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间646 1868内容无见教材相同⑴改革派都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进行改革.②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③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不同封建制性质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盛。
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富国思想,不断地推行改革,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不同点背景日本幕府统治腐朽;外族入侵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参加者中下级武士、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少数官员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了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推翻了幕府统治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的人民群众。
结果成功。
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失败。
中国仍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相同点背景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的统治之下,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领导者日本由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由资产阶级戊戌领导,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俄、日资产阶级改革的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点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的幕府统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见教材见教材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相同点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改革后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 改革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 背景不同。
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 仿效对象不同。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事技术。
5. 社会性质的变化:
6. 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7. 中央集权的进程:。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新”在哪?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了 《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 ___轮船招商局__(上海 李鸿章)、 ___汉阳铁厂_与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③筹建海防:南洋、__北洋_和__福建__三支海军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④兴办新式学堂:___京师同文馆___(1862年)
(2)起止时间:_1898 年6月—9月,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 (3)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_万国公报_》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__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_强学会__的机关报
(4)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告终,__ 谭嗣同__等六人被杀害, 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
破产:_北洋海军__在甲午中日战争 中全军覆没
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 自救运动 ②主观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 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_开辟了道路。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基础主干落实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1.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统治危机:二、倒幕运动1.背景: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
2.发动: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概况: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同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1.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1)积极: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点任务驱动【历史解释——探明治维新之原因】材料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
(4分)答: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内忧外患。
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外患:美国海军舰队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历史解释——析日本改革之进步】材料二——据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理材料三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对西方文明本身并不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2)根据材料二写出属于“殖产兴业”措施的两项内容。
(写出表中序号即可)(4分)答:④和⑥。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政府领导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分)“非凡的改革方案”中,日本政府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目光的措施是什么?(2分)答:特点:学习西方但不完全模仿。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相同点不同点社会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派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③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①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②改革派掌握实权。
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的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68年开始7世纪中期(646)年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和明治天皇中臣镰足等改革派和孝德天皇领导相同:改革派和天皇内容特点特点:向西方特点:向中国隋内容相同:仿效对象不同:欧美国家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唐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影响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影响相同: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方式相同:都通过改革启示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易错微析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作用易错: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题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浅析日本两次社会变革的共同点及其原因
了社会变革 的发生。 因此在生产落后 的社会基础上接受先进外来文化 , 提前变革社会制度的事实是 两次变革性质不明的主要原 因之一 。
大化 改 新 和 明 治 维 新 在 改 革 前 的 社 会 基 础 面 上 有着 相 同 的情 况 : 社会生产显著增长 , 阶级矛盾激 化, 的先进生产 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渐 新 渐显现 , 引起变革的要素逐渐 出现。 但是 光这些要素并不能导致变革的 产生 , 也就是说变革 的准备还不充分。 以明治维新前 的地租为例 :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前 已经有 了很长一 段历史的货币地租 了, 在货币地租形式下 , 民的生产物有一 部分已经 农
而明治维新是19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结成联盟展开倒幕运动推翻江户幕藩体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使口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近代化国家的一系列过程
科技信息
人 文社 科
浅析日本两次耐会变量硇 共同点及其原 因
浙 江越 秀外 国语 学 院 王君 临
【 摘 要]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社会 变革——“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 与“ 。这 两次社会 变革都 给 日本 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 , 改变 了 日本 当时的社会形态 , 日本历 史的转折点。比较这两次社会 改革可 以看到两者有很 多的共 同点 , 中之一就是对改革后 的社会性 是 其 质的判 断——说法众 多, 无法定性 。分析原 因可以看到, 外来文化这个 因素的存在 对 日 本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两派 意见 互 相 斗 争 , 持 己见 。 各 二 、 因 分 析 原 两者的相同点之下是相同的要因。 从一般 的状况来说 , 导致社会 变 革 的原因是生产力 的发展 , 而从 日本这个个例来说却有别 的特别原 因。 那就是外来 文化 。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包含 了政治制度 、 法律等广义上 的 文化。 这种先进的外来文化对 日本 固有的文化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 提早
专题24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01期)(解析版)
专题24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选择题1.(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一般来说,政治变革包括以获取政权为目的的政治革命与以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政治改革两部分。
下列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政治改革的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俄国农奴制改革【答案】D【详解】由于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压力山大二世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符合题意;ABC项都属于政治革命,排除。
故选择D。
2.(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19世纪中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域上扩展的是A.但丁抨击教会黑暗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英国“光荣革命”D.日本“文明开化”【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中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或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展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大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域上的扩展,D正确;但丁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A排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5世纪末期,B排除;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属于17世纪后期,C排除。
故选D。
3.(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彼得-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B.促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D.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社会进步,故A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B错误;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故C错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D错误。
微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
考点: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相同点不同点社会背景①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②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③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派通过斗争,夺取了政权,拥立孝德天皇。
③仿照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进行改革。
背景相同:①改革前,都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②改革派掌握实权。
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的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
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时间1868年开始7世纪中期(646)年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改革派和明治天皇中臣镰足等改革派和孝德天皇领导相同:改革派和天皇内容特点特点:向西方特点:向中国隋内容相同:仿效对象不同:欧美国家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唐学习。
内容:政治、经济等方面。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外国先进文明成果。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影响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影响相同: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方式相同:都通过改革启示日本两次改革的成功说明: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
易错微析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的作用易错: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例题1 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D.促进了对外扩张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改革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背景不同;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仿效对象不同;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5.社会性质的变化:
6.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7.中央集权的进程:。
高三历史二轮:国别史(4)——日本
【日本史时间线索】(一)两次改革: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转折。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2、对外:侵略扩张(三)一战前后的日本:1、1914年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1918年,取得一战胜利。
3、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4、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这次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英日同盟。
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1、战前:法西斯势力的猖獗①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地沉重打击,以摆脱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②过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0世纪年代后期,与德国、意大利结成轴心国集团。
2、战中: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至此结束。
3、战后的崛起:①表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原因:A、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B、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后,美军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D、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有哪些_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讲解
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有哪些_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讲解日本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的历史。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改革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历次重大改革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一: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1]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日本重大改革历史事件二:大化革新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汇编(word版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汇编一、对比中外的近代化历程,概括中国探索近代化的特点与欧美国家有什么不同?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学技术(经济)——学制度(政治)——学思想三个时期。
学技术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近代民用企业;学制度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和欧美恰恰相反,欧美先是文艺复兴(思想),然后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再是工业革命(经济)。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些?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革命斗争和议会斗争的手段,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结成反封建统一战线,通过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战争,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北美十三州人民通过独立战争,打碎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并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清除了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独立,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俄国:资产阶级改革即俄国1861 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总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
主要有四种途径: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例如1640—1688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例如1775—1783 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
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大化改新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大化改新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
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
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
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
此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
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3)造户籍、记账(赋税簿帐),施行班田收授法。
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
(4)改革税收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革新”。
孝德天皇于公元645年即位,改年号为大化。
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史称大化改新。
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大化改新的经济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课件 华东师大版
识记内容 时间?根本原因(内忧)?外患?目的?改革者 ?内容(措施)?性质?作用(积极影响、消极 影响)?局限性?启示(对中国)?
明治维新前: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明治维新时:对外政策——实行开放政策 明治维新后:对外政策——实行侵略政策。
明治维新成功根本原因:君臣一心,锐意改革。 明治维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开放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3、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最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善于学习外国长处 (日本古代:近代) 重视教育 勇于改革创新
西方列强入侵 (美英法俄)
导致 导致
内忧
社会矛盾
加剧
外患
民族矛盾
幕 府 统 治 危 机
识记内容:明治维新 1、时间 2、原因 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 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忧) 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美国培理黑船事件,日本 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二、倒幕运动—背景
• 1、幕府统治的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①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是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
美国 1853年
②它强迫日本签订了什么条约?享受哪些权利?后 来又有哪几个国家入侵日本?日本面临什么危机?
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权利:开放港口、设住领事、享受最惠国待遇、后增设港 口、商埠和领事裁判权、议定关税等
国家: 俄、英、法欧洲列强 危机:沦为半殖民地危机 忆一忆:当时亚洲的中国、印度是怎样状况?
倒幕力量强大 依靠人民群众
二、相关问题的综合与比较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相同点: 1、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国内危机严重。 2、性质上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作用(影响)上相同:都改变了社会性质,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改革 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 外扩张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
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改革之后进行的相应的社会改革,你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是好还是坏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新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是在欧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侵凌其他有色人种之时,东亚人民自强自立的一次伟大而令人激昂的事件。
这次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的权威,打破了延续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扫除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障碍,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当看到,明治维新并没有完全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尤其在农业部门,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国民,直到二战之后重建时期,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政治方面虽然打倒了幕府,但是武家政治、军人干政的遗毒仍在,这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埋下了伏笔;工商业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水平也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尽管明治政府煞费苦心地营造有竞争力的垄断企业,但是其经济的脆弱性在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一览无余,这个原因也许是日本不惜发动世界大战的几个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外方针上,明治政府制定了深远但又缺乏可行性的政策,即所谓征韩侵华,进而统一世界,这种异想天开的主张,也许正是明治政府在击败清国和沙俄之后妄自尊大心理的表现;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西洋文化,但是与此同时又和本国文化相糅合,产生了有着异样姿态的东洋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作为一场以天皇为首的政治力量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当成功的,它使得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日本,一跃成为与西方大国比肩的强国,是对西方种族主义者人种优越论的有力反击。
同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特别是日清战争中的胜利,让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人民意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已经无可能令民族得以自由解放。
特别在中国,日清战争虽然以清国战败落幕,但是清国的仁人志士都从中得到了各自不同的启发——康有为先生、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要救亡图存,非变法不可,即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行日本式君主立宪;而以先孙文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则渐渐萌生了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 •改革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 背景不同。
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 仿效对象不同。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 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事技术。
5. 社会性质的变化:
6. 有矣土地问题的规定:
7. 中央集权的进程:。
比较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及其对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摘要: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于是,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30年后,中国兴起戊戌变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变法的倡导者,是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中国社会,达到“救国图存”的改革方案的。
两国的变法极其相似,但结局却相反,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使日本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危机而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终于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仍处于水深火热、备受凌辱的深渊。
关键词:维新,封建,资本主义,改革,变法正文: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近代史的开端,与此同时,在见识到了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之后,日本也逐渐结束幕府时代,自明治维新始开始了近代历史。
两国在谋求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探寻着出路,日本首先开始了明治维新,开始进行全面西化改革,最终成功地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繁荣与发展的道路。
而中国在经历了起义、侵略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冲击之后,也开始进行变法维新,但结果却与日本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在哪?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有何相同之处,什么导致了两次运动全然不同的结果?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发生背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这两次亚洲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事件都不是两国自然发起的,都是受到一定的外部环境压力,从而两国人民为了寻求出路,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政治运动。
十九世纪的中期,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在许多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两国的经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人民的生活多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着,虽然都有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国家仍以封建社会的形态存在着。
第二,中国自清朝以来,便开始封闭通商口岸,只开设几个港口作为对外交流的通道,日本在这方面也与中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对外界也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就造成了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自大,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与动态,逐渐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工业国家,造成了落后、发展缓慢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后者则是为了削弱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
2.背景不同。
前者是日本在侵略朝鲜失败后,在还没有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自主进行的一场封建改革。
后者则是日本在遭
受西方侵略后,面临极大的民族危机时所进行的异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仿效对象不同。
大化改新是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所仿效的则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4.大化改新主要是制度方面是改革,不着重技术的引进。
而明治维新则不仅进行制度的改革,更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
5.社会性质的变化:
6.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
7.中央集权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