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危机的发生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各国经济和金融正加速朝着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所谓金融开放就是指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各国实施对外开放的金融政策,拆除各种金融壁垒,放松外汇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促使本国金融市场实现国际化。金融开放一方面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便利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开展,为跨国公司的金融活动拓展了天地,促进了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经济和金融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削弱了有关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和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威胁到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并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金融开放加快了步伐,但国内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完善却未跟上金融开放的步伐。因此,在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内外冲击下,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1998年5月至8月间俄罗斯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严重的经济衰退,引起剧烈的政治动荡,还波及到了美国、东西欧、独联体甚至拉丁美洲,使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含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次金融危机是在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情况下发

生的。这就促使人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更多地思考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战略问题。

加入WTO已经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金融开放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由于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解除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所以此前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历次国际金融动荡的冲击,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基本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但今后中国将履行入世时开放服务贸易的诺言,金融开放就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市场的大门会进一步打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金融开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由于俄罗斯与中国同属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很值得中国引以为鉴。研究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原因和俄罗斯政府的对策,对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保护策略保障自身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经济就不断发出告急和求援的信号。1998年5月,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短缺,卢布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突出表现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但谁也没料到,俄罗斯的金融体系此时已到了濒危的边缘。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由于无法支付巨额到期债务,总理基里延科与

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杜比宁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宣布提高“外汇走廊”上限,将卢布与美元的比价由原来5.1至7卢布兑1美元的限制,提高到6至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实际贬值幅度高达50%。这一决定无异于打开了“泄洪口”,凶猛的洪水几乎摧毁了俄罗斯的整个金融体系,并在短期内迅速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

实际上,俄罗斯金融危机是由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期间的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其特点是,金融波动的周期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并波及全球,引起全球的金融动荡。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经济出现连年下降,直到1997年才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小,只0.8%。由于1996年起实行对外资开放政策,1997年成为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初对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但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在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国国内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

着撤资。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来留住外资。后来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8年5月至6月间。这次金融风波的诱因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的政府危机期间,国内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多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连续多年下降,财政收入锐减,政府原先一直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掩盖了财政赤字的严重程度。但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如实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原来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已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 500亿卢布),外债达1 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以致当时财长不得不承认,1998年至少需再借100亿-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本来,由于新任命的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就已影响了投资者对新政府的信心。再加上此时俄罗斯累积多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更引起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致使部分投资者开始撤资。

而此时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则成为引起这次金融风波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而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也上升到1:6.201 0-6.203 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 0。更重要的是,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尽管这也与当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第三次金融风波的直接诱因则是由于基里延科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而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1998年8月1日基里延科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在债券市场上反映为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国际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

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决定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

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一普尔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俄罗斯政府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能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

在这些内外压力下,俄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达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贸然做出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一是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将卢布汇率的上限调低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二是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150亿美元外债;三是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盘,卢布汇率加速下泻。至8月26日,汇率已跌至8.26卢布兑1美元的新

低,卢布兑马克的比价也跌至7.6:1。市场上几乎只有俄央行一家在卖出外国货币而购入卢布,没有其他人愿意沽售美元。俄央行不得已连续两日暂停外汇交易,以冻结卢布汇价。但此时,卢布的黑市兑换价已停留在9.5:1的“外汇走廊”下限上,并且还呈下探趋势。俄罗斯央行无奈地表示,在7月和8月间,为了支持卢布,央行已经动用了8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政府不能再让所剩不多的外汇储备流失,因为还要支付进口和其他必要用途。这意味着俄政府已放弃努力,听任卢布一路下泻。

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27日收市时大泻17.13%,下探至63.2点的新低,大盘曾两度跌停板。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 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本来对俄罗斯金融局势动荡已惴惴不安的欧美股市此时受惊吓异常,继而引发一场全球股市大动荡。27日,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357.36点,纽约交易所当天的股票交易量高达20亿股。当日,欧洲股市全线大幅下挫。法兰克福股市DAX30种股票价格指数下跌170.77点,巴黎股市CAC40种股票指数下挫167.53点,跌幅达4.28%,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176.9点。其他西欧及北欧股市也无一幸免。其中,又以与俄罗斯历史关系密切的东欧股市受害最深:匈牙利股市下跌幅度达14%,布拉格股市跌7%,华沙股市下挫6%。拉美主要股市也全面下跌,创下近几个月来的最大跌幅。与此同时,俄罗斯金融危机在亚

洲市场也引起了连锁反应,28日东京股市又继续下跌,日经指数击穿14 000点。

这种跌势持续到8月31日,欧美股市尚未来得及喘息,又传来俄罗斯组建新政府遭致国家杜马反对的坏消息,纽约股市当日出现崩盘,道·琼斯指数狂泻512.61点,交易量高达21.78亿股,同时改写了历史记录,跃升为美国股市第二大跌落点数和第二大交易量。

此时俄罗斯股市再也看不到前两年国外基金趋之若鹜的繁荣景象。就拿“俄罗斯交易系统——国际文传电讯”所提供的指数来说,该指数反映清偿能力最强的100种股票的交易情况,并以1998年1月5日第1个交易日为基数100,到8月31日,这一股指已跌到20上下,也就意味着股市在这8个月时间内,已下跌80%。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内,外资基本上已撤光,国内投资者钱包“缩水”后更无力涉足,几乎无人愿意下买单。8月23日,当叶利钦总统解散基里延科政府,重新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时,后者曾任过总裁的天然气公司股票一度暴涨,并且带动大盘略有回升,但之后随着政局不明朗,国家杜马与总统对峙,股市难改颓势,连连下探。

就在股市一泻千里的同时,俄罗斯债市停盘又给国内外投资者以双重打击。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做出卢布贬值的决定时,宣布关闭债券市场,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债券转换成3-5年期债券,同时将国外投资者的贷款偿还期冻结90天。这项旨在减少国家现金支出的计划,实则被投资者视为变相赖债,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形象和投资者的信心。俄罗斯要想吸引国外投资者重新回到市场,

至少需要几年的恢复时间。因此代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批评前任政府说,让卢布贬值和外债延期偿付同时发生是个错误。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新政府迅速垮台的政治后果,而且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击。从1998年8月17日到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换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1998年9月4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并由此引起市民蜂拥至银行挤提卢布以兑换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大批俄罗斯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物价飞涨,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 2.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第一,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体制转型以来的最高指数。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增长率为-5%,工业生产增长率为-5.2%,农业生产增长率-10%,外贸增长率为-16.1%。

第二,大批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

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

第三,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据估计,由于股价暴跌、债券冻结、卢布贬值,国外投资者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损失超过1 170亿美元。尽管有人指责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当初建议卢布贬值是别有用心,但事实上,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在这次俄罗斯金融危机中也损失惨重。德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债权国,所受影响最大,德国马克的汇率甚至一度受卢布拖累,德国东部与俄罗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四,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这样一个配角却撼动了全球经济,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遭到了巨大损失。据悉,外国投机者在俄罗斯金融大风波

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由于对冲基金拆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使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从而形成连锁反应。三是由于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罗斯当时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进而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

二、对俄罗斯此次金融危机作以下分析:

1.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成因

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的特点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相互交织,形成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表面上看来,俄罗斯金融危机似乎是亚洲金融危机所引起的,但事实上,俄罗斯本身的经济体制中早巳潜伏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政府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政府无力改善入不敷出的状况,不得不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国内、国外债信的扩张,终究会超过极限,加之俄国政治不稳定、经济地下化以及资金外流等问题引起俄罗斯金融不稳定,最终

引发了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具体分析,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收支连年赤字,债务负担沉重。1997年俄罗斯财政预算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0.8%和18.3%,这不仅说明俄罗斯财政收不抵支的巨大差异,而且说明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太低。由于经济秩序混乱,偷、漏、抗税的行为盛行,1998年上半年俄罗斯税收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月平均税收只有约30亿美元。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条件下,俄罗斯政府不惜血本,以高达50%以上的利率发行短期债券和对外大量借款来筹措资金,结果又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截止到1998年7月底,外债为1 300亿美元,内债为700亿美元,内外债总额已高达2 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5%。1998年下半年仅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高达60亿-70亿美元。至1998年8月底,债券市场上的短期债券收益率已超出300%,19个州和共和国的地方政府拒付债券本息,外资也从债券市场上撤资约100亿美元,使政府现已无法再从债券市场上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2)金融秩序混乱,本币信誉低下,银行呆账太多。俄罗斯金融业并不发达,但金融机构却林立丛生。商业银行多达1 800余家,其中半数以上其资产总额在15万美元以下。这些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高息揽存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其呆账约占其资产总额的50%。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有保险机制保护,但保险公司的实际保付能力估计也只能达到应付资产的50%左右。而俄罗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

发行机关,并不具有超然独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责。在政府的干预下,中央银行依靠大量增发货币来维持财政开支

和救助商业银行。金融秩序的混乱导致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据估计,1994-1997年俄罗斯吸引外资共计580亿美元,但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却高达670亿美元;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资金高达400亿-500亿美元,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款,导致三角债急剧膨胀(1997年末的三角债总额已达GDP的200%),政府和银行对此束手无策。叶利钦总统在1998年“国情咨文”中指出:“在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债务经济。几乎所有的企业情愿举债度日,不履行还债义务。”尤其是企业和银行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操作,形成影子经济和地下经济,使投融资活动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大。

(3)资源品出口受阻,粮食产量下降,工业生产萎缩。资源品出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是俄罗斯取得外汇的主要手段。受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滑和世界性工业品供给过剩的影响,俄罗斯出口贸易受到沉重打击。据估计,1998年上半年俄罗斯石油外汇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60亿美元,若再加上其他资源品出口的降价损失,实际外汇收入大约减少了100亿-120亿美元;1998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也比去年同期下降13%,由此造成俄罗斯外汇的短缺和进口商品的全面涨价。1997年7月俄罗斯外汇储备还有238亿美元,到1998年5月已降为140亿美元。1998年上半年,俄罗斯还面临严重干旱

的威胁,夏粮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 000万吨,引起粮价全面上涨。俄罗斯工业生产也因煤矿工人持续罢工和拖欠工资、养老金的影响而遭受沉重打击,使1998年工业生产增长率由1997年的1.9%变为-3%。与此同时,1998年上半年俄罗斯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个百分点,达到9%;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则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这些情况综合说明,俄罗斯现实经济已面临衰退与通货膨胀的困扰,必然会导致金融风潮。

(4)政局动荡加速金融危机的爆发。俄罗斯政局动荡由来已久。1998年3月俄罗斯总统提名年仅35岁的基里延科为总理,遭到议会下院的强烈反对。虽然总统强制提名和议会下院三次表决勉强通过,但政府与议会之间的政治斗争重新激化。在新一轮政治格斗的时刻,政府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和摆脱财政金融困境的大政方针,肯定会遭到议会的强烈反对或拖延表决。后来基里延科下台,也并未根本解决政府与议会之间的政治矛盾。金融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得本来就不稳定的俄罗斯经济变得更加脆弱。

(5)俄罗斯政府应对措施的失误。在发生了两次金融风波之后,俄罗斯政府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更严重的情况加以预防。而在金融危机将临之即,俄罗斯政府又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稳定货币和汇率、限制资本外逃和外汇流失、整顿金融秩序、打击,非法经营和坤下经济,同时对外寻求国际金融组织援助并展开债务谈判,反而贸然宣布降低卢布汇率、单方面推迟偿还内债和外债,从而直接点燃了金融危机的导

火索。

2.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联系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国家的经济改革和金融开放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地完成。独立之后的俄罗斯,在经济改革方面不计后果地推行“休克疗法”及大规模地推进私有化进程,盲目实施金融开放的政策,结果不仅未能治愈严重的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和无序,导致国家综合实力全面下降,资本大量逃避,外汇严重流失。而同时期中国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实施渐进式对外开放的战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事实证明,中国走的是一条成功之路。

(2)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独立问题。由于在对外开放中过于强调“经济独立”和“避免依赖”,俄罗斯政府在利用外资时更愿意举借外债,而没有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上。虽然俄罗斯官方文件也曾多次提到欢迎国外直接投资,但除了政治动荡和社会犯罪化趋势加强等客观因素外,政府实际却没有为此创造良好的法律条件、金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在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5年多时间内,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不足100亿美元,而外债总额却达到了1 300多亿美元,占GDP的29.5%,大大超过了经济安全指标规定的25%的危险值。与此相反,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始终以吸引外国直

接投资为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渐扩大外国直接投资的范围和领域,既提高了就业率,又增加了财税收入和外汇收入。比较起来,中国的做法更为成功。

(3)要理顺投资机制,处理好不良债权,避免陷入债务泥潭。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俄罗斯,其投资体系和企业微观机制都还没有理顺,缺乏投资硬约束机制。政府和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还贷率很低,大量的三角债和居高不下的银行贷款呆账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中国在90年代初期也曾陷入企业三角债和银行贷款呆账率过高的困境,但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清理三角债,并向国有银行注资,增强银行的资本金实力,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投资机制,严格控制投资增长规模和国家债务规模,坚决废止发行短期高息债券的做法,不断完善税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国家财政收入长期稳步增长。这些措施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扩大开放的根本保障。

(4)要有效地增强本币的信誉,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积极推行汇率制度改革。俄罗斯金融危机与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的教训,就是在金融市场化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开放了资本市场,面对国际资本的进入,其汇率、利率无法及时做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浮动,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市场同属于新兴市场,在体制和监管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早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不但不能获得益处,反而会遭受国际游资的冲击。

而开放资本市场,不仅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作后盾,更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货币价值的稳定和灵活有效的汇率体系。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为我国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经济学II论文——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异同点对比

学号 年级 经济学II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分析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xx年x月 中国南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隔10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得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类型、表现特征以及对中国影响方面有着相同点,在爆发方式、影响区域、爆发背景等有着不同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相同点;不同点

摘要........................................................................................................... I 目录............................................................................................................ I I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 (1) (二)爆发原因 (1) (三)发展趋势 (1) (四)中国影响 (2) (五)世界影响 (2)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 (一)全球金融危机简介 (2) (二)爆发原因 (2) (三)发展趋势 (3) (四)中国影响 (3) (五)世界影响及经验教训 (5) 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异同分析 (6) (一)相同点 (6) (二)不同点 (6) 参考文献 (7)

俄罗斯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697---1698年彼得一世随大使团到西欧考察。 1703年开始兴建圣彼得堡。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 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 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 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出现了布尔什 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推迟所有外债偿还期,不仅导致大量投资俄罗斯政府国债的投机资本损失惨重,而且致使国际商业银行的大量金融债权难以收回,引发俄罗斯债务危机。俄罗斯在制度和结构方面的薄弱性是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深层矛盾,主要表现在政府不能制定和实施一个连贯的经济政策;公共管理如同虚设;制度框架要么不存在,要么无法实施;一些法律和制度基础几乎完全缺位,这些都造成俄罗斯经济的动荡和脆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金融秩序混乱,不良资产比重过高,本币信誉低下。 危机原因 1)俄罗斯金融业并不发达,但金融机构却林立丛生。目前俄罗斯约有商业银行1800家,其中半数以上其资产总额在15万美元以下。这些商业银行主要从事高息揽存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现在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呆帐约占其资产总额比例的50%,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有保险机制保护,但保险公司的实际保付能力估计也只能达到应付资产的50%左右。 2)俄罗斯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发行机关,不具有超然独立地位,不能有效履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府的干预下靠大量增发货币来维持财政开支和救助商业银行。二是调控方式不灵活。三是具有明显的盈利倾向。 3)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据估计,1994-1997年俄罗斯吸引外资共计580亿美元,但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却高达670亿美元;现在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资金高达400-500亿美元,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 4)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款。拖欠资金已成为俄罗斯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政府和银行对此束手无策。同时,由于俄罗斯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债券和拆借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太高,一般为50%-200%,致使企业根本不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有钱就购买短期债券或委托拆借投资。1996年俄罗斯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下降了18%,1997年又下降了5%,1998年上半年则更进一步下降了10%。 5)金融犯罪活动猖獗,尤其是企业和银行相互勾结,违法违规操作,形成影子经济和地下经济,使投融资活动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大。 应对方式 解决债务危机的两大手段,一是以货抵债,俄罗斯首先用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对捷克的债务。俄罗斯对捷克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共计36亿美元,至2002年初还有11亿美元尚未还清。自1994年起,俄罗斯主要用商品偿还债务利息,2002年开始偿还债务本金。同年2月,俄罗斯捷签署了俄罗斯用商品偿还捷债务的初步协定,俄用价值2.1亿美元的商品偿还所欠捷克的部分债务。用以还债的商品主要是用于核检测的专门设备、核燃料、冶金产品、电力、零部件及军用器材。 在俄罗斯偿还所欠哈萨克斯坦债务时,这种债务转换方式也得到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11月,俄哈就俄用航空设备向哈支付6500万美元债务达成协议。 二是债务互换。2000年2月14日,经过长达18个月的谈判,俄罗斯政府终于与伦敦俱乐部的国际商业银行们达成债务重新结构化协议,该协议是债务重组和债务互换的混合体。协议规定,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将免去从前苏联以来的俄罗斯政府所累计欠下的320亿美元债务中的36.5%,余下的债务将进行两次转换,一是将承债主体由部分国有的银行转换为俄联邦政府,二是将债务本身转换成30年期的欧元债券,并有7年的宽限期。 迪拜债务危机 1、地缘政治是导致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掣肘于纷繁复杂的地缘政治。迪拜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迪拜却做不了瑞士。在中东破碎的地缘政治裂片中,迪拜无法起到欧洲一体化前瑞士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中转结算需求不足,中东难以摆脱资源魔,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迪拜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认识和制度准备不足。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迪拜不可避免地成为欧美操纵的棋盘对象,也就成为欧洲与美国敏感的政治博弈之地。 2、房地产过度开发引起资金链条断裂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由于迪拜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并不旺盛。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掀起房地产投机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等项目纷纷开工。在此带动下,建筑业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银行信贷也随之大幅扩张,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建筑成本和高涨的通胀水平助长了对房地产的投机,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房地产市场被迫进入调整期,导致一些个人贷款占比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小银行面临较大的压力。 3、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脱离实体经济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但其自身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于是大量的资本涌入迪拜。过度的外资流入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加深。与此同时,迪拜政府不但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反而大举借入外债,使得政府的信用危机不断地酝酿着。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结果才愈演愈烈,以致宣布延期偿债,从而引

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关键词: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经济危机的威力。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相关的研究之中。 在现在,对于经济危机的一般认识认为,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系统中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有一些学者将经济危机分类为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这和本文关系不大,因此就不在此赘述。我们姑且将经济危机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这两类 一、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错误 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克服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即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然而事实证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发生的潜在可能和条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市场本身所存在的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都依旧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所以,在正文之前,我们先来澄清这一错误。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发生于1857年,然而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本身的种种缺陷以及政府缺位,股市崩溃、员工失业、生产过剩、消费乏力……这次经济危机导致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动荡,同时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的政治局势。对于我们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则是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同样,导致这两次危机的原因以及其表现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同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存在着一些契合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更替。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例,就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教条。然而凯恩斯主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在凯恩斯主义被迫微调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迎来了一次波澜不惊的经济危机。08年的经济危机更深远的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地位,奥地利学派的上位,似乎预示着又一次大变革即将到来。 同时,与经济危机伴生的自然是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失业,生产过剩,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以及种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思想变革——1873带来了自由资本主义,1929带来了凯恩斯主义。自然为了保证本国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会抬头。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刺激消费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美国的“英雄母亲”和“购买美国法案”就是拉动内需的经典案例。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 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很晚,因此,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其中主要表现在苏联时代的东欧经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一段令人瞠目的快速增长时期。然而,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隐患,从而预示着经济危机必将冲击其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一.摘要 二.引言 三.正文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1)对俄罗斯本国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3).对本国以及中国以外国家的影响(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 四.参考文献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一.摘要:2014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受到强烈冲击,卢布在短期内快速贬值,爆发金融危机。这场似曾相识的危机,与1997年—1998年发生于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对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危机后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结合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进行阐述,对于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相似经济危机时的建议与应对举措。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危机原因影响措施 二.引言 2014年,俄罗斯的莫斯科的冬天尤其寒冷。持续的西方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使得俄罗斯经济运行前景不明,其国内也正处于货币汇率下跌、财政收入减少、资本大量外流、经济放缓的煎熬中。事实上,仅今年西方制裁和油价下跌对俄造成的损失就超过了去年GDP的6%,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央行最新预测显示,2014年俄GDP增长率仅为0.3%,卢布越来越不值钱了,卢布持续贬值,是现在俄罗斯经济困境中最为显着的一个特点。当年12月15日,卢布兑美元汇率暴跌13%,创下199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自年初以来,俄罗斯6次加息,投入超过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未能阻止卢布贬值49%。 三.正文 长期以来,外资对弥补俄罗斯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促进投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俄罗斯之所以能跨入新兴经济体行列,外国投资功不可没。很多西方投资者因担心俄罗斯经济前景而大量撤资是该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巨大挑战。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人不由得想起发生于1997年的一场金融大风波。苏联解体后,受政局状况影响,经济秩序混乱,开始实行“休克疗法”,进行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改革后的生产连续下降。1996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 考 ——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 李飞 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

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

第三讲 比较金融

第一章美国与英国、日本与德国金融制度相关问题参考 1.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分配资源、控制企业经营、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方面起着领导作用;银行运用自身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而广泛的参与经济生活,促进经济的发展. 日本和德国 2.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 市场主导性金融体系是指以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为基础和核心构建的金融体系。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所承担的融资、公司治理、减少风险的作用,资金通过金融市场实现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优秀的企业中去,金融市场自发、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与英国区别银行市场 公司治理金融机构作为大公司的外部监督. 分为内部治理(董事会)和外部治理(代理人竞争、善意兼并和敌意接管) 企业融资对居民来说市场型居民持有证券较多风险大,银行型存款较多风险小。对企业差别不大 在区分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时,可通过观察金融融资的形式来加以辨别。即当直接融资份额大于间接融资份额时,可理解为金融市场的融资比金融中介(银行)更占优势,即为市场主导型体系;反之,当间接融资份额大于直接融资份额,则商业银行比市场更占优势,即银行主导型。 3.与德国经济发展相关内容 第一阶段1951-1966,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第二阶段1966-1973经济增长趋缓,GDP被日本超过退居世界第三。第三阶段:1973年两德统一,收两次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缓慢。 特点:工业发达,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工业品占出口比重达86%。 高效率的农业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2%但80%粮食可以自给。 对外贸易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 不同 陈新民 2008年对于俄罗斯太具戏剧性变化,可以说从经济奇迹陷入经济危机。上半年还是欣欣向荣,经济形势看好;下半年就从经济增长的高峰跌落,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俄罗斯在10年之内遭遇两次金融危机,但这两次金融危机却不尽相同。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一些经济学家来说未必出乎意料,有人不止一次提醒金融危机将会到来。关于危机根源的流行观点认为,这是外部困难所致,可是事实上,本次危机具有系统性再生产障碍之特性,只是全球金融危机把俄经济体的弱点暴露出来而已。通过分析2008年与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我们可以判定,2008年危机并不是10年前危机的简单重复,其中有些是过去问题的加重,有些却是新问题的出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可以缓解危机程度,但是解决深层次问题则需要长期努力。 一工业整体状况恶化 2008年,俄罗斯工业整体状况,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该行业许多部门一直持续着萧条景象,虽然最近几年出现明显改进,但是考虑到某些类型机械制造产品生产下降的事实,很难认同工业生产年增长5%—6%的说法。个别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和国防工业的确发展较快,但工业整体状况却比1998年有所恶化。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命运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企业现已变成音乐广场或贸易集市。 1998年以来,整个工业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有恶化趋势,许多生产活动要么停止运转,要么恢复极其缓慢。

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从1998年的42.2%上升到2007年的46.3%[1]。而且最赢利行业的固定资产(地下开采业上升到53.3%)磨损程度最严重,固定资产恢复更新速度最近几年每年不到2%。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许多企业进人2000年以来只是为了降低纳税基数在形式上提高折旧率,实际上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入很少。这个时期固定资产的增长几乎都是依靠建设众多的商场和写字楼取得的。 二宏观经济对于出口行业依赖性更大 工业整体状况不佳,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活动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在萎缩,低附加值能源原材料出口行业则欣欣向荣,并成为经济体基础。俄国内商界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出口收入很大一部分返回国内。由于俄出口商品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企业开始大量投资相关行业,首先是那些用于开采和加工碳氢化合物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轧材和大口径管材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服务业也相应繁荣起来。最近几年已经有超过2/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服务业。 近些年,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仰仗出口业务:政府预算盈余持续增加、国家开支增加(包括国家订货)、国有部门和私人部门工资增加。 2005年预算收入增长50%,2006年增长22.5%,2007年增长24%。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加20%-25%。这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2005—2007年出口及服务业和个人消费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达到每年20%-30%。不仅在首都,而且在省会城市都有数量众多的音乐厅、沙龙、俱乐部、咖啡馆和餐厅开业,这说明居民收入在大幅增加的同时消费也在相应增加。例如,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增加数据是:2005年增长39%,2006年——23%,2007年——26%,其中,工业领域2005年增长23%,2006年——21%,2007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

《金融与发展》2009年6月号 15 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 Erik Bergl?f 、Alexander Plekhanov 和Alan Rousso 俄罗斯仍然是资源依赖型经济体,必须以顺应市场的方式实现经济多样化。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救世主塔。 俄罗斯财富的逆转十分惊人。就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猛烈冲击这个国家之前,俄罗斯似乎战无不胜。近10年来,俄罗斯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成就:审慎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财政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世界上第三大外汇储备国,以及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这些都仅仅是该国取得的一部分成就。 但现在,俄罗斯的情景已经发生了戏剧性转变。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产出急剧下降,几家大银行濒临倒闭,主要工业集团正苦苦挣扎,加之失业率也在令人担忧地攀升,这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俄罗斯。更有甚者,俄罗斯将近1/3的储备——主要用于当卢布逐渐贬值时稳定其币值——已经蒸发掉了。 似曾相识 我们以前在哪听过这个故事?舆论 和经济绩效的双重转变,以及当前危机的其他几个特征,令人不禁回想起1998年的金融危机。从1995年到1998年年初,许多受人尊敬的西方分析家将俄罗斯描绘成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典范。根据这些分析家的说法,由于第一个改革团队的早期努力,在鲍里斯 ? 叶利钦总统和代总理叶戈尔 ? 盖达尔的领导下,俄罗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已经变成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民主国家。 在那之后(就像2008年这样),莫斯科给人一种新兴都市的感觉,年轻的专业人员云集于此,以图发财致富。俄罗斯的股票市场尽管规模小且流动性不足,但仍然是世界上业绩最好的市场之一。此外,中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当时人们认为俄罗斯是如此之大、如此之重要(并且有如此强大的核能力),以至于绝不会失败。因此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年初亚洲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蔓延时,舆论认为关于俄罗斯会受到

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的应对措 施 胡仁霞 一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冲击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金融危机,于2007年8月蔓延至欧洲,9月俄罗斯也掀起了提高抵押贷款利率、从严审批贷款的风潮,一些银行纷纷退出了抵押贷款市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行情恶化,俄罗斯的股市、汇市陆续受到了冲击。 2008年年初,此前一直走高的俄罗斯股市开始出现下跌。到2008年9月16日,受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等因素影响,俄罗斯股市大幅下挫,俄罗斯主要证券交易所之一的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下跌9.06%。由于降幅过大,被迫宣布暂停交易。 2008年10月6日,当全球主要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时,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也再遭重创,下跌19.1%,跌至866.39点,这是该指数3年来首次收于900点心理关口之下。自RTS指数在2008年5月份突破2 400点历史高位后,目前下跌已超过60%。 同样,俄罗斯的汇市也受到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很多外商开始把手中的卢布大量转换成美元或者欧元;另一方面,由于担心卢布贬值,俄罗斯本国居民对外汇的需求也增加。俄罗斯银行间外汇交易所(MICEX)在2008年10月17日这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94.6亿美元,其中105亿是外汇交易,美元交易超过了60亿。 俄罗斯央行为了对抗资金外逃与捍卫卢布汇价,曾抛售美元干预市场,结果造成国家外汇储备损失严重。2008年8月8日俄罗斯外汇储备最高峰时接近6 000亿美元,但11月14日就剩下4 850亿美元,短短三个月就损失1 120亿美元。由于外汇储备锐减,加之央行的干预收效甚微,俄罗斯央行决定放弃干预行动,于是2008年11月11日宣布将卢布汇率交易区间放宽1%,暗示政府已允许卢布贬值。 二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了俄罗斯金融体系,而且随着危机的深化,对俄罗斯的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危机已经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1.通货膨胀率出现上升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出现上升趋势,2008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为13.3%,而2007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为11.9%。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俄自由贸易进程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俄自由贸易进程的 影响 盖艳梅 一 中俄实现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贸易自由化方兴未艾。目前,世界上已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其中,最受瞩目、也是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影响最大的当属欧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目前虽然还没有实现贸易自由化,但该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日、韩三国分别以10+1的方式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俄罗斯虽然还未与任何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但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早在10年前,俄罗斯就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签署了关于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协议;2009年,俄罗斯又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共同关税同盟。 这实际上是贸易自由化的一种初级形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前,俄罗斯已完成了与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入世”谈判,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可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这些都表明,俄罗斯并不拒绝自由贸易,只是在选择时机和伙伴而已。从相关条件看,俄罗斯不可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也很小,而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应该是俄罗斯最现实的选择,也将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从区域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角度看,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产生诸多积极效应。 一是商品供求平衡效应。中俄贸易是一种互补型贸易,而非竞争型贸易。贸易自由化梅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从而产生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供求平衡效应。

二是福利增长效应。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品运输成本都较低,因而,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质量和类别相同的产品,其价格水平要比从欧美和日韩等国进口的商品低。俄罗斯消费者可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产生国民福利的增长效应。 三是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贸易自由化可使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在两国间流动,从而使中俄的优势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例如,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产业技术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科技资源等,将会在两国间进行合理化、效率化和市场化配置。 四是投资扩展效应。中俄两国如实现贸易自由化,必将带动双方相互投资的扩展与深化。因为贸易自由化为投资所必需的资本、人员、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自由流动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可以预计,中俄贸易自由化将使中国对俄投资形成一个新的高潮。 五是区域战略对接效应。中国早已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俄罗斯也已制定开发建设远东外贝加尔地区的长期战略。两国政府首脑都一致表示,双方的区域发展战略应进行合理对接,而贸易自由化将为两国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创造必要的和非常有利的条件,使两国的战略对接能够真正落实并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 上述分析说明,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中俄两国对贸易自由化不仅有客观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基本条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日益巩固和深化,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 二是中俄近20年的经贸合作使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巩固,并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