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庄布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村庄布点规划
摘要:村庄合并、集中居住已是当前各地村庄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已引起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聚集村、中心村的数量、选址自然成为村庄合并的关键。分析、评价、选择聚集村、中心村的方法众多,有各自的有点、局限。本文主要探讨村庄布点规划的背景条件、方法,对村庄布点规划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村庄合并;中心村选址;空间优化
1.社会经济背景
自1990年代开始,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持续存在。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可节省建设用地,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可提高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降低设施运营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作方式变化,交通工具的进步,适宜耕作半径在加大,耕作距离对农民居住点的制约逐渐变得宽松。
村庄适度合并,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很早就被认识到,除了众多专业人士提倡,各地政府往往将此事看成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节约土地资源的途径,为此出现过村庄合并的局部尝试(各地常称为“村庄撤并”,“迁村并点”,村庄兼并“),但要迅速推广,缺乏成熟经验,并且制约因素多而复杂。
农村居民点合并引起资源和产权关系重组,收到的制约因素至少包括:已有住宅搬迁、基础设施重新配置、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改变、宗族关系受冲击等等。多项因素一旦发生交织,问题的复杂性就会加剧,合并成本就会很高。在上述列举的背景条件下,各地做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时,基础设施如何改造,现有住宅如何更新,农民向何处集中,自然成为矛盾焦点。
2.集中居住的一般途径
农民改变居住地点的一般途径大致有三种:①异地城镇化;②镇区扩大、邻近村庄并入,农民住宅在扩大的镇区规划范围内搬迁、改造;③规模小、基础设施弱、区位条件差的基层村撤销、合并,这些农民到聚集村或中心村居住。
第一种途径,主要靠农民自发形成,是目前全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途径,而难点在于城镇如何接纳来自农村涌入的大量农村人口。
第二种途径,仅对镇区周边的村庄产生作用,需对现行的规划方法作局部调整。改革开放早期曾出现个别村因工业很强而将周围弱村并人,这和镇区扩大本质上相似。
第三种途径,除了外出打工,本地劳动力依然务农为主,相邻、相近的村庄撤并.难度最大。
村庄撤并有集中搬迁、渐进集聚两种方式。前者需特殊条件才能触发,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等等,特殊条件的发生很偶然,涉及范围很小。在没有特殊条件时,人为推进集中搬迁,前文提到的多项制约因素就会集中体现,造成村庄搬迁成本高,社会矛盾协调难。笔者将侧重在后者:渐进式集聚。将人口集聚看成是一个自然过程、自发过程,但是可借助政策、机制,积极推进,缩短过程。一旦有特殊条件,也可集中搬迁,看成渐进集聚的特例。
3.基本对策
面对渐进式的聚集,村庄体系规划时,可将村庄分为两类:聚集村、消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人,农民迁移、住宅改造(或重建)的补贴,原有宅基地复垦,承包耕地的置换,行政区划调整等多项政策措施,尽量和鼓励农民从消亡村迁出、向聚集村迁移保持一致,虽然是循序渐进,但是有了稳定的政策倾向,就可以长期坚持,和鼓励集中居住有关的各种政策、措施相互配合,不搞相互抵消,防止前功尽弃。
4.关于聚集村选址方法
村庄体系规划,聚集村、中心村的选址成为关键。以往文献,多数侧重在中心村,或者将聚集村也称为中心村。中心村的选址、评价方法众多,根据文献查阅,归纳已有方法可大致分为3类7种。
第一类:村庄自身条件评价法。可进一步分为:①搬迁费用取低法;②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刘英,2008) ;③多指标综合评分累加法(李建伟,2004);④前述3种方法的组合(王恒山、徐福缘、凌佩雯,等,2000) 。
第二类:空间相互关系分析法。主要包括:①耕作距离配置法(陶冶、葛幼松、尹凌,2006;叶育成、徐建刚、于兰军,2007);②服务设施选址法。
第三类.:原则标准选择法(曹大贵,2001)。
上述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但也有局限性。
4.1搬迁费用取低法
根据一般应用效果,村庄规模是搬迁费用的主导因素,一般结果是保留大的,撤销小的,保留多少、撤销多少,空间位置是否合适,要靠别的办法解决。
4.2多因子空间盛合评价法
当自然、区位条件在空间上差异较明显时,该方法就能发挥作用,一般结果
为,资源、环境好的位置,保留、聚集的村庄多,资源、环境差的位置,撤销、消亡的村庄多。例如,某个规划区域内,南部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北部水资源缺乏、土壤贫瘩,评价结果很可能是把聚集村集中在南部,北部几乎没有。
4.3多指标综合评分累加法
和方法4.2类似,本方法涉及的指标更多,先确定评价准则,有关指标,对每个村庄评分,再按权重累加,该方法在各行各业用得很普遍。除了容易出现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和方法4.2类似),当很多村庄的评分结果比较接近、差距不大时,如何选出中心村、聚集村,会有困难,容易产生争议。当然,不同指标的权重如何确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也容易产生争议。
4.4耕作距离就近配置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居住在聚集村的农民耕作距离太远,一般做法有两种:①在规划区域内部划分若干空间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内村庄和耕地之间的距离,对不同的聚集村选址作比较,平均耕作距离较近的入选;②在靠近空间单元形心位置的附近选择聚集村。这两种分析往往假设一个空间单元内只选一个聚集村,如果空间单元的形态、数量发生变化,聚集村的位置、数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4.5服务设施就近选址法
该方法和方法4.4原则上一致,选址的目的是使农民到达服务设施的距离较近,因此也可能存在空间单元划分和聚集村数量如何确定的问题。
5.结论
村庄布点规划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居民点重构、建设规模和空间形态的问题。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影响因素有农民意识、经济发展水平、村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等。本文在大量的阅读相关期刊文献的基础上,摘选并融入自己的一点思考观点,在研究成果意义上还有大量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曹大贵,城镇规划中村庄合并的方法与步骤,小城镇建设,2001
[2] 李建伟,李海燕,刘兴昌,层次分析法在迁村并点中的应用——以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为例,规划师,2004
[3] 秦庆武,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山东村庄兼并现象考察,战略与管理,1996
[4]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结构的变化,规划师,2003