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ppt
合集下载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
组织工程
双电层结构在组织工程领 域的应用主要涉及仿生细 胞外基质的设计,以促进 细胞生长和功能化。
生物传感器
双电层理论在生物传感器 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能 够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 选择性。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总结了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电解质 浓度、表面活性剂和胶体颗粒的存在等。
分析了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包括电位分布、电荷 密度和电导率等,揭示了其与物质传递和化学反应 过程的关系。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应用导向的研究
双电层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解决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中 的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 用。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验与理论的 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预测,同时 通过理论指导实验设计和解释。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双电层的行为和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表面电荷分布、溶液组成、离子 浓度等,如何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对双电层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03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的种类
物理模型
通过物理手段模拟双电层的形成和结构,如电泳、 电聚焦等。
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双电层的性质和行为,如 电位分布、离子浓度等。
计算机模拟模型
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双电层的结构和行为,如分子 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等。
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80%
实验测量
深入研究双电层在生物医学领 域的应用,如药物传递、基因 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深入研究双电层在生物医学领 域的应用,如药物传递、基因 治疗和组织工程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电极的界面双电层性质课件
在金属表面和靠近金属表面的薄层溶液中,各带符号相反、数 量相同的过剩电荷,这就形成了双电层。
4 双电层结构的理论模型
(1) 平行板电容器模型
关于金属-溶液界面双电层结构的第一个模型是 Helmholtz(1853)提出的,双电层类似于平行板电容器。
双电层的厚度d(即平板电容器的面间距)被认为是离子 半径 r
第一类导体:电子导体。 金属、石墨、某些金属化合物,如 WC等。
特点: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第二类导体:离子导体,它依靠离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 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固体电解质(Nafion膜)。
特点: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电导增大。
2. 电池
(1)电池的概念 第一类导体作为电极(electrode),浸入第二类导体中 。当电流流过第二类导体时,正负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 ,同时在电极上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若用第一类导体 联结两个电极并使电流在两极间通过,则构成外电路, 这种装置就叫做电池(cell)。
理论电化学
主要参考书
1. 《电化学基础》高颖, 邬冰,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电化学方法 原理及应用》A. J. 巴德,化学工业出版社
绪论
• 电化学研究对象 • 电化学的发展 • 电化学的应用
.
电化学
化学:研究物质变化极其伴随现象的规律和关系,物 质的量(浓度、摩尔)、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 程度(平衡)、变化的条件….
固体电子导体 惰性固体导体
盐桥
外接电路
原电池将分子之间直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 极间接完成。每个电极上发生一个半反应—半电池反应 (或电极反应)。
如:Zn + Cu2+
Zn 2+ + Cu
应用电化学-1-3-双电层
电极溶液界面的紧密 双电层结构
考虑了热运动干扰时的电极溶 液界面双电层结构
在金属相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很大,可达1025 mol/dm3 ,少量 剩余电荷在界面的集中并不会明显破坏自由电子的均匀 分布,因此可以认为金属中全部剩余电荷都是紧密分布 的,金属内部各点的电势均相等。 在溶液相中,当溶液总浓度较高,电极表面电荷密度较 大时,由于离子热运动较困难,对剩余电荷分布的影响 较小,而电极与溶液间的静电作用较强,对剩余电荷的 分布起主导作用,溶液中的剩余电荷也倾向于紧密分布, 形成紧密双电层。
q
1.3.4 双电层的结构
在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两种相间相互作用:
(1)电极与溶液两相中的剩余电荷所引起的静电长程作用; (2)电极和溶液中各种粒子(离子、溶质分子、溶剂分子等等) 之间的短程作用,如特性吸附、偶极子定向排列等,它只 在几个Å的距离内发生。
电极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
• 静电作用使得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力图相互靠近,形成紧密 的双电层结构,简称紧密层。 • 热运动处使荷电粒子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 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分 散层。
1.3.1.1 界面电荷层的形成
自发形成的双电层 M
+ + + + + + + + + + + + + + + + + + + +
S
M
+
S
+
M
+
S
+
(a)离子双电层
(b)吸附双电层
(c)偶极双电层
强制形成的双电层
双电层
渗透压
Π 3 (左边浓度 右边浓度) RT zc 2 2bc z 2c 2 ) (c zc 2 x 2b 2 x) RT RT zc 2b
若 b << zc, 上式的П3还原为П2; 若 b >> zc, П3还原为П1, 可知П1<П3<П2,加入足够多的中性盐, 可以消除唐南平衡效应 对高分子化合物摩尔质量测定的影响。
影响因素 本征特性 特异性
离子的价态不同造成,与化学本质无关 化学本性造成(不同离子不同的化学本性) *当表面积很大的时候,由于强烈吸附的反离子造成屏蔽 效 应的存在,反过来会影响离子的吸附。
带电粒子的排盐效应
排盐效应:由于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浓度增加,同离子浓
度降低,而使盐能到达的范围被减小了,出现一种盐被 “排出”现象。
-
Na+,
b-x,
Cl-
b-x
zc+x, c,
x
左
Ⅰ
右
左
Ⅱ
右
唐南平衡示意图 唐南认为Na+和Cl-通过半透膜的速率应和两种离子浓度的乘 积成正比, 并且在平衡时两个方向的迁移速率相等:
k[Na+]左[Cl-]左 =k[Na+]右[Cl-]右
x(zc+x)=(b-x)2,x = b2/(2b +zc)
滑动层
+ + - +- + +- - + - + o +- + +- - + + +- + -
0
-
Stern 面
-
- -
x
Helmholts
Gouy-Chapman
距离 Stern
储能技术-双电层电容器PPT课件
C28
C32
C50
C60
50、60、70
……240、
540等偶数
系列的“幻
数”。其部
分分子构型
C70
C240
如右图所示。
C7 540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 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 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 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日前,这一进 展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13
二. 碳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官能团
碳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电子结构特征
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碳材料并不是电化学 惰性的。碳材料的表面性质及官能团常涉 及碳的氧化。
由于存在剩余的表面化合价,绝大部分暴 露在空气中的碳含有吸附氧,其中大部分 为化学吸附,这些氧能够导致各种氧基表 面官能团
14
碳材料的表面(特别是边缘处)的氧化状 态决定了碳材料的电化学界面状态和它们 的双层性质。
电极电势取决于空间电荷密度,从而产生了空间 电荷电容Csc。
除电子驻留介质的介电常数外,空间电荷电容的 行为与碳/溶液界面外部的离子扩散层电容完全相 同。
与其他电容元件是串联的关系,只有很小时,对 总C才有意义。
石墨基面也表现出半导体性质,存在有Csc。
22
石墨电容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16
理想的碳材料必须避免杂质的影响,如Fe 类、过氧化物、O2等,影响循环寿命的稳 定性;为减小自泄露放电过程,也要避免 表面醌型结构。
碳颗粒的表面状态和性质很大程度取决于 制备和处理过程,以及在N2、H2、H2O气 氛中的热力学条件。
17
双电层
在电极的金属-电解质的两相界面存在电势,同样将产生双电层,其总厚度一般约为0.2-20纳米。电极的金 属相为良导体,过剩电荷集中在表面;电解质的电阻较大,过剩电荷只部分紧贴相界面,称紧密双层;余下部分 呈分散态,称分散双层。电极反应的核心步骤-迁越步骤(即活化步骤)都需在紧密层中进行,影响电极反应的吸 附过程也发生在双电层中,故双电层结构的研究对于电化学的理论和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在扩散层中,电势随离表面距离的变化大致呈指数关系。对于平的带电表面,若Ψ0不很高,则扩散层中的电 势随离表面的距离x的变化可用图中式子表示。
Ψ=Ψd▪e-Kx
式中K的倒数称为双电层厚度,与溶液内部各种离子浓度(单位体积中的离子数目)及价数Zi的关系可用图 中式子表示。
式中 e为电子电荷;ε为溶液的电容率;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上式表明,增加溶液中的离子 浓度与价数均使双电层变薄,扩散层内的电势降也因此加,带电表面则排斥同号离子并将反离子吸引至表面附近,溶液中离子的 分布情况由上述两种相对抗的作用的相对大小决定。根据O.斯特恩的观点,一部分反离子由于电性吸引或非电性 的特性吸引作用(例如范德瓦耳斯力)而和表面紧密结合,构成吸附层(或称斯特恩层)。其余的离子则扩散地 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散层(或称古伊层)。由于带电表面的吸引作用,在扩散层中反离子的浓度远大 于同号离子。离表面越远,过剩的反离子越少,直至在溶液内部反离子的浓度与同号离子相等。
双电层
过剩的电荷相与吸引
01 介绍
03 结构 05 实验证明
目录
02 理论 04 详解
任何两个不同的物相接触都会在两相间产生电势,这是因电荷分离引起的。两相各有过剩的电荷,电量相等, 正负号相反,相互吸引,形成双电层。
介绍
在扩散层中,电势随离表面距离的变化大致呈指数关系。对于平的带电表面,若Ψ0不很高,则扩散层中的电 势随离表面的距离x的变化可用图中式子表示。
Ψ=Ψd▪e-Kx
式中K的倒数称为双电层厚度,与溶液内部各种离子浓度(单位体积中的离子数目)及价数Zi的关系可用图 中式子表示。
式中 e为电子电荷;ε为溶液的电容率;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上式表明,增加溶液中的离子 浓度与价数均使双电层变薄,扩散层内的电势降也因此加,带电表面则排斥同号离子并将反离子吸引至表面附近,溶液中离子的 分布情况由上述两种相对抗的作用的相对大小决定。根据O.斯特恩的观点,一部分反离子由于电性吸引或非电性 的特性吸引作用(例如范德瓦耳斯力)而和表面紧密结合,构成吸附层(或称斯特恩层)。其余的离子则扩散地 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散层(或称古伊层)。由于带电表面的吸引作用,在扩散层中反离子的浓度远大 于同号离子。离表面越远,过剩的反离子越少,直至在溶液内部反离子的浓度与同号离子相等。
双电层
过剩的电荷相与吸引
01 介绍
03 结构 05 实验证明
目录
02 理论 04 详解
任何两个不同的物相接触都会在两相间产生电势,这是因电荷分离引起的。两相各有过剩的电荷,电量相等, 正负号相反,相互吸引,形成双电层。
介绍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的实验研究方法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双电层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带电薄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电解质组成的系统中的静电作用力所形成的带电薄 层。这个薄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其中紧密层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 而扩散层则与紧密层保持一定的距离。
唐南模型
总结词
唐南模型引入了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双电层中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唐南模型认为,双电层中的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影响离子的分布。唐南模 型通过引入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及其对离子分布的影响。该模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 双电层结构的理解。
萨尔瓦托雷模型
粒子电泳法
总结词
利用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研究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
详细描述
粒子电泳法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分析双电层的结构和 性质。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粒子在双电层中的吸附和脱附行为,以及双电层的结构和电
化学性质。
表面张力法
总结词
通过测量表面张力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双电层 的结构和性质。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制。 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演化,可以 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 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和电化学抛光
在电镀和电化学抛光过程中,双电层 理论有助于理解金属离子的沉积和溶 解过程,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镀 层质量和抛光效果。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的实验研究方法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双电层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带电薄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电解质组成的系统中的静电作用力所形成的带电薄 层。这个薄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其中紧密层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 而扩散层则与紧密层保持一定的距离。
唐南模型
总结词
唐南模型引入了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双电层中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详细描述
唐南模型认为,双电层中的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影响离子的分布。唐南模 型通过引入唐南势的概念,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及其对离子分布的影响。该模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 双电层结构的理解。
萨尔瓦托雷模型
粒子电泳法
总结词
利用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研究双电层的结构和性质。
详细描述
粒子电泳法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行为,分析双电层的结构和 性质。该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粒子在双电层中的吸附和脱附行为,以及双电层的结构和电
化学性质。
表面张力法
总结词
通过测量表面张力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双电层 的结构和性质。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制。 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演化,可以 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 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和电化学抛光
在电镀和电化学抛光过程中,双电层 理论有助于理解金属离子的沉积和溶 解过程,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镀 层质量和抛光效果。
超级电容器简介_图文
双电层原理示意图
充电时,外电源使电容器正负极分别带正电和负电,而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分别移动到电 极表面附近,形成双电层,整个双电层电容器实际上是两个单双电层电容器的串联装置。
双电层电容器充电状态电位分布曲线 Profile of the potential across electrochemical double
1、多孔电容炭材料
性能要求
1、高比表面 > 1000m2/g
理论比电容 > 250 F/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指
2、高中孔孔容 12~40Å 400l/g,
标间
大于40Å的孔容 50l/g,
相互
3、高电导率
矛盾
4、高的堆积比重
5、高纯度 灰份 < 0.1%
6、高性价比
7、良好的电解液浸润性
已研制的电容炭材料
碳气凝胶——电子导电性好
电容器产品性能:功率 4000 W/kg,能量 1 Wh/kg 优点:中孔发达、电导率高 不足:比表面积低、制备工序复杂 发展趋向:非超临界干燥、活化提高比电容
玻态炭 电导率高,机械性能好; 结构致密,慢升温制作难,价贵。
玻态炭
只能表层活化
活性玻态炭
纳米孔玻态炭
多孔碳层 厚15~20 um 多孔碳层的电导率高, 多孔碳层比功率18kW/L
230
170
制备条件
常规方法、简单方便 超临界干燥周 期长、费用高
碳纳米管
特点 1、导电性好,比功率高 2、比表面小,比容量低 3、成本高
作为添加剂使用
2、准电容储能材料
对金属化合物的性能要求:
1、高比表面 ——多孔,高比能量 2、低电阻率 ——高比功率 3、化学稳定性—— 长寿命 4、高纯度—— 减少自放电 5、价格低—— 便于推广应用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双电层及其结构模型课件
目 录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实验操作与演示 • 习题与思考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通常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吸附 形成。在电极表面,带电物质层的电荷分布与体相溶液中的电荷分布不同,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界面层。
电层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05 实验操作与演示
双电层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配置电解质溶液
准备电解质溶液、电极、电导率计、离心 机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 液,确保溶液的纯净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 求。
电极处理
实验操作
对电极进行预处理,如打磨、清洗等,以 提高电极表面的电导率和活性。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 化学反应机制。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变化,可以优化电 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
电镀过程中,双电层理论用于解释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 附和还原过程,从而指导电镀工艺的优化,提高镀层的质量 和均匀性。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物质吸附 和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06 习题与思考
基础习题
01
02
03
04
1. 请简述双电层的概念。
2. 列举双电层的形成原 因。
3. 描述双电层的结构特 点。
4. 解释双电层对物质吸 附和分离的影响。
思考题
目 录
• 双电层概述 •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 • 双电层的应用 • 双电层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 实验操作与演示 • 习题与思考
01 双电层概述
双电层的定义
总结词
双电层是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
详细描述
双电层是指吸附在电极表面上的带电物质层,通常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吸附 形成。在电极表面,带电物质层的电荷分布与体相溶液中的电荷分布不同,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界面层。
电层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05 实验操作与演示
双电层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配置电解质溶液
准备电解质溶液、电极、电导率计、离心 机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 液,确保溶液的纯净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 求。
电极处理
实验操作
对电极进行预处理,如打磨、清洗等,以 提高电极表面的电导率和活性。
03 双电层的应用
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电池
双电层理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电 化学反应机制。通过研究双电层的形成和变化,可以优化电 池的充放电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寿命。
电镀
电镀过程中,双电层理论用于解释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 附和还原过程,从而指导电镀工艺的优化,提高镀层的质量 和均匀性。
结论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双电层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物质吸附 和电化学反应的关系。
06 习题与思考
基础习题
01
02
03
04
1. 请简述双电层的概念。
2. 列举双电层的形成原 因。
3. 描述双电层的结构特 点。
4. 解释双电层对物质吸 附和分离的影响。
思考题
双电层理论ppt课件
扩散双电层模型
Gouy和Chapman认为,由于正、负离子静电吸引 和热运动两种效应的结果,溶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相距约一、二个离子厚 度称为紧密层;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 浓度梯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 离子的分布可用Boltzmann 公式表示,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 成。移动的切动面为AB面
电势
带电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移动的切动面与液
体本体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在扩散双电层模型中,切动面AB与溶液本体之间
的电位差为 电势;
在Stern模型中,带有溶剂化层的滑移界面与溶液
之间的电位差称为 电势。
电势总是比热力学电势低,外加电解质会使
电势变小甚至改变符号。
只有在带电质点移动时才显示出 电势,所以它
流动电势示意图
胶粒
胶粒表面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平板型模型
Helmholtz认为固体的表面电荷与溶液中的反 号离子构成平行的两层,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
++-
+-
+-
0
++-
+-
+-
+-
+-
Helmholtz双电层模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0
扩散双电层模型
+A
+
+
应用电化学-1-3-双电层
1. 电毛细曲线及其测定 对电极体系,界面张力(γ)不仅与压力、温度
和界面层的物质组成有关,而且与电极电势()
有关。这种界面张力随电极电势变化的现象叫 做电毛细现象。
界面张力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曲线叫做电毛细 曲线。
通常用毛细管静电计测取液态金属电极的电毛细曲线.
(h)
p 2 gh
r
cos rc
1.3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法拉第过程: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并
伴随电子在金属-溶液界面间转移(跃迁)的过程。这一过
程遵守法拉第定律,即:因电流通过而引起的化学反应的量
与所通过的电量成正比。
OneR n Q It zF zF
电极反应导致的电流 —法拉第电流
非法拉第过程:在电极-溶液界面间没有电荷转移,但是随 着电势变化,由于吸附和脱附过程发生以及双电层的充放电, 导致电极-溶液界面结构发生变化,并引起电流流动,这种电 流流动过程称为非法拉第过程。不遵循法拉第定律。
带正电
带负电
3. 离子表面剩余量
溶液一侧剩余电荷密度:
qsq ziF i
式中:zi--离子i的价数
i—溶液一侧离子i的表面剩余量
d idiq d
若保持 和除 i 组分外的其他各组分j不变
d0, dji 0
i
i
, ji
一定电极电势时 的i离子表面剩余 量(mol/cm2)
2. 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一般体系,Gibbs-Duham方程:
Sd VT dn p idi 0
其中:ni — 组分 i 的摩尔数,
i — 组分 i 的化学势。
Hg
存在相界面的体系,Gibbs-Duham方程:
和界面层的物质组成有关,而且与电极电势()
有关。这种界面张力随电极电势变化的现象叫 做电毛细现象。
界面张力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曲线叫做电毛细 曲线。
通常用毛细管静电计测取液态金属电极的电毛细曲线.
(h)
p 2 gh
r
cos rc
1.3 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能
法拉第过程: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并
伴随电子在金属-溶液界面间转移(跃迁)的过程。这一过
程遵守法拉第定律,即:因电流通过而引起的化学反应的量
与所通过的电量成正比。
OneR n Q It zF zF
电极反应导致的电流 —法拉第电流
非法拉第过程:在电极-溶液界面间没有电荷转移,但是随 着电势变化,由于吸附和脱附过程发生以及双电层的充放电, 导致电极-溶液界面结构发生变化,并引起电流流动,这种电 流流动过程称为非法拉第过程。不遵循法拉第定律。
带正电
带负电
3. 离子表面剩余量
溶液一侧剩余电荷密度:
qsq ziF i
式中:zi--离子i的价数
i—溶液一侧离子i的表面剩余量
d idiq d
若保持 和除 i 组分外的其他各组分j不变
d0, dji 0
i
i
, ji
一定电极电势时 的i离子表面剩余 量(mol/cm2)
2. 电毛细曲线的微分方程
一般体系,Gibbs-Duham方程:
Sd VT dn p idi 0
其中:ni — 组分 i 的摩尔数,
i — 组分 i 的化学势。
Hg
存在相界面的体系,Gibbs-Duham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界面参加电化学反应
如电解过程中,要使电解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就 要从外电源不断输入电荷,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反应 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外电源保证电解过程有稳定的电 流。这一电流叫法拉第电流。
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参加了电化学反应,这时电极体 系的等效电路为反应电阻与双电层电容并联。
Cd
Rr
22
(2)、不参加电化学反应,只用于改变界面结构 想极化电极是没有的,只能在一定电位范围 内可以找到基本上符合理想极化条件的电极体系.
Hg—Kcl电极体系,Hg要发生氧化: 2Hg-2e= Hg22+
电极电位必须大于0.1V,才能发生阳极氧化形成Hg22+, 而K+要还原,电位必须比-1.6V更负:
2K++2e→2K(Hg) 因此在-1.6-0.1v电位范围内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这 时电极才具有理想极化电极条件。 在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结构时应选择在较宽电 位范围内没有明显电化学反应的电极为研究电极,如Hg—
双电层微分电容与一般的平板电容器不同,双电层电容 不是恒定的,与电极电位有关,电容是电位的函数,用导数 的形式来表示界面的电容称为微分电容
d Cd d
其中σ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面积电荷,表面剩余电荷。
31
除界面张力、微分电容外还有离子的表面剩余 量,表面电荷密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与电极电位有关,因此研究这些界面 性质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就是研究双电层结构与性质 的重要手段。
13
偶极双电层形成的原因:
A、由于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本身电荷的两 个分离端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形成的双电层。
-+ -+
B、当偶极子在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作 用,使金属表面的原子发生极化,产生作用于界面两侧的 荷电层,也叫偶极双电层。
-+ -+ -+ -+
C、由于电极表面有剩余电荷,也会使溶液中的分 子或原子发生极化,而在电极表面构成偶极双电层
27
Kcl电极体系就是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
3、 理想的非极化电极
与上面理想极化电极相反,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 部用于电化学反应,而且反应速度很快,溶液中离子扩 散足以补偿消耗掉的离子,这时电极电位基本上维持在 某一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上,外电源输入的电量,用于 维持一定的反应速度,这种电极称为理想的非极化电极。
+ -+ 14
+ -+
(3)、吸附双电层
由于离子特性吸附形成的双电层称为吸附双电层(非库仑 作用力引起的吸附),这是一种非静电作用力产生的非静电吸 附,称为特性吸附,也称为接触吸附。
吸附双电层形成的原因是: 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特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会在电
极表面形成分布于溶液一侧的荷电层,这一荷电层会吸引溶液 内的反号离子形成吸附双电层。
因此在界面性质的研究中,理想极化电极作研究电极, 等效电路图为电容,理想非极化电极作参比电极,等效电路 图为微分电容Cd与反应电阻Rr的并联电路。
理想极化电极
理想非极化电极
29
三、电毛细管曲线法
(一)、描述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主要参数
1、界面张力γ
界面张力也称比表面自由能。 比表面自由能:单位界面面积上过剩的吉布斯自由 能称为比表面自由能。 焦耳/m2=牛顿/m。
6
2、双电层种类及形成的原因
双电层的形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在外电场作用下形 成,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可分为以下三种:
(1)离子双电层 带电粒子在二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在界面两侧发
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二个电 荷层,这种双电位层就是离子双电位层。
由于电荷在二相中转移形成的数量相等、符号相 反的二个剩余电荷层称为离子双电层。
界面张力也可定义为:作用于界面单位长度使表面 收缩的力。所以界面张力也可称为表面张力。电极/溶液 界面张力不仅与界面区物质组成有关,还与电极电位有 关。
30
2、双电层微分电容
双电层可看成一个电容元件,因为对理想极化电极来说在 电极/溶液界面区的剩余电荷可以任意改变,因而电位差也可 以任意改变,所以双电层相当于一个能储存电荷的系统,具有 电容特性。
−+ −+ −+
ZnSO4
8
如把Cu放在Cu2+溶液中,同样由于
M Cu
S Cu2
M
S
Cu2++2e→Cu,当反应达到平衡 时
Cu
Cu2
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
++++
Cu
−−−−
CuSO4
这二种情况下形成的都是电极/溶液界面的离子双 电层,是二类不同导体之间的离子双电层。
9
B、溶液/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
23
2、 理想极化电极的概念
刚才分析了外电流流向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可 能参加电化学反应也可能仅仅用来改变双电层结构。 不参加电化学反应。
例如纯Hg放在Kcl溶液中,由于Hg的电位很正 为+0.1v,说明Hg不易被氧化,而K+电位又很负-1.6v, 很难被还原,因而在Hg的表面不能自发形成离子双 电层。
以下三种情况都可以形成离子双电层: 7
A、电极/溶液界面离子双电层
如把Zn放在含Zn2+的溶液中,因为
M Zn
S ,所 Zn2
以Zn发生溶解Zn-2e→Zn2+,把电子留在电极表面,随着
反应的进行,
M Zn
下降,
S Zn2
增加,
Zn
反应达到平衡, M
S
Zn
Zn2
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
这类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
25
理想极化电极定义:
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部用来改变电极/溶液界面结
构而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
显然,为了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就应该选择 界面上不发生电化学反应,全部的电量用来改变界面 结构和电位的理想极化电极,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将 电极极化到不同电势,又便于定量地计算建立一定的 界面结构所需要的电量。
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在两相界面上就会出现 一个性质与电极和溶液都不相同的三维空间,通 常把这个三维空间称为界面区。
电化学反应都是发生在界面区,因而界面性质 将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的速度。电极/溶液界面 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界 电场因素和化学因素。
2
1、界面区存在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有影响。
有些情况下,金属与溶液接触时,并不能自发形成双电 层,必须由外电源给电极输送电荷,使电极表面有剩余电 荷,而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子在界面形成双 电层。此外,外电源输入的电荷还可能用于电化学反应。
因此外电路输送到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荷会有两种不 同的作用。
21
1、外电源输入到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的作用
由于电子在二相中逸出功不同,电子密度不同,
即电子在二相的电化学位不等,就会发生电子在二相中
转移,达到平衡时,在界面两侧形成的二个符号相反的
剩余电荷层,称金属/金属界面的离子双电层。M1/M2这
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为金属的接触电位。
11
总之,离子双电层是在相互接触的二相界面 由于有电荷转移在两侧形成电荷符号相反,数量 相等的两个剩余电荷层。产生的原因是粒子在二 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
这时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只能在电极上累积,使电极 上有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 子,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没有电化 学反应发生。
这时为了形成一定的界面结构,只需要一定的有限 电量,只会在外电路引起瞬间电流,这种瞬间电流叫充 电电流。这时的电极体系等效为一个电容器。
Cd
+− +− +− +−
二种溶液相接触时,由于溶液的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 即电化学位不等,在两溶液界面二侧会形成二个符号相反的 剩余电荷层,称为溶液与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S1 / S2这 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液体接界电位,也称扩散电位。
10
C、金属/金属界面离子双电层(图C)
+− +− +− +−
15
三种双电层示意图:
16
金属与溶液界面电位差就是以上三种双电层形成的, 即
M S 离 偶 吸
严格说来只有离子双电层是产生相间电位的主要原因, 而后两种双电层只出现在某一相的表面,只能引起某一 相的表面电势。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及表面吸附是产生表面电位的原 因。
17
实际上吸附双电层、偶极双电层是产生零电荷电位 的主要原因。因此,偶极双电层与吸附双电层对双电 层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第四章 双电层
本章属于界面电化学的内容,主要介绍: 1、电极/溶液界面区电化学性质; 2、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的形成; 3、研究双电层性质、结构的实验方法 :
电毛细管曲线,微分电容曲线; 4、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结构模型; 5、电极表面吸附对双电位层结构的影响等;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一、概述
3
强大的电场可以使电子跃过界面,有些反应在一般 条件下无法进行,而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上确可以发 生,特别是电极电位可以人为地连续加以改变,因而
可以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来改变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电极材料及电极表面状态对电极反应 速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化学因素”
这些化学因素影响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 响了反应速度。
24
若将Hg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外电源向Hg输 送电子,K+很难得到这些电子被还原。这些过剩的 电子就停留在Hg的表面,使Hg表面带负电荷,这层 负电荷又吸引溶液内的正离子( K+),形成汞表面 带负电、溶液层带正电荷的离子双电层。
如电解过程中,要使电解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就 要从外电源不断输入电荷,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反应 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外电源保证电解过程有稳定的电 流。这一电流叫法拉第电流。
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参加了电化学反应,这时电极体 系的等效电路为反应电阻与双电层电容并联。
Cd
Rr
22
(2)、不参加电化学反应,只用于改变界面结构 想极化电极是没有的,只能在一定电位范围 内可以找到基本上符合理想极化条件的电极体系.
Hg—Kcl电极体系,Hg要发生氧化: 2Hg-2e= Hg22+
电极电位必须大于0.1V,才能发生阳极氧化形成Hg22+, 而K+要还原,电位必须比-1.6V更负:
2K++2e→2K(Hg) 因此在-1.6-0.1v电位范围内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这 时电极才具有理想极化电极条件。 在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结构时应选择在较宽电 位范围内没有明显电化学反应的电极为研究电极,如Hg—
双电层微分电容与一般的平板电容器不同,双电层电容 不是恒定的,与电极电位有关,电容是电位的函数,用导数 的形式来表示界面的电容称为微分电容
d Cd d
其中σ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面积电荷,表面剩余电荷。
31
除界面张力、微分电容外还有离子的表面剩余 量,表面电荷密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与电极电位有关,因此研究这些界面 性质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就是研究双电层结构与性质 的重要手段。
13
偶极双电层形成的原因:
A、由于在电极表面定向排列的偶极子本身电荷的两 个分离端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形成的双电层。
-+ -+
B、当偶极子在表面定向排列时,由于偶极子的诱导作 用,使金属表面的原子发生极化,产生作用于界面两侧的 荷电层,也叫偶极双电层。
-+ -+ -+ -+
C、由于电极表面有剩余电荷,也会使溶液中的分 子或原子发生极化,而在电极表面构成偶极双电层
27
Kcl电极体系就是常用的理想极化电极。
3、 理想的非极化电极
与上面理想极化电极相反,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 部用于电化学反应,而且反应速度很快,溶液中离子扩 散足以补偿消耗掉的离子,这时电极电位基本上维持在 某一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上,外电源输入的电量,用于 维持一定的反应速度,这种电极称为理想的非极化电极。
+ -+ 14
+ -+
(3)、吸附双电层
由于离子特性吸附形成的双电层称为吸附双电层(非库仑 作用力引起的吸附),这是一种非静电作用力产生的非静电吸 附,称为特性吸附,也称为接触吸附。
吸附双电层形成的原因是: 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特性吸附,溶液中的离子会在电
极表面形成分布于溶液一侧的荷电层,这一荷电层会吸引溶液 内的反号离子形成吸附双电层。
因此在界面性质的研究中,理想极化电极作研究电极, 等效电路图为电容,理想非极化电极作参比电极,等效电路 图为微分电容Cd与反应电阻Rr的并联电路。
理想极化电极
理想非极化电极
29
三、电毛细管曲线法
(一)、描述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主要参数
1、界面张力γ
界面张力也称比表面自由能。 比表面自由能:单位界面面积上过剩的吉布斯自由 能称为比表面自由能。 焦耳/m2=牛顿/m。
6
2、双电层种类及形成的原因
双电层的形成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在外电场作用下形 成,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可分为以下三种:
(1)离子双电层 带电粒子在二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在界面两侧发
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二个电 荷层,这种双电位层就是离子双电位层。
由于电荷在二相中转移形成的数量相等、符号相 反的二个剩余电荷层称为离子双电层。
界面张力也可定义为:作用于界面单位长度使表面 收缩的力。所以界面张力也可称为表面张力。电极/溶液 界面张力不仅与界面区物质组成有关,还与电极电位有 关。
30
2、双电层微分电容
双电层可看成一个电容元件,因为对理想极化电极来说在 电极/溶液界面区的剩余电荷可以任意改变,因而电位差也可 以任意改变,所以双电层相当于一个能储存电荷的系统,具有 电容特性。
−+ −+ −+
ZnSO4
8
如把Cu放在Cu2+溶液中,同样由于
M Cu
S Cu2
M
S
Cu2++2e→Cu,当反应达到平衡 时
Cu
Cu2
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
++++
Cu
−−−−
CuSO4
这二种情况下形成的都是电极/溶液界面的离子双 电层,是二类不同导体之间的离子双电层。
9
B、溶液/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
23
2、 理想极化电极的概念
刚才分析了外电流流向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可 能参加电化学反应也可能仅仅用来改变双电层结构。 不参加电化学反应。
例如纯Hg放在Kcl溶液中,由于Hg的电位很正 为+0.1v,说明Hg不易被氧化,而K+电位又很负-1.6v, 很难被还原,因而在Hg的表面不能自发形成离子双 电层。
以下三种情况都可以形成离子双电层: 7
A、电极/溶液界面离子双电层
如把Zn放在含Zn2+的溶液中,因为
M Zn
S ,所 Zn2
以Zn发生溶解Zn-2e→Zn2+,把电子留在电极表面,随着
反应的进行,
M Zn
下降,
S Zn2
增加,
Zn
反应达到平衡, M
S
Zn
Zn2
形成稳定的离子双电层。
这类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
25
理想极化电极定义:
外电源输入的电量全部用来改变电极/溶液界面结
构而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称为理想极化电极。
显然,为了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就应该选择 界面上不发生电化学反应,全部的电量用来改变界面 结构和电位的理想极化电极,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将 电极极化到不同电势,又便于定量地计算建立一定的 界面结构所需要的电量。
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在两相界面上就会出现 一个性质与电极和溶液都不相同的三维空间,通 常把这个三维空间称为界面区。
电化学反应都是发生在界面区,因而界面性质 将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的速度。电极/溶液界面 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界 电场因素和化学因素。
2
1、界面区存在界面电场,对电极反应速度有影响。
有些情况下,金属与溶液接触时,并不能自发形成双电 层,必须由外电源给电极输送电荷,使电极表面有剩余电 荷,而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子在界面形成双 电层。此外,外电源输入的电荷还可能用于电化学反应。
因此外电路输送到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荷会有两种不 同的作用。
21
1、外电源输入到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的作用
由于电子在二相中逸出功不同,电子密度不同,
即电子在二相的电化学位不等,就会发生电子在二相中
转移,达到平衡时,在界面两侧形成的二个符号相反的
剩余电荷层,称金属/金属界面的离子双电层。M1/M2这
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为金属的接触电位。
11
总之,离子双电层是在相互接触的二相界面 由于有电荷转移在两侧形成电荷符号相反,数量 相等的两个剩余电荷层。产生的原因是粒子在二 相中的电化学位不等。
这时外电源输入的电荷只能在电极上累积,使电极 上有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又会吸引溶液中的反号离 子,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没有电化 学反应发生。
这时为了形成一定的界面结构,只需要一定的有限 电量,只会在外电路引起瞬间电流,这种瞬间电流叫充 电电流。这时的电极体系等效为一个电容器。
Cd
+− +− +− +−
二种溶液相接触时,由于溶液的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 即电化学位不等,在两溶液界面二侧会形成二个符号相反的 剩余电荷层,称为溶液与溶液界面的离子双电层,S1 / S2这 种双电层引起的电位称液体接界电位,也称扩散电位。
10
C、金属/金属界面离子双电层(图C)
+− +− +− +−
15
三种双电层示意图:
16
金属与溶液界面电位差就是以上三种双电层形成的, 即
M S 离 偶 吸
严格说来只有离子双电层是产生相间电位的主要原因, 而后两种双电层只出现在某一相的表面,只能引起某一 相的表面电势。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及表面吸附是产生表面电位的原 因。
17
实际上吸附双电层、偶极双电层是产生零电荷电位 的主要原因。因此,偶极双电层与吸附双电层对双电 层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第四章 双电层
本章属于界面电化学的内容,主要介绍: 1、电极/溶液界面区电化学性质; 2、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的形成; 3、研究双电层性质、结构的实验方法 :
电毛细管曲线,微分电容曲线; 4、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结构模型; 5、电极表面吸附对双电位层结构的影响等;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一、概述
3
强大的电场可以使电子跃过界面,有些反应在一般 条件下无法进行,而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上确可以发 生,特别是电极电位可以人为地连续加以改变,因而
可以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来改变反应速度。
2、电解液性质、电极材料及电极表面状态对电极反应 速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化学因素”
这些化学因素影响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 响了反应速度。
24
若将Hg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外电源向Hg输 送电子,K+很难得到这些电子被还原。这些过剩的 电子就停留在Hg的表面,使Hg表面带负电荷,这层 负电荷又吸引溶液内的正离子( K+),形成汞表面 带负电、溶液层带正电荷的离子双电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