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题四

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测题四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

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

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

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3.去自我中心:它使得婴儿不再把一切事情都归功于自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则从不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环境,开始向着群体交往或情绪交流发展,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和别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自测题

第四章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与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与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

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1983)。

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与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

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

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第四章社会认知优秀课件

第四章社会认知优秀课件

组别 友好评价(%) 实验条件
1 78
先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后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2 18
先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后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3 95
只阅读热情、外向材料
43
只阅读冷淡、内向材料
2、近因效应 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 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 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 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 对他人作出判断。
热情的中心性品质实验 第一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和谨慎 第二次实验: 一组:聪明,熟练,勤奋,礼貌,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组:聪明,熟练,勤奋,生硬,坚决,实干和谨慎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1、对情绪、情感的认知
认知他人的情绪、情感也常常是通过对其外在表现 做出判断的过程。这些外在表现主要有:
(4)惯性
社会知觉现象的一次次反复出现,周而复 始,就会忽视知觉对象的变化,仍对客 体作出同样的直观反应。
二、社会印象及其特点
1、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 成对他人的印象。
2、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
(1)间接性:
社会知觉是以感官为基础,是主体的感官与社 会刺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印 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 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 大脑中的成像。因而,社会印象具有对客体间 接成像的过程,即具有间接性。
一次(3+3)=6分;
二次(3+3+1+1)=8分
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
一、认知他人的过程
1、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职业社会认知

职业社会认知

旅游管理系
(2)确立阶段(跳槽期) 这山望着那山高 学校没别人的好 专业没人家的好 我要是学金融 我要是学建筑
旅游管理系
黄老师建议:
五 跳槽不要多于

旅游管理系
(3)维持阶段(奋斗期)








旅游管理系
(4)衰退阶段(下课期)
旅游管理系
㈠职业的含义
职业不同于工作,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是 “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 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 事业。
旅游管理系
㈡职业分工更精细,专业化增强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不同的职务需要的 专业知识也大不同,所以,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的产 物,其发展也是越来越细致。
比如我们09级酒店同学在金悦实习时,分到的 有:迎宾、茶艺、普通服务员、传菜员、鲍翅组服务 员、厨房小工、仓库保管员等岗位。
旅游管理系
㈢职业内涵和功能不断更新
旅游管理系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介意 接生医生是个男人吗?
同样是做超市理货员,你更 容易接受男人还是女人去做 呢?
⑨素质高低
同样是看见奥巴马在 排队,有的人认为是 资本主义在作秀,有 人大骂中国官员,你
怎么看?
旅游管理系
⑩地区差异
旅游管理系
不是心理障碍就是神棍!
宗教 人士
是天神的使者!
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系
1、技术性
没有金刚钻 莫揽瓷器活 好好学习提高智力 努力获得一技之长
旅游管理系
2、经济性
我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怎样认同我? 钱就是体现之一。
旅游管理系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第四章 社会知觉习题和答案

第四章 社会知觉习题和答案

第四章社会知觉自测题1.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投射效应E.刻板印象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称之()。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期望效应E.首因效应3.一般人自己失败时或碰到不愉快时,容易从外部找原因;一个人成功时,容易将功劳归于自己,这是()。

A.偏见性归因偏差B.行为者-观察者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基本归因错误E.整体性归因偏差4.某人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方面,如调解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涉及社会技能和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那么他的认知方式可能是()。

A.场独立型B.场依赖型C.抽象型D.具体型E.沉思型5.面对挫折和失败,内控者最可能的反应是()。

A.抱怨他人B.责怪命运C.加强努力D.观望等待E.祈求神明6.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一个人对同样刺激表现出同样行为的频率被凯利称为()。

A.一致性信息B.一贯性信息C.独特性信息D.差异性信息E.普遍性信息7.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低而一贯性高时,人们会做()。

A.外部归因B.内部归因C.灵活归因D.固定归因E.偏差归因8.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一贯性都很高时,人们会做()。

A.内部归因B.外部归因C.灵活归因D.偏差归因E.普遍归因9.在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其内在的人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被称之为()。

A.行动-观察者归因偏差B.基本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偏见性归因偏差E.整体性归因偏差10.人们看望重症病人,常以宽慰的表情和言语掩饰其真实的感受,这表明社会认知具有()的特性。

A.整体性B.选择性C.自我控制性D.恒常性E.反映的显著性参考答案:1.A 2.E 3.C 4.B 5.C 6.B 7.B 8.B 9.A 10.C。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
• │ 爱好数学和科学 从不哭哭闹闹 │ 起居洁净

• │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 文静

• │ 竞争心强 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 │ 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
•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zìfù)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精品PPT
• 怀斯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 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 择和价值评价
精品PPT
3.晕轮(光环(guānghuán))效应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 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 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象刮 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 (即月晕或称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 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对晕轮效应的存
精品PPT
男女(nánnǚ)大学生对两性角色赋予的不同期望特征
• │ 攻击性强 善于经营
│ 喜欢聊天

• │ 独立性强 直率
│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
• │ 情绪稳定 谙于事理
│ 雅淑温柔

• │ 客观性强 感情不易受打击 │ 敏感

• │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 虔诚笃信

• │ 支配感强 果敢
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
• 卢钦斯: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 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 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 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 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 则是近因效应
•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 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 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四章社会认知

2.好坏评价的重要性 奥斯古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维度:评价(好—坏)、力量 (强—弱)、活动(积极—消极)。也就是说,人们基本 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 象的。其中,好坏评价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 对他人或事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下来了,其他两个 维度的作用就不太大了。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1.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
①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 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②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 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加权平均化模型 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 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比如对科学家而言,智力因 素的权重大;而对演员来说,则是吸引力的权重大。相对 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它 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四、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 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 角色理论的精彩比拟就是: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 如同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遵守着一定表演规范, 展示着各异的表演技能。而这种自我表演实际上就是印象管 理的过程。
怎样识别欺骗的行为和非真实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 二是个体不大留意或难以控制的身体姿态和眼神等。 识别谎言——非语言背叛了“他” 1.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2.各通道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说谎的人音调经常升高,并且他们更加犹豫,还 会有很多错误发生。 4.撒谎的人比说实话的人更经常眨眼睛、瞳孔扩大。 5.撒谎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夸张的面部表情。

沙莲香第三版第四章社会认知

沙莲香第三版第四章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社会认识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P75
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概念与自尊
印象
对群体的知觉 对社会的知觉
对行为及事件原因的推断
刻板印象
社会及群体认同感
归因
什么是社会知觉? 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对外界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第一节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
eg.社工班学生对社 会工作专业的专业 社会知觉 认同 外界的社会性信息
知觉 主体
知觉 的内 涵
个体
个体、群体(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
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 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心理学中的知觉 包括对外部特征的知觉,还包 不包括判断、推 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及对 人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理等认识过程
三、自尊及其测量
(二)自尊的测量 1、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 该工具只包括10个定序等级题目,因此它易于施测、计分和 解释。它最初是为青少年设计的,但也广泛用于成年人。
2、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
• 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是测量社交自尊的一个工具。 • 此量表有两个各含16个题目的复本,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87。题目描述的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程度、与陌生人说 话时的恐惧感、在社交情境中的安全感,以测量社交信心、 支配欲、社交能力、与权威人士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 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四个主 要渠道: • 1他人的反馈:父母、老师 • 2反射性的评价: 感知别人对自己的态 •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度来了解自己。库利 提出“镜中我”—— • 4社会比较 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 把各个渠道获得的信息 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 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统 的对象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 较方式也不同。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 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 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 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进入能 允许他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情境 (Snyder & Gangestad, 1982)。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们形成准确的印 象 使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对待我们。

青春万岁
3 自己的内部标准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the ideal self):我们想成为的人 应该的自我(the ought self ):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 的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 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 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 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性。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 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二、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 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 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1.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 于外部归因。 2.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卢钦斯1957年《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 产生的原因: 1.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2.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近因效应的启示: 1.近因效应有改变第一印象的作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除了
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外还要在以后的继续交往中保
持始终如一,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在交往 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可通过后继的交往活动表 现自己良好的一面,以帮助改变第一印象,从而赢得良好 的人际关系。 2. 在与人交往中,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
心理学家概括了在面对失败是人们常采用的三种消极的归因方式: 一是向外归因:遭受失败是首先怪罪外部原因,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
承担的责任。
二是向稳定因素归因: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 三只不可控因素归因: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 作为的。
积极的归因风格的主要特点是: 向内部归因:遭受失败时首先反省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坚信矛盾可以解决,问题性质可以改变,自身能 力可以提高。 向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虑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 因素。
案例分析: 妈妈对孩子说: 1.“ 怎么回来的这么晚,担心我死了。”
2.“担心我死了,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试析这两句话的意思——孩子的感受?
特别启示:注意说话的表达方式——惩罚之后莫忘安慰
如何理解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并行存在的现象?
(1)卢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 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 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2)也有人指出,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 认知者与熟人或是亲近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所以近 因效应是婚姻杀手,很多人往往因为一点点小摩擦而离婚,就是因为 这个在起作用。
智力
心境与情绪
任务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
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 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 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 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 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 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因此,韦纳 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 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 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
程,也称归因过程。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1.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个人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人格、品质、动机、态度、 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等个人具有的特征。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社会认知中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倾向: ——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惊讶于明星的丑闻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
通过晕轮效应这一途径建立起来的有关别人的印象,是 最迅速、最经济的途径,使人们尽快适应外部多变的世界。 但在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以全面的观点去看人。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30
经典证明:期望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自我实现 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验组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印象管理的意义
妆 前
妆 后
印象管理的意义
(二)印象管理策略——自我表现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艾根的技术与卡内基的建议 2.特殊策略:逢迎、恫吓、自我太高、显示、恳求 (三)我表现的原则:角色获得、相互支持 (四)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 1.交往对象影响 2.交往目标 3.交往情境
消除刻板印象典型的方法是直接接触或呈现反刻板印象的描述信息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1.知觉者的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3.内隐的人格。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 应方式。 4.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 释的客观性会下降,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5.认知启发。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 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 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 a. 表征性启发 b. 可用性启发 c. 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
A
真诚(+3) 热情(+3) 聪慧(+2) 多嘴(-3)
(加法模式)
B
理解(+3) 自信(+1)
+5
> <
+4 +4÷2=+2.0
(平均模式)+5÷4=+1.25
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 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 B




权数×明显度
+5×3=+15 +5×3=+15
单独内向 3 先外后内 78 先内后外 18
86 11 63
首因效应的启示: 1.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别人良好的 第一印象。“一个人永
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2.防止首因效应偏差。人际交往中提醒自己注意新信息, 不要形成不成熟的印象。
(二)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
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社会知认知过程的结果。
2.印象形成。对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 人际关系、智力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
第四章
社会认知
本章要点
*社会认知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模式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 *归因Fra bibliotek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 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分类。根据认知对象的不同,将社会认知大致分为以下
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比如A者与B者,二者的特征如下:
A 真诚(+3) 热情(+3) 聪慧(+2) 多嘴(-3) +5 +4 B 理解(+3) 自信(+1)
2.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 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 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常见的刻板印象有性别刻板印象、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看,可 以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消极方面看,刻板印象容 易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容易造成偏见与歧视。
材料呈现 外向(被 内向
顺序 试判断 %) (被试 判断%)
单独外向 95
3
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第一印象对 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 的定向作用。 (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 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
实验: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
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