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姝.女/株.连俟.我/灞涘.纤.纤/纤.夫B.机杼./抒.情陂.坡/陂.塘数.字/历数.C.惮.殃/殚.心揆.度/拊.掌便.言/便.便D.有炜./韦.编愆.期/朝搴.渐.车/渐.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即使基础不好,也不要放弃,邯郸学步....,犹未迟也;只要肯从头做起,肯坚持,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B.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可以说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C.3月9日,出席科技界联组讨论的娄勤俭副部长指出,随着六七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退休,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出现了新一轮的青黄不接....。
D.《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现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这几天心里颇不_______。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多难兴邦。
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
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_______,不会停滞。
(3)这是一条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_______的。
A.宁静稳定幽静抗争B.宁静稳健幽僻抗拒C.安静稳定幽静抗争D.安静稳健悲伤抗拒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B.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防范措施。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和增加了石油储备。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
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
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
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
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
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睿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
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萃,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吶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19-20上期末高一语文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现代文阅读(16分)1.B(A.以偏概全,去掉“多半”意思改变;C.强加因果;D.根源应该是“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2.B(是为了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错)3.A(“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错)4.D(“直接抒发”错)5.①“极不情愿”“迟疑”“挽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包含惋惜意味,细致刻画出树倒下时的状态。
②“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及沉痛之情。
③“慢得”“慢得”运用反复手法,将树倒下的瞬间动作细节化,给人无尽的反思。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6. ①将“原先的林子”与“最后的两棵大树”、清澈的“河”与黑暗的“下水道”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
②“庄严整齐的广场”“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表现了一种痛惜与无奈,具有讽刺意味。
(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7.C8.C(“日中”指午时)9.A(“德高望重”文中无据,“提出庄贾做监军”错)10.(1)齐景公召见穰苴,与他议论军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将军,率领军队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说”“以为”“扞”各1分,大意1分)(2)庄贾向来骄横显贵,认为率领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又做监军,不很着急。
(“素”“将”各1分,大意1分)(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选取的缘故啊。
(“所以”1分,判断句1分,大意1分)11.C(“欲望应须上前坂”是说要想再看朋友一眼,只能“上前坂”,登高才能看见)12.由期望变成失望,表现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2分)朋友走后,作者不舍,想着登高便能望远,便能再看朋友一眼,于是登上了“前坂”,这是希望;(2分)但是秋风吹,泥尘扬,遮住了双眼,只见灰尘弥漫,并不见朋友远去的背影,这是惆怅。
(2分)13.(1)乘彼垝垣泣涕涟涟(2)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14.D15.B16.C17.能从“柳树”“红豆”“月亮”三个意象所表达的共同情感“相思”设计主持词;(2分)能体现《中国诗词大会》的栏目特点,能恰当引用古诗词;(2分)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1、命题范围:语文版必修3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3、第Ⅰ卷(阅读题70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
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
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
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
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
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
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时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
这些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采、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因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严重分歧。
五四前后,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中西比较出发,以西方“人和自然”尖锐冲突的“积极进取”特神作为参照,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并进而推出“被动无为”的结论。
就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而言,从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熔铸新的民族性格的角度出发,这种归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毫无疑问也失之公允。
中国传统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全是推崇柔静的文化,因为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不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果来。
因此,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中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
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
孺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
《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
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若中华民族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首先,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
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书院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为唐宋以来千年文脉之所系,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为人文鼎盛之地,而书院之设则始自宋仁宗天圣年间,即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
南宋诗人范成大所称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四大书院”,其中的金山其实就是指茅山书院。
③大抵言之,清代虽然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晚期,但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故亦是我国书院的最后辉煌期。
而江苏以其经济、文化之巨大优势,书院的创办更是盛极一时,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
④书院数量和规模空前增加。
在清代,江苏境内书院的创办以江宁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五个地区最为兴盛,江宁府作为当时江南府的省会,除了省会级书院钟山书院,著名的还有惜阴、尊经、文正等多家。
因此,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其他省会所不及。
扬州则有安定、梅花、广陵三大书院,因扬州有两淮盐利,故书院办学经费十分充足,几乎可与省会江宁府相颉颃。
苏州时为江苏巡抚的驻地,加之人文兴盛,故苏州的书院“分课制艺经古,其风气不下于江宁、扬州也",著名的书院有紫阳和正谊等。
⑤师资雄厚。
清代江苏由于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优势,从而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十分雄厚。
钟山书院作为省会级书院,其主讲者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如杨绳武、夏之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朱珔、陈恩泽、胡培荦、李连琇等皆曾任钟山书院山长或主讲。
而其他书院,如俞樾掌紫阳书院,冯桂芬掌紫阳、惜阴、正谊等书院,俞正燮掌惜阴书院,李兆洛掌龙城,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等掌南菁,皆为学界之翘楚。
⑥书院学风纯正,治学以考据为主,亦不乏经世之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中学xx-xx第一学期期考高一语文(必修2)试题注意:第1至第7题,第16至第18题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在答题卷上作答。
I阅读题一、古代诗文阅读㈠文言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足以极.视听之娱B.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悔相.道之不察兮D.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夫夷以.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 虽.一毫而莫取虽.趣舍万殊D. 不出,火且.尽若属皆且.为所虏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火尚足以明”中的“明”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常在于险.远当其欣.于所遇B.群贤.毕至齐.彭殇为妄作C.不知东方之既白.又非君所详.D.死生亦大.矣千万不复全.材料二颜斐字文林,有才学。
丞相召为太子洗马,黄初初转为黄门侍郎,后为京兆太守。
始,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于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①,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
斐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
是时,民多无车牛。
斐又课民以间月取车材。
使转相教匠作车。
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
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牛。
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复其小徭。
又于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间锄治。
又课民当输租时,车牛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笔砚。
于是风化大行,吏不烦民,民不求吏。
京兆与冯翊、扶风接界,二郡道路既秽塞,田畴又荒莱,人民饥冻,而京兆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
斐又清己,于是吏民恐其迁转也。
至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
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
时长安典农与斐共坐,以为斐宜谢,乃私推筑斐。
斐不肯谢,良久乃曰:“斐意观明公②受分陕③之任,乃欲一齐众庶,必非有所左右也。
而典农窃见推筑④,欲令斐谢;假令斐谢,是更为不得明公意也。
”宣王遂严持吏士。
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后数岁,迁为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步步稽留,十馀日乃出界,东行至崤而疾困。
斐素心恋京兆,其家人从者见斐病甚,劝之,言:“平原当自勉励作健。
”斐曰:“我心不愿平原,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遂卒。
京兆闻之,皆为流涕,为立碑,于今称颂之。
(节选自《三国志·颜斐传》)【注】①二千石,在古代指代郎将、郡守或知府等职任。
②明公:古代社会对权贵长官的称呼。
③分陕:封建社会中指王朝的中央官员出任地方长官。
④推筑:轻推提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斐又课.民以间月取车材课:督促B.步步稽.留稽:留止C.斐素.心恋京兆素:朴素D.以为斐宜谢.谢:道谢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乃.令属县整阡陌何乃.太区区B. 又于.府下起菜园月出于.东山之山C. 为.冬寒冰炙笔砚于人为.可讥D. 而典农窃见.推筑君既若见.录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颜斐为京兆老百姓生计着想的一组是(3分)①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
②课民以间月取车材。
使转相教匠作车③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
④于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间锄治。
⑤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
⑥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A.②③⑤B. ①②③C.③④⑥D.①②④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颜斐初到京兆太守任,针对京兆现状,积极举措,致力于发展从事农耕种植的基础条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
B.颜斐重视发展地方经济,也注意采取措施推行诗书教化,从而使京兆地方“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赢得了老百姓的极大信任。
C.颜斐针对宣王所设军市的现状,不顾长安典农的提醒,秉持公心,大胆向宣王陈述军中吏士侵侮县民的情况,很好地解决了军营、郡县在地方的关系。
D.在治理京兆的为官历程中,颜斐与京兆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百姓舍不得颜斐离任,颜斐直到离开人世也割舍不下自己与京兆的感情。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4分)(2)二郡道路既秽塞,田畴又荒莱,人民饥冻,而京兆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
(5分)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①弃捐:抛弃,抛开。
9.“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分)10.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6分)㈢默写(10分)1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10分)①淇则有岸,。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越陌度阡,。
,心念旧恩。
④,兰泽多芳草。
⑤,依依墟里烟。
⑥茂林修竹,。
⑦,何可胜道也哉!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
二、现代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2——15题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
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
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
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
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
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
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
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有详有略,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热烈赞美爬山虎,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3.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14.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15.请概括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8分)II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潘石屹在微博上转发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的数据,引发了诸多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