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课件
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2020/12/2
(2010·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 回答1~3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D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C)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2020/12/2
2020/12/2
三、火山
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
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2020/12/2
活火山:至今仍然活跃
状 态
休眠火山:很久没有喷发了(富士山)
死火山:完全不会再喷发了
线状喷出:形成宽广的岩熔高原
地 形
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 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2020/12/2
2020/12/2
2020/12/2
碰撞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形成山脉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岛弧、海 岸山脉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2020/12/2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4~5题。
4.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
岛位于( D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坡度小,工程量小难度低,成本低。
(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按山岳的形成类型属
于 断块山 ,它是由 断层
发育而成。
2020/12/2
9.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
的是( A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0.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B )
人教版地理必修1:4.2山地的形成(共27张PPT)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 和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 延伸的方向
前进迂回
呈“之”字 形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 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 盆地施工难度较小、 地势起伏大
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修筑公路的原则
*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 杂的地段。
* 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 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2、建地基要求较高的大型工程(如大坝) 3、寻找水源 建大坝:不适合,断层处岩石破碎疏松,地基
不稳,易诱发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
寻找水源:适合,断层线处岩层 断裂,往往有地下水出露
龙首崖 断块山:庐山
南天门十八盘 断块山:泰山
汾河谷地 地堑地形
渭河平原
4、火山的构造和火山地貌(14组)
火山的构造
断块山
断层的垂直运动: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上升岩块:地垒
地形: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拓展提升2 下列活动是否适合在断层处进行?请说明理由。
1、建水库 建水库:不适合,断层处岩石破碎,存在裂隙,
容易漏水,易诱发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岩层的新老关系
2、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3展10评)
褶皱地貌
拓展提升1: 学做地质勘探家
天然气
下列活动适合在背斜或向斜进行? 请说明理由。
1、图示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7展6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优质课件(共76张PPT)
地垒
地垒
地堑
•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 能力时,岩体就会断裂,岩体发生断裂后,如果两侧的 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 断层在地貌上的表现主要有山地、高地、陡崖、低地、 谷地、盆地等。
东非大裂谷
泰 山
庐山
泰山
华 山 西 峰
渭 河 平 原
•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十分广泛 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 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 几十米。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 B.因底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向斜山
•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背斜山
• D.沿底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 (2011广东文综)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 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 分别是B
• A. 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向斜山
背斜谷
• 由以上可知,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 谷地或盆地。但是,也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形。 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 破碎,更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 形成山谷。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比较坚实,不易 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所以,在野外判断背斜、向 斜只凭地表形态是不可靠的。
阿尔卑斯山脉
看完这些山想想这些山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这些山地怎么形成的?答案肯定离 不开力,那是什么力呢?内力还是外力 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课件(共31张PPT)
水库大坝—避开背斜
向斜——储水构造
阿尔卑斯山 谷东 带非
裂
喜马拉雅山
落基山 海沟--岛弧链
大西洋
安第斯山
碰撞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形成山脉
形成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A__南_极__洲__板_块__B_太__平__洋__板__块 D__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
不连续的
大
断
崖
图片1
图片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D ,地堑是___B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山岭 ,形成原因是向__斜__槽__部__受__挤__压__,__不__易__被_。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A
侵蚀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E
处。
(4)图中五个部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D ,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 C。
(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中距离在扩大的是 _①__和_②___ 原因是__处__在_生__长__边_界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处在哪两大板块之间 _美__洲_板__块_和__南_极__洲__板_块_
断块山
常见形态: 独立山体,有陡崖
代表: 华山
山华
庐山 泰山
山庐
山泰
断层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
例
泰山
下降岩块 (地堑)
谷地 或低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件:4.2山地的形成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答案:(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 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 大于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名师点津 修建公路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归纳 (1)尽量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2)通过陡坡时可采用“之”字形弯曲。 (3)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4)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5)线路短、投资少、修建难度小。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例2】 计划在下图所示地区修筑连接甲、乙两地的公路,图中 给出了A、B、C三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更好?为什么?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山地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山地地区线路地 址通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地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B方案需 挖凿隧道,工程量最大;C方案经过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 施工难度大;A方案经过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缓,比较容 易施工。 答案:A方案更好。理由:坡度较平缓,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B方 案经过山岭,工程量大。C方案经过陡坡,施工难度大。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一
二
知识架构
知识精要
典例精析
迁移应用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共75张ppt)
1.(2018课标Ⅲ,6,4分)贝加 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
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读图,回答下题。
8.(2017天津文综,3,4分)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
8.(2018湖南五市十校12月联考,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雅丹地貌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2014江苏单科,1,2分)“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2、线路分布
——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之”字或“8”字形
滇藏公路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2015江苏单科,5,2分)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4、 从 地 貌 看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原始地貌)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
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山:阿尔卑斯山
褶皱山:科迪勒拉山系
(二)、断块山
1、断层
2.(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
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读图,回答下题。
8.(2017天津文综,3,4分)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
8.(2018湖南五市十校12月联考,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雅丹地貌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2014江苏单科,1,2分)“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2、线路分布
——山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 “之”字或“8”字形
滇藏公路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2015江苏单科,5,2分)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4、 从 地 貌 看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原始地貌)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
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山:阿尔卑斯山
褶皱山:科迪勒拉山系
(二)、断块山
1、断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优质课件(共38张PPT)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表 以公路为主,
现
铁路为辅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 和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 延伸的方向
前进迂回
呈“之”字 形
原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 因 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 盆地施工难度较小、 地势起伏大
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发现:修筑公路的原则
要尽量避开地形、 地质、水文条件 复杂的地段。
应尽量在交通量 最大、线路最短、 占用耕地最少之 间寻求平衡。
本课总结
褶皱(岩层受挤压)
褶皱山 褶曲 背斜、向斜的判断、
山 地
实践意义
的 形
断层 水平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垂直
成 断块山
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实践意义
火山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1—5 B C A D D
1、从地形看:A为 谷地,B为 山岭。从地质构造看,
断层示意
华山
2、断层的分类
(1)断层位移以水平为主
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 若干地貌。
(2)断层位移以垂直为主
地垒——相对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泰山、庐山
地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返回
探究1:断层与地形
断层的垂直运动: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不稳,易诱发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
寻找水源:适合,断层线处岩层 断裂,往往有地下水出露
富士山 典型的火山(3776m)
(三)火山
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
火山示意
长白山天池
返回
火山
探究1、 岩浆活动一定会形成火山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山地的形成 课件(共43张PPT)
(1)讨论: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 (2)验证:查阅资料,验证讨论的结论。
(3)断层的形态
①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 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 地貌。
②垂直方向:
a.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地垒 如: 庐山、 华山、 泰山等
b.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堑 如:汾河谷地等
———默拉皮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运输线的选择 2、交通运输线路走向 3、交通运输线网密度
BACK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断层剖面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分别是: A_背__斜___,B__向__斜____,C___背__斜___,D_断__层___。
(2)A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背__斜__顶__部__因__受__张__力__作__用__容__易__被__侵__蚀。 (3)图中四个部位不宜修地下隧道的有_B__、__D__。原因是: B处为向斜若挖隧道则会引起塌方事故并且地下水汇集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 D处为断层,修建隧道会因岩石破碎、岩层错动等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在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有”三清山”景色秀丽,
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波状弯曲。
{ 背斜
②基本单位——褶曲 向斜
读图4.9 褶曲示意图
老
新
老
比 一 比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3)断层的形态
①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 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 地貌。
②垂直方向:
a.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地垒 如: 庐山、 华山、 泰山等
b.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堑 如:汾河谷地等
———默拉皮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运输线的选择 2、交通运输线路走向 3、交通运输线网密度
BACK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断层剖面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分别是: A_背__斜___,B__向__斜____,C___背__斜___,D_断__层___。
(2)A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背__斜__顶__部__因__受__张__力__作__用__容__易__被__侵__蚀。 (3)图中四个部位不宜修地下隧道的有_B__、__D__。原因是: B处为向斜若挖隧道则会引起塌方事故并且地下水汇集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 D处为断层,修建隧道会因岩石破碎、岩层错动等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在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有”三清山”景色秀丽,
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波状弯曲。
{ 背斜
②基本单位——褶曲 向斜
读图4.9 褶曲示意图
老
新
老
比 一 比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课件 (共83张PPT)
4、山区公路一般选择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 带,尽量考虑联系居民点。
Page 72
思考
1.根据下面两组数据写一段话,阐述在 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4.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二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4.2不同地形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Page 81
练习:读”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丁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 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判断理由 岩层较老 ;
2、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背斜 ,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 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使顶层岩层缺失 ;
3、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断层 ,判断理由 岩层断裂并沿着 ; 断裂面发生位移
Page 28
(二)褶皱山 1.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简称。
2.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3.规模: 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4.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Page 29
Page 30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 十米,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
地质构造的应用: 背斜找油气,挖隧道,顶部地带宜建采石场。 向斜找水,钻矿(找煤铁),建大坝。 断层找水,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大型工程。
Page 56
三、火山
Page 58
3.火山
压力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 作 用下,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 火山口 (2)组成:包括 和火山锥两部分。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熔岩高原
Page 27
活动题P74
1、乙是背斜,甲是向斜 2、甲处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 山岭;乙处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反而成谷地。 3、应选在乙地。因为乙地是背斜,从受力来看背斜的 岩层走向类似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能保证工程 安全。从地下水流动看,背斜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 便于施工。
Page 72
思考
1.根据下面两组数据写一段话,阐述在 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4.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二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4.2不同地形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Page 81
练习:读”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丁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 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判断理由 岩层较老 ;
2、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背斜 ,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 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使顶层岩层缺失 ;
3、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断层 ,判断理由 岩层断裂并沿着 ; 断裂面发生位移
Page 28
(二)褶皱山 1.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简称。
2.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3.规模: 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4.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Page 29
Page 30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 十米,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
地质构造的应用: 背斜找油气,挖隧道,顶部地带宜建采石场。 向斜找水,钻矿(找煤铁),建大坝。 断层找水,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大型工程。
Page 56
三、火山
Page 58
3.火山
压力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 作 用下,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 火山口 (2)组成:包括 和火山锥两部分。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熔岩高原
Page 27
活动题P74
1、乙是背斜,甲是向斜 2、甲处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 山岭;乙处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反而成谷地。 3、应选在乙地。因为乙地是背斜,从受力来看背斜的 岩层走向类似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能保证工程 安全。从地下水流动看,背斜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 便于施工。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线路建设(jiànshè)分布特点 原因(yuányīn)
地势起伏较小 ,地形平坦 ,
沿山间谷地(gǔdì)分布
施工难度较小
坡地上呈“之”字 减小坡度的影响 ,降低施工
形迂回
难度 ,提高行车安全性
第三十四页,共37页。
dsfdbsy384y982ythb3oibt4oy39y409705923y09y53b2lkboi2y58wy0ehtoibwoify98wy049ywh4b3oiut89u983yf9ivh98y98sv98hv98ys9f69
2.阅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xiàliè)问题。
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shāndì)的
在山区有许多(xǔduō)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
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
很难见到,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山地的地貌(dìmào)特征影响交通交运通输运方式输、线路(xiàn 布和延伸(yáns下hē面n)是方“向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未侵蚀(qīnshí)
地貌(dìmào)
山岭(shānlǐng)
谷地
谷地
构 造
地
貌
侵蚀后地
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
力,岩石脆弱, 常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 P处向斜成山; M
处背斜成谷
第十四页,共37页。
2.主要地质构造(gòuzào)的实践意义
第十九页,共37页。
(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xùshù()正确) 的是
A.①处为良好(liánghǎo)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于(yóuyú)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线路建设(jiànshè)分布特点 原因(yuányīn)
地势起伏较小 ,地形平坦 ,
沿山间谷地(gǔdì)分布
施工难度较小
坡地上呈“之”字 减小坡度的影响 ,降低施工
形迂回
难度 ,提高行车安全性
第三十四页,共37页。
dsfdbsy384y982ythb3oibt4oy39y409705923y09y53b2lkboi2y58wy0ehtoibwoify98wy049ywh4b3oiut89u983yf9ivh98y98sv98hv98ys9f69
2.阅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xiàliè)问题。
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shāndì)的
在山区有许多(xǔduō)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
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
很难见到,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山地的地貌(dìmào)特征影响交通交运通输运方式输、线路(xiàn 布和延伸(yáns下hē面n)是方“向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未侵蚀(qīnshí)
地貌(dìmào)
山岭(shānlǐng)
谷地
谷地
构 造
地
貌
侵蚀后地
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
力,岩石脆弱, 常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 P处向斜成山; M
处背斜成谷
第十四页,共37页。
2.主要地质构造(gòuzào)的实践意义
第十九页,共37页。
(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xùshù()正确) 的是
A.①处为良好(liánghǎo)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于(yóuyú)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源:0-70千米 中源:70-300千米 断层 深源:300-700千米
褶皱山脉
震中
练一练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C
D
B
A
E
(1)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海__沟__,是洋壳的消亡处。 (2)新大洋的诞生处位于__C(填字母)是__海__岭_(__洋__脊__), 岩石最年轻。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老___。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撞,_大__洋__地壳向下俯冲而形成 __海__沟__。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探ຫໍສະໝຸດ 索之 路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 节山地的形成
2020/8/23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 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 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
洋生物的化石。
板块运动的探索任务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4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2020/8/23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想一想 用板块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练一练 用板块运动知识解释下列地形的成因
冰岛
阿尔卑斯山脉
菲律宾群岛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安 第 斯 山 脉
沟
地震多由断层引起
按震源深度划分地震: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观察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魏格纳(1880-1930)
还
在
继
续
…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2020/8/23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褶皱山脉
震中
练一练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C
D
B
A
E
(1)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海__沟__,是洋壳的消亡处。 (2)新大洋的诞生处位于__C(填字母)是__海__岭_(__洋__脊__), 岩石最年轻。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老___。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撞,_大__洋__地壳向下俯冲而形成 __海__沟__。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学探ຫໍສະໝຸດ 索之 路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 节山地的形成
2020/8/23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 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 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
洋生物的化石。
板块运动的探索任务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4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2020/8/23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想一想 用板块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练一练 用板块运动知识解释下列地形的成因
冰岛
阿尔卑斯山脉
菲律宾群岛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安 第 斯 山 脉
沟
地震多由断层引起
按震源深度划分地震: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观察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魏格纳(1880-1930)
还
在
继
续
…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2020/8/23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