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 -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赤壁赋》学案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赤壁赋》学案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赤壁赋》学案一、文学文化知识《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自由朗读课文三、齐读课文,纠正错误四、逐段落实关键词(加点词)(一)第一段1.实词:通假字举酒属.客2.虚词:(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游于.赤壁之下(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浩浩乎.如凭虚御风(6)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句式:游于赤壁之下(二)第二段1.实词:(1)名词用作动词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虚词:(1)扣舷而.歌之.(2)倚歌而.和之3.句式:(1)渺渺兮予怀(2)客有吹洞箫者(三)第三段1.实词:(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2)名词用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名词用作动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2.虚词:(1)何为其然..也?(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句式:(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固一世之雄也(3)而今安在哉?(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寄蜉蝣于天地(四)第四段1.实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2.虚词:(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2)相与枕藉乎.舟中(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6)客喜而.笑(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8)不知东方之.既白3.句式:(1)而又何羡乎?(2)虽一毫而莫取。

《琵琶行》和《赤壁赋》比较阅读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和《赤壁赋》比较阅读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和《赤壁赋》比较阅读学案《琵琶行》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七言歌行体作品,是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所写的赋体散文,是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假如是从二者的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写作手法方面来讲,这两篇作品都相去甚远,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因此,要将二者强行比较阅读,估计不止是学生看了会觉得一头雾水,就连许多教室也会觉得这真是天马行空。

其实,如果真的要设计《琵琶行》《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其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觉得,这二者之间的比较阅读,主要还是侧重解读两位不同时期的文人,在同样遭受仕途重大的挫折之时,而所采取的不同情感态度。

在杭州西湖,有一道白堤,白堤的得名源于任杭州刺史时的白居易,有一道苏堤,苏堤的得名源于任杭州知州时期的苏轼。

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伟大的文人,都曾在杭州西湖畔留下过“为民办实事”的佳话。

从他们的仕途轨迹来看,他们两人都曾在朝廷权力中枢遭受过政治迫害,而都在江南地区获得了人生的自我救赎,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化茧成蝶的成就。

《琵琶行》和《赤壁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二者刚好都是两人正处于仕途上升的黄金阶段,却遭受到最惨重的打击之后,而衍生出来的作品。

从这一点来看,两篇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想通过一种自我的方式,来排遣心中刚刚遭受过打击的愁痛,但他们二人所用来自我排遣的方式截然不同。

两种不同的方式,彰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对于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我就从一个方面,来设计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就可以让观者很容易窥见二人在面临艰难困苦时的态度。

设计问题大约如下:“同样都是被贬谪到尚未完全开化的南方地区,白居易和苏轼对待音乐的态度截然不同,请试着在两篇作品之中,找出白居易和苏轼对待音乐不同态度的文句,并试着简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大约可以将答案整理如下: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感慨浔阳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悦耳乐声为伴,因为琵琶女的一曲琵琶曲,而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期末复习背默学案《赤壁赋》

期末复习背默学案《赤壁赋》

期末复习背默学案9《赤壁赋》《赤壁赋》易写错的字填空()()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之章。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之所如,凌万()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

舞幽()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千里,()旗()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以相属。

寄()()于天地,()()海之一()。

哀吾生之须(),羡长江之无穷。

()飞仙以()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禁,用之()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更()。

()()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白。

《赤壁赋》穷举式理解情景性默写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赤壁赋》《登泰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1.作者知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意义: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评价:(宋)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宋)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2.背景知识《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3.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基础知识训练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基础知识训练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基础知识训练学案学案博苑12-10 1012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基础知识训练学案基础知识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山川相缪(“缪”通“缭”)举瓠樽以相属(“属”通“嘱”)杯盘狼籍(“籍”通“藉”)古今异义词: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指明月停留。

今义,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白露横江(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高旷辽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重要实虚词: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好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好像)/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如果)/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副词,比,比得上)/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副词,至于)/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连词,或者)/ 突如其来(助词,表状态)/ 如火如荼(副词,像)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拥有)/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刚,刚才)/始适还家门(出嫁)/处分适兄意(符合)/适逢其会(正好)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对于)/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表趋向)文学常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一轮复习检查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一轮复习检查学案

必修二《赤壁赋》复习检查学案课本文言知识识记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容。

二、预习内容1.给标线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2.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3.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二、学习过程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2.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所寄托的人生思考。

3.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妙以及情思之美。

■学习重点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和思考。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一、了解作者:苏轼、姚鼐(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二)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赤壁赋》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赤壁赋》

赤壁赋学习目标1.掌握第四段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客”悲的原因。

3.背诵第三段。

探究与合作一、落实重点字词并翻译画线句子。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全句: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翻译全句: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翻译全句: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7.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第四段作者是怎样劝导“客”由悲转喜的?你怎样看待苏轼的这种思想?【作业】一、默写第四段二、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跟他已有多年的交往,深知他胸无城府....,心直口快。

B.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C. 地球气候变暖,如果南极大陆涣然冰释....,许多岛国将失去生存的家园。

D.今天夏天,易建联将成为继王治郅、巴特尔、姚明之后在NBA粉墨登场....的又一名中国篮球运动员.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B.在电视专题片《故宫》拍摄的过程中,摄制人员最难以忘怀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

C.学习打架子鼓,对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刘山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每招每式都得从头练起。

D.如果在大会上公司方案无法得到数量超过一半、债权额占其总债务比例不少于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终可能会被清算。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⑴在德国看到的中国人,最显著的就是开饭店了。

赤壁赋学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学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赤壁赋学案一。

预习部分(一)字词注音:1、壬戌()2、酾酒()3、桂棹() 4、横槊()5、余音袅袅()6、渔樵()7、幽壑() 8、扁()舟9、嫠()妇 10、匏()樽 11、愀()然 12、蜉蝣()13、山川相缪() 14、无尽藏() 15、舳舻()千里 16、狼籍()17、旌()旗 18、枕藉()(二)重要字词释义1.七月既望。

既望:2.白露横江。

横:3. 纵一苇之所如。

纵:如:4.凌万顷之茫然。

凌:5.渺渺兮予怀。

渺渺:6.倚歌而和之。

倚:;和:7. 正襟危坐。

危: 8方其破荆州。

方:9.固一世之雄也。

固: 10.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 12.清风徐来。

徐:13.水波不兴。

兴: 14. 举酒属(zhǔ)客。

属:15.少焉: 16.冯虚御风:冯:虚:御:17.扣舷〔xián]而歌之。

扣: 18.击空明兮溯流光:溯:19.渺渺兮予怀:渺渺: 20.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21.不绝如缕。

缕: 22.舞幽壑之潜蛟。

舞:23.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

泣: 24.何为其然也。

何为:25. 酾(shī)酒临江。

酾: 2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27.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

寄: 28.渺沧海之一粟:渺:29.抱明月而长终。

长终: 30.知不可乎骤得。

骤:31.逝者如斯:逝:斯: 32.而卒莫消长也。

卒:3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以: 3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3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 36.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

既:37.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与:(三)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四)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五)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六)一词多义1、望:(1)七月之望(2)望美人兮天一方2、如:(1)纵一苇之所如(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然:(1)其声呜呜然(2)何为其然也4、长:(1)抱明月而长终(2)而卒莫消长也5、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徘徊于斗牛之间(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托遗响于悲风6、而:(1)羽化而登仙(2)扣舷而歌(3)倚歌而和之(4)正襟危坐而问之)(5)侣鱼虾而友麋鹿(6)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7)耳得之而为声7、之:(1)凌万顷之茫然(2)扣舷而歌之(3)倚歌而和之(4)哀吾生之须臾8、其:(1)而不知其所止(2)其声呜呜然(3)何为其然也(4)方其破荆州(七)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9、渺渺兮予怀(八)名句填空1、,水光接天。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பைடு நூலகம்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号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用时间
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林清玄:生命的可爱在于不断地上升和下落
3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学习指引】《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前后赤壁赋对比学案

前后赤壁赋对比学案

前后赤壁赋对比学案前后赤壁赋对比学案比较两赋的写景1.分别从二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描写了秋江月色。

《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描写初冬月夜景色,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写景的不同:《前赤壁赋》:字字秋色水月禅境《后赤壁赋》:句句冬景江山幽景2.两篇文章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

人们将这种绘画技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一种表现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其情态面貌。

两赋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假辞藻,自然工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比较两赋的情感1.在《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乐--悲--乐(喜)2.分析体悟《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

(1)在《后赤壁赋》的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那么乐从何来呢?--①景美(由景而乐)②友人凑趣(举网得鱼)③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悲(予亦悄然而悲)(4)悲又从何而来呢?①"江山不可复识"。

②历幽景后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③夜半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④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

(由景而悲)(5)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①夜逢孤鹤②梦会道士思考:《后赤壁赋》,道士化鹤反映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它高飞云天,无拘无束,是自由的象征。

《赤壁赋》情境默写学案及参考答案

《赤壁赋》情境默写学案及参考答案

《赤壁赋》情境默写学案及参考答案1.古人喜欢用水光天色来描写壮阔宽广的生动意境。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那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辽阔画卷的句子是“,”。

2.在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3.在苏轼笔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的景象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赤壁赋》中赤壁的景象却是“,”。

4.《赤壁赋》中用“,”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缓慢移动的状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逼真传神,妙不可言。

表面上写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实则写游人对明月的喜爱。

5.《赤壁赋》中“,”两句赞美箫声极大的感染力,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6.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盛大军容的句子是,。

7.《赤壁赋》中,两句,苏轼回想曹孟德在赤壁之战前豪气勃发,曾在长江岸边高举酒杯,高声吟咏出千古名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场面。

8.《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慨叹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9.《赤壁赋》中客人表达自己人生理想时,希望与神仙与明月同在的诗句是,。

10.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勾勒了一幅“泛舟举酒图”,表现了诗人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的乐观与旷达。

11.古诗文中多有慨叹时光易逝,当珍惜人生的名句,如《赤壁赋》中的,两句,苏轼与客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了万物时刻变动、永无停止的哲理思考。

12.古人描摹音乐有正面描写,也可通过侧面来烘托。

苏轼《赤壁赋》中的,,化无形为有形,从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凄切婉转、悲凉幽怨。

13.《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咏诗赤壁,兴致飞扬的情景。

赤壁赋学案 荣

赤壁赋学案 荣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熟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3、掌握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一、课前预习:文学常识①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②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

它的特点是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排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写作背景:关于乌台诗案1、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赤壁赋喜欢苏东坡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的。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还是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

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对人生乐观,才华横溢;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作者连线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背景探寻黄州浴火重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四、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二)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辽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三)一词多义1.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样子”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4.属举酒属.客指劝人饮酒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衡少善属.文连缀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告之于.帝介词,向(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②下.江陵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吟诵(2)名词作状语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2)动词的为动用法哀.吾生之须臾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1)正.襟危坐整理(2)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五)文言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8.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六)成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4.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5.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6.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

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8.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一、合作探究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2.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4.文中“客之三悲”的内容是什么?其间的议论层次是如何转换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和“共适”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议论文字于理中见景见情,尤其高妙。

5.《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一:是消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