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认证技术第二章
公安数字证书管理制度范文

公安数字证书管理制度范文公安数字证书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安数字证书管理,确保公安数字证书的安全、可信、有效使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安数字证书的发放、使用、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三条公安数字证书是公安机关在工作中使用的加密技术工具,用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目的。
第四条公安数字证书应符合国家密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第五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确保公安数字证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公安数字证书的发放和使用第六条公安数字证书的发放应严格按照国家密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进行,发放机构应对申请人的身份进行严格审核。
第七条公安数字证书的用途应明确,申请人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经发放机构审核合格后方可发放。
第八条公安数字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证书到期前一个月,申请人应向发放机构申请续期。
第九条公安数字证书持有人在使用公安数字证书时应妥善保管,不得私自转让或借用。
第十条公安数字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公安机关工作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用于非法活动或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第三章公安数字证书的管理第十一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公安数字证书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第十二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和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公安数字证书的安全性。
第十三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对公安数字证书持有人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
第十四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及时对公安数字证书进行注销和吊销,以确保证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十五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建立公安数字证书使用记录和审计机制,实时监控证书的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应建立公安数字证书被盗用或泄漏的紧急处理机制,确保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公安数字证书发放机构和持有人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如违反本制度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身份认证安全管理制度

####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本单位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保障单位业务正常开展,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及访问本单位的第三方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防范为主,防治结合;2. 安全可靠,方便快捷;3. 严格管理,责任到人。
#### 第二章身份认证系统第四条本单位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所有用户身份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第五条身份认证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 用户注册与激活;2. 用户登录与权限控制;3. 密码管理;4. 身份验证;5. 访问记录与审计。
第六条用户注册时,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 第三章身份认证流程第七条用户登录:1. 用户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 系统验证用户身份,若验证失败,则拒绝登录;3. 验证成功后,用户可访问相应权限范围内的资源。
第八条密码管理:1. 用户密码应复杂,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2. 密码长度不得少于8位;3. 系统定期提示用户更换密码;4. 系统禁止用户使用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密码。
第九条身份验证:1. 系统支持多种身份验证方式,如密码、指纹、人脸识别等;2. 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身份验证方式;3. 系统对身份验证结果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验证过程的安全性。
#### 第四章安全管理与责任第十条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第十一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用户信息的收集、审核与更新。
第十二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负责。
第十三条用户应遵守以下规定:1. 不得将用户名和密码泄露给他人;2. 不得使用他人身份登录系统;3. 不得利用系统漏洞进行非法操作;4. 不得干扰系统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身份认证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信息技术部门。
第十五条违反本制度,造成单位信息安全事故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统一身份认证及访问控制

统一身份认证及访问控制技术方案1.方案概述1.1. 项目背景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机构等不断增加基于Internet/Intranet 的业务系统,如各类网上申报系统,网上审批系统,OA 系统等。
系统的业务性质,一般都要求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等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而新系统的涌现,在与已有系统的集成或融合上,特别是针对相同的用户群,会带来以下的问题:1)如果每个系统都开发各自的身份认证系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消耗开发成本,并延缓开发进度;2)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会增加整个系统的管理工作成本;3)用户需要记忆多个帐户和口令,使用极为不便,同时由于用户口令遗忘而导致的支持费用不断上涨;4)无法实现统一认证和授权,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使安全策略必须逐个在不同的系统内进行设置,因而造成修改策略的进度可能跟不上策略的变化;5)无法统一分析用户的应用行为;因此,对于有多个业务系统应用需求的政府、企业或机构等,需要配置一套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以实现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并减少整个系统的成本。
单点登录系统的目的就是为这样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一点登录、多点漫游、即插即用、应用无关"的目标,方便用户使用。
1.2. 系统概述针对上述状况,企业单位希望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认证访问入口,建立统一的、基于角色的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集成平台的单点登录平台系统。
该系统具备如下特点:∙单点登录: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单点登录系统(SSO)访问后台的多个应用系统,无需重新登录后台的各个应用系统。
后台应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各不相同,并且实现单点登录时,后台应用系统无需任何修改。
∙即插即用:通过简单的配置,无须用户修改任何现有B/S、C/S应用系统,即可使用。
解决了当前其他SSO解决方案实施困难的难题。
∙多样的身份认证机制:同时支持基于PKI/CA数字证书和用户名/口令身份认证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电子政务中的数字证书认证技术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数字证书认证技术研究第一章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
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推广,需要具备可靠的技术手段来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和可信度。
其中,数字证书认证技术是电子政务安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就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第二章数字证书认证技术简介数字证书作为双方通信的一种可靠的认证机制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而言,数字证书由权威机构颁发,用于证明数字文档,通常包括该文档的数字签名、证书的公开密钥以及证书持有者的信息。
数字证书认证技术是数字证书的验证和识别过程,主要有服务端验证、客户端验证等方式。
服务端验证涉及到公钥基础设施(PKI),而客户端验证则包括用户证书、密码和双重身份验证等方面。
第三章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用户身份认证在电子政务中,用户的真实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的首要工作是通过电子证书得到需要认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的核实通常使用数字证书的公钥加密技术和数字证书的链式结构来实现。
2. 保密数据机制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还具有保密的功效。
保密机制依据数字证书生成一种称为消息认证码(MAC)的保密编码顺序,以确保消息的安全传输。
原理是在数字证书生成的前提下,公钥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和数据完好性保护。
3. 安全通信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还具有安全通信的效果。
在数字证书发生后,证书颁发机构将公钥发布到公布体系中,通过双方使用公钥私钥来实现受保密的通信过程。
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安全传输和通信机制的安全性。
第四章数字证书认证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证书认证技术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未来数字证书认证技术主要将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便利性,二是安全性。
便利性主要是指数字证书生成和发布的流程越来越简化和方便。
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

消息摘要
消息摘要由单向散列函数对一个消息作用 而生成。
消息摘要有固定的长度。
不同的消息其摘要不同,相同的消息其摘 要相同,因此摘要成为消息的“指纹”。
基本过程:
Alice对消息摘要签名
文件P
单
向
散 消息
散列签名
列 摘要 DA DA (H(P))
函 H(P)
数
H
文件P
Bob验证签名
EA 消息摘要H(P)
盲签名的过程:
(1)Alice将文件M乘一个随机数得M’,这个随机数通常称 为盲因子,Alice将盲消息M’送给Bob;
(2)Bob在M’上签名后,将其签名Sig(M’)送回Alice;
(3)Alice通过除去盲因子,可从Bob关于M’的签名Sig( M’)中得到Bob关于原始文件M的签名Sig(M)。
➢利用申请的数字证书在windows live mail中发送 数字签名信件
➢利用他人的数字证书在windows live mail中发 送加密信件
查看数字签名邮件
4.2 身份认证技术
4.2.1 身份认证的概念 4.2.2 身份认证的主要方法 4.2.3 身份认证的协议
➢身份认证概念
身份认证(身份识别):证实客户的真 实身份与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否相符的过 程。它是通信和数据系统正确识别通信 用户或终端的个人身份的重要途径。
➢多重签名
多重签名是面对团体而使用的,即一个文 件需要多个人进行签署。
假设A和B都需要对文件进行签名: 一是A和B各对文件副本签名 二是先由A对文件签名,B再对A的签名结果 进行签名
数字时间戳(digital time-stamp)用于证明消息的收 发时间。因此需要一个可信任的第三方-时间戳权威 TSA(time stamp authority),来提供可信赖的且不可 抵赖的时间戳服务。
数字身份认证制度

数字身份认证制度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数字身份认证制度对于保障信息安全、维护用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介绍数字身份认证制度,包括身份认证标准、身份管理机构、身份识别技术、授权管理、隐私保护、审计和监控、标准合规性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
1. 身份认证标准数字身份认证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常见的身份认证标准包括PKCS#11、UMLoud和FIPS等。
这些标准定义了数字身份认证的基本框架和流程,提供了建立跨平台、跨应用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的可能性。
2. 身份管理机构身份管理机构是负责数字身份认证制度实施的关键机构。
这类机构通常具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承担着数字身份的注册、审核、授权及管理等多重任务。
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用户注册、凭证发放、权限管理等环节。
3. 身份识别技术数字身份识别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基于密码学、生物特征学和多因素身份验证的方法。
实现方式包括智能卡、USB密钥、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等)以及手机短信验证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如密码学方法易于实现,但存在被破解的风险;生物特征学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识别率不一定理想。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身份识别技术。
4. 授权管理授权管理是指在数字环境中对用户访问权限的控制。
它是根据用户的数字身份,对其所拥有的资源或服务进行限制的手段。
授权管理的策略和流程应清晰明确,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定位问题源头。
此外,应使用可靠的授权管理工具,确保用户权限的安全可控。
5. 隐私保护隐私保护在数字身份认证制度中至关重要。
用户的个人信息是数字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然而,当前面临的隐私保护挑战越来越多,如数据泄露、信息滥用等。
为确保隐私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匿名化处理等。
同时,需要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确保用户的隐私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互联网身份认证的技术与应用

互联网身份认证的技术与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活动,如购物、社交、银行转账等。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用户的身份安全和信息的保密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互联网身份认证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技术原理互联网身份认证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名和密码认证:这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在注册时设置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在登录时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
这种方式简单易用,但安全性较低,容易被破解或被盗用。
2. 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指在用户名和密码认证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或多种认证方式,如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
这种方式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但也增加了用户的操作复杂度。
3. 生物特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是指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认证,如指纹、虹膜、声纹等。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支持,且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需要事先采集和存储。
4. 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是一种基于公钥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在认证机构申请数字证书,认证机构会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并颁发一份包含用户公钥和认证机构签名的数字证书。
用户在进行身份认证时,将数字证书发送给服务提供商进行验证。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需要认证机构的支持。
二、应用场景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电子商务:在进行在线购物时,用户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欺诈行为,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2. 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用户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以确保用户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可信度。
互联网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虚假账号的存在,提高社交网络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3. 金融服务:在进行网上银行、支付宝等金融服务时,用户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身份认证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身份认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交流、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
然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为诈骗、网络暴力等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字身份认证被提出。
本文将从数字身份认证的定义、优缺点、应用场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字身份认证的定义数字身份认证(digital identity authentication)是指在数字环境下,通过使用某种技术手段或算法,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
它涉及到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身份证明、密码、指纹等多方面因素,用于保证互联网用户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数字身份认证的优缺点数字身份认证的优点主要包括:1. 提高网络安全性:数字身份认证可以有效确定用户身份,减少虚假注册等行为,提高网络安全性。
2. 增强用户信任感:数字身份认证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己的信用记录,提高用户信任感和满意度。
3. 便利快捷:数字身份认证不需要用户输入繁琐的个人资料和密码,只需要使用指纹等生物特征或者智能设备进行认证,操作简便,提高用户使用效率。
数字身份认证的缺点主要包括:1. 信息泄露:数字身份认证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一旦被黑客或者不法分子攻击,用户的信息可能就会泄漏。
2. 依赖技术:数字身份认证需要依赖特定的技术和算法,一旦这些技术落后或者被攻破,会导致身份认证的无效性。
3. 额外成本:数字身份认证需要使用高端设备,需要额外的成本开销,可能会给部分用户带来负担。
三、数字身份认证的应用场景数字身份认证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商、社交、游戏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领域是数字身份认证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明,但在数字时代,传统的身份证明方式越来越不够用了。
数字身份认证则能够提供更加可靠、快捷的身份认证方式。
此外,电商领域也广泛应用数字身份认证,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快捷的支付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换密码
• “凯撒挪移码” • 古罗马恺撒大帝用来保护重要军情的加密系统,也称凯撒 移位。通过将字母按顺序推后起3位起到加密作用,如将 字母A换作字母D,将字母B换作字母E。 • pigpen cipher • 用一个符号来代替一个字母,把26个字母写进如图2-5所 示的四个表格中,然后加密时用这个字母所挨着表格的那 部分来代替。
扩散和混乱
• 扩散(diffusion)和混乱(confusion)是 影响密码安全的主要因素。在各种密码算 法中都在想方设法增加扩散和混乱的程度 ,以增强密码强度。
• 扩散的是让明文中的单个数字影响密文中的多个数字,从 而使明文的统计特征在密文中消失,相当于明文的统计结 构被扩散。 • 混乱是指让密钥与密文的统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 从而增加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攻击的难度。
序列密码结构
• 序列密码分为同步序列密码和自同步序列密码
序列密码与分组密码的对比
• 分组密码以一定长度的分组作为每次处理的基本单元,而 序列密码则是以一个元素(一个字母或一个比特)作为基 本的处理单元。 • 序列密码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加密变换,具有转换速度快 、低错误传播的优点,硬件实现电路更简单;其缺点是: 低扩散(意味着混乱不够)、插入及修改的不敏感性。 • 分组密码使用的是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变换,具有扩 散性好、插入敏感等优点;其缺点是:加解密处理速度慢 、存在错误传播。
分组密码的结构
轮函数F,有时也称“圈函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分组密码的核 心。F函数一般基于代换-置换网络,代换可以起到混乱作用,而置换可 以提供扩散作用。这样经过多轮变换,不断进行代换-置换-代换-置换 ,最终实现高强度的加密结果。
DES
• DES算法全称为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即数据加密标准,它是IBM公司于1975 年研究成功的,1977年被美国政府正式采 纳作为数据加密标准。DES使用一个56位 的密钥作为初始秘钥(如果初始秘钥输入 64位,则将其中8位作为奇偶校验位),加 密的数据分组是64位,输出密文也是64位 。
保密通信的过程
相关术语
• 明文:是作为加密输入的原始信息,即消息的原始形式,通 常用m或p表示。所有可能明文的有限集称为明文空间,通常 用M或P来表示。 • 密文:是明文经加密变换后的结果,即消息被加密处理后的 形式,通常用c表示。所有可能密文的有限集称为密文空间, 通常用C来表示。 • 密钥:是参与密码变换的参数,通常用k表示。一切可能的密 钥构成的有限集称为密钥空间,通常用K表示。 • 加密算法:是将明文变换为密文的变换函数,相应的变换过 程称为加密,即编码的过程(通常用E表示,即c=Ek(p))。 • 解密算法:是将密文恢复为明文的变换函数,相应的变换过 程称为解密,即解码的过程(通常用D表示,即p=Dk(c))。
2.4 非对称密码体制
• 非对称密码体制也叫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双密钥 密码体制。其原理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不同, 形成一个密钥对,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的结果, 可以用另一个密钥来解密。 •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解决常规密钥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与 分配的问题;二是为了满足对数字签名的需求。 因此,公钥密码体制在消息的保密性、密钥分配 和认证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称密码体制
• 对称密码体制也称为秘密密钥密码体制、单密钥密码体制或常 规密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 相同。 • 对称密码算法的优缺点 • (1)优点:加密、解密处理速度快、保密度高等。 • (2)缺点: • ① 密钥分发困难 • ② 多人通信时密钥组合的数量会出现爆炸性膨胀,使密钥分发 更加复杂化 • ③ 通信双方必须统一密钥,才能发送保密的信息。 • ④ 数字签名困难
密码分析的五种方式
• • • • • 1、惟密文攻击(Ciphertext only) 2、已知明文攻击(Known plaintext) 3、选择明文攻击(Chosen plaintext) 4、选择密文攻击(Chosen ciphertext) 5、选择文本攻击(Chosen text)
2.2古典密码
代换密码
. . .
H E L L O
.. . .
W O R L D
代换密码
• 跳舞的小人 • 福尔摩斯探案集
Am here Abe Slaney At Elriges Come Elsie Never Elsie prepare to meet thy god Come here an once
隐写术
• 公元前440年在古希腊战争中出现过隐写术 。当时为了安全传送军事情报,奴隶主剃 光奴隶的头发,将情报写在奴隶的光头上 ,待头发长长后将奴隶送到另一个部落, 再次剃光头发,原有的信息复现出来,从 而实现这两个部落之间的秘密通信。
隐写术
• • • •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换位密码
• 例4 假设换位密码的加密方式如图所示
• 加密明文:David is a Russian spy, • 得到的密文是:DDRIP AIUAY VSSN IASS。 • 空格的部分一般按照约定以特定字符如A补足, 或者直接留空。
代换密码
• 代换,也称“代替”、“替换”,就是将字符用其 他字符或图形代替,以隐藏消息。 • 在公元前2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Polybius校验表 ,这个表实际是将字符转换为数字对(两个数字) 。
…
D0(28bit) LS1 D1(28bit) LS2
…
PC-2
K1
LS16 C16(28bit)
LS16 D16(28bit) PC-2 K16
轮函数中的 代换S盒
其他典型的分组密码
• • • • AES算法 Camellia算法 IDEA国际数据加密算法 RC系列密码算法
序列密码
• 序列密码也称为流密码(Stream Cipher),它是 对称密码算法的一种。序列密码具有实现简单、 便于硬件实施、加解密处理速度快、没有或只有 有限的错误传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特 别是专用或机密机构中保持着优势,典型的应用 领域包括网络通信、无线通信、外交通信等。 • 如果序列密码所使用的是真正随机方式的、与消 息流长度相同的密钥流,则此时的序列密码就是 一次一密的密码体制。
换位密码
• 美国南北战争
输入方向
输 出 方 向
换位密码
C O D T
A U E A
N U R N
Y N S D
换位密码
• 例1 假设换位密码是如下置换,每五位为一 组进行置换:
• 加密明文:Who is undercover,得密文: OIWSH DEURN VECRO。
换位密码
• 例2 假设密钥以单词形式给出:china,根 据各字母在26个英文字符中的顺序,可以 确定置换为:23451,加密明文:Kill Baylor,得到密文:ILLBK YLORA。 • 例3 假设换位密码的密钥为如下图所示的映 射: • 则加密明文:Six dollars per ton,得到密 文:DLALSXIO ETNORPSR。
• 密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密码、现代密码和 公钥密码三个阶段。1949年Shannon发表的“保 密系统的通信理论”(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s),将密码学纳入通 信理论的研究范畴,奠定了密码学的数学基础, 1976年W.Diffie和M.Hellman发表的“密码学的新 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提 出公钥密码思想,开辟了密码学的新领域,也为 数字签名奠定了基础。
Am At E Com Ne
Elsie mee
Come
代换密码
Am here Abe Slaney At Elriges Come Elsie Never Elsie prepare to meet thy god Come here an once
代换密码
• 多表代换 • 如代换密钥字为:six,各字母对应的数字编号为:18、8 、23,这相当于三个移位变换: y ( x 18) mod26 y ( x 8) mod26 y ( x 23) mod26 • 加密明文:Cryptography is not complicated。 • 得到密文:UZVHBLYZXHPVAAKGBZGUMDQZSBBV。
DES流程图
输入(64bit) 初始置换IP
L0(32bit)
R0(32bit)
+
L1 R0
f
K1(48bit) 16轮运算
R1 L0 f R0 , K1
„„
逆初始置换IP-1 输出(64bit)
DES算法轮函数
Ri-1(32bit) E E(Ri-1)(48bit) Ki(48bit)
两种密码体制比较
RSA公钥密码体制
• RSA公钥加密算法是1977年由Ron Rivest、Adi Shamirh 和LenAdleman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RSA取 名来自开发他们三者的名字。 • RSA算法描述:
RSA算法的简单例子
RSA算法特点
• 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的因子分解,但并没有 从理论上证明破译RSA的难度与大数分解难度等 价。 • RSA的缺点主要有:①产生密钥很麻烦,受到素 数产生技术的限制,因而难以做到一次一密。② 分组长度太大,为保证安全性,n 至少也要 600bits以上,使运算代价很高,尤其是速度较慢 ,较对称密码算法慢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大数分 解技术的发展,这个长度还在增加,不利于数据 格式的标准化。
分组密码
• 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是现代密码学加密方 法,都是先将明文消息编码为数字序列, 然后再使用特定方式加密的密码体制。分 组密码是将明文消息编码表示后的数字( 简称明文数字)序列,划分成长度为n的组 (可看成长度为n的矢量),每组分别在密 钥的控制下变换成等长的输出数字(简称 密文数字)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