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

合集下载

医家方祖-张仲景

医家方祖-张仲景

医家方祖-张仲景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1 人物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介宾

张介宾

(3)真阴之用:即真阴在人体的作用。 “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 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 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 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 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 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禀之富; 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 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 实皆真阴之用。”
(三)治疗虚损病证的经验
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相济 他说:“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 气;水 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反之,若“使火 中无水, 其势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 枯矣。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 而万物寂灭 矣。”
根据阴阳互根、精气互生之理,对阴阳精气

阴血是由阳气所化生,人之·“天癸”的形成,
也依 赖人身之阳气,人出生之后,由于阳气 不足,故“天癸”不至,至二七年令,肾气 盛,“天癸”方至,而至七七,肾气衰,故 “天癸”绝,即“天癸”的来去,正足以说 明阳气的盛 衰,不能依此而认定为阴常不足, 更足以证明是阳气的亏乏。
缘于此,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认识,
· 熟地与人参 “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 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 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 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 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 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有“张熟地”之称。常用的补益精血药中, 熟地用得最多。 ·“形体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 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 药。” · 补益精血常用药物:当归、枸杞子、山萸肉、 山药、鹿角胶、菟丝子、肉苁蓉、杜仲。

道医学堂丨历代道医记传之张景岳

道医学堂丨历代道医记传之张景岳

道医学堂丨历代道医记传之张景岳2017-10-31 点蓝字收藏道医张景岳(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

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

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

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

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十三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

张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

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张)仲景、(李)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

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张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

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

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年-1558年)。

华佗-张仲景简介

华佗-张仲景简介

华佗-张仲景简介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208),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

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

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

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

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

有人向曹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

华佗生前著有医书,临死时拿出一卷交给狱吏,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将书焚毁。

此乃千古之憾事,历代托华佗之名而出的医书有数种,旧题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的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

曹操杀害了华佗后,常感到内疚后悔,特别是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病重时,更是非常后悔杀了华佗,令儿子的病得不到治疗。

早在三国时,华佗就被魏国列为著名医家,后世誉称他是“外科学鼻祖”。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涉及到内、外、妇、产、儿、五官、针灸等科。

他因病制宜,采用各种不同的疗法。

他以手术治愈了肠痈、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转危为安。

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良松【摘要】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四库全书》;中医药文献;文化;传承【作者】李良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

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典籍文化,必须研究历代中医典籍的版本聚散和传播的历史及特征。

为此,笔者选择了古代收录比较全面、校勘比较精细的《四库全书》作为蓝本,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代乾隆皇帝颁旨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该书于1772年开始编修,至1782年才编纂初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

全书所收入的医学书籍达191部,共计2529卷。

其中著录书97部,计1816卷;存目书94部,计714卷;另有附录存目医书6部,计25卷。

著录医书共计1312册、81963页。

定 喘 汤

定  喘  汤
水煎服
功 用
宣降肺气 清热化痰
风寒外束
主 治
痰热内蕴证
喘 风寒外束 痰 热 内 蕴
咳喘 痰多气急
症 状
质稠色黄 或微恶风寒 舌苔黄腻 脉滑数
Hale Waihona Puke 方解麻黄 ――宣肺平喘 宣肺平喘 敛肺平喘 白果 ――敛肺平喘 苏子,杏仁 苏子, ――降气平喘,止咳祛痰 降气平喘, 降气平喘 半夏,款冬花 半夏, 清泄肺热, 清泄肺热 桑白皮, 桑白皮,黄芩 ――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甘草 ――止咳化痰,调和诸药 止咳化痰, 止咳化痰
定 喘 汤
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 张时彻《摄生众妙方》 张时彻
组成
二十一枚(9g) 白果二十一枚 二钱(6g) 苏子二钱 三钱(9g) 款冬花三钱 三钱(9g) 桑白皮三钱 三钱(9g) 制半夏三钱 三钱(9g) 麻黄三钱 一钱(3g) 甘草一钱 一钱五分(4.5g) 杏仁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6g)
运 用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 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介绍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思想介绍

转: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介宾的养⽣思想介绍张介宾(1563⼀1640),号景岳,字会卿,别号通⼀⼦,明代的杰出医学家。

祖籍四川绵⽵。

时迁浙江会稽。

他出⽣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

幼禀明慧,其⽗张寿峰曾先教他读《内经》,⼗四岁带他进京拜名医⾦英为师,尽得⾦传。

景岳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医学理论,⽤将近四⼗年的精⼒研究《内经》全部,著《类经》三⼗⼆卷,分摄⽣、阴阳、脏象、脉⾊、经络、标本、⽓味、论治、疾病、针刺、运⽓、会通⼗⼆类,颇似现代的中医学基础。

他还⽤图解的形式,对阴阳、五⾏、运⽓、经络等学说系统阐发,撰成《类经图翼》⼗⼀卷,集⾃⼰对《内经》有独特发挥的论⽂为《类经附翼》四卷。

继⼜编写《景岳全书》六⼗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药,确是⼀部较完整的“全书”。

⽼骥伏沥,⾟勤不倦,晚年复辑短论四⼗五篇,名《质疑录》。

直到78岁去世,他为医药学宝库增添了⼆百余万字的⽂献。

张介宾的养⽣思想,除了主要来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佛、道家的思想。

例如:张⽒重视养阳的思想。

⼀⽅⾯是受《素问·⽣⽓通天论》:“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之论的启发;另⼀⽅⾯⼜受《周易》“天尊地卑”之说的影响,认为阴与阳这对⽭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的⼀⽅。

⼜如他的治形宝精思想,⼀⽅⾯是受了《素间·上古天真论》:“醉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之戒的启发;另⼀⽅⾯⼜是受《庄⼦》“⽆劳⼥形,⽆摇⼥精,乃可以长⽣”说的影响,从⽽提出了养⽣当治形、治形当宝精的主张。

张⽒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道记》中还指出:“修⾝⼼于⾄诚,实儒家之⾃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医。

”这也说明了张⽒的养⽣学思想与儒、佛、道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概括他说,张⽒的养⽣学思想主要是以下⼏点: 第⼀,养⽣要以养阳为主。

张⽒提出:“天之⼤宝,只此⼀丸红⽇;⼈之⼤宝,只此⼀息真阳”。

认为阳⽓是⼈体阴阳⽭盾中的主导⽅⾯,原因是万物之⽣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张仲景简介和生平

张仲景简介和生平

张仲景简介和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生平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们对他所知不多。

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

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虽然事近传奇,但也可以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文献资料张仲景,《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

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

《摄生总论》与《摄生众妙方》关系考

《摄生总论》与《摄生众妙方》关系考

《摄生总论》与《摄生众妙方》关系考
李玉清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2(030)005
【摘要】《摄生总论》、《摄生众妙方》均署名明代张时彻撰,经作者考察,《摄生总论》是在《摄生众妙方》的基础上增加一卷而成.《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摄生总论》十二卷,作者为张时彻,这种写法欠全面,应当写“明张时彻撰,清王梅补刻”较为妥当.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李玉清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所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 [J], 张一群
2.浅论《内经》摄生的动静关系的辨证方法 [J], 林海
3.《摄生总论》补养门方剂组方特点探析 [J], 韩晗
4.中医因时摄生探析 [J], 鞠娜;张文风
5.道教摄生法门与易学关系考释 [J], 詹石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石顽 宋兴

张石顽   宋兴

学术成就
《张氏医通》〃伤寒六经病症诊治经验: • 三阳-太阳 • 太阳分证纲要: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 • 太阳治疗纲要:风伤卫-桂枝汤 寒伤营-麻黄汤 风寒两伤营卫-大青龙汤
学术成就
《张氏医通》〃伤寒六经病症诊治经验: • 三阳-阳明: • 阳明治要-倡攻下,重时机。 • 理由:邪热入胃,万物所归,最易结实,可攻下 • 要点:下不厌迟,汗不厌早 发汗不开,不可攻里 邪未结实,误攻生变——结胸、痞硬、协 热利……
著作
《本经逢原》: • 特点:虽以本经名,但所重不在原书原文考订, 更不照搬《本经》,而是以临床实用为主,经过 反复斟酌,对《本经》作了增删充实,所择以临 床实用药物为主。 • 非《本经》所载药物,则直述其功效主治,即所 谓发明。且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论述中颇多作 者本人见解和经验之谈。
著作
学术成就
《张氏医通》〃证诊治经验: • 血气关系:血与气,异名同类,水谷所化。 气为血之引导,血为气所依归。 研究血证不离阳气-气血并重。
学术成就
《张氏医通》〃血证诊治经验: • 血证病机:气逆火旺 阳微火衰 • 出血机理:多由于人体禀赋有所偏盛,再加上劳 役过度,损伤人之阴精阳气,致使血从偏伤偏衰 部位而出,形成血证。
著作
代表医著: •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 《千金方衍义》 • 《本经逢原》 • 《诊宗三昧》 • 《医通》 • 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著作
代表医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二卷 • 著书时间:刊于1667年。 • 著书动机:自序阐明作者有感于《伤寒论》诸家 注本, “多岐而不一”, 及反复钻研《伤寒论 条辨》、《尚论篇》等书后,“向之所谓多岐者 ,渐归一贯”,故以《尚论篇》《伤寒论条辨》 等为依据,衍义出《缵》、《绪》二论。 • 书名意义:张氏释为“缵(继承)者,祖仲景之 文;绪(头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者,以 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

五福化毒丹_摄生众妙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福化毒丹_摄生众妙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福化毒丹_摄生众妙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福化毒丹_摄生众妙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生地黄5两,天门冬2两,玄参3两,甘草1两,硼砂5两,青黛5钱,麦门冬2两。

(5)1.2.功效:小儿惊热,一切胎毒,口舌生疮肿胀,木舌重舌,牙根肿。

(5)1.3.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十。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75%:化毒丹 (5)2.1.组成:生地黄5两,熟地黄5两,天门冬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玄参2两,甘草(炙)2两,甜消2两,青黛1两半。

(5)2.2.原方对照:生地黄5两,天门冬2两,玄参3两,甘草1两,硼砂5两,青黛5钱,麦门冬2两。

(5)2.3.加:熟地黄、甜消 (5)2.4.减:硼砂 (5)2.5.功效:心胃内热,惊悸。

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或口舌生疮,口干作渴,大便坚实。

(5)2.6.来源:《玉机微义》卷五十。

(5)3.相似度62%:五福化毒丹 (5)3.1.组成:生地黄5两(焙),熟地黄(焙)5两,元参3两,天门冬(去心)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甘草(炙)2两,甜消2两,青黛1两半。

53.2.原方对照:生地黄5两,天门冬2两,玄参3两,甘草1两,硼砂5两,青黛5钱,麦门冬2两。

(5)3.3.加:熟地黄、元参、甜消 (6)3.4.减:玄参、硼砂 (6)3.5.功效:疮疹余毒上攻口齿,躁烦咽干,口舌生疮,及蕴积毒热,惊惕狂躁。

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6)3.6.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6)4.相似度57%:天门冬丸 (6)4.1.组成:天门冬(去心,焙)1两,玄参(焙)1两,恶实(炒)1两,甘草(炙,锉)1两半,人参1分,硼砂(研)1分,龙脑(研)1分。

(6)4.2.原方对照:生地黄5两,天门冬2两,玄参3两,甘草1两,硼砂5两,青黛5钱,麦门冬2两。

(6)4.3.加:恶实、人参、龙脑 (6)4.4.减:生地黄、青黛、麦门冬 (6)4.5.功效:上膈壅实,咽喉肿痛。

公务员行测考试古医学成就盘点

公务员行测考试古医学成就盘点

公务员行测考试古医学成绩盘点中国公务员正规统一都叫国家公务员,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古医学成绩盘点,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古医学成绩盘点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取“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誉为“神医”。

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公务员行测考试法律关系考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纷纭复杂,包罗万千。

有甜蜜的恋爱关系、纯真的朋友关系、诚实的买卖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等等,那么这么多社会关系中哪一类属于法律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法律相干考点---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剂社会关系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益与义务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特点第一: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条件的社会关系。

判定某一社会关系是否属于法律关系,条件是看有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例如恋爱关系就没有相对应的法律规范,而夫妻关系就有相对应的婚姻法规范存在。

第二: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人们之间的权益和义务。

恋爱关系下没有法律上的权益义务存在,而夫妻关系存在着法律上的权益义务,如夫妻双方的同居权益、虔诚义务等等第三:法律关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

法律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条件,而法律规范的保证手段最主要靠国家强制力,因此基于法律规范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必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客体三个要素组成。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即依法享有权益和承当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张介宾

张介宾
“似阳非阳” 的 “真寒假热 ” 证和“似阴 非阴”的“真热假寒”证,就是病变之变。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类为阴阳病变之 变。辨证关键:审其内证,辨其脉象。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3)治法之常,治法之变
常法——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扶阳抑
阴”,“补阴抑阳” 变法——“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3)治疗:
“阴阳相济”法则。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 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 使气中生精。”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 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而泉源不竭。”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1、阴阳一体思想
景岳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 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规律,他在《内经》 及王冰等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互 根”的原理,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 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 则阳无以化”。
“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 阳为天地之道也。”《类经· 阴阳类》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1、阳非有余(论阳气的重要性)
(3)阳气易失难复
“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 阳气。”是故阳非有余。 阳气之于人既然如此可贵,故张氏说:“天之 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 阳。”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2、阴亦不足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一、生平和著作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 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4岁 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之“定喘汤”治哮喘有奇效

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之“定喘汤”治哮喘有奇效

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之“定喘汤”治哮喘有奇效
图片系转载,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定喘汤一方出自由明人张时彻编写的《摄生众妙方》一书。

本方由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诸药组成。

用于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之哮喘,证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见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

有宣降肺气、定喘化痰之功。

哮喘,是指呼吸急促,连续不得息,喉间有喘鸣的病症。

哮与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大凡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

虞抟云:“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医学正传》)本方宣、清、降三法合用,既能散肺寒,又能敛肺气。

服之可使风寒外解,肺气宣畅,痰热得泄,于是哮喘得以平定,故名“定喘汤”。

编者按:本文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中药方,仅供参考,如需试用,请遵医嘱。

摄生总要之摄生秘剖卷一

摄生总要之摄生秘剖卷一

摄生总要之摄生秘剖卷一摄生总要[明]洪基著说明摄生秘剖卷一摄生秘剖卷二摄生秘剖卷三摄生秘剖卷四摄生种子秘剖卷上摄生种子秘剖卷下种子方剖房术奇书房中炼己捷要说明《摄生总要》,九卷。

明洪基撰辑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

洪基,字九有,明未安徽新安县人。

生平不详。

《摄生总要》包括《摄生秘剖》四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一卷、《房术奇书》二卷。

《摄生秘剖》,亦称《胞与堂丸散谱》,系洪氏业儒之暇,旁搜医典,博览三世四家之书;榜门兑换奇方,折节辱教于高人异士,从20年所得上万种方剂中,筛选出切用有效的80种,取名为《丸散谱》。

剂型包括丸、散、膏、酒,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

《摄生种子秘剖》,上卷为养生、导引、种子、十月胎形,下卷为房中之法术、要旨,有使男欢女畅而不伤身,存、缩、抽、吸、闭、展六字延生诀及壮阳益女延寿的方药。

《种子方剖》,包括《继嗣珍宝》、《金精直指》。

《继嗣珍宝》内含种子、调经及选择生男、生女的方法。

《金精直指》以阴阳八卦阐述求嗣种子之理。

《房术奇书》,又称《陈希夷房术玄机中萃篡要》,传抄自任拱辰。

陈希夷,名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为五代至宋初真源人。

内容包括筑基、铸剑、调神、聚财、结友、择地、择鼎等章节,主要论述以性养生而不伤身,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后附增进性欲,治疗阳痿、性欲低下的50余首方药,并有《房中炼己捷要》的五字妙诀:存缩抽吸闭。

书中称其为延生之密旨,归真之根,还原之本,可参天地阴阳之造化。

摄生秘剖卷一天王补心丹人参固本丸补天大造丸斑龙丸六味地黄丸七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滋阴大补丸虎潜丸鱼鳔丸扶桑至宝丹孔圣枕中丹耘苗丹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人参去芦丹参微炒玄参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洗远志去木炒桔梗各五钱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炒,各二两生地黄酒洗,四两辰砂五钱为衣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滚汤下三钱,或圆眼汤俱佳。

摄生众妙方原文朗读

摄生众妙方原文朗读

摄生众妙方原文朗读
古代剂量
【处方】枸杞子菟丝子(酒蒸,捣饼)各8两北五味子(研碎)2两覆盆子(酒洗,去目)4两车前子(扬净)2两
现代常用剂量(仅供参考)
【处方】枸杞子菟丝子(酒蒸,捣饼)各240克北五味子(研碎)60克覆盆子(酒洗,去目)120克车前子(扬净)60克
用法:
以上5味,制成丸剂。

现市面上有多种成药剂型可供选择,如大蜜丸、小蜜丸、片剂、口服液等。

功能:补肾益精。

主治:肾虚精亏而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时同服。

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方论本方皆为植物种仁,味厚质润,既能滋补阴血,又蕴含生生之气,性平偏温,擅于益气温阳。

方中菟丝子温肾壮阳力强;枸杞填精补血见长;五味子五味皆备,而酸味最浓,补中寓涩,敛肺补肾;覆盆子甘酸微温,固精益肾;妙在车前一味,泻而通之,泻有形之邪浊,涩中兼通,补而不滞。

特点本方由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诸药组成。

用于肾虚遗精、阳痿早泄、小便后余沥不清、久不生育,及气血两虚、须发早白等症。

有补肾固精之效。

古谓本方有添精、补髓、益肾的作用,称之为种子方。

方中菟丝子、枸杞子补肾阳,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补肾固涩;车前子亦有补肝肾之功。

211085084_书屋絮语

211085084_书屋絮语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妇人大全良方︾宋代的医学分科日益精细 国家医学教育也注重对医家的专业培养 专科医生及专科医学著作也随之大量出现 例如 妇产科著作有郭稽中︽妇人产育宝庆方︵集︶︾ 郑春敷︽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 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方︾ 齐仲甫︽女科百问︾等 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集要︾ ︽妇人良方︾︶ 为当时代表性的妇产科著作 陈自明为南宋医家 生卒年不详 字良甫︵父︶ 临川县人 出生于医学世家 ︽妇人大全良方︾撰写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 陈氏时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明道书院医学教谕 他还撰有︽外科精要︾三卷与︽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十卷 陈自明认为 ﹁世之医者于妇人一科 有︽专治妇人方︾ 有︽产宝︾方 治以专言 何专攻也 方以宝言 爱重之也 盖医之术难 医妇人尤难 医产中数体则又险而难 彼其所谓专治者 ︽产宝︾者 非不可用也 纲领散漫而无统 节目谆略而未备 医者尽于简易 不能深求遍览 有才进一方不效辄束手者 有无方可据揣摩臆度者 有富贵家鄙药贱而不服者 有贫乏人惮药贵而无可得服者有医之贪利以贱代贵失其正方者 ﹂有感于﹁世无难治之病 有不善治之医 药无难代之品 有不善代之人﹂ 故以其家三世业医所藏医书数千卷为基础 ﹁又遍行东南 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 暇时闭关净室 翻阅涵泳 究极未合 采摭诸家之善 附以家传经验方 萃而成编﹂ 撰成︽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 ︽四库全书︾馆臣称 ﹁案妇人专科 始唐咎殷︽产宝︾ 其后有李师圣之︽产育宝庆集︾ 陆子正之︽胎产经验方︾ 大抵卷帙简略 流传亦鲜 自明采摭诸家 提纲挈领 于妇科证治详悉无遗 ﹂该书按照妇产的生理发展顺序分为调经 众疾 求嗣 胎教 妊娠 坐月 产难 产后八个门类 每门下列数十证 总二百六十余论 论后各附方若干首 分别阐述妇科诸疾 胎儿发育状态 妊娠诊断 孕期卫生 孕妇用药禁忌 妊娠期特有疾病 各种难产 产褥期护理 产后病证及其治疗原则和方药 因而其理论阐述与治疗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 该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曾对该书予以增删 分为十门 每论之下均加按语 并大多附以自己的经验和新方 为︽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行世 明代著名官吏兼医家王肯堂撰︽证治准绳︾ 其女科部分则全部录用该书 ︵万 方文︶ 。

明代名医张景岳行医故事

明代名医张景岳行医故事

明代名医张景岳行医故事张介宾(约1563——1640年)明代著名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幼年随父亲到京城,十几岁时跟从名医金英学医,中年从军,曾到过河北、山东等地。

由于多年没有得到功名,于是回乡致力于医学,日久,医名大振。

他先后用了三十年工夫编成《类径》,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学习。

他还编有《类经图巽》、《类经附翼》、《质疑录》。

晚年结合过去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

在医学理论方面,起初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相当信服。

中年以后,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道理,对朱丹溪的上述理论又大加反对,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阳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症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派,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

张景岳医师治愈的病人不计数,下面讲的是他治愈一名消渴病人的故事。

消渴病,如今称之为糖尿病,这种令许多人伤脑筋的病,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在古代就有,张景岳医师就曾经收治过不少消渴病人。

他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和医案,为周先生治愈消渴症便是医案之一。

当时,在某地担任公差、年仅40多岁的周先生,因长年处理公事文书,公务鳘忙,身体活动得少,径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即使这样,有时还要受上司的责怪。

为了保护饮碗,他往往处于恐惧和紧张之中,人也一天天地瘦下去了,一天,他终于病倒了,不得不去找张景岳医师治病。

张医师给他诊脉后,觉得他的病情有点严重,就问他爱喝水吗?他说不觉得口渴,所以不喜欢喝茶水,只是有时少量地喝一点,从未多喝过。

“那您晚上小便起床的次数多吗?“可多了,每晚排尿大概二、三升,我又没喝多少水,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排的,而且排出的尿很浓,有一半就像膏液一样混浊。

”听到这里,张医师再仔细瞧瞧周先生,已经瘦骨伶仃、弱不禁风的样子了,心想:“他为啥没喝多少水,夜间又要排那么多混浊尿液?这就是消渴病的一种啊!等到身上的水分全部排干,那不就完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才来瞧病,迟了啊!难治啊!可眼前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尽力救治,我还算一个医生吗?”这下使张医师非常为难,情不自禁地又要周先生伸出手来,再把一次脉,希望能从脉象中寻找一丝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医著《摄生众妙方》作者张时彻生卒年限考关键词张时彻生卒年限医史研究
明人张时彻,字惟静,号东沙,浙江鄞县人。

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生平著述《芝园定集》、《明文苑》、《明文范》、《善行录》等;兼通医学,编著《摄生众妙方》十一卷、《急救良方》二卷行于世。

关于张时彻生卒年限,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词典》记为“张时彻(1504-?)”;袁钟等主编《中医辞海》亦记作“张时彻(1504-?)”;《中国历史大辞典》所载生卒亦同。

即:三部辞书均认定张时彻生年为1504年,其卒年待考。

按张时彻本传,附见《明史》卷201《张邦奇传》,其略曰:“张邦奇,字常甫,鄞人。

(嘉靖)二十三年卒(1544),年六十一。

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

仕至南京兵部尚书。

有文名。

”据此,以张邦奇卒年1544年逆推六十一岁,可知张邦奇生年为1484年,并以“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句推算,似可推得张时彻生于1504年。

此即张时彻“1504生年说”之由来。

笔者今据张时彻墓志铭等传记史料,考知其生年实为1500年,其卒年为1577年。

据此可证《明史》所载“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句失实,三部辞书以此推得张时彻“1504生年说”有误。

特举证如下:
其一:明代王世贞撰《资德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东沙张公墓志铭》略云:“大司马公之卒也,以万历丁丑(1577)九月,而其生以弘治庚申(1500)。

公寿七十有八年。

公张姓,讳时彻,字惟静,别号东沙子。

其先为宋魏国忠献公浚。

徙于鄞。

公之先世世受农,至赠司马公绪,始受儒。

当公生,而族子文定公邦奇长于公十六岁,既蚤读中秘书,以经术行谊称天下,而识公于逾髫时,曰:叔父而其代兴哉。

二十举于乡,明年绌礼部,游吴中,吴中弟子益进,又三年登进士,授南京膳部主事。

进武库员外郎。

转福建右参政。

迁按察司又为云南。

迁山东右布政使。

迁河南为左布政使。

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

进兵部右侍郎。

文定之为南大司马也,公继之仅一纪。

公所撰《芝园集》、《外集》、《别集》若干卷,《宁波府志》、《定海县志》若干卷,所辑《皇明文范》若干卷,《文苑》若干卷俱行世”。

由此获知,张时彻生于“弘治庚申(1500)”,卒于“万历丁丑(1577)”,享年七十八岁。

墓志镌文,当为主证。

其二:明代余有丁撰《张司马先生时彻传》略云:“先生讳时彻,字惟静。

系出冠族,族代有闻人,至先生与文定公前后起家,大司马文定于先生子行,而先生师事之。

二十举于乡,二十四举进士”。

并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获知张时彻为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二甲六十三名进士。

以“二十四举进士”句,即可推得张时彻生年为1500年。

此与墓志所载生年说正相吻合。

其三:考明代屠隆撰《大司马张公诔并序》略云:“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隆登进士第、授颖土令、归则大司马东沙先生卒。

”所载张时彻(别号东沙)卒于“万历五年(1577年)”亦与墓志所载卒年相一致。

其四:继考明代张时彻自撰文集《芝园定集》卷十《五言律体(藩臬稿)》,其载《己亥元日》诗曰:“髫年知学道,四十尚无成。

迹以支离病,名因傲世轻。

青春奄入望,白发已初生,倘共鹿门隐,荷锄还力耕。

”按“己亥”即嘉靖十八年(1539),张时彻于“己亥”年感叹“四十尚无成”,其生于1500年则明矣。

其五:再考明代张时彻自撰文集《芝园定集》卷十七《七言律体(归田稿)》,其载《己巳元旦(时年七十)》诗曰:“春光又到百花洲,年去年来总是愁。

岁月无端双短鬓,乾坤何意一虚舟。

空怀阮籍舒长啸,漫拟灵均赋远游。

瑶草丹砂随处得,还从海上狎轻鸥。

”按“己巳”即隆庆三年(1569),以“己巳”年(1569)逆推“时年七十”自注句,亦可证实张时彻生年确为1500年。

综上所述,张时彻“1504生年说”当予推翻,“1500生年说”当予成立,其“卒于1577年”实可补缺。

五证并举,当作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