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七上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由分裂走 向统一的过程开始。三国鼎立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
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各个国家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三国鼎立时期也是 一个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因此,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而客观的,既要看到 它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三国鼎立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进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 时期。
三国疆域的最终确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经过长 期的战争和外交斗争,最终确定了各自的疆域 和势力范围。
魏国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蜀国占据了西 南的益州、荆州等地区,吴国占据了东南的扬 州、交州等地区。
三国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在长时间的稳定后,形 成了相对均衡的局面,互相制约,互相竞争, 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
军阀割据的形成
汉朝末年,各地军阀纷纷崛起 ,割据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 的军阀势力。
这些军阀之间互相争夺地盘和 资源,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 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国家分裂 ,政治动荡不安,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02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曹操统一北方
01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 立了魏国的基础。
豪门贵族把持朝政,使得皇权逐渐衰落。
农民起义频繁,其中黄巾起义规模最大,对汉朝政权 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巾起义的影响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汉朝政 权,使其统治力大幅下降。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陈秋敏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想一想:军阀混战会给老百姓带来那些灾难?
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战争灾难: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生活艰难 最大的愿望:国家统一,结束战争,过安定 的生活。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曹操: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礼贤下士,重视人才 3.招募流民,实行屯田 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曹
刘 刘 刘
赤壁之战
刘
刘
曹 军
赤壁
之战
孙、刘 孙 联军
赤壁之战
时
地
间
点
208年 赤壁 曹操——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斗争双方
结
特 影
果
点 响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为什么 呢?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
曹丕 刘备 孙权
(pī)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动动手
你真棒
魏(曹丕)
蜀(刘备)
吴(孙权)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 了深重灾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出 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 基础。所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历史的进步。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
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
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
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ppt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 公元220年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蜀 公元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公元222年 孙权 建业
樊口 赤壁
柴桑
这是明朝人画的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 的一副画,请根据 画面说出一个成语, 并指出画上的人物 分别是谁?
三顾茅庐
曹操为什么在占据
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败? 赤壁之战后,出现了什么 样的历史局面?
魏
国
蜀
国
吴
国
魏
成都
蜀
洛阳
建业
吴
小结:
官渡 之战
曹操统 一北方
赤壁 之战
你喜欢曹操 还是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龟虽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20课 三 国 鼎 立局面的形成
周霞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时间: 200年 2、交战的双方:
曹操和袁绍
3、双方的兵力: 曹操三四万 袁绍十万
4、结果: 曹操战胜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为什么能
战胜袁绍,进而 统一北方?
3、招贤纳士、擅用人才
说课稿 第20课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下面我将分为七大部分来讲解,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情、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以后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所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在中国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能够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历史影响。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识读历史地图,能够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历史科学态度。
通过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
3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大体处于中等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习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北师大历史七上第20课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 字孟德,
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来自袁绍官 渡 之 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乌巢
官渡
曹
三四 万人
操
以少胜多
1. 官渡之战
曹操
200年,官渡
袁绍
胜
以少胜多
败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 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 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为什么?
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
刘
操
20万人
刘
赤壁
孙、刘联军 孙 5万人
2.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 战争双方 战争特点 战争结果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想一想?
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两次战役是那两这两次战役结局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大影响? 1.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的失败,为三国的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检测预习
挟天子以令诸侯 ①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汉献帝)取得了 (“ ”)的有利地位。 实行屯田 ②他招贤纳士。③实行( )实力日益增强。 官渡之战 ④(200)年 曹操在( )中以少胜多,打败 ( 袁绍 ),统一( 黄河中下游 )地区。 二、三国鼎立 1 ( 孙权 )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 2、活动在荆州一带的( 刘备)得到了(诸葛亮 )的辅佐,力量也有 所增强。 3.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 208 )年( 孙权 )、(刘备 )联军在( 赤壁 )之战 中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孙权在战后也收获颇丰。他一方面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将岭南地区收归版图。但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荆州关羽的发展,令他深感不安。于是他暗中联合曹操,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这一行动,将刘备彻底封锁于三峡之内,使刘备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流产,三国鼎立的趋势更加明朗。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3、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三国示意图,掌握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认识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白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再一次认识割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明确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壮观的战争场面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应充分运用历史材料,突出教学的生动性和历史性。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二、三国鼎立
1、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国情,知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变过程,具有进步意义。
通过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人才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2、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评论曹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预习问题及填写有关简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归纳史实的方法。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初步训练辨证分析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通过分析曹军取胜的原因,可以培养学生逐层分析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亦是一重点。
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他希望进一步统一全国,遂率强大兵力南下,同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决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失败,退守北方。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曹军与孙刘联军的表现,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并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行归纳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力量发生新的变化,但当时还没进入三国时期,仍是东汉末年。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的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等)。
四、教学思想由于影视、游戏等方面的缘故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较感兴趣,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因此,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则较多进行师生讨论、分析。
五、教学设计A、课前预习1、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2、三国鼎立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由什么事件推波助澜而形成的?提示学生先阅读教材,有条件可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 操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官渡之战形势图
向北方撤退 绍率10万大 军南下
2、交战 双方 3、战争 特点 4、结果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曹操率5 千骑兵偷 袭乌巢
曹操取胜, 曹操率军约 率军向北追 3万驻扎于 击 官渡
以少胜多
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1)“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优势 政治: (2)招贤纳士,唯才是用。
魏
成都
洛阳
建业
蜀
吴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一
袁 绍
公元200年
十万人
官 渡 之 战
延津
乌巢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曹
三四 万人
操
以少胜多
5、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袁绍战败, 200年,袁 的基础。
经济:
统帅:
实行屯田 ——经济基础 (1)袁绍骄傲轻敌 (2)曹操虚心谨慎,有勇有谋。
偷袭乌巢——指挥得当
策略:
二、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前 形 势 图
曹 操
刘 备
孙 权
曹
赤壁
大战 刘
孙、刘联军 孙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凉州 关中
曹操
汉中
益
州
刘备
孙权
赤壁 江南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依据本课内容概括总结 :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 魏蜀吴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古昌学知识与技能:1、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2、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清楚东汉、三国分期问题,以及东汉三国人物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之间的差别。
教学手段: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展示魏蜀吴三国鼎立示意图,向学生提问,“这是历史上哪个时期?”你知道吗? 新课学习:一、 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利用背投,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组织学生朗读1、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2、概况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3、识记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组织课文学习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主要有两个,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线索来展开学习。
原因概况短暂统一首先,教师组织自主阅读教材P104末段,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三国鼎立情况的填空,并抽学生代表回答自己的答案。
师:学生填空完成后,教师展示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
要求学生记住三国的相对位置,并识记各国的建立者,都城。
知道他们建立的时间。
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呢?教材讲述了背景和原因。
师:背景?原因?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看书P101第一段,归纳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其实我们同学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的影响,《三国演义》属于文艺作品,它取材于历史,但与历史的事实毕竟有很大不同,因此带有片面性。
那事实上的曹操形象又怎样呢?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统一北方1、汉末形势课件出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并依图说出主要割据势力。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
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师(展示幻灯片):“官渡之战形势图”(音像)(动态图)(显示曹操图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得出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一山不容二虎”。
当时北方实力雄厚的袁绍为遏制曹操势力的发展,急于和曹操决战。
而日益壮大起来的曹操也敢于迎接这次挑战。
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2、官渡之战让学生依据官渡之战动态示意图,讲述官渡之战的概况。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提问、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学法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曹操做出客观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的形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并且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的了解,从生活中各方面都会有所了解,比如说大家基本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现在电视上比较火的《易中天品三国》,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但是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区分演义和史实。
3.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教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四、学法指导和素养培养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
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
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五、导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评委:潘国波、翁育天、蔡玉玲、文小科
总体上看教师的这节课,知识比较丰富,脉络清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突破难点方面,教师做了很好的引导,有力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本堂课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思路,从情景、讨论、阅读、练习等多方面来训练学生,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的牢固。
无论是在纪律还是学习效率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是上完课后却也发现了这些问题:刚进阶梯教室时学生叽叽喳喳的比较的严重,可能是第一次到这来听课的缘故。
在陌生的环境里,学生感觉有些新鲜感。
多媒体演示视频的时候,在这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而不是在视频结束以后再提出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的不多,并且总是固定几个人,这说明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一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另外分组讨论的时候分工不是很明确,学生有点不知道干什么的这种感觉。
讨论的效果不好,学生合作的能力没有达到。
在本课教学时间方面,把握课堂不足,这堂课上另外一个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语言上,特别是在过渡语和口头禅上,过渡不够自然,课前准备还是虽然充足,口头禅的存在,会对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国时期故事很多,如果能在课堂上用优美的声音给学生讲跟课堂有关的故事,取代幻灯片上简单的复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过一定要跟学生说清楚故事与史实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思维混乱。
在板书方面教学生上去完成,多用了一些时间,板书完成的有些不自然,余下给学生思考时间课堂时间相对减少了,这样就没有一步一步展开思维的过程,这也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中国的古代历史,年代久远学生相对陌生。
如果小学阶段没有一定的积累,学习起来有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