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C带实验
DAPI染色封片剂
![DAPI染色封片剂](https://img.taocdn.com/s3/m/4d7f534833687e21af45a945.png)
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DAPI 荧光封片剂
简介:
DAPI 荧光封片剂是一种专门用于染色体C 带的DA-DAPI 染色的减缓荧光淬灭的封固剂。
DA 和DAPI 易与A-T 碱基对结合,DAPI 染色可同时检测C 带和G 带,进行DA 对比染色后图像荧光强度减弱,只能特异的C 带呈强荧光染色。
按每个样本需要50~100μl 封片剂计算,5ml 可以用于至少50样本的封片。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染色样本用DA 染色液染色,McIlvaine 缓冲液轻轻清洗。
2、 DAPI 染色液染色,McIlvaine 缓冲液轻轻清洗。
3、 滴一滴DAPI 荧光封片剂于载玻片上,盖上贴有细胞的盖玻片,让细胞接触封片液,尽
量避免气泡封片。
4、 用透明黏合剂密封盖玻片。
注意事项:
1、 荧光物质均易发生淬灭,染色后的样品宜避光保存。
2、 在使用DAPI 荧光封片剂的情况下,虽然可减缓淬灭,仍需尽量避光。
3、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编号 名称 DZ0125 Storage DAPI 荧光封片剂 10ml 4℃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动物染色体C带技术的改进研究
![动物染色体C带技术的改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9c2ad37f1922791688e897.png)
12 方 法 .
制,H值为 68 , p .)室温下染色 4 -6 i。蒸馏水冲洗。 0 0mn 1 24 镜检与照相( .. C一带核型 ) 将制 片标本 放在光学 显 :
微 镜 下 , 检并 记 录 结 果 。 镜
2 结
果
12 1 取材与 固定: .. 将野外 采集到 的雄性蝗虫 个体活体注
色 : 样 品 上 滴 加 一 滴 石 炭 酸 品红 染液 , 在 染色 1 ~2 i, 5 0m n
备都是压片后直 接揭 片, 进行 C带 处理, 没有常规 染
色部分[3 2] I 。但这种方法 在实际操作 中存在很大的缺 陷, 没有常规 染色操 作, 不能高 效地首 先选 出染色 就
理时容易造成样本丢失而影响 实验 的继续进行, 这些
缺陷给研 究工作带 来很多 困难。本研 究以蝗虫为 实
验材料, 对传统 的染色体 制备方法 加 以改 进, 建立 了
一
加 以改进。在染色缸内注入饱和 B ( a0H) 溶 液, 2 将干燥 好
的制 片标 本 浸 入 染 缸 , 于 6 置 O℃ 恒 温 水 浴 箱 中 , 浴 7 水 ~8 mi, 出用 蒸 馏 水 冲洗 数 次 。 n取 将 标本 转入 2×S C 0 3m lL Na 1 .3m lL柠 S ( . o/ C +0 0 o/ 檬 酸钠 ) 液 , 于 6 溶 置 O℃ 恒 温 水 浴 箱 中, 浴 1 . , 水 ~1 5h 取 出用蒸馏水冲洗数次。 将 标本浸 入 15 .%新 配制 的 Gem 液 ( ir r 用磷 酸盐 缓冲 液配
染色体显带原理与技术
![染色体显带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24a48b102d276a200292eac.png)
4、 2×SSC处理:在60-65℃的2×SSC液中处理90分钟时,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SSC 温育可使 DNA 骨架断裂并使 断片溶解。 5、 染色:用蒸馏水配制5%Giemsa,染色5-10分钟,用自来 水冲洗干净,室温下风干后即可镜检。
T带:是染色体端粒部位经丫啶橙染色后呈现的区带;
N带:Ag-As染色,主要染核仁组织者区域的酸性蛋白。
1975年建立了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技术。
几种显带的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4hrs 时加 入BrdU 68 hrs 时加 入秋水仙素
人类外周血
植物血球凝集素 ( PHA) 肝素、培养基、小牛血清
体外培养
巴黎会议(1971)对各条染色体的C带描述如下: 1号 大,从着丝粒扩展到q。 2号 小。 3-8号 中等 9号 大,从着丝粒扩展到q。 10号 中等。 11号 中等,但比10号或12号大些。 12号 中等。 13号 中等,有时分为二节。 14号-15号 中等。 16号大,从着丝粒向q扩展。
17号 中等。 18号 中等,但比17号大些。 19-22号 中等。 X 中等 Y在着丝粒处有一条非常窄的带;q的末端有 一宽带。1,9,16号的C带和Yq上的宽阔的 远侧带都有明显的形态变异及异态性。
3.G显带 3.1 取2.5%胰酶溶液0.5ml,加入50 ml生理盐水染色缸中(终浓度 0.025%),用 1N HCl或1N NaOH调节PH7.0左右,置 37OC预温。
常见带型的类型
![常见带型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f272a4f2b160b4e767fcf7e.png)
常见带型的类型1、Q带(Q banding):Q显带是用荧光染料对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Q显带技术是最早建立的显带技术,它在观察染色体多态方面有重要的用途。
但Q带保存时间短,而且需要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而,限制了Q显带技术的应用。
2、G显带(G banding):染色体标本用热、碱、蛋白酶等预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以显示出与Q带相似的带纹。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Q带亮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 染成深带,而Q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浅带。
这种显带技术称为G显带,所显示的带纹称为G带。
G显带克服了Q显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色体分析的常规带型。
3、R显带(R banding):所显示的带纹与G带的深、浅带带纹正好相反,故称为R带(reversed band)。
G带浅带如果发生异常,不易发现和识别,而R显带技术可以将G带浅带显示出易于识别的深带,所以R显带对分析染色体G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4、C显带(C banding):专门显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
C显带也可使第1、9、16号和Y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
因而,C带可用来分析染色体这些部位的改变。
5、T显带(T banding):专门显示染色体端粒的显带技术,用来分析染色体端粒。
6、N显带(N banding):专门显示核仁组织区的显带技术。
7、高分辨显带(high-resolution banding):分裂中期一套单倍染色体一般显示320条带。
70年代后期,采用细胞同步化方法和改进的显带技术,获得细胞分裂前中期、晚前期或早前期的分裂相,可以得到带纹更多的染色体,能显示550-850条带,甚至2000条带以上。
这种显带技术称为高分辨显带技术。
8、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是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在DNA链的复制过程中,可替代胸腺嘧啶。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下)):实验4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含解析
![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下)):实验4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3da5c9240c844769eaee76.png)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卡诺氏液、酒精、盐酸、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等试剂的作用
前情提要:
关键词:低温、染色体变异、卡诺氏液、酒精、盐酸、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难度系数:★★★
重要程度:★★★★
基础回顾:
考点一览: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原理、步骤与现象
技能方法:
1.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的试剂及其作用
3.选材的时候必须选用能够进行分裂的分生组织的原因是:不分裂的细胞染色体不复制,不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情况。
4.实验过程中,低温诱导时,应设常温、低温4℃、0℃三种,以作对照,否则实验设计不严密。
【易错警示】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3个易错提醒(1)细胞是死的而非活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是已被盐酸杀死的细胞。
(2)材料不能随意选取:误将低温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等同于“任何细胞”。
选材应选用能进行分裂的分生组织细胞,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3)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体无关:误将“抑制纺锤体形成”等同于“着丝点不分裂”。
着丝点是自动分裂,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也分裂。
【课堂巩固】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脂肪的鉴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都使用了酒精
B.可将酸性重铬酸钾加入酵母菌培养液,以检测生成的呼吸产物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深的区域观察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答案】A。
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
![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b49e2e3b43323968011c9276.png)
第 3期
石 河 子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V o . 8 NO. 12 3
21 0 0年 6月
J unl f h ei n esy N trl c ne o ra o i z U i ri ( aua S i c) Sh v t e
J n 2 1 u. 00
wa s d Ba e n c v n i n ls e i g m e h s u e . s d o on e to a he tn t od, s s o itn e lw a lh o m o i e ho i p ovng dia s c a i g c l l yp os tc m t d,m r i
t t d f r o e v to hr mo o n p a t Th e ul i h tt he me ho o bs r a i n ofc o s me i l n . e r s t s t a he mor la nd s a l hr mo e ce r a t b e c o —
文 章 编 号 : 0 77 8 ( 0 0 0 — 2 00 1 0 —3 3 2 1 ) 3 0 7 — 4
植 物 染 色 体 C 带 带 型 制 作 技 术 的 改 良 .
郭 红 梅 朱 伟 伟 陈福 龙 陈 , , , 芳 陈远 良 高 剑 峰 , ,
( 1石 河 子 大 学 生 命科 学 学 院 . 河 子 8 2 0 ; 石 3 0 3 2石 河 子蔬 菜 研 究 所 , 河 子 8 2 0 ) 石 3 00
摘 要 : 用 黄瓜 新 泰 密 刺 种 子根 尖 为 材 料 , 作 黄 瓜 中期 染 色体 C显 带 制 片 , 到 清 晰 稳 定 的 染 色 体 C显 带 带 纹 , 利 制 得 在 采用 常规 压 片 和 去 壁低 渗 的制 片 方 法 的基 础 , 植 物 染 色 体 显 带 的 制 片 方 法 进 行 了 改 进 。结 果 显 示 , 用 改 对 利 良后 的方 法 得 到 了较 多的 且 清 晰稳 定 的黄 瓜 中期 染 色 体 C显 带 带 纹 , 单倍 染 色 体 带 纹 总 数 为 3 。结 论 : 色体 其 o 染 制 片 中的 解 离 、 片 、 燥 等 多个 步 骤 对 染 色 {显 带 显 著 的 影 响 。 压 干 本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1](https://img.taocdn.com/s3/m/637602d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b.png)
对正常染色体、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畸变等知 识的熟悉和了解是医学生必需的。
通过核型分析、性染色质检查等,可以从不同 角度了解人类染色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正常染色体结构、类型
一、中期染色体形态结构
着丝粒 随体
次缢痕
着丝粒
短臂 (p) 动粒
分析结果:核型式书写; 正常核型:女-46,XX、 男-46,XY。
人类染色体大小排序
1、人类染色体分组
组
大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小 G组
人类染色体组主要特点Fra bibliotek染色体序号
1
3
2
4 ————5
6 ————12、6>X>7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Y
G带深染带,富含AT和长分散序列,是DNA 的重复区域,一般不编码基因。
G带浅染带,富含GC和较多结构基因。
A
D F
B C
E G
G带
A
D F
B
C
E
G
XY
2、显带染色体的描述规则
依ISCN规定,显带染色体长、短臂分别划区, 每区内再分带。 区界标:染色体两臂显著的带、末端及着丝粒。
着丝粒区定为10;短臂-p10、长臂-q10。 界标带:定为远端区的第一带。
③生物因素:致染色体畸变的机制; A、侵染细胞后产生的类毒素的作用。 霉菌毒素具一定致癌和致染色体畸变作用, 如杂色曲霉素、黄曲霉素、棒曲霉素 等。 B、病毒核酸的插入引起染色体畸变。 病毒感染细胞(风疹病毒、乙肝病毒、麻疹病 毒、巨细胞病毒)时,影响细胞DNA复制过程, 可引发多种染色体畸变。
实验六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
![实验六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c0e2c2d8360cba1aa811daa4.png)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室
大连理工大学
环境与生命学院
• d 以1000r/min离心8min,弃去上清。
• e 向细胞中加入5ml在37℃预热的
0.075mol/L KCl低渗溶液,用吸管轻轻抽
打均匀,臵37℃恒温水浴锅内,低渗处理 15-30min(使细胞膨胀)。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室
大连理工大学
4.实验步骤
(1)滴片法制备染色体
环境与生命学院
• f
沿离心管壁缓慢加入1ml新配制的固定液预固定,以1000r/min离心
8min,弃去上清。 • g 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固定20min。离心去上清。如此反复固定2—3次, • 固定的细胞经离心后,吸去上层固定液,视管底的细胞多寡加入少量 新配制的固定液0.3-0.5ml,将细胞团块轻轻吸打成悬液。 • i 用吸管在干净、湿、冷的载玻片上滴2~3滴(不要重叠)上层细胞 悬液,然后顺载玻片斜面用口轻轻吹散,在酒精灯上文火烘干(在空 气干燥的地方可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好标本的雌雄。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室
大连理工大学
4. 实验步骤
(2) C带染色
环境与生命学院
将老化3-7 d的染色体标本在室温下用0.2mol/L的盐酸处理1 h。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3次。 转入50℃ 5% Ba(OH)2溶液中温育12 min左右。 立即用自来水冲洗2min,再用温蒸馏水冲洗2次,使Ba(OH)2被冲洗干净。 将标本放人60-65℃ 2×SSC溶液中处理1 h。 用蒸馏水轻轻地冲洗载玻片,空气干燥。 染色:用Giemsa染液染色5-8 min。
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室
实验五: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
![实验五: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58e43ee0ec3a87c24128c44a.png)
一.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
【实验目的】 n 学会小鼠骨髓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原理】
n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由于阻断了 纺锤丝微管的组装,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此 时染色体达到最大收缩,具有典型的形态。
n 本实验所用的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活 性并且数量非常多,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使分 裂的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低渗、固定、 滴片染色等处理,便可制作较好的小鼠骨髓细胞 染色体标本。
【仪器、材料和试剂】
n (一)仪器 光学显微镜,冰箱,恒温水浴锅。
n (二)材料 n 已制备好的小鼠骨髓染色体载玻片,染色缸,烧杯,镊子
等。 n (三)试剂 n 盐酸(0.2mol/l),5%Ba(OH)2(50℃预热),2×SSC溶液
(60-65℃预热),Giemsa染液
【实验步骤】
1.按上述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步骤制备染色体
二.染色体C带的制备
【实验目的】 学会小鼠骨髓染色体C带的制备
【实验原理】
n 借助特殊的燃料及染色程序,使染色体的一定部 位呈现深浅不同的带纹,可用来鉴别染色体组, 单个染色体以及深入认识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n C带可使着丝粒区,端粒区的异染色质及其他染 色体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呈Giemsa深染,其他 部分呈淡染。
(三)试剂
n 1.秋水仙素:以1mg/mL的浓度溶于0.85% 生理盐水中。
n 2.低渗液: 0.075mol/lKCl取5.59gKCl加 到1000mL蒸馏水中,在37℃下预热。
n 3.固定液:甲醇:冰醋酸以3:1配制(新鲜的)
【实验步骤】
1.取雌雄小鼠各一只,注射秋水仙素0。1mL于腹腔中,经3。54h后拉颈椎处死。 2.剪开腹腔,剥离出两条后肢,由股骨关节处剪断,取下后肢(注 意不要将股骨剪断)。 3.将骨骼外面的肌肉尽可能剪掉,剩下附着在骨骼上的少许肌 肉,用棉花或 纱布蘸75%酒精来回搓,直到骨骼外面不带任何肌肉为止。 4.剥离股骨,并将股骨头的两端减去少许,然后用4号针头插入 骨髓腔内,将股骨穿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防骨骼破裂)。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https://img.taocdn.com/s3/m/7593b51bfc4ffe473368abf9.png)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人类染色体是以几届国际会议的结果予以命名的(1960的Denver会议,1963年的伦敦会议,1966年的芝加哥会议,1975年巴黎会议,1977年stockholm会议,1994年Memphis会议)。
1995年细胞遗传学标准委员会修改了自1985到1991年所发表的文件,把他们编撰成一个册子,名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常简称ISCN1995。
显带是一类分带技术,是一种方法学。
是把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染色,使染色体有深、浅或明、暗的区别带。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出现在文献中的带型。
1、G带: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
用胰酶,缓冲液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
G带的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染色体标本用热、碱、蛋白酶等预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以显示出与Q带相似的带纹。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Q带亮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深带,而Q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 染成浅带。
这种显带技术称为G显带,所显示的带纹称为G带。
G显带克服了Q显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色体分析的常规带型。
2、Q带: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3、C带: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色。
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
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专门显示着丝粒的显带技术。
C显带也可使第1、9、16号和Y染色体长臂的异染色质区染色。
因而,C带可用来分析染色体这些部位的改变。
4、R带:带型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所显示的带纹与G带的深、浅带带纹正好相反,故称为R带(reversed band)。
G带浅带如果发生异常,不易发现和识别,而R显带技术可以将G带浅带显示出易于识别的深带,所以R显带对分析染色体G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PPT课件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ba9f90336c1eb91b375d9e.png)
.
3
常见的带型
G带 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蛋白 水解酶,尿素待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特 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带 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 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 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C带 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色。 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常用 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R带 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Ag-NOR 也称银染色,着色的为与rDNA转录有关的酸性蛋 白,即显示的是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用于研究rRNA 的初态变化,临床上常用于着丝粒,随体等研究。
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复性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洗净染色放入5giemsa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观察洗净干燥后观察绘图绘制小鼠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c带图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
.
1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染色体分带(C带)的显带技术
.
2
实验原理
用常规的染色体处理方法和染色方法,一般只能显 示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大小或长短、着丝点或次 缢痕的位置以及随体等。但对于核型分析中较准确地识 别染色体组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的变异,则仍有不 少困难。通过不同的预处理和染色方法可导致染色体内 部结构的分化染色,以获得更多的具鉴别性特征的信息, 即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也就是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广义而言,凡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均可 列为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室温静置15分钟。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 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 3. 复性 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 洗净 4. 染色 放入5%Giemsa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 5. 观察 洗净干燥后观察
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染色体的分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00b510a3b3567ec102d8a9d.png)
实验用品
1.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载玻片、染色 缸等;
2.试剂:0.2MHCl、5%Ba(OH)2、2×SSC溶液、 Giemsa染液、1/15M磷酸缓冲液等。
3.材料:小鼠染色体标本
精品课件
方法与步骤
❖ 取老化一周的染色体标本,室温条件下用 0.2MHCl处理30分钟;
❖ DW冲洗三次后,转入50℃5%Ba(OH)2中保温1015分钟;
❖ 自来水冲洗3-5分钟,再用DW充分分冲洗掉玻 片上附着的Ba(OH)2;
❖ 将标本放到65℃2×SSC处理60分钟,DW冲洗, 空气干燥;
❖ Giemsa染色10分钟,冲洗,镜检。
精品课件
结果显示
精品课件
G带显示实验原理
❖ 由于构成染色体的DNA一级序列的差异,导致 与之结合的蛋白质的状态也有所不同。如果染 色体上某一区域DNA为重复序列,转录活性低, 与之结合的蛋白质也较稳定,因此较利于染料 的积累,从而显出暗带。相反,若某一区域的 DNA富含转录活性的结构基因,包装它们的蛋 白质也较松散,着色较浅,显明带。
精品课件
实验结果
精品课件
实验报告
❖ 绘图表示动物染色体的分带图。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实验用品
1.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载玻片、染色 缸等;
2.试剂:0.25%胰蛋白酶、Giemsa染液、磷酸缓 冲液等。
3.材料:小鼠染色体标本
精品课件
实验步骤
❖ 将老化七天的染色体标本放入60℃温箱 中烤片2小时以上;
❖ 取出后放入0.25%的胰蛋白酶溶液中作用 3---15秒;
❖ 取出后,GKN溶液漂冼15秒,Giemsa染色 15分钟,冲洗,镜检。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76c5232af90242a895e582.png)
1.目的:R显带可补充G显带末端浅染的缺点,加强染色体末端微小变异的识别;R显带适用于大批量实验以及较难处理的标本如骨髓。
2.应用范围外周血、骨髓等各种标本的染色体分析技术。
3.实验原理3.1.R显带法产生的带纹在染色强度上与G带相反,故也称为逆转显带。
R 显带染色体的末端为阳性染色,为了观察染色体的末端缺失,应当用R带。
在这一点上G带和Q带不如R带。
虽然有许多荧光素不必预处理就能在染色体上产生R带。
但标准的R带技术是把染色体放在高温(通常为87℃)的离子溶液中,再以Giemsa或吖啶橙染色。
这时原来为G带阴性的带,经Giemsa 染色后为阳性带,经吖啶橙染色者为绿色荧光,而原来G带的阳性带则呈现红色的吖啶橙荧光。
3.2.R带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荧光R带和姬母萨R带两类,但以Dutrillaux首创的热处理姬母萨R显带法为最基本的方法。
其显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Dutrillaux认为是由于DNA受热变性的缘故。
此时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单链化,故不易为姬母萨液所染色,乃呈浅带;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仍保持正常的双链结构,故易于为姬母萨液染色,乃呈深带。
但目前了解的Giemsa着色机制并不十分支持次假说。
3.3.R带与G带、Q带技术产生的大多数条带在整个染色体臂上显示出一系列阳性和阴性的染色带,但没有“间带”。
这些带的带型在不同组织中是恒定的,且在发育期间不发生变化。
在分裂的前期是许多的细微带出现在细长的染色体上,到了前中期由于它们彼此融合而成为稍大一点的带,带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在高度浓缩的中期染色体上,这些带几乎合并成一个带而占据着整条染色体。
可见这些带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大小,故称为变动带。
变动带相当于粗线期的染色粒,而且代表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上的浓缩过程,蛋白质的巯基被氧化成二硫化物。
最先浓缩的染色体带一般是在S 期的后期复制的DNA,它们富含A-T碱基对,几乎没有活性基因。
阴性的G 带和阳性的R带通常是早复制的,浓缩得晚些,含有大多数活性基因,很易遭受染色体损伤。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c93a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f.png)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核糖核酸分子的一种。
它们携带着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遗传学和进化过程至关重要。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而染色体检验方法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
染色体检验方法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染色,以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结构、数量和特征。
通过染色体检验,可以揭示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染色体的配对规律等。
目前常见的染色体检验方法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G显带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核型分析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型态和大小,是一种常用的染色体检验方法。
它通常用于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异常情况,以帮助医学诊断和遗传疾病的分析。
核型分析的步骤如下:1. 采集细胞样本。
可以采集血液、绒毛膜组织、尿液等含有细胞的样本。
2. 细胞培养。
将采集的细胞进行培养,促使细胞不断分裂,以增加染色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3. 细胞减数分裂。
使细胞进入减数分裂阶段,如卵母细胞进入卵泡期、精子形成等。
4. 细胞染色。
使用染色体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5. 检查和分析。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型,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计数,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特征。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帮助医学研究人员对遗传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并为个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染色体检验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的特定序列和结构,是一种常用的遗传诊断技术。
FISH法的原理是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目标染色体特异结合,从而在显微镜下显示出荧光信号。
FISH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 制备探针。
各种显带技术
![各种显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2a4fdd0b14e852458fb577e.png)
其中最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是银染法,即利用 硝酸银将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rRNA 基因)特异性地染成黑色,人们将这种银染阳性 的核仁形成区称为Ag-NOR,它们是具有转录 活性的18SrRNA基因和28SrRNA基因所在的
部位。
由于具有转录活性的rRNA基因(rDNA)往往 伴有丰富的酸性蛋白质,该类蛋白质含有巯基 (-SH)和二硫键(-S-S-),能使AgNO3中的 Ag+还原成Ag颗粒,因此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 成区常被镀上银颗粒而呈现黑色,没有转录活 性的NOR则不着色。
4.在60℃恒温水浴箱中,置一培养皿于 水面上(皿内加1/3 2×SSC溶液,将 所制玻片浸泡在内)。距玻片10cm处 放置一20瓦紫外灯,照射玻片30-45分 钟。 5.待紫外处理时间结束后,用自来水冲 净。 6.Gimesa染色5分钟,自来水冲净,室 温干燥后于镜下观察。
注意: 1. Brdu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2、 滴AgNO3液时,不能让玻片干燥。注意 防止银染液溅至衣物和手上,以免留下难以 去 除的黑色污点。
3、滴片时染色体标本片一定要平置,以使染液 均匀分布在标本上,使标本着色均匀。 4、一定要让玻片擦镜纸变黑后再冲洗。 5、染色时间因材料而异,因吉姆萨染料批号不 同、质量上有差异,因此其染色液浓度和染 色时间需作适当调整。
故其着色程度与细胞中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一致。在同一物种,Ag-NOR的数目以及 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如果 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rRNA基因的活性发生了 变化,故此项技术是目前探讨rRNA基因功能 的方法之一。
此外,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间 易发生联合,这种联合可能是造成近端着丝 粒染色体不分离、断裂和易位的原因。利用 银染技术可在发生联合的染色体间清楚地看 到有银染物质相连。因此,银染近端着丝染 色体联合(Ag-stained acrocentric association ,Ag-AA)可以作为准确地判断人 体细胞是否存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随体联合 的客观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染色体分带(C带)的显带技术
实验原理
用常规的染色体处理方法和染色方法,一般只能显 示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大小或长短、着丝点或次 缢痕的位置以及随体等。但对于核型分析中较准确地识 别染色体组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的变异,则仍有不 少困难。通过不同的预处理和染色方法可导致染色体内 部结构的分化染色,以获得更多的具鉴别性特征的信息, 即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也就是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广义而言,凡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均可 列为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常见的带型. 药 品 5 % BaOH 溶 液 、 2 * SCC 溶 液 、 0.1mol/L盐酸、5%Giemsa染液 3.器具 显微镜、水浴锅、染缸
实验步骤
1. 0.1mol/L盐酸处理30分钟,蒸馏水洗净 2. 染色体标本放入新配的 5%BaOH 染液的染缸中, 室温静置15分钟。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 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 3. 复性 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 洗净 4. 染色 放入5%Giemsa 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 5. 观察 洗净干燥后观察
G带 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蛋 白水解酶,尿素待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 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带 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 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 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C带 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 色。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 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R带 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Ag-NOR 也称银染色,着色的为与rDNA转录有关的酸性 蛋白,即显示的是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用于研究 rRNA的初态变化,临床上常用于着丝粒,随体等研究。
绘图
绘制小鼠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C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