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通 过疏肝理气, 缓解肝气郁结, 改善情绪
01
养心安神:通 过养心安神, 缓解失眠、焦 虑等症状
03
02
健脾和胃:调 理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增强体质
04
活血化瘀:活 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消 除瘀滞
发展
心理调适
0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担忧和焦
虑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作息
规律
03
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精神生活,
转移注意力
04
加强人际交往, 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交流
谢谢
常用方剂
01
02 逍遥散: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肋胀痛,
善太息等症。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善 太息,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
03
04 半夏厚朴汤:用于痰气郁结,胸闷,呕吐,
呃逆等症。
甘麦大枣汤: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失眠, 多梦等症。
05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失眠,多梦,健 忘,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演讲人
目录
01. 郁 证 概 述
02. 郁 证 的 辨 证 论 治
03. 郁 证 的 预 防 与 调 护
郁证概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郁证的定义
01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由 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症。
02 郁证的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闷、腹胀、 食欲不振、失眠等。
03 郁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舒、气机 郁滞、痰湿内蕴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刺
激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脏
躁
癫
证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5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
6
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郁证的临床表现
情绪低落:患者表现为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缺乏活力
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迟 缓,反应迟钝,注意力
不集中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 志活动减退,缺乏主动
性和进取心
睡眠障碍:患者睡眠障 碍,表现为失眠、早醒、
04
健脾和胃:使用健脾和胃药物,如白术、茯苓、陈皮 等,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湿。
05
安神定志:使用安神定志药物,如酸枣仁、远志、柏 子仁等,以安神定志、缓解失眠。
06
补肾养心:使用补肾养心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 枸杞子等,以补肾养心、益气养血。
针灸治疗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针灸原理:通过 刺激穴位,调整 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目的
郁证的治疗方法
3 包括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生活 方式调整等。
郁证的预防措施包
4 括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等。
郁证的病因
1
情志因素: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
3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
4
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
04
方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越鞠丸等
气滞痰郁证
01 病因:气滞痰郁,肝气
郁结,痰湿内停
03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
降逆
02 症状:胸闷、脘腹胀满、
嗳气、恶心、呕吐、食 欲不振、大便不爽、舌 苔白腻、脉弦滑
04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
中医内科学郁病
青中年男性感冒、 长期烟酒辛辣。
加重因素
情绪波动
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
症状特点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无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尚觉咽
咽痛及吞咽困难
干、灼热、咽痒
脏躁与癫证鉴别
1
脏
躁
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
主症 情绪不稳,烦躁不宁,易激易怒 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时作欠伸,不发如常。
病机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痰气郁结
病情
轻
重
梅核气和噎膈鉴别
1
梅核气
噎
膈
病因
情志不畅
七情内伤,酒食不节
病机
痰气互结交阻于咽 痰结血瘀,交阻食道,食道狭窄或
喉
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所郁脏腑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
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郁怒不畅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气滞血瘀
火盛伤阴
阴虚火旺
体 质
肝郁及脾 脾虚生湿
因 素
思虑不解 气滞痰阻
痰气互结 湿停食滞
郁 病
郁久伤脾 心脾两虚
生化乏源
悲哀忧愁 忧思气结
意愿不遂
忧郁伤神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 、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郁证
病案分析
邵某某,女,35岁,教师。无悲自哭,涕泪交流 ,举发无常,胸闷太息,每于情绪激动而加重。 证乃脏躁,治当和缓心气,解郁柔肝: 太子参、朱茯苓各15克,夜交藤、淮小麦各30克 ,合欢皮、石菖蒲、仙灵脾各12克,甘草3克,大 枣12枚。服12剂后云:已2个月未发。 (按)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为常法,加太子参、合 欢皮益气调肝,更为合辙。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证之病名首见于《医学正传》
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以及 “郁由于心”等观点。
《景岳全书·郁证》按病因分为怒郁、思郁、忧郁 三种
明·赵献可在治疗上重视木郁,“以一法代五法”, 用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肝胆之气舒展则诸症自 解,一直为后世习用。
《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当分气血新久,并 指出郁证须配以精神护理。
1890年7月27日,不堪忍受心 理重压力的梵高拿着手枪走 进了一个农民的田庄, 他没 有将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头 部或心脏, 而是朝自己的腹 部开了一枪。然后他拖着沉 重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被人发现时, 已是两天后 的早晨了。他死了, 年仅37 岁。他临死前对提奥说: 苦 难永不会终结。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
➢⑴以由于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症。
➢⑵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 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 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⑶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 质性病变。
病例:
某男, 47岁, 某公司老总。因“发作性双下肢无 力5年”, 伴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心烦、失眠、 1年多, 加重1个月于2005年1月25日收入院。患者 于1999年突发双下肢无力, 不能行走, 诊断不详, 治疗2月后恢复。此后患者每年均有发作性双下肢 无力, 持续1-6月, 3年内反复在各大医院神经内 科及骨科中医科住院18次, 作头颅和全脊髓MRI、 脑脊液检查,胸腹部CT、全身PET等检查均未见异 常, 诊断一直不明确。2004年1月出现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失眠,心烦易怒, 悲观厌世, 工作能力 下降, 予氟西汀20mg qd po,症状好转。
中医内科学课件郁证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 主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溏腹泻;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 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郁金、佛手; 头痛:加川芎、白芷。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主症:情绪不宁; 兼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盗汗,口咽干燥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 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郁证
本文摘自:1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郁证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郁证相关知识。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移情易性。
1.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2. 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3. 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4. 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5. 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6. 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7.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加减例题:郁证的病位多在A 心、脾、胃B 肝、脾、胃C 肝、脾、肾D 肝、胃、肾E 心、肝、脾正确答案: E题解:郁证的发生,主要是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引发。
故其病位可以概括为心、肝、脾,标准答案为E 。
郁证总的治法是A 疏肝解郁B 化痰散结本文摘自:2 C 养心安神D 养血柔肝E 疏通气机正确答案:E题解:郁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而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
正如《医方论越鞠丸》中所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
因此,疏通气机为郁证总的治则,故E 为正确答案。
属于郁证主要临床表现的是A 情绪不宁B 易怒易哭C 咽中如有异物梗塞D 胸膺闷痛E 精神抑郁正确答案:ABCE。
中医内科学 郁证
4.心神失养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 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 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 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将此 种证候称为“脏躁”。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
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 主要在胸骨后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新加重,作食管 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相关检查】 结合病情作相关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如以咽部
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需作咽部的检査。有吞之不下,咯 之不出的症状时,可作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脏躁 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主要需与精神分裂 症相鉴别,后者具有思维障碍、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等 症状,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听,原发性妄想等。
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 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
本原则。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 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 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 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
【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 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 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 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 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内科学之郁病
演讲人
目录
01 郁病的概念 02 郁病的诊断与治疗 03 郁病的预防与调养
郁病的概念
郁病的定义
郁病是一种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郁病的病因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逸失调 等。
郁病的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 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02
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03
紧张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04
提高免疫力
调养方法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辛辣刺激性食物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
常用方剂
1
逍遥散:疏 肝解郁,健
脾和胃
4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
2
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
活血止痛
5
归脾汤:补 气养血,健
脾安神
3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
降逆化痰
6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养肝明目
郁病的预防与调 养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01 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
郁病的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调整脏 腑功能。
郁病的分类
04
痰气郁结:胸闷痰多,
咳嗽气喘,腹胀便秘
03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02
心脾两虚:失眠多梦,
心悸气短,乏力倦怠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细目一:概述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1.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常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
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1. 引言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2. 郁证的基本概念郁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情志郁结、气机不畅。
郁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郁滞,表现为痞满、胸闷、胁痛等症状。
常见的实证郁证有肝郁气滞、痰郁气滞等。
虚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不畅,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症状。
常见的虚证郁证有气虚血瘀、心脾不足等。
3.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对于郁证,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3.1 肝郁气滞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胁痛等,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苔黄。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3.2 痰郁气滞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嗳气、恶心等,常伴有痰多、口苦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二陈汤。
3.3 气虚血瘀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红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养血当归汤、四物汤。
3.4 心脾不足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香砂养心汤。
4. 小结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郁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郁证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肝郁气滞型、痰郁气滞型、气虚血瘀型和心脾不足型等。
针对不同的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剂,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郁证导语: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
细目一:概述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1.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常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二、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及治疗的加减变化(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
3.痰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内科学-4郁证
病机
郁证的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脾、肾等脏腑功 能。肝气郁结可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气血运行;心脾两虚可 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肾虚则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 能紊乱。
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未来,而郁证患者则以心情压抑、情绪不畅为主。焦虑症患者可 能出现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等,而郁证患者则较少出现此类症状。
与其他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心绞痛
心绞痛患者常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 与郁证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心绞痛患 者的胸痛多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 ,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而郁证患 者的症状则多与情绪变化有关。
中医内科学-4郁证
目录
• 郁证概述 • 郁证的治疗 • 郁证的预防与调理 • 郁证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01
郁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 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分类
郁证可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惑乱等类型。
VS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胃痛、胃胀等症状 ,与郁证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慢性胃炎 患者的症状多与饮食不当有关,而郁证患 者的症状则多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其他疾病的关联与影响
失眠
失眠可能导致情绪烦躁、焦虑不安等 症状,与郁证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 失眠患者的症状多因生活作息不规律、 环境因素等引起,而郁证患者的症状 则多与情绪变化有关。
调理方法
中药调理
心理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病理情况下,脏腑发生病变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 发生气血病变,气血病变也会导致某些脏腑功能失 调而出现脏腑病变,气血病变不可能离开脏腑而独 立存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是脏腑 病变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加重脏腑病变,促使病情 进一步恶化。为此,可以认为气血津液病变是脏腑 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气血津液病证应首辨其虚和运行失常两大方面, 再辨气、血、津液之不同。
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以气血津液亏虚和其运行失 常为纲。气血津液亏虚,常表现出气、血、津液 某一个或两个方面虚弱、不足的临床特征;气血 津液运行失常,常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闭、血 瘀、血热、血寒、水液停聚等。
应注意区分元气不足、大病久病、失血、汗吐下 太过、精神情志刺激太过、寒热、外邪,以及痰 饮、瘀血病理产物的阻塞等不同病因,根据心、 肺、脾、胃、肝等不同脏腑的证候:特点,如心 悸怔忡、失眠多梦、喘咳、便滤、内脏下垂、呃 逆、呕吐、头痛、眩晕、昏厥等,提示与其他脏 腑病证的相关性。
2.治疗要点
气血津液病证的治疗原则,当首分其虚和运行失 常,采用补其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之法,并注 意重视脾胃及气、血、津、精之间的关系。
(1)补其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如气虚宜补气,血 虚宜补血,气陷宜补气升提,气郁宜理气解郁,气 滞宜理气行气,气逆宜顺气降逆,血瘀宜活血化瘀, 津亏宜滋阴润燥等。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如何?当选用何主方?用药如何?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等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 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4)注重攻补之适宜。临床所见的气血津液病证,大多虚实 夹杂,因此,除纯属实证、虚证者外,治疗宜分清标本缓急, 虚实兼顾,补虚勿忘泻实,祛邪勿忘补虚。
郁证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郁证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郁证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郁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历史沿革
《内经》虽无郁证病名,但有五气之郁的论述,还有较多 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郁 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水郁折 之。”《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气血津液病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郁证、血证、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等常见病证的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2.熟悉痰饮、肥胖、癌病、厥证等病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3.熟悉常见气血津液病证的病因病机与类证鉴别。
技能要求 1.能够对郁证、血证、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等气血津液病证患者进 行辨治处置。 2.能够对气血津液病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概述】
概念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导致气、血、 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而表现出的一 类病证。
临床常有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 肥胖、癌病等病证。
一、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特点
1.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 物质,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来源、 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元气、 宗气、营气、卫气;气在体内时刻不停地运动 着,其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运动形式 是升、降、出、入;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 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血液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 能,即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 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血液具有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又是神的主要物质基 础。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对机体具 有滋润、濡养作用,能化生血液、排泄代谢产 物,以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均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气血津液病证,其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元气 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或低下、失血、汗吐下太过、 大病久病之后所致,常见有气虚、气陷、气不固、气 脱、血虚、血脱、津液亏虚等证;实证多由精神情志 刺激太过、寒热、外邪,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病 理产物的阻塞所致,常见有气滞、气逆、气闭、血瘀、 血热、血寒、痰证、饮证、水停等证。尚有气血同病 证候,如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 随血脱证、气滞血瘀证等。
(2)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 血津液不足,应充分重视补益、调理脾胃,以助生 化之源。
(3)重视气、血、津、精的关系:气、血、津、精在生理上 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气为血帅,气能生血、生津,气 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化气、载 气,津血同源,精血同源,精能化气。因此,在病理情况下, 气、血、津、精任何一方发生病变,者B会影响另一方,而出 现气血同病、气津同病、津血同病、精血同病等。
3.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无论是生理上或病理上,气血津液与脏腑组织之间 始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气、血、津液是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基础,即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等,必须 获得气、血、津液的充养,才能发挥其功能活动; 而气、血、津液又赖脏腑所化生、输布,是脏腑功 能活动的产物;
技能要求 1.能够对郁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郁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李某,女,26岁,2012年9月20日就诊。患者素来敏感,性聪 胆怯,两周前因谈工作,意见不合,激情之下与同事吵架。此后, 渐觉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尤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舌苔白腻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 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血津 液病证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和生成 不足两大方面,如气血病变,主要表现为气血的亏 虚和气血的运行失常;津液病变,主要表现为津液 亏虚和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痰证、饮证、水停证及湿 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