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1)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学生用)

前言自动控制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和骨干课,它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问题的桥梁与示范作用,故理论性极强,又由于它涉及许多工程概念与方法的介绍,所以工程概念也非常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无论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上,还是在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自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对简单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动态仿真(模拟仿真和数字仿真)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实验指导书主要包括经典线性理论和非线性理论两大部分,使用的实验设备是上海航虹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爱迪克labACT自控/计控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该设备采用模块式结构,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本实验指导书可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实验指导书,也可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的实验指导书。
I目录第一章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构成及说明 (1)第二章虚拟示波器 (3)第三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5)3.1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5)3.1.1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5)3.1.2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9 3.2 线性控制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10)3.2.1 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10)3.2.2 二阶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11)3.2.3 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14)3.3 线性系统的校正 (16)3.3.1 频域法校正 (16)3.3.1.1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16)3.4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23)3.4.1典型非线性环节 (23)3.4.2 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 (26)3.4.3 三阶非线性控制系统 (29)II第一章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构成及说明1.1 构成labACT自控/计控原理实验机由以下七个模块组成: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2.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模块3.信号源模块4.控制对象模块5.虚拟示波器模块6.控制对象输入显示模块7.CPU控制模块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见图1-1-1所示:图1-1-1 各模块相互交联关系框图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模块由六个模拟运算单元及元器件库组成,这些模拟运算单元的输入回路和反馈回路上配有多个各种参数的电阻、电容,因此可以完成各种自动控制模拟运算。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实验1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TD -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TD -ACC+型实验系统一套;数字示波器、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准备:将信号源单元的“ST ”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2V ,周期为10s 左右。
2.观测各典型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1) 比例( P )环节① 按模拟电路图1-1接好线路。
注意: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的电阻,实验中不需要再接。
以后的实验中用到的运放也如此。
② 将模拟电路输入 (U i ) 端与信号源的输出端“OUT ”相连接;用示波器观测模拟电路的输入 (U i ) 端和输出 (U o ) 端,观测实际响应曲线U o (t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于表1-1中。
表1-1阶跃响应: U O (t )=K (t ≥0) 其中 K =R 1R 0⁄实验参数理论计算示波器观测值输入输出波形0R 1Ro 1i 0U R U R =i U o Uo iU U Ωk 200Ωk 1000.5Ωk 200 1R 0=200kΩ;R 1=100kΩ或200kΩ图1-1U i R 0R 1RR10K10K U o(2) 积分( I )环节①按图1-2接好线路。
② 将模拟电路输入 (U i ) 端与信号源的输出端“OUT ”相连接;用示波器观测模拟电路的输入 (U i ) 端和输出 (U o ) 端,观测实际响应曲线U o (t ),测量积分时间T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于表1-2中。
表1-2阶跃响应: o 01()U t t R C=(t ≥0) 注意:积分时间T 是指积分初始时间到输出值等于输入值时的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 (1)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 (1)实验⼆典型⼆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4)实验三典型调节规律的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测试 (6)实验四调节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8)实验五三阶系统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分析 (11)实验六单回路系统中的PI调节器参数改变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13)实验七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法 (15)实验⼋线性系统的相平⾯分析 (17)第⼆章控制理论实验箱及DS3042M(40M)⽰波器简介 (19)第⼀节⾃动控制理论实验箱的简介 (19)第⼆节数字存储⽰波器简介 (20)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实验⽬的1、掌握⽐例、积分、实际微分及惯性环节的模拟⽅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动态特性。
⼆、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1、⾃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
2、数字存储⽰波器。
3、数字万⽤表。
4、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内容分别模拟⽐例环节、积分环节、实际微分环节、惯性环节,输⼊阶跃信号,观察变化情况。
1、⽐例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1所⽰传递函数:K R R V V I -=-=120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2) R 1=100K R 2=200K2、积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2所⽰传递函数:ST V V I I O 1-= ,其中T I阶跃输⼊信号:2V 实验参数:(1) R=100K C=1µf(2) R=100K C=2µf 3、实际微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3所⽰传递函数:K ST S T V V D D I O +-=1 其中 T D =R 1C K=12R R 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2)R 1=100K R 2=200K C=1µf4、惯性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4所⽰传递函数:1+-=TS K V V I O 其中 T=R 2C K=12R R 阶跃输⼊:2V 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C=1µf(2) R=100K R 2=100K C=2µfR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并在实验设备上分别联接各种典型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验证型)(2)实验⼆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设计型)(9)实验三动态系统的数值模拟(验证型)(15)实验三动态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综合型)(16)实验四动态系统的校正研究(设计型)(18)附录XMN—2学习机使⽤⽅法简介(20)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的:1、了解并掌握XMN-2型《⾃动控制原理》学习机的使⽤⽅法,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法,培养学⽣实验技能。
2、熟悉各种典型线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Uo(S)=(K+TS 1)S1?)1()()(21210210CS R R RR R R R S U S U i +++≈(1-19)⽐较式(1-17)和(1-19)得K=21R R R +T=C R R R R ?+2121 (1-20)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17)得到111)()(23111022100210++?+++=S C R S C R C R C R S C R R R R S U S U i (1-24) 考虑到R 1》R 2》R 3,则式(1-24)可近似为S C R R R S C R R R S U S U i 2021100101)()(++≈(1-25)⽐较式(1-23)和(1-25)得K P =1R R , T 1=R 0C 1T D =2021C R R R ? (1-26)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23)得到U o (S)=(K P +ST 11+T D S )S 1?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前计算确定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元件参数各⼀组,并推导环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电阻、电容值的关系以及画出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2、实验观测记录。
自动控制原理1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Ⅰ》实验指导书2013年9月修订实验一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 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掌握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的使用。
二. 物理模拟说明用电子线性运算放大器和各种反馈电路能够模拟线性系统典型环节。
同时,模拟典型环节是有条件的,即是将运算放大器视为满足以下条件的理想放大器:(1)输入阻抗为∞,进入运算放大器的电流为零,同时输出阻抗为零;(2)电压增益为∞;(3)通频带为∞;(4)输入与输出间呈线性特性.可是,实际运算放大器毕竟不是理想的;电子元件和电路仍然有惯性(尽管非常小)其通频带有限,并非达到∞,输入输出功率也是有限的;一般的运算放大器,在开环使用时,其通频带仅为10-100Hz,当将其接成K=1的比例器,其通频带也不过MHz左右。
所以,以线性运算放大器和各种反馈电路去模拟系统的各种线性和非线环节也不是无条件的,它仍然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线性典型环节的特性,超出条件的范围和要求过份精确都是办不到的。
因此,需要说明以下几点事项:(1)用实际的运算放大器模拟线性系统各种典型环节都是有条件的近似关系,不可能得到理想化典型环节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是:1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其电源所限,根本不可能达到∞,此即非线性影响;2实际运算放大器不是无惯性的。
尽管惯性很小,但通频带不会达到∞。
(2)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限的非线性因素对所有各种模拟环节都有影响,但情况迥异。
对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只要控制了输入量的大小或是输入量施加的时间长短(对于积分或比例积分环节),不使其输出在工作期间内达到最高饱和度,则非线性因素对上述环节特性的影响可以避免;但是非线性因素对模拟比例微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影响却无法避免。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第一章硬件资源EL-AT-II型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AD/DA采集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打印机(可选)组成如图1,其中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起信号产生、测量、显示、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作用,打印机主要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结果,实验箱主要构造被控模拟对象。
显示器打印机计算机 AD/DA卡实验箱电路图1 实验系统构成实验箱面板如图2所示:图2 实验箱面板下面主要介绍实验箱的构成:一、系统电源EL-AT-II系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开关电源作为系统的工作电源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1.输入电压:AC 220V2.输出电压/电流:+12V/0.5A,-12V/0.5A,+5V/2A 3.输出功率:22W4.工作环境:-5℃~+40℃。
二、 AD/DA采集卡AD/DA采集卡如图3采用ADUC812芯片做为采集芯片,负责采样数据- 1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及与上位机的通信,其采样位数为12位,采样率为10KHz。
在卡上有一块32KBit的RAM62256,用来存储采集后的数据。
AD/DA采集卡有两路输出(DA1、DA2)和四路输入(AD1、AD2、AD3、AD4),其输入和输出电压均为-5V~+5V。
图3 AD/DA采集卡另外在AD/DA卡上有一个9针RS232串口插座用来连接AD/DA卡和计算机,20针的插座用来和控制对象进行通讯。
三、实验箱面板实验箱面板布局如图4所示。
AD/DA卡输入输出模块实验模块1 实验模块2 二极管区 EL-CAT-II 电阻、电容、二极管区实验模块3 变阻箱、变容箱模块实验模块5 实验模块6 实验模块7 图4 实验箱面板布局实验箱面板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实验模块本实验系统有八组由放大器、电阻、电容组成的实验模块。
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由UA741构成的放大器和若干个电阻、电容。
这样通过对这八个实验模块的灵活组合便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学生版)

编著 李蔓华 陈昌虎 李晓高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装置简介·························································(3-4·)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5-6)实验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参数测定·····(6-7)实验三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8-9)实验四频率特性的测试·······························(9-13)实验五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13-15)实验六典型非线性环节·································(15-18)实验七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设计性实验)··(19)备注:本实验指导书适用于自动化、电子、机设专业,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验大纲选做实验。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3)阶跃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节实验箱和示波器的幅度旋钮。使跳变幅度为为一格(模拟为+1V)。
(4)1<ξ:
令R1=100k、R2=51k、R3=200k、C1=1uF、C2=1uF。K=R2/R1=2,T1=R2C1=51*1=0.051s,T2=R3C2=200*1=0.2s。
1)将接地夹就近接于待测信号的地端。
2)将信号探头接于待测信号。
3)调整示波器的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选择合适的档位使信号幅度便于观察。
4)将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中心的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5)选择时间“TIME/DIV”使波形正确显示。调节“微调”旋钮使波形稳定。
6)将波形水平方向压缩为重合于Y轴的一条竖线,其底端点位于0点,或选择扫描时间使波形为一条水平带。
其中: 阻尼自然频率
、β=ζ t
、 、
按下阶跃信号按钮,观察示波器的衰减震荡波形。如图3-5所示。
图3-5衰减震荡波形
(6)ξ=0:令R3=0,属于无阻尼状态,系统的响应为等幅震荡波形,无阻尼自然角频率为 。
五.实验报告:
1.绘制出实验的原理图,并标明参数。
2.绘制出实验的波形。分析各波形结果。
例如:从输入的方波读出幅度所占Y轴的格数为6。
则6*0.63=3.8
从Y轴的3.8处读出X轴上的时间值为1格,此时时间档位的值为5ms,则1*5ms=5ms。
(7)将实验结果填入表2-1中。
表2-1实验结果
1.T的理论值
2.电压
3..实测T值
4.误差
R
C
T0
E(V)
0.632E对应的t(格)
时间单位t0(ms/格)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电气、测控、信息课程代码: 8402510总学时:总学分:编写单位:电气信息学院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批准时间:年月日目录实验一(实验代码1)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2)实验二(实验代码2)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7)实验三(实验代码3)系统校正 (12)实验四(实验代码4)直流电机闭环调速 (16)实验一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一、实验目的和任务1、通过模拟实验,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二阶系统的两个参数T和ζ对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通过模拟实验,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系统开环增益K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观测系统处于稳定、临界稳定和不稳定情况下的输出响应的差别。
二、实验内容1、观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二阶系统的两个参数T和ζ对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观察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系统开环增益K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TDN-AC/ACS教学实验系统、导线四、实验原理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如图1-2所示。
(其中R取10 KΩ,50 KΩ,160 KΩ,200 KΩ)图1-2(3) 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4) 实验内容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图1-2),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阻尼比:。
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3所示。
图1-3(2) 模拟电路图:如图1-4所示。
图1-4(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函为:,系统的特征方程为:(4)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判断得Routh行列式为: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得:五、主要技术重点、难点1、用示波器观察系统阶跃响应C(t)时,超调量σp %,峰值时间tp和调节时间ts的测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1000字实验一、开关量控制与监测实验目的:掌握开关量控制与监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继电器、开关。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直流电源作为控制电源,将继电器与开关连接,利用PLC实现开关量控制和监测。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继电器的常闭端相连,继电器的常开端与开关相连。
3. 将开关的另一端与PLC的输入端相连,PLC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
4.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5.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6. 按下开关,观察继电器的输出,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1. 开关按下,PLC输出信号,继电器吸合。
2. 开关松开,PLC输出信号,继电器断开。
实验二、模拟量采集和控制实验目的:掌握模拟量采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实验器材:PC机、PLC编程软件、PLC编程器、PLC实验箱、直流电源、电位器、LED灯。
实验内容:1. 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使用电位器作为模拟量输入信号源,利用PLC采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并控制LED灯的亮度。
实验步骤:1. 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PLC的程序编写。
2. 将电位器的信号通过模拟量转换模块输入到PLC的模拟量输入端。
3. 利用PLC的模拟量比较指令,将电位器的模拟量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
4. 根据数字量输出信号的状态,控制LED灯的亮度。
5. 将直流电源的负极与PLC实验箱的接地端相连。
6. 将PLC编程器连接到PC机上,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PLC实验箱中。
7. 调节电位器,观察LED灯的亮度变化。
实验结果:1. 电位器调整时,模拟量输入信号发生变化。
2. 根据模拟量输入信号的大小,PLC输出数字量信号,控制LED灯的亮度。
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LABVIEW)

目录一.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1.概述 (1)2.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 (5)3.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析 (12)4.实验频率特性测量 (16)5.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21)6.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26)7.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 (31)8.实验七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 (37)9.实验八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 (42)10.实验九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 (49)11.实验十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 (53)二.自动控制理论对象实验指导1.实验一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 (57)2.实验二温度控制实验 (60)3.实验三水箱液位控制实验 (62)三.自动控制理论软件说明1.概述 (64)2.安装指南及系统要求 (67)3.功能使用说明 (69)4.使用实例 (79)概述一.实验系统功能特点1.系统可以按教学需要组合,满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初级和高级实验的需要。
只配备ACT-I实验箱,则实验时另需配备示波器,且只能完成部分基本实验。
要完成和软件仿真、混合仿真有关的实验必须配备上位机(包含相应软件)及USB2.0通讯线。
2.ACT-I实验箱内含有实验必要的电源、信号发生器以及非线性和高阶电模拟单元,可根据教学实验需要进行灵活组合,构成各种典型环节和系统。
此外,ACT-I实验箱内还可含有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数据采集、输出以及和上位机的通讯。
3.配备PC微机作操作台时,将高效率支持“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验。
系统提供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的上位机软件。
PC微机在实验中,除了满足软件仿真需要外,又可成为测试所需的虚拟仪器、测试信号发生器以及具有很强柔性的数字控制器。
4.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开放型、研究型实验的需要。
除了指导书所提供的10个实验外,还可自行设计实验。
二.系统构成实验系统由上位PC微机(含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ACT-I实验箱、USB2.0通讯线等组成。
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吴鹏松编班级学号姓名2012 年 3 月前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化类学科的重要理论课程实验。
本科自动控制原理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两部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主要是针对经典控制理论的实验,采用的运算电路来进行的。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由于模型比较复杂,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字仿真实验。
离散控制系统实验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上就能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预习时需要对电路图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可以借助MATLAB软件进行辅助分析和综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不包括实验箱和实验软件的使用说明,相关的内容参考实验软件LABACT软件中的帮助文件。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编者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二二阶系统特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三典型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测试实验四开环增益与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五典型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实验六线性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七A/D与D/A 转换及零界阶保持器实验八离散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混合仿真研究实验九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分析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分析附录1 教学考核方法附录2 实验课安排时间要求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搭建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综合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的阶跃响应。
3.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4.掌握ACES 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1.自动控制综合实验箱 2.计算机 3.LABACT 软件三.实验内容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1-1所示,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s U s U i =)()(0图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1) 比例系数(放大倍数)选取: A .当K=1、K=2、K=5时,分别观测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输入信号输出信号波形;B .比例放大倍数 K=R2/R1;(2) 阶跃信号设置:阶跃信号的幅值选择1伏(或5伏)(3) 连接虚拟示波器:A .将输入阶跃信号用排题线与示波器通道CH1相连接;B .将比例环节输出信号(实验电路A2的“OUT2”)与示波器通道CH2相连接。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实验课是本课程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认真地进行实验,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实验指导书安排以下几项实验: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及阶跃响应的动态分析实验二控制系统根轨迹实验实验三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四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时间安排如下:实验一在第三章时域分析法结束之后进行;实验二在第四章根轨迹法结束之后进行;实验三在第五章频率法结束之后进行;实验四在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结束之后进行。
实验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一台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最终总结,是反映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人一份。
实验报告主要内容有:1、实验名称、专业班级、本人姓名、同组人员名单、实验日期、实验地点;2、实验目的、要求;3、实验内容、步骤、方法;4、实验数据及记录或绘制的实验曲线;5、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模型及阶跃响应的动态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MATLAB 在自动控制仿真中的应用。
2、学习时域响应的测试方法,树立时域的概念。
3、明确一、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建立一阶系统的模型,观察并测量不同时间常数T 的阶跃响应及性能指标调节时间t s 。
2、建立二阶系统的模型,观察并测量不同阻尼比ξ时的阶跃响应及性能指标调节时间t s 、超调量σ%。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1、一阶系统 传递函数()11s +=Ts φ,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运用MATLAB 建立系统模型,选取参数T 分别为0.1、0.5、1秒时,分别观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测试并纪录性能指标调节时间t s 。
2、二阶系统 传递函数()2222s nn ns s ωξωωφ++=建立系统模型,参数选取见下表,分别观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测试并纪录性能指标调节时间t s、超调量σ%。
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第一章THBCC-1型控制理论实验平台硬件组成及使用一、直流稳压电源“THBCC-1”实验平台有两个直流稳压电源,主要用于给实验平台提供电源。
其中一个直流稳压电源有±5V/0.5A、±15V/0.5A及+24V/1.0A五路,每路均有短路保护自恢复功能。
它们的开关分别由相应的钮子开关控制,并由相应发光二极管指示。
其中+24V主要用于温度控制单元和直流电机单元。
实验前,启动实验平台左侧的空气开关和实验台上的电源总开关。
并根据需要将±5V、±15V钮子开关拔到“开”的位置。
另一个直流稳压电源的功能与前一个相比,是无+24V直流电源。
实验时,也可通过2号连接导线将直流电压接到需要的位置。
二、阶跃信号发生器“THBCC-1”实验平台有两个阶跃信号发生器,主要提供实验时的给定阶跃信号,其输出电压范围约为-10V~+10V,正负档连续可调。
使用时根据需要可选择正输出或负输出,具体通过“阶跃信号发生器”单元的钮子开关来实现。
当按下复位按钮时,单元的输出端输出一个可调(选择正输出时,调节RP1电位器;选择负输出时,调节RP2电位器)的阶跃信号(当输出电压为1V时,即为单位阶跃信号),实验开始;当不按复位按钮时,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为0V。
注:单元的输出电压可通过实验台上左面板的直流数字电压表来进行测量,同时可通过2号连接导线将阶跃信号接到需要的位置三、函数信号发生器“THBCC-1”实验平台有两个函数信号发生器,一个为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用于低频信号输出;另一个为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用于高频输出。
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由单片集成函数信号发生器专用芯片及外围电路组合而成,主要输出有正弦信号、三角波信号、方波信号、斜坡信号和抛物坡信号(其中斜坡、抛物坡信号在T1档输出)。
输出频率分为T1、T2、T3三档。
其中正弦信号的频率范围分别为0.1Hz~3.3Hz、2Hz~70Hz、64Hz~2.5KHz三档,V p-p值为14V。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学生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实验目的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三、预习要求1、 熟悉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物理意义及求解方法;2、 熟悉MALAB 运行环境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设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21()200/(140400384)G s s s =++;22()200/(140100384)G s s s =++;4323()200/(20140400384)G s s s s s =++++;24()(7)/(6)G s s s s =+++;[]11122251211116.5010()10x x u x x u G s x y x ⎧--⎡⎤⎡⎤⎡⎤⎡⎤⎡⎤=+⎪⎢⎥⎢⎥⎢⎥⎢⎥⎢⎥⎣⎦⎣⎦⎪⎣⎦⎣⎦⎣⎦=⎨⎡⎤⎪=⎢⎥⎪⎣⎦⎩通过编程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完成实验报告。
五、讨论分析两个传递函数的特征在零、极点分布情况及分子分母的阶次有差别的情况下,对系统的静态及动态性能有什么影响?六、实验报告要求1、 整理实验结果;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二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并判定系统的稳定性一、实验名称绘制系统根轨迹图并判定系统的稳定性二、实验目的熟悉MATLAB 软件的简单编程,掌握MATLAB 环境下根轨迹图的绘制方法,进一步了解根轨迹图法判据的应用。
三、预习要求1、熟悉MALAB 运行环境2、熟悉系统根轨迹图绘制及系统稳定性判定的基本法则。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1()/(1)(2)G s K s s s =++;4322()/(586)G s K s s s s =+++;3()()/(2)(4)G s K s a s s s =+++,a 分别为1,3,5时的根轨迹;4324()/(163680)G s K s s s s =+++通过编程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完成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室2012-11-06目 录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说明 (2)§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 (3)1.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构成 (3)1.2软件操作说明 (3)§2控制系统时域与频域特性分析(6学时) (7)§3角随动系统 (11)3.1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11)3.2系统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与输入输出特性 (12)3.3实验箱面板及说明 (18)§4 角随动系统的数学建模及串联校正(8学时) (20)§5数字随动系统 (23)5.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5.2系统各个环节的电路构成及数学模型 (24)5.3实验箱面板说明 (27)5.4系统的初始设置 (28)§6 数字随动系统数学建模及控制器设计(8学时) (29)§7 非线性控制系统Matlab分析(2学时) (32)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说明1.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的实验项目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学时内容提要实验类型1 控制系统时域与频域特性分析6基于古典控制理论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一阶系统,测量其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对一阶系统时域特性的影响;搭建二阶系统,改变二阶系统的阻尼比和无阻尼振荡频率,分析它们对二阶系统时域特性的影响;搭建控制系统,分析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实验,绘制它们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并与渐进频率特性曲线对比分析。
设计型2 角随动系统模型建立及串联校正8以角随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在对系统各个环节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验法分别设计测量各环节数学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而得到各环节的传递函数,从而得出固有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分析固有系统的动态与稳态性能,根据期望的性能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串联校正环节,利用有源阻容网络实现校正环节,将有源校正网络接入到系统中进行校验及调试,总结调试规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PC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Ó%: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
5)鼠标单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
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调量:YMAX - Y∞Ó%=——————×100% Y∞TP 与TS: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P 与TS。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1 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S)= -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李烽黄效国张黎军编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年6月前言“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是物理或化学性质绝无相似的对象(例如,机械的、电子的……),在归结成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后,却常会发现它们互相之间有共同之处,往往方程形式完全相同,所差的仅是参数和输入输出信号。
在工程实践中,研究电信号远比研究机械量等来得方便,用电子元件构成的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施,便于更改,便于定性及定量地观察。
因此,用研究电系统的方法来模拟其它物理系统,从而间接地研究这些系统,这是一种相当实用的手段。
另外,实际系统中的各种变量参数往往是不容易或无法测得的。
因此,利用本实验所介绍的观察动态特性曲线的方法来识别传递函数,是实践中研究系统特性并进一步校正系统的工程实用方法,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的书本教学往往是大量公式的推导,不容易形成形象化的概念,配套实验的引入,使学生们将课堂理论直接用于研究实际的物理系统,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就感。
目录实验守则 (1)实验一典型环节及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2)(一)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 (3)(二)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 (9)(三)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 (11)(四)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 (13)(五)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14)实验二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20)附录一T H K K L-5型实验箱使用简介 (25)附录二“T H K K L-5软件”虚拟示波器的使用 (31)实验守则1.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对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有基本的了解。
2.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实验要点,做到心中有数。
3.遵循课堂秩序,不影响他人实验。
4.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不做无关的操作。
5.爱护实验设备,严禁违章操作和野蛮操作。
6.注意用电安全,不随意打开仪器触摸内部结构。
如有意外,应立即切断本组桌上的电源开关,并向指导教师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硬件资源 (1)第二章软件的使用 (3)第三章实验系统部分 (5)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5)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8)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1)实验四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13)第一章 硬件资源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AD/DA 采集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打印机(可选)组成如图1,其中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起信号产生、测量、显示、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作用,打印机主要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结果,实验箱主要构造被控模拟对象。
图1 实验系统构成实验箱面板如图2:图2实验箱面板下面主要介绍实验箱的构成: 一、 系统电源EL-AT 教学实验系统采用高性能开关电源作为系统的工作电源,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 1. 输入电压:AC 220V2. 输出电压/电流:+12V/0.5A,-12V/0.5A,+5V/2A 3. 输出功率:22W4. 工作环境:-5℃~+40℃。
二、AD/DA采集卡AD/DA采集卡如图3采用ADUC812芯片做为采集芯片,负责采样数据及与上位机的通信,其采样位数为12位,采样率为10KHz。
在卡上有一块32KBit的RAM62256,用来存储采集后的数据。
AD/DA采集卡有两路输入(AD1、AD2)、输出(DA1、DA2),其输入和输出电压均为-5V~+5V。
另外在AD/DA卡上有一个9针RS232串口插座用来连接AD/DA卡和计算机20针的插座用来和控制对象进行通讯图3 AD/DA采集卡三、实验箱面板实验箱面板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实验模块本实验系统有七组由放大器、电阻、电容组成的实验模块。
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由UA741构成的放大器和若干个电阻、电容。
这样通过对这七个实验模块的灵活组合便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2.AD/DA卡输入输出模块该区域是引出AD/DA卡的输入输出端,一共引出两路输出端和两路输入端,分别是DA1、DA2,AD1、AD2。
25针的插座用来和控制对象连接。
3.电源模块电源模块有一个实验箱电源开关,有四个开关电源提供的DC电源端子,分别是+12V、-12V、+5V、GND,这些端子给外扩模块提供电源。
第二章 软件的使用一、软件启动与使用说明1. 软件启动在Windows 桌面上,双击“ZK ”快捷方式,便可启动软件如图4。
图4 软件启动界面2.实验前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讯设置和测试用实验箱自带的串口线将实验箱后面的串口与计算机的串口连接,启动ZK “自动控制实验原理”软件。
1)实验前通讯口的设置设置方法:点击[系统设置-串口设置]如图5,在对话框内填入与计算机相连的串口值。
图5串口设置对话框2)实验前通讯口的测试测试方法:接通电源点击[系统设置-通信串口测试]如图6(a),点击通信串口测试按钮,控制测试区内将出现0-255个数据,如图6(b),如果数据没有或不全,则说明通讯有故障,应检查计算机串口与实验箱的连接。
图6 串口测试窗口(a) 图6 串口测试窗口(b)3.软件使用说明A 实验课题在实验课题区域列出了本实验系统所能完成的实验课题,双击其中的一个课题,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
具体参数设置请参考实验说明部分。
B 采集结果显示在该区域内主要是显示实验系统通过AD后的结果曲线。
纵坐标是幅值轴,单位为(V),范围是:-5V—+5V, 横坐标是时间轴,单位为(ms)。
C 数据测量数据测量是测量系统响应的测量工具如图7,鼠标单击单游标或双游标,然后单击测量按钮,即可在显示区显示测量线,测量线可以用鼠标拖动。
在拖动过程中屏幕右下方将动态显示测量的结果。
图7数据测量区域第三章实验系统部分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L-AT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S)= -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S)=1/TST=RC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
G(S)= -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G(S)= -K(TS+1)K=R2/R1,T=R2C五、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ZK(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 连接各个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 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
5. 单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
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 观测计算机屏幕显示出的响应曲线及数据。
7. 记录波形及数据。
六、实验报告1.画出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并记录其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七、预习要求1、阅读实验原理部分,掌握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2、分析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和基本原理。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ζ和ωn与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 S之间的关系。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1.EL-AT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ω2nϕ(S)= (1)s2+2ζωn s+ω2n其中ζ和ωn对系统的动态品质有决定的影响。
构成图2-1典型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图2-1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电路的结构图如图2-2:图2-2 二阶系统结构图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2)式中 T=RC,K=R2/R1。
比较(1)、(2)二式,可得ωn=1/T=1/RCζ=K/2=R2/2R1 (3)由(3)式可知,改变比值R2/R1,可以改变二阶系统的阻尼比。
改变RC值可以改变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今取R1=200K,R2=100KΩ和200KΩ,可得实验所需的阻尼比。
电阻R取100KΩ,电容C分别取1μf和0.1μf,可得两个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四、实验步骤1.取ωn=10rad/s, 即令R=100KΩ,C=1μf;分别取ζ=0、0.25、0.5、0.75、1、2,即取R1=100KΩ,R2分别等于0、50KΩ、100KΩ、150KΩ、200KΩ、400KΩ。
输入单位阶跃信号,测量不同的ζ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的数值和响应动态曲线,并与理论值比较。
2.取ζ=0.5。
即电阻R2取R1=R2=100KΩ;ωn=100rad/s, 即取R=100KΩ,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0.1μf(注意:二个电容值同时改变)。
输入单位阶跃信号,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n。
五、实验报告1. 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讨论典型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ζ,ωn的关系。
2. 把不同ζ和ωn条件下测量的Mp和ts值列表,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3. 根据实验步骤3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再由ts和Mp计算出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传递函数相比较。
七、预习要求1.了解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2.按实验中二阶系统的给定参数,计算出不同ζ、ωn下的性能指标的理论值。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EL-AT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3-1图3-1 系统模拟电路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10K/s(0.1s+1)(Ts+1)式中 K1=R3/R2,R2=100KΩ,R3=0~500K;T=RC,R=100KΩ,C=C1=1μf 或C=1μf C1=0.1μf两种情况。
四、实验步骤1.取C=C1=1μf,改变电位器阻值,使R3从0→500 KΩ方向变化,此时相应的K=10K1。
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
观察R3取临界值左右时的响应曲线,并记录其波形。
2.在步骤1条件下,使系统工作在不稳定状态,即工作在等幅振荡情况。
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1 ,由1μf变成0.1μf,观察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五、实验报告1.画出步骤1的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
3.计算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并与步骤1中测得的临界放大系数相比较。
六、预习要求1.分析实验系统电路,掌握其工作原理。
2.理论计算系统产生等幅振荡、增幅振荡、减幅振荡的条件。
实验四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仪器1.EL-AT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1.串联超前校正(1)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4-1,图中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
图4-1 超前校正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如图5-2图4-2 超前校正系统结构图图中 Gc1(s)=22(0.055s+1)Gc2(s)=0.005s+12.串联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图如图4-3,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
图4-3 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示如图4-4图4-4 滞后系统结构图图中 Gc1(s)=1010(s+1)Gc2(s)=11s+1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图如图4-5,双刀开关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超前—滞后校正。
图4-5 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示如图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