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磁学
七、量子物理基础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
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 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14+22. 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23. 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144. 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345. 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126. 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67. 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128. 分子与固体(B:5条)9.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10.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11.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
一
些 专业 的 大 学 物理 教 学 内容 可 以在 A、 B两 类 内容 之 间 进 行 对 选择性修 读课程 的内容 和要求加以阐述,并与各 个专业 的指
类 内容 各部分 的建 议学 时,但各校可在此 基础上根 据实际教学 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年度 教学 日 ,给学生提供多种修读选择, 历 情况对 A类 内容 各部 分的学 时分配 进行调整 ; 2 由于各 学校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高 水平、实 时性 和领先 性 的物理基 础专题报 () 类 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 目标 的差异 ,在充分 论证的基础上 , 告。为减小 学生 选择修 读课程 可能存在 的盲 目性,以书面形式
学 内容 的基 本 框 架 , 是 核心 内容 ,是 本 科 生学 习 本 课 程 应 达 到 理 知 识 和 更 多 了解 应 用 的 要 求 , 围绕 B 类 拓 展 内容 开 设 与 本 课 的最 低 要 求 ,建 议 最 低 总 学 时 数 为 16学 时 ,并 具 体 给 出 了 A 2 程 密切相关 的各种 选修课程 ,制定各层 次大学物理课 程及相关
基 本要求 》所规范 的大部分 A类 核心 内容为学 校各专业
学 质 量 ,2 0 0 5年 4月 2 0日教 育 部 非 物 理 类 专 业 物 理 基 础 课 程 本 科 生 的后 续 课 程 ( 电 磁 场 、 工程 热 力 学 、理 论力 学 等 课 程 ) 如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草案
一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在教学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工程技术及现代 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培养研究型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重要基础的这一主线,使学生了解研究型实验的重要性,明确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安全制度,树立优良的学风。 3)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物理实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下列内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用不确定度方法对误差进行估算和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法、作图法和一元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等。 在教学中要注意系统误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一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2 .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3)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 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 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 品德。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教学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求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实验课程的任务
1. 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通识基础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开端,是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质,重点突出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培养和实验创新意识训练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配合,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内容在中学物理及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思想原理及方法,得到科学实验素质的训练,从而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实验创新思维能力的入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基础知识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施《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体会之二
科 学 知识是 科 学 素 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达 要
到培养 学生科 学 素养 、 新 意识 的 目标 , 创 必须 通 过 科学 知识这 一 重 要 载 体来 进 行 . 习不 仅 仅 是 知 学 识存量 的增 加 , 且 也 是 学 生 自我学 习能 力 和 基 而 本素 质的提 升 , 管教材 上 的知识 是 有 限 的 , 通 尽 但 过扎实 的课程 学 习和 自我 学 习可 以训 练 学生 的 思 维方法 和 自我更新 能力 , 让他 们终 身 受用 , 为 他 也 们进一 步学 习和将 来成 为一 个合 格 的科 技工 作 者
试 . 能 有 人 认 为 大 学 里 应 当 给 学 生 更 多 自 由 学 可
习思考 的机会 , 减少课 堂讲 授 , 使学 生 能 够发 挥其
创 造性 , 事实 上并不 是这样 , 多 数学 生会 利 用 给 大 予 他们 自己的 时 间去 做 其 他 方 面 的事 情 , 不是 而 进 行有创 造性 的思考 , 能轻 松拿 到 好成 绩 , 若 他们
( 稿 日期 : 0 00 生创新 意识 的 同时, 更应 重视 对 学 生基 础 知识 的教 育 , 何 一个 创造 性 观 点 任 或理论 的产 生都建 立在 长期 大量 的知 识积 累的基 础上.
关 键 词 创 新 意 识 ; 础 知 识 教 育 基
教 育 , 现 在 三 个方 面 :一 是 保 证 大 学 物 理 课 程 表
教 学 时 数 , 校 I类 大 学 物 理 开 设 1 6学 时 , 对 我 3 针
整套 理性 思维 方 法 和 实 验 分析 手 段 , 在 培 养 学 这 生创新 性思 维及在 广泛 的科 技领 域驰 骋 的能 力 方 面都具 有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正如 《 学基 本 要 求 》 教 中指 出 的 , 学物 理 课 程 在 为学 生 系统 地 打 好 必 大 要 的物 理基 础 , 养学生 树立 科学 的世界 观 , 强 培 增 学生分 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养 学 生 的 探 培
《大学物理 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 I适用专业: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各专业学时:112 学分:6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物理课是普通大学的一门科学课程,物理学是探讨人类直接接触的世界,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着重研究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
因此,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方法、世界观建立的基础。
它的教学性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和成就。
使学生在试验能力,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方面受到初步训练。
熟悉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零章绪论基本内容与要求1了解物质与运动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物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了解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掌握质点的概念。
3掌握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运动迭加原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5理解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6掌握圆周运动角量描述。
教学重点1参照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质点运动描述的方法。
2切向与法向加速度。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基本内容与要求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
2掌握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惯性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4掌握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5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弹性势能、万有引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掌握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与耗散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佚名
【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
【年(卷),期】2006(16)5
【摘要】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部分)即将由教育部发布.本刊自本期起特设“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栏”,陆续刊登基本要求全文以及有关文章.
【总页数】8页(P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4
【相关文献】
1.《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 [J], 曹春梅
2.注重实现大学物理课程的思想方法论价值——对《非物理类专业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解读之二 [J], 朱铉雄;王世涛;王向晖;黄燕萍;丁建华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实施《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体会 [J], 周一平;杨兵初;罗益民
4.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J], 顾牡
5.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 [J],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
教 学;要结合教学 内容及 学生特点 ,选择适 宜的教 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中要始终重视 学生的能力培养和
素质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课程 ;基本要 求 ;解读
中 图 分 类 号 :G4 3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 l0 .2 l 0 8 0 . 190 0 65 6 ( 0 ) 2O 0 .2 2
量 ,适应 高等教育发展 的需要 ,教 育部 非物理类专业 不 同 ,不是 可选 可不选 的课程要求 ,教学过 程基本要求及有关说 明共 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 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 神和创新意识 ,
六个部分组成 ,它确定 了大学物理知识广度 和深度 的 这些 都是其他课程 不能替 代的 .大学物理课 程的教学 最低标准 ,较全 面地对 大学 物理课程教学 的各个方 面
程是高 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 生一门重要 的通识性必 养 ,注重学 生探索精神 和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努力 实现
修 基础 课的地位 ,三个 限定词 “ 通识性 ”“ 必修 ”“ 基 学生 知识 、能力 、素质的协调发展 . 础”三位一体 ,言简意赅地说 明了大学物理课程在 理 工科 院校 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 根据通识教育理论 , 通 “ 识性”课 程必 定是学生 的 “ 同核心课程” 它构筑 了 共 , 学生必备 的共 同知识 基础 ,而大学物理课 程所教授 的 基本概念 、基本 理论 和基本方法是构 成学 生科学素养
收稿 日期:20 .02 0 7 1.9 基金项 目:教育部 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 程教学指导分委 员会资助研 究项 目 《大学物理课程教 学基本要 求的实施和 完善研 究》 作 者简 介:曹春梅 ( 9 5 ) 16 ~ ,女 ,北京顺义人 ,华北电力大学数 理 系教授 ,硕 士.
_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的实施方案_百度教程
中国电力教育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一般工科院校物理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1]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 , 保障教学质量,2005年 4月 20日教育部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重新制定并颁发了《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大学物理教研组申报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施和完善研究”的项目,并由教育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审批已获准立项。
立项立足于《基本要求》的内涵,就如何发挥《基本要求》的指导作用,如何在微观实施上有效地落实《基本要求》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基本要求》实质性的落实、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探索,以期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深化、完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按照《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要点为 :(1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分为A、B 两类,A 类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是核心内容,是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建议最低总学时数为 126学时,并具体给出了 A 类内容各部分的建议学时,但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 A 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 ; (2由于各学校类型、办学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一些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可以在 A、B 两类内容之间进行小幅调整,但由 A 类内容调整为 B 类的比例不应大于 15%; (3 B 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 讲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大学物理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充实。
各学校除了保证基本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外, 为了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应仅满足于 A 类内容,而应当根据学时范围和授课对象所需基础尽可能多地选择 B 类内容,必要时还可适当开启新的“知识窗口” ,介绍与科学前沿和技术应用发展相关的内容。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A为核心内容,共74条;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
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附表: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说明:1. A类内容构成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是核心内容;B类是扩展内容,它们常常是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基础,讲述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充实。
2.应适当加强近代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近代物理的内容一般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五分之一。
3.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物理基础,在基本要求的
内容中包含了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物理基础专题。
专题内容可用以拓展物理知识面,例如:介观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凝聚态物理、信息光学、耗散结构理论等;也可以介绍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例如:激光、超导、液晶、量子信息、红外辐射与遥感、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超声等。
深入学习“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构建全面开放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关 键 词 物 理 实 验 ; 程 基 本 要 求 ; 放 式 教 学 体 系 课 开
激 发学生 创新思维 的综 合性 、 计 性实 验 , 设 在综 合
1 引 言
性 设计性 实验 中 , 量 引入 对 近 代 物理 学 发 展 和 大 现代应用 技术 有 重 要影 响的 实 验项 目, 物 理 实 使 验的 内容发 生 了根 本 的 变化 . 们 在新 教 材 中还 我
处理 问题 的能 力 , 改编 后 的 教材 更 适应 现代 人 使 才培 养的需要 .
3 开 放 式 物 理 实 验 课 程 体 系 的 构 建
我们 以“ 学 物理 实 验课 程教 学 内容 的基 本 大 要求 ” 为指 导 , 以培 养学生 的科学 实验 素 质和 创新 能 力为 目标 , 建 了 各专 业 分 层 次 、 构 模块 化 、 点面 结合 的全面 开放 的物理实验课 程体 系.
31 物 理 实 验 的 6大 模 块 .
求 ” 我们在 原 教 材 的基 础 上 , 考 了清 华 大学 , 2 参 丁慎训等 编 写 的《 物理 实 验教 程 》 、 同济 大 学 陆
廷 济 等 编 写 的 《 理 实 验 教 程 》 写 出 2 物 |编 4 l世 纪
完 整 的课 程体 系包 括 以下 6个层 次的模块 : 1 )前 导训 练 实 验 , 计 学 时 , 向全 校 实 验 不 面 基础较 差 的学 生选 修. 5个 实验 项 目, 括 基本 测 包 量实验 、 重力加 速度测 定 、 三线 扭摆 法测 物体 的 用
实验仪 器 的选 择” 等设 计性 实验项 目. 新教 材 中实 验项 目由原教 材 的 l 9项增 加 到 6 2项 , 分 布 如 其
2023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内容细化修订解读
2023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内容细化
修订解读
贾瑜;王炜
【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
【年(卷),期】2024(34)1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2010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意义和过程,并对2023年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
【总页数】8页(P3-10)
【作者】贾瑜;王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匡亚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各理工科类高校实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的必要性
2.深入学习"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构建全面开放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3.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解读
4.深刻领会《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深化改革,建设精品课程
5.认真学习《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刻领会《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深化改革,建设精品课程
得 了重大 的成 绩. 合起 来 , 综 我们 以《 本 要 求 》 基 为 指南 , 具体 做 了如下 工作 : 1 )根 据 时 代 发 展 的 需 要 和 《 学 基 本 要 求 》 教 的精神 建立 了 与理 论 课 程 有 机 结 合 , 能 力 培 养 以 为 核心 , 盖基 本型 、 涵 综合 设 计型 和研 究创 新 型 的 分模块 , 层 次 、 阶段 的实 验 教 学 体 系 , 个 体 分 分 整
( 收稿 E期 :2 0— 20 ) l 0 70 —5
40 4 ) 0 0 4
1 领 会《 本 要求 》 基 精神 新 的《 物 理 类 理 工 科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课 程 教 非
2 以《 基本 要 求 》 导我 们 的工作 指
我们 是在 2 0 0 4年 底开始 正 式 学 习 与讨 论 《 基 本要 求 》 第 四讨论 稿 ) 在深 刻 领会 《 本 要 求 》 ( 的. 基 精神 的基 础上 我们 物理 实 验 中心 ( 以下 简称 中心 )
l 物理专业实验
电子信息专业 ( 理科 ) 部分实验
物 物 传 CCD 理 理 感 技 实 实 器 术 验 验 实 及
I
自 学 开 放 性 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建 立 了 以学 生 为 中心 的 实验 教 学 模 式 , 形
成 了以 自主式 、 合作式 、 究式 为 主 的实 验教 学 方 研
维普资讯
物理 与 工程
Vo. 7 No 2 2 0 11 . 0 7
大学物理实 验
全校公共实验 } I 全校选修实验 I
年 , 经论 证 和 讨 论 后 动 笔 起 草 的.自初 稿 以来 , 几 他 们 是在征 求 了新 老专 家 的意 见 , 易 其稿 , 断 几 不 完善 而最 终定 稿 的. 基 本 要 求 》 《 把握 了 时代 的 脉
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认真学习《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5 )教 师对课 程 目的的认识 差距
我 们的教 师往 往是 把 大学物 理实 验当作 应完
维普资讯
物 理与 工程
Vo. 7 No 3 2 0 11 . 0 7
成 的一 门课 来 看 待 , 远 没 有 提 高 到 通 过 自 己的 远
专科 的基础 上 填 平 补 齐 , 种 不 完 善 的体 系 很 难 这
1 前 言
培养 出高水 平人 才.
2 )教 学 内容 、 实验项 目的差 距 《 基本要 求 》 作为兼 顾各 类学 校 现 状 和差 异 的 课 程指 南 , 指标 要求 看似 容易 达 到 , 则要 求 很 其 实 高. 基 本要求 》 倡 的教学 理念 、 学 内容 与实 验 《 提 教
培 养 学生 分析 、 解决 实际 问题 的 能力 , 提高 科 学研
( 收稿 日期 :2 0 — 3 0 ) 0 60 — 7
40 0 ) 0 0 0
摘 要 通 过认 真学 习《 本要 求》 基 明确 了教 学 改革 方 向, 出差距 , 找 决心 深入进 行教 学 改 革 , 全 面提 高本单位 的物理 实验课 程教 学质量 .
关 键 词 基 本 要 求 ; 距 ; 学 改 革 差 教
验项 目和 仪 器 陈 旧等 情 况 . 些 因 素都 不 利 于 激 这
发学 生的 学 习热 情 与积 极 性 ; 利 于培 养 国家 急 不
需 的高水 平科技 人 才.
我们 认真学 习 了《 基本 要求 》 并进 行 了深入 讨
论. 对照《 基本要 求 》 检查 我们 自己 的教 学 现状 , 看
维普资讯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四征求意见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这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2.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
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 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2. 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3. 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4. 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5. 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6. 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7. 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8. 分子与固体(B:5条)9.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10.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11.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
物 理与 T程
V 11 No 1 2 0 o. 7 . 0 7
对 于 重 新 制 定 的 《 物 理 类 理 工 学 科 大 学 非
物 理 课 程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 认 识 和 体 会 的
顾 牡
( 济 大 学 物 理 系 , 海 2 0 9 ) 同 上 0 0 2
Cou s f ni e st r e o U v r iy Phy i s f S ud nt S i n e n sc or t e s s’ wa i e rng c pt sc ’ s e ucd t d i he e s o d r a ua e s ud nt du a i n t e 2 t e ur l i a e n t ye f un e gr d t t e e c ton i h 1 c nt y. T h d a i s e i e ton,
体会 .
原 国家教 委 曾于 1 8 9 7年 和 1 9 9 5年 两 次组 织
高等 学校 工科 物理 课程 教学 指 导委 员 会 制 定和 修
订《 大学物 理课 程教 学基 本 要求 》 以下 简 称 原《 ( 基
本要求 》_ ,9 8年 原 国 家 教委 高 等 学 校 丁 科 物 )]19 2
解 和贯彻 .
关 键 词 大 学 物 理 ; 本 要 求 ; 识 和 体 会 基 认
T OM P HE D T E RE N 'D“ A I E I E E OR OC RE N H E A( E B S C R QU R M NT F
TH E CoURS oF E UNI VERS TY I PH YS CS F R TUDENTS I o S oF CI S ENCE AND ENG I NEERI NG EXCEPT PH YS CS"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洛伦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4
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
5
相对论动力学基础*
七、量 子 物 理 基 础*
1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10
安培定律
11
洛伦兹力
12
有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18
位移电流*、全电流环路定律*
19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0
电磁波的产生及基本性质*
五、光 学
1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2
1
平衡态、态参量、热力学第零定律*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附件: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 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光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3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4
薄透镜*
5
光源、光的相干性
6
光程、光程差的概念
7
分波阵面干涉
8
分振幅干涉
9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0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11
光栅衍射
12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3
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
14
布儒斯特定律
六、狭 义 相 对 论 力 学 基 础
1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振 动 和 波
1
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旋转矢量法
2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3
简谐运动的能量
4
一维简谐运动的合成、拍现象*
5
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6
波的能量、能流密度
7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
8
波的叠加、驻波、相位突变
9
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
三、热 学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 磁 学
1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3
电势、电势叠加原理
4
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
导体的静电平衡
6
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
7
电容
8
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
9
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