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旅游学概论》笔记_学习笔记
《旅游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1.3旅游的类型与分类1.4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第二章: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2.1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2旅游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3旅游者行为分析2.4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第三章:旅游资源与产品3.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估3.2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3.3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3.4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4.1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4.2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与结构4.3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4.4旅游业的营销策略第五章:旅游政策与法规5.1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2旅游法规的内容与作用5.3旅游安全与风险管理5.4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第六章:未来旅游发展趋势6.1数字化与智能旅游6.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6.3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6.4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第1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观光、探险、文化体验等目的,暂时离开通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并返回的活动。
旅游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旅游是有明确目的的出行。
过程性:包括出发、旅程和返回的全过程。
临时性: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
动态性:旅游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时间、空间及个人因素影响。
旅游的特征:文化性:旅游活动常常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经济性: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性:旅游活动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休闲性:旅游旨在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旅游者的分类:按目的: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按出行方式:跟团旅游、自助旅游、背包旅游等。
旅游的价值: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增进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旅游形式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人类为生存迁徙,旅游活动以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为主。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活动1、旅游活动:指人们基于和平目而移动至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短暂居留的活动。
2、旅行休闲:旅行是指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休闲指时间上的闲暇状态。
3、入境旅游:是指非本国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到访某一特定地区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访问活动。
4、出境旅游: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为了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而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区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5、旅游影响:是指由于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而对自身和其他事物造成的影响。
6、国内旅游: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基于愉悦、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而在该国或该地区境内针对某些地方的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及滞留活动。
7、旅游活动和旅行活动,休闲活动,户外游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粗略地说,旅行活动的范围比旅游活动更宽泛,旅游活动必然是旅行活动,但旅行活动不一定是旅游活动。
如果不考虑移民、战争等特殊性质的人类流动,旅行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基本一致,如果指的是狭义层次的旅游,则旅行活动的范围显然比旅游活动要宽泛得多。
旅游和旅行活动都不仅指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或滞留本身,也包括人们在移动和逗留过程中伴随的其他活动;由于广义的旅游活动既包括愉悦旅游,也包括商务旅游,因此,休闲活动和广义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重叠。
而狭义的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闲暇时间内,属于休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休闲活动中除了狭义旅游,还包括本地游憩活动。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很难截然给出界线;户外游憩与旅游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户外游憩包括日常游憩、看演出、去餐馆等以及一日游,而旅游活动多半是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距离可能是中远程的,同样地,也很难划分出两者之间的界线。
8、简单谈谈旅游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影响:(1)对目的地区来讲,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2)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旅游消费涉及众多部门;(3)旅游活动的发展能够优化旅游接待地的产业结构;(4)通过旅游活动提供接待等相关服务,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不利的影响:旅游者大量的涌入会引起本地的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普通物价和资源供给的上升或紧张。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
(旅游行业)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第六版考试重点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旅游管理1101 王诗达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旅行社--是指营利目的,从事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企业。
3、旅游景点生命周期--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游客量都会经历一个由少到多,此后又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
这一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又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或演进过程。
4、世界旅游组织(WTO)--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全球性政府间机构。
它的前身最早是1925年成立的官方旅游宣传组织国际联盟,当时总部设在荷兰的海牙。
1947年,该组织在巴黎召开全体大会,更名为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
1975年1月2日,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其总部迁往马德里。
设有全体大会,是最高权利机构。
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下设6个地区性委员会。
它的成员有三种类型。
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正式成员。
5、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ATA)--成立于1951年,原名为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1986年该用此名。
是一地区性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它的宗旨是: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以及本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内开展国际旅游。
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有4个常务委员会,全协会性的大型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协会年会;二是商业性较浓的太平洋旅游博览会。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
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协会。
6、旅游("艾斯特"定义)--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汗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到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的影响【圣才出品】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8.1复习笔记一、旅游的经济影响在现代旅游中,各种类型旅游活动的开展客观上都会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
这种旅游引发的经济行为,在为旅游接待地带来旅游账户收入的同时,也使旅游客源地旅游账户支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对该国的经济既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或不利的问题。
1.正面的作用和影响正面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①相关概念解析外汇是用于国际间经济结算的一种支付手段。
一个国家拥有外汇数量的多少,反映着该国国际支付能力的大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国的经济实力。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往来的全部收入和支出。
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时,国际收支账户中便会出现顺差或剩余;反之则会出现逆差或赤字。
旅游出口,通过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而进行创汇的方式。
②出现国际收支账户赤字的原因拥有和保持足够的创汇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在生产技术方面比较落后,物质商品出口量有限,然而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又必须从外国进口某些必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因而往往会造成其国际收支账户的赤字。
③国际收支的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资本往来收支。
④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收入的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赚取外汇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对外贸易的外汇收入,二是非贸易外汇收入亦称无形贸易外汇收入。
前者指物质商品出口所带来的外汇收入,后者则指国际间有关保险、运输、旅游、利息、居民汇款、外交人员费用等方向带来的外汇收入。
⑤商品出口与旅游出口的比较(如图8-1)图8-1商品出口与旅游出口的比较⑥旅游创汇的优点作为非贸易外汇创收的组成部分,旅游创汇具有很多传统商品出口所不具备的优点。
这些优点主要包括:a.换汇成本低,换汇率高;b.结算及时;c.不受贸易壁垒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第六版整本书超强大内容复习总结知识点
旅游学概论第六版整本书超强大内容复习总结知识点1、旅游学研究对象:主体-旅游者;媒介-旅游业;客体-旅游资源2、早期的旅游学研究;集中在意大利、德国、英国和美国,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问题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1899年,波迪奥(意大利),《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系统剖析论证1927年,马里奥蒂(意大利),《旅游经济学讲义》3、旅游活动: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它目的,暂时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外地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逗留活动。
4、旅游活动的构成条件:1、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2、异地性: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3、暂时性:不超过一年4、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政治和经济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5、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2、商务旅行始终占居主导地位3、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6、产业革命对现代旅游的影响:加速城市化发展;改变工作性质;阶级关系新变化;技术的进步7、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需求方面: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给方面: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目的地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8、大众旅游:大众化旅游;旅游活动的参加者范围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型旅游;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模式。
大众性旅游的功过:功:帮助人们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安全感障碍;节省开支过: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9、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气候条件;客源地方面—出游目的,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
我国旅游活动季节性波动不大的原因:疆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吸引外国旅游者的大部分是历史人文资源。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詞解釋1、旅遊學--就是研究旅遊者及其旅遊活動、旅遊業及其開發和經營活動、以及旅遊供求雙方活動の開展對旅遊接待地區の社會、經濟和環境之影響の科學。
第一章答案一、名詞解釋 1、驛站--是曆代政府沿陸路和水路所設立の館舍機構,其目の在於傳送官方文書和國家物資,以及招待公務往來人員,供給宿舍、車馬、船橋、人夫、米糧及飼料等等。
2、士人漫遊--是指以當時一些名士騷客為代表の知識分子出於逃避和排憂の目の而外出四處遊曆の旅行活動。
3、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世界各地の社會化旅遊活動。
四、簡答題1、為什麼說人類の遷移活動不屬於旅遊活動?(1)在原始社會の前期,人類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の石塊等簡陋の生產工具,生產工具の落後和生產力の低下,人類の生存無時不處在饑餓和自然災難侵襲の威脅之中。
(2)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の改進,生產效率有了很大の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の改變當時人類社會生產の落後面貌。
幾乎沒有什麼多餘の剩餘物。
(3)人類也曾有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の遷移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由於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為因素の威脅而被迫進行の,並且都是出於求生存の需要。
2、人類最初の旅行活動是如何產生の?(1)新石器時代,金屬工具開始問世。
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の進步,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勞動剩餘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分工の擴大,產品交換也得到了快速の發展。
交換の範圍和數量都得以擴大,特別是手工業產品の生產目の就是為了交換。
(3)隨著產品生產和交換の發展,奴隸社會形成時期,出現了人類曆史上の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易貨貿易の商人階級。
需要到其他地區去交換自己の產品或貨品。
便產生了旅行經商或外出交換產品の需要。
3、近代以前の旅行發展有哪些特點?(1)旅行活動の發展同國家の政治經濟狀況有著直接の關系。
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李天元重要.doc
旅游学概论_南开大学__李天元_重要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与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 1、驿站--就是历代政府沿陆路与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与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就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与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与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就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就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就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就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与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就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她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 李天元主编 课后答案
《旅游学》李天元主编课后答案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简答:1、 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 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 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A: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 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 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 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A:(1)原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1复习笔记一、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1.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外出旅行的意愿。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这些迁移活动的开展并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1)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人们开展旅行活动创造了条件。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出现分工。
在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萌发了为生活所需而彼此易货的现象,但并不普及。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劳动剩余物增多,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必要交换其劳动产品。
生产产品的主要目的发展为交换。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级。
(2)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商人阶级为了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方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便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的旅行活动并非是出于消遣或度假目的,而是出于现实主义的交换产品或贸易经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人类真正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是由于产品交换和贸易经商的需要促发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而以奴隶主为主的消遣度假活动,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的外出旅行虽然存在,但因数量极少并不具有社会意义。
古罗马帝国的旅行发展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农业、矿业、手工业、运输业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并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兴建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在客观上为民间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同时,在各条大道的沿途,旅店和客栈也在最初官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资源【圣才出品】
第四章旅游资源4.1复习笔记一、认识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界定(1)已有的对旅游资源的定义①凡是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③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
④所谓旅游资源,专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感兴趣的环境因素和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
⑤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⑥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⑧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
(2)旅游资源的定义出现差异的原因①从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即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各种事物,因而也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或对象物;②从供给的角度去认识,即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带来经济收益的各种事物。
③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理解不同有关。
(3)从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和界定旅游资源①从逻辑上讲,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并非因旅游业而存在。
②从实践上看,人们大都将其视作能够吸引旅游者来访的客观事物,因而实际上强调的是旅游者活动的对象物。
(4)旅游资源的定义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即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源。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1问题的提出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
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
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者【圣才出品】
第三章旅游者3.1复习笔记一、旅游者的界定1.国际联盟的尝试1937年,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下属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将“国际旅游者”界定为:“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
”(1)纳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畴的人员包括:①因消遣、家庭事务或疗养保健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②为了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
③因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④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港口并登岸访问的人员(登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另外分作一类,必要时可不论其惯常居住地为何处)。
(2)不纳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入境人员包括:①来访目的为打工谋生者,不论是否订有合同;②来访目的为移民或定居者;③前来入学就读的外国学生;④跨境上下班的日常通勤者;⑤途经该国而不作停留的过境旅行者,不管其置身该国的时间长短。
2.联合国罗马会议的规范(1)l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即当今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定义作了重新修订。
修改内容如下:①将前来入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也纳入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
②增列了一个新类,称之为“国际短程游览者”(international excursionist),并将其界定为: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消遣型国际旅游者。
③国际旅游者来访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2)1963年,罗马会议给入境旅行者作了新定义。
具体内容是,在旅游统计中,凡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
所谓“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取报酬的就业目的之外,基于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人。
①这一定义中“游客”分作两大类:a.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tourist),具体释义是: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停留24小时的游客,其访问目的可为下列之一:消遣(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宗教、体育活动等);工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本认知1.1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对旅游活动的描述和记录。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旅游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 70年代和80年代,旅游学开始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旅游影响研究的热潮。
- 90年代以来,旅游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管理与组织、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1.3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 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 社会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组织的社会功能。
- 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旅游地域的特点以及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旅游的本源与发展2.1 旅游的定义与本质- 旅游是一种短暂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 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的体验、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拓宽视野等。
2.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宗教朝圣和贸易活动。
-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人们通过旅游来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熏陶。
- 19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 20世纪以来,旅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李天元《旅游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旅游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旅游组织6.1复习笔记一、国家旅游组织1.旅游业中的政府干预(1)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政府应担负四项基本职能,分别是:①履行国家防务;②维护法律与秩序;③应付市场失灵;④基于社会/政治主张的干预行为。
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所有这些政府职能之间都存在某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动机①政治方面的动机a.从主观动机上讲,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政府甚至可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一种工具,去推进一个国家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
b.从客观效果上看,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国际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旅游交往在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发展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经济方面的动机通过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创收去促进本国或本地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成为政府支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动机。
以旅游目的地国家为例,这类经济性的动机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通过发展旅游业去开辟和拓宽外汇收入来源,借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b.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国民就业机会,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c.通过发展旅游业去缩小地区差别。
③社会方面的动机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人们恢复体力和放松身心,而且可以使人增加阅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也就是说,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有益于参加者个人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
(3)政府对旅游发展进行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干预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访问,所追求的是实现某一整体性的旅游经历。
为保证旅游目的地中各旅游部门在供给行动上实现协调,需要经由政府的干预,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②作为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上以何种形象出现,以及如何去树立和推广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这些方面的决策远非私营部门或旅游企业力所能及,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介入和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1问题的提出综观世界各地的旅游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进而来的。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宜因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溯源于古代的旅行活动,便将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等同于现今意义的旅游活动。
2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与人类的迁移活动为了客观地认识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背景,我们有必要对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1)在原始时代的前期,人类是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靠渔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于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原始饲养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虽然如此,所有这些进步的出现都未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此外,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范围之内进行。
(3)由于物质基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范围的制约,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中,人类确实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其特点主要是:①所有这些迁移活动都是迫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发生,因而具有被迫性的特点;②所有这些迁移活动的发生都是出于谋求生存的需要,因而具有求生性的特点。
这类迫于生存需要而远走他乡的迁移活动,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
3结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
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1旅行需要的产生背景(1)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增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并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2)随着产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开始形成之际,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1)在西方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这一点在古罗马帝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为人们沿途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特别是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
(2)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旅行活动的发展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情况基本相似。
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间要比西方国家早得多。
(3)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①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些变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并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总之,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发展。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虽然促成旅行活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的规模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1)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这类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大都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
这些物质财富主要被用于两个方面:①用于祭祀活动。
事实上,这类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也与旅行有关;②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其中包括供其外出消遣游历。
当时这类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阶级。
(2)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发展情况略有不同。
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
三、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1中国(1)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2)水路交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水路交通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项重要旅行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交通的发展虽然是由国家发展漕运所致,但客观上也便利了当时人们利用水路旅行往来。
除水路交通外,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3)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都不断有新的扩展。
这一时期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2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1)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初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比较落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构成欧洲封建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大都是农奴。
(2)封建社会早期的欧洲没有城市,自然经济的性质十分突出,人们以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简陋的手工业也多是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因而很少有交换活动,与外界几乎隔绝。
到公元11世纪时,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剩余也逐渐增多。
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交换活动逐渐变得经常化。
(3)从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的这段时期内,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出现了以保健疗养为主要目的的温泉旅行和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3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都表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旅行活动便会朝向新的广度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2)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
传统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3)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而他们的消遣旅行活动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1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
生活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由于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返大自然的追求。
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2)工作性质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他们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
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3)阶级关系的变化产业革命的结果也使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产业革命之前的封建时代,只有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才有财力和时间外出旅行消遣。
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一变化无疑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4)运输条件的变化随着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从而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2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铁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与传统的公共马车相比,乘坐火车旅行具有很多优点。
其中的主要优点包括:(1)费用低乘坐火车所需的旅费远比乘公共马车低廉,这使得更多的人都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
铁路旅行很快便为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
(2)速度快火车的行驶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的公共马车。
旅行速度的提高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3)运力大火车的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
公共马车只能同时载运几名乘客,而一列火车可同时载运数百人。
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4)通达范围广铁路建设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快等原因,使得人们外出旅行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3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1841年的创举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
这次旅游活动的参加者多达570人,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
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为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其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①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
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关联。
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与之相比,此前有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由某一团体为自己的会员组织的内部活动。
②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