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共25页

合集下载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张季鸾和他脍炙人口的“三骂”

张季鸾和他脍炙人口的“三骂”

言辞犀利,疾呼公理大义至死
从《民立报》到主持《大公报》笔政,三十年间他写 的评论不下三千篇,其中以《大公报》社评最引人注目, 影响最深远。 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转型时期,他曾以‘三骂’脍炙人口 ‘四·一二’之后,他不断发表有胆识、有分量的评论, 评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反对屠杀青年,受到知识界及广大 读者的赞赏。 1927 年4 月29 日,他在社评《党祸》中说:“夫新中国 之建设,终须赖全国有志青年奋斗,而非自私自利之寄生 阶级所能办。则对于各方杀机之开,势不能不大声疾呼, 极端抗议。 1931 年5 月22 日,他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说 :“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者为报纸”,“近代国家报纸负重要 使命,而在改革过渡时代之国家为尤重”。
从元气渐复到再次被捕入狱
袁称帝时,他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 ,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袁死黎继,他任《新闻报》 北京特约记者,以‘一苇’通信和《申报》的‘飘萍’通讯 《时报》记者徐凌霄的‘彬彬’通信同时脍炙人口。 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等创办《中华新报》,聘他为 总编辑,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 的消息,段等震怒,命令查封《中华新报》等六家报纸及 邵飘萍的新闻编译社,张季鸾再次被捕,在首都警察厅 拘押半个多月,经国会抗议、张耀曾等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这是1918 年。 为了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说出真相,张季鸾两度被 捕,历经了牢狱之苦。
从主笔《中华新报》 从主笔《中华新报》到揭开中国百年报业新篇章 1919 年,他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在《中华新 报》主持笔政时,文章也非常脍炙人口,外国记者每以 其社论全文转发本国,但因经营不善,日销不过二三千 份,报馆奄奄一息,终于倒闭。 之后,胡政之约他主持《国闻周报》笔政,他只写过几篇 时论,认为一星期写一篇文章不过瘾。冯玉祥发动政变后 ,他第三次进京,再度为《新闻报》写特约通讯。 1925 年,他的同乡挚友胡景翼任河南军务督办,推 荐他为陇海路会办,这是有名的‘肥缺’,可他到任不足一 个月就挂冠而去,说什么“不干这个唠什子,还是当我的穷 记者去。”从开封流落到天津,张季鸾没有固定工作,每日 写评论、访新闻,投寄上海报纸,完全以卖文为生,《新 闻报》经理汪汉溪每月寄给他一二百元,约他写稿。就在 这时,他遇到了留日同学胡政之、吴鼎昌,三人的相逢揭 开了中国百年报业史的新篇章。

张季鸾

张季鸾


一种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是在于它自身有着 独特的职业规范。张季鸾对报人的职业规范有着相当清 醒的认识,首先是新闻记者必须客观报道。“四不主义” 既是新记《大公报》的办报主旨,又可视为是对从业者 的职业规范。十年后,张季鸾在纪念文章中有更明确的 表述:“本社为私人营业,同人为职业记者。故其所采 方针,类于外国无党派之普通营业报纸,盖以采访事实, 绍介舆情为主。同人自信,不敢存私见,有偏私。”在 答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奖章时,张季 鸾对此的概括是:“我们同人都是职业报人,毫无政治 上事业上甚至名望上的野心。就是不求权,不求财,并 且不求名”, 以求“言论独立,良心泰然”。

(二)办报生涯 张季鸾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 《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 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 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 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辅。出狱后,在上海先 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 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 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 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 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 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 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 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 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 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 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 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 士林所矜式。”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 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 这一点。1930年早春,蒋介石连续3次围剿红军, 《大公报》在追踪报道中,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20 世纪30年代,国民党要求各个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 “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这个命令。 1935年,在国民党一片“剿匪”声中,《大公报》 就发表了范长江采访延安的稿子,报道了陕北的真相。 不仅如此,《大公报》还派曹谷冰踏上去苏联采访的 远途,曹谷冰也就成了中苏恢复外交前后第一位连续 报道苏联建设成就的中国记者。后世评价新记大公报 时,往往使用“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管理、张季鸾 的笔”的字眼,张季鸾作为报社总主编,为新记大公 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张季鸾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报人。

名炽章。

榆林人。

1905年留学日本。

其间加入同盟会,主编会刊《夏声》,鼓吹革命,走上“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

1911年归国,应于右任邀请赴上海主编《民主报》。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经于右任推荐,任孙中山的秘书,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宣言》等重要文献。

从1915年起创办《民信日报》、北京《中华新报》,揭露袁世凯、段祺瑞复辟帝制、丧权辱国的罪行,因此两次被捕入狱。

从1926年起担任《大公报》总编辑,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力主使该报成为反映中国自由舆论的喉舌。

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强烈反对伪满洲国,明确提出“对日无和平之可求”、“必须抗拒至最后时日”。

1934年他突破国民党封锁,对革命根据地作了客观介绍。

1935年底连载长篇通讯,向全国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

七七事变后,他主张共赴国难,坚决抗战,写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社评,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指出中国已面临亡国的危险,“只有彻底牺牲,才能自救”。

1941年《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新闻奖。

同年9月6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公葬。

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给予他极高评价,称其“功在国家”,是“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尤仙航】(1900~1995)传染病专家。

又名鸿炳。

榆林人。

1917~1923年就读于榆林中学。

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后入北平中央防疫处及同仁会北京医院,研究细菌学及临床医学。

1931~1932年陕北流行鼠疫、霍乱,他为防疫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率医疗队深入重疫区,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将该病迅速扑灭。

1933~1937年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进修,获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陕西省卫生处防疫检验科科长、省立传染病院主任、西北大学医学系教授。

1941年在西安开设弘慈诊所。

1946年回榆林继续行医。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

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

传播理论与传播史Chua nbo Lil un yu Chuanbos hi初探张季鸾抗战前后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万雪莎陈博维摘要:“除服从法律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张季鸾初期对报人的看法。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职业人,他起先将西方自由主义精神融入办报思想中,这些思想在其坚持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中得以体现。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其最先对言论自由的定义。

他的观点由最初的报业有权拥有言论自由变为报业应该是严格受政府统治的公共宣传机关。

本文旨在分析其有关报业言论自由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尝试解释其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张季鸾;言论自由;抗日战争;转变作者:万雪莎、陈博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谈及张季鸾,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作为新记《大公报》的总编辑,但究其在新闻界崭露头角要追溯到民国初期。

他于1905年任职《夏声》杂志编辑,从此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为了新闻自由,他一直竭力于反军阀统治的宣传,先后因为披露“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和段祺瑞卖国消息而接连被捕入狱。

在当时,张季鸾的这些经历对于一个敢于说真话并且拥有独立人格的报人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更有甚者在当时提出“记者不坐牢,不是好记者”的说法。

可以说,在接手《大公报》之前,作为报人,在张季鸾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自由主义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公报》在1925年停刊前一直是由财阀王郅龙主管,因此亲日色彩浓厚。

在接手《大公报》后,张季鸾等人立刻提出言论自由的理念,更要求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二、西方自由主义张季鸾的办报思想可谓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思想源流的影响。

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个体自由和人权概念。

人们相信自由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天赋人权,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争取政治自由和社会权利为重点;把自由、平等、博爱看做是全人类的事情;在实践上具有思想解放的革命性。

报人之死_张季鸾逝世的遗体政治与集体记忆_郭恩强

报人之死_张季鸾逝世的遗体政治与集体记忆_郭恩强


Z e

l i
ze r ,





Ze

li
z e r a n
d T e n e n b o i m

We

nb

att

20



Z a n d b e rg
20



李 红涛
20

张 志安

甘晨

20



同时

媒 体 对 著 名 新 闻 同 行 的 逝世 事 件 或 其 他行 为 开 展 纪 念活 动


宗教

文 化 等 方 面 进行

犇 犗 犐 牶 牨 牥 牣 牨 牫 牬 牴 牭 牤 犼 牣 犮 狀 犽 犻 牣 犮 犼 犼 犮 牣 牪 牥 牨 牭 牣 牨 牪 牣 牥 牥 牬
报 人 之 死 张 季鸾 逝 世 的 遗 体 政 治 与 集 体 记 忆

郭恩 强
摘要
本 文 围 绕 张 季 鸾 的 逝 世及 后 续 仪 葬 事 件


9 9 9 )
通 过 分 析 苏 东 国 家 在 政 治 剧变 后

社 会 上 所 掀起 的对

历 史 人 物 遗体

遗 骸 重 新掩 埋 的 浪 潮

以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各 种仪 式 活 动 与 话 语

来解
释 出 现 此 种现 象 的 原 因

以 及这 些 活 动 的 社 会 意 义 与 象 征 意 义 如 何

张季鸾

张季鸾

中寿,痛悼何堪!”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要人亲往丧
礼吊奠,他的灵柩以国葬规格葬于西安,碑铭极简:
❖ 二、张季鸾新闻评论特色
❖ 张季鸾的新闻评论受梁启超“笔锋常带感 情”文风的影响,写作时往往纵横捭阖,挥 洒自如,一生所著不下3000篇,主要特色有:
❖ (一)独立的立场
❖ (二)广泛的选题
❖ (三)严谨的风格
❖ 1907年4月,张季鸾听闻于右任在上海创办 的《神州日报》声名远播,下决心回国后为新闻 事业献身。
❖ 留日五年中张季鸾交游甚广,和孙中山、黄兴都有 过往来,但他不想加入同盟会。他说自己只是文弱书生, 要当新闻记者以文报国,而做记者最好超然于党派之外, 说话可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可见,他后来的“四不”编辑思想 根植深远。

❖ 1913年初,张季鸾奉于右任之命赴北京任《民立报》记 者,不久他在京创办《民立报》任总编辑,自此开始独立从事 新闻事业。张季鸾的《民立报》发刊不久就以消息灵通、言论 犀利备受各方瞩目。由于报道袁世凯指使凶手刺杀宋教仁及其 “善后大借款”的事,他被囚禁三月,经好友多方营救才得以 释出,随即被驱逐出京。回上海后他在《稚言》月刊上发表了 《铁窗百日记》,揭露袁党的黑暗统治。
面资助,主要吴出资;胡、张三年内不得在外有任何兼任,他们
的薪水、生活所需由吴负责;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并主持行政用人,张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和主持言论,吴只帮助
写社评。在“三驾马车”的率领下《大公报》面貌焕然一新,在
读者中的影响蒸蒸日上,尤其是张季鸾的社评风靡一时。
❖ 1935年日军逼近平津,《大公报》面临发展困局。 在张季鸾的主张下《大公报》搬到上海,可刚出版三天 报纸都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收购一空而不能 与读者见面,胡政之请杜月笙出面斡旋,读者才看到了 《大公报》.

张季鸾与李普曼政论风格相似性初探

张季鸾与李普曼政论风格相似性初探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传媒史话张季鸾与李普曼政论风格相似性初探张美静,朱润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张季鸾和李普曼皆以报刊政论文章著称,本文聚焦于二人政论文章背后的相似性,结合中西文化背景分析了二人的报刊活动及相关言论,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等方面对其相同点进行了探讨,同时简析了二人的不同点。

关■调:张季鸾李普曼政论风格独立精神张季鸾和李普曼分别是20世纪中美新闻界的代表性人物。

李普曼有“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之称;张季鸾在任<大公报>时提出了四不方针,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张季鸾有“中国的李普曼”之称,主要原因之一是二人皆以报刊政论文章著称,以下就二人政论风格的相似性及原因进行研究。

一、报生生涯孰麓的相似性张季鸾与李普曼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出生年份仅相差一年,二人一生的报界从业生涯存在诸多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与报业思想上。

(一)积极结交政界上层人物西谚云:“要看一个人,先看他有什么样的朋友。

”张季鸾与李普曼虽都非新闻专业出身,但二人报业生涯都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发表的政论文章均对当时各自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季鸾热情好客,人缘极佳。

中华民国成立时,他曾任孙中山的秘书:1936年去西安暂住时与林伯渠曾彻夜长谈;他与陈布雷、于右任、胡适、王芸生等是至交。

张季鸾逝世时,国共两党都对他给予了极高评价,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蒋介石、张群、陈布雷等亲自吊唁,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一个鲜例。

此外,张季鸾与周恩来。

互为知音,密切交往”;蒋介石特别重视<大公报>,尤其是张季鸾所撰写的社论并视他为“国士”。

李普曼对人际交往有着深刻的认识:”从事公共事务报道的记者不能对自己的名誉视而不见。

因为名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

为了了解世界,你必须要与人们交往,而你的名誉则是与人们交往的唯一途径。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

田鹏飞《辞海》是一部兼有字典、词典和现代百科的综合性大型辞书,历经四次大型修订,进步多多,至2009年版(通称第六版)出版,无疑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一大卓越工程,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辞书之一,学界声誉甚隆。

然而,以其卷帙浩繁,涉及的知识遍及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与现代百科知识,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有所疏漏实所难免。

白璧容有微瑕,无损其光辉,为使其下次修订更加完善,笔者拟就新闻史上部分人物条目有所商榷,如蒙读者、编者是正,则十分感谢。

1.邓拓(一册P425.1)注释说:”福建闽侯人。

原名子健、云特,笔名马南邨、丁曼公、向阳生等。

193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

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部《选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著有《燕山夜话》,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4卷)。

”此条注释,觉得有三点必须辨正、补充:一、注释中“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的说法,行文表达有二点不够准确一是当初三人合作分写杂文之行动,确乎是写,而后合集成书,即为著作,已不再是零篇散帙之文,则其行为已成“著”,非止于写了;二是于书名之前只以杂文体制冠之,易误解为单篇杂文,则行文逻辑表述不周延,失却文篇集合之类名,必于杂文体裁类别之后加个集字,才显得行文逻辑周延而准确。

二、于词目人物平生著作仅举杂文二书,而于治学重要一面却失举其史学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二书;又于文学方面失举《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二书,则于人物平生事业的表述即显得残缺不全了。

三、注释仅以政治人物叙其经历略备,而于其学术文化历史之贡献失举史学、文学著述四书,就不见其学者(史学家)、诗人的身份了。

一代大师的新闻传播境界——张季鸾新闻思想与实践解读

一代大师的新闻传播境界——张季鸾新闻思想与实践解读
新 闻 史
瓤£l S 露境界


张 季鸾 新 闻 思想 与 实 践解 读
口 刘 建 勋
环视 当今我们 的新 闻传播 领域 ,传 的人 学 层 次 ,是 一种 希 望将 新 闻 活动 现 ,文章 报 国 的理 念 ,求 真 为 民 的精 播途径较前 大为广阔 ,传播技 术较 前大 本 身纳 入 对人 的 发展 进行 深 层 观 照的 神 ,社会 担当的意识 ,新 闻 自律 的思想 为先进 ,传播过程较前大 为便捷 ,但真 境 界 。 等 ,是 张先 生新 闻传播境界 的核心语和

是一种认 识境界 。普利策说 : “ 时代是 动 的那个年代 ,中国的新 闻学 尚未完全 国家危亡 。1 1 年 ,他采访 到袁世 凯秘 93 艘航 行于波涛无常 的大海上的航船 , 成为显学 ,在世 界 ,传播学才正在诞生 密 向英 法等五国银行 团洽借2 0 万英镑 50 新 闻正是船头 的嘹望者 ,它告知人们何 和 发 展 ,对 新 闻 活 动 的 影 响 也 才 刚 刚开 “ 善后借 款” ,立 即在上海 《 民主报 》
到一代 大师的新 闻传播境界 的。
张 季 鸾 确 立 文 章 报 国 的 人 生 理 想
张 季 鸾先 生是 具 有 高境 界新 闻修 之 后 便矢 志 不 移 。在 他从 事 新 闻工 作 养 的一代大师 。虽然 在先生从事新 闻活 期 间 ,始终 不忘 中华 民族 的利 益 ,常记
包括新 闻在 内的一切传播 活动的本质 ,
处 险峻 ,何处平稳 。”这 不仅 揭示 了新 始 。但他 以 自己的才学和修养 ,终身从 作 了报 道。消息一 出,举 国震 动 ,成为 闻的性 质 ,而且告知新 闻 作 对社会人 事新 闻传播 ,在 其坚守的 岗位上 ,言谈 孙 中山讨 袁斗争的导火索 ,而他则因之 = I 二 生 承丰 的神圣责任 ,是一 种理想担承 的 举 止 、道 德 文章 、活动 影 响 、业 绩 贡 锒铛入 狱。 1 1年 ,他在 《 日 96 中华新报 》 境 界。施拉姆说 : “ 受众 收看新 闻是为 献 ,都 为 当 时新 闻事 业 和 新 闻人 所翘 披露段 祺瑞政府 以胶济铁路作 抵 ,向 日 了获得 两种补偿 :即时性 补偿 与延时性 首 ,甚 至成 为世 界新 闻传播领域经验 总 本 秘 密借 款 ,出卖 国 家 主权 ,又遭 逮 91 月 补偿 。所谓 即时 胜补偿 主要是尽快满足 结 和理论发 展 的例 证 。1 4 年4 ,美 捕 。张季鸾不惜 以生命危 险和 自由为代 受众 对信息 的需求 和好 奇心理 ;而延时 国密苏里 大学新 闻学院把该 院一年一度 价 ,以文 报 国 的拳 拳 之 心 ,何 其 感 人 ! 性 补偿 则是希望 能抚慰 人们的心灵 ,满 的荣誉奖授 予张季鸾主持笔政 的 《 大公

张季鸾与_大公报_

张季鸾与_大公报_
态度


为 很 多 有 识 之士 所 不 齿
,
对于 日 本问题

,
大 公报 长期 以 来 采 取 隐 忍 持 重 的
总 起 来 说 张 季 鸳 在 抗 战 时 期 发 表 的 社 评 主 要倾

,

一八

事 变发生 后
,
全 国 人 民抗 日 救 国
,
向 是 主 张 联 苏 抗 日 团结 各党 派 共 同 抗 战 的 如 提 倡 组

这 样 尖锐 的 言 论 是难

,
笔 的社 评 《给 西 安 军 界 的 公开 信 》加 印 拍 万 张
反 映 了 人 民群众 对 国 民 党黑 暗统治 不 满 的 呼 声
机 飞临 西安上 空散 发 蒋 介 石 发 动 皖 南事 变 责 备中共 志
,
二是 皖 南 事 变
,

们 年

能可贵 的


年 大 公报 主 办 的 国 闻 周报 曾 连 载 赤
其 胆 识可
报 的 相 对独 立 性和 客 观 公 正 的 立场 誉主 席 杭州
, ,
其 气 魄 可佩
的编 辑 方针 绝 对 不 能 变 报》 年
,

而 完 全 退休

作 息影
,

首 先将准备 以 汉 或 唐 为 背景 创

退 休后 的 查 良铺 准 备

作一
两 部 历 史小 说


,
查 良铺 出席 了 海峡
,

江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向 全 国 报 道 了 二 万 五 千 里 长 征 的

张季鸾

张季鸾

1941年4月,《大公报》获得密苏里新闻学院奖 (此前东方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和印度的 《泰晤士报》得到过)——一是对张新闻事业 的肯定,二是九一八后,《大》对抗战的推动 的积极作用,用言论推动抗战 eg:《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匹夫匹妇报仇》
张季鸾与周恩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决定增出 《大公报》汉口版,9月18日创刊《大公 报》汉口版。1938,中共在汉口创办《新 华日报》,周恩来主持工作。自此,周恩 来和张季鸾往来密切 1938年6月,国民参政委员会成立,张加 入 互为知音 协力议政参政共同抗日。
反共
1941年5月23日发表的《读周恩来先生的 信》中,虽肯定中共在联合抗战中的努力, 但对中共的基本判断却是“负号的而不是 正号的”,希望中共能够对国家“永做正 号的贡献”。 《明耻》指出“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 中国之耻也”
“明耻教战”:九一八后,《大公报》上 开的一个专栏 明耻:写中日外交史,把日侵华的历史列 出来 教战:向国人介绍军事常识
张季鸾
—1938-1942
张季鸾的“国家中心论”:
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18事变后,中国依旧一盘散沙,没有政权中心, 群龙无首。张季鸾认为,当时只有国民党执政的 国民政府,才能承担起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只 有拥护国民党为“政治中心”,国家事业才可达 成。在当时,中国国内任何别的党派组织都不可 能把握全国局势,更谈不上有军事力量、物质力 量、动员力量来抵御外侮,保卫国家了。
在重庆期间,为了推进中苏邦交,国民政府计 划重新派遣驻苏大使。周恩来得知消息后到张季 鸾和于右任寓所拜访沟通,协力推荐中共认可的 邵力子出任。张季鸾利用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的身份,联合于右任等,全力向国民政府推荐邵 力子是最佳人选,可以设法争取苏联更多的援助。 1940年5月15日,周恩来、张季鸾等参加重庆 各界欢送邵力子赴苏大会。翌日,张季鸾还在 《大公报》发表了《送邵大使赴苏》社评。邵力 子到莫斯科就任后,多方努力,苏联援华的军械 物资源源运回国内。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广电091 万英吉0920200329内容摘要:张季鸾何许人也?也许你们会问。

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先生何许人也。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

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

父张楚林,少年时期蒙受总兵刘原基、知府蔡北槐赏识,弃武从文,考中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

为报答知遇之恩,张楚林在家中设立刘、蔡二人牌位,令子孙后代不绝祭祀。

1904年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于右任等订交。

1905年,经沈卫保举,选中官费留学日本。

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

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

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革命。

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1926年与吴订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

使得《大公报》在民国时期一度跃之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至今仍影响深远的报纸。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同时赢得国共两党的敬重,正是因为他崇高的“文人办报”人格成就了他百年的伟大。

关键词:张季鸾《大公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一直能够对一人可以念念不忘,关键还是这个人是已经作古的了,或许,我想,作为一个准记者而言,最关键的还是在季鸾先生的身上,对记者这个词做出了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我认为:百年中国,1949年之前的<<大公报>>是最成功的报纸,张季鸾先生是最杰出的报人。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的人才造就了先生的这般伟大。

在他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名记者的艰辛,但更多的是责任,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一、少年立志走“新闻救国”、“言论报国”路线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

历尽千辛万苦,与母亲扶柩回到榆林。

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受名师指导点拨,成绩优异,打下比较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

张季鸾ppt课件共32页

张季鸾ppt课件共32页

• 1924,主编《中华新报》停刊,经同乡推 荐到政府填了一个肥缺,但是一个月不到 就不干了,说:“不干这个劳什子了,还 是当我的穷记者”
•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外便为霖。
《大公报》
• 背景:1926——1937,上海孤岛
• 报业黄金期:
• 共产党《红色中华》《解放日报》
• 国民党《中央日报》《扫荡报》
尖锐之文:三骂
• 嬉笑怒骂,纵横捭阖,句句如刃,句句似剑。
• 一骂吴佩孚,是1926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 霸》,文中说:“吴氐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 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酣畅淋漓,一语中 的。
• 二骂汪精卫,是1927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 指斥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 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 袖欲。”
• 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 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 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然奈 何更发此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 而欲淆惑之?此吾人批评之所以不得已也。
• 徐铸成:
• 他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派懒散的 “名士”气,而浑厚、自然,没有一点做 作。
张季鸾ppt课件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匹 夫 为一 天言 下为 先天
• 男女,人之大欲也。其事属于本能的发动, 动物皆然,不止人类。
• 太史公受腐刑而作《史记》,成中国第一 良史;美国爱迪生,一生不娶,发明电学, 裨益人类,古今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之不得 恋爱者多矣,宁能谓其人生无意义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