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合集下载

简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2)

简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2)

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2)简析⾔语⾏为理论与语⾔教学⼆、⾔语⾏为理论之背景众所周知,⾔语⾏为理论是Austin (1962)最早提出,进⽽得到Searle (1969 ,1975)等学者的补充和发展。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们说话不是没话找话,⽽是有⽬的地通过语⾔完成若⼲⾏为。

⾔语⾏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 ) 。

说话⼈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为,即⾔语⾏为。

Austin认为语⾔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表述性功能”(lo-cutionary)与“施为性功能”(illocutionary)。

表述性功能指⼈们利⽤语⾔来传达词语的字⾯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它所关注的是真实信息的传递;⽽施为性功能所关注的则是话语对受话⼈所产⽣的效应,即话语的“施为⼒”(illocutionary force)以及对信息的理解。

当然,⼀个语段不会为了实现⼀种功能⽽去排除另⼀种功能,通常它会在实施“表述性⾏为”(语内⾏为)(locutionary act)的同时也实施了“施为性⾏为”(语外⾏为)(illocutionary act)。

J. R. Searle在1969和1979年发表的著述中,对⾔语⾏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语⾏为的概念。

认为⼀个施为性⾏为常常通过实施另⼀个⾏为⽽实施(1975:60)。

例如,It's cold in here.就是⼀个间接的表⽰请求的⾔语⾏为,⽽它却是通过直接陈述事实的⾔语⾏为⽽实施的。

同时,Searle进⼀步发展了⾔语⾏为理论,他认为⼈们应积极地研究话语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去构建话语⾏为。

他把本⾝有差异的语外⾏为的范围与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结合了起来。

通过把语外⾏为与基本条件相结合,把⼼理活动与真诚条件相结合;把命题内容与命题内容条件相结合,来解决话语与客观世界的吻合问题,话语与语境的关系问题。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英语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英语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XXXX级英语教育1班学生XXXX指导教师XX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XX级英语教育X班学生姓名: XXXX 学号: 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职称 XXX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主要探究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的应用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研究现状、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师寒暄语、提问语及委婉指示和委婉反馈语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对英语教师课堂用语提出了新的建议。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系统学习,初步认识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广泛应用。

随后在高中学校进行的为期六周多的体验及调查,了解了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因此本人意识到改进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用语重要意义,通过参考多种相关文献和调查结果后,确定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效率。

4、主要参考文Austin, 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Hu Zhunglin. 1987.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Beijing: The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胡学文. 2003. 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 山东: 山东外语教学.刘旭东. 200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语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 提出论文初步题目3月16日前2 与导师见面,填开题报告和任务书3月16日-3月20日3 提交论文提纲3月20日-3月23日4 交初稿3月23日-4月20日5 交终稿和评议书5月8日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X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XXX学院英语教育专业 XXXX 届学生姓名XXX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指导教师XX专业职称XXX所属教研室基础教研室研究方向语言学课题论证: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效率。

专业的语用分析

专业的语用分析

专业的语用分析语用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对专业的语用分析进行探讨。

一、语用分析的定义和背景语用分析是对语言使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句子背后的意义、语境中的信息以及特定情境下的交际需求。

语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重视,语用学逐渐崭露头角。

二、语用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每一次语言使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言语的表达不仅仅是句子的表面意义,而是一种具有特定意图和影响力的行为。

2.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基于合作和互助的原则,通过推理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来进行交际。

3. 言外之意:语用学强调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

人们通过推理和语境来理解这些言外之意,这对于准确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

三、语用分析的实际应用语用分析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跨文化交际:语用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差异和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2. 广告和宣传: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营销人员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广告语言。

3. 法律和政治:语用分析可以揭示政治演讲、法律文书等背后的言外之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真实含义和影响力。

4. 教育和教学: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语言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语用分析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语用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语用分析理论,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等。

未来,语用学研究将更加关注数字化时代下的语用现象和问题,并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语用分析作为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学科,在深入理解语言和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3.1 问候与寒暄 问候与寒暄是教师每节课都要使用的课堂话 语 。 英 语 课 堂 上 教 师 常 用“Good morning, class! ”, “How are you today!”,“Is everybody here?”等表达方 式来问候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集中注意 力 。这 些 话 语 本 身 并 没 有 太 复 杂 的 结 构 和 很 深 奥 的 意思, 但是, 在课堂语言环境中, 它可实现三种言语 行为。首先, 用问候语完成了言内行为, 即向学生问 好; 同时完成言外行为, 即与学生寒暄问候, 建立课 堂秩序,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引入课堂教学; 此 外, 这个话语的背后还有个言后行为, 目的是为了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课堂 互动打下基础。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条件原则来看, 教师课堂上 要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条件, 提供合适的语 境信息, 比如, 可以利用课内外事件与环境, 天气, 节假日, 重大事件, 学生活动等作为话题, 巧妙地启 动学生。在寒暄与问候这一言语活动中, 学生也是 交际的一个主体, 教师的话语应该贴近他们, 使之 感到有交流的空间, 对引发的话题有话可说, 有话 想说, 并能够自信的、自然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传统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一脸严肃地问候, 或者是用批评和检查来替代问候; 还有些教师的问 候寒暄形式单调, 千篇一律。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 意识到寒暄问候行为的功能作用, 没有利用语境和 情境进行教学, 不能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 因而经 常收不到预期的言后行为结果。
3.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框 架 下 的 英 语 教 师 课 堂 话 语 分析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可归纳为: 管理者, 示范者, 辅助者, 信息提供者, 促进者。英语 教师课堂话语按照其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可分为 寒暄与问候, 指令, 讲授与呈现, 提问, 反馈与评价 等 。本 文 将 在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框 架 下 讨 论 这 些 课 堂 话 语的语用意义。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作用启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作用启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作用的启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笔者认为,在教师话语中采用间接言语行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会给语言教学课堂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教师话语大学英语教学一、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源于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1962)。

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者可能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所谓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最受语用学研究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句子的字面意义”(sentence’s literal meaning)和“言者的话语意义”(speaker’s utterance’meaning), 人们所使用话语的“字面意思”与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常常不一致。

针对这种现象, 塞尔在修正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围绕着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direct speech act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言者说出某话并字面上意指他所说的话。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言者说出一个既意指他所说的, 又意指更多的东西的话。

通过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 塞尔分析了话语意义和句子字面意义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特别要注意发现说话者的话语意义, 话语意义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功能
1、促进师生交流
1、促进师生交流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之一是促进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反 馈等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 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
1、语调
1、语调
英语教师的语调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例如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等。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调,教师可以实现多种言语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升调来表示 疑问、惊讶等情绪,或者用降调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信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 过调整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 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01 引言
03 分析 05 反思
目录
02 背景 04 功能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行 使权力、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领域,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的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2、语音
2、语音
英语教师的语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标准的语音有助于学生正确发音,提高 其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语速和音量等来实现不同的 言语行为。例如,当教师想要强调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或减缓语速。 这些语音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词汇
3、词汇

[浅析,言语,行为,其他论文文档]浅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浅析,言语,行为,其他论文文档]浅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浅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功能【论文摘要】:文章先借助语料库研究教师语言的形式和特征,再以言语行为等理论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然后提出其对教学的启示,帮助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使教学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引言所谓教师语言,是指教师职业的语言,是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包括教师所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课堂上语言和课堂下语言,以及在其他育人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可以说教师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

正如Nunan(1991)所说的那样,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的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且,教师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除了Ntman所说的示范性功能外,教师还使用语言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教学,从而激发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教师语言一部分的教学语言,所负载的知识信息、信息以及其使用方式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这里体现了教师语言的教育功能。

fz)因此,本文侧重研究教师语言中的教学语言,借助语料库揭示其形式特征与规律,再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其语用功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更好地服务外语教学。

二、关于教学语言的类型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跟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学话语;另一类是跟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

本文根据教学语言所起的功能与作用,再具体分为:课堂组织用语、讲授用语以及反馈用语三种。

课堂组织用语是教学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类,因为无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都必须有组织课堂活动的语言输人形式,如:问候、分小组、布置任务等,包括问候语和指令语。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教师话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教师话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教师话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摘要]外语课堂上教师话语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内容,教师对教师话语的掌控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教师话语,有利于积极调整教师话语的使用,建立和谐的语言学习的课堂氛围,促成有效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话语二语习得[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12-02引言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语言,教师正是通过教师话语发挥组织者和掌控者的作用。

steven walsh 曾提出,外语学习有其独特之处,语言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因此教师话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特殊的,学生获得语言输入源自教师话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也要靠教师话语。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作为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对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话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此角度分析教师话语有助于二语习得的有效进行。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austin(1962)提出,searle(1969,1975)等学者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就是做事”,人在说话时,不单纯是为说话而说话,还为达到以下特定目的的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实施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很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

言后行为则指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

(一)言语行为分类austin从英语中的施动性动词着手,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1.裁决行为verdictives2.施权行为exercitives3.承诺行为commissives;4.表态行为behabitives;5.阐述行为expositives。

searle基于施为点、得体性及心态等原则之上,对言语行为进行一种更为有原则、有依据的五个分类:1.断言阿 assertives,即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观念;2.指令directives,即让受话人做某事;3.承诺commissives,即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承担责任;4.表情expressives,即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5.宣告declarations,即说话人的语句导致食物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探索作者:杜舒亚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和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此理论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的使用,进而对如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言语行为理论日常语言交际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do things with),而不是用之于“指”(designate things with)的问题,体现了“言”则“行”的语言观。

这一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此后二三十年间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如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言语行为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施为句和表述句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认为句子分为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在《怎样用词做事》中,奥斯汀认为有些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

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的,所以叫施为句。

其中的动词叫施为性动词。

例如: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把这只船命名为“伊丽莎白皇后号”)这句话出现在新船下水仪式上,被指定的那个人有权给船命名,并且这个人必须说出符合命名程序的话。

相反,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说的话,却不是施为句。

例如: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把一些液体倒入试管)词句中可以看出它只描述了说话人说话的同时在做什么。

说话人不能通过说这句话把液体倒入试管,他必须边说边做倒液体的动作。

否则,他则作了虚假陈述。

这样的句子叫表述句。

虽然施为句无真假,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适的。

奥斯汀提出的合适条件可以简化如下:A.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是合适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1 . 问候 语 问候 和寒 暄 是 教 师每 节课 开 始 时都 要使 用 的课 堂用语 英
理 念 都对 学 生 的世 界 观 、 人生 观 和 价 值 观 的形 成 具 有很 大 的 影响 . 这 里体 现 了教 师话 语 的 教 育 功 能 。
二、 关 于 言语 行 为理 论 言语 行 为 理论 认 为 人 们在 以言 行 事 。 言语 取 效 不 仅是 文
关键 词 : 教 师话 语 ; 言语 行 为 理论 ; 大 学英 语 教 学 ; 语 用 功 能


引言
堂 组 织用 语 是 教 师话 语 最 基 本 的 一 类 .因为 无论 课 堂 教学 成
所 谓 教师 话 语 .是指 教 师 为 了 组织 和完 成 课 堂教 学 所 使
用 的语 言 . 是 教 师将 知 识 传 授 给学 生 的主 要 媒介 , 是教 师 行 为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正如 N u n a n ( 1 9 9 1 ) 所 说 的 那样 , 在外 语 和 第 二语 言习 得过 程 中 .教 师话 语 对课 堂教 学 的组 织 及学 生 的 语 言 习得 两 者都 至 为 关 键 .这 不 仅 因 为教 学 内容 要 通过 教 师 话
课堂秩序 , 引入 课 堂 教 学 , 使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此 外 还 完 成
了 言后 行 为 , 即通过与学生问候 ,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 建 立 和 谐 的师 生 关 系 , 并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礼 貌 习惯 。 如 果 英语 教 师 只 是 形 式 单调 .千 篇 一 律 每次 都 只是 机 械 地重 复 “ G o o d mo mi n g , c l a s s !” 此 问候 语 只 是 完成 了言 内行 为 和 言外 行 为 . 却 不 能 完 成 言后 行 为 。因 此 . 教 师话 语 应该 多 采 用一 些让 学 生感 到 亲切 . 使 他 们有 进 行进 一 步交 流 的空 间 的 问 候寒 暄语 。如 : H o w w a s v o u r w e e k e n d ?D i d v O U h a v e a g o o d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分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作者:曹露露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第01期【摘要】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课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寒暄与问候、指令、提问、反馈与评价等进行分析,旨在发现科学合理的课堂话语表现形式,以期望对中学教师实现有效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师话语;言语行为理论;英语教学【作者简介】曹露露(199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所谓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学生时所进行的语言活动。

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其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

因此,研究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对课堂话语有了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胡青球课堂话语特征的分析(胡青球,2007:1);胥国红对课堂反馈的功能的研究(胥国红,2006:4);付宇、徐玉臣对课堂反馈语的研究(付宇、徐玉臣,2010:2)等。

但大多运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支架理论、输入输出等理论,本文将运用语用学中具有重要交际指导意义的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中学英语课堂中四种类型的教师话语。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最初由英国哲学家Austin 于 1955 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论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之后由Searle, Grice等人进行修正并加以发展。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对于英语教学的渗透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言语行为,而非仅仅是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言语行为理论促使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下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以此为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真实的语境,引入真实的语言场景,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购物用语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对话,从而进行语言练习。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强调“意图(intention)”,即说话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图。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交际目标。

例如,在教授请求的用语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如“Can I borrow your pen, please?”、“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please?”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含义和语用差异。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对话技巧和交际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培养他们的社交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论文

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论文

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功能摘要:教师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有特色的职业用语,值得分析和研究。

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讨论并分析了英语教师语言的典型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英语课堂用语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形式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59-02引言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用语是指教师上课的时候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可以大致的分成两大类:一是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学用语;二是指和教学内容无关,但在课堂上起着引导和组织教学作用的课堂用语。

本文侧重研究教师语言中的教学用语,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其语用功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1962)和searle(1976)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austin 发表了《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其中指出,人们说话本身是为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言语表达而得以完成,因而他把这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 speech act),而他的理论被学术界成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在 austin看来,人在说话时,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是指话语本身,言外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的本质为:人类的语言具有的自然交际功能,作为社会单位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对别人实施了一个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

这种语言观,有助于人们对言语交际的本质的理解,使人们更好地参与交际并能成功交际。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师语言分析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师语言分析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师语言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五位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语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试图解释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的特征,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语言;言语行为;特征;策略一、英语教师语言的研究现状教师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并长期以来收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教学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侧重于描述语言课堂中教师语言并对其进行分类以及教师交际行为中话语的理解模式等。

国内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教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何自然1984年在《现代外语》发表的《语用学的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上的意义》是国内较早的从语用学视角分析英语学习的论文。

而1997年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阐述了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的关系;2002年国防科技大学出版了戈玲玲编写的《教学语用学》一书,在介绍语用学的同时涉及了语用失误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总的来看,以上两本著作都偏重于语用学理论的介绍及其对教学方法的启示,缺乏对英语教学中语用学运用的深入探讨。

而教师语言则主要着力于两方面:1.语言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字、词、句的特征、性质、方法等;2.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提高。

此外,对英语课堂上教师语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定性分析,少有定量分析。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将立足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通过收集英语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语料,对英语教师语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二维研究,意图进而揭示英语教师语言的本质特征以及目前英语教师语言有待改进的地方及相关策略。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由约翰·奥斯丁(JohnAustin)于1962年提出。

根据该理论,说话者的话语可能包含三种行为: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s);2.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s);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语用功能

Vol.10No.22013年2月第10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3一、引言所谓教师话语,是指教师为了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媒介,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Nunan (1991)所说的那样,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的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1]而且,教师话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Nunan 所说的示范性功能外,教师还使用语言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从而激发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话语的交际功能;此外教师话语中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以及道德理念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体现了教师话语的教育功能。

二、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

Austin 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

[2]1979年Searle 继承和发展了Austin 的理论,他强调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三种言语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很好地解决了Austin 关于言语行为假设中自我矛盾的地方。

他大胆地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的假设,认为每个话语事件(Speech Event )都代表一个言语行为,只不过有时候这个行为表现得较为直接(direct 或explicit ),而有时候表现得较为间接(indirect 或implicit )罢了。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2 O世 纪 5 0年代 末 , 英 国哲 学 家奥 斯汀 最先 提 出了语
环境 是合适 的 。 2 . 该程序 必须 正确全 面地 得到 执行 。 3 . 通常, 有关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思想、 感情 和意图。
用 学 中研 究语 言使用 的 一个 极 为重 要 的理 论 一言语 行 为
2 0 1 3年 7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3 . 0 4 . 0 6 8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在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语 用 功 能 研 究
杜 舒 亚
( 安阳师范学院 人 文管理 学院,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举例: I p r o m i s e t o i f n i s h i t i n t i m e . ( 我保 证按 时完成 )
来像 个祈使 句 , 但实 际是施 为句 。说话 人对 听话 人表 达 了
谢 意 。另 一方面 , e x p r e s s 一 般 被用 来 表述 事 情 , 是 典 型 的 表 述动词 , 却 也 可 以被 用 来 做 事 。当 说 H e e x p r e s s e d h e
本句 中可 以看 出 它 只描述 了说 话人 在 说 话 同时 所 做
的事情 。说 话人不 能通过 说这句 话把双 手伸 过头 顶 , 他 必
须边说边做伸展的动作。不然, 他则做 了虚假陈述。这类
这句话可 以出现在领导安排下属做事, 下属信誓旦旦
表 明决 心时 。
相反, 体 育 老师 在演 示 体操 动作 时说 的话 , 却 不 是施
为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08年1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V ol.22N o.1Jan.2008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3陈蔼琦 曾淡君(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50)[摘 要] 文章先借助语料库研究教师语言的形式和特征,再以言语行为等理论为指导,分析教师语言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然后提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帮助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使教学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教师语言;教学语言;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8)01-0054-04 一、引言所谓教师语言,是指教师职业的语言,是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包括教师所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课堂上语言和课堂下语言,以及在其他育人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可以说教师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

正如Nunan (1991)所说的那样,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1]而且,教师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除了Nunan所说的示范性功能外,教师还使用语言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从而激发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教师语言一部分的教学语言,所负载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其使用方式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这里体现了教师语言的教育功能。

[2]因此,本文侧重研究教师语言中的教学语言,借助语料库揭示其形式特征与规律,再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其语用功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更好地服务外语教学。

二、关于教学语言的类型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跟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学话语;另一类是跟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

[3]本文根据教学语言所起的功能与作用,再具体分为:课堂组织用语、讲授用语以及反馈用语三种。

课堂组织用语是教学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类,因为无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都必须有组织课堂活动的语言输入形式,如:问候、分小组、布置任务等,包括问候语和指令语。

其中,指令语起教学作用、过渡作用、管理作用;讲授用语是教学语言的主干,是教学中应用最广的讲授法的语言表现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讲授用语往往贯穿在课堂全局,包括讲解语和提问语;反馈用语是教师对学生活动参与进行评价和褒贬的反馈信息,从功能上分为肯定反馈与否定反馈两类。

三、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 peech Act Theory)是指Austin(1962)和Searle(1979)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Austin发表了《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著作中指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得以完成,因此他把这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S peech Act),而他的理论被学术界称为言语行为理论(S peech Act Theory)。

[4]在Austin看来,人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往往同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

[5]其理论为增进人们的语言知识和深化语言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时各领域引起极大的反响。

1979年Searle继承和发展了Austin的理论,他强调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三种言语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很好地解决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假设中自我矛盾的地方。

他大胆地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 peech Act)的假设,认为每个话语事件(S peech Event)都代表一个言语行为,只不过有时候这个行为表现得较为直接(direct或explicit),而有时候表现得较为间接(indirect或im2 plicit)罢了。

[6]【收稿日期】2007-09-243该文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青年教师研究课题“教师语言的言语理论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蔼琦(1975—),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教育管理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由此可见,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应该包括Austin和Searle两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

其实质是:人类的语言具有交际的自然功能;人类学语言和用语言,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而是为了用语言更好地做事。

我们每说一句话就意味着对别人实施一个行为,因此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语言观,有助于我们对言语交际的实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交际和成功交际。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尝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作出描写和解释,同时验证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力。

四、教师语言形式与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分析本文使用的《英语课堂语料库(USCT)》,是由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编辑的《英语教育教学语料库》中的一个子语库,内含大学英语课堂实录,约131000词次。

作者运用AntC onc语料库检索软件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形式特征进行研究。

据统计,教师们在课堂上话语共有2999例,剔除含糊句子334例后,共有2665例有效句子,下面对这些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描述。

(一)课堂组织用语1.问候语问候与寒暄是教师每节课都要使用的课堂用语。

在本语料中,问候语共有28例,教师们采用最多的是“G ood m orning/afternoon”这种典型的教师语言来问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集中精神、准备上课。

有14例,占了总数的一半。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这种简单的问候语在特定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包括了三种言语行为。

当教师们说出“G ood m orning/afternoon”时,首先完成了言内行为,即:向学生问好,达到交际意图;同时完成了言外行为,即:通过与学生问候,建立课堂秩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此外还完成了言后行为,即:通过与学生问候,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习惯。

即便如此,这种问候方式却显得有点单调、例行公事,不能很好地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因而经常收不到预期的言后行为结果。

因此,在教师们的问候语中出现了另外一个特点———利用语境和情境进行师生交流,共8例,如: H ow are y ou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H ow was y ou weekend?Did y ou have a g ood time?Were y ou busy studying? What did y ou do?I t’s really nice to see y ou back from the long holiday.等等。

这种利用环境、天气、节假日、学生活动等为话题进行师生交流的问候形式可以巧妙地启动教学,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话语贴近他们,使他们有交流的空间,对引发的话题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那样便能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使用利用语境和情境进行师生交流的形式进行问候,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欲望与空间,使言后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令语指令是组织和维系课堂的重要手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语可以起管理作用、过渡作用、教学作用。

在本语料中,指令语共有400例,有114例的指令语,如:“S it down”,“Pardon”等起管理作用,占总数的28%;170例,如:“G o on”,“Next”等起过渡作用,占42%;121例,如:“Pay attention to”,“Let’s listen to”等起教学作用,占30%。

其中有5例同时起两种作用,如:“yes,now,let’s g o on.Listen to it carefully.”既起过渡作用,又起教学作用。

表1 指令语语言形式频数表从表1可以看出:(1)起管理作用的指令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S it down”,其次是“Pardon”。

此类指令语具有教师让学生做某事的言外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以言成事的主张相符;除此以外,还含有师生间互相尊重,以及养成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教师问题时应清楚、响亮、不含糊的言后行为。

(2)从起过渡作用的指令语的语言形式中可以清楚看出,“stop/time is up”,“that’s all”等起承上的过渡作用,而“g o on/continue/come to/m ove on to”,“are g oing to/will/’ll”等起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此类指令语的言后行为是使学生通过听懂此类指令语能更清楚明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

(3)起教学作用的指令语就是跟教学相关、跟听说读写相关,因此,在此类指令语中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里以言成事的特点就不明而喻了。

为此,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第一,教师应合适地使用起管理作用的指令语,使课堂秩序井井有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应恰当地使用起过渡作用的指令语,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流畅、不含糊;第三,教师应准确地使用起教学作用的指令语,使学生更加明白何时该执行何种言语行为。

表2 指令语的句子类型此外,指令语常常以祈使句的形式表达。

因为祈使句具有简明扼要、果断有力的特征,教师为了让学生去做某事或完成某个任务,往往使用祈使句来达到目的。

从表2得知教师在发布课堂指令时所使用的祈使句占总指令语数的75%,将近八成。

虽然使用祈使句可以迅速地让学生第1期2008年1月 陈蔼琦 曾淡君: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N o11Jan12008明白该做什么,该完成什么任务,也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但是它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从而影响他们执行指令的效果。

因此,教师也会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和不同的学生,采用“Let ’s ”句,或采用语气较委婉如“w ould y ou …,couldy ou …”等的“请求”式疑问句发布指令,以缓解学生执行指令时的心理压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此种以言行事的方式只占总指令语数的12%,还不到一成半,没有被教师广泛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