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
现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1 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 、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中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技术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物流、信 息技术等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全球资源和要素,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 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 衡、包容增长。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地位变化
国际贸易地位提升
01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
,国际贸易地位显著提升。
国际投资合作深化
02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投资合作,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
为全球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国际金融影响力增强
03
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国
教育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 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及挑战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保障人民健康。
1990—2006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试题

1990—2006年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试题1990年一、简答、简述题: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其作用3、裁军与发展的关系4、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6、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二、论述题:1、争取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
2、战争的根源与性质。
1991年一、简答题:1、国家利益2、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3、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5、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特征二、论述题:1、怎样认识当今世界所处的时代?2、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论述当今世界美、苏、中、西欧、日本间相互关系的实质。
1992年一、简答题1、国家主权2、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演变的三个时期3、东西关系的实质4、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5、OPEC二、论述题1、试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2、试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93年一简答题1、强权政治2、雅尔塔体制的确立3、新技术革命4、东西关系中冷战的产生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二论述题1、试论解决南北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2、评析“人权高于主权论”的实质1994年1、国际政治行为体与主要角色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认识国际政治的整体性,当今国际政治发展有何特点3、从国际政治演变角度论述联合国作用及改革4、试评“主权原则过时论”1995年一、简述题:1、国际利益2、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与特征3、战后世界经济中心的演变4、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冷战关系”5、新科技革命对国政的影响二、论述题:1、试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当今时代的特征。
2、试评述“霸权稳定论”。
1996年一、简述题:1、国政中最重要的行为体2、国政体系的基本特征3、国际安全与当代世界主体的关系4、国政格局中的主角应具备的基本条件5、国际协调6、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对国政的重大影响7、主权平等8、战后的霸权主义9、南北问题的根源10、后战争问题新特点二、论述题:1、试析战后国政格局演变的基本特征2、试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应遵循的共同目标、法律依据和利益基础。
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
它是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
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
而且,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
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容不尽相同而已。
如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成为其他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民族问题: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狭义的民族问题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民族之问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
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广义的民族问题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Abstract]: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formed a new type of ethnic equality, solidarity, mutual help harmonious relations, this is the basis of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urrent 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restri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for a nation.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strategy, fully stimulate creativit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i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religious issues; To uphold and improve party leadership over the national work,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nd so on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hip.[key words] :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national harmony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现代政治文化与民族国家治理

一
、
政治文化现 代化 与民族 国家治理
政 治文 化 的概 念 出 自美 国政 治 学家 阿 尔蒙 德 :“ 治文 化 是一 个 民族 在特 定 时期 流 行 的 一套 政 政 治态 度 、信仰 和感 情 。这 个政 治文 化是 由本 民族 的历 史 和现 在社会 、经济 、政 治 活动 进程 所形 成 的 。人们 在 过去 的经 历 中形成 的 态度 类 型 对 未来 的政 治 行 为有 着 重 要 的强 制 作 用 。① 这 一概 ”
的经 济发 展 、公共 权力 运作 行为 、制 度规 范模 式 、文化 整合 战 略对 政 治文化 现代 化起 助推 作用 。
二 、现 代政治文化对 民族 国家治理 的支撑 与协调
国家治理是整体上的国家公共权力运作 ,它一方面是治理主体也就是统治阶层治理价值 的体
现 ,并 需要 合 理治 理理念 的形 成 与 贯 彻 ;另一 方 面 仍 然需 要 国家 范 围 内作 为 “ 治 人 ” 的 支持 政
率 更 高 、效能 更强 。
民族 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最为主要的行为体 ,它具有主权性、自主性 、统一性 。民族国家构
建是一 个 长期 的历 史进 程 。 民族 国 家治理 是 现代 国家 建设 与发 展 的重 要议 题 ,所谓 国家 治理 ,就
是国家政权系统按照其既定 的秩序和 目标对社会进行 自觉的、有计划 的控制和引导的活动与过 程 ,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国家治理并不是对个体的压迫、对社会的压制 ,它是在原有的政 治结构基础上 ,通过制度创新对政 治力量 、社会力量进行整合 ,实现稳定 ,巩固民族国家制度基 础 ,同时通过共同体的创造性力量 ,维持并促进民族国家的稳步发展 。对于民族 国家 ,由于其 自 身国家形式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现实 中民族宗教的特殊性 , 其治理问题更为复杂 、艰难。特别是 处于转型期、现代化关键期 ,国家的合法性危机、认同危机 、政治参与危机等问题综合进发 ,国 家治理的成败决定国家的兴衰 ,国家治理需要更多的政治技巧,其治理行为过程 中更需要政治权 威的规范基础与国家公共权力的灵活运作 。 政治文化与民族国家治理存在着互动关系,现代政治文化 中理性化 的政治意识 、政治态度、 政治情感 、政治价值对 国家政治结构 、制度、行为 、过程有着积极 的影响 ;民族 国家治理过程 中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摘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
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
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
现有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个大家族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同时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随着西藏打砸抢事件,新疆7.5事件等关于民族问题的事件发生,如何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新的民族团结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刍议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弊端和解决路径

刍议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弊端和解决路径【摘要】第二代民族政策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改进民族政策落实机制以及提高民族自治区政府的管理水平来找到解决路径。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民族政策的执行效果,推动民族团结和发展。
在对第二代民族政策进行刍议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弊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路径,以实现更好地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第二代民族政策、弊端、解决路径、民族团结教育、政策落实机制、自治区政府管理、影响、总结1. 引言1.1 介绍第二代民族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针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以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完善的一代政策。
第二代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建设团结稳定的多民族国家。
在实践中,第二代民族政策通过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措施,致力于构建团结互助、平等协商、和睦共存的社会环境。
第二代民族政策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宗旨,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均等发展,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目标。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为了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政策。
1.2 提出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刍议第二代民族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对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之一,为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不断探索和完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第二代民族政策也面临着一些弊端和挑战。
第二代民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一些地方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落实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无法有效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最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民族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点。
民族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的根源,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利益的矛盾和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当代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最突出地原因为利益的矛盾。
在一些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政治、经济及文化政策上的不公正而导致民族利益的冲突。
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各民族间的实力对比进行权力分配,政治权力为主体民族所垄断,主体民族甚至以强制性手段剥夺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经济上存在着民族经济政策的不平等,不注意协调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长期为国家及主体民族所忽略,在国土资源开发和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甚至有意地以牺牲非主体民族的利益为代价;在文化方面歧视与排斥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民族语言得不到官方与法律的承认甚至不可以合法教学,民族习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够自由地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政府甚至在国内强行推广民族同化政策,等等。
这些政策使处于弱势的民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必然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
最终出现民族问题,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利益是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民族作为一种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和一种社会主体,自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而自有其利益。
因此,所谓民族利益就是民族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民族利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首要关注的内容。
民族利益既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权利,每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关注其民族利益。
历史事实也表明,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社会,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各种各样的民族矛盾冲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民族利益有关。
因此,黑格尔指出,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
[9]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来源于人那个鄙劣的私欲。
论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选择与未来

途径的如何选择都 关乎发展 中国家未来的发展 。 本文 主要 通过探 讨发展 中 国家政 治发展 、 稳定和现代化 的 内容和 关系, 来分析论 证在
现代 化 的 过程 中发 展 中 国 家如 何 对 政 治发 展 、 治 问题 和 政 治 现 代 化 进 行 选 择 。 政 关键 词 :发 展 中 国 家 政 治 稳 定 政 治发 展 政 治 现 代 化
现 代 化 问 题 的研 究 ,不 仅 包 括 了 社 会、 济、 学技术 、 理 等各个 方面 , 经 科 心 同 时也 包 含 了政 治 现 代 化 在 内 。 于 发 展 中 国家 来 说 , 它面 临着 一 系 列现 代 化 的 问 题 : 治现 代化 、 济 现代 化 、 技 现代 政 经 科 化、 军事现代 化等 , 因此 现代化 问题 的研 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 治 生 活 由 传 统 政 治 体 系 向现 代 政 治体 系转 型 的过 程 。政 治 发展 既 是 社会 进 步 的 重要 标 志 , 是社 会进 步 的重 要 内容 。《 也 政 治发 展 包含 十 分 丰富 的 内容 , 具体 包 括 : 政 治文 化 的世 俗 化 、政 治 结构 的分 化 和政 治 决策 能 力和 贯 彻 政策 能力 的提 高 。④ 政 治 发 展 总是 指 向一 定 的 目标 , 要 主 由 四个 相 互 联 系 的要 素 构 成 : 序 、 率 、 秩 效 公平 、 主 。‘ 于 发 展 中 国家 , 要 有 政 民 既 治秩 序 和 政 治 稳 定 ,又不 能靠 暴力 和 高压 来 维 持秩 序 和稳 定 ; 要追 求 政 治 效 率 , 既 又 要 保证 公正 和平 等 ; 要使 各利 益群 体都 能 既 充 分地 参与 社会 利益 的配 置过 程 , 要完 善 又 参 与 的途径和 方 式 , 止失 控而 导致 秩序 混 防 乱, 就更应 使 四个要 素 协调起 来 。政 治稳 定 是 政治 发展 的必要 条件 , 是政 治发 展 的应 也 然 结果 。所谓 政 治稳 定 , 过是 要把 对立 面 不 的冲突保 持在 “ 序 ” 范 围之 内 。@ 秩 的 政 治 稳 定 是 一 定 社 会 政 治 模 式 的 动 态 平 衡 状态 , 指 社 会 各 阶 级 、 层 、 团 是 阶 集 和 群 体 在 权 力 、 益 、 位 等 重 要 社 会 资 利 地 源 的 分 配 关 系 上 不 存 在 激 烈 冲 突 的 一 种 相 对满 足状 态 。 治 发 展 中包 含 政 治 稳 定 政 的 内涵 ,政 治稳 定 中 同样 包含 政 治 发 展 , 两者 互 为 前提 。换 句 话 说 , 有 建 立 在 只 发展基础上 的政治 稳定才有 可能 实现真 正 的政 治稳 定 , 有 建 立 在 稳 定 基 础 上 的 只 政 治发 展 才 有 可 能顺 利 地 实现 政 治 发展 。 政 治 现 代 化 是 政 治 发 展 的 一 种 存 在 状 态 和 实践 过 程 , 即政 治现 代 化 是 政 治 发 展 的一 个 必 经 阶 段 , 政 治 发 展 在 现 代 社 是 会 的一 种 特 殊 表 现 。第 =次 世界 大 战后 , ⑦ 广 大 深 受 压 迫 、 尝 贫 穷 之 苦 的发 展 中 国 饱 家 全 力 以赴 投 入 了发 展 经 济 、 荣社 会 的 繁
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与差别化、协同性政策开发研究

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与差别化、协同性政策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国民族间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与格局,探讨了差别化政策和协同性政策对于不同民族的影响。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各民族间的协同发展,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通过研究发现,制定差别化政策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民族的发展需求,而协同性政策则能够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保障各民族的权益。
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强调了中国民族间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推动民族间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中国民族间发展、多重差异格局、差别化、协同性政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差异与格局、政策影响、政策建议、结论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多重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族间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差别化和协同性政策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各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突出,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研究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与格局,探讨差别化政策对不同民族的影响,以及探讨协同性政策开发的重要性,有助于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民族间发展的现状,可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状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部分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与差别化、协同性政策开发研究引言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差异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与格局,并探讨差别化政策对不同民族的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协同性政策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论名族团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主题。
它决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这一工作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与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
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不分先进落后一律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
平等,不仅是政治上的平等,而且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面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是实践全面平等的基本观点,本质是“共同”。
对一个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发展水平等条件大为不同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同”,并不是、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发展,当然也不是在一个既定模式下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国情特点,只能采取有条件快速发展的地区先发展,进而这些地区的发展成就(资金、技术、市场、经验等),通过国家的统筹、协调和地区间的支援、合作,带动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的加快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两个大局”就是对共同发展最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解读。
因此,“共同”就是大局,共同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共同”,而是通过阶段性的、策略性的先、后发展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协调各民族、各地区发展愿望最有效的方式。
我国在东部率先发展,进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消除历史遗留的发展差距、缩小现实扩大的发展差距,就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要求的统筹兼顾,也是实现全面平等、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
民族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族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族政治的概念民族政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内部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政治活动。
民族政治涉及国家对待不同民族的政策制定、民族利益的协调、多民族社会内部问题的调和以及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民族政治的目的是促进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和平与稳定,并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民族政治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平等是民族政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家应当尊重不同民族的平等地位,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多数民族都应当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待遇,不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高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
2. 国家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国家应当积极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睦,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团结合作,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3.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国家应当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保护其特殊的民族权益和文化传统。
4. 当地自治原则国家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主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
5. 多元一体原则国家应当倡导多元文化并存、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1. “平等团结、互助互学、共同繁荣、文化共享”的方针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念,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发展。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支持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主发展。
3.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我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保护其特殊的民族权益和文化传统。
4. 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扶持、文化保护、教育支持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古代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依然承袭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各国,甚至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
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反,则会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部分传统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今天,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主要对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主要从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海外新儒家的主张以及国内学界的见解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共时态分析,第一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思想,第二小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主要讲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事业但仍然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从而得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观点;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根基矛盾冲突协调发展【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G122【DOI】:CNKI:CDMD:2.2008.048958【目录】:•摘要5-6•Abstract6-10•引言10-11•第1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20• 1.1 文化的涵义11-14• 1.2 传统文化的意蕴指向14-16•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16-20• 1.3.1 重视伦理道德16-18• 1.3.2 倡导和谐统一18• 1.3.3 追求稳定18-19• 1.3.4 强调以人为本19-20•第2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时态考察20-33• 2.1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0-23• 2.1.1 陈独秀激进主义的文化观20-21• 2.1.2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21-22• 2.1.3 胡适的“全盘西化”论22-23• 2.2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23-27• 2.2.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4-25• 2.2.2 马克斯·韦伯对儒教伦理与西方宗教伦理的对比研究25-27• 2.3 海外新儒家的主张27-31• 2.3.1 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8-29• 2.3.2 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9-30• 2.3.3 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30-31• 2.4 国内学界的见解31-33•第3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共时态分析33-40• 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33-36• 3.1.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与现代化33-34• 3.1.2 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与现代化34-35• 3.1.3 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与现代化35• 3.1.4 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与现代化35-36• 3.1.5 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现代化36• 3.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36-40• 3.2.1 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37• 3.2.2 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37-38• 3.2.3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冲突38• 3.2.4 淡薄的法制观念与现代化的冲突38-39• 3.2.5 严重的守旧意识与现代化的冲突39-40•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40-48• 4.1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40-44• 4.1.1 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40-41• 4.1.2 从均平思想到层级富裕思想的经济价值取向41-42• 4.1.3 从官本位到多元化的政治价值取向42-43• 4.1.4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的道德价值取向43-44• 4.2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4-48 • 4.2.1 创新传统民本思想,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化44-45• 4.2.2 实现传统“义分则和”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45-46• 4.2.3 弘扬“以诚载道”的传统,建立仁爱互助的人际关系46• 4.2.4 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使社会充满活力46 • 4.2.5 倡导传统“和合”文化,实现社会安定有序46-47• 4.2.6 阐释“天人合一”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7-48•结论48-49•参考文献49-52•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2-53•致谢53-54•研究生履历54。
《民族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02
民族学基本概念与理 论
民族定义及特征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 素质等特征。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 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保护
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生对本次课程反馈和建议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 助于提高对民族学的认识和理
解。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
更好地掌握民族学知识。
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加强师
•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 互助。
• 在实践中,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 通过《民族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学基本概念和理 论,认识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团 结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意识
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等,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
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 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王建娥【内容摘要】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和谐。
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核心是政治关系。
多民族国家采取民主的方式处理族际政治关系,不仅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自然引申,也是国家公共权力合法性的题中之意,更是多民族国家创造各民族政治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已经倾向于承认和重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表现出族际政治民主化的趋势。
本文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代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政治民主化问题略做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重视民族关系的政治协调上和制度完善。
【关键词】民族认同;民族集体权益;族际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作者简介】王建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副研究员。
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和谐。
如何在一个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上,国内外学界出现了两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即“公民化”和“文化化”(去政治化)。
前者主张多民族国家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时,“强化公民地位,淡化民族观念和意识的影响”,通过“公民个人权利的平等,实现民族权利平等”;①后者主张把民族看作纯粹的文化共同体,“从分散个体的角度来处理族群关系,在强调少数族群文化特点的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通过人口的自然流动进程淡化少数族群与其传统居住地之间的历史联系”,“把少数族群问题逐步去政治化”。
②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正确思路,其明显的谬误和缺陷,已经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失败教训所证实,并且在理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剖析和批判。
③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依赖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它的高度政治认同。
《论十大关系》毛概课堂展示课件

课程目的
掌握《论十大关系》 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 容;
探讨《论十大关系》 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 示和指导意义。
理解《论十大关系》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02 《论十大关系》概述
《论十大关系》的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 探讨。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详细阐述了这十大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和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政策和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当时的中国 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 文献之一,被视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
该文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对于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总结词:优势互补
详细描述:沿海地区应发挥其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内地则应利用其资源和地域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沿海地区应向内地转 移部分工业,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总结词:统筹兼顾
详细描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必须统筹兼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 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总结词:利益共享
详细描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应建立利益共 享机制,保障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 政支持,促进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共同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总结词:分权管理
详细描述:中央和地方应合理分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央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地方则应拥有更多的自主 权和灵活性,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简答题

简答题1、社会主义国家家的特征(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2、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3、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成其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它们通常被统称为‚政治体制‛。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
(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①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②政体的多样性。
③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④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5、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君主制①贵族君主制②等级代表君主制③专制君主制(2)共和制①贵族共和制②民主共和制A议会共和制B总统共和制C半总统制(特点: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关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命题》

(5)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 结合。 (6)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热点加练
探索和实现现代化应如何交流互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 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 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 路的现代化。
(1)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 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
规范
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
解答
文明的整体进步。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 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 中进步。(参考答案)
长久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它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迷 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 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多 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 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 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探索和实现现 代化过程中应如何交流互鉴。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科

通过理科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他们为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科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述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理科的关联
0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 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的制度。
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民族平等与团结理论
民族平等与团结理论认为,各 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和社 会等方面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和地位。
民族平等与团结理论强调消除 民族歧视、促进民族团结、实 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民族平等与团结理论是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 为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文化交流 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族 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将不断得到完善和
发展。
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促进民族团结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 结合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高少数民 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1期第27卷N ol.2018 vol.27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蔡明干(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文章界定了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的内涵,分析了其特征,阐述了其原因 及表现,提出了协调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冲突与协调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8) 01-029-05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转变为现代政治的 过程。
探讨和研究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 化的冲突与协调,对于化解民族冲突、确保民族 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和推进政治现代化等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 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的内涵及特征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是指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族内、外政治现代化的要求 之间产生的差异和对抗状态:其主体是民族政治 行为主体,包括民族成员、社团和民族公共权力 机构:民族成员是微观主体,社团是观主体,民族公共权力机构是宏观主体;其体是差异和对抗状态:差异是指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 的要求 ,现为 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对抗是指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 要求 抗、对立、抗拒和抗衡状态;它包括两 种情况n民族政治文化与族内、族外政治现代 化之间的冲突;其内容现为、、和行为 的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 权化、构分化、化和参与 )生的 异与对抗 其 是民族之间 、政治等 衡产生的异与对抗,是民族的政治文化与族内、外政治现代化的要 求之间产生的异与对抗;其 是 族内、外之间的冲突,影响族内、族外政治现代化进 其 有:民族:B Y民族有的政治文 化,民族的政治文化是的”,i 其民族,体现n民族政治文化与族内 政治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冲突,是现或族 的异 的冲突它与族政治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冲突,是为现族 ,Y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 ”。
n民族政治文化与族内政治现代化 要求之间的冲突看,民族政治行为主体 有 的,民族政治文化于和之,Y代 ,权……与 政权 ,行‘政 ”政分的,“‘权神……是 统治 化其权 的”民族政治文化与族政治现代化要 求之间的冲突 ,冲突 现为 民族的 !等与其它民族的政治现代化要求之 间的差异与对抗收稿日期'2017-9-8作者简介:蔡明干(1967-),四川大竹人,法学硕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国化。
蔡明干$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政治性:即阶级性和公共性。
民族政治文 化、政治现代化及其冲突总是代表一定民族共同 体利益的,并为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 益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民族的精神文化常常 具有深刻的阶级性”。
差异性Y—是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经济 文化类型、政治生活等不同,导致“不同的政治 体系的政治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政治体系的各种亚 政治文化之间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
二是 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产生的原因、表 现、影响等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全性:一是体全,所有民族的所 有民族政治为体:民族、社团和民族公 共 等。
二是 全,民族政治文化与族、族政治现代化之间冲突,又包 物质、精神、制度 为等文化与政治现代化要求之间冲突。
是表现全,表现为民族政 治文化与威性化、化、化、与 大等各 的差异与 。
是层 全 ,表的、层次的冲突,又 在的、深层的冲突等。
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的原因及表现(6)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的原因是生产 致的。
一是生产致 ,,间的系,而 致族 间系、 族 ,“各民族之间的相 系一民族的生产、的度”,总是 所处的 里所形的、,等相,而与族政治现代化要求产生冲突 二是生产致 经济 ,民族 的民 民主等 形 ,而 民族 与,族政治现代化,致与族政治文化产生冲突与摩 是各民族在生产 的度、等方 的差异,致各 政治现代化的间、速 度等 的差异,而致与冲突。
是 经济 致的。
一是 经济致生产的 要的原 ,当族不 要 其它民族 ,而产生族 ,总是 的政治文化,这与其民族的政治现代化要求产生与冲突。
二是 经济 致民族 ,为在,民族政治文化总是为族经济、政 治等 服务,而致与族的政治现代化要求产生 与冲突。
三是 经济以平等、E 为原则,完了民族身份向 、特权向法治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民主政治 原则,而 与大等政治现代化,L经济的 ,炼就更的与型公民”,这 与民族政治文化产生 与冲突,因为“社会意 有相独立性”。
是实现或维护族根利益导致的。
一是 相强大的民族要开、利其它民族的经济、政治等资源以 族现代化建设,会导致民族间的利益政治文化冲突,又会导致族现代化(含政治现代化)建设与其民族政治文化 之间的 与冲突。
二是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在族 系上都张民族的特殊性、独立性和民族利益的至上性”,都“主张我族至上,是一 种‘大我义’”,因而,当不同民族及其政治文 化碰撞会产生冲突,并影响政治现代化所要求 的“权威性化”“参与大”。
三是扩张性民族义宣扬民族优论,夸大族利益,煽动 民族歧视,鼓吹 张,在族 导致与其民族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离性民 族义要求脱离现有国家政治体系,损害国家根 利益,严重背离政治现代化的根要求一威性化一切都会影响现有国家政治体系的政 治现代化。
是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有不同 的价值目标价值向,常常以 的文化为优,视其文化为危险物。
因此,当在传播、接触,便产生了 、,甚至企图消灭 的状况,导致政治文化冲突,影响其它民 族乃至整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现代化 。
是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导致的。
一是政治文化具有相稳定性,不会随政 治体系的产生、消亡而立即产生消亡,具有滞后性,即落后于本族政治现代化实践,影响 族政治现代化建设。
二是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超 现实的民族政治文化,会与民族的政治现代化建设产生冲突,影响本族政治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
三是政治文化的相稳定性及其滞后蔡明干$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性,必然导致落后民族的政治文化阻碍先进民族 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以及先进民族的政治文化推 动落后民族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冲突的表现从主体看,民族政治文化与族内政治现代化 之间的冲突:一是民族政治文化的宗教性、神圣 性、神权中心与政治现代化要求的世俗性、现实 性和人权中心之间的差异、对抗与冲突G民族政 治文化具有宗教性、神圣性,往往借助神的观念 强调传统权威,凝聚民族成员,注重天国世界和 来世,而政治现代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利益矛盾 的产物,具有世俗性、民主性,往往借助民参与政治、权 人员和政治体来强调 权威,以凝聚成员,注重现实世界和 。
二是民族政治文化往往强调个权力或权 威中心,既包括同一民族不同地方的权力、权 威中心,包括同一民族同一的族权威、权威、宗族权威、宗教权威 个中心,与政治现代化要求一的、世俗化的、全 国性的政治权威产差异、对抗与冲突。
是民 族政治文化凝聚民族成员往往强调民族、宗教 权威,强调传统和力权威,对权力 、化和 化,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 。
是民族利益与国利益发生矛盾时,民族政治文化往往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 认同而对民族成员与国政治,与国政治现代化要求的 与 发冲突。
民族政治文化与先进民族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冲突:权威 性化 :民族政治文化往往强调族权威和族同,阻碍 民族 国政治体的“权威性化”。
化、化 :民族政治文化 对权力 、化和化。
与 G民族利益与 民族国利益发矛盾,民族政治文化往往强调本 族的民族利益和民族同而对民族成员与民族 国家政治动,阻 与 。
从内看,物文化与先进民族政治现代化 之间的冲突:一是民族 权力 的权威及 法性同G“民族同体先同的是立的政治体、族 权力 的权威及 性,或 民族 国权力及 性;二是民族、民族政治及内同上:不同民族在族 往中往往强调族的,而对族的以,族,族 、神 是政治和政治 化手段认同上:族 往中往往强调 族的政治 和政治 化 及性,族 国强调的 及 性一切既 民族 国政治体的“权威性化”,导致民族认同 族同或国 同,与 权威 性化 ,导致国 政 以,政治 的化、化和与,导致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政治 之间的冲突,阻政治现代化进程。
同,不同民族对政治 化标及价值 不同,导致政治 化的 、方式、重点不同,从而导致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 不一致而产生冲突。
一都是由“少数民族传 统文化的核心一本族认同的价值观”(M)决定 的。
精神文化与先进民族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冲 突:价值体,一是不同民族对政治价值体 的位、作用的识不同,导致族 往中 对族的政治价值观念、评价政治现象,以及对同一政治现象 识和 的侧重点上各 不相同,习俗、道德观念、人礼仪及各种文化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差异十分明 显”,导致与先进民族政治现代化的要求不一致,发冲突。
二是由 价值……人们的思维、、、目标的选择”,所以,不同民族的政治价值体系决定了政治 主体的社意义、向、标、评价标准各不同,因而,族 往中,往往用族的政治价值体去评价族的政治,导致与民族的政治现代化要求不一致,产差异、对抗 或冲突。
内:政治知上,不同民族对同一政治现象有不同的政治知,因,族 往 中,易误 民族 国家的政治、政 治动、路线 政及贯彻,族之间难以协调与统一,以做到有令、有禁则 止,不利于权威的性化、与的 和政治生的一体化,政治体系的常运作和政治现代化进程。
政治情感,不同民族往往对民族 喜爱、支持、忠诚、认同、亲密,对他族蔡明干$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国家政治体系则排斥、疏远等,导致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冲突,难以 实现“权威理性化和参与扩大”。
政治评价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念、价值评判标 准,因此,在族际交往中,一是对本族政治体系 往往是肯定、支持、忠厚等,强调其价值,对其 他民族乃至国家政治体系往往具有排斥性,中立 或否定其价值;二是对同一政治体系的政治评价 各不相同,导致其政治行为不同,从而与他族政 治现代化产生冲突;三是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评价 往往功利性强,实上,民族往往……从自的民族利 是否 和一政权的心理倾向的”,从而影响国家政治体系 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一切 导致族际之间难 以调与一,难以 有则行、有则,不利于权威的理性化、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的 一体化,影响政治现代化进程。
在 上:政权向上,是本民族建立的政治体系 民族 对 有 的同,和支持”,排斥、疏远、?族乃至国家政权,不利 权威理性化”。
政治 程向上,因不同民族的 、政治等 程 不同,导致政治文化 不同,有的是政治文化,有的是 政治文化,本 影 响政治参与等政治现代化进程,上族际交往中 对同一政治现,其政治、政治行为等不 同,不利参与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