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第七版)总结

合集下载

食品卫生学 知识点

食品卫生学 知识点

绪论1、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按性质分: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2、生物性污染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污染。

3、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已知的不良效应的剂量(mg/kg)。

第一章1、腐败变质的过程?(1)蛋白质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然后断裂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有腐败特性的低分子物质。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产气。

(3)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身氧化为主。

2、影响腐败变质的因素?(1)食品中的酶(2)食品中的水分(3)食品的渗透压(4)食品的PH值(5)食品的完整性(6)温度(7)空气(8)光线3、腐败变质的预防(1)防止食品的细菌污染1.注意企业环境卫生2.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3.注意食品储存的卫生4.防止销售过程的污染5.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2)去除与杀灭微生物(3)控制微生物的繁殖 1.降低食品水分含量 2.提高食品的渗透压3.降低食品的储存温度4.使用抑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5.生物防腐4、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花生及其制品、玉米5、黄曲霉毒素发生了环氧化后由前致癌物转变为终末致癌物。

6、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

7、黄曲霉污染的预防措施?1.防霉2.去毒3.制订食品中最高允许限量标准8、口蹄疫病毒是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接触性极强的传染病的病原。

9、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类具有感染性的朊病毒蛋白引起的。

第二章1、农药按化学组成及结构分为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

其中有机氯现已被禁用。

2、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1.农田施用农药对作物直接污染2.通过土壤中沉积的农药污染食用作物3.通过生物富集作用4.通过气流扩散大气层污染的农药5.其他来源的污染3、有机磷的中毒机理有机磷农药对人的毒性属于神经毒性,主要是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使在神经连接点为实现神经传递作用而产生的乙酰胆碱不能分解为乙酸及胆碱,从而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引起乙酰胆碱中毒。

食品卫生学重要知识点完整版

食品卫生学重要知识点完整版

绪论1、有害人体健康的因素,按其性质分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2、食品安全性评价:对于食品任何组分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科学测试,得以结论以确定该组分究竟能否为社会和消费者所接受,据此以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一过程称为食品安全性评价。

3、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

4、食品添加剂:食品在加工、制造、贮藏的过程中,为了保存食品免于败坏、或增加食品的营养及其色、香、味等而用添加、混合或浸渍的方式而加入食品中之物,而且此物不可单独作为食品使用。

第一章1、食品细菌污染的途径:1、原材料受污染。

2、加工过程的污染3、储藏过程的污染4、运输与销售过程的污染5、食品消费的污染2、食品细菌污染的危害性质与程度取决于污染食品的细菌种类与数量3、检验食品是否受到细菌污染及污染程度的主要采用细菌总数、大肠菌值及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4、用细菌总数表示时,测定值大于实际值。

用菌落总数测定时,测定值小于实际值。

5、在我国,对细菌总数的检验用菌落总数来进行,一般是在营养琼脂培养基、37℃±0.5℃、Ph值7.0 下,培养48--72H所得菌落数6、对于大肠杆菌的检验一般采用乳糖发酵法7、若在食品中检出典型大肠杆菌,表示食品近期受粪便污染,若检出非典型大肠杆菌,说明食品受粪便的陈旧污染。

8、食品腐败变质:泛指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

9、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本身的因素和微生物10、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脂肪的酸败11、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①食品中的酶②食品中的水分含量③食品的渗透压④食品的PH⑤食品的完整性⑥温度⑦空气⑧光线12、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使食品的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降低甚至消失,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也可以引起人类的感染性疾病和食物中毒13、食品腐败变质的的物理指标:食品浸出物、浸出液电导率、折光率、冰点下降、黏度上升、PH改变化学指标:总挥发性盐基氮、K值、二甲胺与三甲胺、过氧化值、羰基价14、防止食品的细菌污染应注意的几点①注意企业卫生②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③注意食品储存的卫生④防止销售过程的卫生⑤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15、去除与杀灭微生物:去除:洗涤和过滤。

第七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汇

第七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汇

1.氮平衡: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2.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4.参考蛋白质:是指可用来测定其它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

5.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于处在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动物体重/摄入蛋白质。

6.限制性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7.营养学: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

8.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的化学评分,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分方法。

该方法是用被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被测蛋白每克氮中氨基酸量/理想火参考蛋白中每克氮的氨基酸量。

9.必需脂肪酸(EFA):是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0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

这种因摄食而引起能量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

11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的蛋白质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NPU=消化率*生物价=储留氮/食物氮。

12 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等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为必要的氮损失。

13混溶钙池:人体中1%的钙,有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将这部分钙称为混溶钙池。

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

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

食品卫生检验: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检验方法,控制食品质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的腐败变质:泛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食品农药残留:由于使用农药而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包括农药本体物及其毒衍生物,称为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代谢物以及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生物富集作用:高位营养级级生物内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增加许多倍的作用。

生物富集: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药剂在生物体内积蓄了比食物更高的浓度。

油脂酸败:是指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

食品污染的分类:生物性污染(细菌性污染;真菌性污染;病毒性污染;寄生虫)化学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激素污染;其他化学污染)物理性污染(异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细菌污染的来源:原料污染;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从业人员的污染;烹调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细菌包括,致病菌,非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高温保藏,低温保藏,化学保藏,干燥保藏,提高渗透压保藏,提高氨离子浓度保藏,辐照保藏二恶英的理化性质:热稳定性,脂溶性,环境中难降解四防:防鼠、防蝇、防尘、防虫三防:防鼠、防霉、防虫骨痛病:镉,水俣病,汞;黑脚病,砷为了防止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粮食水分要降至安全水分线。

营养与食品卫生第七版

营养与食品卫生第七版
方法。 6. 了解亚硝酸盐中毒的原因及来源,掌握特效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7. 了解河豚鱼的毒性,掌握急救措施。 8. 掌握毒覃中毒的临床分类及特效治疗方法。 9. 掌握食物中毒的调查方法与处理原则。
第十一章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1. 了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原则及内容、食品卫生法律与法规。 2. 了解食品卫生标准的分类,掌握食品卫生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意义。 3. 掌握食物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步骤。 4. 了解重点行业及特殊食品的监督管理。 5. 了解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与“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方法。
第八章 食品添加剂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卫生学(第七版)》知识点汇总

《卫生学(第七版)》知识点汇总

《卫生学(第7版)》教材知识点汇总绪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基础医学现代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职业与健康的关系:人类自开始生产劳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而且职业病伤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为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前预防。

2、第二级预防,“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营养素和能量●合理营养●特殊人群营养●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第一节营养素和能量【提纲】一、营养素二、蛋白质三、脂类四、碳水化合物五、能量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七、维生素一、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素有几十种,共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其中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可以产生热量,为产热营养素,另外三类不可产生热量为非产热营养素。

营养素的功能:(主要为三个方面)1、参与机体组织、细胞的构成,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及修复,这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2、提供能量,满足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能量,为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主要功能。

3、维持和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为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为满足营养素这三个生理功能,要求每一种营养素都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摄入,因每一种营养素都不可满足营养素的这三个生理功能,所以各种食物应相互搭配食用,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一)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指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七版考研自己整理的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七版考研自己整理的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绪论1、营养学的研究内容 1.食物营养;2.人体营养3.公共营养。

2、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食品的污染;2.食品及其加工技术的卫生问题;3.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4.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第一篇营养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概述营养素分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分类:1、蛋白质;2、脂类;3、碳水化合物;4、矿物质;5、维生素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1、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都能满足人体在不同的生理阶段、不同的劳动环境及不同劳动强度下的需要,并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其核心是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

平衡膳食:是指由食物所构成的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不致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从而不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平衡膳食的要求1、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2、保证食物安全3、科学的烹调加工4、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平均需要量(EAR):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2、推荐摄入量(RNI):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

RNI=EAR+2SD SD:EAR的标准差。

RNI=EARx1.23、适宜摄入量(AI):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高于RNI。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摄入量达到UL水平后,若继续增加就可能出现毒副作用。

UL>AI≥RNI>EAR第四节蛋白质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是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结构,是功能因子和调控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肽:1、多肽;2、寡肽;3、三肽;一、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

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食品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食品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知识点1,食品卫生:是指在食品链中的所有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适应性所必备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2,食品卫生学:是为了提高食品质量、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1,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2,食品污染的特点:(1)、化学污染为主、化学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

(2)、生物富积作用(3)、除了急性毒性外、慢性毒性多见。

3、化学性污染的特点:(1)、化学物质种类越来越多(2)、化学物质越来越稳定(半衰期延长)(3)、土地利用的强化(4)、盲目的大城市化4、食品污染的分类:(1)、生物污染:○1、微生物污染(细菌、霉菌、病毒等)○2、寄生虫污染○3、昆虫污染(2)、化学污染:○1、农兽药污染○2、工业三废污染○3、食品添加剂污染○4、食品包装材料污染(3)、放射性污染(物理性污染)6、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个。

7、黄曲霉素:(1)性质:基本结构都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耐热;在紫外线下都发生荧光;不溶于水、易溶于油和一些有机溶剂*(2)产毒条件:高温;高湿;水分。

*(3)靶器官: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4)脱毒解毒的途径:羟化、脱甲基和环氧化反应。

(5)去毒方法:植物油加减法(油中加1%~2%热的NaOH水溶液)、物理去除法(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日光晒或紫外线照射或臭氧破坏毒素;8,可用碱性溶液解毒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9,具内酯结构的4种霉菌毒素的名称: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10,使用最多的农兽药种类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11、哪种食品含哪种重金属最多?答案:蘑菇、鱼贝类食品中含汞元素最多;贝类食品和动物性食品(尤其是肾脏)含镉元素最多;植物性食品中含铅元素比动物性食品多;虾蟹中含砷元素最多。

食品卫生学核心知识点

食品卫生学核心知识点

食品卫生学核心知识点
1.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且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期望。

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2. 食品中的微生物:食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有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害,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和传染疾病,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食品卫生管理和控制。

3.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食品中可能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包括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过量或长期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食品检测和监管。

4. 食品中的物理污染物:食品中可能存在着各种物理污染物,如杂质、异物、金属片、玻璃碎渣等。

这些物理污染物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或伤害消费者,因此需要进行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

5. 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各国和地区都有相应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用于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

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6. 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卫生措施,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卫生管理包括检测食品安全风险、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监督检查和处罚违规企业等。

7. 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警惕性。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这些是食品卫生学的核心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食品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宣传活动,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

食品卫生学小结

食品卫生学小结

食品卫生学小结二、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1.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各环节混入、残留或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食用价值、商品价值的因素。

2.食品污染的特点:1在食物链中逐渐污染。

2不只急性的疾病,而且有潜在的危害。

3少数食品感官会变化,多数无变化。

4冷热常规加工无法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3.原料危害物:天然毒素、内外源污染。

内源性污染:养殖、种植阶段,环境毒物直接或通过食物链进入原料体内。

外源性污染:又称二次污染,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受到的外界污染。

4.掺假:以非营养或低营养物质代替高营养物质。

掺杂:如在粮食掺沙石等。

5.甙:又称糖苷或配糖体。

植物糖分子半缩醛羟基与非糖羟基脱水缩合成环状缩醛有机物。

皂甙溶水产生泡沫,存在于豆、菊、葫芦、苋科,海星、海参毒素(大多含量少,易被胃酸解)。

氰甙可水解出氢氰酸,存在于豆科、果树种子(代表是苦杏仁,木薯、亚麻籽,清水浸泡,敞锅蒸,使氢氰酸挥发),淡水鱼胆汁。

淡水鱼胆汁毒素毒性强,耐热,不被乙醇破坏。

烹饪,酒服均无用。

6.生物碱:复杂环状含N有机物。

能与酸反应成盐,多数以盐态存在。

茄碱:又名龙葵素。

存在于发芽马铃薯(储存含量增加),醋酸共热降解,麻痹呼吸系统,对红细胞溶血。

秋水仙碱无杂环,存在于鲜黄花菜。

本身无毒,在组织被氧化成毒性大的二秋水仙碱,会出现血尿,血便,利用水溶性清洗,尽量食用干制的黄花菜。

曼陀罗中毒,曼陀罗全株是毒,种子毒性最大,有毒成分是茛菪碱,神经毒素。

7.蛋白、酶。

豆类:除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细胞凝集素、破坏胡萝卜素(A)的脂肪氧化酶。

鲶鱼、石斑鱼、鳇鱼、青海湖裸鲤鱼卵含钱卵毒素。

海产青皮红肉鱼类不新鲜,组氨酸经脱羧酶产生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

蕨类硫胺素(B1)酶。

8.其他动物毒素:1甲状腺激,脊椎动物甲状腺2肾上腺素,肾上腺3动物肝脏,维A过量中毒,其他因素。

9.非蛋白如河豚(河豚卵巢毒最毒,为神经毒素,中毒末期全身麻痹致瘫痪无法呼吸死亡,220℃以上10min可分解,无特效药)、蛤类、螺贝(摄食毒海藻)毒素。

食品卫生学总结

食品卫生学总结

名词解释;1.veterinary hygienic inspection(兽医卫生检验):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卫生质量进行的检验、监督和指导。

2动物性食品卫生学(animal derived food hygiene):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从预防观点出发,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卫生质量的鉴定、控制及其最合理的加工利用,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保证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3食品污染:食物中原来含有的或者加工时认为添加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其共同特点是对人体健康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3.内源性污染:食品动物在生前受到的污染,又称为第一次污染。

4外源性污染:动物性食品在其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过程中受到的污染,又称为第二次污染。

3食源性污染:指人们食用了患病动物的肉、乳、蛋等动物性食品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的某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3、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4、化学性污染:指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根据来源分为: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工业三废、食品添加剂。

5、细菌菌相: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6、菌落总数: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使适应该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这种计数结果称为该食品的菌落总数。

7、细菌总数:将食品经过适当处理,在显微镜下对细菌细胞数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和尚未消失的死菌,这种计数结果称为细菌总数。

8、大肠菌群系:一群在35-37℃、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9、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酶性和非酶性变化,结果使食品的品质降低,或变为不能食用的状态。

食品卫生学考研课本总结

食品卫生学考研课本总结

名词解释:1.细菌总数:指单位质量(g)、体积(ml)或表面积(cm2)的被检食品中所含的细菌数量。

2.食品的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及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

3.总挥发性盐基氮: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食品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的总氮量即为总挥发性盐基氮。

4.大肠菌群近似数:一般采用乳糖发酵法,检验结果相当于100g或100ml食品中大肠菌群的近似数来表示,简称大肠菌群近似数或大肠菌值。

5.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6.羰基价:是脂肪酸败的鉴定指标,表示脂肪酸败中脂肪酸分解产生的醛、酮等含羰基的化合物的含量。

7.米猪肉或豆猪肉:被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8.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0.水俣病:是因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1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12.朊病毒:疯牛病的病原菌,由纯蛋白质构成的,不含核酸的传染性颗粒。

13.囊尾蚴病:人食入囊虫卵后,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下,胚膜破坏六钩蚴孵出并钻入肠壁进入血流,随血液循环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囊尾蚴,即囊尾蚴病。

14、猪肉绦虫病:人食入含活囊尾蚴的猪肉(生或未煮熟米猪肉)后,囊尾蚴在人体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就感染了猪肉绦虫病。

问答题:1.细菌污染食品的途径1)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食品原料品种多来源广,细菌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种和来源而异。

食品卫生学考点总结分析

食品卫生学考点总结分析

食品卫生学考点总结(一个分号代表一个点,突出字体大部分是PPT用特别颜色标出的地方,另外一部分是自己觉得容易考填空的地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一)、食品安全1、分类(1)、食品量的安全:是指以食品的“供给保障”安全为内涵的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同等含义,为宏观性食品安全。

(2)、食品质的安全:是以保障人体健康为内涵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卫生与安全,为微观性食品安全。

2、食品“量”安全与“质”安全的关系(1)、宏观上,食品量安全反映了人类对食品总量上的依赖性,在食物结构上表现为以粮食供应为主的能量型食物,营养水平表现为温饱型生活。

(2)、微观上,食品质安全反映了在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前提下,对食物成分的营养和危害的要求和限制,二者互为前提。

3、概念食品卫生: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食品安全的内涵:(1)营养失衡;(2)微生物致病;(3)自然产生的食品毒素;(4)环境污染物;(5)人为加入食物链的化学物质;(6)其他不能确定的饮食风险;5、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三)、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反应食品品质的优劣。

食品质量重点关注食品本身的食用价值和性状,如营养价值、色香味型等。

而食品安全重点关注食品对消费者健康产生的影响。

(四)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研究对象是食物和人,即研究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主要是食物中的有害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三、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食品的污染问题:阐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数量和污染食品的程度;2、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食品卫生学要重点阐述各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中毒表现及预防措施等;(食源性疾病:是由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卫生学总结

食品卫生学总结

第一章一、基本概念:1.食品安全:①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生产、加工、贮藏、分配、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利于健康并且适合人类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

WHO,1984②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WHO,19962.食品卫生:①从食品的生产、制作到最后的消费之间,无论在任何步骤都能确信食品处于安全、完整及美好的情况。

WHO,1955②(现用)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WHO,1996③食品链所有环节上的必要条件和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性和宜食用性。

FAO/WHO,20033.绝对安全:不因为食用某一食品而发生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即食品绝对没有风险或称零风险。

4.相对安全:一种食物或食物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

5.食品质量:食品固有的特性并符合标准的要求。

食品质量的特性表现在四个方面:营养特性、卫生特性、感官特性、功能特性。

6.风险:将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种不良效应是由食品中危害引起的。

二、食品中的有害因子:①生物性有害因素:M、寄生虫、食品害虫、转基因食品②化学性有害因素: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非有意加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有意加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③生物性有害因素:外来机械性杂质、放射性核素三、食品污染的危害: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②影响人类健康③影响农业、食品业发展④影响国际食品贸易⑤涉及社会的稳定四、食品安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①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生存②食品污染严重③食品工程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⑤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贸易壁垒⑥面临的新挑战:农业一体化、食品贸易全球化、食品与饲料分布区域扩展、都市化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意识加强、新技术。

五、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A现状:1.食品生产和质量的概况①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③进出口食品质量保持高水平2.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工作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②建立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③加大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④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⑤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⑥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⑦加大餐饮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⑧全面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⑨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建设⑩建立建全食品召回制度⑾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3.进口食品的监管A进口:①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②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③完善的质量安全监控制度④严厉打击非法进口制度B出口:①加强种植养殖源头监管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③加强食品出口前检验检疫④加强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4.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体系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②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加强③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基本建立④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5.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①加强食品安全技术交流与合作②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③注重发展国际食品安全合作④推动食品贸易发展 6.存在的问题①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式任然十分严峻②食源性疾病任然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主要原因B对策:1.健全与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2.加强职能部门建设和执法力度3.食品污染物监测网4.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5.启动了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6.采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7.全面推行危险性分析8.实施食品安全质量认证9.该进和提高食品生产加工技术10.市场准入、检测和监管11.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2.溯源管理和召回第二讲食品污染1、食品污染的概念和分类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卫生学总结

食品卫生学总结

食品污染: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是指食物中原来含有或者加工时人为添加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

其共同特点是,对人体健康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分类:15⑴生物性污染①微生物污染:(细菌及毒素)(霉菌及毒素)(病毒)②寄生虫污染③病虫害污染(蝇)(蛆)(螨)⑵化学性污染①农药残留②兽药③工业三废④食品添加剂⑶放射性污染。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控制:一、加强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管理二、严格规定和执行兽药的休药期和兽药允许残留量标准三、对药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四、建立并完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体系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26(一)细菌菌相1、动物性食品的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之为优势菌种(属、株)2、影响菌相的因素:a、细菌污染来源;b、食品的理化性质;c、环境条件;d、细菌间共生与抗生的关系二)菌落总数与细菌总数1 菌落总数:即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养基及其pH、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使适应这些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这种计数结果称为该食品的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的单位为个/g(个/ml,个/cm2)2 细菌总数:将食品经过适当处理(溶解和稀释),在显微镜下对细菌细胞数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也包括尚未消失的死菌,这种计数结果称为细菌总数3 食品中细菌数量的卫生意义:一方面,食品中含有细菌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另一方面,可根据食品中细菌数量的多少,来预测食品的贮存程度和时间三)大肠菌群卫生意义:大肠菌群越多,证明食品污染越严重,现在许多国家把大肠菌群作为食品被污染的指标。

表示方法:以每100ml(g)检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 MPN)表示。

四)致病菌主要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卫总结名词解释1.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或食物成分本身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2.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3.外源性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4.水分活性aw:表示食品中能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为食品中水分的蒸气压与同样条件下纯水的蒸气压的比值即Aw=P/P0, 0~1之间.5.细菌菌相:是共存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成为优势菌。

6.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容积或表面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以菌落形成单位( CFU) 表示。

7.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属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

是指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杆菌。

8.霉菌:指菌丝体比较发达而且没有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是以缠结的形式生长的丝状真菌。

9.黄曲霉毒素,简称AFT或AF,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AF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10.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的过程。

11.美拉德反应:由蛋白质、氨基酸等的氨基和糖以及脂肪氧化的醛、酮等羰基所发生的反应,使食品带有红棕色和香气,如烤面包的硬壳,酱油、豆酱的颜色和气味。

12.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合成物及其制剂。

13.有毒金属:有些金属元素即使在较低摄入量的情况下,亦可干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如铅,镉,汞等.1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可通过大气,水等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有机物。

15.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其技术目的添加的物质.认为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分直接后间接成为食品成分,但是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的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16.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或能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17.着色剂:是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18.转基因食品也称作基因修饰食品(GMF)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基因构成和食品添加剂。

19.条件可食肉:指必须经过高温、冷冻或其他有效方法处理达到卫生要求并食无害的肉。

20.油脂酸败(oil rancidity):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

(水解和自动氧化)21.商业无菌:罐头食品经过适当的热力杀菌以后,不含致病微生物,也不含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微生物.这种状态叫商业无菌.22.平酸腐败是由平酸菌引起的.是罐头食品常见的一种腐败变质,表现为罐头内容物酸度增加,而外观完全正常.23.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24.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上方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比较,其安全质量要求更高,AA级绿色食品在标准上与有机食品相似。

25.食源性疾病: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摄入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26.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脊柱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27.食物过敏:也称食物的超敏反映,指所摄入人体内的食物中的某组成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28.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种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29.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性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最常见的重物中毒.30.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的某些菌株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能溶解人或兔的血细胞,这一现象称“神奈川现象”。

31.食品安全: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指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危害作用、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目的33.风险:又称危险或危险性,即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34.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35.确定动物最大无作用剂量MNL:也称无明显作用水平(NOEL)或无明显有害效应水平(NOAEL),系指某一物质在试验时间内,对受试动物不显示任何毒性损害的剂量水平36.确定每日容许摄入量ADI: 是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物质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相对于人体每千克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表示(即㎎/㎏·bw)37囊虫病:病原体在牛体内为无钩绦虫,在猪体内为有无钩绦虫,家禽为绦虫中间宿主。

幼虫在猪和牛的肌肉组织中形成囊尾蚴,主要寄生在舌肌、咬肌、臀肌、身腰肌和膈肌等部位。

囊尾蚴在半透明水泡状囊中,肉眼为白色,绿豆大小,肉俗称“米猪肉”或“痘猪肉”38 GMP:(良好生产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

39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其基本含义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或消除危害的加工环节(即“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发生偏差时予以纠正,并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

40酸价:是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填空1.食品污染按性质分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杂物、放射性污染)2.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食品的成分、食品的理化性质、环境因素;食品的成分:包括水分,营养成分,抑菌成分, 游离水:微生物能利用的水。

3.细菌菌相(特别是优势菌)决定了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腐败变质的程度与特征4.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落5.主要产毒真菌: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其他菌属。

真菌产毒的条件:基质、水分、温度、湿度及通风情况。

6.黄曲霉毒素(AF)中毒主要结构:香豆素、二呋喃环毒性顺序B1>M1>G1>B2>M2。

AFB1污染最多见,而且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强.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以玉米、花生、棉籽油最易受污染。

其代谢途径主要在肝脏,可发生羟化、脱甲基、环氧化反应。

7.镰刀菌毒素:按化学结构分‐‐‐‐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伏马菌素等。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也称致呕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类雌激素作用8.水俣病使由甲基汞中毒引起的。

痛痛病有镉引起.9.N-亚硝基化合物(NOC)是对动物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是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胺(间接致癌物)和N-亚硝酰胺(直接致癌物).10.食物中蛋白质,氨基酸在加工烹调中,由于燃烧不完全可产生杂环化合物。

首次证实直接以明火或炭火烤的烤鱼具有强致突变性。

11. 食品中杂环胺的来源:食品的高温加工过程,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12.物理性污染按污染性质分为两类:放射性污染和杂物。

13.常用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L-抗坏血酸、其他天然抗氧化物等14.肉类腐败变质的四个过程:僵直、后熟、自溶、腐败。

15.禽肉的微生物污染原:沙门菌,假单胞菌,16.鲜蛋的主要卫生问题是条件病原微生物(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引起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污染.⒘油脂酸败常见的卫生学评价指标理化改变:酸价(AV)、过氧化值(POV)升高,羰基价(CGV)、丙二醛(是油脂氧化的最终产物,用来反映动物油脂酸败的程度.)⒙油脂污染和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真菌毒素(最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棉酚芥子油甙芥酸反式脂肪酸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⒛人兽共患传染病种类:炭疽,鼻疽,口蹄疫,结核病,布鲁司杆菌病,疯牛病,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猪水疱病,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病症。

☞大肠埃希菌类型: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②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⑤肠粘附型大肠埃希菌③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机磷农药分类;①高毒类:甲拌磷、对硫磷、内吸磷②中等毒类:敌敌畏、甲基1059、异丙磷③低毒类:敌百虫、乐果、杀螟松、马拉硫磷大题1.菌落总数的意义:①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

②可以用来预测食品耐保藏性。

大肠菌群的意义:①作为食品被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指示菌②作为肠道病原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细菌菌相的意义:①可以通过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预测食品的细菌菌相②检验食品的细菌菌相又可对食品腐败变质的程度与特征进行估计。

2.真菌的食品卫生学意义:①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不仅可使食品呈现一样颜色,产生霉味等异味,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而且还可使食品原料的加工工艺品质下降。

②食品中真菌的大量生长繁殖与产生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

3.黄曲霉毒素的预防措施:①食品防霉:最根本措施。

②去除毒素:方法有挑选霉粒法、碾扎加工法、加水搓洗法、植物油加碱去毒法、物理去除法、紫外线照射、氨气处理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