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的形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并且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的了解,从生活中各方面都会有所了解,比如说大家基本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现在电视上比较火的《易中天品三国》,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但是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区分演义和史实。

3.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教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四、学法指导和素养培养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五、导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评委:潘国波、翁育天、蔡玉玲、文小科

总体上看教师的这节课,知识比较丰富,脉络清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突破难点方面,教师做了很好的引导,有力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本堂课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思路,从情景、讨论、阅读、练习等多方面来训练学生,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的牢固。

无论是在纪律还是学习效率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是上完课后却也发现了这些问题:刚进阶梯教室时学生叽叽喳喳的比较的严重,可能是第一次到这来听课的缘故。在陌生的环境里,学生感觉有些新鲜感。多媒体演示视频的时候,在这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而不是在视频结束以后再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发言的不多,并且总是固定几个人,这说明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一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另外分组讨论的时候分工不是很明确,学生有点不知道干什么的这种感觉。讨论的效果不好,学生合作的能力没有达到。

在本课教学时间方面,把握课堂不足,这堂课上另外一个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语言上,特别是在过渡语和口头禅上,过渡不够自然,课前准备还是虽然充足,口头禅的存在,会对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三国时期故事很多,如果能在课堂上用优美的声音给学生讲跟课堂有关的故事,取代幻灯片上简单的复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过一定要跟学生说清楚故事与史实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思维混乱。

在板书方面教学生上去完成,多用了一些时间,板书完成的有些不自然,余下给学生思考时间课堂时间相对减少了,这样就没有一步一步展开思维的过程,这也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中国的古代历史,年代久远学生相对陌生。如果小学阶段没有一定的积累,学习起来有点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