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一PPT课件

黄帝内经一PPT课件

apply
㈤《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临证指要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病位 亦不同,换言之,人体各部位对病邪的易感性不同。故临 床常见风雨之邪伤人大多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 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潮湿之地,或长期 水中作业,则腰痠骨痹身重肢疼,多见下肢病证;喜怒不 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呕吐,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为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 谵妄昏瞀,为心神惮散等,均为气机逆乱,直接影响五脏 功能所致。
㈢湿邪
1、湿邪:外湿: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内湿:多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 邪 性 质与致 病 特 征
致病临床表现
粘滞 湿为阴邪 1 损伤阳气
重浊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 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络,最易阻滞气机
粘滞日久,损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 沉重重着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善动
主 动 动摇不定,“风胜主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等
多兼邪
为百病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 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 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 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
先导热、风燥等来自㈡、寒邪 1、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黄帝内经一
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 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 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 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 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 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本文为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内容,提供中英对照超清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引言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其中的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形成。

本文将介绍灵枢第一章的内容,并提供中英对照超清版,方便读者学习。

灵枢第一章苏输穴病而死篇原文冲脉者,起於气街,循骨而上者也,贯心脉也。

手太阴经者,循臂上廉至寸口,循臑凡二百一十五节,入寸中者,贯心者也。

所输穴者,脉之会也。

至循太阳之经者,循臂上廉行天窗也,至少商冲,循臑凡一百八十一节,所输穴者谷也。

译文冲脉起于气街,沿着骨骼向上,贯穿心脏的脉搏。

手太阴经起自臂部,经过手臂上廉到达寸口,再沿臂部经过二百一十五节,进入寸中经穴,与贯穴相连。

沿太阳经起始经过臂部上廉,穿过天窗,最后到达少商冲,经过一百八十一节,在此输穴称为谷。

中英对照超清版中文英文冲脉Chong Mai气街Qi Jie骨骼Bones贯心脉Penetrating Heart Vessel手太阴经Hand Tai Yin Meridian 臂部Upper Arm廉Li寸口Cun Kou臑Zhi所输穴Shu Xue太阳经Tai Yang Meridian 天窗Tian Chuang少商冲Shao Shang Chong谷Gu结论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冲脉、太阳经、手太阴经等的起始和经过的路径。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一些重要的穴位,如寸中穴和谷穴。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和中医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提供了中英对照超清版,使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和理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内容。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中医学和人体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第七集石破天荒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第七集石破天荒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第七集石破天荒【提要】《黄帝内经》诞生了,标志着医学与巫术分离,标志着中华医学最终形成。

(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陕西迁都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古城墙)东周开始了,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

有学者冷静地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期。

这个时期,人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才,可使弱国变成强国,小国变成大国;一个人才,可成就一个诸侯的霸业,可使三军望风披靡,可使他国心惊胆战,可连续宫灭火吞并他国。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大批仁人志士,支撑着天下的兼并战争。

史学界认为,春秋战国,共424年。

这四百多年漫长的兼并战争,导致各国急需人才。

(陕西长安阿房宫)为达到招募人才的目的,各国都采取了“厚招游学”的政策。

一时间,在思想界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林立的局面。

(山东淄博齐国故城博物馆)这便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

杰出人才皆地涌出,这时一长串名垂青史的名字:老子、孔子、管子、孙子、子产、墨子、荀子、韩非子、孟子、庄子、邹衍、公孙龙子、苏秦、张仪等等。

一个个或胸怀治国强国大略,傲视群雄,纵横天下,或思维超凡,理论精妙,口若悬河。

以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兵、农、杂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为中国文化书上了辉煌灿烂的一笔,为中华民族形成卓尔不群的民族风格和极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最终形成《黄帝内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河北邯郸丛台)诸子百家深邃的思想,是整个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

春秋战国时代,对我们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中国思想界在诸子的推波助澜下,沿着广阔的地平线,奏响了无神论向有神论挑战的序曲。

(山东淄博春秋殉马坑)在医学思想上,则对巫术之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一个个绚烂夺目的思想大师,奋力荡涤笼罩在生命科学上空的阴霾,令生命之光由巫术的重重困扰中穿射而出,为《黄帝内经》的诞生准备好了最合时宜的产房。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公元前554年,郑桓公立子产为卿,子产便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灵枢(一)-讲解

黄帝内经·灵枢(一)-讲解

黃帝內經·靈樞(一)黃帝內經靈樞譯解九鍼十二原第一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

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

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門。

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

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

空中之機,清靜而微。

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

不知機道,扣之不發。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

察後與先。

若存若亡。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

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無針左右。

神在秋毫,屬意病者。

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

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

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提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

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釐,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痺;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1、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carl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

《内经I》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导读:本文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黄帝内经的篇目

黄帝内经的篇目

黄帝内经的篇目1. 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由黄帝与其医师岐伯等人所创。

其内容囊括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广受医学家和中医爱好者的欢迎。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的篇目进行介绍,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内容。

2.《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第一部分,共81篇。

它主要包括了《奉真会》、《玉机真脏论》、《玉机走气篇》、《金匮真言论》和《五音五味辨》等内容。

其中,《奉真会》主要阐述了医需善于观察、辩证和判断病情的重要性;《玉机真脏论》则讨论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金匮真言论》则深入研究了诊疗规律和治疗方法,对诊疗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第二部分,共81篇。

它主要包括了《大奇论》、《上古天真论》、《五感舍利论》、《卫气行针论》等内容。

其中,《大奇论》主要阐述了生物学和天文学相关的医学知识;《上古天真论》则深入探究了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的形成;《五感舍利论》则详细叙述了五感官与疾病的关系;《卫气行针论》则重点介绍了针灸的应用和作用。

4. 《金匮》《金匮》是《黄帝内经》第三部分,共46篇。

它主要包括了《玉函经》、《金匮要略》、《千金方》等内容。

其中,《玉函经》为《黄帝内经》中的原始篇目,包括了许多与古代医学有关的重要内容;《金匮要略》则为张仲景所写,是后来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经典;《千金方》则为孙思邈所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源性方剂书之一。

5. 《外篇》《外篇》是《黄帝内经》的附录,主要包括了《素问附义》、《钟离权衡》等内容。

其中,《素问附义》主要对《素问》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钟离权衡》则着重探讨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6. 总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介绍了《素问》、《灵枢》、《金匮》和《外篇》的内容,希望读者能从中受益,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疗实践。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百科名片《皇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目录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成书考略内容简介流传版本概述《素问》《灵枢》养生语录社会影响三个“第一”价值贡献相关传说基本信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作者简介《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2]《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

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

《黄帝》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到底在讲些什么呢?中医经典有两部:《黄帝内经》、《伤寒论》。

经字左边像形脐带,脐带连接先天和后天,是一个很根本性的东西。

织布横的是经,竖的是纬,经相对不动,纬相对变动。

古代有经、纬书,六部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医里把《黄帝内经》作为经书,经书具有亘古不变的特性,都是讲根本的东西。

讲本质的东西,称之为经。

纬书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代出了很多,主要都是在讲变化。

什么叫论呢,与论字右边发音一样的,都代表次序和次第。

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人有次序,就叫人伦,水要有次序,是沦。

《伤寒论》是涉及治疗学的一本书,它在讲人得病的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是人的表如膀胱经,小肠也属于太阳;胃经属于阳明,吃不下饭,再往下就是少阳,表现为发烧,一会冷一会儿热,治病应该是相反顺序,把病一层一层地往外拱。

《伤寒论》描述得病和治病的顺序,所以叫论。

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讲究的不是病,是症,症在哪个层面,就用哪个层面的药。

有些高血压,可能是胸膈堵住了,上焦憋闷了,把头脑憋得出了毛病。

这种血压高,宣化开,病就解掉了。

有的血压高,可能是由于肾精不足导致的,心脏需要以加压的方式来满足人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人的本性是天真的。

五脏六腑本身就达到一种很和谐的状况和格局。

中医用五行表达这种和谐的格局。

人体本身具有生克,比如肾水足了,可以生木,肝阳往上走,就能够助心火,木就生火,火可以生土。

这就是五行,本身具有和谐性,自身就平衡。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国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1-2])。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一)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一)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一)1.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2.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阴静阳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4.阳化气,阴成形。

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6.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开,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7.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8.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9.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0.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1.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12.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14.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15.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6.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筋生心,即木生火,下文仿此)17.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18.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19.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20.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盐,盐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21.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皮,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2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23.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2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25.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26.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各论
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 邪 性 质 轻 浮越 开 善 多变 泄 行 场 及 致 病 特 征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 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 荨麻疹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等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善动 多兼邪 主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
动摇不定,“风胜主动”
为百病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 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 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 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 先导 热、风燥等
㈡、寒邪 1、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聚、收引特性的外邪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寒邪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腑腑阳气 内寒:即“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 能 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性质 及 致病特征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中医医院
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 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 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 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 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 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
粘滞 1
湿为阴邪 损伤阳气
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 络,最易阻滞气机 粘滞日久,损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 沉重重着
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 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 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
⒊《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 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 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 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 五变》说: ⒌《灵枢·五变》:“余知百病之始期也,生于风雨寒暑。” ⒍《灵枢·口问》: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⒎《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 寒暑,清湿喜怒。” 总之《内经》病因涉及到:外感时气、疫病、情志失 常、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起居不节,及外伤诸多方面。
面红目赤 , 咽喉肿痛 , 口舌糜烂 , 齿 龈肿痛,吐血,衄血等
热邪易 生风 “热极生风”:燔灼肝经,损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 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动血 热入血分 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 热邪易扰心神 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 血入营分,扰乱心神 易致肿疡热邪 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 “热胜则肿” 出各种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尿 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 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 征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又名: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乘戾之气、杂气、疫疠
2.疠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主要从口鼻、肌肤而入致 病,可随饮食物入里,也可由蚊叮虫咬而发病。 3.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三)疠气发生和流行因素 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4.社会因素。
一、病因与病因学说 ⒈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⒉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 现的理论。 ⒊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⑴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 直接确定病因。 ⑵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探求病因的方法。
⒋病因分类 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而发病的病因。 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 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起 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⑷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㈤火(热)邪 1.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火邪/热邪/温邪 2.火邪、热邪、温邪区别: (1)相同:三者同属一气,均为阳热之邪,可以混称。 (2)不同: ①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邪多属温病学范畴) ②表现不同:在自然界,火有形,热无形 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出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 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③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 ④概念有异: 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 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少火生气” 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 “壮火食气” 3.火热邪:外感/内生:脏腑气血阴阳怪气失调,阳热亢盛,炎热内扰,机能亢奋病理.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燥性干涩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易伤津液 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 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燥胜则干”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易伤肺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 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 结等。
重浊
湿性重浊
秽浊垢腻 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
粘滞 2
湿性粘滞
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湿邪致病,具有伤及人 的下部的特点。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趋下
湿性趋下
㈣燥邪 温燥 1.燥邪:外燥: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分为 凉燥 内燥:泛指机体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孔窍失其濡养而 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甚阴虚生内热的病理状态。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apply
㈤《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临证指要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病位 亦不同,换言之,人体各部位对病邪的易感性不同。故临 床常见风雨之邪伤人大多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 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潮湿之地,或长期 水中作业,则腰痠骨痹身重肢疼,多见下肢病证;喜怒不 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呕吐,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为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 谵妄昏瞀,为心神惮散等,均为气机逆乱,直接影响五脏 功能所致。
㈡《内经》病因认识论 主要来自对患者病吏的询问,对发病时患者所表现的 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的分析,归纳为一种综合性推 论,称为“审证求因”。 特点:①患者发病时的表现(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 ); ②患者发病前体内外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时令、 气候、地理因素和病人的情绪、饮食、劳逸、起居等诸多 因素联系起来所作的一种综合性的推论 )。 并不穷究致病的终级原因,显然不同于西医学着眼于 对病原微生物的寻找,对人体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状态、病 理变化观察的病因学方法。
㈢《内经》病因分类 方法有二: ⒈病因的阴阳分类法 《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 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 居處,陰陽喜怒 ” 以病因致病部位内外的阴阳属性为划分标准论: ①外:发于外的外感邪气属于阳; ②内:发于内的内伤七情、饮食劳逸、起居等属于阴。 这种分类法只能是病因分类法中较为一般的划分,或 曰辅助分类。
㈣《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意义 《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 ①汉· 张仲景按病因的传变概括为三条途径:“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②晋· 陶弘景《补闕肘后百一方· 三因论》提出疾病的发生: “一为内疾,二为外疾,三为他犯”。 ③宋· 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六淫,天之常气, 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 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 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⒉病因的三部分类法 《靈樞· 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 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 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 “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 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 以病因的本质属性为划分标准,将邪气来源、邪气性质、 和致病部位联系起来论: ①源于“天”的“風雨寒暑”邪气归于“上”的一类 病因; ②源于“地”的“清濕”邪气归于“下”的一类病因; 下 ③源于天地之间“人”的社会因素,如喜怒、饮食劳 文 逸、
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火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热为阳邪 阳胜则热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实热证: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其性燔灼
表现阳热之象 易伤津耗气
阳胜则阴病 迫津外泄
消灼煎熬阴津 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
伴有: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热太甚必耗气太多:体倦乏力少气
火性炎上
火热蒸腾上炎,致病后症状 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
㈥暑邪 1.暑邪: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火热外邪。 ①暑邪致病,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②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邪性质与致病特征 暑为阳邪 阳热亢盛 致 病 临 床 表 现 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热盛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