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东西方餐桌礼仪对比
东西方餐桌礼仪对比餐桌礼仪是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表现。
美食和餐桌礼仪是很多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餐桌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是个人跨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的成功关键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比和探讨东西方的餐桌礼仪,了解其异同之处。
东方餐桌礼仪东方餐桌礼仪主要包括日本、中国和韩国,其特点在于讲究精细和细节,并强调尊重和礼仪。
日本餐桌礼仪在日本,餐桌礼仪十分重要,一些传统的礼仪仍然流传至今。
这些注意事项包括:•在就座前漱口,使用冷水冲洗口腔,并在进餐之前吞下几口水。
•当席上有饭菜传递到自己面前时,将双手合十,鞠躬表示感谢。
•使用筷子时,需要将筷子并排放在砂纸上,保持整洁。
•在喝汤时,要将碗举起来,喝完后再放回桌面。
•在用不同食器的时候,要轻放,不要发出声音。
中国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同样讲究细节和尊重,主要包括下列几点:•在就座前要洗手,在进餐前每个人要洗手,需等待长者先行洗手。
•谦虚让让,食物先给年长者和客人尝尝。
•用餐的时候不要说话,在有话要说的时候喝一口水或者咳嗽提醒其他人。
•用筷子时,要用右手拿着筷子,左手搭在膝盖上,不要用筷子指人。
•餐桌不得大声喧哗,注意不要发出尴尬的声音。
韩国餐桌礼仪韩国餐桌礼仪极其注重细节,可以说是东方餐桌礼仪中最为精致的一种,主要包括下列几点:•在进餐前要洗手,用毛巾擦拭并摆放在桌子右侧或者餐椅上。
•席上禁止打嗝、放屁或者大声打闹。
•禁止使用牙签,将食物残余掩盖到碟子里,然后轻轻敲碟子表示感谢。
•用筷子时,不能直接用手抓食物或者和别人共用筷子。
•喝汤时,不要用勺子,用碗来托起,边喝边吸。
西方餐桌礼仪西方餐桌礼仪主要包括欧洲和美国,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欧洲餐桌礼仪在欧洲,餐桌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就座前,先等待招待者坐下后才坐下。
•进餐时需要使用刀叉,不可以使用手,不要把刀叉插在碗里。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ppt课件
• 中方婚礼
•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
行的礼仪程序;而古代意义的婚礼,则包括了从谈婚、订 婚到结婚等过程的礼仪程序。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 俗称“六礼”,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 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年年值 庆,直至终年。现代的婚礼的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 在很多婚礼在教堂举行。除了在教堂,在神社、寺院内也 可举办婚礼。考虑到随后去参加喜宴方便,在拥有宴会厅 的婚礼礼堂或是酒店内举行婚礼的人也很多。在结婚礼堂 和酒店内,可以适应举行各种各样仪式。紧接着的仪式是 喜宴,喜宴后,一般只有新郎新娘的朋友参加,开一个毫 无隔阂的宴会,这叫做“二次会”。婚礼结束后,大多数情 侣会踏上新婚旅行的旅途。
•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女士地位
• 西方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 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 重的失礼行为。在正式交际场 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 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 高或年龄极大),在室内握手时 ,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 不起立。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 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出门让 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或 进出门,男子主动为女士开门 等。
婚礼的具体差异
• • •
⑴婚礼新娘入场时,西方会放一首歌或管弦乐对的演奏,中方会在院 子里点爆竹,爆竹的响声震耳欲聋,有驱鬼避邪之意。 ⑵新娘礼服的颜色:西方为纯洁的白色,中方为红色,近些年,中国 新娘的新潮流为穿白色礼服,但一般都会有红色礼服替换。 ⑶婚礼上都有一位司仪,但西方司仪一般是牧师或法官;中国司仪两 者都不是,因为这对夫妇其实已经结婚了,所以这里的司仪无需这些 身份。他只是个愉悦大家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开宴之前让观众开心。 ⑷中国伴郎和伴娘需要承受司仪的种种玩笑,以至于新郎和新娘可以 逃过“一劫”。西方伴郎和伴娘是不需要做这些的。 ⑸西方人一般都送礼物:在中国,你只需送钱,其他的都不用。这些 钱通常用来支付婚礼花费。
东西方礼仪的相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东西方礼仪的相同篇一:中西方礼仪对比浅谈中西方见面礼仪异同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要。
然后再这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时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因此首先我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习俗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异同,包括称呼礼节、见面礼节、寒暄礼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总结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各自特点,相互的融合等方面谈论中西方国家的见面礼仪差异与共同。
关键词:见面礼仪;称呼礼节;见面礼节;寒暄礼节;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显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时常遇到的外国人。
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交流,我们都希望能与其和睦相处,广交朋友。
然而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见面礼仪。
那么中西方的见面礼仪中有何差异呢?一、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异同无论家人之间,熟人之间还是商业合作,人们见面时总少不了问候,于是这就关系到了如何称呼对方的问题1.称呼礼节首先,我们要知道中西方称呼礼节的差异是什么.在中国社交中的称呼有敬称和尊称。
尤其是对于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会采用敬称,如“您”、“您老”,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家属时会用谦称,如“在下”、“鄙人”、“家父”等。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上下长幼尊卑关系,一般对长辈称呼“大伯”、“大叔”、“大吗”等;有时也会以职业作称谓,如“老师”、“大夫”等。
在西方国家没有“你”、”您”之分。
也很乐意直接称呼对方名字,以示关系亲近。
如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上下长幼尊卑之分,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西方人也很少用头衔称呼人家,只有对法官、高级教授、军官、神职人士等人采用头衔之称。
如史密斯教授、牧师先生等,对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为“阁下”。
但一般不对于经理、局长、校长等人用正式头衔称呼。
但是,中西方称呼礼节的方面也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在中西方国家,传统上,对于男性都可称为“先生”、对于女性称为“小姐”,已婚妇女称为“太太”,未知是否已婚称为“小姐”。
外国的各种见面礼仪
外国的各种见面礼仪
- 跪拜礼:中国古代盛行,在一些特定场合如结婚、收徒、庆典、拜佛时还会使用。
在泰国,人们也会行跪拜礼,但较为夸张,比如泰国前总理英拉在见到泰国诗琳通公主时,会行跪拜礼,双手合十,双膝下跪,整个人都趴在地上。
- 鞠躬礼:是中国传到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传统礼仪,目前在日本和韩国应用比较广泛。
- 贴面礼:在西方较为盛行,通常是双方互相用脸颊碰一下,通常从右脸颊开始,左右各碰一下。
- 碰鼻礼:是新西兰毛利人独特的见面问候方式。
行礼时,主人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数,碰鼻的次数与时间往往标志着礼遇规格的高低,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礼遇越高;反之,礼遇则低。
- 屈膝礼:在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屈膝礼是与男性的鞠躬礼相对应的。
至今在英国王室成员中仍然存在。
- 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英法两国较为喜欢。
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妇女。
- 吻脚礼:在尼泊尔,晚辈见到长辈时,要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则在晚辈的头上用手掌轻轻拍一下表示还礼。
- 摸脚礼:印度人会摸对方的脚以表达对长者、智者、尊者的敬意。
除了摸活人的脚,还会摸死者的脚,印度很多墓地或是名人的雕塑都有这样的脚型标志,以方便人们在祭拜时使用摸足礼,并以此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 握手礼:是当今世界较为流行的礼节,不仅熟人、朋友会使用,陌生人、对手也可能会握手。
不同的见面礼仪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礼仪可以。
中西餐饮礼仪
中西餐饮礼仪
- 座位安排:在中国,长辈或主人通常坐在餐桌的中央或主位,其他人按照辈分或关系依次入座。
而在西方,主人通常坐在餐桌的头部,客人按照性别和关系坐在主人的两侧。
- 餐具使用:在中国,使用筷子是主要的用餐工具,而在西方,使用刀叉是主要的用餐工具。
在使用刀叉时,要注意正确的握持方式和使用顺序。
- 用餐顺序:在中国,通常先上凉菜,然后是热菜和主食,最后是水果。
而在西方,通常先上开胃菜,然后是主菜和副菜,最后是甜点。
- 餐桌礼仪:在中国,用餐时要注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将手肘放在餐桌上。
而在西方,用餐时要注意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 饮酒礼仪:在中国,饮酒时通常要先敬长辈或主人,而在西方,饮酒时通常要先敬女性或主人。
有关西餐桌上的礼仪整理
有关西餐桌上的礼仪整理西餐桌上的礼仪是在西方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种尊重和教养,也展示了一个人的社交修养和文化素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西餐桌上的礼仪进行整理,帮助读者了解西餐桌上的基本礼仪规范。
1.入席礼仪当受邀者到达用餐场所时,应优雅地等待主人引导入座。
通常情况下,女士们应该先坐下,紧随其后的是男士。
当宴会上有多个主人时,应等待主要主人入座后再入座。
2.就座姿势在入座时,双手应放在膝盖上,腕关节应轻松、不前倾。
身体和背部应挺直,但不僵硬。
坐在椅子上时,应轻轻地放松双肩,并避免摇晃或靠在椅背上。
3.使用餐具顺序在西餐中,根据餐点的不同,餐具使用顺序也不同。
一般来说,从外到内的顺序使用餐具。
主菜餐具大致包括:大盘子、小盘子、汤匙、叉子、刀子、勺子。
当使用完其中一种餐具后,应将其放在盘子边缘上,而不是直接放在桌布上。
4.使用餐巾在用餐过程中,餐巾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擦嘴和手部,还可以放在腿上以保持衣物的整洁。
当需要擦嘴时,应使用餐巾的一角轻轻擦拭。
在就餐结束时,应将餐巾整齐地折叠,放在左侧的盘子旁边。
5.使用刀、叉和勺子的技巧当使用刀叉和勺子进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左手握叉,右手握刀,刀的刃面指向自己,并将食物置于勺子上。
在用刀切割食物时,应使用右手的食指与拇指将食物固定住。
使用刀叉时,应尽量避免发出噪音。
6.餐桌上的交流在餐桌上,应自觉地保持适当的交流。
与用餐的其他人进行友好的对话,但要避免过于激烈、争吵或冒犯性的话题。
尽量避免嘴里含着食物说话,出于尊重他人,不要打断别人说话。
7.餐桌上的手机使用在用餐过程中,最好不要使用手机,尤其是在正式的一对一或多人会晤中。
如果不可避免需要使用手机,应尽量保持低调,并将手机置于静音或震动模式。
8.尽量避免浪费尊重食物是西餐桌上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尽量避免挑食或扔掉大量食物。
如果你不喜欢其中一种食物,可以适量留下,但不要完全放弃。
9.合理使用调味品西餐通常会使用一些调味品,如盐、胡椒粉、醋等。
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
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公共场合的礼仪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个人交往、商务会谈还是社交活动中,适当的礼仪行为可以传达出一个人的教养和态度,帮助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尽管在东方和西方的礼仪习惯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应该尊重并互相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以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理解。
1. 主动问候和礼貌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主动问候和礼貌是公共场合中最基本的礼仪行为。
在东方,人们通常以微笑、鞠躬或者握手来表示问候。
在西方,常见的问候方式包括握手、拥抱、互相问候和微笑。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主动问候和礼貌都可以给人一种友善和尊重的印象。
2. 穿着得体和仪容仪表在东西方文化中,穿着得体是公共场合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穿着整齐、干净、庄重的服装,避免暴露过多皮肤和过于运动化的服装。
在西方,着装风格更加多样化,但仍然要注意穿着得体,不宜过于暴露、华丽或庸俗。
此外,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和得体也是公共场合礼仪的重要方面。
3. 尊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尊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东西方礼仪中都非常重要。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避免过于贴近或触碰对方。
在公共场合中,尽量避免过度干涉他人,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边界。
4. 用餐礼仪用餐礼仪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一些差异,但都强调了共同的价值观:尊重和体谅他人。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进餐,要注意使用方法和礼仪。
在西方,使用刀、叉和勺子是常见的。
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应该注意用餐的文明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吸烟、不用手机等,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5. 社交礼仪和礼节在社交场合中,东西方文化都对礼节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东方,人们通常注重客人和主人之间的尊重和照顾,会提供热情的款待和周到的服务。
在西方,人们也十分重视礼节,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会注意礼貌用语、注重礼品的选择等。
在社交场合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应该遵守场合的规则,尊重他人,并展现自己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世界各国的礼仪
世界各国的礼仪篇一:各国礼仪大全各国礼仪大全一、见面礼仪1、鞠躬: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礼节的国家,见面时一般都要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
日本妇女温柔体贴,每天鞠躬无数次,对男子亦十分尊重。
除了日本之外,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
2、双手合十:这种礼仪多见于信奉佛教的国家,比如说泰国。
泰国人见面时往往低头问候,并将双手合十于胸前。
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到前额高度,平辈到鼻子高度,而长辈还礼则只需到胸前即可。
另外,泰国认为头部是神圣的,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
3、握手:握手是现在社会大多数国家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广泛运用于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间。
行握手礼时,一般要求主人主动,男士必须光手,女士则可以戴手套。
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
4、吻手礼: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施的礼节。
吻手礼一般在室内举行,并且仅限于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5、举手注目礼:举手注目礼是专属于军人的礼节,军人行军礼时举右手,手指并拢,指尖触帽檐,两眼注视对方,直到对方答礼才可放下手。
遇到长者或者长官时,军人必须行军礼。
6、点头礼:点头礼一般用于平辈和同级别的人之间,属于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一般两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进中继续施行点头礼,长官对部下、长者对晚辈答礼也可以用点头礼。
7、接吻礼:接吻礼是西欧流行在亲人、朋友、夫妻之间的亲昵礼节,一般只能在受礼者脸颊上轻吻一下,不能发出声音。
感情激烈时,比如说遇到喜事或丧事,也可以使用接吻礼,表示兴奋或者安慰、同情。
8、碰鼻礼: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中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见面礼仪,即碰鼻礼。
毛利主人在初次见面时必须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说明客人越受他们尊敬。
9.贴面礼:在阿拉伯国家,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面礼。
行礼时,用右手扶着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对方的腰,左——右——左贴面三次。
第十四章东西方礼仪文化简介
(第 4 版)
1
商务礼仪 基本理念
2
商务人员 仪表礼仪
3
服饰礼仪
4
见面礼仪
5介绍礼仪6Fra bibliotek餐饮礼仪
7
舞会礼仪
8
公共场所 礼仪
9
商务接访 礼仪
10
社交语言 艺术
11
商务沟通 礼仪
12
商务谈判 礼仪
13
涉外礼仪
14
东西方礼仪 文化简介
目录 / CONTENTS
第十四章
东西方礼仪文化 简介
学习目标
不易送给女性,女性之间也不能送
意味断交
16
美国人的禁忌
3 星期五 13
17
第二节 宗教礼仪常识
一、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 量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
18
第二节 宗教礼仪常识
二、宗教礼仪
佛教礼 仪
• 创始人 为乔达 摩 •悉 达多
• 北传佛 教以大 乘教派
恭喜发财
10
泰国人最忌讳被摸头,尤其是小孩子的头更不能摸
11
三、西方礼仪的特点
第一节 各国礼仪文化
个性自由
自由、开平放等、守时遵信
12
四、西方主要国家的 礼仪文化
第一节 各国礼仪文化
英国礼 法国礼 仪文化 仪文化
德国礼 美国礼 仪文化 仪文化
13
英国人的忌讳
13 14
法国人的忌讳
15
德国人送礼的禁忌
基督教 礼仪
• 创始人 为耶稣
• 三大教 派:天 主教、 正教 (东正
伊斯兰 教礼仪 • 创始人 为穆罕 默德
东西方餐桌礼仪
东西方餐桌礼仪摘要:本论文主要以东西方文化为背景,从对中日餐桌礼仪与西方餐桌礼仪在入座礼仪、进餐礼仪、离席礼仪三方面的比较着手。
目的旨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1、入座礼仪1.1中餐座次的主要安排在中餐宴请活动中,一般用的是圆桌,寓意团圆。
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
一般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
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
其余宾客按照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入座。
不单是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有尊卑的区别,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也有尊卑之分。
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
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
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
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比如在婚礼当中,越靠近婚礼的主席台的桌子桌次越高,娘家人或单位领导一般就安排在正对主席台的桌子,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另外,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古代女子地位的卑下,也揭示了女子在座位上的不平等。
在古代,女子在宴席上没有座位,就算在现代,女士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涉外餐桌礼仪也依照国际礼仪的标准进行,但是在面临女士优先和尊老时,往往是优先尊老。
非涉外,尤其是城乡聚会,依然采取传统餐桌礼仪,以左为尊,女士座位依然较偏,有时则是多数女士单独坐,不与男士同桌。
1.2日本餐桌座次的主要安排在日本,餐桌一般是长桌。
在有壁龛的和式房间,壁龛前的座位就是上座了。
若是没有壁龛,就遵循远离门口为上、反之为下的原则(远离门口是为了保证客人处在最不被打扰的环境)。
这点与中餐的就座礼仪很相似。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方主食
•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 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 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 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 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 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 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 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 日三餐的习惯。
中西餐的特点
• • • • • 中餐特点 重食 重养 重味 重理 • • • • • • • 西餐特点 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 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注重色泽 器皿讲究 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
造成差异的原因
• • 西方文化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 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 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 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 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 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 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 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 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 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 • 东方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 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 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 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 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 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 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 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 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 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 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 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 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 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 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 远。
•
女士优先
• 西方 • 东方 • 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 • 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女士优先礼 合仍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 仪中国人很不习惯,中国人的 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 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 重的失礼行为。在正式交际场 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 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 宾优先。中国人之间没有女士 优先的礼俗,相见是否握手要 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 由上级或长者决定,在室内握 高或年龄极大),在室内握手时, 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 手时,女士也必须起立。 起立。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 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出门 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 或进出门,男子主动为女士开 门等。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女士优先
• 西方 • 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
合仍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 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 重的失礼行为。在正式交际场 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 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 高或年龄极大),在室内握手时, 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 起立。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 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出门 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 或进出门,男子主动为女士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 的文明和民族。
•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 盛于唐宋,经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体系。
可见,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
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 跨国交际日益增多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越发显露 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 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
完美融合之前,我们 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 的差异。
宴客礼仪
• 东方 • • 西方 • 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
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 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 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 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 人。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 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 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 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 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 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 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 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 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 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 料,且要不断加茶。
葬俗礼习
中西方葬礼
• 西方葬礼 •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本文将从交际礼仪、餐桌礼仪和节日礼仪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候、礼貌用语、身体语言等方面。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通常会用“Hello”、“Hi”等问候语,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等礼貌用语。
此外,在西方,人们在交流时较为直接,有时会使用一些比较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在东方,人们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身体语言方面,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比较开放,他们习惯于和别人用手握手、拥抱等方式表达亲近感,而在东方,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微笑、鞠躬等方式表达尊重和礼貌。
二、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东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先摆开餐具,然后按照顺序上菜,用餐时也会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在东方,人们则通常会使用筷子,用餐时也更注重家庭氛围和亲密感。
在东方,人们通常会先让长辈和客人先动筷子,表达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先让女士和年长者先开始用餐,体现出对女士和老人的尊重。
三、节日礼仪节日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西方,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比如在圣诞节,人们会互赠礼物,举行晚宴等。
而在东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则更注重家庭团圆和亲情。
在东方,人们在春节期间通常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而在西方,人们则通常会在圣诞节期间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曲等。
总的来说,东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哪一种文化更好或更优越,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之间的优点,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公共场合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文明历史的辉煌是现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中国是“礼仪之邦”,并不等于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文明道德标准。
我感到有时一些人很没有礼貌,不仅不懂国际的礼仪,甚至连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没有。
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些被国际上一致认同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准则,相信只要学着去做,当你到世界各地去时,就不会有任何不得体的举止和行为了。
现代的文礼仪相当于昨天来说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
他们是有根基的,是因历史渊源而建立的,是长时间形成的原则,我们今天所学的东西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则。
200多年前,当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只有15岁时,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有一些针对他自己用的社交礼仪,他的建议很简单,却很实用,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说他告诉自己:不要批评别人;父母或老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如果你看到一个长辈比你重要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应该表示尊重;如果你看到一个遭受不幸的人,即使他是你的敌人,你也要表示你的仁慈和善良;在公众场合不能大笑,过于张扬;在写信的时候或介绍自己的时候,要适当注意自己的姓名和台头;要注意自己的名誉;宁可自己“孤家寡人”,也不要做一个不受欢迎的参与者;做一个十分有趣的、健谈的人……后来在弗吉尼亚洲,一个很有钱的英国庄园主、爵士就很看重乔治·华盛顿,他邀请乔治·华盛顿来参加家里所有的重要活动,因为华盛顿有了很完美的礼貌和社交的技巧。
这种道德基础对他后来成为军队的统帅及美国总统很有帮助。
他自己定的这些规矩也造就了日后良好的礼貌、道德规范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等。
说到礼仪,我总是会想起曾经在一些地方看到的不愉快的场面,比如说在街头有人吵架。
这样的现象我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们中国都亲眼看见过。
每一次看见我心里就很难过,甚至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因为这是最无礼的举止表现。
反而我在泰国就从未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泰国是我印象中最讲礼貌、最体现文明的国家。
他们平常讲话声音都是低低的,这可能和佛教的教义有关。
有一次我在曼谷的半岛酒店结账的时候,酒店司机等在旁边。
我办完手续上车后,他对我说:“羽西小姐,我真抱歉,刚才结账的时候,我们那位小姐说话的声音和态度不够礼貌,我代表酒店向你表示道歉。
”听了他的话以后,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位小姐有什么特别不礼貌的地方。
但是从这位司机的标准来看,可能是她的声音大了一点儿,语气硬了一点儿。
尽管他的职位只是一个司机而已(如果他是酒店总经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他认为,凡是泰国人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他要承担责任,这不是最高文明的表现吗?一、日常礼貌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使我们周围的人更友好,以下是我们每天还需要练习的有关在不同的场合的日常礼貌的细节。
1、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现代人出行非常方便,有宽敞的马路,有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出远门还有飞机、火车、高速公路、长途车及游船。
交通发达了,相应的乘车礼节也在发展。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遵守秩序,排队等候,让座给老人和妇女,都是关于公共道德的基本观点。
西方国家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公共场所的礼貌就是排队等候。
特别是坐公共汽车、坐火车和买票的时候。
在中国,我看到有些人上车后要抢座位,即使车上有足够的空位,还会发生这种现象。
这是个环习惯。
包括我建在上海的公司的班车上一度也是如此,这是特别粗鲁的行为,没有同事间的相互尊重、没有关怀。
在一些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在所有场合都排队,这就是文明的表现。
排队是表示你对别人所怀有的尊重和关心。
也就是说,你用你的身体语言向众人表示:我在意人。
尤其是对妇女及老人的关怀。
(1)坐飞机在西方,一般没有到机场接人、送人的习惯。
因为时间很宝贵,他们认为接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你进机场或出机舱后,完全可以坐出租车去你要去的地方,没有必要让别人接送。
旅行时轻装便行非常重要,手提物品也不能太多、太大。
我常常看到有人旅行时,手中拿几个纸袋子,看上去不方便,更不得体。
我自己常用一个比我需要量大一些行李,因为旅行有时会增加东西。
而且,我永远都不会随身带一个很薄的,可以折起来的行李袋。
把它放在行李包底部,待需要的时候,可以马上拿出来用。
上飞机后,最基本的一点是当你坐下来时,就要把安全带系好,等待起飞。
要整个飞行的过程中,你都要把安全带系好。
因为飞机可能遇到意相不到的气流,有时出现相当厉害的颠簸,这是对你的安全不利的。
在飞机上,你要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当你要飞行途中坐累了,可以躺下休息。
但在把座位放倒之前,要先向后座的乘客打声招呼;另外,去厕所之类的事情,要尽可能在飞机起、降之前完毕。
在飞机上不应与人大声聊天,那样是不顾别在的表现。
在飞机上用餐,要将座椅复原,吃东西时要轻一点儿,多年坐飞机的经验告诉我,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高空中空气比较干燥、氧气较少,胃里的酒精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消耗。
不喝酒、避免给你的身体增加过多负担。
此外,在坐长途飞机时,应多喝水,补充水分。
这样,当你下飞机的时候,会感觉好一点。
常常有人在飞机还没有完全停稳之前,就站起来拿行李,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你站着,飞机发生颠簸或突然停下来,你有可能摔倒而碰伤别人或你自己。
下飞机时不要拥挤着冲出机舱,我们应排队,按顺序走出去。
(2)坐列车行李最好是轻便的、可以拉动的最好,因为很多火车没有托运。
把鞋子脱了,伸出脚搁在对面座位好,非但不雅观,还是对对面的旅客极大的不尊重。
尤其是一些乘客的袜子有异味。
较大的行李要放在行李架上,不要把别人的座位占了。
如果是吸烟的人,应到列车上的吸烟区或两节车厢之间的过道里去吸。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大声聊天,每个人都应该自觉保持车厢的安静。
把废弃物放入垃圾箱内。
有些不自觉的人,把这些东西随便丢在座位下面,很不好,也不卫生。
自觉保持车厢的整洁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
阅读后的杂志或报纸要整理好,随便一扔就下车也是不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在用厕所时有看报、看杂志的习惯。
但是在厕所紧张的火车上,千万不要这样做。
因为这种行为让人觉得非常自私,根本没有为别人考虑。
(3)坐公共汽车在美国,我注意到,很多人上车时,会开心地对司机说声“你好”,下车时对司机说声“谢谢”,这是礼貌。
因为他∕她毕竟要一段短时间内为你工作。
当你上车时,看见后面有人在奋力追赶,你应该提醒司机注意,并让司机尽可能等一等。
无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上,请记住,沉默是金。
安静也是一种车厢文明。
站在车厢里要扶好站稳,以免刹车时碰着、踩着别人,万一碰了别人要主动道歉。
下雨天乘车,在上车前应把雨伞折拢,雨衣脱下叠好,不要把别人的衣服弄湿。
乘车时不要穿油污衣服,不带很脏的东西,以免弄脏别人。
必须带上车的,要招呼别人注意,并放到适当的地方。
人多时,车上遇到熟人只要点头示意,打个招呼即可,不要挤过去交谈,更不要远距离大声交谈,显得很不文明。
到站前,提前向车门移动时,要向别人说“请原谅”、“Ian sorry”或“对不起”、“Excuse me”。
下车时要按次序下,注意扶老携幼。
万一遇到车子熄火要帮助推车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你要主动下去推,即使你由于某种原因下不能推车,也应该下车。
我常常看见有人在别人推车的时候,还坐在车里,这是特别没有礼貌的行为。
(4)坐地铁说到地铁,我就想到2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坐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的经历。
这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当列车门开的时候,男人们就抢先往车厢里挤,把体弱的妇女推到旁边,这和我以前电视里看到的文质彬彬的日本人形象完全不一样,太使我失望了。
一般来说,从进入地铁站到买票、到进站,都有很规范的指示和次序,一般不容易发生冲突和不礼貌的现象。
所以,每一个坐地铁的人只要遵守秩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你有很高的礼仪标准。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要注意,上车时不要争先恐后,在车厢里,应主动让座给老人和妇女。
一定要注意车门边的安全,保持车厢的清洁、安静。
(5)坐小轿车和出租车在西方,人们对坐在什么位置上并不十分在意。
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意你的位置与身份的统一,就有必要知道,以后排右后座为首、左座次之,中座再次之,司机旁边的座位为未座。
如果由主人充当司机驾车出去,那司机旁边的位置则为首座。
女士登车不要一只脚先踏入车内,也不要爬进车里。
须先站在座位边上,把身体降低,让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将双腿一起收进车时里,双膝一定要保持合并姿势。
下车时,记着拿回物件,包括废纸等,不要把别人的车子当作垃圾车。
(6)乘自动扶梯一般的规矩是左边上下,右边站立。
我们站着时要靠右边,空出左边让有急事的人赶路。
绝不可双双对对挡路,手扶电梯扶手,以免失足。
女士穿短裙时,可借用手袋或公文包按着裙脚。
就算赶时间,也要保持礼貌和安全。
(7)乘电梯当看到有人赶来时,用手挡住电梯门防止它关上。
电梯内,不宜大声谈话。
尤其请遵守全世界的电梯里都有的一个告示____不准吸烟。
(8)在公共场所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多年住在美国。
如果你问我住在中国,有哪一点使我感到难以适应?我一定说是许多公共场所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空气污染,在中国有很多城市,污染程度很高。
可喜的是,现在有好多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大连、沈阳、在马路上,绿化方面已改进了好多,相当文明。
但空气方面还不够好。
而其他中小城市就相当来说差一些。
但另一方面,还有一点,好多人没有注意到是声音污染。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一样严重。
比如,我坐在有些航空公司的飞机里,就很不习惯了。
音乐不停地播放着,而且声音很大,使我感觉到特别不安宁,也不能够休息,不仅是在飞机上,平常在商店里,或是饭店里,以及另一些公共场所交谈时,我都觉得嘈杂得很,原因虽然很多。
但放大声的音乐实在是一种失策。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给顾客提供一种服务,一种享受。
但是,你要考虑到你的客人有不同的需要。
音乐应作为背景音乐,最好把音量调到最低,让想听的人听到,又不妨碍不想听的人。
在飞机上,最好用耳机。
客观环境的喧闹,使得你的客人必须提高嗓门交谈,这样重复的恶性循环,使得这个空间场所始终处在一种燥声污染之中。
请不要忘记,空间是大家共有的,绝不能为了满足某一部分人,而妨碍了另一部分人。
2、在商店和超市现在要中国,超市已经很普遍了。
在超市也有文明礼貌的问题。
(1)带好你的孩子当你推着手推车经过一条狭窄的走廊的时候,不要让你的孩子随手从商品架上拿东西,也不要允许他们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或者是要你没有付钱以前,让孩子打开包装,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2)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当看见商品掉在通道上,无论是什么原因,你都要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这是为其他的购物车者提供方便。
(3)手推车当你看货架上和货物时,注意你所推的车手推车停放的位置,以便于其他的人可以推车从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