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湄江四小李代丽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学习渗透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两节课的执教,我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教学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1、教学目标的定位。第一次执教时,我把目标定位于应用集合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第二次执教时,除了要解决第一次的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扩大集合图的功能,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实践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点、难点的理解。第一次执教时,我把难点放在了学习集合图上,认为学生会看集合图就会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我想无论学生学习哪一种数学思维方法,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第二次执教时我把难点放在了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上。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
在本节课里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的明确,层层深入。第一个
环节是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认识集合;第三个环节是知识运用;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第五个环节是目标检测。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第二个环节。第一次的执教中,在统计结束后,我提问“哪位同学能圈出喜欢音乐的人数?”第一位上台的同学圈了“只喜欢音乐的人数”,第二位同学圈对了,但是很多同学同意第一位同学的圈法,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讨论了很长时间,我不得不叫停,又重新说了一遍提出的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同意了第二位同学的圈法。第二次执教时,我注重了提问的方式,语气在“喜欢”一词上加重,引导学生观察喜欢音乐的人数中包含了几部分,学生一次就圈对了,为后面的环节节省了时间。
第二个问题出现在第三个环节的知识应用中。第一次执教中,学生看集合
图提数学问题,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喜欢音乐的和喜欢美术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正好符合了我的设计思路,在学生解答过程中,第一位同学的思路是对的,但算式太繁琐。我应该在几位同学的算式写出后,组织学生对上面几位同学的算式进行评价,找出最优的算式,把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中没必要的算式
排除,也就是说我没有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充分的利用。第二次执教时虽然没有出
现以上问题,但是在学生看集合图提数学问题时,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问题,而是比多比少的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预设,只能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解决掉,又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了“喜欢音乐的和喜欢美术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这个环节有占用了不少时间。应该如何引导才能避免学生提出与教学设计不符的问题,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认识集合时,我给出数据让学生画集合图,但在出示练习中,我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先给出了集合图,再让学生填上数据,本来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自己把各种蔬菜放入集合图中,但我没有预设学生,学生的个子矮够不着。我应该在制作课件时,把给出的题放在下面,集合图放在上面,这样学生就能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第四个环节的拓展延升。我的教学设计中多了一个条件“两者都不喜欢的”,其实这是集合中的排除概念,我引导的不到位,学生也学的模糊,第二次执教中,虽然也提到了,我觉得还是不深刻。我应该把包含和排除思想联系起来引导学生。
三、教师教学状态的变化
在这两次执教中,第一次执教是我班的学生,我对学生也比较了解、熟悉,我的心态比较放松,虽然课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生成,但我还是比较自如的解决了。第二次执教时,一方面不是我班的学生,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听课,心里压力很大,对学生的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不是很好,该小结的地方也忽略了。课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得都很出色,但我没有积极的评价学生,评价语没有跟上,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次备课是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生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意外生成,在第二次备课时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较多,
因此一些生成资源我能自如的加以利用。
经过两次执教公开课,自己感觉进步很大,无论备课,还是课堂设计环节,我想得更深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增强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不断提升自己,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