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工业建筑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与建筑内物质、工艺及操作的火灾危险性和采取的相应措施等直接相关。

在进行防火设计时,必须首先判断建筑火灾危险性,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火对策。

今天分享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评定指标常见的三类物质是液体、气体和固体。

1. 气体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爆炸极限和自燃点。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越容易与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甲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氢气、煤气、天然气、甲烷等)乙类厂房(仓库):爆炸下限≥10%(一氧化碳、氨气)2. 液体闪点是评定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直接的指标是蒸气压,蒸气压越高,越易挥发,闪点越低)甲类厂房(仓库):闪点<28℃(汽油、甲醇、乙醇等)乙类厂房(仓库):28℃≤闪点<60℃(松节油、樟脑油、煤油等)丙类厂房(仓库):闪点≥60℃(沥青、润滑油、机油等)3. 固体熔点和燃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

甲类厂房(仓库):易自燃或爆炸、遇水易燃烧或爆炸、受外力易燃烧或爆炸的易燃固体乙类厂房(仓库):除甲类外的易燃固体丙类厂房(仓库):可燃固体(木、纸、塑料、泡沫等)丁类厂房(仓库):难燃固体(酚醛泡沫塑料、水泥刨花板等)戊类厂房(仓库):不燃固体(钢材、砖块、汽车、仪表灯)二、火灾危险性分类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2.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三、特殊情况下火灾危险性的判定1.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至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

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

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

火灾危险性分类及举例表2.1甲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2.2甲类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3.1乙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3.2乙类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4.1丙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4.2丙类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5.1丁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5.2丁类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6.1戊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6.2戊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及举例表7液化烃、可燃液体、气体、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表8石油化工工艺装置或装置内单元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类别装置(单元)名称Ⅰ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及产品甲管式炉(含卧式、立式、毫秒炉等各型炉)蒸汽裂解制乙稀、丙烯装置,裂解汽油加氢装置,芳烃抽提装置,对二甲苯装置,对二甲苯二甲脂装置、环氧乙烷装置、石脑油催化重整装置、制氢装置、环己烷装置、丙烯腈装置、苯乙烯装置、碳四抽提丁二烯装置、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甲烷部分氧化制乙炔装置、乙烯直接法制乙醛装置、苯酚丙酮装置,乙烯氧氯化法制氯乙烯装置、乙烯直接水合法制乙醇装置,合成甲醇装置、乙醛氧化制乙酸(醋酸)装置的乙醛储罐、乙醛氧化单元、环氧氯丙烷装置的丙烯储罐组和丙烯压缩、氯化、精馏、次氯酸化单元羰基合成制丁醇装、置的一氧化碳、氢气、丙烯储罐组和压缩、合成、蒸馏、缩合、丁醛加氢单元、羰基合成制异辛醇装置的一氧化碳、氢气、丙烯储罐组和压缩、合成丁醛、缩合脱水、2—乙基己烯醛加氢单元、烷基苯装置的煤油加氢、分子筛脱蜡(正戊烷、异辛烷、对二甲苯脱附剂)、正构烷烃(C10~C13)催化脱氢、单烯烃(C10~C13)与苯用氟化氢催化烷基化和苯、氢、脱附剂、液化石油气、轻质油等储运单元合成洗衣粉装置的硫磺储运单元乙乙醛氧化制乙酸(醋酸)装置的乙酸精馏单元和乙酸、氧气储罐组、乙酸裂解制醋酐装置、环氧氯丙烷装置的中和环化单元、环氧氯丙烷储罐组、羰基合成制丁醇装置的蒸馏精制单元和丁醇储罐组、烷基苯装置的原料煤油、脱蜡煤油、轻蜡、燃料油储运单元、合成洗衣粉装置的烷基苯与三氧化硫磺化单元丙乙二醇装置的乙二醇蒸发脱水精制单元和乙二醇储罐组;羰基合成制异辛醇装置的异辛醇蒸馏精制单元和异辛醇储罐组;烷基苯装置的热油(联苯+联苯醚)系统、含氟化氢物质中和处理系统单元;合成洗衣粉装置的烷基苯硫酸与苛性钠中和、烷基苯硫酸钠与添加剂(羰甲基纤维素、三聚磷酸钠等)合成单元Ⅱ合成橡胶甲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装置的单体、化学品储存、聚合、单体回收单元;乙丙橡胶、异戊橡胶和顺丁橡胶装置的单体、催化剂、化学品储存和配制、聚合、胶乳储存混合、凝聚、单体与溶剂回收单元;氯丁橡胶装置的乙炔催化合成乙烯基乙炔、催化加成或丁二烯氯化成氯丁二烯、聚合、胶乳储存混合、凝聚单元乙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装置的化学品配制、胶乳混合、后处理(凝聚、干燥、包装)、储运单元;乙丙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和异戊橡胶装置的后处理(脱水、干燥、包装)、储运单元Ⅲ合成树酯及塑料甲高压聚乙烯装置的乙烯储罐、乙烯压缩、催化剂配制、聚合、造粒单元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丁二烯、氢气、丁基铝储运、净化、催化剂配制、聚合、溶剂回收单元、低压聚乙烯装置的乙烯等化学品储运、配料、聚合、醇解、过滤、溶剂回收单元、聚氯乙烯装置的氯乙烯储运、聚合单元、聚乙烯醇装置的乙炔、甲醇储运、配料、合成醋酸乙烯、聚合、精馏、回收单元、本体法连续制聚苯乙烯装置的通用型聚苯乙烯的乙苯储运、脱氢、配料、聚合、脱气及高抗冲聚苯乙烯的橡胶溶解配料,其余单元同通用型ABS塑料装置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储运、预处理、配料、聚合、凝聚单元;SAN塑料装置的苯乙烯、丙烯腈储运、配料、聚合脱气、凝聚单元、聚丙烯装置的本体法连续聚合的当厂房或实验室内存放的甲、乙类危险品量与建筑物的单位容积比值过小时,其火灾危险性类别可按较小的确定,但必须满足表1-1所限定的条件:乙类4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固体赛璐珞板、硝化纤维色片、镁粉、铝粉0.015kg/m350kg 硫磺、生松香0.075kg/m3100kg注:单位容积的最大允许量是指非甲、乙类生产厂房或实验室内使用甲、乙类物品的两个控制指标之一。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分类
火灾危险性是指火灾发生的概率和火灾的危害程度。

根据火灾
危险性的不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等级。

一级火灾危险性:一级火灾危险性较低,指的是发生火灾的可
能性较小。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安全措施,例
如火灾报警器、防火门等等,可以有效避免火灾的发生。

如学校、
医院等公共场所。

二级火灾危险性:二级火灾危险性属于中等水平,是指火灾的
发生概率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是较为简单
的建筑,如住宅楼、普通商业建筑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所采
取的消防措施和设备相对较为简单,需要人员的合理运用才能更好
地预防和控制火灾。

三级火灾危险性:三级火灾危险性较高,指的是火灾的发生概
率较大。

此类建筑物一般是一些工业厂房、仓库、大型商场等,通
常拥有大量的可燃物和易燃物,因此给灭火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需要采用适当的消防设备和消防人员等措施,掌握相关的灭火技能和知识。

四级火灾危险性:四级火灾危险性是最高级别,指的是火灾发
生的概率和灾害程度都非常高。

这种类型的建筑物往往是一些危险
品仓库、化学工厂、炼油厂、电力厂等,火灾易发生,一旦发生火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并配备专业化的消防队伍和装备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特点和灾害程度,将火灾危险性分为不同等级,通过科学合理的防火措施和设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火灾,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本(2篇)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本(2篇)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范本1. 一级危险性类别:高度危险,极易引发火灾,需采取高强度、全面的防火措施。

2. 二级危险性类别:较高危险,易引发火灾,需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

3. 三级危险性类别:一般危险,可能引发火灾,需加强监管和防火意识。

4. 四级危险性类别:较低危险,潜在的火灾风险较小,但仍需保持警觉。

5. 五级危险性类别:低危险,极少引发火灾,但仍需保持基本的防火措施。

以下为具体分类:一级危险性类别:1. 石油化工厂:包括炼油厂、化工厂等,由于涉及危险化学品和高温高压设备,存在极高的火灾危险性。

2. 高层建筑:由于人员密集,疏散困难,火势扩大迅速,易造成大面积火灾和人员伤亡。

3. 电力设施:包括发电厂、变电站、配电室等,由于存在大量电力设备和高电压,一旦发生故障,容易引发火灾。

二级危险性类别:1. 机械制造企业:机械设备冲压、焊接、涂装等操作,易产生火星和高温物体,导致火灾风险增加。

2. 商业综合体:包括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商场等,人员多、设备复杂,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困难,火势扩大迅速。

3. 化学品仓储:储存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仓库,存在危险物质泄漏、气体爆炸等危险因素,易导致火灾发生。

三级危险性类别:1. 餐饮企业:由于涉及明火操作和大量烹饪设备,火灾风险较高。

2. 娱乐场所:如酒吧、夜总会、KTV等,由于疏散困难、人员多、设备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

3. 农产品加工企业:如粮食加工厂、油厂等,由于涉及易燃农产品和热处理设备,存在一定的火灾风险。

四级危险性类别:1. 学校和教育机构:学生集中,火灾风险较低,但仍需保持基本的防火措施,如灭火器配置和灭火演练。

2. 住宅小区:由于住宅密集,火灾扩散风险较小,但仍需关注居民使用电器、烟雾报警器等火灾预防设施。

五级危险性类别:1. 写字楼:由于办公场所较为正规和规范,火灾风险较低,但仍需保持基本的防火意识和设施。

2. 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由于车辆自身防火设施完善,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火灾危险性分几级

火灾危险性分几级

火灾危险性分几级摘要:火灾危险性分级是指根据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员、财产造成的威胁程度,将火灾划分为不同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对火灾危险性分级进行介绍,包括不同级别的定义、评估标准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引言:火灾危险性分级是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基础,通过对火灾风险的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和对人员、财产的危害程度。

火灾危险性分级在消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火灾危险性分级进行系统的介绍。

一、火灾危险性分级的定义火灾危险性分级是根据火灾的可能性和对人员、财产的威胁程度,将火灾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分类方法。

根据国际标准和相关法规,一般将火灾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每个级别代表了不同的火灾风险和威胁程度。

1. 一级火灾:一级火灾是指火势较小、扩散速度较慢、对人员和财产威胁较小的火灾。

一般来说,一级火灾可以迅速得到控制,火灾扑灭难度较低。

2. 二级火灾:二级火灾是指火势较中等、扩散速度适中、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一定威胁的火灾。

二级火灾相对于一级火灾来说,扑灭难度较高,需要较大的力量和专业装备才能将火势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 三级火灾:三级火灾是指火势较大、扩散速度快、对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大威胁的火灾。

三级火灾难以迅速控制,需要大规模的灭火装备和专业人员的支援,扑灭工作相对困难。

4. 四级火灾:四级火灾是指火势极大、扩散速度极快、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火灾。

四级火灾是最为严重和危险的火灾级别,往往需要调动多个单位和大量人力物力来扑灭。

二、火灾危险性分级的评估标准火灾危险性分级的评估标准基于对火灾的可能性和威胁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火灾可能性:评估火灾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包括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场所条件和人为因素等。

2. 火灾扩散速度:评估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范围,包括火势的快速扩散和火势受控的困难程度。

3. 人员威胁程度:评估火灾对人员安全的威胁程度,包括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和逃生的困难程度。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甲、乙、丙、丁、戊5类)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甲、乙、丙、丁、戊5类)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甲、乙、丙、丁、戊5类)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以下是各类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介绍。

一、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甲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1、闪点小于28℃的液体;2、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爾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不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二、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乙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1、闪点不小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2、爆炸下限不小于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5、助燃气体;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不小于60℃的液体雾滴。

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丙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1、闪点不小于60℃的液体;2、可燃固体。

四、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丁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1、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五、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戊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根据以上分类介绍,结合我们的生产工艺,可判断该生产区域的火灾危险等级,对于一般的制造业,组装车间和仓储区域一般是丙2类(可燃固体),金工车间可定义为丁类(难燃物体)。

其中,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

火灾事故危险性分类有哪些

火灾事故危险性分类有哪些

火灾事故危险性分类有哪些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不只是因为火焰本身的破坏力,还因为火灾带来的烟雾和热量对人员和设施的伤害。

因此,对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火灾的起因、扩散和后果三个方面对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类和分析。

1. 火灾发生的起因火灾的起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灾害引发的火灾,比如闪电引发的山林火灾、火山喷发引发的火灾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往往较大,因为自然灾害本身是不可控的,很难预防和应对。

人为因素是指由人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引发的火灾,如燃气爆炸、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火灾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取决于人为操作的规范程度,以及设备的维护情况。

技术因素是指由于工艺、设备、材料等技术因素引发的火灾,如化工厂爆炸、油罐车爆炸引发的火灾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较大,因为往往伴随着有毒气体的释放和大范围的破坏。

环境因素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引发的火灾,如垃圾焚烧引发的火灾、旱情导致的森林火灾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与环境问题相关,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措施加以预防。

2. 火灾的扩散火灾的扩散是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火灾的扩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建筑结构、材料燃烧性、室内空气流通等。

根据火灾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可以将火灾的危险性分为局部火灾和大范围火灾。

局部火灾是指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发生的火灾,如一间房间、一辆汽车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较小,因为可以通过及时逃生和灭火措施进行控制。

大范围火灾是指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发生的火灾,如工厂火灾、商业建筑火灾等。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很大,因为火势蔓延速度快,造成的破坏性大,而且逃生和灭火的难度较大。

3. 火灾的后果火灾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

根据火灾后果的不同,可以将火灾的危险性分为轻微火灾、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

轻微火灾是指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小的火灾。

这类火灾的危险性相对较小,但仍需要引起重视,防止火灾的发生。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背景介绍火灾是一种常见、又危险的生产安全事故,经常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必须对不同类型的生产场所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估和分类管理。

火灾危险性分类等级一、常规火灾危险场所常规火灾危险场所主要指运用常规燃烧物料、人员密集度较低的生产区域,如普通小规模加工厂房、仓库、中型建筑,主要火灾风险来源为电气、静电、烈性溶剂等。

分类等级:•一级场所(低)包括办公区、生活区、用电设施间、储存室等。

不易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场所,火灾风险系数低,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较小。

•二级场所(中)包括一些低风险场所,如轻型储存室、规模较小的工厂房等。

火灾风险中等,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较大。

•三级场所(高)包括一些稍有风险的场所,如危险品储存区、较大型的工厂房等。

火灾风险高,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巨大。

二、危险品生产场所危险品生产场所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危险品,在危险品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火灾危险性风险。

分类等级:•一级场所(低)包括危险品储存场所。

该等场所为危险品的存放场所,一般情况下危险品处于密闭状态,火灾风险系数较低。

•二级场所(中)包括危险品配制/储存/转运等环节,对常规生产区域风险较高,对于人员和财产造成的危险性较大。

•三级场所(高)主要包括危险品直接生产区域,火灾风险巨大,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极大。

三、人员聚集场所人员聚集场所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生产需要,需要聚集大量人员进行操作、管理和生产的场所。

分类等级:•一级场所(低)包括学校、保健场所、公共活动楼房等生产场所。

其中,学校、保健场所、公共活动楼房等不易发生火灾事故。

但是,这些场所人员密集,需要特别维护。

•二级场所(中)包括大型商超、大型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也受自然灾害因素影响。

•三级场所(高)包括典型的人员聚集场所,如演唱会、互联网大型博物馆、剧院等。

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范火灾,我们需要对火灾的危险性进行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危险性意味着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中危险性表示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一般,低危险性则表示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提高火灾防范的效果。

二、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

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个等级。

严重危险性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较大,一般危险性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一般,轻微危险性则表示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较小。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火灾的危险性,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

三、火灾扩散速度。

火灾的扩散速度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的扩散速度,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快速、中等、缓慢三个等级。

快速扩散速度意味着火灾扩散的速度较快,中等扩散速度表示火灾扩散的速度一般,缓慢扩散速度则表示火灾扩散的速度较慢。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扑救措施。

四、火灾的燃烧物质。

火灾的燃烧物质也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火灾的燃烧物质,可以将火灾危险性分为易燃、可燃、不易燃三个等级。

易燃意味着火灾的燃烧物质较易燃烧,可燃表示火灾的燃烧物质可燃烧,不易燃则表示火灾的燃烧物质不易燃烧。

这一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灾的燃烧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灭火措施。

综上所述,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火灾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火灾的扩散速度和火灾的燃烧物质等方面。

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一、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物品的火灾‎危险性按物‎品本身的可‎燃性、氧化性和是‎否兼有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忌水性等危‎险性的大小‎,在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盛‎装条件、包装的可燃‎程度和量的‎多少的基础‎上按天干序‎数将物品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一)甲类甲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1.闪点<28℃的液体。

如:己烷、戊烷、石脑油、环戊烷、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蚁酸甲酯、醋酸甲脂、硝酸乙脂、汽油、丙酮、丙烯、乙醛、60度以上‎的白酒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如:乙炔、氢气、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水煤气、硫化氢、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气体‎均属此类。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既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如: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的气体并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钾、钠、锂、钙、锶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锂、四氢化锂铝‎、氢化钠等金‎属的氢化物‎;电石、碳化铝等固‎体物质均属‎此类。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如: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硝酸铵等强‎氧化剂均属‎此类。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二)乙类乙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如: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脂、硝酸戊脂、乙酰丙酮、环已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共5类,综合归纳如下:1、甲类(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2、乙类(1)闪点≥28℃—<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氧化性气体)。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7)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3、丙类(1)闪点≥60℃的液体。

(2)不属于甲、乙类的可燃固体。

4、丁类(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他用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4)储存的难燃烧物品。

5、戊类(1)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2)储存的非燃烧物品。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是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对火源的反应程度来评估其引发火灾的危险程度。

根据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UNECE)的《危险品分类和标记准则》和国际海事组织(IMO) 的《国际海商法规》等国际标准,物质的火灾危险性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高度易燃物高度易燃物是指在常温常压下能够自燃或在与空气接触时立即着火的物质。

这类物质具有极高的火灾危险性,如乙醇、甲醇等酒精类物质。

它们具有低闪点和高挥发性,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2. 易燃物易燃物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容易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并引发火灾的物质。

这类物质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如石油、柴油、丙烷等烃类物质。

它们的闪点较低,燃烧时能够释放大量的热和能量。

3. 可燃物可燃物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燃烧的物质,但其火灾危险性较低。

这类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点和较低的闪点,如木材、纸张、布料等。

它们在接触到明火或高温热源时能够燃烧,但燃烧程度相对较低。

4. 不燃物不燃物是指不具备燃烧性能的物质,不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以产生火焰。

这类物质具有较低的火灾危险性,如金属、石油酶、陶瓷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加热等方式引发火灾,但火灾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5. 氧化剂氧化剂是指能够与可燃物反应并支持燃烧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火灾中起到促进燃烧的作用,如氧气、过氧化物等。

它们本身不会燃烧,但在与可燃物接触时可以引发火灾并加剧燃烧的程度。

6. 其他危险物质除了上述几类物质,还存在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危险物质。

例如,自反应物质、毒性物质等。

这些物质在火灾中可能引发特殊的危险,例如释放出剧毒气体或产生剧烈的爆炸。

根据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我们可以对工业、实验室、仓储等场所的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储存,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灭火的效果,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是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火灾危险性对其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火灾。

根据国际标准,在常温下,可以将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五个级别:1.极易燃物质;2.易燃物质;3.可燃物质;4.易爆物质;5.高度爆炸性物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

1. 极易燃物质:极易燃物质是指在常温下能够迅速燃烧,且无需外部能量即可自燃的物质。

它们通常具有很低的燃点和闪点,能够在空气中迅速燃烧。

例如,氢气、甲烷、乙烯等气体属于极易燃物质。

2. 易燃物质:易燃物质是指在常温下能够燃烧,但需要外部能量引发燃烧的物质。

它们的闪点通常在室温以上,但燃烧需要有外源点火源或较高的温度。

例如,酒精、汽油、柴油等液体属于易燃物质。

3. 可燃物质:可燃物质是指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的物质,但其火灾危险性较低。

与易燃物质相比,可燃物质的闪点和燃点较高。

例如,某些有机物质、溶剂、饮料等属于可燃物质。

4. 易爆物质:易爆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迅速放出大量能量并引发爆炸的物质。

它们通常具有很低的燃点和闪点,且能够极速燃烧或爆炸。

例如,火药、炸药、苯等易爆物质。

5. 高度爆炸性物质:高度爆炸性物质是指具有极高的爆炸性和火灾危险性的物质。

它们能够在一瞬间释放极大的能量,引发强烈的爆炸。

例如,核燃料、有机过氧化物等高度爆炸性物质。

除了这些级别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物质类别,如自反应性物质、氧化剂和可燃液体等。

自反应性物质指的是能够自行发生放热反应、爆炸或自燃的物质。

氧化剂是指能够在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引起剧烈燃烧的物质。

可燃液体指的是具有低闪点和燃点,并且能够燃烧的液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物质的包装形式、储存条件和使用场所等。

同时,人们还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储存、运输和使用这些物质时的防火措施。

消防知识——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消防知识——火灾危险性物质分类

一、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一)甲类甲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1.闪点<28℃的液体。

如:乙烷、戊烷、石脑油、环戊烷、二硫化碳、苯、甲苯、甲醇、乙醇、乙醚、蚁酸甲酯、醋酸甲脂、硝酸乙脂、汽油、丙酮、丙烯、乙醛、60度以上的白酒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如:乙炔、氢气、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水煤气、硫化氢、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气体均属此类。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既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如: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的气体并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钾、钠、锂、钙、锶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锂、四氢化锂铝、氢化钠等金属的氢化物;电石、碳化铝等固体物质均属此类。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如: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钠、硝酸铵等强氧化剂均属此类。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着火或爆炸的物质。

如:赤磷、五硫化磷、三硫化磷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二)乙类乙类物品火灾危险性的特征有以下6种情况。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如: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脂、硝酸戊脂、乙酰丙酮、环已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等易燃液体均属此类。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如:氨气、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易燃气体均属此类。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如:硝酸铜、铬酸、亚硝酸钾、重铬酸钠、铬酸钾、硝酸、硝酸汞、硝酸钴、发烟硫酸、漂白粉等氧化剂均属此类。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固体。

如:硫磺、镁粉、铝粉、赛璐珞板(片)、樟脑、萘、生松香、硝化纤维漆布、硝化纤维色片等易燃固体均属此类。

5.氧化性气体。

如:氧气、氯气、氟气、压缩空气、氧化亚氮气等氧化性气体均属此类。

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

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

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厂房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然而,厂房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地方,易发生火灾事故。

为了保障生产和人员的安全,在建设厂房时必须进行火灾危险性划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

一、厂房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厂房内的物品、设备、环境等因素,可以将火灾危险分为四类,分别是A类、B类、C类和D类。

其中,A类火灾是指可燃物质,如纸、布、木材、煤等,容易产生明火的物质。

B类火灾是指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等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如汽油、液化气等。

C类火灾是指可燃性粉尘、金属碎屑等。

D类火灾是指金属粉末、磨屑等。

二、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1.可燃物质可燃物质长期积累且难以清理,会成为火灾源头,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

可燃物质的种类、数量等都是影响厂房火灾危险性的因素之一。

2.供电设备供电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对厂房火灾危险性有很大的影响。

如供电设备短路、起火等就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3.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对厂房内的能否通风、清理可燃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通风不畅,可燃物质无法被清理,就会增加火灾的风险。

4.防火设施防火设施包括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带等。

如防火设施设置不当、维护不及时,就会降低厂房内的消防能力,增加火灾的风险。

5.作业方式作业方式也是影响厂房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使用明火、切割机器等作业方式,容易引发厂房内的火灾。

6.环境和温度环境和温度也是影响厂房火灾危险性的因素之一。

如气体泄漏、高温等都会增加火灾的风险。

综上所述,厂房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可燃物质、供电设备、通风装置、防火设施、作业方式以及环境和温度等方面。

建设厂房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危险等级进行相应的技术防范、管理措施,以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必须加强对厂房内火灾危险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预防火灾和扑灭危险的能力,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标准

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标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火灾,研究人员根据火灾的危险性质量划分了火灾危险性的几类标准,以便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火灾风险。

一、火灾危险性的基本概念火灾危险性是指可能发生火灾并对人员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的概率。

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火灾的可能性、影响范围、物质和组织受损情况等。

二、火灾危险性分为几类标准1. 基本火灾危险性分类基本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根据火灾引发原因、火灾发生可能性和火灾对人员和财产的危害程度进行划分。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等级:•低危险性:指火灾发生概率低,且对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失较小的火灾。

•中危险性:指火灾发生概率适中,对人员和财产可能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火灾。

•高危险性:指火灾发生概率高,对人员和财产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火灾。

2. 具体火灾危险性分类具体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根据火灾发生的场所、火灾可能性以及对特定对象的危害进行划分。

举例如下:•工业火灾危险性: 根据火灾可能性和潜在影响范围,分为轻微、一般和重大等级。

•建筑火灾危险性: 根据建筑物结构、用途和火灾防护措施,分为低、中、高等级。

三、火灾危险性评估的意义火灾危险性评估是为了识别并量化火灾风险,帮助相关单位建立有效的火灾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通过火灾危险性评估,可以更好地预防火灾、减少火灾损失,并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结语综上所述,火灾危险性的正确分类对于有效管理火灾风险至关重要。

各种火灾危险性标准的确立和评估将有助于提高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效率,实现更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希望各界单位和个人重视火灾危险性,共同努力防范火灾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危化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危化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危化品火灾危险性分类2015-12-18危险化学品火灾危险性分类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注:1 在生产过程中,如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的类别;2 一座厂房内或防火分区内有不同性质的生产时,其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但火灾危险性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丁、戊类生产厂房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它部位,或采取防火设施能防止火灾蔓延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注:难燃物品、非燃物品的可燃包装质量超过物品本身质量的四分之一时,其火灾危险性应为丙类;3、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4、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危险化学品火灾常用灭火剂火灾种类根据着火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6类: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B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E类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F类厨余类火灾;为了能迅速扑灭火灾,灭火时应按照现代防火技术、生产工艺特点、着火物质的性质、灭火剂的性质及取用是否便利等原则来选择灭火剂;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水蒸气、泡沫液、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下列就这几类灭火剂的应用范围作一简要的介绍;水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如煤炭、木制品、粮草、棉麻、橡胶、纸张等,还可扑救闪点大于120℃、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的重油火灾;也可用于扑灭可燃粉尘、纤维状物质、谷物堆囤等固体物质的火灾、电气设备火灾;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①密度小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油品;密度大于水的可燃液体,如二硫化碳,可以用喷雾水扑救,或用水封阻火势的蔓延;苯类、醇类、醚类、酮类、酯类及丙烯腈等大容量储罐,如用水扑救,则水会沉在液体下层,被加热后会引起爆沸,形成可燃液体的飞溅和溢流,使火势扩大;②遇水产生燃烧物的火灾,如金属钾、钠、碳化钙等,不能用水,而应用砂土灭火;③硫酸、盐酸和硝酸引发的火灾,不能用水流冲击,因为强大的水流能使酸飞溅,流出后遇可燃物质,有引起爆炸的危险;酸溅在人身上,能灼伤人;④电气火灾未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是良导体,容易造成触电;⑤高温状态下化工设备的火灾不能用水扑救,以防高温设备遇冷水后骤冷,引起形变或爆裂;泡沫灭火剂是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的有效灭火剂,分为化学泡沫、空气泡沫、抗溶性泡沫和氟蛋白泡沫等;1、化学泡沫灭火剂MP化学泡沫灭火剂在发生作用后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它与发泡剂作用便生成许多气泡,能覆盖在着火物的表面上隔绝空气;同时二氧化碳又是惰性气体,不助燃;化学泡沫灭火剂不能用来扑救忌水忌酸的化学物质和电气设备的火灾;2、空气泡沫灭火剂MPE空气泡沫灭火剂的作用是当其以一定厚度覆盖在可燃或易燃液体的表面后,可以阻挡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进入火焰区,使空气与液面隔离,也防止火焰区的热量进入可燃或易燃液体表面;在高温下,空气泡沫灭火剂产生的气泡由于受热膨胀会迅速遭到破坏,所以不宜在高温下使用;构成泡沫的水溶液能溶解于酒精、丙酮和其他有机溶剂中,使泡沫遭到破坏,故空气泡沫不适用于扑救醇、酮、醚类等有机溶剂的火灾,对于忌水的化学物质也不适用;3、抗溶性泡沫灭火剂MPK当产生泡沫时,在泡沫层上面形成连续的固体薄膜;这层薄膜能有效地防止水溶性有机溶剂吸收泡沫中的水分,使泡沫能持久地覆盖在溶剂液面上,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这种抗溶性泡沫不仅可以扑救一般液体烃类的火灾,还可以有效地扑灭水溶性有机溶剂的火灾;4、氟蛋白泡沫灭火剂MPF氟蛋白泡沫灭火剂能在油层表面形成一个包有小油滴的不燃烧的泡沫层,即使泡沫中含汽油量高达25%也不会燃烧,而普通空气泡沫层中含有10%的汽油时即开始燃烧;因此,氟蛋白泡沫灭火剂适用于较高温度下的油类灭火,并适用于液下喷射灭火;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助燃;将经过压缩液化的二氧化碳灌入钢瓶内,便制成二氧化碳灭火剂MT;可以用来扑灭精密仪器和一般电气火灾,以及一些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但是二氧化碳不宜用来扑灭金属钾、钠、镁、铝等及金属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钾、过氧化钠、有机过氧化物、氯酸盐、硝酸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等氧化剂的火灾;因为当二氧化碳从灭火器中喷出时,温度降低,使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成小水滴,上述物质遇水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抵制了冷却作用,同时放出氧气,使二氧化碳的窒息作用受到影响;干粉灭火剂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3类:1、以碳酸氢钠钾为基料的干粉,可用于扑灭易燃液体、气体和带电设备的火灾;2、以磷酸三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及其混合物为基料的干粉,用于扑灭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带电设备的火灾;3、以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钡、碳酸钠等为基料的干粉,用于扑灭轻金属火灾;一些扩散性很强的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干粉喷射后难以使整个范围内的气体稀释,灭火效果不佳;它也不宜用于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的灭火,因为在灭火后留有残渣;此外,在使用干粉灭火时,要注意及时冷却降温,以免复燃;卤代烷灭火剂主要通过抑制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使燃烧中断,达到灭火目的;其作用是夺取燃烧连锁反应中的活泼性物质,这一过程称为断链过程或抑制过程;由于完成这一化学过程所需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灭火也就比较迅速;卤代烷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各种易燃液体火灾和电气设备火灾;因为具有灭火后不留痕迹、毒性低等优点,也适应扑灭精密仪器、贵重生产设备、图书档案等火灾,但不适用于扑灭活泼金属、金属氢氧化物和能在惰性介质中自身供氧燃烧的物质火灾;虽然卤代烷灭火剂效率高,但由于卤代烷对大气臭氧层破坏性很大,中国消防行业在2000年前基本完成卤代烷灭火剂的替代、转换、改造工作,2005年起禁止卤代烷灭火剂和灭火器的使用;7501灭火剂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成分为三甲氧基硼氧烷,是扑灭镁铝合金等轻金属火灾的有效灭火剂;一键加入安全微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50016、GB50160、GB50074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将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三类:
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中火灾危险性分类: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液态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按上表分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2.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A类液体应视为乙A类液体;
3. 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乙B类液体;操作温度超过其沸点的丙B类液体视为乙A类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