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 观点和证据

合集下载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锻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们在进行锻炼活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影响。

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按照类别划分为三类: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

1. 锻炼动机
人们进行锻炼活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为了强身健体、塑造完美身材、减压缓解压力等等。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们进行锻炼活动的内在动机。

研究表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是进行锻炼的最主要的动机。

同时,其他因素,如兴趣爱好、好奇心、社交需求等也可能促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 锻炼行为
锻炼行为是锻炼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时的行为。

在进行锻炼活动时,人们的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跑步、举重、跳绳、骑车等等。

同时,研究者也关注人们的运动目标、自我效能和运动场所等方面的行为。

3. 锻炼效果
锻炼效果是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后所得到的效果,包括心理效果和身体效果。


理效果包括减压、缓解抑郁、增强自尊心等方面;身体效果则包括增加肌肉质量、降低心率、提高有氧能力等等。

总之,锻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们进行锻炼活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其对身体的影响。

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和锻炼效果是锻炼心理学的三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对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锻炼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修身养性。

智慧树知到《锻炼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锻炼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锻炼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锻炼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重点探究个体在锻炼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主要包括锻炼坚持性、不同锻炼形式的心理刺激、锻炼努力程度、积极情绪体验等研究的是A:锻炼时心理体验B:锻炼后心理效应C:锻炼心理前因D:锻炼动机正确答案:锻炼时心理体验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明确提出:()是实现由体育强国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举措,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A:大众健身B:大众锻炼C:全民健身计划D:全民健康正确答案:全民健身计划3、锻炼后心理效应,主要包括锻炼对各种心理变量的()和()影响。

A:短时B:长期C:内部D:外部正确答案:短时,长期4、李薇将国内外运动心理学中关于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为哪三个方面()A:锻炼的动力调节系统B: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影响C:锻炼的心理效应D:锻炼的时间效应正确答案:锻炼的动力调节系统,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影响,锻炼的心理效应5、锻炼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描述、解释、预测乃至干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个体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探究锻炼心理前因、锻炼过程中心理体验以及锻炼心理效益的一门学科。

A:对B:错正确答案:对6、祝蓓里教授提出,我国的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是昌盛了锻炼心理学。

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二章1、强化动机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A:斯金纳B:维纳C:班杜拉D:马斯洛正确答案:斯金纳2、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更容易出现下列哪种行为()A: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B:将成功归因于能力C:坚持体育锻炼D:退出体育锻炼正确答案:坚持体育锻炼3、锻炼动机具有哪些特征()A:动力性B:方向性C:隐蔽性D:持久性正确答案: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4、根据个体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因是以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将锻炼动机划分为()和()。

A:生理性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直接动机正确答案:内部动机,外部动机5、马斯洛主张力量最大的需要是支配性的需要。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和干预行为。

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的理论或模型较少涉及,如生态学模型。

在 cnki 数据库以“生态学”、“行为”、“环境”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查到 6 篇与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有关的文章,分别如下所示:方敏(2010)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一文中,指出目前还不足以证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锻炼行为的改变;李小英(2010)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从环境因素入手对健康行为进行研究,很适用于我国的国情。

建议先找出影响我国居民锻炼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其次根据特定锻炼行为制定的生态模型是促进锻炼行为开始和持久性的关键;李洋(2004)健康促进理论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环境、政策干预策略涉及大规模的人群,但同时指出运用生态学模型进行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不多,关于生态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张戈(2011)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一文,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对行为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没有把政策执行力度考虑进去。

另外,环境的因素没有涉及;陈作松(2007)在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环境的作用必须通过个体变量中介后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人角度出发,很少从群体角度和综合因素出发。

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术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2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其主要是依健康行为理论为依据。

现阶段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际干预研究。

东师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2答案_15530

东师心理学20秋在线作业2答案_15530

(单选题)1: 下列哪个观点认为“对刺激情形的估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活动”?
A: 詹姆斯兰格理论、
B: 坎农-巴德学说、
C: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D: 情绪的认知 --- 评估理论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2: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
A: 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

B: 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C: 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

D: 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双加工理论是:
A: 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B: 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C: 自动化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D: 意识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一个人离我近时,他在我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离我远时,形成的视像小,但我看这个人却是一样大,这说明知觉具有()
A: 整体性
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选择性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与许多复杂的认知技能(如阅读理解、词汇学习、逻辑推理等)有密切联系的记忆是()
A: 感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工作记忆
D: 长时记忆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最大的感觉器官是()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味觉器官
D: 皮肤
正确答案: D。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锻炼成瘾是指对锻炼的过度参与和依赖,表现出与其他成瘾行为的相似特征。

该现象在心理学和体育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综述关于锻炼成瘾的文献,并分析其病理机制、风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锻炼成瘾的病理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研究领域。

一些研究表明,锻炼可以释放能够增加快感的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和多巴胺,从而使人们产生成瘾感受。

锻炼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如心率的增加和血流的加速,也可能促使人们获得愉悦感。

这些机制目前仍然缺乏确切的证据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锻炼成瘾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性格特点、自尊心和自尊感、身体形象和对健身的态度。

研究发现,外向性、完美主义、竞争性和对外貌的重视等因素与锻炼成瘾有关。

高自尊心和自尊感也可能促使人们追求完美的身体形象。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压力、社交支持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上对苗条身材的追求和对锻炼的重视会增加锻炼成瘾的风险。

目前,仍然缺乏一种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来应对锻炼成瘾。

一些研究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对锻炼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其对锻炼的依赖和参与。

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和药物治疗也有可能对锻炼成瘾产生积极的影响。

锻炼成瘾是一种与其他成瘾行为相似的现象,在临床实践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关于锻炼成瘾的病理机制、风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其有效性。

通过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人们对健身的认知,还有可能减少锻炼成瘾的发生率。

体育心理学答案

体育心理学答案

体育,运动,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不同点:体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学的效果,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运动心理学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对象是大众,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相同点:(1)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2)研究内容涉及从事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3)研究的方法相同体育心理学概念及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方法:(1)实验研究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准实验法。

(2)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

(3)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1)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分为三种: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学校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要,(2)体育科研的需要: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

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1)体育,运动,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三者不断朝各自的方向发展,分工会越来越明确,各自回建议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2)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学术运动心理学,应用运动心理学包括临床和教育。

(3)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手段综合法,工具中国化,思路程序化,范式生态化(4)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儿童与运动学习,专项运动测验,运动成绩预测,运动员的认知等。

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和团体动力学的因素,观众特性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

锻炼行为的理论

锻炼行为的理论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一.健康信念模型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

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二.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

是Ajzen和Fishbein (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在排球训练中的运用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在排球训练中的运用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在排球训练中的运用引言一、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概述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比茨和马颂提出的。

该理论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解释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能力。

在生理方面,竞技能力结构主要包括生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在心理方面,包括认知能力和动机能力两个方面。

通过对这四个能力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从而为训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1.1 生理能力生理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身体能力。

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度等方面的能力。

在排球训练中,生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排球比赛对运动员的生理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力量是排球比赛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球员的扣球和拦网都需要有很强的力量支撑;速度和灵敏度则是在比赛中灵活应变、快速反应的关键。

在排球训练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表现。

技术能力是指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所需要的技术水平。

在排球比赛中,技术能力包括发球、接发球、扣球、传球、扑救等方面的技术。

不同位置的运动员需要掌握不同的技术,而且每一个技术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得很好。

在排球训练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水平。

认知能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需要的决策和判断能力。

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通过观察场上的情况,做出快速的决策和判断,以便及时地做出反应。

在排球训练中,需要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各种训练和比赛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认知水平。

基于上述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系统认识,我们可以将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运用于排球训练。

具体来说,可以从生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来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并从认知能力和动机能力两个方面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

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分别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在排球训练中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注意双加工实验报告

注意双加工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注意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

注意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 of Attention)认为,人类的注意机制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

自动化加工是指无意识、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受控加工是指有意识、缓慢、低效的信息处理过程。

本实验旨在验证注意双加工理论,探讨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在注意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注意双加工理论在注意过程中的存在。

2. 探讨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在注意过程中的作用差异。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一系列图片,包括几何图形、生活场景和抽象符号等。

3. 实验仪器:计算机、键盘、屏幕。

4.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加工方式:自动化加工、受控加工)×2(任务难度:简单、困难)的被试内设计。

5. 实验步骤:(1)被试熟悉实验流程,了解实验目的。

(2)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自动化加工阶段和受控加工阶段。

(3)自动化加工阶段:被试观看图片,要求在图片中找出特定目标(如几何图形、生活场景或抽象符号),并在看到目标时按下相应键。

(4)受控加工阶段:被试观看图片,要求在图片中找出特定目标,并注意不要被其他干扰信息所影响,同样在看到目标时按下相应键。

(5)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加工方式。

四、实验结果1.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1)自动化加工阶段:被试在自动化加工任务中表现出较高的正确率和较快的反应时间。

(2)受控加工阶段:被试在受控加工任务中表现出较低的正确率和较慢的反应时间。

(3)加工方式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自动化加工在简单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而受控加工在困难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五、讨论1. 实验结果支持注意双加工理论,表明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加工在注意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双加工模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双加工模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双加工模式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双加工模式”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双加工模式
波斯纳和C.R.R.斯奈德1975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字词识别模式。

它用一种注意的机制来补充单词产生模式,进一步说明在心理词典中单词产生器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模式认为,语境对单词识别的影响是通过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行的。

一种是自动激活扩散加工,另一种是有意识的注意加工。

前者指当一个单词产生器被激活后,这种激活会自动地扩散到邻近的、语义上有关系的单词产生器上,但并不扩散到比较远的、语义上没有联系的单词产生器上;后者指语境能够促进那些被期待的单词产生器的激活,但对那些没有被期待的单词产生器的激活则有抑制作用。

尼利1977年进一步发展了双加工模式,提出:(1)只有当启动词和目标词在语义上有联系时,才具有自动激活扩散的效果;(2)自动激活扩散仅仅产生促进效果而没有抑制效果;(3)自动激活扩散会衰退,因此其促进效果会随SOA(即刺激不同步呈现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4)当目标词是被试所期待的项目时,有意识的注意会产生促进效果,反之则产生抑制效果;(5)有意识
注意的效果会随SOA的增加而增加,当SOA非常小时(250毫秒以下),有意识注意不起作用。

该模式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但它未能具体说明有意注意在心理词典中工作的机制。

锻炼行为理论

锻炼行为理论

健康行为过程途径(HAPA)
• HAPA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行为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决定 前阶段、决定后-行动前阶段和行动阶段。 而HAPA认为人们的健康行为变化包括性质不同的动机阶段和意 志力阶段两部分。在动机阶段,人们不断被激励从而形成健康行动的 意向。意向一旦确定,他们就进入了意志力阶段。 此外,HAPA模型还描述了一些社会认知变量,这些变量在上述 三个阶段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决定前阶段,风险知觉、结果期待以 及知觉自我效能三变量被认为是影响意向形成的因素;在决定后-行 动前阶段,结果期待和知觉自我效能继续发挥影响作用,激励个体制 定计划、尝试行动来追逐目标,而风险知觉失去了作用;在行动阶段, 行动的维持将只受到知觉自我效能的调节,以克服诸多障碍,避免行 动的回复和停止。 由此,意向、计划和真正行动形成了一个连续性行为变化体,具 体图表如下:
锻炼行为理论
常振亚
锻炼行为理论
• 依据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的三个标准:1)对运动或 锻炼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2)对于锻炼和身体活 动的研究模式是一致的。3)清楚的测量原则和方 法。可把这些理论归为四 类: 1、信念和态度理论(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 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和合理计划理论); 2、能力理论定理论); 4、决策过程理论(跨理论模型TTM)。
1.1健康信念模型
人口统计学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主观觉察收益 主观觉察障碍
主观觉察易感性 主观觉察严重性
知觉到的 疾病威胁
采取健康行 为的可能性
行动暗示
1.1健康信念模型
人口统计学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主观察觉 易感性 主观察觉威胁 主观察觉 严重性 行动暗示 主观察觉 障碍 主观察觉 收益
1.2保护动机理论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PMT)

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试卷(含答案)

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试卷(含答案)

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试卷(含答案)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试卷(含答案)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心理健康强调,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它是一种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和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使消极情感,使。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和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它在比较重要;二是,它主要应用于。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或,或,或。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和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

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他们设计了一种的量表用于测量锻炼成瘾。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下列活动中属于体育锻炼的是。

关于体力活动的熟虑-冲动模型研究

关于体力活动的熟虑-冲动模型研究

关于体力活动的熟虑-冲动模型研究作者:吴孟桢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03期摘要:体力活动的传统理论主要关注于认知层面的影响,以理性决策为基础,只能预测体力活动者的意图。

然而行为并非由理性系统控制,还受非理性系统的影响。

本文以双加工模型——熟虑-冲动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熟虑;冲动模型;熟虑系统;冲动系统传统的锻炼行为理论对于人们参与锻炼的解释不够理想。

传统的锻炼行为理论只能解释人们参与锻炼的意图,却无法解释人们参与锻炼的行为。

已有的锻炼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锻炼的益处,就会产生锻炼的意图,从而使他们进行锻炼。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愉悦他们的身心,可是人们就是不愿意进行锻炼。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们动起来?一、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决定去进行一项体育活动是很困难的,坚持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更是一项挑战。

人们关于体力活动的经历特别是之前运动的经历,如果在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给个体带来不愉快的感觉,那么将会减少个体参与锻炼的次数。

不幸的是,传统的锻炼行为理论没有强调情感的过程,更多的倾向于认知层面。

行为改变技术常常采用这些动机性的加工策略证明正性作用,但是这些技术策略是需要人们付出努力的,并且会给人们带来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改变技术忽略了情感加工在调节体力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熟虑-冲动模型由于体育锻炼受生物、心理、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少理论模型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和说明人们为什么参与或者不参与体育锻炼,如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Kwan和Bryan(2010)[1]提出锻炼时的情绪感受调节了锻炼意图和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对锻炼有更多积极情绪感受的个体更有可能将锻炼意图转变为实际的锻炼行为。

但是情绪感受到底是怎样影响锻炼行为的?关于情绪影响锻炼行为的理论有很多,熟虑—冲动模型是最受关注的理论模型之一,它是在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的基础上形成的。

锻炼行为促进的助推策略研究综述及启示

锻炼行为促进的助推策略研究综述及启示

锻炼行为促进的助推策略研究综述及启示作者:张连成刘洁高淑青陶莹莹来源:《体育学刊》2021年第03期摘要:基于Thaler和Sunstein的双系统理论,从第1类助推和第2类助推的视角,讨论国内外助推方面的相关研究及其对锻炼行为促进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第1类助推策略基于人的无意识系统来实现,主要包括:改变行为背景,增加锻炼的可选择性;改变默认选项,促进锻炼的积极决策;进行榜样启动,增加锻炼的可见性。

第2类助推策略基于人们的反思性思维,让人们感受到行为动力进而激发人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开自我承诺,促进锻炼的持久性;使用描述性社会规范,促进锻炼的积极性;进行日常提醒,克服锻炼的懒惰性;利用选择框架,增加锻炼的易得性;使用社会影响策略,提升锻炼的趣味性。

未来研究需要重点探索3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检验锻炼助推策略的有效性;第二,探究助推干预的长期效果问题;第三,进行基于双系统理论的锻炼促进联合研究。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身体活动;锻炼促进;助推策略;锻炼行为干预;锻炼决策;综述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3-0063-08Abstract: Based on the Dual-System theory of Thaler and Sunstein,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of nudg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xercise behavior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rst nudge strategy and the second nudge strategy. The first type of nudge strategy is mainly based on human unconscious system, which mainly includes changing the behavioral background and increasing the selectivity of exercise; changing the default options to promote active decision-making in exercise; initiating role models to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of exercise. The second type of nudge is mainly based on human reflective thinking,allowing people to feel the motivation of behavior and then inspiring human behavior, which includes opening self-commitment to promote the durability of exercise; using descriptive social norms to promote the enthusiasm of exercise; making daily reminders to overcome the laziness of exercise; utilizing the selection framework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exercise; employing social influence strategies to improve something interesting of exercise. Based on those above, three issues needed to be explored in future research were suggested: at first, further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nudge strategies; secondly, explor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nudge intervention; thirdly, conducting joint research on exercise promotion based on Dual-System theory.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promotion;nudge strategy;exercise behavior intervention;exercise decision-making;review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60%~85%的成年人习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约67%的儿童缺乏锻炼,而且缺乏锻炼现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占比高达6%[1]。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

锻炼成瘾的文献综述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锻炼活动持续不断的渴望和追求,且难以控制,以至于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随着健身文化的盛行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锻炼活动产生了过度依赖的现象。

本文综述了锻炼成瘾的相关文献,从定义、现象、危害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锻炼成瘾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共识。

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其定义有所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锻炼活动产生强烈的欲望,且无法自主控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锻炼活动持续不断的渴望和追求,且对其他活动丧失了兴趣。

锻炼成瘾可以被看作是对锻炼活动的过度依赖和无法自控。

锻炼成瘾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一些研究发现,锻炼成瘾的人会出现过度锻炼的行为,即频繁参与高强度的锻炼活动,而且无法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强度。

他们也会表现出戒断症状,包括焦虑、不安和易怒等。

锻炼成瘾的人还可能出现社交障碍,他们可能会因为锻炼而疏远朋友和家人,甚至影响工作和学习。

锻炼成瘾也会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长期的过度锻炼会导致肌肉疲劳、骨折和关节损伤等身体上的问题。

锻炼成瘾的人可能会出现饮食失调,导致营养不良或厌食症。

在心理方面,锻炼成瘾的人可能会出现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研究还发现,锻炼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如吸烟和饮酒等,有一定的关联。

对于锻炼成瘾的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有效方法。

一些研究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对锻炼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帮助其摆脱对锻炼的过度依赖。

家庭支持和心理咨询等方式也可以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

由于对锻炼成瘾的认知还不完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锻炼成瘾是一种对锻炼活动过度依赖的现象,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尽管对于锻炼成瘾的定义尚有争议,并且治疗方法仍待进一步研究,但认知行为疗法等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锻炼成瘾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锻炼认同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解释力的比较研究

锻炼认同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解释力的比较研究

锻炼认同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解释力的比较研究
许昌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卷),期】2017(0)2
【摘要】采用量表法和比较研究法,考察锻炼认同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价值.在比较研究中选择了锻炼自我决定动机、锻炼承诺、锻炼自我定义作为比较对象,对各变量对锻炼行为的单独预测作用和相对预测作用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角色认同、信念、外形、能力和鼓励可以正向预测锻炼行为;在锻炼认同各变量中,角色认同对锻炼行为的单独预测作用和相对预测作用均为最高;与锻炼自我决定动机、锻炼承诺和锻炼自我定义比较,角色认同对锻炼行为的单独预测作用和相对预测作用也均为最高.【总页数】9页(P43-51)
【作者】许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学院,福建福清35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6
【相关文献】
1.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式调节作用 [J], 方敏
2.中介式调节作用在肥胖青少年锻炼经历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J], 古强;陈开梅;周大亮
3.体育锻炼态度对青少年有氧体适能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 [J], 阳家鹏;徐佶
4.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综述 [J], 徐伟
5.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J], 刘湘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教招常见易错题

河北教招常见易错题

河北教招常见易错题1.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风景,适合解释这些现象的注意理论是( )A.认知资源理论B.衰减理论C.双加工理论D.过滤器理论【答案】C【解析】这个例子是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加工理论进行解释。

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种: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而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但是形成之后这个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而且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会转化成自动加工。

A选项,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资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而每项活动均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只有各项活动的注意资源之和未超过资源综合,各项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否则回妨碍其他活动的进行。

B选项,衰减模型反对的是过滤器模型,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时未能按照全或无的方式进行,而是所有信息都会进入通道,只不过信息会出现衰减,而并不是对某些信息的完全阻断。

D选项,过滤器模型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需要通过一个大脑中的过滤器装置,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被阻断的信息就会完全消失了。

2.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答案】D【解析】德育规律: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自觉地外在道德要求,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体现了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3.关于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归纳的不准确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9), 1573-1581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9191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Exercise Behavior—Viewpoint andEvidence from Dual-Process ModelsZhaohong Zhu*, Lingling Sun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Received: Aug. 12th, 2019; accepted: Aug. 29th, 2019; published: Sep. 5th, 2019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ual-processing model, form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s not solely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deliberative processing system (System II). Instead, it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uitive, experiential, affective system (System I), which addressing the role of exercise-related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This study compares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models of dual processing in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 behavior, namely, the 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 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RIM) and 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 (ART).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EE and exercise behavior,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lated research.Keywords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Exercise Behavior, Dual-Process Models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观点和证据朱昭红*,孙令令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19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5日*通讯作者。

朱昭红,孙令令摘要锻炼行为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锻炼行为的形成并非传统理论中所强调的单独基于信息的理性加工(系统2),同时也可能受到基于情感的自动加工的驱动(系统1),并强调了与锻炼相关的自动情感评价在锻炼行为形成中的重要性。

本文比较了双加工理论的三个模型在锻炼行为解释机制上的异同,即联想–命题评价模型、熟虑冲动模型和情感–熟虑理论,并梳理和论述了自动情感评价和锻炼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自动情感评价(AEE),锻炼行为,双加工理论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众所周知,运动能够改善人们的情绪,增加能量、降低紧张和焦虑,研究还证明规律的健身运动可以有效的提升身体素质、预防和延缓慢性疾病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而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2010)报道了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全球10大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不愿主动运动。

按照已有研究所显示的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应该看到的场景是健身房人满为患、跑道上和人行道上也是被健身的人挤得水泄不通的状况,但事实并非如此,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2010)报道了世界范围内成人身体活动不足从16.6%上升至34.5%,学龄青少年在77.5%到84.0%之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锻炼中所引发的情绪感受可能是阻止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直以来锻炼和情绪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对心理应激,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治疗的应用,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十几年来对于锻炼行为形成中情绪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成为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Rhodes & Nigg, 2011)。

研究表明运动在个体记忆中留下的不愉快感受可能是阻碍锻炼行为的原因(Bluemke 等,2010;Ekkekakis & Dafermos ,2012),反之,运动所引发的良好情绪感受才是锻炼行为重复出现的动力(Ekkekakis & Dafermos ,2012;Ekkekakis 等,2013)。

本文在简要介绍锻炼行为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梳理锻炼行为双加工理论的观点及其在锻炼行为解释机制上异同,最后探讨双加工理论在锻炼行为形成中的实证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锻炼行为传统理论的弊端当前锻炼行为常见的理论包括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 HBM)、计划行为理论(Thero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roy, SET)和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 TTM)等,这些理论主要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人类总是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行为决策,因此这些理论均被称之为锻炼行为的认知理论。

如: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们锻炼行为的决策是通过锻炼行为态度、个体对周围人看法的主观判断和个体对行为控制感进行逻辑思朱昭红,孙令令考后所做的决定;而在健康信念模型中认为人们锻炼行为的决策取决于个体对健康威胁的感知程度,即个体通过判断某行为对健康的价值以及个体实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行为的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则认为所有行为改变都是受认知机制的调节,这种机制是“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执行某行动以达到某目的的能力估计。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锻炼意愿、付出努力以及归因,高自我效能的人会付出更多努力并将结果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锻炼意愿也更强烈。

同样,在跨理论模型中,在进行行为决策时人们会反复权衡行为的利弊最终选择利大于弊的行为模式。

上述理论的共性均将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刻画为一个理性的数据分析和加工过程,认为个体在进行行为决策时总是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权衡利弊,并选取利大于弊的行为。

但是如果按照这些理论观点,我们很难理解现实中,尽管人人都认为健康最重要,但采取体育锻炼的人群却相对较少。

因此有学者认为,当前社会最好做的生意是健康保健,但最难做的生意是健身(Dishman, 2001)。

而且研究者们以这些传统理论模型为基础所提出的干预措施对锻炼行为的改变帮助并不大(Hillsdon等,2005)。

上述理论还强调了通过提供信息、改变意图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化,但事实上,改变行为意图和实际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小,元分析研究表明了这一关系具有很低的实践价值(d = 0.15; Rhodes & Dickau, 2012)。

现有理论和实际干预效果之间的差异使得研究者进一步思考了锻炼行为的形成可能并非都是理性的。

1978年Herbert Simon曾在经济学理论中指出了人类的理性行为决策是有限的,受到环境和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也就是说,除了上述认知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行为决策可能还有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存在(Rhodes & Kates, 2015)。

在此基础上,锻炼心理学家们开始寻找更能解释人类锻炼行为的理论观点。

3. 双加工理论及其观点越来越多的理论证实了健康行为并非单独基于信息的理性加工,同时也可能受到自动加工的驱动,这种二元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被称之为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models)。

该理论强调了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往往受到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Evans & Stanovich, 2013),其中系统1是对当前所呈现刺激或者事件自发的情感反应,又被称之为自动情感评价(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s, AEE),往往是无意识、内隐的(Conroy & Berry,2017;Conroy,Hyde等,2010)。

这种自动情感评价主要来源于个体之前所习得的相关刺激或者事件(如锻炼)和情感属性(如快乐或疲劳)之间的联想学习而建立的(Ekkekakis等,2013);系统2是基于规则加工的过程,相对缓慢,需要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往往是外显的,命题性的,由此产生的熟虑加工可以是认知上的(如锻炼是健康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锻炼是有趣的),锻炼行为的传统理论均涉及系统2 (Schinkoeth & Antoniewicz, 2017)。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针对系统1和系统2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如系统1被称为内隐的、情景化的、联想的、启发式的、经验的、冲动性的;系统2被称为外显的、抽象的、命题的、分析的、理性的、熟虑的。

原因之一是不同的系统通常强调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不同方面。

按照双加工理论,行为的决策是两种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自动加工可以但不一定必须和熟虑加工相一致。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两个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对锻炼行为影响的不同理论观点,即联想-命题评价模型、熟虑冲动模型和情感–熟虑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