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
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 、以吐谷 浑文化 为代 表 的鲜卑文 化
1、吐谷浑最早是人名,后成为国名,其后又成为民族名。吐 谷浑国由鲜卑王室和羌人民众所组成。所以,吐谷浑文化是古代鲜 卑文化和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我国草原文化 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647(2006)05- 0046 04
青海地域 文化 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谢 佐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青海从历 史上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各民族人 民在这里创造 出了丰 富多彩 的民族文化 ,留存下 了丰厚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更好地定位与保护好这 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 ,对于发展 青海的经济和 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 要 的 意 义 。
发现最早的一面铜镜I大通上孙家寨和同德宗 日遗址发现的彩陶上 的舞蹈纹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I青海岩画是阴山岩画的延 伸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北方草原文化走廊的丰富内涵。
二、以热贡艺术和玉树歌舞为代表的三江源文化
1、热贡艺术指热贡地区 (即青海同仁地区)各民族群众在漫 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绘画艺术 品唐卡、堆绣、音乐 (山歌、曲艺、说唱艺术)、舞蹈 (神舞、螭 舞、军舞、法舞、於菟古风舞等)、民 间文学和僧侣文学、建筑艺 术、造型艺术、藏戏等。热贡艺术 以藏传佛教色彩比较浓厚为特 征 。
吐谷浑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西三千里——西到新疆南部, 东到甘肃西部;南北千里——北到祁连山脉,南到果洛、玉树地 区。吐谷浑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非常注重商贸,成为丝绸之路 上的经济桥梁和文化使者,对西部民族融合和开拓西部曾作出过重 大贡献 。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
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
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青海的历史风俗1
青海的历史风俗组长:李佳宜组员:段若楠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
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
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据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据表明,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626722人,同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了445162人。
其中西宁市人口最多,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25%,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口最少。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31°40′至39°19′。
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
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青海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信仰的省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人文特色丰富,包括语言文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青海省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汉、藏、蒙语等。
在汉语方面,青海汉语有着独特的方言特色,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大的差异。
藏语是青海省另一个重要的语言,是当地藏族人民的母语和正式语言。
蒙古语则被蒙古族人民广泛使用,成为当地的第二种官方语言。
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唐卡、经幡、扎染、羌绣、蒙古族马头琴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民族风情青海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拥有26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藏族、蒙古族和土族。
藏族风情淳朴、纯真,文明含蓄,善于歌唱和跳舞,具有独特的服装和建筑风格。
蒙古族勇敢而豪放,善于歌唱和马术表演,对草原的热爱和感悟深刻。
土族则重视生态保护,具有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祭祀活动。
三、宗教信仰青海省是宗教多元化的地区,拥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其中,佛教被当地民众广泛信仰,藏区的寺庙是当地人们重要的信仰场所,每年春节、卫塞节等节日都吸引着大量朝圣者前来。
伊斯兰教在城市和草原地区也有很多信徒,清真寺和回民餐馆是城市里的重要景点。
基督教则受到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外来人士的信仰。
四、建筑艺术青海省的建筑艺术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藏式建筑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其外观庄重、富有民族风情,色彩鲜艳,装饰精美。
以拉萨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塔尔寺为代表的大型寺庙,更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建筑形式,如民居建筑、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总之,青海省是中国的一个多元化、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特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值得深入学习和了解。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
第 2 卷 总第 1 8 5 4 期 20 年第 5 06 期 2 0 0 6年 1 出版 O月
攀
登 ( 月刊) 双
VO 2 Ge er l N 1 8 l5 n a , o, 4 No. . 0 6 Oc o e . 0 6 5 2 0 tb r 2 0
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也有不完全的地方, 还要待于继续研究讨论 。 L本文即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 1 想就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 化产生原因及必然性、 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 地域文化命名与历史文化定位的关系, 以及青海历史文化定位思路等来谈谈个
人 的想法 , 不尽完 善之 处, 诚请大家批评 指正。
各个圈层 ; 生物不仅在生死转化过程 中参加 自 然界的物质交换 , 在它生存 的整个 过程 中, 时每刻都 同周围环境 进行物 而且 每 质交换 。地理环境中一切物理过程 、 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根本 能源 是太 阳能 , 这样 , 能量交换 与物质转移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就使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成一个自然综合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内部联பைடு நூலகம்的一种具体表现。位于生物圈层中中心位
缘 起
20 年 5 青海省地方志研究会邀请青海省委、 05 月, 省政府部分领导和省内有关专家、 学者就“ 青海历史文化定位” 这个主
题举行 了首届沙龙 , 们对青海地域文化 的命名共提出“ 他 江河源文化” “ 、三江源文化 ” “ 、 青藏文化” “ 、青藏高原安 多文化” “ 、西
羌文化 ”“ 、高原丝绸之 路”“ 、中华 昆仑 江河文化”“ 唐文化”“ 、青 、青海 高原文化 ” 9 文化命 名 。大家觉得 , 等 种 无论何 种命名都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理环境指的是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 的 自 环境部 分 , 括 一定社会 所处 的地理位 置和这一位 置上 的 然 包 地形 、 土壤、 气候 、 系、 水 矿藏 、 、 以及其他生态条件等 , 动物 植物 地理环境 是人类社 会赖 以存在 和发展 的必要的 、 经常的物质条 件, 是人们活动的场所 , 它为社会 物质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 , 一定地区 的人 类活动 自然也就要 受到 当地环境 的影 响 , 而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贵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的历史与文化
青海的历史与文化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也许是王侯们无暇顾及西陲之地吧,我们在三国鼎立时期没有看到多少青海羌人的面孔。
但是没有面孔不等于相安无事。
西凉之地是凉州,金城和西平管辖地区,我们在三国演义里也看到了西凉马超为蜀国大将,曾让曹操割须弃袍落荒而逃,诚然当时我们只顾着仁义之君刘玄德,对于曹操的来讲,这是极不公平的。
因为“历史ZYB燃烧器泵是不能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该谁的,就是谁。
据说马超的老家就是青海民和。
且不管他是也不是,但至少后来的故事更能说明青海羌人在三国时候的境遇。
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这些三国里面最最精彩的故事就来自与羌人部落。
早在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由于有了无曳援剑和他的子孙的精心经营而迅北京渣油泵速崛起,人口增多。
于是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特征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如潮水般四处迁徙,这也是中国羌系民族的缘起之时,基本上可以断定今日的彝族,藏族,土家族,土族,普米族,羌族在来源上都与河湟羌人有关(汉代时青海羌人开始内迁进入甘,川及西南地区,成为彝族,土家等民族的祖源之一,无曳援剑的曾孙还带领一部分羌人西迁进入西藏,成为藏族先民之一)于是我们有理由说当时与诸葛亮作对或者合作的少数民族就是河湟羌人的后裔。
可见这里就是中国西部民族走廊的开端。
渣油泵ZYB-7.5/2.0乃至于一位在青海工作的彝族诗人曾这样说:我是顺着祖源来到青海的,因为我的民族就是羌族的后裔。
三国之后,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就此开始。
羌人依旧是主角,但这个主角却没了主导权。
当时的中国北方有鲜卑,匈奴,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而在这一段历史中由于他们纷纷内迁,有的比如匈奴,鲜卑等都在中原地区建立的自己的政权,使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但连年战乱也叫各民族人苦不堪言,历史学家成这段历史为…五胡乱华‟。
实际上结果是增进了交流,繁荣了文化。
3000型沥青拌合楼重油泵民族部落的迁徙是很艰辛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但是历史总能让你无奈就范。
青海历史文化的产生及演变
河流 域。总 无论 献记载还是从出土考古学遗存看, 之, 从文
羌人的中心都在今青海省境,向 东沿及甘肃等省的部分地
区。
石器时代的 文化联系起来 比 如秦国于公元前 7 多年前 0 0 建立, 公元前 20 到 0 多年前消亡, 但它的文化一直沿袭到 汉武帝时 期。 楚文化、巴 蜀文化、 齐鲁文化等等也差不多。 国内 其他省份还有以地域命名文化的, 如新疆称西域
维普资讯
第 2 卷 总第 18 5 4 期 20 年第 5期 20 年 1 月出版 06 06 O
攀
登( 双月 刊)
V 1 G n r} o 1 8 o 5 ee .4 2 aN
o 5 2 0 co e . 0 6 N . . 0 6 O tb r 2 0
目 前所提出 的几种命名各有其缺陷,即使意见较为集中的 “ 三江源文化”也是如此,“ 三江源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
文化建设的定位是很好的, 但历史积淀不够深厚。 本人主 张的 “ 西羌文化”同 样有缺陷,主要是它不能反映羌人消
亡以 后的多元文化, 更无法反映以时 代主流价值观为核心
的现代文化。 但西羌文化确实能代表青海古代历史文化, 它能反映青海文化的 产生以及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发展
提出 “ 西羌文化”作为青海历史文化的定位, 是基于 这样的考虑: 其他省的文化, 如湖南、 湖北打荆楚文化牌, 陕西称秦文化, 四川有巴 蜀文化,山东有齐鲁文化, 山西 称三晋文化, 江苏有吴文化, 浙江有越文化等等, 这些省 所定位的历 史文化一般延续时间比较长, 大多源自 秦汉以 前 存在的一个国家, 往上往往可以 与青铜器时代、 甚至新
“ ”的 七闽 少数民 族活动在这一带的 原因。 上述各省历史文 化的定位, 并不是专家讨论的结果, 也不是行政官员决定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第一讲(山宗水源)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
2.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3.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4.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恒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5.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民和县的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6.青海人口密集的河湟地区盛夏6至8月平均温度为5.4~19.9°,省会西宁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夏都”。
7.青海是全国五牧区之一,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省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
8.青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公认的野生动植物王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分布于青海境内就有69种。
9.为了有效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国家和青海省已批准建立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等著名保护区。
10.青海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是青海省水电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11.青海还是太阳能和风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12.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
13.青海省目前共辖有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个地区和 6 个民族自治州。
14.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他们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南部高原。
15.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仅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个。
16.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海拔3450~6621米之间。
17.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多公里。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介绍:
1.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藏传佛教中心之一,拥有许多寺庙和喇嘛学院。
例如,宁玛派的措欧林寺、噶举派的塔尔寺和格鲁派的塔尔寺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2. 蒙古族文化:青海有很多蒙古族的聚居区,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成为了青海的一大特色。
例如,在青海湖畔的伊尔克什坦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在放牛、唱歌、跳舞等。
3. 民族服饰:青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如藏族人的长袍和袍裙、蒙古族人的袍子和马靴、土族人的花衫和头饰等等。
4. 雪域高原风情: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雪域高原”,这里的风景壮美、气候清爽,是旅游者的天堂。
例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玛旁雍错等景点都是非常值得游览的地方。
5. 西北民俗文化: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西北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如,在青海的农村地区,可以看到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
- 1 -。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青海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色简介。
1. 藏族文化:藏族是青海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藏族人民热爱舞蹈、音乐和唱歌,特色的藏戏和唐卡绘画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
2. 草原文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省份之一,草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牧民们以养马、养牛为生,过着独特的牧区生活。
草原上举行的各种民间活动如赛马、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青海的文化带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高原牧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医药等都是青海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4. 民俗文化:青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每年都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藏族的“卓玛”节、土族的“茶卡盐湖节”等。
这些活
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民族服饰和民俗习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总的来说,青海文化的特色在于它丰富多样、多民族共存,反映了青海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特色也成为了青海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一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1)(第一讲、第二讲)一、填空(2×10=20分)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2.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3.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4.青海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青海还是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5.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约25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仅次于西藏和新疆,占全国第三位。
6.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多公里。
7.吐谷浑历史的辉煌之处在于将荒原青海打造成了繁荣的丝路通道,并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马文化。
8.青海的茶马互市最为兴盛的是在明代代,在这个时期确立茶马征发了制。
9.青海正式建省在1928年,1929年10月,时任青海省政府委员的代理青海省政府事权,青海从此进入马家军阀通知的时期。
10.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名词解释(4×6=24分)1.湿地2.河湟谷地:河湟谷地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同仁以北的黄河龙羊峡河段一下流域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青海东部达板山与积石山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
是全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沃土,成为各名族共同繁衍生息的锦绣家园。
(42页)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珧马家村而得名,是中原仰韶文化西向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该文化从公元前3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延续了2000年时间。
马家窑文化遗存发布在东起甘肃泾水、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海南境内,北抵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阿坝北部的广大范围内。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四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4)(第七讲)一、填空(2×10=20分)1、解放前青海由于长期受马步芳政权的统治,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国民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见教材P231页)2、 1951年到1954年,青海全省各族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全部建立了乡以上的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各少数民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要求。
;(见教材P233页)3、“一五”期间,青海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中小学的数量和在校学生数有大幅度的增加,还建立了7所民族师范学校。
(见教材P237页)4、 1964年,中央决定对国家进行大三线战略后方建设,青海是国家确定的三线建设地区之一。
(见教材P239页)5 、1979年9月,青藏铁路铺轨到戈壁新城格尔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从此、蜿蜒伸展的铁路线就牵起了人们对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梦想,再也没有松开。
(见教材P240页)6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5.54亿元跃升到2009年的1081.27亿;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8元元跃升到2009年的19454元元。
(见教材P243页)7、2001年7月1日,青海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宁曹家堡机场至至韵家口全线通车。
(见教材P246页)8、2008年,青海省公路交通实现了跨越发展,“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形成,省会、州府、县城之间全面通公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
(见教材P248页)9、每年的夏季,青海都举办一项盛况空前的国际体育赛事—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第 1 页共5 页赛,2005年它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为亚洲顶级赛事。
(见教材P250页)10、青海发展的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见教材P257页)二、名词解释(4×6=24分)1.三线建设:1964年,中央决定对国家进行三大线(战略后方)建设,青海是国家确定的三线建设地区之一。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
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
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叙事诗长达300多行,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
它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
长诗以深沉悲壮的曲调,优美感人的诗句,道出了拉仁布与吉门索纯贞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向万恶的封建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土族群众最喜欢演唱的一首叙事情歌,在不同的流传地区有不同的风格。
在演唱方式上,拉仁布与吉门索以男女对唱为主,但不同于一般问答式对唱。
演唱的曲调独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
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业暨彩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是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汉族文化
B、藏族文化
C、鲜卑人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397年), 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境建立了(),存在了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A、前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C
8、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境建立的(),立国达350年之久,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A、前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南北朝时期境的()即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A、丝绸之路南道
B、丝绸之路西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
答案:A
10、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兴起,对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
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道学
B、佛学
C、藏传佛教
D、儒学
答案:D
11、()西巡,征服了吐谷浑,疏通了丝绸之路,发展了中西贸易的目的,并在湖地区重设西海郡,使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延伸到整个北半部地区晚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太祖
答案:B
12、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13、吐蕃对河西、陇右的统治一直维系到()中期,延续了百年之久,对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9世纪
B、8世纪
C、7世纪
D、10世纪
答案:A
14、()被后世誉为沟通汉藏两族联系的“黄金桥”,其线路,经今民和古鄯、乐都、、湟源,过日月山至
A、丝绸之路南道
B、唐蕃古道
C、逻些沙州道
D、丝绸之路
答案:B
15、宋时期的()政权是继以地区为中心的吐蕃王朝以后,青藏高原出现的又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
A、吐谷浑
B、青唐吐蕃
C、南凉政权
D、吐蕃
答案:B
16、唃厮啰经济中最负盛名的是()。
A、兵器制造
B、驯养良马
C、屯田
D、锻造铁甲
答案:D
17、元代根据地区藏传佛教盛行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的统治方式。
A、土司制度
B、千百户制度
C、政教合一
D、土流参治
答案:C
18、明朝为了加强控制,在河湟地区实行()的治理政策。
A、土司制度
B、千百户制度
C、政教合一
D、土汉参治
答案:D
19、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代的()开展,使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有一定改观。
A、儒学教育
B、佛学教育
C、道教教育
D、社学
答案:B
20、()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成立省,为省会,任命连仲为首届省主席。
A、1925年
B、1943年
C、1928年
D、1927年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境青铜器时代的考古文化主要有()。
A、齐家文化
B、卡约文化
C、诺木洪文化
D、辛店文化
E、马家窑文化
答案:ABCD
2、省境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最为密集。
A、B、民和C、乐都D、大通E、湟中
答案:BC
3、南北朝时期地区形成了()。
A、乐
B、凉州乐
C、湟中乐
D、狄乐
E、羌乐
答案:BDE
4、唐代在的政区制度大体沿袭隋朝而略有变化,设()州,辖县较隋时略有变化。
A、廓州
B、米川县
C、鄯州
D、湟水县
E、龙支县
答案:AC
5、省境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最为密集。
A、B、民和C、乐都D、大通E、湟中
答案:BC
6、隋唐时期,地方文化中占主流的是()文化,它们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最为密集。
A、匈奴文化
B、唐文化
C、汉族文化
D、吐蕃文化
E、藏族文化
答案:BD
7、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如()等,保存了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史料,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
A、光绪《府续志》
B、顺治《志》
C、乾隆《府新志》
D、《循化志》
E、《卫志》
答案:ABCD
8、到明代,境形成的主要的少数民族有()
A、藏族、蒙古族
B、保安族
C、撒拉族
D、土族
E、回族
答案:A BCDE
9、塔尔寺的()被称为“艺术三绝”。
A雕塑B、酥油花C、绘画D、堆绣E、建筑
答案:BCD
10、清代初、中期,在境的府城、县城办有少数、、),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A、书院
B、小学堂
C、社学
D、儒学
E、中学堂
答案:AC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1973年在大通上家寨和1995年在同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盆,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
答案:√
2、护羌校尉和金城郡的设置,是西央政权开始对羌人地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 )
答案:√
3、两汉在东部湟水、黄河两岸实行军屯或民屯,并逐步扩大屯田规模,开发了大片土地,大大提高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
( )
答案:√
4、晋南北朝时期,因受民族大迁徙和社会大动荡的影响,地区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变化。
( )
答案:√
5、隋唐时期,河湟地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同时并重开屯田。
( ) 答案:×
6、唐代地区佛教盛行,如今北禅寺的两尊露天金刚像雕成于唐代。
( )
答案:√
7、甘青一代自唐朝以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
( )
答案:×
8、土司制度主要在的土族和藏族中实行,正式产生于明初。
( ) 答案:×
9、自元代撒拉人先民迁徙循化后,经过不断补充和吸收新的成员,到明代中叶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 )
答案:√
10、民国时期的近代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全省有初等、中等学校960所,在校学生5.4万余人。
(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