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1)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辐射

第三章 辐射

第三章辐射(P.24-42, 222-229)本章主要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辐射、光照与农业的关系等。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P.24—27)一、辐射及其特性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辐射,传递交换的能量称辐射能。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具有辐射的本领。

特性: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辐射的传播过程表现为波动性,它在光学中具有广泛意义;在与物质间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当研究问题进入分子或原子领域时,辐射的粒子性具有重要意义。

1、辐射波动性物体时刻不停地放射和吸收电磁波,其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三者关系为:v=λ f (3-1)v的单位为m/s,v取3×108m/s,f的单位为赫(H Z)或千赫(kH Z)。

λ的法定单位为纳米(nm),1nm=10-7cm=10-9m,1µm=103nm。

(3-1)式说明,频率高的波长短,频率低的波长长。

据波长相对长短,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电磁波谱:将各种不同辐射波的波长(或频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成一个谱,这个谱叫电磁波谱。

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见图3-1(P.25)2、辐射粒子性辐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是由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微粒子(或称光量子)流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E L)与其频率或波长的关系式为:E L = hf = hv(3-2)式中h = 6.626×10-34 J ·S ,称普朗克常数。

(3-2)式说明光量子能量高的物体,其辐射频率高,则辐射波长短;反之,则频率低,波长长。

太阳辐射能量高,是高频短波辐射。

3、辐射的度量和单位(1)辐射通量和辐射通量密度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

单位:J/s 或W 。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单位:J/(s·m 2)或W/ m 2。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三章全-rev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三章全-rev
第三章大气气体吸收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专业必修课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三章大气气体吸收31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结构311热力结构312化学成分32分子吸收发射谱的形成321转动跃迁322振动跃迁323电子跃迁324谱线形状325连续吸收326热力学平衡的崩溃33大气吸收331紫外吸收332光化学过程和臭氧层的形成333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吸收31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地球大气的演化原始大气以宇宙中最丰富的轻物质为主由于地球和大气的温度非常高使得原始大气摆脱地球引力逃逸进入太空
恒定成分 变化成分
在中纬度条件下一 些气体成分混合比 的典型垂直廓线
§ 3.2 分子吸收/发射谱的形成
分子的吸收光谱
假设分子有三个能级态
所有允许的跃迁
分子吸收线在光谱中的位置
分子存储能量的各种方式
平动能量(translational energy):任一运动粒子,由于他在空 间中的运动都应具有动能,这叫平动能量,单个分子在x, y, z 方向上的平均平动动能等于KT/2,K为玻耳兹曼常数,T是绝 对温度。 转动能量(rotational energy) :一个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能够 围绕通过分子中心的轴而旋转或绕转,于是具有转动能量。
§ 3.2.2振动跃迁
对于一个分子中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由静电 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而形成的。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取决于引 力和斥力相平衡的点的位置。分子键类似一个弹簧!
振动能量量子化
振动-转动光谱
• 振动跃迁发射和吸收的能量要比转动跃迁大很多。因此, 振动跃迁相应的吸收/发射线的波长较短(红外、近红 外),而纯的转动跃迁的光谱通常在远红外和微波波段。
§ 3.2.1转动跃迁
平动 转动
平动与转动的区别
1. 平动运动不是量子化的,分子 可以以任意一个速度运动。而 对于分子量级的转动运动,可 以用量子理论量子化,不连续 的能量态、角动量态会导致转 动跃迁,从而造成相应的吸收 和发射线。 2. 任何物体都有唯一的一个质量, 而有三个主转动惯量:I1,I2, I3。这三个主转动惯量对应于 转动的三个垂直坐标,总体的 转动方向有物体的质量分布来 决定。

大气遥感第三章: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1

大气遥感第三章: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1

1.05
0.001
2.5
31000
0.78
0.06
1.1
320
2.6
1500000
0.79
1.75
1.15
2300
2.7
2200000
0.8
3.6
1.2
1.6
2.8
800000
0.81
33
1.25
0.018
2.9
65000
0.82
135
1.3
290
3
24000
0.83
66
1.35
20000
3.1
23000
• 它是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唯一可以发生相变 的成分。由于水的三态都善于吸收和放射红外 辐射,因而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变化也有一定 的影响。
大气遥感
水汽的吸收系数
(m) kl,w (m-1) (m) kl,w (m-1) (m) kl,w (m-1)
0.691.6源自0.9327001.85
220000
0.84
15.5
1.4
110000
3.2
10000
0.85
0.3
1.45
15000
3.3
12000
0.86
0.001
1.5
1500
3.4
1950
0.87
0.001
1.55
0.17
3.5
360
0.88
0.26
1.6
0.001
3.6
310
0.89
6.3
1.65
1
3.7
250
0.9
210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热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材分

用。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两个教学因子。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 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 用” 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 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
确说明
快。
所以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一、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 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学生运用已经 学习的原理来解释 这一现象的原因。
案例应用
二、 为什么农民利用烟雾防霜冻?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 原理解释农业实践中 的现象,培养地理实 践力和地理素养。
课堂小结
【作业评价】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 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 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 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增多,致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
设置提问,启发思考 鼓励猜想假设,培养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的能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望。

大气辐射学1

大气辐射学1

第三章大气辐射学参考书目:1、刘长盛,刘文保编著. 大气辐射学. 南大出版社,1990宏气象出版社2、尹宏. 大气辐射学基础. 气象出版社,1993、Kuo-Nan Liou. 周诗健等译. 大气辐射导论. 3K N Li气象出版社,1985, 2004大气辐射学3.1 辐射的基本概念31辐射的物规律3.2 辐射的物理规律3.2.1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3.2.2 黑体辐射定律3.2.3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差异3.3 地球大气对辐射的作用3.4 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中的传353.5 长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3.6 地面、大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大气辐射学(3.1-3.3)(3133)•3.1 辐射的基本概念323.2 辐射的物理规律3.2.1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3.2.13.2.2 黑体辐射定律3.2.3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差异3.3 地球大气对辐射的作用333.1 辐射的基本概念3.1.1 电磁辐射1、定义: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为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也简称为辐射。

3、电磁波长范围:10-16m~106m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4、大气科学关注波段:太阳、地球和大气辐射波段:0.1μm ----120μm, 既紫外、可见、红外遥感探测中:除了上面的,还有微波、无线电波大气辐射学(3.1-3.3)(3133) 3.1 辐射的基本概念32• 3.2 辐射的物理规律3.2.1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3.2.13.2.2 黑体辐射定律3.2.3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差异3.3 地球大气对辐射的作用333.23.2辐射的物理规律321一物体对辐射的作用和选择性3.2.1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物体对辐射的作用和选择性吸收、反射、透射三种作用(P66图3.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选择性物体对不同波长辐射具有不同的吸收择性:率、反射率和透射率,这种特性称为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师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师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低层大气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连线。

3.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大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续表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增温过程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大气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动状态。

命题视角(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P75“活动”)如图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

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补充3:极地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更快
页码:22
反射率:冰雪最大, 海水最小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 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 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极地温度放大效应的可能机制
页码:23
气候 变暖
极地地区 冰雪消融
地面反射 率下降
海冰反射太 阳辐射减少
海水吸收太 阳辐射增多
练习
页码:26
(202201)曙暮光是日出前与日落后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形成天空明亮的现象,
持续时间与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广东某中学暑假期间在青岛崂山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在清晨同时开展下列活
动,最早观测到曙暮光现象的可能是( )
A.谷地探幽 B.山顶采风 C.湖面泛舟
到达大气层顶 的太阳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的地面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页码:16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大气散射
被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的大气辐射
地面反射
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前期降温(突变性),长期可能加速变暖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人造火山喷发”计划为地球降温!科幻还是科学?
据《卫报》2011年9月2日报道,英国已经着手启 动多年前规划的用人造火山为地球降温的“疯狂计 划”。所谓“人造火山降温法”指的是:用人造火 山通过向地球同温层喷射颗粒为地球降温。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不清楚喷射颗粒 将对整个地球天气系统产生何种影响情况下实施这 一项目过于草率。

第三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塔里木盆地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弱,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 温差大。
2、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丧失的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
案例分析1:月球的温度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嫦娥到月球之后她能够愉快的生活下去吗?
地表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地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用 散射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 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冰、城市水泥路面的反射率较高; 海洋,特别是赤道地区的海洋反射率低,其次还有深色土的反射率也低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 气逆辐射,使降温幅度减小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形式? 2、每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削弱太阳辐射的,有何特点? 3、为何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O3
CO2、 H2O
大气散射 大气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地面反射 大气
地面吸收

吸收
O3
O3吸收紫外线、CO2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CO2/H2O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约22 ℃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上界
射向宇宙
地 大气吸收 、 面 反射、散射等 吸 削弱作用 收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比较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作用Ⅰ太阳辐射① 短波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Ⅱ②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对流层③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Ⅲ大气辐射长波辐射—Ⅳ④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⑤ 增温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⑥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3.云层增厚、湿度增大会使大气逆辐射⑦ 增强。

◆点拨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直接⑧ 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自我诊断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大气辐射最强。

( √ )2.“高处不胜寒”是由于高处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

( × )解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高空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故“高处不胜寒”。

3.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 )4.全球变暖将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

( × )解析:当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多,则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从而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更强,故地面温度更高。

由此可见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题干因果颠倒,故说法错误。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主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探究活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现代气候学第三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现代气候学第三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某一天日地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14960万km 近日点日地距离:14710万km 远日点日地距离:15210万km
太阳光线
第 2)太阳高度
一 节
地球水平面
hA
A
hB
B
hB
太阳光
大气上界 地球表面
第 一 节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球水 平面的夹角
D1
A1B1C1D1面: 垂直于 太阳光线的平面
0
称为光学路径(只与大气有关?)
第 一 节
•大气质量:太阳光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 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
•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 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m dl dz
引入均质大气高度H0和密度 0
dz0H0 m dl
0H 0
第 一 节
m dl dz
天顶距
dl(h30)sec
dz
h
大 阳 高 90 60 30 10 5 3 1 0 度 ( h )
大气质 1 量数 (m)
1.1 2.0 5.6 10. 15. 27. 35.
5
4404
• 大气透明度
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常用透明 系数表示
如果介质的光学性质是均匀的, k 为常数
I I0 e 0 lk d lI0 e k 0 ld lI0 e k m 0 H 0
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可表示为
Aou (x)(11 1.03 .68 xx 8)02 .80 510 (1 .00 .6 6x3)5 3 8
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称为吸收。
两能级的差就是大气吸收的辐射能量
值.
2)主要吸收气体 •氧(O2): 发生在高层大气,波长小于0.26 m

第三章: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3

第三章: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3

e dz'
z

(3.4.4)
• 方程(3.4.2)可改写为: dI ( ; , ) I ( ; , ) J ( ; , ) (3.4.5) d • 式中源函数为
• 由此可见主导漫射强度传输的基本参数是消光系数(或 光学厚度)、单散射反照率,以及相函数。
21
(3.5.1a)
大气遥感
• 由于吸收作用,净通量密度由高层项低层逐渐 减小。于是,净通量密度的损耗,即微分层净 通量密度的散度为 • ΔF(z) = F(z) F( z + Δz ) (3.5.1b)
因为能量守恒,吸收的辐射能必定用于加热该层。 因此,由于辐射传输而得到的加热,按照温度 变化率来表达: ΔF(z) = Cp Δz
P I • 式中: 0 是入射强度; () 是相函数; eff 是散射发生的
有效立体角;r 是粒子和观测者之间的距离; s 是 散射截面;4 是整个球体空间的立体角。
4
大气遥感
• 散射截面σs可由球体光散射的洛伦茨-米散射理 论导出,可以写成下列展开式: • σs /a2 = Qs = c1 x4 (1 + c2 x2 + c3 x4 + … ) • 式中a是半径; Qs 称为散射效率, x 2a / • 粒子在无吸收情况下的系数
4 2
2
5
大气遥感
几何光学
• sinθi /sinθt = υ1/υ2 = m m是第二种介质相对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 • 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地基雷达) 、航 空、航天(卫星) 、航宇遥感。
– 地基遥感:要考虑地球-大气曲率及大气折射 – 航天遥感:视大气为平面平行大气。从这个理论角 度看,地基探测要复杂一些。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ppt课件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ppt课件
地气系统:Bs H s LA Cv CA C0 年平均:Bs L(E r) CA C0 陆地:Bs L(E r) CA
全球长期平均:Bs 0
3.2 辐射平衡变化规律
地表辐射平衡变化规律
地表辐射平衡时气候形成主要因子之一,它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上层和近地层的温度分布, 在计算蒸发速度、冰雪消融,以及辐射雾、辐射霜 冻和低温预报等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半球:• 大气辐射净亏损由赤道-南极圈附近呈增加, 再向南直到南极又开始减小。
• 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104W.m-2)大气辐 射年平均净亏损大于北半球(80W.m-2)。
经向非对称性
绝对值
• 全球各纬度带大气辐射平衡均为负值,其绝对值 在两极最小,在南北极圈纬度附近达到最大。
地-气系统系统辐射平衡变化规律
大气辐射收支净通 量总是负值。
北半球:
• 大气辐射平衡年总量随纬度的增加,从赤道
(-2345MJ.M-2)到25°N(-2093MJ.M-2)绝
对值略有减少。然后又开始增加,直到60 °N
附近绝对值达到最大,在北极地区又减小。
• 就整个北半球而言,大气层辐射平衡值总是负 值,其辐射净亏损2512MJ.M-2
2 地理分布: • 陆地上,感热输送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增加, 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沙漠地区,随气候湿润度 的增加而减小。 • 在大于南、北纬40o地区,感热输送在一年 中改变方向:冬季地表面通过感热交换从大 气获热量。
3.3 地球-大气系统能量平衡模式
地球能量平衡模式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 入射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内部的分布及
B: 正值表示地面是热源; 负值表示地面是热汇(冷源)。
.大气辐射平衡BA:
BA q' u' G U

第三章辐射-精选

第三章辐射-精选

计算公式
D =1 2
S0 (1-P m) sinh
………… (3-21)
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
假设散射辐射的一半回到宇宙空间, 另一半被大 气和地表吸收。
影响因子 主要受太阳高度角(h)、大气透明度(P )和大气
量(m)影响,此外,纬度、海拔、云量有直接和间接的 影响。
太阳总辐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太阳总辐射强度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是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 空辐射强度的总和。
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 光通量及单位 定义:表征辐射通量而产生光感觉的量。 单位:流明(lm) 光通量密度及单位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单位:流明/米2(lm·m-2) 照度及单位
定义: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 lx,音译为勒克斯,1 lx=1 lm·m-2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概念
维恩(Wien)位移定律 定律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本身的绝
对温度(T)成反比。即:
λm=C/T 或 λm T=C …………(3-6)
如果波长以nm为单位,则常数C=2,897×103nm· K,于是
(3-6)式为:
λmT=2897×103nm·K
意义 物体的温度愈高, 放射能量最大值 的波长愈短,随 着物体温度不断 增高,最大辐射 波长由长向短位 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 辐射,人、地 面和大气辐射 是长波辐射。
大气质量(m) 定义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
h(度) m
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
90 60
30 10
5
3
1
0
1 1.15 2.0 5.6 10.4 15.4 27.0 3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窗口:考虑到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有某 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 透射率较高 这 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 些能使能量较易透过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在可见光-红外区段,大气窗口有:0.3-1.3、1.5-1.8、 2.0-2.6、3.0-4.2、4.3-5.0、8-14 μm。 在微波区段,主要有8mm附近和频率低于20GHz 的波段。
图3.5 太阳光谱的能量分布
大气中有各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滴、尘埃等 气溶胶颗粒,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要受到大 气的影响,其强度、传输方向以及偏振状态都 会发生变化。地球大气与辐射的相互作用主要 有吸收、散射和折射。由于折射过程与能量收 支问题关系较小,这里主要讲述吸收和散射的 作用。 作用
图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吸收太阳短波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吸收太阳短波 辐射的主要气体是H2O,其次是O2和O3,CO2吸收 的不多 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是H2O,其次是 的不多。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是 其次是CO2和 O3。 水汽 H2O)的吸收带主要在红外区,几乎覆盖了 水汽( 的吸收带主要在红外区 几乎覆盖了 大气和地面长波辐射的整个波段,吸收了约20%的太 阳能量,并使太阳光谱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吸收带在 能 并使太 谱发生 变 最 的 收带在 2.5-3.0、5.5-7.0和>12μm。液态水的吸收带和水汽相 对应 但波段向长波方向移动 对应,但波段向长波方向移动。 氧( O2)的吸收主要在小于0.25 0 25 μm的紫外区, 的紫外区 太阳辐射在0.25 μm以下的能量不到0.2%,故O2吸 收的能量并不多。 收的能量并不多
M ,T A ,T f( , T )
如果有几种物体,在同一温度下,对同一波长的 吸收率分别为A1λ,T、 A2λ,T 、 A3λ,T 、 A4λ,T ,辐 射出射度为M1λ,T 、 M1λ,T 、 M1λ,T 、 M1λ,T ,则 有
1 M ,T
A ,T
1

2 M ,T
A
2 ,T
M ( E ) d / dA
辐射通量和辐射通量密度没有规定通过给定表面辐射能量 的来向。
(4)辐射亮度(radiance)
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 射方向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常用L表示。单位为 瓦/米2·球面度﹒微米。
L( ) d 2 / d dA cos d
大气物理学
刘绍民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第三章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1、基本概念和原理 2、太阳总辐射 太阳总辐射 3、地表反射辐射 地表反射辐射 4、地表与大气的长波辐射 表与大气的长波辐射 5 、地表与大气的辐射平衡
1、基本概念和原理 基本概念和原理 1 1 基本概念 1.1 热量有三种形式的热传递: 传导----通过组成物质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传递热量。 对流---通过受热物质的物理运动来传递热量。 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热,可在真空中传递。 以电磁波的形式传热 可在真空中传递
(2)普郎克定律 对于黑体,普朗克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 温度T、波长λ的关系,表示为: 波长λ的关系 表示为:
M (T ) 2hc exp(hc / kT) 1
2 5
1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 为普朗克常数 6.626 6 626·10-34焦/开;k为玻 耳兹曼常数,1.3806·10-23焦/开;c为光速, 2 998·108米/秒;λ为波长;T为热力学温度。 2.998 秒;λ为波长;T为热力学温度 由普朗克定律可以得出各种温度下绝对黑体 的辐射光谱曲线。
图3.1电磁波谱 从图3.1中可见:可见光波段是整个电磁波谱中很窄的 一部分 红外波段又分为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 无线电波 一部分。红外波段又分为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无线电波 从亚毫米到兆米,其中的亚毫米波到分米波称为微波。 太阳、地球和大气辐射的波长基本在 太阳 地球和大气辐射的波长基本在0.1-120 0 1 120μm,即紫 即紫 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部分。
dQ/dt
(3)辐射通量密度(radiant di t flux fl density) d it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瓦/平方米。 当辐射是由物体发出的 称为辐射出射度(radiant 当辐射是由物体发出的,称为辐射出射度 ( i exitance) i ), 用M表示。当辐射是照射到物体上的,称为辐照度 (irradiance),用 用E表示。 表示
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d R ) / d 1 .000084 (
2
(10)面辐射源
向2π立体角中发射辐射能,即通过单位面积在面源的 法线方向射出能量。一般来说,辐射面源射向各个方向的 辐照度是不同的,具有方向性。若辐亮度不随方向变化, 这类辐射体称为朗伯体。 朗伯体:向所有方向以同一辐亮度发射辐射的物体。在大 朗伯体 向所有方向以同 辐亮度发射辐射的物体 在大 气辐射研究中,常把太阳、陆地表面看作朗伯面。平静的 水面因有反射,则不能当作朗伯面。
(3)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
M (T ) T
4
式中M 为总辐射出射度(瓦/平方米);σ为斯 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697·10-8(瓦/平方 米·开4);T是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开)。 如果辐射体并非黑体,则在斯蒂芬-玻尔 兹曼公式中引入比辐射率,即:
图3.7(a)太阳与地球的黑体辐射谱;(b)整层大气的吸收谱; (c)11km以上的大气吸收谱;(d)不同气体成分的吸收谱
从图3.7 3 7中可看出:大气中的O2和O3把太阳辐 射中小于0.29μm的紫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在可 见光区 大气的吸收很少 只有不强的吸收带 见光区,大气的吸收很少,只有不强的吸收带。 在红外区,主要是水汽的吸收,其次有CO2和CH4 的吸收 在14 μm以外,大气可看成是近黑体,地 的吸收。在 以外 大气可看成是近黑体 地 面发射的大于14 μm的远红外辐射被全部吸收,不 能透过大气传向空间。 能透过大气传向空间
(1)电磁辐射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都以电磁波 任何物体 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 都以电磁波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同时也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一般把这种电磁波能量本身称为辐射能( 般把这种电磁波能量本身称为辐射能(Q,单位为 单位为 焦耳J),而把这种能量传播方式称为辐射。 不同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 用波长和频率来区分电磁辐射,并给以不同的名称, 称为电磁波谱。
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s(T、 λ) 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 与同 度 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B( (T、 λ)的 的比 值,常用ε表示。
(9)点源
辐射源的几何尺度被忽略,向四周发射是均匀的。若发 射功率为W,则在以点源为中心,半径为r的球表面上的辐 照度为:
E W 4 r
' M,T / A,T M ,T ‘ M,T / M ,T A ,T
,T A ,T
基尔霍夫定律将物体的吸收能力和放射能力 联系起来 只要知道某种物体的吸收率 也就知 联系起来,只要知道某种物体的吸收率,也就知 道了它的比辐射率。而且将各种物体的吸收、放 射能力与黑体的放射能力联系了起来。 射能力与黑体的放射能力联系了起来
2
点源的辐照度随距离的变化服从反平方规律。
在离辐射源距离相当大并且讨论在相对比较小范围 中的问题时,可把由点源发出的辐射当作平行辐射/平行 光来处理,即在不考虑吸收和散射等因素时,平行光在 任何位置上的辐照度应为常数 在大气辐射中 我们常 任何位置上的辐照度应为常数。在大气辐射中,我们常 把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看作平行光。 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d=1.5*108km; 地球半径R=6371km;
表3.1可见光谱区各种颜色与波长的对照
电磁波可用频率f、波长λ、波数υ和波速c来描述,其 关系为:
f c
1


f c
波长单位为μm(10-6 m)或nm(10-9m);波数的单位是cm1;频率的单位为赫兹(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
(2)辐射通量(radian flux)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平面的辐射能,也称为辐射功率,常 用Φ表示,单位为w或J/s。辐射通量也可指单位时间内某个表 面发射或接受的辐射能。
臭氧(O3)主要集中在20-30km高度的平流层。 最强的吸收带在紫外区 主要吸收带在0.22-0.32 最强的吸收带在紫外区。主要吸收带在 0 22 0 32、 0.32-0.36、0.44-0.80、9.6 μm。臭氧层吸收2%的太 阳能量。 阳能量 二氧化碳(CO2)主要在大于2 μm的红外区有吸 收,比较强的是中心位于2.7、4.3、15 μm的吸收带。
1.2 基本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热平衡:当物体放射出的辐射能等于吸收的辐射能 热平衡 当物体放射出的辐射能等于吸收的辐射能 时,该物体处于辐射平衡。这时物体处于热平衡态, 可用态函数—温度来描述。绝对的热平衡状态并不 温度来描述 绝对的热平衡状态并不 存在,但局地热平衡却普遍存在的。 在热平衡条件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和 它的吸收率A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该普适函数 的比值是 个普适函数 该普适函数 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性质无关。

3 M ,T
A
3 ,T

4 M ,T
A
4 ,T
f (, T )
当某一物体对该波长为黑体时,其辐射出 射度就等于f(λ、T)。因此,任何物体的辐射 ) 因此 任何物体的辐射 出射度和它的吸收率的比等于同一温度下的黑 体的辐射出射度 在相同温度时 黑体的辐射 体的辐射出射度。在相同温度时,黑体的辐射 出射度是最大的,其它物体都无法超过它。 引入比辐射率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也可写为:
M (T ) T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