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

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1]

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

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

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孙子特别强调“求善”,实际就是寻求一种最优化的方法。作者将战略环境、战争态势、战术方法都分为“善”与

“不善”两种,然后,择善而用之。如“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势篇》)等。另一方面,孙子还运用了多中择优的选择方法,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等。

从客观性上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则突出表现为强调从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敌我双方的详细情况。《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地形篇》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孙子兵法》全文中,“知”字先后出现了79次,先知尽知、知人知地、知常知变、知胜知败,“知胜”思想成为孙子分析一切战争问题的客观基础。

从量化分析的角度讲,孙子的科学方法又突出表现为明显的数字意识。《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即是以“计”为核

收稿日期:2009-01-18

作者简介:姚振文(1966-),男,山东邹平人,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先秦史/孙子兵法研究。

《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

(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作为兵学圣典,孙子的兵学研究已达到人类思想境界的高度,具有普世性价值。结合《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了《孙子》思想的三重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它会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关键词:《孙子》思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哲学的境界中图分类号: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4-0132-03

姚振文

2009年第4期(复总第74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4,2009(rest.tot No.74)

132

心,把计算作为用兵施谋的前提和基础,“庙算”实际就是一个战略上的数学模型。有人作过统计,“在《孙子兵法》里,通过数字解读兵学内容的地方共151处,用过的数字总计为13个。其中,用的最多的是五(27处),其次是三(24处),一(21处)、十(17处)。”[2]

从战略的前瞻性来看,任何理论只有对于未来有预测能力,始可算是正确或纯粹的科学。孙子在《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即科学的预见,在孙子看来,要想判断分析正确,就要“庙算”,要通过战前“五事”、“七计”的对比分析,达到预知“索其情”的目的。钮先钟教授说过:“孙子强调先知,以上智为间,并确认情报为战略计划的基础,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世局的变化并不像今天这样迅速,而他仍能有如此的远见,更是令人感到钦佩。”[3]

总之,寻求客观之真理是孙子军事美学的核心。他立足于战争的复杂多变,强调决策的科学和精密,着眼于信息的把握和宏观测算,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局部到整体,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这足以表明,孙子已将其战争的理想追求和战争现实问题的探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了一种科学的境界。

二、艺术的境界

兵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战争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常言说:“兵不遵常”,战争的形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更何况战争的对抗性使诡诈之术充斥其中,对立双方为了达到制胜的目的,无不千方百计地造成敌人的错觉,或隐真示假;或引诱欺骗,或制造谣言,或出其不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此即所谓“战争的迷雾”。要破解这等迷雾,就需要军事家具有艺术家的心态和气质,进入一种远较微妙的境界,即艺术的境界。

“孙子是大智慧之人,其兵学思想向来被认为是艺术。西方人就将《孙子兵法》译为《战争艺术》(The art of war)。凡读过《孙子》的人都会体悟到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有悠然神往之感。”

1、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艺术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创造、智慧和灵感,有时候学而不可致,而必须有赖于天才。故中国兵家的战略特别强调一种意识的瞬间发挥,强调一个“活”字。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篇》),为什么不可先传?传了以后就成了理论框框,拿到现地就不能用了。所以,兵家制胜的道理,一切都要靠读者在实践去感悟。即使你学到了理论、原则,在运用的时候也必须把它全部忘掉,要打碎它,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一种你内在的直觉、感悟,此时,你的指挥艺术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这个东西在你内心里存在,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正因如此,《孙子兵法》里边的很多军事思想,孙子并没有给予具体化的阐述,而只是以简明的语言将其概括性地介绍出来。如《计篇》中提到的兵者诡道思想:“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十二种诡道之法在条目上虽然分的很细,但所有内容均为思想要旨,都体现“言简而意赅”的写作特点,符合古人著述的语言风格。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同样也是中国兵家阐述军事思想的艺术旨归。这恰如吴如嵩教授所言:“中国兵法如草书,笔尽而势不尽,西方兵法如楷书,字终而意亦终,二者确有高下之分。”[4]

孙子“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的思想,受到后世兵家的青睐。宋朝名将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毛泽东讲,一上战场,兵法全都忘了。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从思维角度讲,这种思想深刻反映了直觉思维的特征。直觉思维是依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是注重思维的结果或思维所达到的境界,至于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则可以忽略不计,即所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形”。直觉思维发展到极致,便是禅宗所谓的“顿悟”境界。

2、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既然“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变”乃成为孙子兵学体系的核心,也成为一种高超的艺术至境。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段话有两个字足以暗示孙子思想的艺术境界。

其一是“水”字。“水”最能够反映中国战略深奥的道理。有专家说,中国战略很多深奥的道理想不通的时候,你可以联想水,想想水的特性,很多问题都想通了。水能与它所处的环境保持最和谐的状态,因为它无空不入,无处不渗透,随遇而安,因情而变。水有形,谁都能看得见,但水又无形,谁都说不出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一个“变”字。依此而推,孙子强调变化,就是要将自己的力量运用像水一样处在一种经常变化之中,向敌展示为一种随机而动的无固定形状,即“兵无成势,无恒形”,最终达到一种依赖心灵感悟的艺术层面。

其二是“因”字。因敌,即以敌人为依据;因敌而制胜,即以敌人为依据而制定战胜对手的战略战术。这一所谓的“因敌”,其实即是“无我”;“因敌”即“无我”的结果,其实已经渐渐地从经验的高层,日趋向彰显超验心的方向发展。“避实击虚”、“示形误敌”、“正合奇胜”、“造势任势”等作为用兵的基本原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如何使这些战术思想得到完美的落实呢?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预先设定的未知答案。有预设、有条件,其充其量只能是初学者的思维方式,而真正伟大的军事家,必然是一种

133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