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处感受古诗的神韵

合集下载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古典抒情诗不仅是清新淡雅的文学形式,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精神态度的宣扬。

古典抒情诗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主要以深情自然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情感,且用词精炼,折射出美丽的景象。

古典抒情诗多以传统四季、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为创作素材,而且以细腻的笔法描绘通调和谐的宇宙大美。

从古典抒情诗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多以自然的美丽来折射出自然细节的精髓。

比如,唐朝僧人白居易的《春晓》诗中,用典型的“春晓”精义,勾勒出崇山峻岭的美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将赞美大自然,并表现出春暖花开的情趣,将自然景物抒写得淋漓尽致,洋溢着柔美的韵律。

又如,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松间照”的描述,感受到月光照耀树影,勾画出一幅幅细腻美丽的景象。

西湖诗派诗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用“寒蝉凄切”的描写,借鉴寒蝉在晚秋空寂的林间发出的凄厉而哀怨的声音,来形象地反映出人的心情,默哀抒怀。

又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水调歌头明月上高楼》,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城市夜景,刻画出一片宁静空旷的感受,极富诗意和优美的篇章结构。

从古典抒情诗的细节描写可以得出结论,古典抒情诗不仅充满了意境,而且把细节描述得细致生动,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古典抒情诗以细腻的笔法抒发出温暖的情怀,洋溢着淡淡的情感,展示出自然美的芬芳和清新宁静的精神态度。

通过古典抒情
诗,可以让我们获得纯净、和谐、宁静的情绪,享受诗意的美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过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刻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而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则是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细节描写在诗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更加具体、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对诗歌的影响以及一些经典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在描绘情景和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志远方的向往。

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到“土门山色里,新雨草堂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细节描写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快速地融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使诗歌更加具体和生动。

细节描写也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通过对细节的精心描写,诗人可以将所要描绘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王维的《相思》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离别的难舍和思念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年年馀忆闻笛处,影落明湖青黛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

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可以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深刻。

在古代诗词中,细节描写常常表现为对自然的描绘。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离愁。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写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对月光和清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

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具体、生动,而且还可以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作者:陆青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6期在古诗词中,诗人会运用许多的表达技巧来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下面谈谈古诗的艺术表现技巧。

一、细节描绘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一首小诗,运用活生生的细节,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诗歌神韵,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

《秋思》表现的是游客思念故乡的情感,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

然而,结句“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因此,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它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富于戏剧性的细节描写含蓄地表达了难言的深情。

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内心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体衰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怎能一个愁字了得”?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悲哀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笑一问中。

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常言道: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知著的效果。

二、无理而妙仇兆鳌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光亦成无赖。

”在古诗中,诗人有时会突破常理,无理取闹,迁怒到与他无关的景物,却能达到“有情至深, 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的表达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唐代贾至的诗《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1. 引言1.1 古诗的韵律之美古诗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结构上。

古诗在音韵方面追求平仄、押韵和对仗等要素,使得诗句旋律优美,节奏鲜明。

古诗的韵律之美既表现在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细微之处。

比如唐诗的五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宋词的词牌约定俗成,旋律悠扬,抒情深沉。

古诗的韵律之美也体现在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精湛程度上,比如对偶、排比、拟人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古诗的韵律之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语言音韵的驾驭能力,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精湛的文学造诣和审美追求。

通过走进古诗的韵律之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体验到古诗带来的音乐般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字数:223】1.2 古诗的意境之美古诗的意境之美是古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通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人生、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古诗常常运用瑰丽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唯美、深邃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情感共鸣。

古诗的意境之美常常让人留连忘返,仿若置身于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

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古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抒发,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在古诗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的意境之美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灵魂体验,让人沉浸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与诗人心灵相通,共鸣交融。

古诗的意境之美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通过走进古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体味到诗歌之美,感悟生命的真谛。

走进古诗意境,感受古诗之美,是一次对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 正文2.1 古诗的历史背景古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古代诗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这是中国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宝库之一。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而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让人留连忘返,仿佛置身其中。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更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细节描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通过对物象、景物、动物、人物等微小的描绘,将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美好和深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用“银鞍照白马”的描写,展现了酒兴勃发,兴致勃勃的情景,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可以看到满脸红光、玉颜如花的画面。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幽静恬淡的世外桃源,他用“深竹、绿水、鸣禽”等生动的词语,给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清澈明净、肆意生长的世外桃源,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阳光透过绿荫,轻风吹拂青竹的景象。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让人仿佛可以置身感受其中所描绘的情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描绘出对亲人、对故土的深情祝福。

苏轼通过描绘皓月当空、千里共美景的细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在这里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一种描绘技巧,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现。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用“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酒兴勃发、壮志豪情的场景,将作者内心的豪放和豪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可以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用“小草沾衣裳,飞花入眼睛”一句,通过对飞花和小草的描绘,揭示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从而勾勒出了壮丽雄伟的山水风光,表达了对壮美自然景观的向往之情。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他用“动摇素月清辉,静噪丝竹新声”一句,通过对月光和竹声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宁静幽雅的秋夜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幽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感受诗意的细节描写

感受诗意的细节描写

感受诗意的细节描写语文课上,我们常常会学习到各种文学作品,其中最令人陶醉的莫过于诗歌。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细腻的描写方式,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美感。

而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些充满诗意的细节描写。

一、生动的自然描写诗歌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风景的细致观察,诗人们将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山川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穷的辽阔。

二、细腻的人物描写诗歌中的人物描写往往能够让人们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

诗人们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比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绘,以及对牵牛织女的形象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寂静和牵牛织女的凄美。

三、鲜明的色彩描绘色彩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诗人们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一描写中,诗人运用了冷色调的词语,如银烛、冷画屏、夜色凉如水,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寒冷和静谧。

四、细致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细节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描写中,诗人通过对登楼的动作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登楼的艰辛和对美的追求。

五、细腻的感官描写感官描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对感官的描绘,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

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

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古典诗歌中的细节刻画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时,细节处宜细思量,如果能抓住精彩的细节,将对领悟诗词的主旨大有裨益。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细节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作品产生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此所谓“细节描写须细,细节作用不细”。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试析数例,谈谈细节在诗词中的作用。

1、细节刻画心理,细致入微赵师秀的《约客》之所以出名,与诗中的一个流传千古的“细节”大有关系。

本来“有约不来过夜半”似乎已把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

但末句的“闲敲棋子”却使得本诗有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神奇效果。

“闲敲棋子”本是诗人的一个动作,联系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仔细体味,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正是这个动作将诗人那焦躁而又期望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孤身一人,无法下棋,所以是“闲敲棋子”,“闲”说明了无聊,“敲”点明了苦闷,隐含着诗人焦躁而失望的情绪。

故“敲棋”这一细节,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十分焦躁。

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也是以细节写心理的上乘之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和羞走”三字,真实地写出少女的娇态。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倚门”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宛然眼前,作者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诗词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具体的描写细节,展现了诗人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首先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

诗人常常以细腻、准确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与美妙。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随风潜入夜”这样的细节描写,读者不仅感受到了春雨的细腻柔和,还能感受到其“细无声”的特点。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诗人的感受得以传达到读者,增加了诗歌的韵味。

其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其外貌、性格和情感等特点。

例如晚唐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中写道:“多情却被无情恼,悔对颓龄吊白发。

闻道故园行早暮,青春有个白头翁。

”这里的“白头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伤和无奈,使人感受到了他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再次是描写情感的细节描写。

诗词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例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里的“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句通过描写夜晚的广阔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在元夕夜晚孤寂的心情。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体验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最后是描写意境的细节描写。

诗词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意境。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更上一层楼”的细节,诗人构建了一个宏伟壮丽的景象,给人以广阔和无垠的感觉。

细节描写是诗词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具体的描写细节,使诗词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和有趣。

通过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意境,增加了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细节描写在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诗词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一直保留的题目,而具体鉴赏古典诗词时,常常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

”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情与景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之作不乏其例,但仔细品味,机杼各异,异彩纷呈。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将自己要抒发的主观情志含吐不露地融入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之中,使无形之情因之可见,无情之景因之可思。

如: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中描绘的画面是:阳光普照,四野青绿;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紫燕春归,衔泥垒巢;鸳鸯出水,沐浴阳光。

这幅画面反映了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诗人笔下明净绚丽之景、悠然自适的物态同诗人欢愉安适的心情契合相印。

全诗写景不及人,但字里行间隐然有一诗人在,在每一个物象中都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萌动。

读之非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远,耐人寻味。

二、离情入景离情入景,指诗人在“情不可尽”之时,并不矫作吐露,而是借助联想、想象之法移情于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如: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这首乡愁诗的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一个“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那种落叶飘、秋霜落、清枫凋的景色正好可以衬托诗人处身战乱、漂泊异乡、居无定所的痛苦。

“万里归心对明月”移归思之情于皎皎明月,见不尽之情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有愁多梦不成的凄苦,有硝烟未熄的幽怨,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若即若离,似脱实粘,有绝处生姿、淡雅含蓄之妙。

三、情景互生情景互生,亦称为“情景互藏”,即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诗人笔下“景语即是情语,情语亦即景语”(王国维),从而构成一种物我难辨、自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于细节处探旨趣要要赏析高中古诗词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文学作品的细节是多种多样的,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个瞬间、一个片段。

精心品味这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

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

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

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

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

”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

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的神韵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的神韵

是— — “ 茅 檐低 小 ” , 但 周 围环 境很 美— — “ 溪 上青青 草 ” , 翁
媪 之 间— —“ 醉 里吴 音相 媚 好 ” , 大儿“ 锄 豆 溪东 ” , 中 儿“ 正
织鸡笼” , 小儿 “ 溪头 卧 剥 莲蓬 ” , 那对 白发 夫妻 完 全 陶醉 在 这 充满 情趣 的乡村 田园生活 中 了。当学 生领 会到 “ 醉” 字 的 言 外之 意后 , 我 再联 系诗歌 的 背景和 作者 经历来 讲解 全词 ,
者指出: 词 的上 片描 述 了 一幅 秀美 、 恬静 的 村 居风 景 , 从 中 你 都品 出什 么? 联 系整首 词说 说你 对“ 醉” 字的理 解 。 针对 这

问题 , 孩 子们展 开 了热 烈的讨 论 。有 的认 为 , 老夫 妇是 饮
酒 而醉 ; 也 有 的提 出 , 老 夫妇 是 被眼 前 的溪 流 、 青 青 草的 美 和 天伦 之乐 所陶醉 了 。最后 ,笔者 对学 生们 的回答 作 了总
易懂 , 在读准“ 撑” 、 “ 艇” 、 “ 萍” , 学 习新 词 “ 浮萍” 之后 , 学生 们 很容 易就可 以做 到准 确 、 通顺 的 朗读 。在此 基础 上 , 教师 要 引导 学生 反复 涵咏 , 初 步体验 诤 隋 。
三、 延伸 想 象 , 体会 诗歌 神韵


切 景语 皆 隋语 。 ” 中国的古 典诗 歌多讲 求 寓情于 景 、
的想象 , 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 游园不值》 一
课, 在 讲 解后 两 句 “ 春 色满 园关 不 住 , 一 枝红 杏 出墙 来 ” 时, 我就 结合课 文 图片 、 多媒 体与 学生 们进行 了这 样的 对话 。

谈初中古诗词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谈初中古诗词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谈初中古诗词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摘要:在古今优秀的诗词文章中,具有较多生动精妙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诗词的生命,它能够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

如果在古诗词中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则整篇诗词就会缺乏新颖,内容会更加平淡。

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古诗词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细节描写;人物精神前言古诗词艺术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形象性的特征,而形象的特征与细节描写往往是无法分开的。

在古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艺术描写的手法都是多种多样的,很多诗人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烘托、气氛渲染等手法,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或是人物展开细节描写,进而凸显出诗人所要呈现的主题。

1.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在古诗词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诗人在对人物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凝练的手法,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进而准确地进行人物性格表达,才能让更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具体来讲,细节描写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心理进行描写,捕捉人物形象的小细节,并用最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

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描述,往往能够突显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价值,进而让学生加强对古诗内涵的理解【1】。

例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教师对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整首诗中,描述了苏轼少年时期当官时的场景,对年少的狂傲进行描绘。

在描述中,诗人讲述了少年时期的自己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侍卫戴着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的衣服,率领随从来到山岗。

在描写中,诗人利用细节描写,对动作进行刻画,进而突显出人物的狂傲之气。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寻找答案。

首先,教师提问:“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别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凸显出了作者哪些情感?随后,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通过小组的形式对诗词进行分析。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之一,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是诗人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和意象来表现事物形象和情感的一种手法。

细节描写使诗词更加生动,更具体地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和感受。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中的细节描写,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表现出诗人对于周围环境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写道:“木落山空水复流,月出云深人共愁。

长亭万古烟尘外,不知何处落魄楼。

”诗中的“木落山空”、“水复流”都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并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忧伤。

这种细节描写使得诗词的意境更为深刻,读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还可以通过对具体细节的描摹来丰富诗篇的意蕴和艺术性。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诗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使读者不难想象出长江的浩瀚和气势,而“千古风流人物”又让人联想到长江流域的历史和人文。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富有意境,也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还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加深读者对于诗词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用“背井离乡,别离之苦,满纸荒唐言,一折秋月一低头”。

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在1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3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

4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诗人抓取“时时误拂弦”的典型生活细节,将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形象,写得细腻,富有情趣。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从字里行间感悟古代诗词之美

从字里行间感悟古代诗词之美

从字里行间感悟古代诗词之美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之美。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代社会,文字是一种珍贵的交流工具,而诗词则是文人士大夫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自然、人情、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凝练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

这些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古代诗词之美体现在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上。

古代诗词往往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四句诗,却道出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这种简练而又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让人回味无穷。

另外,古代诗词还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描绘往往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北国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那种凛冽的寒意。

古代诗词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音韵和节奏上。

古代诗词往往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这使得诗词朗诵起来更加悦耳动听。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样的诗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古代诗词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上。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和文人雅士的情怀。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感受到他们对生活、人情和社会的思考。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被逼嫁给陌生人的女子的悲苦遭遇,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样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古代诗词之美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的音韵和节奏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上。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清新的语言、优美的音韵、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为人们所喜爱。

其中,细节描写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动物描写。

古代诗人常常描写自然界中的动物,如鸟、鱼、虫子等,通过对它们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行路难》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白头搔更短”描写的是老人的形象,而“浑欲不胜簪”则是以鸟类掉羽毛来比喻老人秃顶的形象。

这种将动物的形象具象化,进而表达出人物形象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也很具有语言艺术性。

其次,古代诗歌中的花卉描写。

花卉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它既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情感,也可以用来描写自然景色。

比如,《清明》中“一年一度清明时,雨打芭蕉新叶垂。

”这里通过对芭蕉叶子的描写,来表现下雨天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明时节的悲凉。

这种通过花卉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再次,古代诗歌中的食物描写。

食物在古代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美食,还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比如,《登高》中“食尽饥餐渴几杯,茗藿不断客久留。

”这里通过对茗藿的描写,来表现出客人的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殷勤之意。

这种通过食物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细腻。

最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描写。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通过对“高堂明镜”和“白发”、“青丝”、“雪”的描写,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悲情。

这种通过人物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非常常见,往往会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细腻,产生共鸣。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细腻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细节描写是诗词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心境和生活体验,展现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和文化内涵。

细节描写在古代诗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诗人的情感更为真切、细腻地表达,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加具体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通过对床前明月和地上霜的细腻描写,使得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床前明月的明亮和地上霜的凉意,从而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情。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

在王维的《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通过对红豆生长的细节描写,将其与相思之情相联系,令读者产生了对春天、对南国的向往之情,而这种向往却又被相思之情所遏制,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没有这些细节描写,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不可能如此深刻和丰富。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在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对风急、猿啸、鸟飞、落木、长江的细节描写,杜甫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山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势磅礴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细节描写还可以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通过对草的生长和凋零的描写,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草的生长和凋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生不断追求与挣扎的写照。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诗歌不仅有了饱满的情感,同时也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读出诗歌细节之妙

读出诗歌细节之妙

目录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1、妙句赏读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诗词中的生活细节赏析

诗词中的生活细节赏析

诗词中的生活细节赏析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描绘生活细节,诗人们能够将日常琐事转变为艺术的表达。

当我们仔细品味其中的生活细节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还能够窥探到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诗词中的三个生活细节入手,展开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赏析诗词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绘。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群山环抱下的壮丽景象,也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之情。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巍峨山脉和绵延黄河时那种壮丽和宏大之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能够将自然景色与读者心灵相连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其次,诗词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生活细节的一种体现。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描述孤城、高山和河流,诗人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与此同时,他以羌笛和春风为象征,传达了人物的感情和心境。

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更深化了诗词的情感内涵,给读者带来思考与共鸣。

最后,诗词中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绘,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一年四季的更替描绘了草原的变化,同时附带着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通过描述细微的草木变化,诗人将日常琐事与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幻。

这样的描写使诗歌更加亲切可感,让人更加投入其中。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的生活细节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词中细腻的描绘,无论是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还是日常琐事的描写,都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诗词中的生活细节赏析使读者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瞬间。

因此,我们值得时常回顾诗词作品,从中汲取人生的灵感与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地神韵
于细节处感受古诗地神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福联小学() 陈兴民
中国地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这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为耀眼地明星.《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古诗博大精深,短短数十字中蕴藏着先人地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地优秀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地高尚情操和分析文本地能力,开拓他们地文学鉴赏视野,都有着极为重要地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地过程中,很多教师专注于结构、诗义地剖析讲解,忽视了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美地感悟,以致学生对古诗地学习缺乏足够地兴趣.对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将诗地“构架”与“肌质”,包括情节、主题、旋律、意象等以诵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方法细腻地展现出来,构建语文课堂地大厦,就会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语言之美,流连其中,感受并掌握古诗地要义.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地,是人类抒发情感地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地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地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地《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地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地画面:究竟是怎样地荷塘、怎样地白莲,以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地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地.教师图片演示这样地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地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地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地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地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地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地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地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地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地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地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地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地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地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地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地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地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地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地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地溪流、青青草地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地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地,这户人家地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
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地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地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地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地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地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地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地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人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地对话,产生精神上地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地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地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地形象和意境,对诗歌地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地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地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地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地满园春色?
生:满园地红杏,满园地春色,满园春天地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地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地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地世界…..
通过对话,学生以红杏地身份进行了心灵表白,感受到了诗歌地动人之处,走进了诗歌地意境,仿佛置身于烂漫地春光中,对诗人由眼前之景带来地愉悦也有了更多地感悟.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把想象做细、做实,孩子们自然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走进烂漫地春色,将诗歌地神韵用自己地话表达出来,真正地理
解诗歌、欣赏诗歌.
总之,用心去打造古诗教学地细节,以情动人,让细节之美点亮学生地心灵,自然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体会古诗词句中所包含地意象与神韵,使古诗教学变得更加自然、愉快.
(责编韦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