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散文》读后感_《琦君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
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琦君散文集400字读后感,我
们来看看下文。
《琦君散文》读后感1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
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
的阴暗面。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琦
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
极为罕见的。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
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
的一种境界。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
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
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而是一种伦
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
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
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
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
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我很赞同这个建议。琦君的这两
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琦君的母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郎嫌她的脚不够秀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很吃力。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已经断了,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了,母亲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样子。母亲的一双小脚却撑起了一家。是啊,脚已经裹了,再也恢复不了了,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犹如那三尺长的裹脚布,虽然把它解开了,但是已经有了那样的后果了。她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格女人,母亲看到那女人的脚很大,感叹的说那时候不裹脚就好了。
总之在琦君的笔下,只有被扭曲的社会,没有被扭曲的人性.
《琦君散文》读后感2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笔下的故乡,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断的乡愁浓得声声撕心裂肺,琦君的乡愁也浓,却如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乡愁悠悠如桂花香浓郁过后的余香缭绕。
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善于从中发掘并表现出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感
情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正如我们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判断
这是苏东坡所作;读"杨柳岸晓凤残月”,就认为是柳永所为。我们
也可以从“等国奉比,又惹轻愁起”,看出是琦君笔法。
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读后感3
最近对长篇小说有些厌烦。冗长的情节像迷宫般曲折。有时提着的心还未放下,又一次声势浩荡的生死离别赫然摆在眼前。这些大
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断冲击着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宁静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当然的,睡前读物定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触这个作家是在小学课文《桂花雨》里,如今具体内容已记不真切,却仍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画面,闭上眼睛就能嗅到
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朴素且不张扬,一如琦君的文字。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就像
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
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们以为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惊心动魄的
情节和华丽的词汇,于是读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手足无措,有些甚至
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写童年、故乡、亲人,有人
说她的选题范围太过狭隘,但是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
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
下笔,此生不再写。”
独孤的时候,难过失意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些美好的过去,会不会更加心灰意冷,觉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们看到的
所有东西,都是经过光反射后到达眼睛的,也就是在零点零零零一
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