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4)资源短缺问题【方法规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 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 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
真题
(2010· 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
保持适度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原则 社会发展应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之内,寻求可持 续发展 人口规模, 合理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 源,处理好 发展经济和 保护环境的 关系 伏季休 渔制 度、牧 场轮牧 等
共
环境问题不受国
国际社会应超越 国界、民族、宗 教、文化的制约, 以积极、务实的 态度参加环境领 域中的国际合作
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C.商品率高 B.集约化程度低 D.科技水平低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
济”是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 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这种思想会促进人 类社会的发展。
考查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 类在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 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 3~4 题。
(3)保护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 即建立相对完整的自然 保护区网络 (4)公平性 (5)共同性 (6)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避免了药物对生态 环境的污染,同时防治密度大,效果好。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整合
06
全球变化与人类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01
02
03
气候变化表现
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 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 。
影响领域
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农业 生产、水资源、海洋和海 岸带、人类健康等。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受到的影 响程度和类型存在差异。
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及挑战
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退 化、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等 。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 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01
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模式
发达地区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通过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2
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模式
欠发达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
利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区域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比较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和参考。
典型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一
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案例分析。长三角 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 一,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升级 、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了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生活方式实践与推广
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措施和建 议,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等, 并探讨如何在学校和社会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内涵与特点
介绍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于推动节 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作用。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25-
④咸潮的防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调节径流量以淡压咸是当前最有效 的办法;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2)次生盐碱化 ①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地表蒸发强烈;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毛细 管通道发达。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水位抬升,在当地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 洗下渗至土壤底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除盐防碱的养地 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冬春季节。 ③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严重时土壤甚至完全失去 生产能力。 ④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 绿肥 ) 植物。
分布区域 两极 上空、 青藏高原 上空等地
成因
危害 危害人体健 康,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 渔造成破坏 明显降低大 气的能见度, 刺激人们的 眼睛、 喉、 鼻, 使人头痛呕 吐,并使植物 受到损害
防治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 使用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积 极研制新型制冷 材料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 氯烃的气体
一
二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方法技巧几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产生机理 (1)咸潮 ①②③④⑤咸潮发生的原因 :降水偏少是主要原因 ;河流下游地区无序 挖沙,尤其是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塌,引发咸潮上溯,助长了特大咸 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咸潮蔓延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加剧了咸潮的 严重性。 ②咸潮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从年份看,咸潮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枯水 年;从季节上看,咸潮多发生在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季节 ;从日期上看,咸潮多 发生在大潮期。 ③咸潮的危害 :导致饮用水质变坏;导致受害地区土壤盐渍化 ;威胁当 地植物生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地理环境是指大自然对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它包括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因素。
而人类活动则指的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农业、工业、建筑等。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形地貌直接影响人类的居住和交通条件。
比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山地地区则不易进行农业生产。
气候对于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寒冷的气候会限制农作物的生长,而温暖的气候则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水文条件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水源供应以及工业用水的情况。
其次,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的发展使得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也破坏了很多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这些对地理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味的对立。
相反,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需要协调发展。
只有在保护地理环境的前提下,人类活动才能持续发展。
比如,农业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工业可以通过研发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
适应地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关键。
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以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在充分了解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进行土地开发、水资源的调配等活动,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比如,利用水电资源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
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解决旱涝等问题。
这些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2:(2008海南地理,27,10分)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 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 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 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 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 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类型 箭 竹 及 灌丛 28.90 阔 叶 林 25.30 旱地 水 田
区域定位高 山 灌 石砾地、
裸地 丛草甸
0.01
比重 ( % )
10.4 0
判断问题 5.70 3.1
0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 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B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例3: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升 (1)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90年代呈_______趋势, 下降 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__________趋势,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 正 负 产总值与生活质量由______相关变为________相关。 (2)上述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唯一保 证 D.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同步增长是生活 高质量的保证
目前,太湖沿岸每年农业中化肥使用量达200万吨~ 300万吨,农药5万吨~8万吨,其中约有50﹪随雨水流 入太湖。每年有近1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 河,使每个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此外,太湖 还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养鱼、水运和旅游业带来的污 染。人们在呼唤:救救太湖!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01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 历史时期
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 的关系是( )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解析 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 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 正 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2.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径流量。
[2016·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切行 为都 是 为 了 自身 的发 展 。因此 , 教 师在 与学 生进 行 讨论 时 , 可 以将 人类 与环 境 的 问题 定 位在 发展 的 主 线上 , 与教 材紧密 结合 。 在 这样 的思路 中 , 人 类 和环境
的 问题 就 是发 展 的问题 , 只能在 发展 中去解决 。在人 类 与 环境 的 问题 中 , 人类 怎样 的行 为才对 自身和 环境
教 材 新 析
三、 走 向人 地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展
人 类 和 环境 是 对 立 与 统一 的关 系 ,在 对 立 中发 展、 在发 展 中对立 。当人 的发 展到 了一定 阶段 , 必然 会 对 环境产 生 比较大 的影 响和破 坏 。 但是人 对 环境 的认 识 也 在不 断 加 深 , 人类 在 与 环境 的对 立 发 展 中 , 也 必
理轰育 2 0 1 3 年 第6 期
的。
= 三 三
环 境产 生 严 重对 立 , 使 环 境 遭 到严 重 破 坏 , 环 境 的 发 展也 严重 影 响 到人类 自身 的生 存 和发展 时 , 人类 和 环
境 的关 系将 向什 么方 向发 展 ?教师 可 以将 问题 细化 ,
也 可 以从 一个 小 环 境 问题 的发 生 原 因 和解 决 措 施 分
都有利 , 怎 样 做才 是 持 续发 展 的关 系 , 这 不 能 只停 留 在 理 论层 面 , 而应 引 导 学生 从 案 例 出发 , 归 纳具 体 的 措施 , 然 后师 生一 起归 纳可持 续发 展 的原则 。 在 教材 的安 排 中 , 所 有可 持续 发展 的原 则 都是 以
然会 走 向统一 和协 调 。 教材 的安排 就是 在人类 与环 境 的对 立 中逐渐认 识 到人类 与环 境关 系 的重要性 。 教师 在处 理该 内容时 , 可 以把 教学 内容 设计 成 问 题, 让学 生 在 问题 中去思 考 和交 流结论 。如 当人 类 和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解析版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撂荒地(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坡耕地、经果林(经济果木林)数量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撂荒地、坡耕地、经果林分别对应图中()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甲乙2.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A.水土流失加剧B.植物种类增加C.聚落向高海拔山区转移D.农业从业人口增加【答案】1.D 2.B【解析】1.根据材料,撂荒地是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及人们环保意识低,撂荒地会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撂荒地增加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下降,据此,撂荒地对应图示中的丙;该地是山区,适合发展经果林,随着社会发展,经果林种植会越来越多,对应图示的乙线;山区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坡耕地会减少,据此,图示中的甲线代表坡耕地。
据此分析本题选D。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坡耕地减少,撂荒地减少、经果林增加,说明该山地采取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林木覆盖率上升,水土流失减轻,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故聚落一般不会向高海拔山区转移;进入生态化-集约经营阶段后,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农业机械推广,智能设备大量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农业从业人口会减少。
据此分析本题选B。
(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玉米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出产了全球约40%的玉米。
大规模、高密度的玉米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局部气候,形成了极度闷热的室外环境,出现了“玉米汗”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玉米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玉米()A.大量吸收短波辐射B.大量释放长波辐射C.密集种植降低风速D.蒸腾提升空气湿度4.“玉米汗”现象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太阳辐射增多B.降水增多C.河流径流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3.D 4.B【详解】3.玉米作为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能,并不能将大量短波辐射转化为长波辐射,排除A、B;玉米(相对于树木、建筑物和地形起伏等)植株不高,虽能降低近地面风速,但影响的范围和高度有限,难以形成大范围闷热环境,排除C;玉米带大规模种植玉米,蒸腾量巨大,导致大范围空气湿度增大,加剧闷热感,D对。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件ppt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案例
总结词
具体措施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途径 之一,通过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加强 环境监管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双赢。
在经济绿色转型中,需要推动清洁能 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绿色经济的 发展。
04
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
总结词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 设绿色基础设施等措施,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
具体措施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绿色交通体系、 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案例介绍
以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为例,该城市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了城市能源的绿色转型、城市 交通的低碳发展、城市空间的绿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03 ?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0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 态环境。
02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技术,推广清洁能源和废物资源化利
用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工作,提升生态环境
03
质量。
资源合理利用与节约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如水资源、 土地资源、能源等。
倡导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 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05
主要观点与研究结论
主要观点总结
01
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协调好人地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
续发展。
02
传统人地关系观念的局限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
环
类 影
响
环
境
环 境 对
人类境
的 反 馈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
境
2.环境问题的类型
原因: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以及 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1)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和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盐碱化 原因: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 能力)
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活动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6.5 为种植准备的土地
6.6 1824年的英国早期的工业中心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
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
共同性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 原则 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 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 的国际合作
2、农业文明时代
弋射、收获
农业文明时代
与环境对__抗__性_增强, 生态遭到__破__坏__,
人类利__用__、_改__造自然
未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 协调,但有了_科__学_的__萌__芽__
3、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革 命时代
人类_征__服__ 自然
人地关系_恶__化_ , 环境问题_严__重_
二 直面环境问题
活动 1.现代都市背后,会隐藏什么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社会环境问题:
浙江省高一地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湘教版 必修Ⅱ
----教材解析与教法建议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
必修Ⅰ 自然地理规律
对 立
必修Ⅱ
(宏观 、基础)
环境问题与 可持续发展
必修Ⅲ
(典型案例)
区域 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状况
必修Ⅱ
环境保护
选修Ⅵ (具体、深化)
概念 类型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概念 核心思想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 强调人的宏观管理调控
同代人、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 则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 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环境问题的思维模式。
背景 背景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生态环 境问题
分布 治
危害 理
针对 自然 原因 的措 施
针对 人为 原因 的措 施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活动1(P98):①认识人类面临的资源形势; ②学会统计图的阅读分析;③感悟可持续发 展的必要性 。
活动2 (P100):感悟出与其对应的可持续发 展的内涵(观念)
活动3 (P101): ①能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入手,判断出人类某一生产或生活行为是否 符合可持续发展观;②能正确理解可持续发 展的含义;③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问题
生态恶化
➢对比分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增长方式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 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 富增加)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 污染)
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小结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资源短缺: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
增加
环境污染:工业发展、 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
染严重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 发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
下降,影响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 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活动:排放污染物,污染空气、 水和土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影 响水土保持
旅游活动: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当 地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气候系统。 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如灌溉、水资源管理等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影响气候系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 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等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或国家在协调 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发 展 的 影 响 03 人 类 活 动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04 地 理 环 境 与 人 类 发 展 的 协 调 05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境 的 互 动 关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
高考目标定位
课前预习
一、知识框架
请先阅读考纲和学习目标,完成本节的知识框架。
二、重点知识回顾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哪些?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有哪些?
三、高考再现
(2013 福建)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
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课上探究
重点探究:循环经济
【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内蒙古乌海市君正集团,是
一个以绿色、环保为标志的循环
经济产业集团。
下图为“君正循
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
3~4题。
3.君正集团的循环生产,实现了
A.生产过程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
C.摆脱了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D.生产过程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
用
4.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所
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
源③禁止CO2排放④追求绿色
GD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能力提升】(2013 安徽)5.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
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
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
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
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
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
方案。
(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课后巩固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
互惠共生、和谐共处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
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
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
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4.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煤炭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被破坏
(2013年开封模拟)读“某国XL牛奶
集团公司建设的一体化牛奶——生物炼
油厂的示意图”,回答5~6题。
5.建设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厂获
取的产品是( )
A.电力、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乙醇
B.甘油、乙醇、牛奶、混合肥料
C.乙醇、混合肥料、微生物泥饼、甘油
D.牛奶、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泥饼
6.下列关于该一体化牛奶——生物炼油
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示意图表明该工厂实现了能量的自给自足
B.通过能量的传递与转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C.该工厂的生产环节清洁无污染,因此生产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
D.该工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7.读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继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又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
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等四个循
环经济工业园,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
业体系,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
格局,争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等“零”
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材料二: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
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
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
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三: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
意图
(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指出图
中字母A、D代表的地理事物。
A矿产地是______;D处是_____山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
意图”回答: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
甲________;乙____________。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
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