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单元教学计划
3.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
6.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后记
单元测试
单元小节
教学设想(方法、课型、课时分配……)
本章共分7节,11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授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新授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课时新授
第四节力2课时实验+练习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新授
第六节二力平衡1课时新授
第七节合力和分力1课时新授
复习和总结2课时复习与检测
本章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再实验的基础之上,概括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中举例说明问题,便于学生联系实际。
单元教学计划
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授课时数
11


要求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参照物.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全章)1人教版(优秀教案)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全章)1人教版(优秀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教课计划教材剖析:本章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知识构造,从生活中常有的运动实例下手,率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多彩的运动世界,经历从宇宙天体到地壳变化,由绝对到相对的研究过程。

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运动的描绘、运动的快慢和长度、时间及其丈量;第二部分:力、牛顿第必定律和二力均衡。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参照物的看法、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看法、会使用适合的工具丈量时间和长度、知道丈量有偏差,偏差和错误有差别、知道力的看法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因素,能用表示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必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看法、知道二力均衡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觉科学与艺术联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经过平时经验或自然现象大略预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经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觉力的作用成效、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说有关现象、经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拥有惯性、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辨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感觉科学与艺术联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育对科学技术的热爱、经过活动和阅读感觉科学就在身旁教课方法:察看议论法、察看比较法、实验法、练习法、研究法等教具准备:挂图、刻度尺、各种表、小钢球、斜面、挡板、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器等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描绘课时第二节运动的快慢课时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丈量课时第四节力的作用成效课时第五节物体的惯性课时复习和总结课时第一节运动的描绘教材剖析:机械运动的现象很广泛,学生也特别熟习.所以,教材中第一出示了一组风趣的图片,惹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很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了然运动的广泛性;经过课文内容使学生体验近似的场景,说了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了参照物的看法.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知道参照物的看法..会依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依据物体的运动状况判断参照物.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取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辩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教课要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课难点参照物的看法及参照物的判断.教课方法察看议论法:经过对生活中实质案例的察看,剖析运动物体的共同特色,掌握机械运动的看法.实验法:经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剖析理解参照物的看法.教具准备:彩图课时安排:课时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各种各种的体育活动都不不过是一项运动,同时也都是一门科学.学好对于运动的科学,不单能深入认识体育,还可以深入地认识自然.从今日开始同学们就要开始学习对于运动的科学.二、师生互动⑴、运动的世界经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时时辰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案(5课时)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案(5课时)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新课教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3.探究实践:进行力与运动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力的作用效果。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不同类型的力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

2.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车、斜坡、磁铁、橡皮筋、气球、重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与运动的关系1.导入(5分钟)现象引入: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刹车、踢出去的足球停下来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改变吗?引出力与运动的话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或改变运动方向。

举例说明: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推箱子、拉门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实验一:小车在斜坡上的运动(1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斜坡上,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然后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施加一个外力,如用手推一下或拉一下,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学生观察总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第二课时:认识不同类型的力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重力(10分钟)教师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2章运动和力教案一、【自主学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符号为___。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正确使用时首先应观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在读数时,视线要,估读时只允许估读到____________。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符号。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

3.测量时,值和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只能______,不能______,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

4.特殊测量方法:(1) __________;(2) __________;(3) __________;5.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机械运动。

6.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国际单位是__ 。

7. 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_________,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_________。

8.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叫参照物。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9.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1);(2)。

10.力的概念:(1)力是作用。

力不能离开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之间存在力的作用(一定/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

11.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统称为。

力的作用一定是,有施力物的同时,必定有。

当两个物体间存在力的作用时,两物体直接接触(一定/不一定)。

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是、、。

1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和。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和来描述的。

13.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墙而去,这说明_______与_______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同学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单元单元备课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10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第四节力1课时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第六节二力平衡1课时复习考试讲评3课时苇莲苏学区中心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13章节名称:运动的描述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参照物的概念。

2、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点: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选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链接齐声朗读教材P27“阅读指导”四、自主学习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公式、概念和规律进行问题分析、计算和解决的能力,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
4.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运动和力的存在,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c.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d.应用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e.总结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误区。
3.教学策略设想:
a.采用差异化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b.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c.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d.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4.教学评价设想:
a.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2024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运动的概念和形式
力的作用和效果
牛顿运动定律
摩擦力和重力
《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
01
02
03
04
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以及重力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举例
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
确定探究主题
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摩擦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目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 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
01
CHAPTER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作业量适中
确保作业量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批改及时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后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说明
测试内容
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测试。
测试形式
复习指导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运动和力》教案《运动和力》教案(精选2篇)《运动和力》教案篇1一、基础知识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运动和力》教案

《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回顾一. 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变化。

2.参照物: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二.运动的快慢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所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1m/s= Km/h.5.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快慢,经过的路线是的运动。

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刻度尺使用前,应观察:是否磨损;刻度尺的;刻度尺的。

2.测量时间所有的工具:、等。

3. 叫误差。

四.力1.力是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还可以改变物体的。

五.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1.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

六.二力平衡1.物体受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或,则此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的两个力(或多个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作用在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重·难点分析一.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选参照物,选参照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任意性原则,指除研究对象之外的任何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二方便性原则,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当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因此说一个物体静止并不是说他绝对不动而是由于这个物体相当于所选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个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描述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推想。

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简化关键词,找准研究对象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反过来,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了,它一定是针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在古诗词中,由于语言叙述方式不同,情景不同,所以给参照物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某一句诗词,我们一定要注重简化关键词,明确研究的对象是谁,然后看该对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哪个物体运动或静止;了解了这些内容,判断就比较容易了。

例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句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分析] 这是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可简化为“青山出”,运动的物体是青山,这是以小船作为参照物而言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简化为“帆来”,帆是运动的,这是相对于青山或岸边而言的。

[答案] 小船;山或岸边。

例2 小明假期乘火车去旅游。

“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窗外的景物,他发现火车外的“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

这段话中有三处加了引号,这三处加引号的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分析]“火车开动”的意思是“火车动”,火车与车站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选车站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可以判断火车是否开动,如选择房子、树木、站台等都可以;“一动不动”的意思是指小明在车厢里是静止的,这时他与车厢内物体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故选择车厢内的物体做参照物都可以,如车窗、车内座椅、小桌等;“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可简化为“树木退”,树是运动的,树木与列车的位置在改变,故选择车窗为参照物较好。

[答案]“火车开动”是以房子(或树木、站台)等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窗(或车内座椅、小桌)等为参照物;“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例3 (2005年益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 运动的描述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活动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跳绳、接力棒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2 运动的快慢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物理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12.4力》实用教案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放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教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教案

物理教案
课堂学习反馈个性
备课
课堂达标练习︵学以1.(2012•哈尔滨)运动员百米赛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
B.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减小摩擦
C.运动员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 D.运动员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长
2.(2012•益阳)下列现象中,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 A.离弦的箭能继续飞行
B.向上抛出的石头最终落回地面
C.自行车下坡时,即使不用力,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D.加大油门时,汽车加速前进
3.(2012•宜昌)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4.(2012•泉州)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平衡力是(D)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 2 -
- 4 -
- 6 -
- 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学设计
1.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A. 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B. 物体运动知道不改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 体育运动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请说出一个利用惯性的体育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投掷出去的篮球在空中能够继续飞行,这是因为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计空气阻力)
4.如下图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下图(b)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下图(c)和(d)所示。

5.由图 (a)、(b)或图 (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

得到上述结论是
利用木块和水都具有 性质。

6. 如图所示,小王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他将物体M 放在水平桌面上,两边用细线通过滑轮与吊盘相连.若在左盘中放重为G 的砝码,右盘中放重为2G 的砝码时,物体M 能以速度v 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左、右盘中的砝码不变,要让物体M 能在水平桌面上以2v 的速度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应在左盘中再加上
砝码,所加砝码的重为(吊盘重、滑轮与细线间和滑轮与轴间摩
擦不计) 答:[ ]
A .G
B .2G C. 3G
D .4G
拓展延伸
11.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运动在真空中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霞和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将
三个金属球在20m 高处由静止释放,测得金属球 落地 时间如下表:
(1) 他们选用金属球而不选用棉花球或纸团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 。

A.便于实验操作
B.便于实验观察
C.相对空气阻力较小,使运动更接近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更具科学性
(2)他们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___ ;
(3)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它们将 ___ 。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12. 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2N的钩码.钩码的运动状态与测力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钱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__钩码重
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__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__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一个站在体重计上的人,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可看成先加速向下
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据(1)中结论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
________.
A.一直减小,但最后等于体重B.一直增加,但最后等于体重
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等于体重D.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13. 小明发现大卡车起动比小轿车慢,他想是不是质量越大起动越慢呢?于
是小明把小车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3N的力水平向右拉,测出2S后小车
的速度,改变小车的质量,得到几组小车质量与速度的数据:1Kg小车速度为6m/s,2Kg小车速度为3 m/s,3Kg小车速度为2 m/s
(1) 请你在虚线框内设计一个表格,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2) 如果小车的质量增加到4kg,小车的速度应为_____ m/s。

(3)从数据可以看出质量越大的小车越难起动,小明想到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那么物体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14. 在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小红看见红灯亮起时,同学小明远远的就停止蹬踏,让车自由滑行,车恰好停在斑马线前。

小红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猜想:①车滑行距离与车速有关;②车滑行距离与车的质量有关;③……
为此,她取来空的圆柱型的玻璃瓶模拟车轮滚动,探究玻璃瓶在水平桌面上前进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1)她在探究猜想①时,准备采用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去撞击玻璃
瓶,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滚动,直到停止,观察它前进的距离。


此以外,你还能想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在方框中画出你的设计简图,
并加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2)她在探究猜想②时发现:如果控制玻璃瓶开始滚动时的速度相同,空玻璃瓶前进的距离和在玻璃瓶里装满沙子前进的距离几乎相等,但玻璃瓶里盛水前进的距离要小些.就这个现象,如果要继续探究猜想②,你接下来将如何操作?
答:。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