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课堂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学会在生活中坚持信仰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欣赏;2. 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解析、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3. 学习素材:包括相关诗歌、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高》诗歌,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诗歌的情况,以及对杜甫其他作品的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2)理解诗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4)领悟诗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朗读和背诵《登高》。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诗歌深层意象的把握;(3)将诗歌意境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拓展:(1)播放经典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推荐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3)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登高》的背诵;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3. 选取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登高》的诗意理解和情感共鸣;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的表现;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背诵、读后感和诗作鉴赏;4. 学生对杜甫其他诗作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背景。

分析并解读《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及《登高》的背景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技巧的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了解杜甫的生平。

收集有关诗词创作的资料,了解基本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强调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2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延伸6.1 诗歌鉴赏:选取杜甫其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作,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6.2 文学与文化: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3. 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艺术特色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登高》的诗文本,以便于学习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翻译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月夜忧思》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问题探究:设置一些问题,如“诗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什么意境?”“诗人为何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jh《登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有很强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应加强学生朗诵,从而使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一)诗歌欣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怀君属秋夜,又称秋。

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4.《登高》三首诗歌的诗歌艺术和文学价值。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认为杜甫是“诗圣”?2.《登高》诗歌有哪些文学特点?3.《登高》三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四)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1.学生就《登高》中的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进行演讲;2.要求学生就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气势;(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2)解释生僻词语和翻译诗句;(3)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拓展:(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把握、气势展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2. 相关诗歌资料、文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

(2)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登高》原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文背诵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登高》。

(2)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

8. 板书设计《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2)理解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2)欣赏杜甫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2)关注社会、民生,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朗读、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4. 通过欣赏诗歌加深对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

2. 课堂PPT。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先通过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对杜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欣赏诗歌(10分钟)1. 教师将《登高》诗歌分段展示在PPT上,并朗读出来。

2. 对学生进行第一次朗读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教师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剖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并将关键点写在板书上。

1. 诗歌结构:通过解读诗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层次和韵律。

2. 诗歌表达手法:通过解读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第四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20分钟)1. 通过诗歌中的细节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杜甫思想和感情。

2. 学生小组研读《登高》诗歌,分析诗中的细节和意象,并就杜甫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进行讨论和梳理。

第五步:课外拓展(15分钟)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风格。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杜甫的作品,并写读后感。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比较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开拓他们的文学眼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登高》教案篇一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

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

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作者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本教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上传日期:[xx-02-21]审核发表:[xx-02-23]
罗志辉撰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

(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

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

极为沉郁顿挫。

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

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教师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
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

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

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

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五、巧学精练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
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

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xx-02-18 MSN(中国大学网)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