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划分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划分1.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显现1978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迁,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
原来的以意识形态标准来划分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正在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在逐渐取代过去的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所导致的分化。
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在趋于稳定化。
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与1978年以前的阶层结构相比,在其基本构成成份、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根本性的差异。
2.对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如何进行科学的认识对当前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结构如何认识、如何进行理论解说存在各种争论。
但毫无疑问,照搬马克思对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和毛泽东对20、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分析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问题,必将导致理论上的错误认识和政策上的失误。
在分析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下述两个问题(1)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唯一的划分阶层标准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马克思和毛泽东时代有根本性的不同。
首先,马克思和毛泽东时代的生产资料占有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同时,近年来公司制的发展也导致了不同与马克思和毛泽东时代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
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和多元特征决定了单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对物质财产的占有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决定人们社会阶层位置的标准。
(2)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与分析思路需要调整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采用“阶级”一词似乎就意味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采用“阶层”一词就是资产阶级的观点。
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
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1978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也在不断扩大,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
这些变化目前仍在继续。
近年来几项重大的国家政策对这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影响,社会分层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结构震荡后的平缓期来临1990年代后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时期,与之前的局部改革不同,新的改革深化政策导致了社会群体利益的极大分化,尤其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私有化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改制),对中国的社会分层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改革推进过程中,有一批人极大获利,比如,通过企业改制,一些原有国有或集体企业管理者成为了有产者(企业主或企业股东);政府调控能力强化与市场化同时推进,使许多政府官员有机会通过寻租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另外相当大一批人则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失去了工作,在缺乏心理和技能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入市场,他们中的许多人落入贫困状态。
利益受损的还有农民,他们外出打工的机会明显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极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与企业改制相伴随的是长达数年之久的经济疲软,这使下层社会的部分成员的生活状态极度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分化现象凸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冲突事件时常发生。
2001年以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企业改制)逐渐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逐渐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新的社会位置。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同时,长达数年之久的经济疲软时期似乎已经结束,消费指数开始缓慢回升,房地产、汽车和旅游等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环境的明显改善,使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和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逐渐增加。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_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周婧苑(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610100)【摘 要】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重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呈现出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衡、人口流动等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深远而长期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一、我国的人口规模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我国人口规模的变化人口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总量。
1973年以来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1975年为2.313%,到1984年进而下降到1.081%。
1985年以后,人口增长出现反弹。
198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1%,到1987年回升到1.616%以后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1.04%以上。
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和育龄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48亿。
(二)、我国人口规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1、土地资源不堪重负,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经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持续稳定供给的人口数量。
对照我国人口总量以及土地资源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土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粮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
我国的人口在突破13亿之后还在不断增加,而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地无可挽回的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巨大。
2、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9年,中国总劳动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1400多万人,比2005增加100万人。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主题。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转型,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首先,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可以从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调整,如计划生育政策等。
这导致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从过去的人口众多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趋势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还可以从职业结构的变化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兴起,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就业形态正在逐渐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同时也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这种职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优化,高素质的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这种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新一代的观念所取代,人们对自由、人权、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的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的结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性产业。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强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2. 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中国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劳动力由以农业劳动者为主向非农产业劳动者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就业。
3. 地区经济差异减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减小。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放缓。
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4. 收入分配变化: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概念,通过加大调税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措施,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公正。
5. 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农村经济逐渐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总体而言,中国的结构变化趋势主要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加强收入分配公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管理的创新
结构转型与制度创新——浅谈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管理的创新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
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比较单一。
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基本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
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社会管理是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的动态更加活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
但是,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样多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但管理服务问题突出;互联网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等。
面对社会领域复杂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过去的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已难以完全适应。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繁荣发展。
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迫切需要社会管理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当前的社会趋势
中国当前的社会趋势
中国当前的社会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經濟转型与消费升级: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政府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和推动消费升级。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对高品质、个性化和绿色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 社会老龄化与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面临着养老、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同时,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其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与老一代有很大差异,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价值和创新创业。
3. 互联网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电商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了环保政策和行动。
人们对空气、水和土壤质量的关注度增加,环保产业也逐渐崛起。
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的社会趋势是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社会老龄化与人口结构变化、互联网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些趋势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论文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论文关键字:经济结构政府群体城市年代生活社会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准确把握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则是制定社会政策、了解社会舆论走向的基本前提。
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状况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无论理论界还是政策制定部门对这一变化的把握和理解却似乎还不到位,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认识模式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习惯于按照“改革前”、“改革后”的简单对比法来认识社会状况。
依照这种比较方法,人们所关心的是改革后比改革前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但却可能忽视80年代与90年代社会状况的重大差异。
实际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或可被视为80年代社会变化的延续,而另外一些变化则意味着社会结构演变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正是这后一类变化使得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得与80年代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
原因之二则是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对上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缺乏必要的敏感。
事实上,自90年代中期以来,变化中的社会生活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会公正问题。
这些新问题对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理论界是严峻的挑战。
但是,在“改革”话语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在“改革”还是“保守”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诸如社会公正这类问题根本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当然就更谈不上在思想理论和政策实践上有效地面对这类问题。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变化并非暂时的、边缘性现象,而是根本性的挑战,其中的一些趋势已开始定型化,这必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思想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不应当把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视为转型期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短期现象,而要有长期应对的准备。
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断裂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众的街头巷议或普通人的牢骚已频频涉及这些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
第三组
中国社会结构现状
• 现状:‘洋葱头形’退化成‘蜡烛台形’ • 原因:由于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 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 代性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而出现 ‘洋葱头形’退化成‘蜡烛台形’。—最底层 越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就很弱,无法壮大, 中间阶层不大都也不大—的畸形社会形态,一 种瘦弱无力的社会骨架,根本无法支撑现代社 会的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趋势:
• 由金字塔形像橄榄球型转变。 • 社会结构趋于各阶层的融合和阶层稳固。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结果 有五种模式:
• 隔离型:例子 应 在外务工而迁居的农民长期 生活未被当地居民所接受的。 • 多元型:例子 应工作的调动而迁居,顺利与 当地居民接受而融入他们的生活。 • 融入型:例子 找到一份体面地工作,顺利的 被大众认可。 • 选择型:例子 现今的民族融合,既保持了本 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又很好的融合到其它民 族的文化中。 • 融合型:例子 在国外生活的华侨
解决人口流动中融合问题的措施:
• 循序渐进地打破户籍壁垒。
• 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和福利均等化。(增加 公共服务资源投入) •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 加大农民工层中出现许多新兴群体, 并且我国社会结构变迁趋势为:逐步形成公 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 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像‘橄榄 球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转 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理想状态。
我国目前的社会趋势
我国目前的社会趋势中国当前的社会趋势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转移。
这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然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第二,社会变革也是当前的趋势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正逐渐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同时,全民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思想不断被触动和颠覆,人们对个人权利和价值观念的追求也越来越多。
这些变革使得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发生了调整和变化。
第三,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的社会趋势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同时,中国的生育率也在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劳动力的短缺等。
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四,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
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但它也提醒了我们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然,以上只是对当前我国社会趋势的一些概括和总结,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方面。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
当今中国的社会趋势是什么
当今中国的社会趋势是什么
当前中国的社会趋势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
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城乡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
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变,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二是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享受生活、提高品质。
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越来越紧密。
三、社会意识和文化趋势
当前中国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趋势表现出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受到现代化的思潮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权。
二是多元文化的呈现。
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已成为社会主流。
三是知
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他们在文化、艺术和创业等领域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四、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趋势
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趋势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政府逐渐走向法治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二是社会团体和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成为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当前中国的社会趋势表现出多元化与动态性,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治理等方面的变化都在深入进行,并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及未来的可能挑战
94农民工群体,现有标准下的贫困群体到2020年将会脱贫,但还会有新的贫困标准,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
社会阶层的剧变是我国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产物。
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198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6%,就业占比13.0%。
到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就业占比达到44.9%,人数为3.4亿人。
[2] 这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催生了一大批教育水平较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中产阶层队伍。
民营企业家阶层则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成长出来的。
自1982年宪法规定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起,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至2017年底已占到我国GDP的60%以上,吸纳了90%的新增就业,每年贡献50%以上的税收 。
[3] 而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城乡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化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近年来由于工厂制造业规模开始缩减,农民工的就业结构也转向了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家政、修理等)。
改革开放后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单位制的瓦解导致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分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组织架构之外,逐渐生长出了一个体制外的市场体系。
40年来,体制外组织人数大幅上升,体制内人数大幅减少(根据李春玲教授的调查,目前大约是体制外82%,体制内17%);在生产总值的占比中,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也降到小部分,而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则占大部分。
张静认为,虽然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但是在制度上,国家组织所囊括、所联系的,依然只是体制内的小部分人群。
占主体的体制外人群没有组织依靠,也没有制度化的通道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回应他们的问题、解决他们的诉求。
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在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体制没能把握和及时跟进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
这样与现实脱节的组织架构,导致了体制内外群体之间制度性的不平等,影响了社会的整合,也给国家的基层治理造成了困难。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15年第7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巨型发展中经济体,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情。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增长率低但基数巨大,经济发达程度有限但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流动人口规模巨大,这三个“巨大”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态势。
此外,还有令人头痛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既是难题,也是隐患。
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发展中”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上;这个“大国”不但体现在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上,也体现在地区、城乡、阶层发展的差异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和转型愈演愈烈。
伴随市场化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变化,农民阶级人数不断减少,大量新社会阶层涌现。
伴随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分配要素多元化使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显著拉大。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相对贫困问题凸显。
本文拟对上述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和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两高一低”过渡型转变为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李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呈下降态势,很快就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户均人口减小、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从农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工已经是中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分工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以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得到成长壮大,但总体上社会流动并不通畅,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底层过大、中层过小。
这种社会分化现象从差距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特别是由于隐性收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热点分析 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9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李 强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是150年来中华民族向现代化社会努力成绩斐然的一段时间,迄今已经有26年历史了。
在这26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几乎超过了过去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最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改革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
社会分化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想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剖析社会分化、社会结构的现状,以及提出对策。
本文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前一阶段的不少研究都已经证明,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
为说明近几年的变化,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变迁的历史。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仍然是基尼系数的方法,即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相当于全国财富均为一人所有,其他所有国民均没有任何财富;而基尼系数是0的时候,表示全体国民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均等的。
而这两种极端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反映贫富差距的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越均等,越接近于1则贫富差距越大。
我们还知道,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收入,测量财产比较复杂,测量收入简单一些,所以,我们就用测量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来表示。
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用来作为基数比较的1979年的改革以前的数据十分稀少,相对较好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0年对中国经济考察后所写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1979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复杂而多层次的。
然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和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变迁与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并尝试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城乡结构差异扩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68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7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超过两倍。
此外,城市和乡村的不同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而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则远远不及城市。
造成城乡结构差异扩大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足。
另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城乡结构差异。
政府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弥合这种结构性差异。
二、社会阶层新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阶层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过去传统的阶级分化模式正在被新的社会阶层和分层结构所替代。
目前这种新的分化出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并不仅限于:自主创业者、中产阶级、新贵族、社会上层人士等。
这种阶层分化的原因很复杂,其中经济、文化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特权阶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
青年人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更多的人开始自主创业,这也为这种阶层分化赋予了一定的动力。
三、家庭结构多元化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主要以大家庭或联属家庭为主。
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例如,独居现象正在逐渐增多,大家庭和多代同堂的居住方式正在逐渐变少。
家庭结构多元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生活方式方便快捷,吸引了许多人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一、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服务业转型。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线上教育、电商、在线医疗等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重心将更多地放在服务业方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趋势中国产业结构也在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方向发展,旧产业被淘汰,新产业得以崛起。
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中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和科技大国的坚定步伐。
三、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中国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更为现代化,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西部地区的发展上升空间巨大,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当中,带动了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趋势中国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加快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
比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产业对接,优化产业布局,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中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历史性变革,新旧产业的转换和结构的调整将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解读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解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当前的形势和政策进行解读。
一、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
其次,外部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政治形势中国政治形势相对稳定。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内监督,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近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打击腐败问题,维护了政治生态的清朗。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形势中国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在众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作出了不懈努力。
我们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并相信中国将继续走向繁荣和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这一演变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导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逐渐加强市场经济的,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社会转变。
这导致了工人和农民的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而城市居民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加大,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成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特点。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应不足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成为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之一、同时,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也日益明显,特别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成为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
最后,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对社会结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转变为个人追求幸福和个人价值的观念。
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提升也改变了家庭和社会结构。
青年一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待也与上一代有所不同。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直接影响了职业选择、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综上所述,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等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结构向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新趋势对于未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去应对和适应。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丁字型”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出现了“丁字型”的变化趋势,即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中等收入人群却在逐渐减少。
这种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丁字型”社会结构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平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丁字型”社会结构的原因分析从历史发展、政策环境和国民素质等多个角度分析,可以得出造成中国社会结构向“丁字型”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结构偏向、收入分配的不公等。
三、“结构紧张”引发的问题随着“丁字型”社会结构的形成,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紧张”。
这种紧张感主要表现在社会上底层群体的日益增多和存在的社会矛盾的加深等诸多方面,且这些问题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四、社会政策应对“结构紧张”对于“结构紧张”,社会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如改善教育环境、重新规划城市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能够平衡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矛盾,达到社会稳定。
五、未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展望通过对当前社会结构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可以更好地认识与研究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为今后的政策制定与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案例一: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呈现“丁字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98年到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74上升到了2.73,这一数据显示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的不断加剧。
案例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是中国社会结构向“丁字型”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在较高的教育资源中,财政投入的不平等分配也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
案例三:小康之家想买房却难以实现随着房价的飞速上涨,越来越多的小康家庭不得不面对买房的难题。
这是由于房价上涨引发的低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社会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因素在此得以体现。
案例四:贫富差距拉大的城市表现贫富差距拉大不仅在城乡之间有体现,在城市中也是十分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79年开始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是150年来中华民族朝向现代化社会努力成绩斐然的一段时间,迄今已经有26年历史了。
在这26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几乎超过了过去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最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改革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
社会分化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李 强摘要:本文分析了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新近变化。
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而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即“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公众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
作者提出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
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
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
并认为,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有助于减小社会震动、实现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结构 社会和谐 新趋势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此,要想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剖析社会分化、社会结构的现状,以及提出对策。
本文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笔者认为,社会结构之变迁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趋势。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前一阶段的不少研究都已经证明,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
为说明近几年的变化,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变迁的历史。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仍然是基尼系数的方法,即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相当于全国财富均为一人所有,其他所国民均没有任何财富;而基尼系数是0的时候,表示,全体国民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均等的。
而这两种极端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反映贫富差距的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越均等,越接近于1则贫富差距越大。
我们还知道,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收入,测量财产比较复杂,测量收入简单一些,所以,我们就用测量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来表示。
我们知道,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用来作为基数比较的1979年的改革以前的数据十分稀少,相对较好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0年对于中国经济考察后所写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1979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
该报告还指出,当时中国最富的1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22.5%,最富的2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39.3%。
如果以此为基数的话,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速度是非常快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人伟等的数据,1988年为0.382,根据笔者的数据,1994年为0.434,1996-1997年为0.4577。
到2003年,笔者根据多项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并且与其他一些学者的数据做了比较,认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不低于0.5的水平,这应该是不为过的,从趋势上看,还在进一步上升。
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
仅从基尼系数看,中国已经朝向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的方向发展了。
以上是对于社会分化现象的数据描述。
从社会现实生活看,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现象也变得比较突出。
中国的富人在中国就业人口中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虽然是很低的百分比,却仍然是一个人口巨大的群体。
比如,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认为,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中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
也是根据该报告估计,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中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
另外,许多超级豪华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居然居全球第一或亚太区第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富人张扬、奢华的生活方式。
西方的富豪多数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捐款等,而中国的多数富豪还没有达到这个档次,中国的富豪很多还是以“摆阔”的方式来消耗他们的金钱。
在中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
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
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中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的数目完全不是这个局面。
按照国际标准,极端贫困的“赤贫”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275美元以下,而一般穷人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中国西部12省农村的大部分人竟会被划为贫困人口,因为,到2003年,中国西部12省农村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也只有人民币2,718.14元。
二、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按照上文的分析,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那么,它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也是笔者在做社会结构研究时,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人们还经常问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比如基尼系数)有没有一个临界值或警戒线,超过了这个警戒线,社会就会出问题?其实,早在1994年,当分析全国调研数据,发现基尼系数达到了0.434时,笔者就曾指出中国的不平等程度“超过了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所谓“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是指基尼系数维持在0.3~0.4之间的水平;换言之,超过0.4就是高于临界值了。
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国现在已经达到了不低于0.5的水平,当然,可以认为是超过警戒线了。
人们自然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超过了又怎么样了呢?社会真的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吗?因此,本文的这一部分就是试图探讨贫富分化的社会后果。
笔者试图分析,贫富差距究竟是怎样引发社会问题的?其引发的机制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的机制比较复杂,其机制具有“间接性”。
什么是直接性和间接性呢?举个例子,近来城市的拆迁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冲突,拆迁直接侵害了一些居住者的利益,这种引发社会矛盾的特点具有直接性。
再比如,城市化扩张中的征地,造成了很多农民失地,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其机制也具有直接的特征。
而贫富差距的机制就不是这样了,贫富差距的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它有时候引发社会矛盾,有时候并未引发什么矛盾。
即使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如果贫穷群体和富裕群体相互之间没有比较,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或其他环节,两个群体也可以相安无事的。
在这种情况下,固然,富人买宝马车、买888万元一辆的宾利车、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只要他没有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就不存在引发冲突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穷人,其收入虽然很低,如前所述,人均年收入甚至低于637元人民币,在云贵的山区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群体,但是,只要还能吃饱饭、生活还能过下去,他们也并不与北京、上海、广州的某些巨富群体发生矛盾。
既然是这样,那么间接的机制是怎样引发社会矛盾的呢?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客观的“社会结构紧张”,第二个环节是人们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也可称为:“不公正感”。
以往的社会学研究证明,贫富分化之所以威胁到社会稳定,是因为,分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而结构紧张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十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那么,既然贫富分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什么样的分化更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紧张,什么样的分化不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紧张呢?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也证明,当贫富的分化过大的时候,虽然富人集团和穷人群体并没有发生直接的矛盾,但是,巨大的差距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下。
在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墨顿(R o b e r tMerton)。
墨顿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社会结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引发或造成社会问题。
笔者使用这个概念是想说明,经济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过大的反差,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换言之,不是任何一种贫富分化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只有当贫富差距太大了,其张力已经形成了结构紧张的局面,这时候,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这时候,矛盾容易激化,冲突容易发生。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34发展到现在的不低于0.5的水平,就是“结构紧张”的客观证明,应该说是处于比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状态下。
那么,“结构紧张”是否就一定会激化社会矛盾呢?笔者认为,事情还不是这样简单。
“结构紧张”是一种客观结构,发生社会矛盾有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矛盾是否出现,还要看第二个环节,这就是“公正失衡”。
“公正失衡”说的是一种民众的主观心态。
社会学传统上有“相对剥夺”的研究,指在与其他更为富有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其实,如果细究的话,“相对剥夺”的观点有漏洞。
富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就没有相对剥夺感,有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呢?笔者以为,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时候总是与“不公正”、“不合理”、“不公平”相关联的,所以,更深层次的看法是公正不公正的问题。
在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下,如果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因为“社会不公”,这就是“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
笔者以为,中国近来发生的诸多事件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正失衡”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宝马车在世界各国很多,但是,因宝马车而引发社会冲突的却并不多见。
近来,国内发生了几起宝马车引发的冲突。
先是2004年10月在哈尔滨发生的所谓“宝马撞人案”,我们暂且不论事情本身的事实究竟如何,单就一点而论,该事件在网上的评论点击率经超过了对SARS的点击率,这确实使人惊讶,如此多的公众对于此事情感兴趣,确实显示了因财富失衡而引发了公众对于“财富、权力”与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另一件“宝马案”是最近发生的,起因本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在某高校内,一辆宝马车向后倒车,碰倒了一名学生,学生并没有受什么伤,只是要求车主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