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超过要素”视野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第二章 保密工作基本概念

第二章保密工作基本概念保密工作是一项保护国家秘密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全体国家机关公务员日常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的工作。
保密工作涉及面广,保密规范内容庞杂,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
作为公务员,要做好保密工作,首先必须理解保密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才能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的保密规范,才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全面履行自己的保密义务。
第一节国家秘密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是涉及国家重要事项的未公开信息,产生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司法等领域,其内容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法律意义上的国家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1、国家秘密的内容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构成国家秘密的实质要素。
国家安全是指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及其全体人民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
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
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外延主要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不受侵犯,国家经济秩序不受破坏,公民生命、生活不受侵害,民族文化价值和传统不受破坏等。
在我国,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强调的是负面相关性,是指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客观上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这种损害表现为可能造成以下九种后果中的一种或者多种:(1)危害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安全、政权巩固和防御能力;(2)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3)妨碍国家外交外事活动正常进行;(4)削弱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5)妨害国家重要保卫对象和保卫目标的安全;(6)妨害国家反恐怖、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措施有效实施;(7)妨害国家情报来源;(8)妨害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追查危害国家安全和重大刑事犯罪活动;(9)导致国家秘密保护措施的可靠性降低或者失效。
“主观的超过要素”:一个不适合的域外刑法学命题(下)

赖 于实行 行 为之外 的其 他行 为展 开的 。一般认 为 , 目的 犯存 在 两种 形 式 : 一种 是 断绝 了的结 果 犯 ,
一
种是缩 短 的二行 为犯 。断绝 了的结果 犯 , 是指 该 目的犯 的犯 罪“ 目的” 根 据 犯罪 行 为人 的行 为 本
身, 或作 为附 带现 象 , 由行 为人 自己来 实现 而 不需 要 新 的其 他 行 为 ; ( 3 1 3 而缩 短 的 二行 为 犯 , 是 指 行
扬 州 大 学 法 学 院 教授 、 法学博士 。
・
1 5 9 ・
交 大 法 学 2 0 1 5年 第 1期
过程” , 都是 “ 主观 的超 过要 素 ” 。将 目的犯 的“ 目的” 作为“ 主观 的超 过要 素” 已经 使得 问题 变 得 很 复杂 , 而将倾 向犯 的“ 内心倾 向” 和 表现 犯 的“ 内心 过程 ” 也扩 充 到 “ 主 观 的超 过 要 素 ” 中来 , 则 问题
关键 词 客观/ 主观的超过要素 故 意 特 殊的主观构 成要件要素 主观违法 向问题 的 回应
在 肯定 “ 主 观 的超 过要 素 ” 的人 看来 , 目的犯 的“ 目的 ” 、 倾 向犯 的“ 内心倾 向” 和表 现犯 的“ 内心
*
实现 , 还需要 依赖 于行 为人 或者 第 三人 实 施 超 出该 罪 构 成 要 件 行 为 的其 他 行 为 。 因此 , 学 者 又 将
这 两类 目的犯称 为直 接 目的犯 与 间接 目的犯 , 或分 离 的结 果犯 罪 与短缩 的两 个行 为 之犯 罪 。 L 3 。 显
然, 肯 定“ 超过 的主观 要素 ” 的人 “ 有 意” 在 犯 罪 的“ 故意” 之 外设 定 目的犯 的“ 目的” 。其实 , 拿“ 断绝 了 的结果犯 ” 和“ 缩短 的二 行为 犯 ” 来 说事 , 已经 走 向了 另一 个话 题 即 目的 犯 的 “ 目的” 如何 “ 实现”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上)(精)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上)关键词: “主、客二分”/“主、客一体”/范式转变/环境资源法/法理学内容提要: “主、客二分”和“主、客一体”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 = 人、客体 = 物”,后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彻底克服“主、客二分”范式的逻辑弊病,发扬“主、客一体”范式理论优势的需要;是发展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告别旧时代,信任和投入新时代的需要;是学科健康发展、深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即从“主、客二分”范式转变为“主、客一体”范式,是指在破除、扬弃“主、客二分”范式的基础上,树立和奉行“主、客一体”范式。
之所以提出范式转变,是因为“主、客二分”范式存在许多弊病、不良作用和消极影响,它发展到现在,已经对人类生态系统造成并正在继续造成许多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影响,已经堕落为一些人掠夺、统治和歧视自然的精神支柱,维护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不平等秩序的理论根据。
“主、客一体”范式却有许多优点,其科学的、综合的、辩证唯物的、适应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适合于、有利于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认识、维护和建设,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与自己、对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并正在对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包括环境资源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和法律不同于传统的道德和法律。
只有实现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变革,才能建立健全其规范体系和理论体系,打破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分割,促进其融合,将由环境保护和生态运动引起的道德和法律变革进行到底;才能发挥生态伦理和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根本上促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现代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解决,促进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各门学科及“五型社会”(注:“五型社会”指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型社会。
客观的超过要素例子

客观的超过要素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客观的超过要素例子:1. 咱就说,考试成绩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吗?就好像一场比赛的结果并不能涵盖选手所有的努力和潜力呀。
比如小明学习特别努力,平时表现也不错,可就一次考试没考好,这就能说他能力不行吗?显然不能啊!2. 你瞧,一个人的外表能决定一切吗?这就如同不能仅凭一本书的封面就判断它的内容好坏呀。
小红长得普通,可她心地善良又能干,难道就因为外貌不突出就被忽视吗?绝对不应该呀!3. 想一想哦,一次失败就能否定一个人的一生吗?这和盖房子偶尔掉了一块砖不能就说房子盖不起来是一个道理呀。
小李创业失败了,但他从中学到了很多,这难道不是宝贵的经验,能助力他以后走得更远吗?肯定是啊!4. 问问你哦,家庭出身能绝对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吗?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也有可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呀。
小张家里条件不好,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这多么了不起呀!5. 好好想想,短暂的相处就能了解一个人的全部吗?这就好像看一部电影的开头不能知晓整个故事一样。
小王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很冷淡,但接触久了发现他其实很热情友好,人可不能被第一印象就给框住了呀!6. 讲真的,一个小错误就能把一个人全盘否定吗?就像一件漂亮衣服上有个小污渍不能就此说衣服不好吧。
小赵犯了个小错,可他平时一直很靠谱呀,怎么能因为这点就把他以前的好都忘了呢?不可以的呀!7. 说实在的,别人的看法能完全左右自己的人生吗?这如同风不能决定云的方向一样。
小刘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这样怎么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呢?绝对要勇敢做自己啊!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客观地看待事物和人,不要轻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要看到背后更多的要素和可能性,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评判。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考点试题:违法性阻却事由

本节考点与命题模式分析: 1.故意、过失本⾝的判定。
“关于故意(罪过),下列说法正确(错误)的是”是常见的考法,其选项主要涉及故意的认识内容,例如对⾏为、对象、⾝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问题,有的选项也会考核在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形中故意是否成⽴问题。
过失犯罪的情形会涉及怎么理解“应当预见的内容”。
2.故意、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区分问题。
这⼀内容基本上每年必考。
命题⽅式有两种:⼀是直接根据题⼲所给的案例判断⾏为⼈的主观⼼理状态,⼆是根据案情判断⾏为⼈构成何种具体犯罪,其中罪名⼜直接牵涉故意、过失的区分。
3.事实认识错误。
这⼀内容每年必考,⽽且每年分值不少,基本保持5-7分之间。
具体命题模式表现为:⼀是在事实认识错误情形中罪名的判断;⼆是判断案件包含何种事实认识错误;三是判断按照不同学说得出相应的不同结论,例如在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按照具体符合说或者法定符合说处理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事前故意的四种学说等。
本节考点理论性很强,分值⽐重⼤,需要考⽣理解主客观相统⼀原则的含义,做题时务必谨慎! 概述⼀:主观责任与个⼈责任 根据主客观相统⼀的原则,⾏为⼈要承担刑事责任,不仅要求其客观上实施了侵犯法益的⾏为,⽽且⾏为⼈在主观上对于客观的违法⾏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理联系。
这就是主观责任的⽴场。
主观责任不同于主观归罪。
主观归罪是指⾏为⼈客观上并⽆法益侵犯的⾏为,仅仅因为主观上存在犯意就认定其⾏为成⽴犯罪。
现代刑法理念坚决摒弃主观归罪。
主观责任不同于结果责任。
结果责任是指⾏为⼈主观上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理联系,但由于实施了客观违法的⾏为,并因此被认定为犯罪的情形。
现代刑法理念坚决摒弃结果责任。
现代刑法坚持个⼈责任,即只有对客观违法的⾏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理联系的⼈,才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其他⽆关的⼈不能承担责任,即现代刑法坚决摒弃团体责任。
注意:犯罪过失中存在监督过失的情形,这不同于团体责任。
参见监督过失知识点。
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客观的超过要素”地位

现, 体现 了刑 法 严 格 限定 受 贿 罪 的 范 围 的 立 法 意 图 。 3 后 , 高 又 以 司 法 解 释 的形 式 再 次 强 调 了 [尔 4 两
续 , 毫 没有 停 止 的迹 象 。 尽 管 最 高 人 民 检察 院 丝 ①
主观 要件说 。上 述 各种 学 说 都 列举 了 自己的 理 由 ,
21 0 0年 1 2月 第 2 8卷 第 4 期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 fTay a i e s t fTe h o o y S c a S in e i o ) o r a o i u n Un v r iy o c n l g ( o i l ce c s Ed t n i
、
关 于“ 他 人 谋 取 利 益” 成 要 件 地 为 构
受。
位 的学说 困境
学界 关于 “ 为他人 谋取 利益 ” 的构 成要 件概括 起
各种 肯定 说 , 图以解 释之力 明确 “ 欲 为他 人谋 取 利 益” 的构成 要件 的 地 位 , 努力 方 向令 人 赞 赏 , 其 但 是 和构成 要件 否 定 说 一样 , 也存 在 各 自的 弊端 。首
来 可 以分 为构成 要 件 肯定 说 和 构 成要 件 否 定 说 , 其
中前 者又 复分 为 旧客观 要 件 说 、 客 观要 件 说 以及 新
先, 针对 旧客观 要件 说 而言 , 难发 现该 说存 在 以下 不 缺 陷 。其 一是 , “ 他人 谋 取 利 益 ” 为 客 观 构成 将 为 作
只 是 立 法 者 用 以 限 制 受 贿 罪 处 罚 范 围 而 设 定 的 “ 观 的 超 过 要 素 ”。 在 内 容 上 , 客 “为 他 人 谋 取 利 益 ”
浅析连续状态违法行为的认定与量罚

浅析连续状态违法行为的认定与量罚——兼评某企业不依照规定办理结转手续违规案拱北海关缉私局张健良徐剑生【内容提要】目前海关的执法实践中,涉及连续状态违法行为的认定和量罚的案件不在少数,鉴于该问题在行政立法和理论研究上的缺失,进行一些探讨是很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连续状态违法行为认定量罚一、连续状态的认定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期间,A企业不依照规定办理手续,在办理了保税料件制成品印刷电路板的深加工结转备案手续并已送货20000千克给B企业的情况下,未及时办理其中10000千克的出口报关手续;(为了便于表述,以下简称“违法行为C”)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期间,A企业不依照规定办理手续,在办理了保税料件制成品印刷电路板的深加工结转备案手续并报关出口10000千克的情况下并未实际送货给B企业。
(以下简称“违法行为D”)海关于2008年9月发现上述违规行为并立案。
案发后,A企业解释,由于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期间办理的深加工结转备案手续已核销,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期间,为了将之前已多送给B企业的保税货物全部补办结出口报关手续,其又以另一本手册重新向海关办理深加工结转备案手续并且不送货直接报关的方法,至案发前共补办了10000千克保税印刷电路板的出口报关手续。
在办理该案件过程中,对A企业的上述违规行为如何处理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违法行为C、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择其重者(违法行为D)处罚,对违法行为C不再追究。
(2)认为违法行为C、D都构成《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违规行为,两个行为之间应当认定具有连续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违法行为C未超出行政处罚两年的追诉时效,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3)认为违法行为C、D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连续状态,违法行为C超过行政处罚追诉时效,不予追究;违法行为D在追诉时效内,应按照《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给予处罚。
论共同犯罪实行过限

引言在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是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有“刑法学的‘迷宫’”之称,而研究共同犯罪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数人共同实施某种犯罪,在实施共同犯罪的过程中,个别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对于该个别实行犯实施的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我们将其称之为实行过限行为。
共同犯罪实行过限行为实质上是个人行为,但是出现在共同犯罪中,往往带有团体行为的面纱,具有团体行为色彩,这就需要把过限行为从共同犯罪行为中区分开来。
明确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揭开罩在过限行为上的团体面纱,切实贯彻责任自负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消除刑法中的连带责任,正确的定罪量刑和适用刑法。
因此,实行过限的认定问题,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也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但是共同犯罪的过限行为与共同犯罪行为了解密切,难以区分。
有的实行犯实施了与共同故意的犯罪性质完全不同的它种犯罪;有的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谋范围、程度的行为;有的实行犯实施的它种犯罪虽然超出共谋的范围,但是该犯罪与共谋犯罪了解密切;有的共同犯罪过程中又出现结果加重犯、想象竞合犯、牵连犯等特殊情况,怎么认定实行过限呢?这些都给司法实践带来难题。
遗憾的是,我国刑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刑法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集中于如何界定对实行过限之类问题的表面研究上,且没有形成一致观点,对共同犯罪实行过限的具体认定,更无系统研究和系统理论,原因就在于该问题难度较大。
这些都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惑和争议,同类型的案件,在不同法院会出现不同的认定结果。
日本的中义胜把共犯论称为绝望之章,而共同犯罪实行过限问题则更为复杂,正因为如此,这又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本文试图从实行过限的内涵,具体认定等方面来阐释共同犯罪实行过限问题。
第一部分共同犯罪实行过限的概述实行过限是与共同犯罪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在刑法史上,对共犯实行过限早有研究和规定,如《唐律•贼盗律》第289 条规定了盗窃罪共同正犯中的实行过限,该条规定:“……其共盗,临时有杀伤者,以强盗论;同行人不知杀伤情者,止依窃盗法。
「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危害结果」

「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危害结果」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手段,论述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危害性。
本文将探讨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危害结果,并分析其可能对个人、社会和知识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之一是扭曲真相。
人们在发表论述时,往往受到主观意识和利益影响,可能会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强调自己的观点,甚至故意歪曲或制造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偏见和虚假信息的散播不仅会误导公众,也会破坏社会对真相的认知和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度。
其次,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还可能导致的危害是加剧社会分裂。
人们在论述问题时,往往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忽视其他观点的存在和合理性。
这种偏执和固化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对立和冲突的产生,进而加剧社会的分裂与对立。
社会纷争的加剧会阻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可能演变为暴力事件。
此外,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还可能对知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论述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迎合观众,追求流行和热点问题,而忽视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与思考。
这种浅尝辄止的倾向会导致知识的肤浅化和表面化,限制人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可能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阻碍。
除此之外,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还可能导致个人的伤害。
在网络时代,人们发表论述往往不再具有约束和责任感,容易陷入网络暴力和辱骂之中。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行为不仅会对被攻击者造成伤害,也会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论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危害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能导致信息的扭曲和虚假散播,加剧社会的分裂与对立,阻碍知识的深入发展和创新,以及对个人心理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发表和接受论述时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注重科学的思考和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减少这些危害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于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的辩证地进行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
它们在整个科学哲学认识的层次上,都从具体学科上升到哲学,并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2、在认识过程的层次上,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辨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则的一个独立的中间层次,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3、自然辨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论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_章松涛

笔者认为应提倡实质解释论。因为对法律完备 [2]张明楷. 刑法学 ( 第三版) [M]. 北京: 法律出版
信条的不可能性已成共识,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刑法 社,2007.
条文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构成要件要素。实质解释论, [3]张明楷. 犯罪构成体系与犯罪构成要素[M]. 北
既能保证刑法的稳定性,满足公民的安全价值,同时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要素,则将出现将一些不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入罪, 故意之外说明行为的反伦理性,因而有悖于刑法的法
如行为人为显摆高超的技术或者因个人爱好收藏。 益保护目的”。比如司法实践中强调强奸罪“具有奸
2. 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功能。刑法分则 淫目的”,这主观增加的目的因素,违反了罪刑法定原
规定的构成要件所表明的违法性与有责性,是与法定 则。根据强奸罪的故意内容,只要行为人在 行 为 时
品,该行为并没有侵犯法益,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
形式解释论 把 刑 法 预 设 为 一 个 完 美 的、理 想 的、
“他人的占有”属于不成文的客观要素,其为划定盗窃 无所不包的内容。该观点过于理想化,没有认识到人
罪的范围,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起到重要作用, 的认识局限性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同时法律本身的
财物”,但是该对象的属性不清,也没有清楚地表达窃 的形式正义; 实质解释论则认为立法原意并不可寻,
取行为与被害人意志之间的关系,导致难以区分盗窃 强调法律文本和解释者的互动,致力于破除法律的僵
罪与侵占罪。与侵占罪相比,盗窃罪的行为形态在于 硬滞后,在个案的定罪量刑中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贯
侵害他人的占有,如果行为人取回属于自己被盗的物 彻以实现实质正义为目的的刑法解释论”。
在确立了以实质解释论为导向的基础上,我们应 与社会关系为视角[M]. 郑海平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
“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

“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张明楷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已经得到公认。
新刑法颁行之前,许多刑法著作与教科书都将主客观相统一视为刑法的基本原则。
虽然新刑法只是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平等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但许多具体规定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如新刑法第14条至第18条的规定),故目前仍应肯定主客观相统一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成立犯罪不仅要求符合主观与客观方面的要件,而且要求这两个要件(事实)之间是统一的。
突出地表现为,在故意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必须明知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事实,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易言之,对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事实,行为人必须有认识,否则就阻却故意。
这一原理,在大陆法系国家也得到了普遍承认。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认为,构成要件具有规制故意的机能,反过来说,构成要件显示了故意的认识内容,即故意的认识内容就是构成要件的要素。
因此,成立故意犯罪时,行为人对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所有客观要素必须有认识,否则不成立故意犯罪。
但是,大陆法系国家传统刑法理论承认,有的客观要素只是与刑罚权的发动有关,而与故意没有关系,此即客观处罚条件。
我国刑法理论没有使用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因此,要完全贯彻故意的认识内容包括所有的客观要件要素的观点,则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刑法第129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据此,其客观方面的要件有三个要素:一是丢失了公务用枪;二是不及时报告;三是造成了严重后果。
显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认识到公务用枪已经丢失,认识到应当及时报告而不及时报告。
那么,对造成严重后果是否需要有认识呢?是否必须具有希望或放任严重后果发生的态度呢?概括起来说,丢失枪支不报罪,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呢?人们的回答并不统一,有人主张是故意,有人主张是过失,还有人认为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
客观超过要素概述

客观超过要素概述作者:刘群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0期摘要在刑法领域,故意是基本的归责型态。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过失犯罪的,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
但是有些条文主观罪过是难以认定,因此有人提出客观的超过的要素,以解决理论以及实践的难题。
本文着重从危害结果的角度分析,客观超过要素在现行法中是存有疑问的。
关键词客观超过要素危害结果故意过失作者简介:刘群薇,西南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297-01根據刑法第168、186、188、189等条文可以归纳出一个共性的公式:行为人违法国家规定,造成严重结果(或者严重情节)。
但是在刑法理论界对上述条文的主观罪过的定性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对违法国家规定是持故意、还是过失。
对造成严重结果是故意、还是过失,或者两者都是其主观评价的对象,理论界莫衷一是。
为有效地解决理论界对该问题的争论,张明楷教授提出了“客观超过要素”的概念。
也即是借鉴了理论界的各种观点,认为客观处罚条件是犯罪构成要件,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也就是说,对于犯罪客观构成要件来说,有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内容,有的则不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内容。
有学者对客观超过要素的应用提出了理论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目的犯中的目的,倾向犯中的内心倾向以及表现犯中的心理过程等都是超过构成要件客观要素范围的主观要素,也即是主观的超过要素。
那么也应该存在超过构成要件主观要素范围的客观要素,即客观的超过要素;(2)客观的超过要素也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也即是成立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
完全符合我国犯罪论体系;(3)客观的超过要素不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更有利于解决一些犯罪主观罪过问题。
客观的超过要素也有其运用范围,并非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犯罪:(1)客观的超过要素只适用于故意犯罪,不适用于过失犯罪。
客观超过要素概述

作者简介: 刘群薇,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 D924.1
根据刑法第 168、 186、 188、 等条文可以归纳出一个共性 189 的公式: 行为人违法国家规定, 造成严重结果 (或者严重情节) 。 但是在刑法理论界对上述条文的主观罪过的定性上发生了严重 的分歧。对违法国家规定是持故意、 还是过失。对造成严重结果 是故意、 还是过失, 或者两者都是其主观评价的对象, 理论界莫衷 一是。 为有效地解决理论界对该问题的争论, 张明楷教授提出了 “客观超过要素” 的概念。 也即是借鉴了理论界的各种观点, 认为 客观处罚条件是犯罪构成要件, 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 也就是 说, 对于犯罪客观构成要件来说, 有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属于行 为人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内容, 有的则不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与 意志内容。 有学者对客观超过要素的应用提出了理论依据, 大致有以下 几种情况:1) ( 目的犯中的目的, 倾向犯中的内心倾向以及表现犯 中的心理过程等都是超过构成要件客观要素范围的主观要素, 也 即是主观的超过要素。那么也应该存在超过构成要件主观要素 范围的客观要素, 即客观的超过要素;2) ( 客观的超过要素也属于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也即是成立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 完全符 合我国犯罪论体系; 客观的超过要素不属于行为人故意的认 (3) 识与意志内容, 在某些情况下更有利于解决一些犯罪主观罪过问 题。
2011 ・ 07 (中)
◆理论新探
客观超过要素概述
刘群薇
摘 要 在刑法领域, 故意是基本的归责型态。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故意犯罪, “ 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 , 条第二款规定: “过失犯罪的, 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 。但是有些条文主观罪过是难以认定, 因此有人提出客观的超过的 要素, 以解决理论以及实践的难题。本文着重从危害结果的角度分析, 客观超过要素在现行法中是存有疑问的。 关键词 客观超过要素 危害结果 故意 过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1)07-297-01 果, 如丢失枪支不报罪。 丢失枪支而不上报的行为本身就已经对 公共安全产生危险, 产生了危险结果, 造成严重后果 (客观超过要 素) 属于侵害结果。 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认识前提, 首先对刑法中的 “危害结果” 的认识问题。 刑法理论对结果 (危害结果) 存在不同表述: 有人认 为, 结果是指行为对犯罪客体 (法益) 的损害; 有人提出, 结果是犯 罪行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有 人主张,结果是犯罪行为引起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法定现象事 实; 有人提出,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对犯罪客 体造成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其具体危险的事实; 有人指出, 结果是 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 态。 认为结果属于具体范畴的, 则当然地会将 “造成严重结果” 归 结为客观要件要素。那么将结果理解为是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 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中的危险状态则不 是危险结果。也因此将对某些秩序的破坏就不是刑法所要保护 的法益。例如: 丢失枪支不报罪、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结果犯 中行为人对于 “危害结果” 的认识是认定罪过形式的基本依据,如 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将导致的危害结果实际上根本没有认识 (既无认识,便无所谓希望或放任的态度),便不可能构成犯罪故意; 假如行为人此时没有认识义务或认识能力,便不可能构成犯罪过 客观的超过要素也有其运用范围, 并非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犯 罪:1) ( 客观的超过要素只适用于故意犯罪, 不适用于过失犯罪。 对于过失犯罪而言, 行为人本身主观上对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没有 认识到,而客观的超过要素特点就是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主观内 容, 因此对过失犯罪而言, 没有现实意义。 客观的超过要素适 (2) 用于具有双重危害结果的犯罪中。对于危害结果, 有人认为, 结 果是指行为对犯罪客体 (法益) 的损害; 有人认为, 结果是犯罪行 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有人主 张, 结果是犯罪行为引起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法定现象事实; 也 有人认为, 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对犯罪客体造 成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其具体危险的事实; 张教授的观点是, 结果 是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 状态。第一,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如违法发放贷款罪 中, 行为人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产生了非物质性结果, 造成重 大损失 (客观超过要素) 为物质性结果。 第二, 侵害结果与危险结 失。但无论具体结论如何, 都是以对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心 理态度” 的评价为依据的。 教授所举的 “双重危害结果” 的犯罪中, 行为所造成的 “危险状态” 根本没有任何刑事意义。详言之,如果 该 “危险状态” 没有进一步转化成实害结果, 那么, 行为人造成该 “危险状态” 的行为便没有刑法评价意义,不构成犯罪;只有当这种 “危险状态” 转化成了实害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因此, 该 “危险状态” 并非犯罪构成要件。既然如此,行为人对这种 “危 险状态” 的心理态度的评价没有任何刑法意义。 只有行为人对实 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才是 “罪过形式” 的评价内容。所以说,教授提 出的 “危险状态与实害结果” 的划分与罪过形式的认定之间实际 上没有关系。因此, 客观的超过要素也就失去了理论的根基。
客观超过要素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法律实践中,客观超过要素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其行为的结果或者影响的范围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要素。
这种超过要素的情况在刑法、民法等法律领域都有所体现,其法律后果也因不同法律领域和具体情形而异。
本文将从刑法和民法两个角度,客观分析客观超过要素的法律后果。
一、刑法领域的客观超过要素及其法律后果1. 刑法概述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在刑法领域,客观超过要素主要指犯罪行为的结果或影响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要素。
2. 客观超过要素的法律后果(1)加重处罚当犯罪行为的结果或影响超出法律规定要素时,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对行为人加重处罚。
如故意伤害罪,若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加重处罚。
(2)减轻处罚在某些情况下,客观超过要素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降低,从而对行为人减轻处罚。
如抢劫罪,若抢劫行为未造成财产损失,但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可以适当减轻处罚。
(3)从轻处罚在客观超过要素的情况下,若行为人具备法定从轻处罚情节,如自首、立功等,可以依法从轻处罚。
(4)免除处罚在极少数情况下,客观超过要素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低,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如轻微伤害罪,若被害人同意,可以依法免除处罚。
二、民法领域的客观超过要素及其法律后果1. 民法概述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民法领域,客观超过要素主要指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超出了法律规定要素。
2. 客观超过要素的法律后果(1)承担赔偿责任当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超出法律规定要素时,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侵权人应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
(2)承担违约责任在合同关系中,若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超出合同约定的赔偿范围,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在侵权行为中,若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侵权人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4)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况下,客观超过要素还可能导致侵权人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如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的超过要素”视野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由于某些客观要素诸如犯罪数额、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可能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所以,对刑法定罪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必须进行新的诠释:首先,危害行为概念本身即是主客观要素的统一体,客观的超过要素和主观罪过统一于危害行为的评价当中;其次,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所有客观要素都具有认识,仅要求对行为体素具有认识。
对“客观的超过要素”的承认,使得对主客观相统一的内涵认识更加深入,而不会导致客观归罪。
[文献标识码]A康诚(1974―),男,江西南昌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博士生,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湖北武汉430072)我国刑法关于在犯罪成立意义上所应遵循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危害行为,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并且主观要素应当与客观要素有机统一,[1](P103)主观罪过的内容与行为的形式应当具有一致性。
[2](P34)这个原则已得到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确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观点对其含义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因而不能适应现实的刑法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其一,客观上的危害行为与主观上的罪过统一于犯罪构成框架内,而危害行为概念本身并不含有主客观相统一的内容;其二,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素一概与主观要素对应,[3](P53)而且内容上一致,不允许存在不需要主观认识的客观要素。
[4](P65)笔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因为,随着对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深入,“客观的超过要素”①概念从刑法解释论的角度被提出,[5](P22-31)让我们不得不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传统含义重新思考:在犯罪构成中用来限制犯罪成立的客观要素,诸如某些犯罪数额、犯罪时间、犯罪地点,虽然伴随于行为,却无须行为人认识,而且,这些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共同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统一于危害行为的评价过程中。
一、犯罪构成中“客观的超过要素”之分析危害结果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5](P29)在学者的论著中已有涉及,本文探讨犯罪数额、犯罪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因为对这些客观的超过要素的认识可以深化对“主客观有机统一”内涵的理解。
(一)犯罪数额笔者认为,规定于刑法分则的某些“犯罪数额”就属于不需要行为人认识的客观超过要素。
犯罪数额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广义的犯罪数额是指刑法分则规范中所有的与定罪量刑有关的数目、数量方面的规定。
[6](P9)狭义的犯罪数额是指能够表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以货币或其它计量单位为表现形式的某种物品的数量或其经济价值量。
[7](P18-19)本文所涉及的作为客观超过要素的犯罪数额是广义犯罪数额的概念,即不仅包括反映物品数量和经济利益价值的数额,而且还包括反映行为重复次数的数额以及反映人数的数额。
但需要明确的是,由于犯罪数额本身存在复杂的样态。
因此,并非所有的犯罪数额都能够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
笔者认为,当反映物品数量和经济利益价值的狭义犯罪数额作为危害结果②的计量或限定方式时,由于其属于危害结果本身的特征之一,必然处于基本罪过的认识当中,因此不是客观的超过要素。
举例来说,刑法第264条盗窃罪中的“数额较大”,由于该犯罪数额是对盗窃罪直接客体――公私财产所有权[8](P1235)(或其它本权[9](P745))侵害程度的说明,所以,此处的犯罪数额属于主观故意的认识范围,不是客观的超过要素。
但是,当狭义犯罪数额仅用于对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进行限定时,情况则有所不同。
例如刑法第348条非法持有毒品罪,对于其中的“鸦片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毒品数量较大”等,只要行为在客观上达到了该犯罪数额即可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8](1775)因此,这种犯罪数额就超出了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因而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
而且,由于在犯罪构成中刑法对该要素并不要求行为人认识,③所以是一种伴随于客观行为但不对应任何罪过心理的客观超过要素。
除上述的狭义犯罪数额之外,反映行为重复次数的广义犯罪数额也可能评价为客观的超过要素。
以刑法第201条偷税罪为例,该条罪状“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中的“二次”,笔者认为即属于无须认识的要素。
因为在这个规定中,不论“次数”还是“行政处罚”都是不要求行为人认识的事实要素,用以限制犯罪成立。
此外,以“次数”数额作为客观超过要素的条款在刑法分则中还有很多,例如第358条强迫卖淫罪中的“多次强迫他人卖淫”,第263条抢劫罪中的“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第292条聚众斗殴罪中的“多次聚众斗殴”等。
④与狭义犯罪数额一样,这种广义的犯罪数额一旦作为客观的超过要素,刑法也不要求行为人认识。
此外,反映人数的数额也可能评价为客观的超过要素。
例如刑法第292条第1款聚众斗殴罪中的“聚众斗殴人数多”、第318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中的“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人数众多”、第321条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中的“运送人数众多”、第358条第1款强迫卖淫罪中的“强迫多人卖淫”、第447条私放俘虏罪中的“私放俘虏多人”等,刑法都不要求行为人对人数有所认识,而只关注人数在客观上是否符合刑法分则的规定,[8](P1432,1580,1609,1836)[10](P694)因此,反映人数的数额也可以超过基本犯罪故意,不要求行为人认识。
(二)犯罪时间和犯罪地点在具体的犯罪构成中,有时还存在作为客观附随情状的犯罪时间和犯罪地点。
这些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并不能一概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因为对这些时间、地点的认识有时候就是犯罪故意的本来内容。
例如刑法第341条第二款非法狩猎罪,行为人对于“禁猎期”、“禁猎区”就必须明知才能成立犯罪。
这是因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对该制度具有侵害故意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本体要素[11](P295)的犯罪时间或犯罪地点确实有可能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
举例来说,在刑法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中,第379条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中的“战时”,就是客观的超过要素,因为该要素是不需要行为人认识的。
犯罪地点也可能成为不要求认识的客观超过要素。
例如第444条遗弃伤病军人罪,第446条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第423条投降罪,第429条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刑法分别要求“在战场上”、“在军事行动区”等地点作为其犯罪构成要素,但刑法并不要求行为人对上述犯罪地点有所认识。
以第444条遗弃伤病军人罪为例分析,由于在战场上故意遗弃伤病军人较之在后方医院中遗弃伤病军人的危害性大得多,因此立法者从限制刑罚发动的角度出发,对于不是发生于战场上的故意遗弃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假如我们把“在战场上”理解为主观认识的内容,那么,对于实际上并不是发生于战场上而行为人误认为是在战场上的故意遗弃行为,也有可能要追究未遂犯的责任了。
这样一来,“在战场上”这一要素不仅未能体现限制犯罪成立的立法初衷相反还扩张了犯罪成立的范围。
所以本文观点是,“战场”地点要素是不要求行为人认识的,无论行为人是否实际认识到是在战场上,只要实际发生在战场即可认定为犯罪。
⑤综上所述,犯罪时间、犯罪地点是否可以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应当承认,在某些情况下,确有可能成为客观的超过要素,并且和前述作为客观超过要素的“犯罪数额”一样,刑法不要求对这样的要素具有相应的主观认识。
二、“主客观相统一”含义之新诠释由于犯罪构成中存在“客观的超过要素”现象,因此对于在定罪中所适用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可作如下的新诠释。
(一)主观罪过与客观超过要素结合于危害行为的评价当中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根据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危害行为的同时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
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把危害行为视作与主观要件相异的客观要件。
大陆法系的通说则认为,危害行为是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12](P104)在构造上是客观、主观两面的综合体,[13](P79)主客观要素相结合首先体现于危害行为本身。
随着我国学者对行为理论研究的深入,有人也主张只有把危害行为解释为主观面与客观面的统一体,才能使危害行为成为规范评价的客体,[1](P108)因此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应当根据主客观统一原则,同时考虑犯罪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统一于犯罪行为中。
[14](P363)笔者认为这里应当注意的一点是,把主观心理因素置于危害行为的评价当中来考察的方法,并不否认危害行为本身作为客观要件的性质,它是用来分析危害行为中的各种要素是如何与主观要素“有机统一”的方法论,因而不会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造成冲击。
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已指出,当危害行为是在“作为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的意义上提出时,就是指犯罪的实行行为,[15](180)即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直接侵害或威胁某种具体社会关系而为完成该种犯罪所必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侵害犯罪客体的行为尚未达到刑法所要求的严重程度并且不可能达到该严重程度时,此行为就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实行行为)。
那么,各种要素是如何体现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呢?一方面,当行为人实施某种身体动静却不具有罪过心理时,该行为的反社会性不能达到刑事非难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当行为人的身体动静不伴随上述客观超过要素时,该行为尚不足以评价为危害行为,亦可阻却犯罪成立。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刑法分则的犯罪构成中明文规定有客观的超过要素时,主观罪过要件和(伴随身体动静的)客观超过要素是使得行为具备实行性从而真正可以称为危害行为的两个必要条件。
由于欠缺主观罪过要件的客观行为,或者欠缺客观超过要素的身体动静都不符合评价为危害行为所应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之要求,因此,我国刑法中“主客观要素有机统一”的含义就不应当仅仅囿于传统表述的“客观行为与主观罪过相结合”,而应当在危害行为概念本身的评价当中含摄“客观的超过要素与主观罪过相结合”的内容。
(二)主观罪过仅仅与客观行为体素相一致由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传统观点认为,“主客观的内容具有一致性”是指犯罪构成中不存在不需要主观认识的客观要素,这样就必然得出如下的观点:危害行为必须在整体上与主观罪过相对应,危害行为作为一个构成要件,其中蕴涵的各种(客观性)要素都应当在主观认识范围内。
对此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理论上它同时具备自愿性(又称行为的心素,是指相对自由意志亦即行为人所具备的一定程度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举止性(又称行为的体素,是指行为人的身体动静)、实行性(是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或者说是对法律的紧迫的现实威胁)和主体性(此处是指自然意义的行为人,是与责任能力相分离的概念)四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