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名词解释: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

士族地主。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科举制的设立,改变了以往门阀氏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有利于统治的巩固。

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兵农合一制,府兵的行装,兵具,军粮都要自备。府兵仍需定期服役,相当于预备兵,调兵权归兵部掌握,战争时,将领是临时委派的。这一定程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调征收时,据收成好坏,定减免的办法,官僚贵族可按规定免赋役。这些规定对唐前期的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名词解释:

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名族进行分化,把全国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都有种种不同的待遇。

驱口:宋元时代金军,蒙古军在战争上俘虏的汉族人户。元代的驱口,还有来源于债务或饥荒而卖身的驱,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可以随意买卖或馈赠,还有一部分驱口用于劳动生产。驱口的大量存在以及地位的低贱,是元代社会中奴隶制因素的集中体现。

靖康之难:为了统一全国,在灭辽之后,金军开始率军南下打算吞并北宋。金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直取开封,占领开封后,由于兵力问题,无法长期统治,于是在一番大肆掠夺后拐带徽宗、钦宗等

三千多人,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澶州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的附近。在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顿时士气大涨,打退了敌军,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和辽签订了屈辱的“澶州之盟”此后辽宋进入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的时期。

绍兴议和:绍兴十一年,南宋为求安稳,于金签订和约,规定:1、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2、宋金边疆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等,3、宋岁贡银25金,绢25万匹。和议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况,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明朝名词解释:

胡蓝之狱:为了巩固统治和皇权,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诛杀功臣宿将。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蓝玉,赵翼等人,牵连万多人。这两件事,史称“胡蓝之狱”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连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杀。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抢皇位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得皇族内部激化。建文元年,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夺取帝位,改号永乐,是为成祖。这一事件,史称“靖

难之役”。

票拟:是明朝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指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内阁大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上,并和奏章一道给皇上。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是明朝国家大事决策处理程序。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

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在李庙时,如何称生身父母,引起了争议。张璁等人迎逢皇帝心意,主张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并尊生母为圣母。但首辅杨廷和反对,最后被免职。这一事件对嘉靖政治影响颇大。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发起。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到部分士大夫支持,时称“东林党”曾在政坛上风靡一时,其主张与阉党的有极大冲突,常受到阉党的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时才告停止。

阉党:明后期以魏忠贤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魏忠贤得宠,顿时并有许多官员宦官依附他,渐而形成了阉党。阉党在政治上常打击迫害忠良,贪污枉法,无恶不作,为明朝一大祸害。

清朝名词解释:

八旗制度:有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努尔哈赤为了适应满族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在原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的基础上,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对后来满族统一中原具有重大的作用。

军机处:为了加强王权,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担任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可以参与军国大政,但无决定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只要职责之一是恭撰上俞,军机处的设立,标志这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