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3篇)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通用3篇)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篇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和创造了能演奏七声音阶的骨笛、陶埙等乐器了,大型编钟的出土不但让国人自豪而且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思想。
这些古老而悠久的音乐文化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予以高度重视,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引以为自豪。
通过对这些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深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必将再现往日的辉煌。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
古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因此与古筝高雅艺术的追求已深入到各个阶层。
古筝学习的意义首先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接触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古今中外所证明并实践的。
如《西楚霸王》,该曲音色饱满,气势雄浑。
聆听此曲,既能感受到项羽那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亦有“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与无奈。
这里既有古代英雄美人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亦有儿女情长、生离死别的唏嘘慨叹。
演奏这首乐曲,从技术上要注意把握对旋律线条的精雕细凿、还要控制好音响上的强弱变化,要做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
既要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魅力,又要通过表演的夸张来刻画音乐情绪的变化。
中国民间乐器文化
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 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结构由面板、 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 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 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 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根弦。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二胡,北方的民间乐器。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 古代北部地区的朝鲜族,那时叫“奚琴”。在过去它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所以又称为南胡。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 故名“嵇琴”。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 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能表现深沉、凄惨的内容,也能描绘气 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柳琴,弹弦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 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 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 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最早的 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 它“土琵琶”。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 ,柳 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 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分布甚广,历经演变,历史久远。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筝即已成为当时广泛流传的重要乐器。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当其刮奏时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左手的按、揉、吟等技法,又使筝乐更具韵味。
由于古筝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古筝在构造上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乐器,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目前古筝的弦数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间,有多种规格。
制作古筝使用的材质,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前梁、后梁和音柱则多为竹制。
古筝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
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
此外,古筝在多年的流传沿革中,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如山东琴书、潮州弦诗等等,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流派。
这张唱片就是从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中择其最有经典意味者,加上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筝曲,组织国内众多顶尖的古筝名家重新录音,使听者能够从中领略筝乐之精华,了解各派筝曲之风采。
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而成。
现广泛流传的娄树华版本的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独有。
曲名取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阁序》中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该曲不仅为筝曲的代表曲目之一,亦被移植成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有关古筝的典故
有关古筝的典故筝,弹拨弦鸣乐器,古时也称秦筝、云筝、颂瑟,现今称为古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
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演奏巧丰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现有史料记载,筝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
壹筝的命名莫高窟壁画弹筝图关于“筝”的命名,史料说法不一,唐代《太乐令壁记》、《因话录》、宋代《集韵》多以“分瑟为筝”的说法居多,有父子争瑟、兄弟争瑟、姐妹争瑟的种说法。
后汉刘熙《释名》筝条所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乐器本身发出的“铮、铮”声,以声音效果命名的说法较为贴切。
注:瑟,古代弦乐器,似琴,古有五十弦,后为二十五弦。
贰筝的起源江苏吴县长桥出土的筝关于“筝”的起源,亦是众说纷纭,汉魏六朝的《筝赋》中,有两篇提到尧舜时代的夔所创造,流传后世便有“后夔创制,子野考成”之说;另有“分瑟为筝”、“蒙恬造筝”、“京房造筝”之说,均无从考证。
汉《风俗通》中有载:“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东汉《风俗通》有述:“筝五弦、筑身而瑟弦”。
可见当时的筝,外形似筑,琴弦似瑟,竹子制成,有五根弦。
1979年江西贵溪仙女岩东周时期墓葬群出土了两件形制相同,长短略有不同的筝,为十三弦;1991年江苏出土的吴县长桥筝,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遗物,为十二弦。
这三台出土的乐器,均被筝方面专家认定为筝。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筝由五弦、十二弦、十三弦并存,也就无法认定后世的筝源于“秦筝”这一说法。
叁不同历史时期的筝三国时期的筝东汉乐舞图弹筝三国时期,东汉《说文解字》有载:“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以木”;晋《筝赋·序》:“今观其器,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
有史料记载的三国时期的筝为十二弦、木质。
南北朝时期的筝朝鲜筝-伽倻琴南北朝时期,十二弦筝传到了伽倻国,即朝鲜的伽倻琴,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琴“法中国乐部筝面为之“,“伽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
古筝的演奏美学
古筝的演奏美学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古老而又重要的乐器,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古筝美学教育不只局限于艺术创造美和艺术欣赏美领域,还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声音美、节奏美、韵律美、姿势美等,所有这些美的因素,既表现为人的审美规定的条件,又表现为人本身所创造的美下面从以下角度简介一、角度众所周知,古筝义甲触弦的角度直接影响到音质和音色。
一般认为,夹弹法义甲弹弦的方向与筝弦平面构成向下45度左右的夹角,提弹法则构成向上45度左右的夹角。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夹弹法的向下45度夹角主要是对大、食、中三指的托、抹、勾而言,其反弹指法劈、挑、剔则通常是向上进行的。
提弹法中大拇指由于受手形的限制,其义甲一般是斜戴的,因此实际托弦方向是往前向右上方斜向进行的(就右手而言,下同),既与筝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又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前45度的夹角。
否则,如果没有后一夹角,光是向正前上方弹奏,则音色刚硬缺乏柔美,也不便于快速弹奏。
中指、食指、无名指勾、抹、打之正确方向则是向右后上方斜向进行,在与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的同时,还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后30度左右的夹角。
摇指技巧中,义甲擦弦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食指摇与纵切面(也可看作是与前岳山)构成向左后右前30度左右的夹角,拇指摇则与前岳山构成小于30度的夹角比较合理。
二、深度古筝左手的点按滑揉、右手义甲的入弦深度均应根据不同技巧的要求和曲情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揉弦宜浅,以不明显改变原音音高为度,但对于某些地方风格强烈的乐曲,需要产生幅度较大的音波(吟揉)或略带紧张感的重颤(擞音)时,则左手揉弦应有一定的深度(有时可以揉按至上一级音高的深度)。
弹奏按音、滑音,要讲求准确的按压深度,这就涉及到音程问题。
古筝采用不同的律制定弦,各音的音程大小是有所差别的:采用五度律(三分律)定弦的,大二度音程为204音分,小二度90音分(古代小半音)。
采用纯律定弦的大二度中又有大全音和小全音之分,1~2、4~5、6~7属大全音,为204音分;2~3、5~6属小全音,182音分;小二度音程则大于五度律,为112音分(古代大半音)。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
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
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本文拟对古筝主要流派的成因、流变、衍展、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对各流派的学习中,可更好地把握各流派的精髓,发扬光大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和同仁们雅正。
一、浙江筝派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
据《白居易集》记载: 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
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
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
中国民族器乐曲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对于新疆青年男女恋情的真实写照,在整个作品形式上,与当地的民间舞蹈形式非常类似,这种热情洋溢的舞蹈,将全曲分为四个等分,在舞蹈创作和乐曲体系的特点上,介乎中国和欧洲音乐体系之间。
在以往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经常将该曲目的演奏处理微升或微降形成“活音”,这种被业内成为“带音”的演奏方式,类似与汉族的潮乐风格,所谓“活音”是指能够借助相邻音级间刀二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从而给人一种热闹非凡,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的明显地域特征(一)地域特色與古筝移植的基础关联由于是少数民族音乐体系的代表作品,《阿拉木》本身采用微升的音级,在主题音调上展现了丰富而灵活的灵魂,这种声调的活音因为与古筝的滑音风格非常类似,采用古筝的摇指技术,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演奏出大额度以内的高音,因此为《阿拉木》再去演奏移植到古筝弹奏提供了音乐基础。
这种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现代古筝乐曲中定协方式打破统一的八度排列,打破了既有的规律和音阶,甚至介于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的一般音阶排列是一致的,新疆特有的曲调,使得古筝的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阿拉木》的音节体系特点乐曲《阿拉木》的“活音”音节,将带腔调的调式固定在1/2和1/4节拍之间,活音和相邻音节之间构成了平等律,这就使得半音和全音之间的关系游移不定,但是其主体音调在改变,是为了配合古筝相对低沉荒凉的音色特点,改编和移植时,作者在原调基础之上微升了三级。
《阿拉木》的演奏和移植,既不能改变原有新疆乐曲音色的特点,同时又必须要涉及乐曲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在古筝的左手滑音技巧配合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原曲的内在精髓,要求古筝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滑动,短促而奇妙的音色,配合手指的摇指滑动,达到古筝演奏的清亮、灵动,从而刺激听众的听觉审美,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
中国民族器乐名家名曲
1.《二泉映月》:由阿炳创作,是二胡的经典名曲。
此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描绘了月光映照在二泉上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2.《渔舟唱晚》:这是一首颇具意境的古筝独奏曲,由娄树华作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百鸟朝凤》:这是一首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唢呐独奏曲。
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4.《梅花三弄》:这是一首古琴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最早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筝曲、琵琶曲等不同形式。
5.《广陵散》:这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
《战国策.齐策》中是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
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弦筝的使用的记载。
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
古筝在宋代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
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写作 素材 中华传统文化 之 传统乐器
一、介绍中国传统乐器古筝假如你是李华,你的英国笔友Peter对中国传统乐器很感兴趣,写信请你向他介绍一款中国传统乐器,请按以下提示给Peter写一封回信,介绍中国传统乐器——古筝。
1、古筝是最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2500多年历史;2、古筝是拨弦乐器,早期有5根弦,发展至今有21-25根弦;3、古筝音色圆润清亮,音域宽广,有“东方钢琴”的美称;4、随信附寄一张古筝乐曲光盘。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3、开头语和结束语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参考词汇:the Chinese Zither 古筝;plucked instruments拨弦乐器;string琴弦;sonorous圆润低沉的;the Chinese piano东方钢琴【参考范文】Dear Peter,I have gladly received your letter telling me that you’re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Now,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Chinese Zither,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over 2500 years.The Chinese Zither is a plucked instrument and is played with both hands. In the early times it had 5 string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21 to 25 strings up to now. The Chinese Zither has a wide range and sonorous sound. As its playing appears and sounds like playing the piano, the Chinese Zither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Chinese piano”.Enclosed with the letter is a CD of masterpieces of the Chinese Zither. I hope you’ll enjoy it.Best wishes!Yours,LiHua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中国民族乐器认识与欣赏(附含高清图片)
❖ 4、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华彦钧曲 ❖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在音乐上
受到其父华清和(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 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歌,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由于自 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饱尝人间辛酸。 ❖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从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的控诉和愤懑之情。 它是作者心声的流露,是在向世人叙述自己坎坷的一生,同时也表达 了阿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按照乐器的类型可分为:
❖ 1、吹管乐器组:包括笛、箫、唢呐、埙、笙、葫芦丝等 ❖ 2、拉弦乐器组:包括二胡、板胡、京胡、马头琴 ❖ 3、弹拨乐器组:包括柳琴、琵琶、古筝、扬琴、三弦、
阮等 ❖ 4、打击乐器组:包括板、鼓、锣、钹、木鱼、梆子等
一、吹奏乐器
二、拉弦乐器ຫໍສະໝຸດ 二、拉弦乐器三、弹拨乐器
•
拨弦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名称来源于它的演奏特点,并不仅指
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
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
在的柳琴,月琴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
器。
• 琵琶独奏:《阳春白雪》 • 此曲旋律流利清新,音乐明快愉悦,表现了东去春来、生
机勃发、万象更新的精神面貌,故名。为变奏体,共有七段, 七段各有自己的小标题,套集起来又构成“起承传合”四个 部分。起部:1、独占鳌头;承部:2、风摆荷花,3、一轮明 月;转部:4、玉版参禅,5、铁军新声,6、道院琴声;合部: 7、东皋鹤鸣。 •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楚国歌曲名,因为高深难懂,能和 的人很少。现在多用在比喻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常与“下里 巴人”相对举。
古筝之美传统和现代演奏的技巧和风格
古筝之美传统和现代演奏的技巧和风格古筝之美:传统与现代演奏的技巧和风格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精妙的演奏技巧,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古筝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技巧和风格两方面来探讨古筝演奏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流派的表现。
一、传统古筝演奏技巧传统古筝演奏技巧强调的是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历代名家的研究和传统方法的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巧体系。
在传统古筝演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要点:1. 琴姿:传统古筝演奏时,演奏者通常采用坐姿,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双手自然放置在古筝的琴弦上,手指自上而下按弦,力求掌握好古筝的共鸣和音色演绎。
2. 手指技巧:传统古筝演奏中,手指技巧的熟练程度对演奏效果至关重要。
演奏者需要通过适当的力度和速度来按弦,以确保音符的清晰和准确。
3. 弹奏方式:传统古筝演奏中,弹奏方式主要有拨、挑、敲、按等。
每一种弹奏方式都有着独特的音色特点,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以丰富音乐表达。
4. 装饰技巧:传统古筝演奏非常注重装饰技巧的运用。
例如按弦前后的滑奏、颤音、泛音等,都可以为音乐增添各种音色的层次。
二、现代古筝演奏技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发展的要求,现代古筝演奏技巧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并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
现代古筝演奏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1. 探索音域:传统古筝演奏中,古筝的音域相对较窄,现代演奏者通过创新技巧和改进乐器结构,使得古筝的音域更加广阔,能够表现更多元化的音乐要求。
2. 弹奏风格:现代古筝演奏风格独具一格,融合了不同音乐风格的元素,例如流行、爵士、摇滚等。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和演绎方式,达到音乐与时代的结合,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3. 创新技巧:现代古筝演奏技巧更加注重创新,通过运用电子音效器材和现代录音技术,使古筝的音色更加多样化,表达能力更加丰富。
三、传统与现代古筝演奏风格传统和现代古筝演奏风格在技巧和演奏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体现在音乐表达上的不同。
古筝的历史简介
古筝的历史简介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
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
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
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
”唐刘贶《大乐令壁记》。
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
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
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
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
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
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
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
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
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
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赏析春江花月夜古筝曲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原名《夕阳箫鼓》,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赏析吧!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赏析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一)乐曲源流《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
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
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
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
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意诗意趣《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三)筝曲移植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
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
中国民族器乐赏析论文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
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
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国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
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
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 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浅谈古筝曲《秦土情》的技术技巧与气韵
1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土情》中,运用了大量的苦音,更好的烘托了这份思念之情。
苦音又被称之为“哭音”,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比较特别的音调,常常出现在民间戏曲或是乐器、曲艺中。
在我们演奏或欣赏这首乐曲时,会发现这首乐曲大部分的F 和B 都是运用微升F 和微降B,更能凸显悲伤、思念的情绪。
陕西省与内蒙相邻,在黄河和长江的孕育下土地肥沃,地灵人杰,有鱼米水乡的美誉,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所以豪爽大方的性格造就了陕西的筝曲风格。
《秦土情》大多是苦音与颤音的结合,它表现为深情、哀怨、委婉、凄凉忧愁之情,在引子即将进慢板时运用了下行级进,其中苦音的运用从一开始就表达了这首作品的苦闷,伤感的情绪,为慢板做了铺垫。
在陕西筝曲中,为了突出乐曲的悲凉之情,通常会运用苦音结合下行级进来表达。
(二)颤音与滑音的运用颤音在古筝中的运用颇多,它是表现性较强的一种左手的技法之一,在弹奏中,起伏大时有一种高大的形象,如幽谷高山,狂涛巨浪;而起伏小时表现的十分细腻,像潺潺溪流一般,也可根据演奏者演奏出不同的情绪。
在演奏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手型,左手要放松,颤动弦时手腕上下连续颤动,把动力运用到手指上,使音饱满又有跳跃感,灵动自如。
在弹奏《秦土情》中,颤音起伏小,表现细腻,给予人一种凄凉的气氛,逐渐带动情绪走向乐曲高潮。
这种运用可以将古筝的“以韵补声”的特色更好的展现出来。
颤音是可以深入到音乐的最深得层次,去表现乐曲的内涵,颤音的深浅处理是一种技巧,一首乐曲体现的内容,可以通过演奏者的内心感受去表达,他们相互贯通,相互联结,它源于生活,源于感受,更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
曲中多运用的是重颤音。
颤音分为两种:重颤音与轻颤音。
轻颤音起伏较小,使得音乐更加细腻流畅,重颤音起伏较大,会给予人一种凄凉之情,它通常会模仿人的哭腔,《秦土情》中体现较多。
同时在F 和B 的弹奏中加入颤音,可以更好的贴近作者的所思所想,形象生动的去表达出这种悲伤,思念之情,体现作者不断变化的情绪。
中国近现代的器乐作品欣赏
《步步高》(广东音乐)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 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 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吕 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名 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 谱》,在当时已很流行。 《步步高》曲如 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 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 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吕文成
吕文成] (1898-1981):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 中山人。吕文成终生从事广东各种音乐的作曲、演奏、及演唱。 20世纪20年代前后生活在上海时便已蜚声乐坛,后旅居香港。擅 长演奏的乐器有高胡、扬琴。30年代首创钢丝二胡(即高胡), 并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大大地丰富了高胡的表现力,使 高胡成为广东音乐中独特的主奏乐器。 吕文成一生创作发表的 广东音乐作品已有一百多首,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 《醒狮》、《蝶恋花》、《青梅竹马》、《蕉石鸣琴》等广为流 传。其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的广东音乐风格,又吸收了西洋 音乐的优点,曲调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闻之令人耳目一新。 吕文成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善于借鉴吸收各种民族音乐 的技巧,将它们融入广东音乐中,他的不少作品都是自已演奏并 灌制唱片。 吕文成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子喉[青衣]),他唱 的粤剧行腔自如,吐字清晰,圆润悠扬,饮誉艺坛,多次出国演 出,深受好评
《荫中鸟》(笛子曲)
荫中鸟:笛曲,刘管乐作于20世纪50年代,乐曲通过描写荫 中百鸟的叫声,展现了绿荫成阵,百鸟争鸣的美丽风景。具有 浓郁的民族特点。是一首流行广、影响较大的北方风格的梆笛 曲。用竹笛模拟莺啼鸟鸣,展现了绿荫成阵,百鸟争鸣的美丽 风景。与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有异曲同工之妙。赵松庭在 演奏此曲时采用排笛,使乐曲的主题表现得更为丰富,形象, 生动。 乐曲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出快速而活泼的主题:巧 妙地运用颤音、滑音和顿音技巧在旋律中揉合了鸟鸣声,独具 匠心。第一段利用这个主题材料,通过句幅的递减和展衍,渲 染出暄闹、热烈的气氛。中段在固定旋律伴奏下,笛子运用复 杂的演奏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但对鸟 叫声又作了富有逻辑性的层次铺排。中段后再现第一段,这是 一首带再之一,因经常用于 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巡演而得名。乐曲轻盈欢快,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民间演奏的《行街》由慢板、中板、快板组 成,反复的素材较多,不适合舞台演出。为了加 强音乐的对比性,处于舞台效果考虑,上海民乐 团的江南丝竹整理研究小组对完整的《行街》进 行了大范围的删节。现在舞台演奏的较为常用的 版本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慢板轻盈优美, 快板则热烈欢快,切层层加快,把喜庆推上高潮,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最独特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构造、演奏形式、演奏技法等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演进而时刻在改变、发展着。
在其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因地域环境、语言文化、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
古筝演奏曲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流派、名曲
一、古筝起源与发展
古筝是一件伴随着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正的古老民族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
筝的早期形成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也”,也就是说,古筝最初只有五条弦。
早期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最初是徒歌,进而为但曲,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变相演奏。
筝的崛起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长足发展的。
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有十二根弦,演奏已有了勾搭、撮等技法,已和现在的古筝技法没多大差别。
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已经开始流行并确立了巩固地位,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流传到了日本。
明代筝已经增至十四、十五弦,而且音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清代,筝又有了新的发展,弦已经增至十六根,并且把丝弦改为了金属弦。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筝的演奏技巧和技法也大大提高了,逐渐增加到二十一弦筝,又进一步扩展了筝的音域。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古筝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产生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方法,为适应新作品需要出现了二十五弦筝、二十六弦筝等等。
二、古筝的主要流派及其风格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古筝的流传历史也比较久,分布也比较广,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不同音乐特点、不同演奏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各种流派。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在现代最具有代表性和风格流派的就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和潮州筝派等。
1、山东筝派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以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大部分都是短小,朴实的小曲,曲调刚柔并蓄。
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
山东派非常重视左手的技巧,如轻松活泼的颤音,具跳动感的点音,轻松明快的按滑音等等。
2、河南筝派
河南流派古筝初创于明清小曲,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河南派筝曲包括传统筝曲和创造曲,而传统筝曲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奔放,
地方风格很强,或是表现激烈情感,超过一个小二度的大颤音;或是细而密,表现悲痛情绪的小颤音等。
3、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浙江筝曲主要以江南丝竹乐、套曲、小调以及民歌为内容,其音乐典雅、含蓄,旋律也比较流畅、优美。
4、潮州筝派
潮州筝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几个调式,“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
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其筝曲曲调比较文静委婉、起伏变化细腻微妙。
另外,潮州筝曲没有合奏和独奏之分。
三、古筝名曲赏析
1、《春江花月夜》
此曲是以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
全曲以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
引子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前变后同,故有
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向前发展。
听着整首曲子,犹如欣赏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
2、《汉宫秋月》
此曲是山东派筝曲,描绘了在古代封建暴君的压迫与禁锢境况下,宫女们的悲惨遭遇;乐曲音韵古朴雅正,乐风哀婉缠绵,表现了宫女们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悲怨而愤懑无奈的情绪。
此曲引子部分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无可奈何的长叹;紧接着,是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好像是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神,及愁绪涌溢心头,不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
继而副部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曲末,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一种夕阳西沉、万籁寂静的情景。
最后一声低声长叹,表现女子对自己的境遇无力改变,只能继续承受的无奈。
3、《寒鸦戏水》
此曲是潮州派筝曲,旋律典雅庄重,加上清新的格调,独到的意蕴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徘徊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间,时而追逐嬉戏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趣。
全曲共三段,各段音乐个性鲜明,段落界限清楚,一开始,速度缓慢,犹如一只只寒鸦陆陆续续滑入河中,悠然散开;接着,速度逐渐加快,仿佛一只只寒鸦在河水里嬉戏;突然,曲调来了一个急转弯,变得飞快,又似乎看到河水奔流而下,寒鸦与逆流搏斗。
4、《打雁》
此曲是河南派筝曲,乐曲第一段曲调明朗流畅,描绘猎人发现雁群后隐蔽起来以瞄准的情景;第二段,形象生动地模拟了枪响受到惊吓之后的大雁骤然起飞时的鸣叫声;而后,乐曲突慢,表现了受伤的孤雁哀鸣和挣扎;随后,雁群的鸣叫声再次出现并渐渐变弱,曲速渐渐变慢,形象地描绘了雁群徘徊于空中,不忍离去,但终因救不了伙伴而高飞并匿迹于天边的情景。
古筝,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其独特、美丽的魅力,使人为之神往和着迷。
参考文献:
(1)段丽丽《古筝的起源与发展》,《民族音乐》2006年01期,中国知网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中国知网
(3)韩建勇《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中国古筝音乐网——名师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