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
)
2.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EF附近河段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EF岩层的弯曲状况为中间向上,两侧向下,为 背斜;根据图中指向标判定河流为自南向北流,地势南高北低;④处位于河 流的凹岸处,比②③两处侵蚀更严重;④处建港条件优越。 2.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图中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气候为温带 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A项说法片面;该地若为温带季风气候,且由 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根据EF处等潜水位线的状况 画出地下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指向低值,可判断是河水补 给地下水;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参考答案】1.C 2.B
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要点归纳
1.河谷发育过程
2.根据河流的凹岸、凸岸判断河床坡度
3.根据河流的流向、水系和水文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类型:①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如刚果河、塔里木河为向心状水系,其所在地形区分别为刚果盆地、塔 里木盆地。②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特征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如海 南岛的水系为辐射状。 4 .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或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 流失严重;若河流含沙量小,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高,或在含沙量小的河段上 游建有水库,水库有拦蓄泥沙的功能。 (2)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该河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分布在我 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 (4)若河流流量较小,且是夏汛,并且受气温影响大,则说明该河流分布在我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件(共28张PPT)
我们生活 在扇上。
三、河流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河流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思考】 2.利于三角洲形 成的条件有哪些?
①河流含沙量大; ②河口处水流缓慢; ③海水顶托作用强; ④滨海地区地势平缓;
3.刚果河为何没明显的三角洲?
赤道
刚果河三角洲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初期 中期
_向__下___和_向__源__头__ 侵蚀为主
向__河__谷__两__岸__的 侵蚀作用加强
河谷_深__而__窄__,谷壁陡峭,横剖 面呈“__V____”型
河流更为__弯__曲__,河谷__拓__宽__
继续向河谷两岸而__浅__ _的__槽__型
◆河 谷 的 形 成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城市和乡村。
◆吸引聚落分布的是:河流 堆积 地貌。冲积平原
1.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水源、交通、农副产品(地势、土壤)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耕地的破碎(水乡、山区)——规模小 耕地的连片(平原)—— 规模大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低地——沿河成线状分布 —注意防洪 山区河谷——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 —注意防滑
沟
初期
谷
中期
成熟期
沟
加
V 侧蚀 出
槽
沟 谷 下蚀 深补给稳定型 加强 现 侧 蚀 型
谷 流 溯源 和
河
河河
水 侵蚀 延
谷
湾谷
长
①
②
③
三、河流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山前洪(冲)积扇 扇顶
扇缘
洪积-冲积平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共5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V”型河谷
虎跳峡——“V”型河谷
瀑布又称跌水——河流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的产物
河流下切侵蚀过程中遇到断层
黄果树瀑布是一座活着的 瀑布,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在流水的溯源侵蚀,一步步 缓慢地后撤,画面下部的两道 坎就是黄果树瀑布一步步后撤 留下的脚印。据说,黄果树瀑 布已经有过三次强烈的变迁, 后撤距离长达250多米,退到了 现在的位置。很难想像,再过 若干年,我们看见的黄果树又 会在什么位置?
洪积——冲积平 原发育于山前
三角洲平原形成 于河流入海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漫滩平原发育 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堆积地貌示意
B
发育于山前地带: 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 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较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枯水季节露出河面,形成河漫滩;洪水期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河流改道后,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使河床加深 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向横向发展
3. 河谷发育的初期
“V”形河谷(深而窄)
•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下切(下蚀)作用强烈 • 流水对河流源头的岩石进行打磨,溯源侵蚀强烈 •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
向下侵蚀
河谷加深
溯源侵蚀
河谷延长
注意:(1)沟谷成为河谷,必须深及地下含 水层,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答案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使得河谷左右两岸并不对称。 4.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 答案 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 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
答案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 (共30张PPT)
河漫滩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形成河漫滩,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 河漫滩平原
流水沉积
河漫滩平原 沙 洲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流速减
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连接成三角洲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
河流中下游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类型: 河流侵蚀地貌:瀑布、峡谷等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出 山口处)、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 洲(河口)
黄河壶口瀑布
长江三角洲
1、河流侵蚀地貌:
长江虎跳峡 河谷的形成过程: 地壳运动、岩体抬升,低洼处汇集水流,流水破坏、搬
运地表物质,形成沟谷,沟谷水源稳定形成河谷
思考:下面素描哪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 河流的出山口处画的?哪一幅是在长江三 峡画的?哪一幅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画的?哪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海口画的?
读某河口三角洲 示意图,完成1-2题。
1.形成河口三角洲的 外力作用是 C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洋流搬运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 的是 D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东非大裂谷 C.喀斯特地貌 D.华北平原
外力作用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河流地貌 河流堆积地
河流入海口
河流堆积作用的地貌:
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出山口处)
河流堆 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三角洲(入海口)
河流堆积地貌
黄河三角洲快速发育的原因
1977年
1986年
2000年
思考: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输沙量大; 沉积物来源: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漫滩平原和三角 洲
河流地 貌条件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 暖,两岸泥沙淤积而 成的河漫滩平原土 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 或地表水资源比 较丰富,并淤积有 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而且河网密布,有 便捷的内河航运和 海上运输
一
聚落 分布
高原地区
山区Βιβλιοθήκη 平原大多呈条带状分布 在深切河谷两岸狭 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4)判断河流不同部位的外力作用类型。 河流上游以向源头侵蚀为主;河流中游以搬 运作用和向两岸的侧蚀作用为主;河流下游以 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5)判读河流横剖面的形态。河流上游河谷 呈“V”形;河流中下游河谷呈槽形。
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 洲
河流 入海 口的 海滨 地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极 多呈三角形,地势
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 平坦,河网稠密,河
前方,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三 道由分汊顶点向海
角洲
洋呈放射状
【例1】 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1)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
2.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典型地貌的类型、位置和形成。
类型
位置
洪积—冲 一般位于河流上
积平原 游,发育于山前
河漫滩 一般位于河流
平原
中下游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的海 滨地区
形成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 相互连接而成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河流为聚 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25张ppt)(共25张PPT)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0时 58分4 9秒下 午10时 58分2 2:58: 4921.8 .4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河 湾
堆积
河谷地貌
河谷的演变 初期——河流上游 侵蚀作用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形态 河谷横剖面呈V形
发展期——河流中游 侵蚀作用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形态河谷展宽,横剖面不对称
成熟期——河流下游 侵蚀作用 侧蚀为主 形态河谷横剖面呈槽形(U型)
河谷的横、纵剖面特点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 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 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 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 堆积。如下图:
的
成熟期
流
水 作 用
洪积—— 冲积扇
成皆 为有 平可
堆积 作用
堆积地貌
河漫滩
原能 发
三角洲
展
1、形成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
态的主要作用是
(A )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地壳运动
【跟踪练】读图 4-3-4,完成(1)~(2)题。
图 4-3-4
(1)河流位置与横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1. 概念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 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 形成堆积地貌。
2.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洪积扇/冲积扇
侵蚀河床
河漫滩地貌
A
B
河漫滩
在不 一 断泥 起 扩沙 形 大堆 成 ,积 河 几, 漫 个形 滩 河成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象。
2.提问:“你们对黄河流域地貌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储备。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好奇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象。通过提问:“你们对黄河流域地貌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我将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好奇心。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貌特点,从而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化和实用性。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提高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地形图分析等,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地形图分析等,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在布置作业时,我将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同时,我将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播放黄河泛滥的视频资料,以及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貌特点,丰富了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流地貌的壮丽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
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
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思考:A,B哪处需要堤坝加固,那处适合淘沙?3 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断堆积岸泥沙堆积,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件(共79张ppt)(共79张PPT)
B. 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 方向发展
C. 侧蚀使河床加深 D. 侧蚀使谷底加深,谷坡后退,
河流向横向发展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不单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 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既人们居住、生活、 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使人们进行劳动、 生产的场所,总之,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 聚居地的总称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 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 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
的侵蚀
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河岸的侵蚀 河流向横向发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唐 古拉山脉,从西向东依次流经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 江中下游平原。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 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西 陵 峡
巫 峡
瞿 塘 峡
泰山
桂林山水
巫峡—夔门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
河流流动 破坏地表物质 河流侵蚀地貌
小实验:模拟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思考: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 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河流侵蚀的方式
作用形式 概 念
聚落一般分布 在冲积平原向 山坡过渡的地 带
分布
聚落一般沿河 成线状分布
山区河谷
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
新闻(2008年12月18日): 中科院专家建议:让黄河改道入黄海
讨论:黄河入海口改道后可能带来那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河流的侵蚀作用
2
河谷发育初期
3
河谷发育中期
4
河谷发育成熟期
1. 河流的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侧蚀
下蚀
雄伟的虎跳峡长江中游连续的河湾 Nhomakorabea宽阔的入海口
凸岸 -堆积 凹岸 -侵蚀
河流侵蚀地
貌
河谷形成 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 方式
下蚀和溯 源侵蚀为
主
河流下蚀减 以侧蚀为 弱,侧蚀加强 主
河谷深而 河流在凹岸侵 河谷展
河谷形态 特征
窄,谷壁 陡峭,横 剖面呈“V”
蚀,在凸岸堆 积,使河流更 为弯曲,河谷
宽,横剖 面呈宽而 浅的“U”
形
拓宽
形
二. 河流堆积地貌
1、成因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流量减小,流速 减慢,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积下来,形成 堆积地貌
目录
一、河流侵蚀地貌
• 河谷 • 瀑布
二、河流堆积地貌
• 洪积扇(平原) • 河漫滩平原 • 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高原 • 山地 • 平原
练习: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蛇曲
练习:请简析图中西藏林芝地区民居选址的特点及理由
西藏林芝尼羊河
2、形成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洪积扇
分布:山前(山麓)
河漫滩平原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平原
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 滩连成平原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件(共48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瀑布——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的产物
河流下切侵蚀过程中遇到断层
黄果树瀑布是一座活着 的瀑布,从它诞生的那一 刻起,就在流水的溯源侵蚀, 一步步缓慢地后撤,画面下 部的两道坎就是黄果树瀑布 一步步后撤留下的脚印。据 说,黄果树瀑布已经有过三 次强烈的变迁,后撤距离长 达250多米,退到了现在的 位置。很难想像,再过若干 年,我们看见的黄果树瀑又 会在什么位置?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三角洲的形成离不开河流的泥沙,泥沙减少势必会减弱三角洲 的扩展速度,甚至直接导致海岸线后退。
问题探究:
刚果河河口没有三角 洲,只有较深的溺谷, 河槽向大西洋底延伸 达150千米;刚果河 流域具有非洲最湿润 的炎热气候,最广发育明显的三角洲的原因?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0:26:3400:26:3400:268/28/2021 12:26:34 A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800:26:3400:26Aug-2128-Aug-21
知识清单
冲积扇
冲积扇
1.形成原因
1 河流流经山区,流速快,
侵蚀、搬运作用强,携 带大量砾石、泥沙。
2 河流流出山区,地形变缓,
河流流速减慢,砾石、泥 沙堆积。
2.分布
山前地带(出山 口、山麓地带等)
3.沉积物大小
粗
细
河漫滩平原
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 .识记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类型。
2. 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3. 应用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概念 [类凰 概念类型一1枝蚀攻吼IZV- J 河流「1分布1 河■地貌地貌河流地貌对加檄1【白主学习】 ―、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 以向卜和向源头侵蚀(下蚀和 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而呈“V” 型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作 用加强(凹岸侵蚀,四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拓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橙型合作探究一:.河流的凹岸和凸岸二、河流堆积地貌1. 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 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1.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分布、组成、成因及特点类型 分布组成成因地貌特点洪积一冲 积平原山前多个洪积扇 或冲积扇水流流出山曰时,速度减慢,河 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 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 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 原中下游 地区多个河漫滩 连接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 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 接地势低平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平面图)⑤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剖面图)3.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B.外力作用 D.板块运动B. b 层最老 D. —样老三角洲平原河口处若干河口三 角洲连接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流 速减缓处堆积而形成河口三角 洲。
由若干三角洲连接而成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 洲以河道分汉处为顶点向 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河流与聚落分布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和河流有关。
2. 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有利条件(1) 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识记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类型。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3.应用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特征。
【自主学习】一、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作用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拓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合作探究一:.河流的凹岸和凸岸二、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类型分布组成成因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山前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多个河漫滩连接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地势低平三角洲平原河口处若干河口三角洲连接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流速减缓处堆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
由若干三角洲连接而成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与聚落分布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和河流有关。
2.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有利条件(1)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3.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1)我国北方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的乡村。
(2)我国南方水乡: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4.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小练习【基本口粮】(夯实基础,从点滴走向成功)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甲—乙—丁D.丙—丁—甲—乙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2015·天水高一检测)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风化作用D.板块运动4.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a层最老B.b层最老C.c层最老D.一样老(2015·汶上一中质检)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甲处发育了冲积扇,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6.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B.气候和河流C.地形和河流D.植被和土壤(2015·泉州一中期末考试)下图中,左侧是河流某段的平面示意图,甲、乙、丙、丁是沿A~B作的河床剖面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丁四图中,河床形态和水流状况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8.关于该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A.A岸为凸岸,以侵蚀为主B.A岸为凹岸,以堆积为主C.B岸为凸岸,以堆积为主D.B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东部地区的地貌名称是()A.河口三角洲B.河漫滩C.冲积扇D.侵蚀平原10.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A.沉积作用1月B.搬运作用4月C.沉积作用7月D.搬运作用10月读图,回答11~12题。
11.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是()A.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B.洪(冲)积扇、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12.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A.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B.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13.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剖面。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三个阶段,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剖面图①②③的对应关系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3)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巩固拓展】(挑战自我,相信自我)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1)”和“河谷形成示意图(图2)”。
据此回答14~15题。
图1图214.图示河流谷地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A.①②③地壳下沉B.①②③河流溯源侵蚀C.②①③地壳抬升D.②①③河流下切侵蚀15.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课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小练习(参考答案)【基本口粮】(夯实基础,从点滴走向成功)解析:第1题,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
发育初期,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第2题,河谷的发育是先以下蚀为主,后侧蚀加强,使河谷展宽。
答案:1.C 2.C解析:第3题,河流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第4题,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答案:3.B 4.C解析:第5题,甲处位于山前,应为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6题,图中聚落分布在谷地和河流沿岸。
答案:5.B 6.C解析:第7题,A为凸岸,坡度较缓,B为凹岸,河岸较陡,垂直水流向下,由此可知乙图正确。
第8题,河流A岸为凸岸,以堆积为主,B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
答案:7.B8.D解析:第9题,由图示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图中东部地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根据等高线可判断此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河流到了中下游,地势变得平缓宽阔,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容易堆积,最终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由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夏季降水多,沉积作用最显著。
答案:9.A10.C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洪(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
第12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
答案:11.A12.B解析:13(1)a、b、c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由此可知三地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从河流上游到下游河道越来越宽,故a、b、c分别对应②、③、①。
(3)A处位于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适合建港;而B处位于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较浅,不利于建港。
答案:13(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a—②、b—③、c—①。
(3)A处。
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巩固拓展】(挑战自我,相信自我)解析:第14题,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河道逐渐加深加长,故选C。
第15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4.C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