估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叠加速度谱,首先需要收集来自不同位置或不同频率的速度信息。
然后,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将这些速度信息转换为频域表示。
最后,通过相加和平均等操作,将不同来源的速度信息叠加在一起,得到叠加速度谱。
叠加速度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物理现象,如声音传播、地震波传播和地壳运动等。
速度叠加原理
速度叠加原理速度叠加原理是指在物体运动过程中,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基础上进行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将会叠加。
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运动学和动力学领域中,对于分析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速度叠加原理中,最关键的概念是相对速度。
相对速度是指在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在速度叠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从而得出它们叠加后的总速度。
在实际运用中,速度叠加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一些复杂的运动情况。
比如,当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如果它超过了另一辆车,那么它的速度就是两辆车的相对速度与另一辆车的速度之和。
这个例子清楚地展示了速度叠加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外,速度叠加原理还在运动竞技、航天航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在奔跑、跳跃、投掷等动作中都需要充分利用速度叠加原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在航天航空领域,飞行器的轨迹规划、飞行速度等都需要考虑速度叠加原理,以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和效率。
除了上述领域外,速度叠加原理还在工程学、机械制造、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学中,我们需要考虑机械零件的相对运动速度,从而设计出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机械结构。
在物理学中,速度叠加原理是分析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总的来说,速度叠加原理是物体运动中的重要原理,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速度叠加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为实际生活和工程技术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速度叠加原理,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几种速度的概念
一、平均速度av V定义: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1111n nii ii i av nni ii i ih t VV h tV ======∑∑∑∑ 式中i h 、i V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22014t h x V=+ 即: 22202x t t V =+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0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
在O 点激发,在S 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12cos nii i ih t V θ==∑,相应的炮检距为12ni i i x h tg θ==∑。
根据折射定律,1212sin sin sin sin ininP V V V V θθθθ==== 所以有:12cos ni i i ih t V θ==∑ → 1ni t ==12ni ii x h tg θ==∑ → 21ni x ==−−→通过幂级数展开可以得到:22202Rx t t V =+ 其中R V=于是我们把R V 称为n 层水平层状的均方根速度。
从平均速度公式可以看到某一层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的总地层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在这组地层中每一小层波速是不同的,于是有一个我们假想速度(平均速度)来代替各小层的速度,使层状介质转化为理想的均匀介质。
叠加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关系
层速度,平均速度,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一组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地震处理用的速度都是均方根速度RMS,也就是叠加速度。
解释上要做时深转换用的速度是层速度。
OMEGA软件好像可以转换.叠加速度在水平连续介质中就是均方根速度,如果界面倾斜,得做倾角校正,意思就是对叠加速度进行倾角校正得到。
其实:学物探的都学过时距曲线,t2=t02+(x2/v2),这里由于格式的关系,2都是平方的意思。
但是这个公式是基于水平均匀介质的,在坐标中是一个双曲线,自然界中没有这样的介质,为了让时距曲线仍然是双曲线,就引入了均方根速度,实际上就是把不是双曲线的时距曲线简化为双曲线的速度,处理做动校正是就用到这个速度。
在水平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在倾斜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乘以倾角的余弦。
作解释时,如何把t0图转化为深度图呢,就是把t0与速度相乘再除以2(因为t0是双程的),这个速度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基准面到目标层位之间的速度。
如何把某两个层位之间的时间厚度转化为深度域的厚度呢,就要乘以一个层速度,就是两个层位之间的速度,也就是说,地震剖面上最上面一层的层速度就是平均速度(基准面与最上面层位之间的层速度不就是这个层位的平均速度吗)。
声波时差的倒数就是这层的层速度。
做完合成记录标定后,时深对应的速度是平均速度。
时间深度对应的是平均速度.通常叠加速度转成层速度就是用dix公式,或者用射线追踪.做变速成图时,输入的是叠加速度,如果是水平层状介质,其实就是均方根速度,输出的是平均速度.吃的是叠加速度,得到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之间的区别是,层速度是任意两层之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必须是基准面到某个层位之间的速度,这个基准面通常是剖面的零线.剖面的零线就是基准面啊。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吧,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都是对介质模型做了不同的简化,简单的说就是把不均匀的介质简化为具有一个速度的均匀介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
速度参数十分重要,但又很难精确地测定它的数值。
其原因由于地质介质的不均匀性、速度是矢量,即使在同一岩层不同部位和沿不同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各不相同,它是空间坐标的函数V=V(x,y,z)。
在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可能真正精确确定这种函数关系。
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根据用途不同和地震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对极其复杂的实际情况作种种简化,建立近似的介质模型,并引入各种速度概念。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几种与解释有关的主要速度概念、使用范围和相互关系。
一、速度的概念
1、平均速度
当地震波的射线垂直穿过水平地层时,平均速度定义是: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对于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是:
式中h i ,V 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平均速度的引入,是将反射面上覆的若干地层,近似地简化为均质单一的地层模型。
从公式(5-2-1)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不是各分层速度值的线性平均,而是各分层中波的垂直传播时间对分层速度的加权平均。
这就意味着,垂直传播时间大的低速层或厚度大的分层对平均速度影响大,垂直传播时间小的高速层或薄的分层对平均速度影响小。
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应以直射线传播。
事实上,远离炸点观测地震波时,地震波传播时是沿最小时间路径传播,即是以拆线传播的。
由此可见,平均速度必然产生误差,误差范围随观测点离爆炸点距离增加而增加。
因此,平均速度只有在垂直入射和炮检距范围不大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它只适用于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
2、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是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t i )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V rms ,即:
均方根速度不管射线折曲状况如何,仍然以直射线来近似;也没考虑波沿不同射线的传
播速度如何变化,只是一个与各分层速度有关的统一速度。
均方根速度是常速,与炮检距无关。
实际上,层状介质中反射波的真正传播速度是随炮检距的增加而增大的,所以V rms 不是真正准确的速度,只不过比平均速度更近似一些;但随炮检距增大,误差更大。
3、迭加速度
通过计算速度谱求得的速度,称为迭加速度,记为V a ;在实际工作中作动校正的速度。
对于某一深度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其正常时差随速度而变化,V a 就是使反射波时距曲线保持双曲线形状的速度。
当用V a 去计算动校正值时,动校正后能使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拉成平行X轴的直线。
如果选择的速度值不合适,动校正后共反射时距曲线就不是水平直线。
所谓速度谱分析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即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对其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速度值时正好把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这个合适的速度就是迭加速度。
(5-2-1)
(5-2-2)
对于不同介质结构V a具有具体的含义。
在水平均匀介质的情况下V a=V;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V a=V rms;当界面倾斜时,V a=V d(等效速度)。
4、层速度
地震勘探中把某一速度层的波速叫这一层的层速度,记着V n。
这种速度分层一般与地质年代、岩性的分层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不如地层分层细。
在地质条件较稳定的地区,可利用层速度判别地层岩性,预测地层压力或油气等地质信息。
层速度可以用地震测井和声波测井直接获取,也可由均方根速度换算。
即是所谓的笛克斯公式:
式中:t0,n,t0’,n-1,分别为第n,n-1层t0时间;V rmsn,n-V rmsn’,n-1分别为第n层和第n-1层以上地层的均方根速度;V n为第n层的层速度。
对于平行倾斜界面层速度有如下形式:
(5-2-4)
5、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又称为真速度,它是波沿射线路径在某一深度点上传播的速度,定义为深度Z对时间t的微商,即:
V = dz/dt
连续介质中,波沿射线路径传播时,在不同深度点上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深度上,波沿不同的射线传播也是不一样的。
瞬时速度反映了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真速度,实际应用中只考虑其大小。
二、迭加速度谱的解释
根据速度谱确定一条合理的叠加速度曲线,称之为对速度谱的解释,常用的方法有:1)应选质量较好的速度谱进行解释。
其质量标准是,谱的能量曲线强弱变化分明,并与反射波的强弱变化相互对应;强反射团峰值突出,信噪比高。
2)当叠加振幅用能量等值线表示时,能量团呈椭园形(图5-7)。
能量团的分布一般符合速度随t0增大而递增的规律,可靠的能量团应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相对应。
3)叠加速度曲线应穿过多数能量团或速度的极值点。
4)当地层近于水平时,对同一构造部位的多条速度谱线可进行综合平均,得到一条综合叠加速度曲线,可提高精度。
5)对比地震剖面,判断速度谱能量团或极值的性质,对于断面波、绕射波引起的高速极值点和多次波造成的低速极值点,以及偶然出现的过高或过低的极值点,都应加以剔除。
6)将整个剖面的叠加速度数据,用剖面形式显示出来,将其与时间剖面对比,对速度资料的可靠性加以分析,剔除不合理速度异常点。
7)时间切面检查,在全工区范围内,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如0.8s),把同一t0时间内的速度值,打印在每个速度谱点子边上,绘出平面等值线图,剔除不合理速度异常点或异常区。
合理的速度变化,一般而言,基岩隆起、古潜山引起的高速,多条剖面上都应有规律的偏高;欠压实泥岩区,速度谱有规律的偏低;单个点或单条测线上速度突然升高或降低,或者测线交点处的速度数据不能闭合等,均属于不合理的速度异常。
图5-7 叠加速度谱资料及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