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doc

《孙子兵法》道胜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特殊价值来源:山东孙子研究会作者:姚振文发布时间:2012-07-30 13:27:53 查看次数:1718《孙子兵法》中的道胜思想有三层基本内涵:其一为具有政治内涵的仁义之“道”;其二为包含战略战术内容的规律之“道”;其三为揭示辨证哲理的哲学之“道”。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其仁义之道的基本内涵及现代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把“仁”和“义”嵌入“道”的内涵之中,或者说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
孙子讨论战争问题,虽强调“兵者,诡道”,但并未忽略以民为本的仁义之“道”的份量,二者并行不悖、融合并用,是孙子军事思想创新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竞争已从最直接、最表层的角逐延伸到最深层次的较量,“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才是对抗取胜中最深层次的关键因素。
所以,面对社会上利润至上、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迷失的不良竞争风气,探讨与借鉴孙子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道义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道”居于战略要素的首位道胜是孙子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庙算思想中,孙子将“道”置于五大战略要素(道、天、地、将、法)之首;并在七计中,将“主孰有道”作为具体比较双方力量、判断战争胜负的第一条基本要素。
很明显,孙子首先强调的是战争战略的基本性质,并由此规定了战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孙子所讲的“道”是什么呢?《计篇》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不诡,就是“不违”,注重的是以“仁本”或“道义”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道”表面上看来是很虚的东西,有没有无所谓,但实际上“道”作为一个吸引民心的愿景,一个政治追求,可以形成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从民众中汲取无穷的战争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也可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格局。
论《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Three Dimension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he
Art of War
作者: 阎盛国[1]
作者机构: [1]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74-8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变与不变
摘要:《孙子兵法》是不朽的哲学之作,孙子哲学思想存在三个维度: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三是变与不变的统一.理解孙子哲学思想的宏观与微观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全面认识战争格局和准确研判战争胜负;把握孙子哲学思想的主观与客观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孙子哲学思想的变与不变统一,有助于战争决策者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灵活应对,同时保持自身的定力.总之,《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的三个维度皆有"虚实"之象,呈现出三种"显象"和"隐象".三者交叉并存,共同合成了一个"圆球状"的结构体系,进而体现出"圆融贯通,纵横无碍"的思想特征,从中折射出兵家孙子特有的智慧和思维魅力.。
孙子的管理思想

孙子的管理思想第一篇:孙子的管理思想孙子的管理思想一、领导管理思想(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
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
《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认为将者要认真研究,善于思考,通晓用兵的方法。
在作战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指挥作战。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意即赏罚有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
“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孙子讲的“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
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
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
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
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
领导者面对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
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
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古代魏将吴起治兵,对士卒施行仁德,正因为他能够“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所以士卒愿为之拼死作战,连战连捷,所向无敌。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三重理论境界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三重理论境界【摘要】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极为丰富,其内容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可以分为三重理论境界:第一重理论境界是:从身出发,身国同治;第二重理论境界是:从心出发,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论境界是:从道出发,顺任自然。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从本质来说,都属于道治。
但这三者层层深入,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思想系统。
仔细分析和阐释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这三重理论境界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理论境界一、引言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成于庄子。
我们习惯把老庄作为道家的代名词,然而就先秦道家来说,老庄而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特征,形成道家中颇具个性的道家流派。
总的来说,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为三个派别,既老庄一派,列子一派和稷下黄老一派。
其中列子一派与老庄并称,成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别之一。
列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列子》,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论,依然是承传老学而来。
到战国末年,先秦道家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黄老之学。
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先秦稷下黄老之学代表性的著作是《管子》一书。
由于先秦道家这三大派别的治国思想,主要集中于《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经典文献。
因此这里研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文本就以《老子》《庄子》《列子》和《管子》这四部典籍为中心展开论述。
二、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第一重理论境界:从身出发,身国同治先秦道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从身出发,身国同治”。
先秦道家从一开始就把重视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点。
众所周知,老子的治国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治”也是道家最基本最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治国思想。
但是,老子不仅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且他把“治国”与“贵身”思想初步联系起来,以此奠定了道家“身国同治”之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子兵法》的最高战略思维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的最高战略思维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智克力,不战而胜,是《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
在孙子看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还认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非战也,拔人之城非攻也,毁人之国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这句话讲清了孙子战略思维不战境界观的基本内涵。
从方式方法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目标愿景看是以全争于天下,从手段上看是伐谋伐交,五全五破。
一、愿景:不战屈人善之善者尽管实现“速胜”和“易胜”已经实属不易,而孙子对将帅提出全胜,则是更高的要求,全胜的总纲和灵魂则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
“全胜”是理解孙子取胜之道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孙子兵法》殿堂的大门,进而通观孙子取胜之道的基本面貌。
二、目标:安国全军全争天下孙子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因为那是“破胜”,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才是最好的。
强调“全胜”这一最高的战争境界后,孙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谋攻战略思维优选原则,以指导将帅追求“全胜”的目标。
“全”是思维境界。
孙子对战争的认识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重战、知战、控战、胜战这几个阶段,当这几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之后,孙子的战略思维并未停滞。
而是跳出胜的框框,提出“全”的概念,即完整地将对手接收过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手段:伐谋伐交五全五破“不战”并不是消极对待战争,而是采用间接路线让对手臣服。
在让对手臣服的手段选择上,孙子提出了“伐谋伐交、五全五破”的基本思路。
孙子把“伐交”放在“伐兵”的前面,这说明,斗争手段选择上,外交斗争要放在军事斗争的前面,外交是优先选项。
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强调和平主义。
孙子的利益观及其对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

作者 简 介 : 荣升 ( 9 O )男 , 南南 阳人 , 师 , 马 1 7一 , 河 讲 主要 从 事军 事思 想与 国 家安 全研 究 。Ema :7 24 6 .O 1 - i 98 1 @1 3 CI l l
l2 1
滨 州学 院学 报
第 2 卷 6
“ 交 ” “ 间 ” 不 同 手 法 , 争 以 最 小 代 价 博 取 伐 、用 等 力
理 论 起 点 , 是 理 论 归 宿 。研 究 发 现 , 子 利 益 观 也 孙 是 一 个 结 构 比较 完 整 、 容 比 较 丰 富 、 辑 比 较 严 内 逻 密 的思 想 体 系 , 是 对 当 时 军 事 实 践 的 反 思 与 总 既
结 , 具 有深 厚 的哲 学 底 蕴 , 中国传 统 战 略文 化 又 是
第 2 6卷第 5 期
Vo . 6。 . 12 No 5
滨 州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B nh u Unv ri o r a o iz o ies y t
21 0 0年 1 O月
Oc.。 0 0 t 21
【 子兵 法与 和合 文化】 孙
孙子的利益观及其对我国 维护 国家 利益的启示
如此 可“ 敌 而益 强” 胜 。在 战 胜 敌 人 的 同 时 , 意 味 也 着 扩 大 了 自 己 的 军 事 优 势 。 关 于 谋 取 军 事 利 益 的
选 择 时 机 , 子 提 出 “ 利 不 动 ” 《火 攻 篇 》 , 张 孙 非 ( )主
一
、
孙 子 利 益 观 的 三 个 层 次
的三重 境界 。
历 来 是 谋 划 战 争 之 根 本 。孙 子 是 中 国 兵 学 鼻 祖 , 追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有三个:能不战则不战,如果一定要战,要先保证自己不败,然后创造必胜的态势一战而胜。
一、能不战则不战
1、战争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能不打就不打
2、明知打不赢的战争,不打
3、能打赢,但是代价太高的战争,不打
4、能打赢,也能打得起,先不打,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不能先通过外交手段使敌人屈服
二、先立于不败之地
1、不要追求胜利,而要最求不败
2、要以不败为目标,不以打胜为目标
3、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如果敌人不犯错就一
直等下去,绝不开战
三、胜了才战
1、创造必胜的态势
2、要以强胜弱,不要妄想着以弱胜强;要以多胜少,不要妄想着以少胜多。
总之要避实击虚
3、敌人不犯错,可以创造态势让他犯错
4、等创造好了必胜的态势再开战,开战只是最简单的一步,一旦开战则必胜
用一句话来概括孙子兵法所追求的战争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经典。
孙子兵法的思想深邃、博大,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如政治、经济等。
以下是孙子兵法哲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胜不过众智、不损士气”。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树立信心、提高士气、盼望胜利,因此不可让士兵感到挫败和低落。
此外,孙子还阐述了“计谋精巧,全能够胜。
”的道理,即集中优势从而摧毁敌人的弱点实现胜利。
第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包括:1、“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强调,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3、“以战止战”孙子认为,如果有可能,应该尽量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争端。
如果不行,再采取军事手段。
4、“攻守兼备”孙子认为,必须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
5、“用逆而遂其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有时需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逆用”。
6、“速战速决”孙子认为,战争必须要快速决定胜负,因此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第三、孙子兵法的价值孙子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哲学孙子兵法是一部最早的军事典籍,提出了许多有效的作战策略,不但用于征战历史,更有教育价值。
2、领导智慧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孙子的战略思想引申到领导、管理、经营上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团队建设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信任、合作、认同”的核心思想,为现代团队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等方面。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但其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借鉴,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知识,其思想历久不衰,超越时代。
孙子精神总结

孙子精神总结1. 引言孙子精神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创立的一种作战思想和战略原则。
孙子精神强调战略思考、灵活应变、胜于战胜等核心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和团队之间的管理和协调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孙子精神进行总结和分析。
2. 孙子精神的核心理念2.1 战略思考孙子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战略思考。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需要在思想上充分准备的过程。
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
没有战略的行动往往会导致失败和混乱。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和团队也需要具备战略思考的能力,明确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策略。
2.2 灵活应变孙子精神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灵活应变。
战争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任何计划都可能会遇到意外情况。
孙子强调,战争中的领导者必须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并根据局势的变化来调整战略和行动。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和团队也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
2.3 胜于战胜孙子精神中的第三个核心理念是胜于战胜。
孙子认为,最高的目标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和团队也应该通过合作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3. 孙子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1 战略思考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现代企业中,战略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只有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领导者和团队需要对市场环境、行业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动态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
同时,企业还需要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反馈和调整,以保持战略的有效性。
3.2 灵活应变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在现代团队管理中,灵活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项目需求和工作安排,领导者需要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和决策,以保证团队的高效运作和项目的顺利完成。
同时,团队成员也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孙子的思想总结

孙子的思想总结孙子(公元前544年至前496年),字子骞,鲁国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也是最早系统阐述军事理论与策略的人之一。
孙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后世军事战略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总结孙子思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首先,孙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继续”。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在于达到国家的政治目标。
在战争中,政治和军事密切相关,军事手段只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
他主张对战争目的的科学分析和决策,通过斗争获得更好的政治结果。
其次,孙子强调战争的战略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在众多的因素中进行全面考虑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战斗力。
他提出了兵法的“五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其中,道是战争的总体方针,天是气候、地理和地形,将是军事指挥者的能力和才智,法是纪律和规章制度。
他认为只有在这五个要素的综合运用下,战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
他认为,战争具有变化无常的特点,不同的战役和战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换。
因此,他强调战争的灵活和变通,主张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和情况变化来制定战略和战术。
他提出了一系列可变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如“先发制人”、“守势为攻势”、“攻其所必救”等。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提高胜利的机会和获得最终的胜利。
此外,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战略运用和计策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定正确的战略和使用正确的计策,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他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主张在战争中要积极获取和利用情报,以制定最佳的计谋。
他提出的一些战略原则和计策,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围魏救赵”等,都是为了在战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和胜利。
最后,孙子思想强调了对兵员的重视和管理。
他认为,士兵是战争的基础和核心,只有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战斗力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什么总结

孙子的辩证思想是什么总结孙子的辩证思想总结孙子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兵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的辩证思想以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智慧,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对孙子的辩证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战争的本质与辩证过程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辩证的矛盾运动,既包含着敌我对抗的矛盾,又反映了各种矛盾的统一和变化。
他指出,“凡兵之利钝,殆有所主”,战争的本质在于斗争、矛盾和变化。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矛盾双方之间的对抗和矛盾的统一,通过阐述正面战争与反面战争的辩证过程,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并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二、矛盾的辩证思维孙子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对矛盾规律的深刻洞察力。
他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认为在战争中,各种矛盾都具有客观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矛盾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在战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选择。
同时,孙子提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他强调在战争之前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军事分析和战略规划,善于预测和推测敌我双方的动态,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孙子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在战争中,孙子强调坚持主动进攻的原则,善于将敌人从有利地带逼到不利的地方,从而寻求取得战略优势。
但同时,他也强调战争的胜利与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密切相关的,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孙子的思想提出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为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变化与历史发展孙子关于变化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思想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战争中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客观规律的变化决定了军事实践策略的制定。
他指出:“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之。
孙子兵法思想精要

孙子兵法思想精要孙子兵法思想精要——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得大的胜利。
孙子治军思想的主线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的军事战略追求的境界:先知,先胜,全胜。
孙子的军事战术追求的境界:慎战,谋战,智战。
一. 计篇1. 兵者国之大事2. 用兵须考察5个基本主客观条件天时、地利、将领、政治状况与政治路线、军队的编制与法令法规3. 须掌握的特殊法则:势者,因利而制权;行“论道”。
4. 庙堂周密谋算之重要性二. 作战篇1. 战前充分准备不可轻易出兵2. 用兵出征利弊都只宜速战不宜持久:拓展疆土保卫领土,丁壮伤亡财力消耗。
3. 善兵者须注意两点: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因粮于敌。
4. 重视从敌国补充武器兵员:物质激励士兵勇夺敌军战车,优待俘虏补充兵员。
5. 结论:兵贵胜,不贵久。
三. 谋攻篇1. 必以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2. 不得已时兵刃相见流血战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3. 统帅要防止三种弊端不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直接指挥军队作战不了解军队的事情任意干扰将帅们的指挥不懂得用兵的权谋机变任意干涉将帅们的指挥4. 知胜之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怠。
四. 形篇1. 攻守基本原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者不足,攻者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2. 应先认清必胜的形势然后用兵的原则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3.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1. 战役上用兵的原则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旌旗鲜明号令严肃,善于用奇正结合原则,善于避实就虚。
《孙子》军事思想之一窥

《孙子》军事思想之一窥《孙子》,是现存的我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经典著作。
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
成书于春秋晚期,作者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乐安人,生卒年月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晚。
他是齐国新兴势力代表田氏后裔,后因避齐国的内乱,移居南方的吴国。
经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兵法十三篇,深得吴王赞许,被任命为吴国将军。
孙子出身于著名的军事世家,其祖父田书就是齐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领。
齐国兵学传统的影响,军事世家良好教育及熏陶,为孙子撰写这部不朽军事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子本人又曾亲身参加重要的军事实践活动,并从南方吴楚等国兵学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为其军事理论建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孙子》的篇幅虽不长,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文采典雅绚丽,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异常丰富和深刻,诸凡战争、战略、战术及治军等问题,均有精辟的阐述。
一、前所未有的战争认识高度《孙子》对战争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提出了以“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
开宗明义即强调“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坚决反对战争问题上的轻举妄动、穷兵黩武,主张:“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并晓之以理,指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战争,既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又要“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更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切实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同时,更要做好备战准备,立足于有备无患,“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作战与备战,“明群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另外,《孙子》也高度重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因素,强调“令民以上同心”。
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对战争的认识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至高境界的战争战略《孙子》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的谋略思想

用今天的眼光评价孙武,以上那些史 学家的评论,将吴国军队破楚入郢之后陷 入的混乱,又败于秦楚联军,阖闾战死和 夫差亡国的责任都推给孙武,显然是很不 公平的。固然,孙武在吴国的失败历史中 ,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的确有难言 之隐。
职位太低
专制制度 君主昏庸
return
虽然孙武主张“将在军,君命有所不 受”,但是,他任将指挥的历次战争,都 是与君一起出征的。这样,军队的进退赏 罚,只能由君主说了算,孙武最多起到一 点劝谏作用。同时,与孙武一起出征的夫 概是吴王阖闾之弟,伍员和伯噽是吴王最 亲近的大臣,其地位都比孙武高,而难以 制服。孙武的谋略受到他们的牵制,很难 发挥作用。
• 这是孙武在忠告国君,切不可因一时的愤 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亦不可因一时的怨愤 而轻易作战。他说: •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 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 安国全军之道也。
• 孙武特别强调战争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 战争一旦爆发,如何才能获胜?孙武为此 设计了许多方法,主要在于要把军事斗争 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结合起来,充分利 用己方的优势与敌方的劣势,以最少的代 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return
促使孙武下定决心离开齐国的原因, 是司马穰苴之死。司马穰苴善于带兵打仗 ,熟谙兵法。在一次对外战争中,因功勋 卓著,被齐景公封为大司马,于是受到了 其他卿大夫和高、国、鲍诸族的嫉妒。他 们纷纷向景公进谗言,使得景公免其司马 之职,司马穰苴因之发病而死。孙武不想 做卿大夫倾轧斗争的牺牲品,认定吴国是 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于 18岁时奔吴国而来。 return
return
孙武经过十年的辛苦筹划、紧张操练 ,并亲自指挥作战,以三万破楚二十万, 帮助吴王阖闾把西面的强敌楚国,打得落 花流水,迁都避其锋芒,从此孙武威名远 震中原各国。但是,他功成不求高官厚禄 ,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进不求名” 的原则,并且继续留在吴国为它的强大和 繁荣默默地操劳着。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子强调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和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失败。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兵者,诡道也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在战争中,要用诡计和欺骗的手段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取得胜利。
因此,孙子强调要善于使用计谋和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因此,要根据敌情和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五、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
因此,他主张要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通过心理战和其他手段来影响敌人的情绪和士气,使敌人失去斗志和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认为,将领在战争中要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果一切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那么就会束缚将领的手脚,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将领应该在遵循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七、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斗力的论述。
孙子认为,战斗力是由士气、勇气、决心和训练等因素组成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军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孙子也强调了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指挥体系和战术配合。
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的论述。
孙子的思想总结

孙子的思想总结孙子(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阳谋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兵书之首。
他的思想在军事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其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在军事和管理领域仍然被广泛应用。
下面是对孙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孙子思想的核心是“以智取胜”,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运筹帷幄的智慧来达到战争的目的。
他认为军事战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治斗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或者扩大国家利益。
他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通过战争规避危险,争取胜利。
孙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奇”,他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制造战争中的“奇”变,即出其不意的、意外的变化。
他强调警戒敌人,伺机而动,运用间谍情报来获取对手的弱点和信息,从而制定战略。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法”,孙子认为战争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通过设置并遵守一系列的战争条例和规则来确保战争的成功。
他强调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要遵循法则,如能量化和精确调度军队,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孙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是“用兵之道”,他极力强调用兵要因时而变,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因素,合理调度军队,达到杀敌一千、自损一百的目的。
他提倡多采取间接战略,即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采取包围敌人、分割敌人、偷袭敌人等手段来排除敌人的优势。
此外,孙子思想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选择和培养将领的重要性,重视士兵的素质和训练,注重物资保障和战术调度等。
他认为将领要有智慧和勇气,能够判断形势和决策,指挥士兵。
而士兵则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高度忠诚的向心力。
总之,孙子的思想在军事领域具有重大影响,他提出了很多具有普世意义的战争原则和战略概念,这些思想可以应用于军事、管理和领导等领域。
他把军事战争视为一种科学和艺术,注重智慧、策略和心理战,力求通过运筹帷幄的智慧来避免战斗和达到战争的目的。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应形无穷,因敌制胜

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应形无穷,因敌制胜赵鲁杰摘要:作战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
孙子的作战思想,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
其中,应形无穷、因敌制胜的“因”和“变”,是贯穿孙子作战思想的主旋律和灵魂。
关键词:孙子作战思想灵魂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1)01-0015-005作战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
作战理论是军事科学的核心,在军事理论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中国悠久、厚重的军事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宝库,其中又大多以作战理论为核心,分量最重、最闪光的也是作战理论部分,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战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和作战的一般规律,蕴含着普遍的制胜之道,代表了先秦时期作战理论的最高水平。
《孙子兵法》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因”和“变”是中国军事哲学的重要概念。
一个“因”字,一个“变”字,构成了孙子作战思想的主旋律和灵魂。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应形于无穷”。
孙子的作战思想突出表现为一个“变”字,推崇因变思维。
作为敌对双方生死拼杀的暴力行为,战争指导中制与反制的矛盾错综复杂且变化急速,哪方拥有作战主动权,制胜的天平就会向哪方倾斜。
如何谋求作战主动权,孙子力主“因”和“变”,就是从战争全局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变”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
孙子所谓“变”,就是不拘泥用兵常法,从全局出发,从具体敌情出发,从战场实际出发,对各种条件下的用兵之法灵活变通。
与“因”相近,还有“权”字,是灵活变通的意思,以法为用。
在孙子看来,所获得的一切信息或者收稿日期:2012-12-22作者简介:赵鲁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孙子战争思想的现实思考

孙子战争思想的现实思考一,孙子战争思想的核心要义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贯穿着全胜,谋胜,先胜,知胜,称胜,速胜等“制胜”思想,其中全胜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经营的最高境界。
全胜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
(1)预知未来:提前做好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
孙子兵法《始计篇》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庙算致胜。
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
“形”即从客观上看,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等。
“势”即从主观上看,兵力的配置,士兵的勇怯等。
这些都体现了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
作战计划的制定既要根据我方的战略战术也要根据敌情。
“多算胜,少算不胜”。
了解对手越充分,自己手中的筹码越多,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2)百战百胜:一旦展开竞争就一定能取胜,每战必胜。
众做周知,在古代,通过战争使得领域扩张是满足统治者膨胀欲望的最直接的方式。
然而直接受害者却是百姓。
每当占领一个城池,获胜方极有可能会屠城,掠夺物资。
保护本国百姓是不能战败的原因之一。
其次,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人力,物力,士兵的士气,时间等等,一旦战败就意味着损失。
基于这两点,每战每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3)高质高效:花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好的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也是所有战略家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体现的就是花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好的结果这一思想。
如何才能做到呢,以智取胜。
孙子在《谋攻篇》中详细地讲了如何以智谋攻城,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然而,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零损失取胜。
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高效取胜。
比如:《虚实篇》中讲到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敌弱我强,最后以少胜多。
柏举之战中,孙子就用了这一方法,拉长战线,蒙蔽敌人,速战速决,最终取得胜利。
(4)符合道义:符合人道主义精神,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孙子特别强调“求善”,实际就是寻求一种最优化的方法。
作者将战略环境、战争态势、战术方法都分为“善”与“不善”两种,然后,择善而用之。
如“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势篇》)等。
另一方面,孙子还运用了多中择优的选择方法,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等。
从客观性上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则突出表现为强调从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
《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地形篇》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在《孙子兵法》全文中,“知”字先后出现了79次,先知尽知、知人知地、知常知变、知胜知败,“知胜”思想成为孙子分析一切战争问题的客观基础。
从量化分析的角度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又突出表现为明显的数字意识。
《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即是以“计”为核收稿日期:2009-01-18作者简介:姚振文(1966-),男,山东邹平人,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先秦史/孙子兵法研究。
《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3)摘要:作为兵学圣典,孙子的兵学研究已达到人类思想境界的高度,具有普世性价值。
结合《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了《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它会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孙子》思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4-0132-03姚振文2009年第4期(复总第74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4,2009(rest.tot No.74)132心,把计算作为用兵施谋的前提和基础,“庙算”实际就是一个战略上的数学模型。
有人作过统计,“在《孙子兵法》里,通过数字解读兵学内容的地方共151处,用过的数字总计为13个。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五(27处),其次是三(24处),一(21处)、十(17处)。
”[2]从战略的前瞻性来看,任何理论只有对于未来有预测能力,始可算是正确或纯粹的科学。
孙子在《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即科学的预见,在孙子看来,要想判断分析正确,就要“庙算”,要通过战前“五事”、“七计”的对比分析,达到预知“索其情”的目的。
钮先钟教授说过:“孙子强调先知,以上智为间,并确认情报为战略计划的基础,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世局的变化并不像今天这样迅速,而他仍能有如此的远见,更是令人感到钦佩。
”[3]总之,寻求客观之真理是孙子军事美学的核心。
他立足于战争的复杂多变,强调决策的科学和精密,着眼于信息的把握和宏观测算,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局部到整体,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这足以表明,孙子已将其战争的理想追求和战争现实问题的探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了一种科学的境界。
二、艺术的境界兵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战争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
常言说:“兵不遵常”,战争的形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更何况战争的对抗性使诡诈之术充斥其中,对立双方为了达到制胜的目的,无不千方百计地造成敌人的错觉,或隐真示假;或引诱欺骗,或制造谣言,或出其不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此即所谓“战争的迷雾”。
要破解这等迷雾,就需要军事家具有艺术家的心态和气质,进入一种远较微妙的境界,即艺术的境界。
“孙子是大智慧之人,其兵学思想向来被认为是艺术。
西方人就将《孙子兵法》译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
凡读过《孙子》的人都会体悟到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有悠然神往之感。
”1、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艺术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创造、智慧和灵感,有时候学而不可致,而必须有赖于天才。
故中国兵家的战略特别强调一种意识的瞬间发挥,强调一个“活”字。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篇》),为什么不可先传?传了以后就成了理论框框,拿到现地就不能用了。
所以,兵家制胜的道理,一切都要靠读者在实践去感悟。
即使你学到了理论、原则,在运用的时候也必须把它全部忘掉,要打碎它,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一种你内在的直觉、感悟,此时,你的指挥艺术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但这个东西在你内心里存在,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正因如此,《孙子兵法》里边的很多军事思想,孙子并没有给予具体化的阐述,而只是以简明的语言将其概括性地介绍出来。
如《计篇》中提到的兵者诡道思想:“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十二种诡道之法在条目上虽然分的很细,但所有内容均为思想要旨,都体现“言简而意赅”的写作特点,符合古人著述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
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
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同样也是中国兵家阐述军事思想的艺术旨归。
这恰如吴如嵩教授所言:“中国兵法如草书,笔尽而势不尽,西方兵法如楷书,字终而意亦终,二者确有高下之分。
”[4]孙子“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的思想,受到后世兵家的青睐。
宋朝名将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毛泽东讲,一上战场,兵法全都忘了。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从思维角度讲,这种思想深刻反映了直觉思维的特征。
直觉思维是依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其本质特征是注重思维的结果或思维所达到的境界,至于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则可以忽略不计,即所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形”。
直觉思维发展到极致,便是禅宗所谓的“顿悟”境界。
2、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既然“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变”乃成为孙子兵学体系的核心,也成为一种高超的艺术至境。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无恒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有两个字足以暗示孙子思想的艺术境界。
其一是“水”字。
“水”最能够反映中国战略深奥的道理。
有专家说,中国战略很多深奥的道理想不通的时候,你可以联想水,想想水的特性,很多问题都想通了。
水能与它所处的环境保持最和谐的状态,因为它无空不入,无处不渗透,随遇而安,因情而变。
水有形,谁都能看得见,但水又无形,谁都说不出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个“变”字。
依此而推,孙子强调变化,就是要将自己的力量运用像水一样处在一种经常变化之中,向敌展示为一种随机而动的无固定形状,即“兵无成势,无恒形”,最终达到一种依赖心灵感悟的艺术层面。
其二是“因”字。
因敌,即以敌人为依据;因敌而制胜,即以敌人为依据而制定战胜对手的战略战术。
这一所谓的“因敌”,其实即是“无我”;“因敌”即“无我”的结果,其实已经渐渐地从经验的高层,日趋向彰显超验心的方向发展。
“避实击虚”、“示形误敌”、“正合奇胜”、“造势任势”等作为用兵的基本原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如何使这些战术思想得到完美的落实呢?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预先设定的未知答案。
有预设、有条件,其充其量只能是初学者的思维方式,而真正伟大的军事家,必然是一种133--完全“无我”的随机应变。
因敌,乃是一种高深的思想境界,是实施所有的对抗实战之战略战术的重要前提。
3、“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孙子谈“变”、用“变”达到极致,便具有了一种玄妙之美,常会有令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这足以暗示其艺术境界已达到了顶峰。
比如,孙子在其书中一直强调“无形”的概念。
他说:“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虚实篇》)等。
“无形”这两个字有高度的艺术含义。
有形的因素可以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来处理,但无形的因素则必须凭借高度的智慧始能探索。
孙子多次热情洋溢的赞美那些“至于无形”的战争神奇谋划,如对于形势运筹的难以捉摸、奇正变化的高深莫测、布阵虚实的悄然无迹、行军作战的“风林火山”等。
无形之形,造化幽秘,神鬼莫测;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玄妙之美,乃为大美、至美。
进一步说,能够用兵如此的将帅便是“无智名、无勇功”。
因为他已经把对手的弱点摸清楚了,捕捉的作战时机十分恰当,采取的作战方法也非常正确,所以他非常轻易地战胜了对手,没有轰轰烈烈的指挥场景,没有激烈对抗的战场搏杀,一切显得平淡无奇,但他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却最低,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